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精选8篇)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 第1篇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护理
本院妇科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进行该手术21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准备
子宫是妇女重要生殖器官, 多数病人对子宫的功能及位置不了解, 担心子宫切除后不能过性生活, 会影响夫妻感情, 担心术中出现意外及术后疼痛, 担心行腹腔镜手术切口小, 切下的组织如何取出, 是否会遗留在腹腔等顾虑。接诊护士首先介绍腹腔镜有关知识的应用, 此术式的优点, 与开腹的不同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的成功率, 并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如腹腔镜下手术难以完成随时改开腹的准备, 使病人对腹腔镜有新的认识, 精神放松, 配合医生自愿接受腹腔镜手术。
1.2 术前准备
(1) 皮肤准备腹腔镜手术除了腹部皮肤准备, 要特别注意脐部皮肤的清洁, 因为腹腔镜手术通常在脐区做一切口插入腹腔镜, 所以脐孔要彻底清洁污垢, 又要防止因清洁过度用力导致局部擦伤。 (2) 阴道准备术前3d每晚冲洗阴道, 有阴道炎应治愈后在考虑手术。 (3) 胃肠道准备术前1d灌肠1次, 次日在灌1次, 术前12h禁食禁饮, 以排空胃肠道内的积便积气。 (4) 术前30min尿管留置, 并接引流袋持续引流, 以便麻醉中观察尿量。 (5) 术前30min给予鲁米那, 阿托品肌注。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去枕平卧6h, 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 减少各种刺激, 减少探视, 保证睡眠, 加速麻醉药物的排泄, 减少麻醉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4h, 可显著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又可加快人工气腹后残留, CO2的排出, 纠正高碳酸血症, 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床上勤翻身。清醒给予生理盐水20m 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 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000单位超声雾化吸入2次/d, 减轻插管后喉头水肿,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重视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 缓解患者的焦虑,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减少腹胀的发生。
2.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除按全麻护理观察外, 要特别注意呼吸频率及深度, 定期叫醒病人。如SPO2<90mmhg, 要及时报告医生, 以防高碳酸血症及呼吸循环衰竭。
2.3 饮食护理
术后6h可进免奶免糖流质, 次日可进半流质, 第3天可进普食。
2.4 腹部切口的护理
术后大网膜易从脐部切口膨出, 这同术者缝合技术、术后气体排尽有关, 同时术后呕吐引起腹压增高也是诱因之一。当出现呕吐是要对症处理, 可给予止吐剂, 并用双手压住腹部或用腹带减轻腹压, 定时观察, 如发生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5 尿管护理
术后注意保持尿管通畅, 尿管留置期间0.5%的碘伏棉球会阴檫洗2次/d,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鼓励患者多饮水3000m L/d, 一般次日即可拔除尿管。
2.6 观察有无胸痛, 肩痛, 上肢疼痛
有疼痛者应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 一般疼痛好发于术后1~2d, 疼痛严重者嘱患者采取膝胸卧位, 让CO2向腹腔聚集, 减少CO2对肌肉神经及隔神经的刺激, 减轻疼痛。
2.7 并发症的观察
如出现腹痛合并生命体征的改变, 要考虑内出血的可能;如出现进行性腹胀, 恶心, 呕吐, 发热等要警惕肠道并发症的可能。
3 体会
(1) 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尽管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 但其穿刺气腹及电烫等操作时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所以要加强术前术后护理,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必需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 以解决患者需求为中心, 按护理程序的模式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 制定措施, 为患者提供主动周到细致的护理, 使患者顺利康复。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 第2篇
【关键词】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经腹子宫全切除术;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90-01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目前妇科临床上最常施用的手术方式是子宫切除。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其中,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在切除子宫的同时避免了手术并发症以及宫颈残端癌及宫颈肌瘤等的发生,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不同术式子宫切除病例150例,其中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6例,经腹子宫全切除术74例。根据手术治疗的情况,观察和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子宫全切患者150例,其中施行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6例,施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74例。经临床诊断和分析均符合手术适应症。两组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细胞学检查、年龄、身高、体重、病情、盆腔粘连程度、子宫大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施行手术的医师均为手术熟练程度相当的同组医师来进行。
1.2 手术方法:两组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均相同。术前全部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1.2.1 经腹子宫全切术手术方法:采用傳统的腹壁(筋膜外)纵切口常规手术方式切除子宫。需同时切断主韧带、骶韧带,盆底组织会发生变化。
1.2.2 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手术方法:
常规开腹探查,处理双侧圆韧带、阔韧带,子宫血管,稍加分离膀胱,暴露宫颈筋膜,在子宫血管切缘上0.5cm做环形切口切开宫颈筋膜,深度约4mm,助手向上提拉子宫,钝性分离宫颈筋膜与肌层至官颈外口水平处,贴宫颈外口剪除子宫,不切断子宫骶、主韧带,常规消毒残端后,间断缝合阴道断端,缝扎宫颈筋膜,子宫主、骶韧带创面渗血可电凝止血,再关闭前后腹膜,若盆腔粘连较重或创面较大,术毕盆腔放置生物蛋白胶防粘连。
1.3 观察指标:观察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尿时间、疼痛情况(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标准:轻度:极易耐受;中度:易耐受;强度疼痛:较难耐受;极度疼痛:不能耐受)、切口愈合、住院时间。
1.4 随访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返院检查,同时进行随访,询问其性生活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经腹子宫全切除术组相比,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排气和排尿早,住院时间相对较大短。临床治疗效果较高。具体情况见表1。
经术后检查,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阴道形态与原先相比无明显差异。经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子宫切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妇科常见良性肿瘤病变的常用方法之一。经典的全子宫切除术切除了全部宫颈组织,还完全切断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其内的血管和神经,从而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未能保持盆底组织和阴道的完整性。有研究表明,子宫不仅是一个受激素作用的生殖器官,而且还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可与卵巢、垂体进行精细的内分泌调节,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因此手术中尽可能保留部分子宫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对传统子宫切除术所引起的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易感染以及性生活质量受影响等情况愈发不能被患者所接受。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解决了这项难题。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兼有次子宫切除术和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宫颈筋膜和宫旁组织,不损伤盆底的正常结构,不影响术后性生活,还可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生,尤其对于慢性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较为适用。
综上所述,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切除了子宫颈管及移行带,避免宫颈残端癌的发生。②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宫旁组织,保持了盆底及阴道的完整性,防止阴道及盆腔内脏器的脱垂,从而利于保持直肠、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③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无需分离膀胱、输尿管和肠管等器官,对慢性炎症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造成的宫颈周围粘连比较适用。但进行筋膜手术全切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指证。②排除不宜进行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包括生殖器恶性肿瘤等)以及宫颈重度糜烂、宫颈肌瘤过大患者。
参考文献
[1]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经腹子宫全切术的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3
74例筋膜内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10月至2008年1月间施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74例 (研究组) , 与同期施行全子宫切除术者74例 (对照组) 。研究组采用腹壁横切口筋膜内子宫全切术, 年龄34~48岁, 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39例、单发性子宫肌瘤15例、子宫腺肌病10例、肌瘤合并腺肌病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全子宫切除术 (下腹正中切口) , 年龄45~56岁, 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40例、单发性子宫肌瘤16例、子宫腺肌症6例、肌瘤合并腺肌症4例、功能性子宫出血8例;两组病例术前行常规妇科、B超和宫颈细胞学检查, 对月经过多者行分段诊刮, 以排除恶性病变。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适应证及子宫大小等方面无差异。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同常规子宫切除术, 麻醉均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腰麻。
1.2.2 手术方法 研究组采用下腹部Pfannenstiel皱壁横形切口[1], 长度同子宫的最大横径, 对子宫超过如孕3个月大小的先行肌瘤剔除术, 以能牵出子宫为原则。切开皮肤, 钝性撕开皮下组织, 横向剪开腹直肌前鞘, 腹直肌钝性向两侧拉开, 腹膜切开后向两侧撕拉扩大, 用湿纱垫一块置于子宫后壁将肠子和大网膜隔开, 常规处理两侧圆韧带、附件、剪开阔韧带前、后叶及腹膜反折, 稍下推膀胱后将子宫动脉上行支切断结扎, 并与部分主韧带再一起缝扎。在该切缘水平处作一环形切口, 深约3~5 mm, 向上牵拉子宫, 钝锐结合分离宫颈筋膜达宫颈阴道部, 沿阴道穹窿环形切除子宫, 常规消毒后用1号可吸收合成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残端, 然后用1号合成线连续缝合宫颈筋膜以包埋阴道残端。盆腹膜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包埋各残端。依次关腹, 皮肤用合成吸收线作皮内缝合。对照组全部采用腹壁直切口常规方法切除子宫[2]。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住院时间观察记录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3~6月调查记录术后性生活与术前比较恢复满意程度。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测定数据采用
2.3 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随访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术后2~3个月均恢复性生活, 但筋膜内术组质量同术前无变化;传统术组组有11例诉性生活不适 (伴有腹部及腰骶部疼痛、性交痛、阴道缩短) 。
3 讨论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 切除了宫颈鳞柱交界, 消除了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残端肌瘤及残端疾病的发生。由于不切断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减少了宫旁和阴道组织的处理, 术后腰腹痛及泌尿系综合征发生率低[3];保留子宫主、骶韧带, 筋膜缝合形成新的中心腱, 维护了盆底支撑结构, 使其他脏器保持在正常位置, 阴道长度及深度无改变, 重新形成的宫颈与原来的宫颈触觉相似, 而且不切断阴道和神经, 术后性生活不受影响[4];因为卵巢的血管由卵巢动脉及子宫动脉的卵巢支分布[5], 子宫动脉上行支未被切断, 卵巢血液供应不受影响,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还可避免卵巢功能早衰。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操作简单, 出血少, 患者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切口美观, 性生活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柯应夔.临床妇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6.
[2]张惜阴.妇科手术图解.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82-88.
[3]宿爱琴, 糜若然.对子宫次全切除术的重新评价.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1998, 25 (2) :102.
[4]王庆一.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中的宫颈再造术术式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5) :317.
微创筋膜内电刀旋切全子宫切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行小切口筋膜内电刀旋切子宫切除术150例, 年龄27~50岁, 平均年龄45岁。150例实施传统的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病种、子宫大小无显著差异, 术前常规作宫颈刮片, 异常出血者诊刮除外恶性病变可能。
1.2 方法
术前准备及麻醉同传统子宫切除术, 研究组采用下腹耻骨联合上缘约3cm横纹处横切口5~6cm (特别肥胖或宫体>3个孕月, 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切口) , 切开皮肤, 皮下脂肪, 腹直肌前鞘, 皮下脂肪与腹直肌前鞘取撕拉法, 腹膜采取撕拉法, 以纱布排垫肠管, 用长弯血管钳轻轻提拉一侧子宫角, 处理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 (骨盆漏斗韧带) , 剪开该侧阔韧带前后叶及反折腹膜, 向下略推膀胱, 缝扎处理子宫动静脉血管上行支, 同法处理对侧后将子宫提出腹腔外, 对于瘤体过大提出困难者, 可先挖出肌瘤再提出子宫, 在宫颈内口水平环型切开宫颈筋膜约3mm, 边提拉子宫边用电刀沿宫颈筋膜环形旋切, 遇有出血, 电凝止血, 若遇血管活动性出血, 缝扎止血, 分离宫颈筋膜达宫颈阴道部, 子宫呈脱袖式分离, 子宫主韧带及骶韧带随之下移, 沿阴道穹窿环行切除子宫。用1号可吸收肠线分两层缝合阴道及宫颈残端, 第1层线连续扣边缝合, 第2层间断加固缝合宫颈筋膜, 使之成为一个小实体, 缝合后腹膜及膀胱反折腹膜, 逐层关腹, 皮下组织及皮肤间断缝合2针或皮内连续缝合。
2 结果
与传统术式相比, 研究组由于手术切口缩小, 手术步骤简化, 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 手术时间平均缩短20min, 减少了出血量, 平均减少出血量100m L, 切口小, 肠管刺激少, 因而肛门排气早, 住院时间短, 术后病发率都有明显减少。
2.1 随诊
术后分别予3个月、半年、1年随访, 各随访1次, 研究组宫颈残端均愈合良好, 并形成新的宫颈, 均未见明显肉芽组织形成。只有1例发生切口异常, 无阴道壁松弛或脱垂, 性生活满意率达95%, 无腰痛、腹痛、性交痛及阴道出血, 无张力性尿失禁。对照组有2例发生切口异常, 阴道壁松弛1例, 脱垂1例, 性生活满意率仅为51%。
3 讨论
传统子宫全切除术式, 切除全部宫颈组织损伤了血管和神经, 切断了主韧带与骶韧带, 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 不能很好地保存盆底组织的张力及阴道的完整性。根据本组研究它与传统子宫切除术比较具体有以下优点: (1) 腹式小切口,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是在次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 同时切除了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处, 达到了全子宫切除的效果, 此手术既有次全子宫切除术及小切口的优点, 又降低了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2) 手术时间短:由于手术切口小, 切口采用小切口或横切口, 皮内缝合, 勿需拆线, 术后4~5d即可出院, 切口愈合美观。 (3)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切口小, 位置低, 对肠管刺激少, 有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筋膜内子宫切除下推膀胱少, 不易损伤膀胱。避免了切断主韧带和骶韧带时可能发生的输尿管损伤。 (4) 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保留了子宫主韧带及骶骨韧带, 保留了宫颈部分功能, 筋膜缝合形成新的中心腱, 维持了盆底的支撑结构, 可预防术后阴道壁松驰和脱垂, 预防了张力性尿失禁, 且术后对性生活无影响。切口美观, 疼痛较轻:由于下腹部肌肉特点及重力的作用, 小切口有自然对合倾向, 克服了由于缝线过多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及异物刺激反应减少了脂肪液化, 横切口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及腹壁牵拉, 术后疼痛明显减少, 且愈合快, 瘢痕小, 平整美观。 (5) 术中出血少:切口小、损伤少、钝性分开不损伤血管, 保留宫颈不切断子宫动脉下行支, 有利于阴道供血及愈合, 预防术后阴道出血;手术时间短, 因而术中出血较少。 (6) 住院时间短, 由于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肠管干扰少, 肛门排气早, 术后恢复快, 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医疗费用。 (7) 适应证广泛:适应所有子宫良性病变及附件良性病变无需保留子宫者。此手术方式使得手术以最小的创伤换得最好的效果, 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是微创的实质, 充分体现了微创的观念, 对妇科手术技术的临床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值得在基层医院有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微创,筋膜内电刀旋切
参考文献
[1]李权辉, 方玲, 刘晓珊.改良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2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6) :368.
[2]孙秀云, 高欲静.筋膜内电刀旋切行子宫全切术术式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5 (10) :634.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的探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4年3月~2006年5月对子宫小于如孕4个月大小的良性疾病并具有切除子宫指征患者40例为治疗组, 以同期38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肥胖程度、手术适应证、盆腔粘连 (除子宫大小) 无显著性,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准备、麻醉、术后处理均相同,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治疗组采用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纵切口传统方法切除子宫。
1.2.1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切口选择在下腹部皮皱处横弧形长约4~6cm, 在切口正中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深达筋膜层并切开筋膜, 钝性撕开皮下组织及筋膜层, 钝性拉开腹直肌打开腹膜进入腹腔, 采用一系列方法处理子宫旁组织, 用中弯钳靠近子宫两侧断扎双侧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子宫圆韧带、部分阔韧带。打开膀胱腹膜反折, 下推膀胱, 在靠近子宫颈内口水平处用7号丝线缝扎双侧子宫血管上行支, 在缝扎线上1cm处切断子宫血管, 同时钝锐结合 (电刀) 分离宫颈筋膜, 子宫宫颈筋膜从宫颈口脱离子宫。常规消毒残端后用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宫颈膜, 并关闭后腹膜。关腹时用4号丝线纵向间断缝合腹膜3~4针。7号丝线连续缝合筋膜, 用3号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3~4针, 同一根线皮下包埋缝合皮肤, 无需拆线。
1.2.2 传统式子宫切除术
按照《妇产科手术学》[2]操作执行。
1.2.3 术中观察与术后随访
观察术中的出血量 (两组均采取纱布面积法并用量器法) 、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后两组患者均行随访, 手术后腹痛、下腹坠胀、阴道残端出血形成息肉、阴道残端脱垂及性交痛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χ2检验, 计量型数据采取均数±标准差 (x±s) 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
见表1。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均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 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2 随访情况
见表2。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腹痛、下腹坠胀感、大小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 伤口愈合均良好。对照组患者发生阴道残端出血后形成息肉、阴道顶端脱垂及性交痛并发症明显高于治疗组患者, P<0.05, 均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仅1例患者对性生活不太满意, 对照组有6例患者性生活不满意,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
3 讨论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对照组的传统子宫切除术相比, 其优点:切口小, 且切口选择在下腹部皮皱处, 缝合时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不易形成疤痕, 美观, 不用拆线, 同时横切口减少了腹部切口疝的发生概率[3]。皮下组织、筋膜、腹直肌、腹膜均为钝性撕开, 其内的神经、血管借助本身的弹性完全保留下来, 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 处理附件、圆韧带时采取集束结扎法, 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术中出血, 处理子宫动静脉上行支时用先缝扎后切断的方法, 避免了血管回缩导致的出血[3]。除以上优点外,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还有以下优点: (1) 保持了阴道原来的结构和神经, 对术后性生活影响小; (2) 保留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 采取筋膜内缝合既避免了输尿管的损伤, 又保持了盆骶支撑作用; (3) 膀胱剥离面小, 减少了膀胱的损伤, 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4) 术中未断子宫血管下行支及神经, 有利于宫颈筋膜的愈合, 减少了残端感染的发生[4]; (5) 术中切除子宫颈癌的好发部分,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传统方法比较, 其方法简单, 出血低, 术后恢复快,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5]。治疗组40例患者术后无腹痛、下腹坠胀感、大小便潴留、阴道残端出血后形成息肉、阴道顶端脱垂及性交痛等并发症发生, 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仅1例患者诉对性生活不满意, 说明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并发症少, 对患者性生活影响很小。采用此方法要掌握好环切子宫的位置, 对保持阴道的长度也要特别注意[6]。
综上所述, 改良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特点, 由于手术时间短, 术后肠蠕动恢复快、排气早、切口小、疤痕小等优点,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艳玲, 黄建琴.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2) :94-95.
[2]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87-95.
[3]李文莉, 张燕平, 邓继红, 等.改良式经腹筋膜内子宫切除与传统全宫术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3) :34.
[4]赵轴.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16 (2) :66.
[5]李辉.筋膜内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101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7) :79.
探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第6篇
1 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适应证
(1) 子宫附件良性疾病, 患者年轻但需行全子宫切除。 (2) 困难子宫切除者, 特别是盆腔严重粘连者, 子宫邻近器官如膀胱、直肠不易分离, 周围组织不易游离。
1.2 禁忌证
(1) 妊娠晚期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丰富及分娩过程中宫颈被动扩张变形, 使宫颈筋膜的组织学层次不清, 故产时子宫全切术不宜选择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2) 子宫有恶性病变倾向者不宜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2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取下腹横切口, 长约8~12cm, 切开腹壁各层进腹腔, 探查子宫及附件。按传统的子宫切除术步骤, 切断、结扎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或漏斗韧带, 剪开阔韧带前叶腹膜及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下推膀胱, 剪开阔韧带后叶腹膜及间质组织至子宫峡部水平, 切断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在子宫血管结扎部位稍高处, 作一环形切口深约3mm, 用力上提子宫, 同时向下钝、锐性结合分离宫颈筋膜, 如剥离困难, 则用电刀处理。此时可见筋膜从宫颈上脱离, 并被翻入腹腔, 主韧带及骶韧带随剥离的筋膜下移与宫颈分离。沿宫颈、阴道穹窿处环形切除取出子宫, 修剪宫颈筋膜, 并距筋膜边缘3~4mm处, 用0号可吸收线作环形荷包缝合, 再在筋膜内面作荷包缝合2~3次, 达到止血、消灭死腔目的, 并使之形成较坚实的组织突入阴道, 形成假宫颈。最后, 筋膜顶端锁扣缝合, 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阴道残端, 间断缝合宫颈筋膜, 1号丝线间断缝合盆腔腹膜。
3 术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宫颈筋膜层次无明显标志, 术者应熟悉宫颈组织结构及其与膀胱直肠的解剖关系。 (2) 正确分离宫颈筋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操作要点是牵拉子宫, 环形切开筋膜厚约3~4mm, 深度达血管层之表面, 尽量用刀柄下推筋膜, 同时避免操作不当而致出血及损伤膀胱或阴道后壁血肿。 (3) 缝合残端时有多种方式,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紧密闭合阴道残端与筋膜, 不留死腔, 以免出血或形成血肿。 (4) 对粘连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可能会导致骶韧带残留异位病灶, 使其术后症状未能缓解, 故手术前后应加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必要时也可行骶韧带切断术。 (5) 如果宫颈长度大于3cm, 需先处理部分宫旁组织及主韧带, 再行宫颈筋膜部剥脱。 (6) 注意临床随访, 定期行妇科检查及宫颈涂片检查。
4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
减少了术后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 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区是宫颈癌的高发区, 次全子宫切除术后残端癌的发生率为0.125%~0.14%。本术式切除了宫颈鳞、柱交界部, 移行带及宫颈管上皮腺体, 宫颈内层平滑肌等宫颈间质, 从理论上讲预防和降低了宫颈残端癌的发生, 但目前尚无肯定的临床证据。术中邻近器官损伤几率小,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无需分离膀胱、直肠, 不钳夹切断子宫主骶韧带, 避免了在处理这些部位时易发生的输尿管、膀胱、直肠损伤, 保持了盆底的完整性。子宫颈和阴道上部是支持盆底的主要部分, 主韧带和骶韧带的2/3附着在子宫颈上, 1/3附着在阴道上部, 这些韧带使子宫颈、阴道上部保持正常位置。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由于保留了宫颈部分肌纤维组织和子宫主、骶韧带, 增强了穹窿顶端的支持力, 宫颈筋膜缝合形成新的实性假宫颈, 加强了对盆底的支撑, 保持了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可防止术后阴道松弛及脱垂。保持了阴道的完整性, 宫颈周围和阴道顶端有丰富的神经纤维, 性生活时可能会引起快感刺激。目前已有较多的证据证明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保留了阴道穹窿部完整性, 不破坏其神经分布, 对性机能影响较小。对直肠、膀胱功能影响较小,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不切断主、骶韧带, 减少了骶神经丛的损伤, 从而减少了膀胱、直肠的损伤。手术创伤小, 术中在宫颈筋膜内处理主、骶韧带, 膀胱剥离面小, 创伤小, 手术视野清晰。术中不切断子宫动脉下行支, 盆底神经丛损伤小, 有利于阴道残端及宫颈筋膜残端愈合, 未见息肉和肉芽组织。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患者, 年龄35岁~59岁, 平均年龄46岁, 病种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正常至14孕周大小。按随机原则, 分为观察组90例, 行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90例, 行经典经腹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2组患者年龄、病种、子宫大小及盆腔情况相似, 均无严重的内科合并症, 无手术禁忌证;同时, 排除宫颈重度糜烂伴宫颈阴道部质地坚硬者及宫颈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有恶性病变者。
1.2 手术方法
2组术前准备和麻醉同传统子宫切除术。观察组取下腹部耻骨联合上2横指横纹处横形切口7 cm~8 cm, 特别肥胖者或宫体大于孕3个月大小者适当延长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横弧形剪开腹直肌前鞘, 钝性分离腹直肌及锥状肌, 切开腹膜, 横向钝性撕开腹膜, 探查盆腔。按传统子宫全切除术步骤切断结扎圆韧带、子宫动脉上行支。沿宫颈峡部水平处环形切开宫颈筋膜及宫颈外肌层组织约0.3 cm~0.5 cm, 持续上提子宫, 用鼠齿钳钳住宫颈切缘组织 (筋膜) 向外下侧张开, 再用尖刀向下向外呈喇叭状环形锐性分离宫颈筋膜, 直达宫颈外口鳞柱状交接部外方, 取下子宫。常规消毒宫颈筋膜及宫颈阴道黏膜、宫颈外层平滑肌等宫颈间质及阴道。用0号可吸收线在距筋膜上端边缘0.3 cm处环形荷包缝合, 提起荷包缝合线收紧结扎, 形成一个新的、小的“宫颈阴道部”。然后将子宫峡部筋膜切口边缘缝合, 用0号可吸收线间断缝扎3~4针, 闭合宫颈筋膜、鞘腔及止血, 重建一实体小宫颈。阔韧带前后叶及腹膜返折、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或漏斗韧带用丝线间断包埋缝合3针, 常规关腹。对照组用传统术式行筋膜外切除子宫[1]。2组术后处理大致相同。
1.3 观察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1.4 随访
术后6个月内随访, 重点观察腹痛、盆腔痛、坠胀感的发生及腹部切口情况, 阴道残端出血及肉芽肿的发生, 阴道脱垂情况, 询问性生活及有关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时间缩短, 术中出血减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2.2 随访情况
2组术后随访最短为1个月, 最长为6个月, 随访率100%。2组患者术后均无发生腹痛, 盆腔坠胀感及大小便潴留等情况, 无伤口愈合不良, 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少, 性生活满意度良好。见表2。
3 讨论
改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传统的全子宫切除术比较, 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采用腹式横形小切口, 切口位置低, 对中上腹及肠管干扰小, 术后肠蠕动恢复快, 腹壁皮肤切口采用可吸收线横褥式皮下缝合, 患者活动早, 体力恢复快, 不用拆线, 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2) 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是在宫颈峡部水平处环形切开深度0.3 cm~0.5 cm, 达宫颈间质内层平滑肌, 于主骶韧带宫颈附着面及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走行区以内向下喇叭形锐性剥离子宫颈管, 主骶韧带即随宫颈外壳下脱直达宫颈外口鳞柱交接部以外, 改良的术式不结扎子宫动脉宫颈阴道支及骶韧带, 基本不影响盆底及阴道的结构及供血, 盆底创伤小, 术后残端愈合快。 (3) 为了做好残端止血而又能重建一个实心的“宫颈阴道部”, 脱下的宫颈筋膜、间质等先一次环形荷包缝合, 收紧结扎, 然后将主韧带残端缝合固定在宫颈筋膜上形成中心腱, 维护了盆腔的支撑结构, 防止阴道及其他脏器脱垂。 (4) 阔韧带前后叶、腹膜返折、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或漏斗韧带等残端, 分两侧及中间共3针包埋缝合, 残端出血、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5) 环切子宫位置在宫颈外口周围而不在阴道穹隆处, 不损伤阴道穹隆, 不缩短阴道, 不影响性快感期盆底组织的强烈收缩和阴道上段及穹隆的加深加宽而达到性高潮, 不产生性交深度疼痛, 性生活满意。 (6) 切除了宫颈癌的好发部位鳞柱上皮交接部和宫颈内膜, 防止了日后发生癌变的可能。
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简化了手术步骤, 减少了手术创伤, 出血少, 患者恢复快, 缩短了住院时间, 并发症少, 术后对性生活影响小, 操作简便,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0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对照组用传统术式行筋膜外切除子宫。2组就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性生活情况等方面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能缩短和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术后随访, 残端出血、息肉及阴道脱垂等并发症少, 性生活满意度良好。结论改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筋膜内,改良
参考文献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50例, 均为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住院的子宫良性疾病需切除子宫的患者。年龄35~54岁, 平均 (41.8±6.8) 岁;其中多发性子宫肌瘤63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61例, 肌壁间子宫肌瘤55例, 子宫腺肌瘤31例, 黏膜下肌瘤29例, 宫颈肌瘤1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1例 (新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和对照组109例 (传统腹式纵切口子宫切除术)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理类型等方面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腹横切口, 而皮下脂肪、筋膜层都采取横行钝性撕拉, 在锐性分离肌腱和筋膜交接处将腹直肌撕拉开, 把和耻骨结合的肌腱剪断, 然后横行把腹膜剪开, 调整子宫后把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峡部、圆韧带做钳夹切断处理后采取缝扎。对需要切除附件的患者应该逐次钳夹切断圆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将膀胱反折腹膜剪开后进行分离处理, 并且将膀胱略微往下推, 达到子宫峡部水平钳夹切断子宫动静脉时, 于子宫动脉断端的0.5cm处将宫颈筋膜逐渐切开, 按环形的形式, 保持深度在0.2~0.6cm, 接着朝上提拉子宫边, 朝下锐性分离宫颈筋膜, 直至到达宫颈阴道部后将子宫切除, 再把宫颈筋膜、阴道残端缝合处理, 把盆底腹膜关闭即可。皮肤采取4/0可吸收线对皮内做好逢扎, 结束后无需进行拆线处理。而对照组选择腹式纵切口传统术式做子宫切除, 在术后1周左右即可拆线处理。两组患者实施持续的硬膜外麻醉。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和χ2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为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天数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全子宫切除术对妇科疾病治疗是极为普遍的, 其作用在于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进行治疗。而子宫切除时, 传统腹式全子宫切除需将子宫的各组韧带切断, 难以维持盆底的整体性, 这些会造成术后出现阴道脱垂, 且缩短了阴道的长度, 对于夫妻之间的性生活质量常会起到降低的作用[1]。
经过优化的腹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能够摆脱传统术式中的相关操作, 如子宫骶、主韧带、宫旁、阴道等部位大幅度的处理。手术时需要对卵巢固有韧带、圆韧带、输卵管峡部钳夹后实施缝扎处理, 这样能使其悬吊在圆韧带残端上, 避免卵巢下垂盆底面出现卵巢静脉曲张, 且防止由于卵巢肿胀带来的慢性盆腔疼痛。进行子宫血管处理同样需要先把子宫动静脉上行支切断, 宫颈筋膜从宫颈开始剥脱, 且避免子宫动脉下行支及盆底神经丛出现损伤, 降低了手术过程中出血、损伤概率, 以保证盆底具备理想的血液循环能力[2]。传统的子宫切除术需切除主韧带、骶韧带, 对阴道也要做缩短处理, 这对于盆底的结构有着不利影响。采用新式切除术, 仅把宫颈内层切除, 而留下来的筋膜为楔形状, 筋膜、两对韧带的位置处于原状, 以此对盆底的支持结构进行合理保护, 改善了患者的性生活质量, 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
因为实施了腹部横切口, 这对于切口的局部张力起到了降低作用, 在完成手术后患者疼痛稍轻, 经过调理即可自行活动, 且肠功可能尽快恢复。对皮下脂肪组织使用钝性撕拉, 防止下腹两侧腹壁、下动、静脉出现损伤, 以此维护血管、神经、脂肪细胞的有效性, 防止在手术过程造成出血等症状, 促进伤口的愈合。皮肤以4/0可吸收线行皮内缝合能避免炎性反应, 减短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 术后恢复快等体现出新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巨大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新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住院的子宫良性疾病需切除子宫的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1例 (新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和对照组109例 (传统腹式纵切口子宫切除术)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天数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新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安全简单、减短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新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秀萍, 郭素华.改良筋膜内子宫全切术式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18) :1901-1902.
[2]黄利红.改良式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 :2942-2944.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手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