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考试形式范文
教学考试形式范文(精选6篇)
教学考试形式 第1篇
考试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 考试以它独特的存在方式向人们证明了它的重要性, 影响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 学年里经历的考试如专业水平考试、普通科目考试主要在期末。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一直在寻找能适应学生课程需要、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便于操作的考试形式, 让学生的水平和创新得到真实的体现。具体到《商务口译》为例, 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传统的试卷形式的考试已很难体现它的水平。一学期的学习单凭一份试卷来论高低, 也不尽全面。
1. 考试内容要重点突出。
《商务口译》课程在日常学习中, 给出了许多具有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翻译实践练习。因此, 打破传统试卷考试形态的第一步是抓住机会, 多给学生实践, 以实践的效果给出成绩, 累积之后汇总至期末成绩中。例如, 每个单元给出了四个部分的, 短文翻译, 不必要求全部作为考核对象, 可选择其中一篇短文来着重考核, 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找到重点, 同时学习效果在考核的压力下也会有改进。
2. 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投入法定到学习中, 保持积极性
在每次上课时, 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主要内容前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的一段文字在班上读出来, 同时让其他人进行翻译, 形式类似于同声传译。可以将这作为一种Daily Report保持下来,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并且让每个人都体验到了翻译的挑战性和对知识把握的必要性。这一过程也让学生之间多了沟通的机会。在作Daily Report的人这方面, 他发出的源语言信息在被他人接收并转化为目的语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语言的差异, 让他们彼此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也是必要的。为将来所要面临的各种难题, 都会有心理准备。在最后, 将参与的每个人的表现给予分数, 按比例计入期末成绩。这样, 也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有了提高, 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3. 考试的中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理解力
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上, 可以在一学期给出两个左右的专题项目, 让所有人都参加, 结合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加上他们自己了解的知识, 对于所给项目教师尽量不要给出太多限制, 让学生真正地进行理解和创新。在进行项目展示时, 可根据各自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在此活动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会了统筹规划和相互协调, 同时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转化成了自己的智慧财富。
例如:让学生完成项目“商务接待”Business Reception, 学生在了解学到的相关环节之余, 还需要添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书上未提及的环节。除了固定环节Protocol Routine迎来送往, Ceremonial Address礼仪致辞, Dinner Party晚宴聚会以外, 还需要添加的包括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Presentation商务谈判和陈述, Tour Guide and Travelling导游与旅游, 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每个环节的人和人必须紧密配合, 让每个环节没有逻辑误差。学生除了熟悉各环节的逻辑联系外, 不需要知道如何衔接才恰当。整个过程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 还包括临场发挥能力和规划的能力。
4. 考试要全程化, 一次检测没有决定性作用
在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先决条件是, 学生的到堂和课堂表现。这一环节直接影响课堂上能否顺利实施各项任务。将是否缺席、迟到、早退、课堂听讲是否认真等一系列因素纳入成绩中, 不仅是给学生一种压力让他们勤奋认真, 也是为了完成各教学项目打好基础。良好的纪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因此, 整个学期全程检测学生的上课情况, 能让学生的成绩更有说服力。
三、正确面对能力差异
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态度。正常情况下, 保证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均衡, 既能使学生成绩呈现正态分布, 反映出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整体掌握情况, 又能使学生成绩有真实的区分度, 反映出个体学生的能力差异。这样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同时能积极改进, 不至于盲目自大或对比自己能力强的同学产生极端嫉妒的情绪, 从心理上学习面对自身的不足, 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现状决定了, 它是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 既要让学生充分吸收文化知识, 又要让学生动手去适应未来的岗位, 所以检测他们素质不能单凭一张或几张纸, 而是要依靠平时的考验、督促、引导和创造。考试的试卷不是不要, 而是不能单凭一纸试卷、一次检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高职高专《商务口译》是实践性为主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口译水平为目标。它着重培养的是既通晓商务知识, 熟悉国际商务环境, 善于跨文化交际, 又掌握口译技巧的商务口译人才。那么学生的技能如何提高, 如何验证, 单凭传统的考试形式是很难准确检验出学生的水平的。《商务口译》考试形式改革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重点,积极性,全程化,能力差异
参考文献
[1]William H.Roberts&Gregoire Turgeon, About Language:AReader for Writers (5th edition)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社, 2000.8
[2]邹为诚, 《综合英语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2003.1
教学考试形式 第2篇
一、个别教学制
1.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
2.强调教师和每个学生发生直接联系,有助于因材施教。
3.其有别于个别辅导,前者针对每个学生,后者只针对特殊学生,如后进生。
二、班级授课制
1.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2.有助于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3.有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复式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2.强调把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进行教学。
3.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作业或自学交替进行。
四、现场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
2.强调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
五、分组教学
1.外部分组:将不同班级的学生按照能力或成绩进行统一分组。
中公教育
2.内部分组:将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按照特定方式进行分组。
六、设计教学法
1.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
2.主张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定。
七、道尔顿制
1.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废除班级授课制)。
2.主张学习内容由老师指定。
八、特朗普制
1.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2.主张“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指个人独立完成作业。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第3篇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全卷约23个小题。
1.试卷内容、题量及其赋分情况如下:
语言文字运用,约7题,约24分
文学常识,约1题,约3分
古代诗文阅读,约7题,约34分
现代文阅读,约7题,约29分
写作,1题,60分
2.试题类型及其赋分比例如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选择题,约24%
[古文翻译题古文断句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非选择题,约76%
3.试卷难度控制:
试题按难度系数(以下简称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0以上(含0.70)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40~0.70的试题为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0以下(不含0.40)的为难题。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
附录:
一、2013年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二、古诗文背诵篇目
三、名著阅读目录
附录一
2013年高考命题使用工具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版)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录二
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推荐的篇目
1.《论语》十则 《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 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
4.曹刿论战左 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 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
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 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
22.次北固山下王 湾
*23.使至塞上王 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 白
26.望岳杜 甫
27.春望杜 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 贺
35.赤壁杜 牧
36.泊秦淮杜 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 煜
40.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 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 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 轼
45.游西山村陆 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 子
*3.师说韩 愈
*4.阿房宫赋杜 牧
*5.赤壁赋苏 轼
*6.氓《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 原
*8.蜀道难李 白
*9.登高杜 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苏 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至5册规定的背诵篇目
*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短歌行曹 操
*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4.秋兴八首(其一)杜 甫
*5.咏怀古迹(其三)杜 甫
*6.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7.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 谊
*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9.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10.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1.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12.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 勃
*13.陈情表 李 密
(四)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规定的背诵篇目
*1.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
*2.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4.登岳阳楼 杜 甫
*5.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韦 庄
*6.李凭箜篌引 李 贺
*7.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周邦彦
附录三
名著阅读目录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课外读物
1.《孟子》
2.《庄子》
*3.《呐喊》鲁 迅
4.《边城》 沈从文
5.《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6.《老人与海》 海明威
7.莫泊桑短篇小说
8.泰戈尔诗
9.《西厢记》 王实甫
*10.《雷雨》 曹 禺
11.《茶馆》 老 舍
(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至5册“名著导读”
*1.《论语》
2.《大卫·科波菲尔》
3.《家》
4.《巴黎圣母院》
*5.《红楼梦》
6.《高老头》
*7.《哈姆莱特》
8.《三国演义》
9.《堂吉诃德》
【注】附录二和附录三中加*号的列入2013年度考试范围。
教学考试形式 第4篇
2015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
之教学组织形式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可以保证全班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般有两类: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优等生扩大知识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特色专业课考试形式改革的探索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6-01
高校教学中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少不了考试。但是目前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瓶颈问题是高校考试形式单一死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对考试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适应课程改革和迎合学科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中常见的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考生只可以独立完成试题,不可以看课本和资料,不可以与其他考生商量答案、传答案等。这种考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对基础性课程可以采用该种考试方式,但是这种考试模式使得学校中出现“高分低能”者,对应用型专业课程是不适用的,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开卷考试是考生可以自由携带资料、课本参加考试。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者之间的考试方式。半开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的区别在于只允许考生携带指定的资料进入考场。开卷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地学习。该考试形式被用范围仅次于闭卷考试方式,主要用于某些侧重于理解的课程的考试,如专业基础课等。
论文是在给定题目或给定范围内,学生可以查阅文献、书籍等信息进行处理后,进行撰写,最终形成考核论文。该考试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对知识的整合、融会贯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该考试方式缺乏统一的评分机制,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好,教师要对一定的知识贮备,对学科领域及学术前沿有精准的把握。
尽管我国高校对考试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高校考试形式仍然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学,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着人才的全面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特色课程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寻求适宜的考试形式。
二、《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简介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是防灾科技学院特色课程,是基于社会服务于研究成果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对地震工程学(结构抗震)和工程地震学的延伸,以预防减轻地震灾害为目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城市规划,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加强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预先准备应急救灾需求设施和措施等三方面,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学习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不仅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多種相关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能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
三、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考试形式探索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具有知识体系庞杂,所涉及学科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其学会运用多种基础知识的能力。基于上述课程要求,目前的考试形式不能真实有效的衡量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的考试形式应反映学生全面的素质。该考试形式是基于国内学者张旭日提出的理论成绩量化比例体系改进得到的,评价体系依据该课程重视知识应用特点,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按知识结构共有四个内容,每个内容占10%,共计占总成绩的40%,通过该环节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对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对概念性、常识性知识进行闭卷考核,共计占总成绩的30%。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考试环节中保留了考勤、提问、平时考查内容,共计占总成绩的30%。该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有效的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控制;而且更加便于教师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得到自己能认可的成绩,达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四、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考试形式大都以闭卷和开卷考试为主,而且采取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偏少;侧重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形成了“四多四少”的弊端。所以考试改革教师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具体学科、课程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考试形式。本文结合《防震减灾规划概论》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出了适用本课程的考试形式,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对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形式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夏风林,臧健.浅议高校“一页开卷”考试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7- 88.
[2]尚晓玲.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技信息,2007(4):49- 50.
[3]张旭日,王叶松,刘启营.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基本对策[J].消费导刊:教育时空,2008(1):125- 126.
作者简介:
教学考试形式 第6篇
[关键词]考试形式单一化原因对策
除闭卷、开卷之外,口试、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是过去高校课程考试曾经采用过的考试形式。而近年来,口试已难觅影踪,极少数课程采用课程论文类,社会调查报告也越来越少见,课程考试形式基本上局限于闭卷、开卷两种。高校教学课程考试形式的多元化早就被广泛认同,然而现在却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趋势。
一、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的成因及危害
(一)成因
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尽管在学术界有一些探讨,却大多局限于对形式多元化的必要性以及方法的阐述上,而对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的原因鲜见表述。从实际情况看,口试、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几种考试形式萎缩的原因分别如下:
其一,口试形式不被采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本科教学评估环境影响是主要原因。教育部按照“以评促进、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原则,近年来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试卷质量的评估。本科教学考试试卷检查评价表里“选题质量”项中有“命题规范、符合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试题能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的标准。口试形式的命题方式不易建立、健全试卷档案,以供评估专家检查,显然不“规范”;专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结果,不能对试卷作出综合评估,自然就无法评级,也就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另外,它采用老师学生“一对一”问答。一般只考一两道题,这种形式难以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因此各高校在试卷试题审批这一环节中,就会将口试形式否定,要求采用其他形式。闭卷、开卷形式传统性的延续,加上它们的“规范性”且容易被建档,而被各高校广泛采用。总而言之,高校为了能在评估中获得较高等级结果,几乎取消了口试这种考试形式。
其二,课程论文形式的考试较少被采用,首先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处在学科打基础阶段,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除了极个别课程之外一般不采用。其次,在适宜的大三、大四的高年级阶段,却也较少采用的原因是:论文形式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但对于相当数量的学生来说,往往敷衍了事,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去图书馆抄袭或到网上直接下载现成的论文。换上自己的名字一交了事。任课老师即使知识再全面,也不可能将所有发表过的相关文章阅览穷尽,这就给老师的批阅课程论文、正确给出成绩带来了困难。审批试卷的院系领导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害怕这种考试形式的易作弊性给“迎评”带来麻烦,往往不允许采用。
其三,调查报告及其类似形式要求课任教师走出课堂,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准备与设计,也要求学校付出更多的人力去管理。这些繁杂的教学事务无形之中增添了老师的工作量,且还需要资金支持。近几年高校职称晋升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教师本身存在着教学、科研的压力,走出课堂的工作量得不到认可,所需要的经费较少获得学校的财力支持,还要承担可能会产生的许多未知风险(如学生安全问题)。“对自己无利却可能有害”的认知,使得多数老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走出课堂。调查报告考试形式的采用就缺乏了前提和基础。
(二)危害
教学考试形式的单一化对高校教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主要的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考试形式的单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笔者曾任教的某班级的学生专业课、选修课连同政治、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课,学期末一共需考十三门课程,其中闭卷形式十二门,开卷形式一门。每到期末,学生叫苦连天,中小学的减负问题已赫然在大学中出现。二是不利于素质教育。大学生学习模式大多局限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典型的“浅学习”。单一考试形式不会偏重于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量,只能是记忆力的考量。成绩好的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记忆方向,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体会实践能力较弱,高分低能现象不可避免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三是许多高校将规范性教学与制度创新割裂开来,人为地让考试手段向迎合评估要求的目标靠拢。创新教学积极性受挫,亦使老师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责任心削弱。从以上方面分析,考试形式的单一化无疑会削弱教学质量。
二、遏制考试形式单一化趋势的对策建议
分析考试形式的单一化趋势的原因,并不是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否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建设”是评估的目标。评估本身并不是要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而是改革、创新——对不合理的体制进行改革,对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制度进行创新。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考试形式的改革有可能促进教学方式创新,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多元化考试形式与教学评估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就萎缩的几种考试形式,笔者建议分别采取如下对策:
(一)口试
名校相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也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般高校大学生应试能力并不比名校的差,但社会素质能力偏低,往往是缺乏培养和积累所致。我院某专业2008年应届毕业生刘某参加南通地区公务员考试,列该专业类别笔试第一名,但面试第一轮就被淘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和参加该项考试的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学生相比,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显得欠缺。由于平时缺少实践训练,临场产生了紧张心理以至于影响水平发挥,最终导致应聘受挫。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口试形式创造了一种“社会模拟”的场景,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有助于应聘面试“实战”能力的提高。在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每一学期,都应该有这样的考试形式。
表面上看,口试虽出题数量少,但学生准备却是充分的,全方位的,因而并不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口试如何建档迎评,是耳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口试笔录的方法。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格式的口试记录表,内容应含有相关老师、学生身份记录以及试题内容和细化的评分标准。考试时由教师填写,最后汇编成册;教师也可以填写口试分析表交档保存。这样,口试形式的建档难题可迎刃而解。同时也消除了高校在评估中的后顾之忧。
(二)课程论文
目前的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不会查资料,用资料;二是不会用专业术语陈述问题、表达观点;三是格式不规范;四是抄袭现象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缺乏训练。让学生写课程论文时采用正规学术论文格式。可弥补这一缺失。要求课程论文写作时有规范的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并在必要时由老师对部分或全部学生的文章内容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结果,给予成绩的判定。这也可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反映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对于学生抄袭问题,可采用注意命题方案解决,即尽量不要采用宏观命题,可提供数量较多且针对性较强的命题,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提前利用寒暑假由老师自己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中选题,在期末考试阶段将学生分组进行小课题模拟研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写相关文献综述论文的方法。这样,学生无现成文章可抄,课程论文考试的优点将得到体现。经过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形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应多采用。
(三)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形式对于任课老师是较难实现的形式,但对于学生的全面提高却大有裨益。社会调查是让学生接触社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了解,找出问题,再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解决,这无疑是一种“深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学校应该制定激励的政策予以扶持,一是相应减少任课教师一定教学工作量,并应在教师无过错的情况下由学校承担风险,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从而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如打印费、交通费。需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的考试形式全面实行不现实,也无必要,可以在每学年选择一两门课程进行有益的尝试。
大学教育一方面是传授高级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迄今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心理认同不等于就能接受和予以实施。相对于社会制度和教育体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支持,大学的素质教育更多依赖于自身觉悟和自我改革。考试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所以有效的考试能够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以上提到的几种考试形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教师与学生的“单向沟通”转化为“双向沟通”。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考试具有教育评价的功能,需要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素质不是教出来的。而应该是培养出来的”,考试形式的导向属性本身就应该具有“培养”的功能。遏制考试形式的单一化趋势依赖于高校的考试思维转变和考试措施完善,鼓励教师教学创新,采用多种形式考试,以达到考试应该具有的功能。
最后。建议教育部在评估的教学质量观测点中,将考试形式多元化确定为一项重要评估指标,使多样化考试形式与迎评工作得以协调,并用制度予以规范,以体现多种考试形式与本科教学评估的目标一致性。
教学考试形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