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局部对比度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局部对比度范文(精选7篇)

局部对比度 第1篇

关键词:局部方差,自适应算法,低对比度区域

0引言

图像处理中经常遇到对比度很低的区域, 这些区域给图像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 通常采用一些处理方法对整个图像进行图像增强, 如:直方图均衡化[1]、 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2][3]等。但是有些区域对比度适中, 经过图像变换后可能出现过增强现象。因而, 需要一种能够把图像中低对比度区域划分出来, 而不影响其它区域的方法。目前, 对图像处理中低对比度区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了图像中低对比度区域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据局部方差大小和其所占比例来判定低对比度区域的方法, 通过调节局部方差的上限和下限以及比例范围可以有效控制图像低对比度区域大小, 为后续图像处理打下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于低对比度区域的自适应判定具有良好效果。

1基本原理

1.1图像低对比度区域特点分析

对于低对比度区域, 可以认为其局部方差相对很小 (也不能太小, 因为太小的局部方差可能是图像中的平滑区域) , 但并不能由局部方差很小这一个条件就判定某一区域是低对比度区域。在低对比度区域中, 假设有一条很弱的过渡线, 把整个区域分成“微明”、“微暗”两个部分。 在这两个区域中, 当有一个区域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比例很小或很大时, 整个区域就不是低对比度区域。但在实际中,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 也有可能是某一低对比度区域的周边部分, 这时, 可利用一滑动窗口按像素移动, 在很近的距离上判断出该低对比度区域。另外, 由于单用一个局部方差不足以反映“微明”和“微暗”两部分区域的特点, 本文采用两个局部均方差:“微明”部分均方差和“微暗”部分均方差。由此得出低对比度区域的特点:①“微明”和“微暗”部分的局部均方差都是相对很小的;②“微明”和“微暗”部分所占局部区域总面积的比例适中。

1.2判定图像低对比度区域

根据上述低对比度区域的特点, 可以对低对比度区域进行判断。

(1) 先设定一个nn (n为奇数) 的滑动窗口sub_c。窗口内的像素均值

(2) 设定阈值percentage, thr_high, thr_low。per- centage为像素灰度值大于局部均值部分的像素个数K1 (即“微明”部分的像素个数) 和像素灰度值小于局部均值部分的像素个数K2 (即“微暗”部分的像素个数) 各占滑动窗口内像素总数比值的下限阈值。其中:

thr_high为局部均方差的高阈值;thr_low为局部均方差的低阈值。其中, 是像素灰度值大于局部均值部分像素值的均方差, 也即“微明”部分均方差;是像素灰度值小于局部均值部分像素值的均方差, 也即“微暗”部分均方差。

(3) 当“微明”和“微暗”局部均方差均在大小阈值范围内, 并且“微明”和“微暗”占区域总面积的比值都大于一定的阈值时, 则判定其所在区域是低对比度区域。具体操作如下:

用滑动窗口在给定图像上逐个像素滑动, 当滑动窗口sub_c内的像素满足条件:

心点是低对比度点。

上述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判断低对比度区域, 衡量标准应该是在低对比度图片中被判定为低对比度点的像素个数占图片像素个数总数的百分比是否很大。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提出如下概念:①判定区域的上限百分比:判定图片为低对比度图片时被标记为低对比度点的像素个数占所在图片像素个数的最大百分比;②最佳thr_high: 在满足判定区域上限百分比的情况下, 使图片被判定为低对比度图片的最大有效阈值。

实验时, thr_high和thr_low的选取要根据最佳thr_ high的大小来确定。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阈值设定

为了使低对比度区域得到准确判定, 滑动窗口sub_c的选取应尽可能大, 实验中可采用77的滑动窗口。 percentage的选取不能太小, 可令percentage=30%。thr_ high和thr_low的选取则需通过实验得出。选取实验对象如图1所示, 截取图1中车胎与车胎影子交界部分组成多个图片实验多次。

令thr_low=0, 共截取10幅图片, 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由于车胎与车胎影子交界部分是低对比度区域, 实验中把所截取的这些图片判定成低对比度区域的比例应较大, 由表1可知, 判定区域的上限百分比最低是96.334%, 最高是99.458%, 这说明本文判定方法的准确度较高, 能够满足低对比度区域的衡量标准。

为了区分其他区域, 实验中又截取了图像中亮处的路面部分。令thr_low=0, 共截取10幅图片, 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 路面部分比车胎与车胎影子交界部分的最佳thr_high大很多, 据此可以设定thr_high的选取范围在7.5~12.5。另外, 对图像中的平滑部分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thr_low来抑制, 从而达到保护低对比度区域的目的。 通过实验得到thr_low选取的范围在2.0~4.0。对于所判定的低对比度区域用255 (白色) 来标记。

2.2实验图像结果及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及上文提出的thr_low、thr_high的选取范围, 对图1的DIP1进行实验处理得到图2和图3;对另一幅图片DIP2处理得到图4;为不失一般性, 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cameraman图也做了处理得到图5。

由图2和图3可知, 车胎与车胎影子交界部分的低对比度区域能够被准确判断出来。由于图3中thr_low至thr_high间的范围比图2要小, 图3的低对比度区域比图2小。图4是相机处于不同位置拍摄的现场图片, 对于车胎与车胎影子交界部分的低对比度区域同样可以准确地判明。图5中cameraman的低对比度区域, 如手部、衣领及裤腿的褶皱部分可以非常明显地判定出来。

图2图5表明, 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 在thr_low的选取范围2.0~4.0及thr_high的选取范围7.5~12.5内能有效判定低对比度区域。同时, 随着thr_low至thr_ high间范围的扩大, 所标定的低对比度区域也随之扩大, 反之亦然。这样就可以视实际情况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thr_low和thr_high来标定低对比度区域的大小。

3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判定图像低对比度区域的方法, 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图像中低对比度区域的自适应划分。提出了“最佳thr_high”和“判定区域的上限百分比” 的概念;给出了thr_low和thr_high的参考选取范围;根据实际需要, 可以调整thr_low至thr_high之间的范围, 以控制低对比度区域大小, 即低对比度区域范围是可控的。试验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能有效地自适应判定图像中低对比度区域。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到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领域中, 特别适用于自适应图像增强、图像中含有部分低对比度区域情况下的边缘检测等。本文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 例如在可以准确判定出低对比度区域的情况下, 会检测出背景中的某些区域。为此, 可以采用图像分割方法去除这些区域。

参考文献

[1]尹立敏, 刘艳滢, 顾蕊, 等.一种可控的直方图均衡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 2009, 21 (36) :147-148.

[2]SAKELLAROPOULOS P, COSTARIDOU L, PANAYIOTAKIS G.A wavelet-based spatially adaptive method for mammographic contrast enchancement[J].Physics in Medicine Biology, 2003, 48 (6) :783-803.

局部对比度 第2篇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替硝唑;牙周炎

[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87-02

牙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病,是人类失牙的主要原因。对于轻度牙周炎主要为机械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牙周组织破坏日益严重,牙周袋变深,单纯机械治疗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其存在于牙龈组织内或牙体组织内的致病菌很难清除完全[1]。近年来,抗生素应用于牙周炎的治疗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局部缓释药物的治疗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7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39例,共300颗牙,男69例,女70例,平均年龄(45.0±6.7)岁。入选条件:①近15 d内未使用抗生素治疗;②牙龈水肿、充血、探诊时有出血迹象,牙周袋深度超过5 mm,疼痛、溢脓等;③对实验用药物无过敏史,无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病史。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1例,150颗牙,对照组68例,150颗牙。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口服替硝唑(湖北广济制药厂,H44021435),1次/d,1g/次,首次加倍,3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盛势达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H20050274],主要成分:盐酸二甲胺四环素。洁治全口牙、进行卫生宣教后1周,给予龈下洁刮治,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交替使用冲洗牙周袋底部,后进行隔湿、干燥处理,利用专用注射器,每支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软膏0.5 g,注射器头深入牙周袋底部,将药物缓慢注入,至略有溢出。告知用药后喝水、漱口、进食时不得用力。1次/周,4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2]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牙龈出血指数(GBI),牙周炎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龈附着水平(AL)。

1.3.2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在用药后1个月,具体临床症状与实际改善情况及临床各项指标,评价治疗效果。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无变化。好转:患者自觉疼痛减轻,牙龈水肿情况有所改善,PD、GBI、AL有所下降。痊愈:患者自觉无疼痛感,牙龈无肿胀,各项检测指标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GBI、PD、PLI、AL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GBI、PD、PLI、A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效果比较,观察组痊愈98颗,好转30颗,有效率为85.3%;对照组痊愈60颗,好转49颗,有效率为72.7%。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牙周炎是因附着其上与周围的菌斑及牙周袋内细菌共同作用,造成感染所致。单纯机械治疗仅清除附着菌斑,无法有效清除其内细菌。该病常由细菌作为始动因子,多种厌氧菌共同作用,故有效控制与消除病菌是彻底有效治疗的根本。牙周炎主要致病菌包括牙龈中间普氏菌、放线杆菌等十余种[3]。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牙龈下的菌斑与细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其主要成分盐酸二甲胺四环素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同时还可抑制其胶原酶的活性,防止牙槽骨对其吸收,有利于位于牙周组织的韧带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有效的达到预防组织破坏,有利于牙周新附着组织的形成[4]。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软膏遇水即变硬,形成带有网孔样的被

局部对比度 第3篇

针对图像在雾天或者雨天出现的这些问题, 本文在整体直方图均衡化的基础上提出局部直方图均衡化的图像增强处理方法, 通过不断试验对比改变参数以获得清晰图像。

1 直方图灰度变换

图像灰度通俗的讲就是图像的亮度, 图像灰度变换最常用的就是直方图灰度变换方法。图像的直方图是图像的重要统计特征, 可以认为是图像灰度分布密度函数的近似。通常图像灰度分布密度函数与像素所在位置有关[6,7,8]。设图像在点 (x, y) 处的灰度分布密度函数为P (z;x, y) , 那么图像的灰度函数可表示为式 (1) :

式1 中, D为图像的定义域, s是区域D的面积。一般来讲, 要得到精确的图像灰度分布密度函数比较困难, 所以在实际中一般用图像的直方图来代替。直方图是一个离散函数, 它表示数字图像每一灰度级出现频率的对应关系[9,10,11]。

如图1 所示是对原始图像灰的度值进行调整处理, 可以看出图像的亮度较原始图像更亮了, 直方图的灰度范围由以前的0 ~ 150 调整为150 ~ 250。但是这样使图像的亮度过高, 反而没有达到增强的目的, 为了能使亮度调整到一个合理范围内, 可以使用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

2 直方图均衡化

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使输出图像直方图近似服从均匀分布的变换算法[12,13], 对图1 中的原始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后如图2 所示。

将图1 和图2 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处理后的图片亮度明显提高, 直方图中的灰度值均匀分布在0 ~ 250 范围之内。但变换后图像中的汽车以及图书馆的边缘更加模糊, 背景噪声增加。因此, 为了消除噪声提出了改进后的局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方法。

3 局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

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后图像的亮度和细节更加清楚。同时, 也可以看出, 在直方图调整之前, 低灰度的比例很大, 经过直方图调整后, 各灰度等级的比例更加平衡。由于直方图均衡没有考虑图像的内容, 只是简单地将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 导致图像整体亮度过高。在某些应用中, 可能只需要对图像的某个部分进行均衡化, 单纯的直方图均衡化会使图像错误增强, 因此把图像分成较小的区域, 称为切片。在处理时引用了MATLAB软件工具函数adapthisteq () , 利用双线内插法将相邻的切片组合起来, 从而消除人工引入的边界。特别是在均匀的灰度区域, 设定函数adapthisteq () 的参数来限制噪声的对比度。

对图1 中的原始图像进行局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后如图3 所示。

改进后的局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后的图像, 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其增强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整体轮廓更加明显, 边缘信息的清晰度也有所提高, 亮度也相对合适, 前面几种方法所引入的噪声也去除了不少, 本来很模糊的“图书馆”三个字也变得很清晰, 直方图的灰度级也调整到了更宽的范围。

4 结语

为了验证本算法去雾的有效性, 在有雾的天气采集图像, 通过大量实验和在matlab R2015a上面的仿真演示, 可以明显观察到本算法处理后的图像对比度和图像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原始图像的信息, 有效消除了雾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摘要:在雾天或者雨天等特殊天气情况下, 人们的视野会因为天气因素受到影响, 导致观察对象不清晰。一些图像采集系统同样会受到影响, 因此, 图像的增强研究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在原有的直方图均衡化的基础上, 研究了局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 改进了原来的整体灰度变化, 对感兴趣的局部图像进行均衡化处理。对比不同的算法, 可以看到局部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在雾天图像增强处理之处有很好的效果。

局部对比度 第4篇

弱小目标在红外探测图像中由于只占据较小的区域,而且与周围邻域不相关。因此检测过程中易受背景噪声的影响。在人类视觉中,小目标由于能量集中,与周围对比明显,所以更能引起视觉的注意,可以认为小目标为视觉敏感区域。针对这一特性,研究人员提出了Dog算子、尺度空间、Log滤波器等检测算法。这些算法在红外弱小目标的检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复杂背景下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中效果一般。针对这一情况,Chen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对比度策略(LCM)的检测方法,它利用人类视觉系统(HVS)特性和衍生核模型(DK model),取得了很好的检测效果[1]。在检测过程中,它通过局部区域滑动窗遍历整幅图像,计算整幅图像的局部对比度,从而得到整幅图像的局部对比度图。在局部对比度图中,由于云杂波区域的对比度不强烈,故被当做背景抑制,目标由于与背景的对比强烈,被突出出来。从而增加了图像的信噪比,最后通过门限分割得到目标。然而在检测过程中,由于云层对强光的反射,会使云层边缘的对比度增强,将云层边缘当做目标而突出出来,导致产生大量的虚警。本文基于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Canny算子提取云层边缘剔除虚警的检测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很好的抑制云层边缘虚警,保留目标的能量,提升检测性能。

1 LCM(局部对比度)算法计算显著图

视觉注意机制在人类的视觉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能使我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自动感知能够引起视觉注意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视觉注意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医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在图像处理中,视觉注意机制被应用于目标的显著性检测上,即在显著性区域中检测出目标。

对显著图的计算方法很多,Chen等提出了一种局部对比度算法(LCM),即通过滑动窗来遍历整幅图像,计算每个滑动窗的局部对比度,最后得到整幅图像的局部对比度图。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一幅图像w,取滑动窗v,将v在图像w中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滑动。(图1)

其中每个滑动窗,平均将其分为9块,对每个区域编号如图2所示,其中0号区域就是中心区域u。

然后计算每一小块的均值,记为mi(i=1,2...8)

步骤二:计算各滑动窗局部对比度值,定义中心区域和周围区域的对比度值为:

其中Ln为中间区域0的最大值。为了加强目标,定义LCM值为:

其中,从式中可以看出Cn的值和局部极值

Ln和miax mi有联系,因此,本算法易受到个别像素点灰度值的影响。

步骤三:计算不同尺度下的局部对比度。

由于目标所占像素大小会变化,而窗口u的大小取值与目标大小相同。因此,为了计算最终的对比度图Cˆp,q,需要计算不同大小尺度下的LCM值。lmax是目标可能的最大尺寸,从1到lmax计算每个尺度下的对比度图Clp,q,则对于图像中的每一点,对比度Cˆp,q值为:

LCM算法存在的缺点:

分析算法流程可以发现,经过计算得到局部对比度图,图像信噪比显著提高,周围背景得到抑制,能够较好的检测出目标。但是,仍然存在云层边缘虚警率较高等缺点。公式中的Ln代表第0像素块中的极值,如果某一像素点(目标点或噪声点,记为I(i,j))是灰度值较大的点,那么所有包含I(i,j)的,所求最大值Ln都是相同的,而其周围背景区域miaxmi的值相差不大,则会导致I(i,j)周围的像素点会同I(i,j)一样被偏大的加权,导致它们局部对比度值比正常值偏大,在检测中被误认为目标,成为虚警点。

2 本文改进算法

图像的边缘是图像的基本特征之一,其灰度值具有不连续性,这个特性导致其很容易被检测到。在红外探测图像中,存在各种噪声,比较典型的就是云杂波噪声。在目标检测过程中,存在大量由于云层边缘引起的虚警。因此剔除虚警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取云层边缘,将提取到的边缘图像与局部对比度图作对比。基于Canny算子的边缘提取算法,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和较高的边缘精度检测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的边缘提取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后续剔除虚警奠定了基础。

最后,经对比剔除虚警的图像再进行门限分割。

本文算法流程图:(图3)

2.1 Canny算子边缘提取算法

Canny把边缘检测问题转换为求检测函数极大值问题。Canny算子边缘检测过程为:首先用高斯函数卷积图像,在计算高斯函数在任意方向的局部极大值,所得到的就是边缘点。具体算法如下:

(1)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即用高斯函数来卷积图像,从而去除图像中的噪声。

二维高斯函数如下:

(2)计算高斯函数在任意方向上的一阶方向倒数,即在方向上的梯度。

(3)对梯度进行“非极大抑制”,即求高斯函数与图像的卷积的极大值,在取得极大值的点就是边缘点。Canny算法采用3*3的8方向邻域的阵列沿梯度方向进行梯度幅值的插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4)对边缘进行连接。Canny算子采用双阈值算法来分割边缘,除去假边缘,然后再根据递归跟踪的算法来将得到的边缘连接起来,最终得到所要检测的边缘。

2.2 门限分割

根据Neyman-Pearson准则可知,检测门限为:

其中为所取滑动窗的均值,为滑动窗局部去心邻域的标准差。一般k的取值为[3,12],本文取3.5。

3 仿真实验与分析

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将LCM(局部对比度)算法结合Canny算子的边缘检测算法对红外探测图像进行弱小目标的检测。视觉注意机制采用局部对比度算法,对于目标点外的背景强度的抑制效果较好,同时可以增强目标点的信噪比。由于云层边缘对比度大,容易产生大量虚警。本文采取基于Canny算子的云层边缘检测算法,与通过局部对比算法得出的显著图进行对比,将位于云层边缘部分的虚警剔除掉。下面,我们首先将含有弱小目标的红外探测图像计算局部对比度图。

图4(a)为含有目标的红外探测图像,图4(b)为经过局部对比度算法处理后的图像,由上图可以看出经过局部对比度算法,图像信噪比增强,背景得到抑制。下表为局部对比算法计算的显著图与原图的信噪比对比:(表1)

但是在显著图中看到,云层边缘经过局部对比度算法处理之后存在大量的虚警目标,灰度值很高,对目标分割增加了难度。

下面采用本文提出的Canny算子提取边缘算法来提取红外探测图像的云层边缘。如图5:

图5表明,Canny算子能够很好的提取出云层边缘,背景噪声的抑制效果良好。

最后将得到的云层边缘与之前的LCM图作对比,剔除掉虚警目标,然后进行阈值分割,得到最终的目标。如图6。

4 结语

本文针对基于局部对比度算法的背景抑制算法存在大量虚警问题,提出将其与Canny算子边缘检测算法相结合剔除云层边缘虚警算法,能够较好的抑制背景杂波,剔除虚警,从而分离出目标。经过仿真实验可以看出,显著图中在云层边缘较亮部分明显存在大量的虚警,Canny算子提取到的云层边缘与得到的虚警重合,然后将得到的显著图与Canny算子提取到的边缘作对比,将处于云层边缘的虚警剔除掉,即得到图5中的目标。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能够抑制复杂背景,提高图像信噪比,并分割出目标。

参考文献

[1]Chen C L P,Li H,Wei Y,et al..A local contrast method for small infrared target det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14,52(1):574-581.

[2]杨琳娜,安玮,林再平,等.基于空间距离改进的视觉显著性弱小目标检测[J].光学学报,2015,35(7):0715004.

[3]Zhang Libao,Zhang Jue.A new adaptive fusion method based on saliency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s[J].Chinese J Lasers,2015,42(1):0114001.

[4]Canny J.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edge dete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86,8(6):679-698.

[5]I.S.Reed,R.M.Gagliardi,L.B.Stootts.Optical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with 3D matched filtering[J].IEEE Trans AES.1988,24(4):327-336.

[6]王植,贺赛先,一种基于Canny理论的自适应边缘检测方法[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4,9(8)

局部对比度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2009年~2014年行经阴道局部病灶切除20例与同期药物保守治疗2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

1.2 纳入标准:

(1) 生命体征平稳; (2) 无腹痛, 阴道流血不多, 妊娠包块未破裂。

1.3 诊断标准[3,4]:

有剖宫史, 停经后伴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尿妊娠试验阳性, 经阴道B超[5]提示宫腔内及宫颈管内无妊娠囊, 妊娠囊位于子宫峡部前壁, 可见原始心管搏动或仅见混合性回声包块, 膀胱壁和妊娠囊之间缺少正常肌层。彩超可显示妊娠物内部及其周边血流丰富。

1.4临床表现:

既往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 停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1.5治疗方法[4]:

(1) 经阴道清除妊娠病灶及切除子宫瘢痕。术后严密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 术后每隔3 d复查1次血HCG定量, 出院后定期监测血HCG定量及B超。 (2) 药物保守治疗[6]:予甲氨喋呤50 mg单次肌内注射+米非司酮片25 mg, 口服, 每天2次, 择期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为 (147±71.87) m L, 平均住院时间 (5.72±1.46) d, 术后血HCG定量下降时间 (11.38±2.34) d, 均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局部对比度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年3月—2009年9月收治的74例患者, 均符合以下条件: (1) 病理确诊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且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 (2) 年龄70岁以下; (3) KPS≥70; (4)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正常, 无放化疗禁忌证; (5) 预计生存期不少于6个月; (6) 按照92福州分期均为Ⅲ~ⅣA期患者, 由于鼻咽癌属于对放化疗较敏感的恶性肿瘤, 故在病例选择上多倾向于ⅣA期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时辰化疗组 (A组) 和常规放疗同步化疗组 (B组) 。两组分期、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见表1) 。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同步放化疗, 于放疗第1、5周化疗2个疗程, A组放疗方法为常规放疗50Gy后改三维适形放疗20Gy, B组为全程常规放疗 (面颈联合野+颈前切线野) 70Gy。颈部剂量60~70Gy/6~7周, 颈部预防剂量50Gy/5周。另外A组给予同步时辰化疗, 应用全自动注药泵静脉输入药物, 方案是DDP20mg/m2 d1-5, 于每天上午10:00开始给药, 至22:00结束;5-FU 500mg/m2 d1-5, 于每天22:00给药, 至翌日10:00结束。B组用药量同A组, 不同之处是DDP按常规输液速度进行, 5-FU行120h持续静脉泵入。3DCRT方法: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 层厚3mm, 扫描鼻咽加颅底, 采用拓能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将放疗前GTV作为3DCRT的CTV, PTV在CTV基础上外扩0.5cm, 以PTV几何中心为射野中心, 采用5~7个适形野, 用DVH图进行优化, 90%等剂量曲线完全覆盖PTV, 重要器官如脊髓、脑干、晶体等照射剂量均控制在正常耐受范围内。两组74例患者均完成了全部治疗。

1.3 评价方法

放、化疗过程中每周观察并记录患者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 每周复查血常规1次, 放疗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 不良反应判定按照CTC3.0毒性评价标准。近期疗效的判定以放疗结束后3个月复查鼻咽MRI平扫加增强的结果为准, 按照WHO实体瘤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 有效为CR+P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结果比较见表2, 两组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两组消化道毒性比较见表4。

3 讨论

同步放化疗的目的主要是使局部控制和全身控制同时发挥作用, 并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资料显示鼻咽癌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控制更有效, 但同时也增加了治疗的毒性, 而且对于晚期病例, 传统的给药方法难以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剂量强度, 为此有必要探寻更为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

随着常规放疗技术的改进、CT和MRI扫描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常规应用以及治疗经验的丰富, 鼻咽癌的疗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常规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的治疗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在常规照射野涵盖重要器官较多, 如脑干、颞叶、唾液腺等, 导致一定的并发症与后遗症的发生, 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 鼻咽癌的临床研究已经明确高剂量放疗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局部控制率, 但靶区剂量的提升受鼻咽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耐受剂量的限制, 因而常规放疗技术难以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

时辰化疗的理论依据是时辰生物学和时辰药理学。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证实, 肿瘤病人的化疗效果受给药时间的影响, 但肿瘤病人的日周期节律系统与正常人明显不同, 其特点是幅度衰减、时相改变和周期改变, 尤其是晚期病人这一变化更为明显[3]。研究发现, 某些细胞毒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随给药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波动, 这与具有调节细胞自身节律性的某些酶对药物的影响有关, 如氟尿嘧啶 (5-Fu) 等的分解代谢就与细胞中酶活性的周期性变化有关:二氢嘧啶脱氢酶 (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 DPD) 参与此类药物的分解代谢;胸苷激酶参与此类药物的合成活性代谢物FdUMP的代谢;谷胱甘肽不但能逆转烷化剂、铂类和蒽环类的细胞毒性, 还与具有快速更新能力的组织, 如骨髓、消化道上皮的增殖节律性有关[4]。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近期疗效优于B组, 两组CR率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PR、SD、PD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另外考虑为对放化疗敏感程度较高的病例则肿瘤退缩较快, 而敏感程度相对较低的病例不管采用A组还是B组治疗方案差别均不明显。不良反应方面无论是血液学毒性还是消化道毒性, A组均比B组轻,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血液学毒性多集中于1、2级, 而B组虽然1、2级也较多, 但3、4级明显多于A组;口腔炎、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毒性B组也明显多于A组, 而且A组仅有1例3级口腔炎, 而B组口腔炎、恶心呕吐和腹泻均出现3级或4级病例。总之, 以上结果表明后程3DCRT同步时辰化疗较之常规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中确实是一种更加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值得提及的是, 随着我科放疗技术的发展以及VARIAN23EX直线加速器的引进, 目前鼻咽癌的放疗已多数采用调强放疗技术, 常规放疗加后程3DCRT放疗技术已不再运用, 但对于国内较多尚不具备做调强放疗的单位而言, 后程3DCRT技术仍值得提倡。

本研究仅就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做一初步分析, 远期疗效如3年、5年生存率正在长期随访中。

参考文献

[1]田桂英, 王翠兰, 熊伟.鼻咽癌常规放疗与后程适形放疗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7, 10 (5) :571-572.

[2]Halberg F, Comelissen G, Otsuka K, et al.Essays on chronomics spawned by transdisciplinary chronobiology[J].Neuroendocrinol Lett, 2001, 22:359-384.

[3]Mormont MC, Levi F.Circadian-system alterations during cancer processes:a review[J].Int J Cancer, 1997, 70 (2) :241-247.

局部对比度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7年1月至今于我院就诊的42例局部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进行传统开腹手术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 (56.9±6.8) 岁;进行腹腔镜辅助手术的22例患者作为治疗组,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9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 (57.1±6.6)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腹手术:在上腹部正中处环脐切开, 根据患者病情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行气管插管麻醉后建立气腹, 常规五孔穿刺后置入腹腔镜, 进行胃癌根治术。所有患者均需遵循以下治疗原则:在手术过程中需将肿瘤及周围组织整块切除, 并避免对肿块的直接钳夹, 在将肿块取出后需注意进行腹腔内和切口的彻底清洗以避免肿瘤组织在腹壁、切口等处的种植。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观察患者术后排气时间, 下床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 并进行组间比较与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79.8±26.8) min,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 (156.8±34.5) min, 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手术时间明显增长,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134.6±11.7) m L, 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173.9±13.9) m L,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由表1可知, 两组患者在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肠梗阻,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54%, 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 3例发生伤口感染,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00%;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胃癌患者的治疗主要存在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这两种手术方法, 传统的开腹手术切口较大, 腹腔镜手术与其相比具有创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的优势[2], 有学者研究表明[3], 腹腔镜手术避免了长时间的操作造成的肠道过度的暴露或牵拉, 对患者肠道功能的损伤较小, 因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本研究对局部进展性胃窦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与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相比, 其在术中出血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微创,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并发症较少。

在对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腹腔镜手术必须遵循与开腹手术同样严格的治疗原则: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将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组织充分切除, 确保患者体内无肿瘤组织的残留。②在手术过程中需避免癌细胞在患者腹壁内部或手术切口处的残留种植, 且必须进行淋巴结的清扫, 降低癌组织发生转移的可能性。此外, 我们还发现, 当患者出现以下状况时需立即转为开腹手术治疗, 如患者肿块体积过大或其与淋巴结环绕主要的血管时, 或患者由于过度肥胖或其他原因存在腹腔内组织的粘连时, 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出血或内脏损伤等。

综上, 我们认为, 腹腔镜手术在局部进展性胃窦癌患者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且其具有微创、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的优势, 但在临床推广应用过程中需注意其适应证, 并严格遵守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方法, 王海江.腹腔镜辅助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窦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1) :2454-2457.

[2]周永辉, 彭翔, 邓建中, 等.腹腔镜辅助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 :190-192.

局部对比度范文

局部对比度范文(精选7篇)局部对比度 第1篇关键词:局部方差,自适应算法,低对比度区域0引言图像处理中经常遇到对比度很低的区域, 这些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