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环境风险及评价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环境风险及评价(精选12篇)

环境风险及评价 第1篇

因此, 对液氨泄露的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陕西省某果蔬液氨制冷库为例, 通过对液氨制冷系统泄漏因素进行识别, 对泄漏事故分析、计算, 按照计算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1 氨制冷库液氨泄露的环境风险

1.1 氨制冷库的环境风险

氨制冷库是用液氨作为循环介质的制冷技术, 液氨制冷系统是一个封闭、循环的系统, 该系统主要靠压缩机械能完成。通常, 氨压缩机房通风良好, 出现爆炸限的概率较低。而且氨的比重较空气轻, 扩散能力较强, 通常情况下难以达到爆炸要求的浓度范围。

故氨气泄漏的主要环境风险有两种, 一类是火灾爆炸。氨是可燃气体, 遇明火、静电、高热均会引起爆炸产生火灾。另一类是人员中毒。氨位列《高毒物品目录》, 属于高毒物质, 可经过呼吸道、口腔、眼睛等部位灼伤人体, 造成人身毒害。

1.2 制冷库发生氨泄露的原因识别

液氨泄漏的常见原因是经营者不够重视, 管理措施措施不完善;操作工人不按章程操作;设备陈旧、老化后不及时维护、更新;经常操作的阀门密封不严或损坏;贮罐暴晒、破裂等。结合冷库特点, 具体氨泄漏因素主要有: (1) 管路系统泄漏; (2) 储气罐泄漏。

2 环境风险预测分析

2.1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果蔬菜冷库氨储存量较小, 一般仅一个氨储存罐, 氨储量小于5t,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分析, 该液氨储罐不属于重大危险源。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 判断该液氨制冷库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环境风险评价范围为以事故源为中心、半径3km。

2.2 源强分析

液氨泄漏速度QL用柏努利方程计算:

本次评价按照储氨罐底部出现一个裂口进行估算源强, 设定储罐压力为1.0兆帕, 当地常年平均环境气压97k Pa, 裂口高度1.5m, 裂口面积1cm2, 代入上述公式得出氨泄漏速度是0.064kg/s。

2.3 结果预测

氨泄漏属瞬时或短时间事故, 采用烟团模式:

假设泄漏时间为30min, 预测时间为发生氨泄漏后10min, 取σX=σy, 发生泄漏时风速为2.5m/s。氨泄漏影响范围和浓度见表1。

根据预测, 氨气最大落地浓度点的出现在下风向距离Xm=18.2 (m) , 最大落地浓度Cm=4691.8642 (mg/m3)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氨气为0.20mg/m3 (一次值) , 本项目在假设条件发生氨泄漏时, 下风向1200m范围内氨气浓度将超标, 最大超标23458倍, 由此可见氨气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较大。所以加强制冷设备管理维护, 做好风险防范措施是减少氨气对环境及人身健康影响的重要保证。

3 液氨泄露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3.1 事故防范措施

风险事故主要在于预防和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主要在于平常加强设备检查维护管理, 及时消除设备隐患;预防则是采取防爆技术措施和泄漏报警装置;储存场所保持阴凉、干燥、通风,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配备消防、防护器材设施;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提高应变能力。此外, 经营者应牢记安全责任, 从宣传教育入手, 对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 生产操作车间及关键工作岗位张贴相关注意事项及标识, 每个员工必须按规范操作;同时加强风险防范的管理, 从根源防止液氨泄露事故的发生。

3.2 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风险事故应急预案是减小事故发生和事故处置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生产特点和事故隐患分析, 按环保部颁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预案应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 企业每年应按照事故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如果风险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 应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内容。

4 结语

以陕西某液氨制冷库为例, 对液氨泄漏事故中氨储罐破裂致泄漏事故进行了预测, 计算出了该项目泄露事故对人体产生危害浓度出现的最大距离, 为氨泄漏的环境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 最后提出液氨泄露事故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最大限度的降低泄露事故带来的环境风险及危害。

参考文献

[1]胡二邦, 等.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方法和案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初探 第2篇

石化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初探

环境风险评价是石油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一个石化仓储项目为例,阐述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给出了事故概率和污染源强的计算方法,预测了事故发生后对大气的污染影响.

作 者:周志斌 ZHOU Zhi-bin 作者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30刊 名:广州化工英文刊名: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8(2)分类号:X8关键词:石化 环境风险 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环境 风险评价 环境管理

一、环境风险评价内涵和类型

1.在我国实施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率也变得更快。在此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在近年,由于一些突发性较强、破坏性较大以及影响较为深远的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政损失,甚至引发了较大的政治危机事件。

我国在2006年1月8日實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也连续发布三个相关环境保护文件,针对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环境检查,并查找存在的隐患,提出相关整改建议,从而有效防止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环境风险评价内涵界定

环境风险评价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对一个区域性的开发行为,或者是对一个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以后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环境风险评价就是对这种环境问题对居民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危害所进行的评价,特别是在各类环境事故发生以后,环境风险评价要对这种环境影响采取相应对策,最低限度降低其影响。

3.环境风险评价类型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环境风险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价。第一,如果从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内对其进行分类的话,则环境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宏观风险评价和系统风险评价以及微观风险评价三种类型;第二,如果按照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类型进行环境风险问题分类,则环境评价可以分为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和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两种主要类型;第三,如果按照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领域来对环境风险评估进行分类的话,则环境风险评估可以被分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和有毒害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以及自然灾害危害风险评价三种主要类型。

二、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步骤和方法

1.环境风险识别

所谓环境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在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辨识,环境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了风险因子识别和项目筛选两个内容。

所谓项目筛选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使用核查表进行筛选。第二是运用概率风险评价法,例如德尔斐法等对此进行筛选。

2.环境风险的预测和估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有关于系统安全工程学科知识的升级,涌现出了多种科学有效和预测方法;虽然目前这些尚在运用中的风险预计方法能够对环境风险评价事故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判断。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由于环境其相关的风险性、危害性、区域差异等特点,一般统计方法很难实现。

3.环境风险评价

(1)社会风险主要是描述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所造成后果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利用余补累积分布函数来表示人口分布资料,以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描述。

(2)个人风险是指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地点的人员,由于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而遭受得特定危害(特定危害指的是死亡)的概率。通常利用风险等直线图来表示个人风险,其风险值大小和工厂距离有关。风险等直线表征在此区域内,个人受到的风险大于或等于此风险值。三、环境风险评价应用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学者加强了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某化学厂的氯气泄漏事故为例,对其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1.源项

在考虑到30吨液氯储槽泄漏事故发生以后,假设发生了严重的液氯储罐破裂并泄露的事故以后,此次事故将泄漏液氯量为30吨,泄露的时间是30分钟,则根据类型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破裂泄漏事故发生的概率为1.33×10-3×a-1。

2.大气扩散计算模型选择

在本文中,将采取采用多烟团模式对大气扩散进行计算。

在这个公式中,ci(x,t-ti0)表示的是在第t时间里,第i个烟囱在下风的方向x距离的地方所产生的浓度贡献;表示平均风速;x表示下方向的距离;而Qi则表示的是第i个烟团源强,i表示烟团释放数;则分别表示x,y,z三个方向的扩散参数。此时,则毒气致死率计算可以为Y=(Ai-5)+Biln[Cnte],在这个公式中,C为有毒气体浓度(可以通过烟团模式进行计算出来);Y是一个中间变量;te是表示和有毒气体接触的时间,A,B,n则主要是取决于有毒气体的性质。

有毒气体所造成的致死率通常是和有毒气体的接触时间、毒气浓度和毒气性质直接相关,中介变量Y和有毒气体致死百分率的关系是可以通过查表直接获得的,在该厂氯气泄漏事故中,Y的计算值是-1.0,可以通过查表得到液氯储槽泄漏事故发生以后的致死百分率为16%。

3.计算结果及初步分析

烟团模式计算了该厂的下风位置不同距离里面的地面空气中的氯气浓度,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现在假设每30秒钟将会释放一个氯气化学烟团,在在30分钟之内,总共可以释放出60个烟团,假设其平均风速是2.4米每秒,在这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该厂的下风不同位置的氯气浓度。如果按照所计算的氯气浓度值,进一步计算出中介值Y的值,计算中接触时间te为30秒,通过查表以后,我们可以得到此次事件的百分死亡率,并进一步可以计算出,如果发生液氯储槽泄漏事故的话,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在下风的不同距离中人员的致死百分概率的大小。最终计算出该事故的最大风险值是可以每年导致4.43×102人死亡。

四、总结

通过环境风向评价,我们可以计算出各种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可以初步确定事故风险的程度和范围,并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合适的减缓措施,从而降低这种风险发生概率和造成的影响,把人身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申海玲.程声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2008.

[2] 钟政林.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2009.

[3] 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O07.

[4] 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M].江西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5] 林玉锁.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J].环境科学动态,2007.

作者简介:

液氯储用的环境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 第4篇

1 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有一造纸厂,其液氯储用车间距公路500米,储存液氯仓库面积为60m2,现储存量20吨,生产场所储存量为10吨。当地除该企业外无其他工厂,地理宽敞、平坦。该厂使用的液氯钢瓶均为1000kg的,充装符合GB5100-85钢瓶(公称容积800L)要求。氯气是在压力条件下从阀门中排出,其泄露速度与其流动状态有关,当式1成立时,气体流动属亚音速流动,泄漏速度可按式2计算,否则属音速流动。

以瓶阀完全卸掉后液氯的泄露量来计算。查表可知:瓶内温度取室温20℃;液氯的饱和压力P取15383Pa;大气压力P0取1atm;气体的绝热指数K取1.355;气体泄露系数Cd取1;气体膨胀因子Y取0.98;排放面积A=πD2/4A=2.009610-4m 2;液氯分子量M取71g;密度ρ取20℃时为1411kg/m3;气体常数R取8.314J/(mol.K);气体温度T取293K。计算可知8245Pa

2 泄露后果分析和预测

2.1 风险源强计算

假设氯气泄露为瞬时点源模式。由于泄漏时间短,仅考虑不致人群或居民受到最低伤害的浓度值0.1mg/m3作为参照标准,根据有关经验参数,在小风时、中性条件下取a=0.27, b=0.11, Qt=1000Kg, u=1.0m/s,顺风扩散系数σx=at;侧风扩散系数σy=at;与地面垂直方向扩散系数σz=bt;气团或地面风速u取1.0m/s;t (s)指达到最大距离的时间,X (m)指氯气扩散可达到的最大距离;Co指下风向地面浓度。

假设氯气泄露为连续泄露,采用安全模式计算Co,根据式2连续泄露1min以上,泄露源强M为1.92708106mg/s=166.4928t/d;毒气离地面高度H取钢瓶高度2m。计算可知,连续扩散在1m/s风速条件下,以爆炸点为圆心,半径为70m扇形区为死亡区,70~250m内为危险区;4000m内为受污染区;在1.65m/s风速条件下,以爆炸点为圆心,半径为60m扇形区为死亡区,60~180m内为危险区;3500m内为受污染区。

2.2 液氯泄露中毒模型

假设1000kg钢瓶装的氯气从钢瓶里泄露。已知:液氯质量W取1000kg;液氯比热容C取0.96kJ/(kg℃);瓶内温度T取20℃;液氯沸点t0取-34℃;氯气的相对分子量M取71g;液氯的汽化热Q取289kJ/kg。

根据式4算得Vg(蒸气体积)=49.54m3,再根据V=Vg/危险浓度,算得有毒空气体积,根据式5算得有毒空气半径。其形成的毒害区域大致情况为:1)当吸人液氯5~10min致死体积分数为0.09%时,致死区域球半径为28.7m;2)当吸人液氯0.5~1h致死体积分数为0.0035%~0.005%时,致死区域球半径为77.9m~87.8m;3)当吸人液氯0.5~1h致重病体积分数为0.0014%~0.0021%时,致重病区域球半径为104.1m~119.1m;4)人能感受到氯气的半径为407.4m。

3 风险评价

3.1 可接受程度评价

根据从化工部了解到国内氯气泄露事故日发生概率P (A)约为:P (A)=3.6510-4该地区全年主导风向为SE的年均出现概率为P (B)=0.153,所以该造纸厂发生液氯泄露的概率为P (AB)=P (A)P (B)=5.584510-5。对比国内外同类事故发生率,该造纸厂在全年时间里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概率是一般高,其危险模式风险分级为可容许风险,可以被一大部分人接受,只要该厂加强相应的安全防护,能把事故发生率降得更低。

3.2 人群健康风险影响评价

根据该造纸厂实际情况液氯储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或爆炸事故的可能性L取1.0,可能性小;液氯储用过程中人(物)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率E取6.0,每日处于危险环境中;液氯储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或爆炸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度C,结合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概率,再考虑该厂的防护、管理、应急措施等情况,发生死亡事故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发生爆炸泄露事故会危及人的生命,故取3,严重致残。故液氯储用过程的风险性D=LEC=163=18,小于20,危险等级为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4 泄露爆炸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该造纸厂的液氯储存区离办公地点及职工住宅区只有200m,离公路500m,一旦发生泄露将会危及在场的工作人员,附近的大气也会受到污染,过路的车辆也能感受到氯气泄露;该造纸厂离右江只有200m,如果1000kg的氯气泄露,一部分随大气扩散沉积到河里,由于河流有自洁能力,氯气与水生成的酸不足以使河流边酸性,故氯气突发性泄露对右江并无重大影响;土壤酸碱度是农作物能否生长的重要指标,适于生长的PH值在6至7之间,低于5.5或高于8.5都不适于生长。该造纸厂周围为甘蔗地,一旦发生严重泄露定会使土壤及农作物酸性增强,有可能导致甘蔗的减产甚至死亡。

摘要:液氯具有中毒性、燃爆性、腐蚀性等危害, 在液氯储用过程中, 由于钢瓶破裂、爆炸等原因, 极易导致氯气泄露, 如控制不及时极可能酿成大祸。虽然国内外关于液氯储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很多, 但由于环境风险评价是一种新兴评价方法, 关于液氯储用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将环境风险评价应用到实际企业中, 可以为企业的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及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对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思考 第5篇

对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思考

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前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危害,是环境保护战略的一次重要转折.环境风险评价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向,我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风险评价制度,加强风险评价方法学研究和与风险评价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加强风险评价科研队伍和研究基地建设.

作 者:李校平作者单位:湖南金竹山电厂,湖南,冷水江,417503刊 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年,卷(期):11(3)分类号:F205关键词:环境保护 风险评价 意见

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 区域环境评价 指标体系

风险投资的空间布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发展环境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的评价并改善区域风险投资环境,科学的引导风险资本流向,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风险投资环境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涵盖经济、科技、金融、创业和人才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为改善风险投资区域环境提供政策参考。

一、风险投资区域环境系统理论

风险投资环境是一个系统,Schfer和 Roland则认为,风险投资环境系统包括经济、创业、社会和法律环境四个要素;李雪灵和蔡莉指出,风险投资支撑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人才、法律和政策等要素。在此基础上,王培宏和刘卓军评价了我国区域风险投资环境的有效性,指出我国与风险投资有关的文化、政策及法规环境的地区差异性并不显著。本文综合参考Schfer和 Roland的因素分类框架,结合王培宏和刘卓军的理论研究成果,最终选择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创业环境、金融环境和人才环境要素作为考察对象。

二、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编制原则

1、分层设置原则

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评价的指标数量很多,并成簇群组合形态。为此,必须将相关指标分类、分层、分组,构建一个有多级指标层级的综合指标体系。

2、可操作性原则

首先,设计的指标要满足数据的可获得性。其次,设计的指标要有权威性和可比性,凡列入指标体系的指标都可以从公开和内部的统计资料上采集得到,内部的统计资料应采用全国统一规范的调查数据加工处理的资料,以确保资料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3、核心聚焦原则

为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操作过程便利化,在指标的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对农业品牌竞争力的特征能够深度聚焦的核心指标,以确保综合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表征性、较高的显示度。

(二)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风险投资环境系统理论分析与指标体系编制原则,同时考虑到各项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客观性,本文编制了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级层次,共15项指标(见表1):

三、应用研究

(一)模型及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 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数据简化技术方法, 能够反映并解释这些实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原理是通过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内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探求样本数据中的基本结构, 并用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 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时, 是对相关的环境评价指标向量进行降维, 采用较少的因子, 以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评判环境的发展水平。

(二)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2008—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样本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就业与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共有105个有效观测样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我国的风险投资区域环境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的投资环境发育相对良好,能够有效的支撑风险投资的发展;湖北、河南、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市的投资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游水平;而西部地区的风险投资环境相对落后,尤其是新疆、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区,严重制约了其创新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以风险投资环境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涵盖经济、科技、金融、创业和人才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风险投资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的风险投资区域环境发展状况极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优化中西部地区的风险投资环境,首先要增加研发经费与人员投入,同时要鼓励创业活动并适度的调整区域劳动力市场刚性;此外,还要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资本市场体系,为小微企业创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本支持,并加快人才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的智力资本落地。

参考文献:

[1]王培宏,刘卓军,唐志鹏.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效性研究[J]. 管理学报,2007,4(5):584—587

环境风险及评价 第7篇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erfluorooctaneSulfonate,以下简称PFOS)是一类高氟烷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纺织品、服装、皮革、室内装潢、纸张包装、被覆及填充料、工业和家庭清洁剂、杀虫剂、医药、石油化工和铬雾抑制剂等领域。由于长期和大量使用,世界范围内均能够检测出PFOS[1];研究其环境影响是当前环境科学的一大热点之一。根据《斯德哥尔摩公约》新POPs审查委员会2007年11月的会议结论,PFOS符合《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D、E和F的要求,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的潜力,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是当前少数生产PFOS的国家之一,而且PFOS的生产量和使用量依然持续增加。一些学者监测了我国部分水体中PFOS浓度,发现在北京、沈阳、大连、广州、深圳、哈尔滨、重庆、宜昌、吉林、济南等地周边水域普遍存在PFOS污染(见表3),检出率几乎达100%,但是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的量化研究。文献调研中没有发现污染源附近的监测研究。根据中国淘汰PFOS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讨会得到的信息,我国PFOS主要使用行业包括:织物处理、金属电镀、半导体制造和灭火泡沫;年使用量分别约为100 t、25 t、0.5 t和80 t。虽然半导体行业中PFOS用量相对较小,却是半导体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半导体行业是我国的支柱行业,涉及产业规模超千亿元,也是目前上述四个PFOS使用行业中唯一没有合适替代品的行业。研究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和附近场所环境浓度及风险评价,对弥补我国现有研究空白,了解半导体企业PFOS环境污染状况,评估半导体企业淘汰PFOS社会经济影响,制定管理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PFOS监测数据有限,不能满足风险评价要求,需要引进模型模拟污染物的环境归趋,进而进行风险评价。欧盟编纂了新化学物质和现有化学物质风险评价技术指导文件[2](Technical Guidance Document,以下简称TGD),TGD叙述了在化学品生命周期整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进行化学品排放计算、环境分配和归宿模拟、环境浓度计算及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EUSES[3](European Union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bstances)与TGD基本原则一致,是TGD的辅助部分。严格来说,EUSES不是一种模型,而是在一个框架内用于获取化学物质信息的几种模型的综合,采用“预警原则”进行“最坏情况”的量化风险评价,按照TGD中的原则,减少了数据系列。EUSES不仅能在数据充足情况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3,4],而且能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量化风险评价,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日本应用于化学物质的模拟[5]。但是,目前在我国尚未有EUSES模型的应用研究。本文根据欧盟技术指导文件和EUSES模型预测了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和附近场所环境浓度,并据此进行水体环境风险评价。

1排放计算

基于调查,我国半导体工业与欧洲工艺相似,ESIA(欧洲半导体工业协会)和SEMI(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质量平衡的方法估算半导体制造中PFOS排放量[6],PFOS向水中排放量占PFOS使用量的54.68%。根据此比例外推我国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情况。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某典型半导体制造厂光刻胶使用量约为3.8 ty-1,其中含PFOS约为1%,则PFOS使用量为38 kgy-1,企业年运行天数为300天,日使用量为12.67 gd-1。根据以上方法进行计算,我国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量为0.007 kgd-1,2.1 kgy-1。

2环境浓度计算

2.1研究方法

2.1.1 水体中浓度[2,3]

在确定水体中浓度时,首先需要确定污水排放到环境前是否通过污水处理池。因此,假设污水排放到环境前均通过污水处理厂,根据中国淘汰PFOS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讨会得到的信息,这和目前我国半导体行业的现状相符。使用SimpleTreat模型模拟物质在污水处理厂中的环境归宿,得出稳态下污染物质在流出废水、污泥和空气中百分数。然后,假设一个污染源的废水仅排放到一个污水处理中,通过污染源向水中排放污染物的量和污水处理厂流入废水中污染物的量相等,得出污水处理厂流入浓度;通过污水处理厂流入浓度和物质在流出废水中百分比得出污水处理厂流出浓度。如果废水不经处理,则物质在流出废水中百分比设为1。

污水处理厂流出物进入地表水后被稀释,假设流出物在地表水中完全混合;因为从废水流入处到完全混合处之间距离很短,忽略挥发、降解和沉积作用,仅考虑稀释作用和悬浮物吸附。得出完全混合时物质浓度。水体固有物质浓度作为背景浓度。输入参数见表1。

*企业调查数据

2.1.2 沉积物中浓度[2,3]

沉积物指的是刚刚沉降的沉积物,所以沉积物中浓度根据Di Toro等人的热动力学分配平衡方法,通过对应的水体浓度和悬浮物理化性质推导,输入参数见表2。

2.2参数选取和结果

根据最坏情况原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假设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即Fstpwater取值为1。对于淡水和海水区域背景浓度,取我国目前现有研究中淡水和海水浓度的平均值1.04810-8 kgm-3和3.0610-9 kgm-3,见表3。

根据以上分析和假设,将表1、表2中数值输入EUSES2.0模型,输出结果见表4。

3环境风险评价

3.1研究方法[2,3]

目前全世界广泛采纳的风险评价技术范式:危害识别,剂量效应评估,暴露评估,风险表征。

3.1.1 危害识别

对环境中作为污染物的化学品的特征、数量和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毒害类型进行判断。本文主要是指水生生物的毒性危害,如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

3.1.2 剂量效应评估

评估化学品的浓度与暴露于该化学品的人体或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之间的关系。通常用预计的无影响浓度(PNEC)表示,一般用外推法得出,即为短期试验的半数致死(效应)浓度(L(E)C50)或长期试验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与评价系数之比。

3.1.3 暴露评价

是指人体或环境对化学品发生暴露的情况以及相应产生的暴露浓度的估计。以该化学物质的环境浓度(PEC) 表示。环境浓度(PEC)可以通过模型预测得出,也可以通过监测获得。本文使用模型计算值。

3.1.4 风险表征

在进行了全部环境区域的暴露评价和剂量-效应评价后,风险表征可由商值法确定,即通过PEC/PNEC 的比值来评判化学物质在评价区域的环境安全性。通过比较PEC/PNEC 的结果,得出如下评判结论:

(a)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或试验;

(b)目前不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或试验以及新的风险降低措施;

(c)需要限制风险,应考虑已被采用的风险降低措施。

如果PEC/PNEC比值不超过1,可以采用结论(b)的评判结果;如果PEC/PNEC的比值大于1,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按照结论(a)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信息或试验,还是按照结论(c)的要求,采取必要的风险降低措施。

3.2研究参数选取和结果

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未发现PFOS对沉积物的毒性试验数据,故不作评价。根据TGD,排放发生时水体中浓度用作PEC。水生毒性实验数据很多,OECD报告中综合了当前水生毒性数据[16]。根据最坏情况原则,淡水水生毒性最小值为0.3 mg/L,海水水生毒性中最小值为0.25 mg/L,选取评价系数1 000,利用外推法得出淡水中PNEC为310-7 kgm-3, 海水中PNEC为2.510-7 kgm-3,则淡水中PEC/PNEC=1.2>1,海水中PEC/PNEC =0.152<1。

4讨论

1)半导体制造企业导致的PFOS水体浓度均远大于环境中背景浓度,说明企业排放对企业附近场所PFOS浓度贡献较大,控制企业PFOS排放是减轻附近PFOS污染的有效手段。

2)淡水中风险表征比大于1,意味着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对其附近水体的生物构成了风险,说明需要加强半导体制造企业附近PFOS污染研究,同时有必要采取风险降低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3)文献调研中,未发现我国半导体制造企业附近场所PFOS污染的相关研究,因此无法和实测数据对比,但本计算结果可以用于今后比较监测结果。

4)由于我国化学品环境分配和归宿模拟和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且PFOS研究刚刚起步,本研究部分参数源自国外文献和TGD中默认值,可能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从而产生一定偏差。如水体中浓度计算时,背景浓度的计算应该建立在我国总体生产量和使用量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具体企业使用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用我国现有研究中的平均浓度代替背景浓度,会产生一定误差。此外,本研究在一些参数的选取上,遵循最坏情况原则,有可能导致高估环境风险。

5结论

1)本研究根据TGD中的方法,计算了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和附近场所环境浓度,并进行水体环境风险评价。计算结果为:向水中排放量为0.007 kgd-1,2.1 kgy-1;排放发生时即企业运行时淡水和海水中浓度分别为3.5910-7 kgm-3和3.810-8 kgm-3,年平均浓度分别为2.9710-7 kgm-3和3.1710-8 kgm-3;淡水和海水沉积物中浓度分别为9.6110-10 kgm-3和1.0110-10 kgm-3。

2)控制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是减轻附近PFOS污染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和提高污控手段的方式减少PFOS排放。

3)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对其附近淡水水体中的生物构成风险。需要加强半导体制造企业附近PFOS污染研究,有必要采取风险降低措施。

4)本研究对我国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污染情况具有指示作用,为PFOS污染控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摘要: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是《斯德哥尔摩公约》新POPs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其环境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的一大热点;半导体制造业是PFOS应用最主要的行业之一。根据欧盟技术指导文件和EUSES模型预测了半导体制造企业PFOS排放及其附近场所环境浓度,并进行水体环境风险评价。

甲苯泄漏环境风险评价 第8篇

苏州某化工企业位于化工园区内, 主要利用溶剂回收装置对有机溶剂进行提纯综合利用, 处理含量大于70%的含甲苯废有机溶剂, 处理量约2400吨/年, 主要产品为甲苯1500吨/年以及丙酮、乙醇等。

2 甲苯的理化性质

甲苯 (分子式:C7H8) 为无色透明液体, 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属低毒类;熔点-94.9℃, 沸点110.6℃, 闪点4℃, 30℃时饱和蒸气压4.89kPa;易燃,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不溶于水, 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

3 风险识别

3.1 危险性识别

甲苯为一般毒性物质, 易燃液体。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附录A和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表中所列危险化学品。

3.2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根据同类型企业类比调查资料, 甲苯在运输、贮存和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事故风险可能发生危险品泄漏事故, 甚至引起火灾爆炸。

物料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事故:主要原料废有机溶剂由槽车运输入厂, 产品回收的有机溶剂也由槽车运输出厂。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因碰撞、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发生物料外漏现象, 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物料贮存中的泄漏事故:贮存在原料罐中的废有机溶剂、产品中间罐、产品罐中的溶剂, 因罐体锈蚀、破裂突然发生泄漏。物料使用过程中的泄漏事故:精馏过程中因溶剂回收塔、回流罐等生产装置发生故障、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发生物料泄漏事故。

3.3 风险识别结果

对照风险评价导则附录A1中风险物质名录, 甲苯属于名录控制范围内, 本项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见表1, 该项目生产区域和及存储区域量均超过临界量, 构成重大危险源。

4 风险事故源项分析

4.1 最大可信事故分析

根据风险识别, 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为甲苯溶剂储罐、生产过程输送溶剂的管道发生泄漏。发生事故的原因, 多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设备构件失灵、密封不合格等原因所造成。

4.2 最大可信事故概率

一旦发生甲苯溶剂泄漏事故时, 后果最大可能是泄漏的甲苯溶剂挥发的有毒气体对下风向环境敏感点和居住人群造成影响, 及泄漏的易燃液体引发池火影响。另外, 消防时汇集的大量消防污水, 可能进入地表水体, 污染地表水体。

根据同类企业类比调查, 原料管道在输送过程中、贮罐在贮存过程中由于碰撞、罐体缺陷等原因发生爆裂及泄漏事故的几率很小, 约为10-5次/年。

5 化学品泄漏后果计算

由于甲苯是常压储存的, 且本项目中甲苯的生产量较大, 如储罐发生泄漏, 可以应用液体经小孔泄漏的源模式计算甲苯泄漏质量流量, 计算公式为:

式中:

QL液体泄漏速度, kg/s;

Cd液体泄漏系数, 此值常用0.6-0.64 (本项目取0.62) 。

A裂口面积, m2 (本项目取0.00002) ;

ρ液体密度, kg/m3 (本项目取870) ;

P容器内介质压力, Pa (本项目取101300) ;

P0环境压力, Pa (本项目取101300) ;

g重力加速度, 9.81m/s2;

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 m (本项目取4) 。

通过计算, 甲苯的泄漏速率约为0.095kg/s。

而生产过程中, 当管道发生泄漏时, 根据液体经小孔泄漏的源模式, 裂口面积取0.00001m2, 裂口之上液位高度取0.1m, 通过计算, 输送管道发生甲苯泄漏速率约为0.008kg/s。

由源项分析可知, 甲苯的泄漏速率约为0.095kg/s, 其中约20%的甲苯挥发成为气体进入空气中, 对企业职工及附近人员的健康安全造成损害, 污染厂区附近空气环境。甲苯气体的事故产生量为0.019 kg/s, 事故排放时间为10分钟。事故污染物排放采用非正常排放的大气扩散模型, 10分钟后甲苯下风向轴线浓度预测结果见表2, 根据结果分析当发生甲苯泄漏事故时, 最大影响范围为1500米。

6 风险管理措施

6.1 甲苯溶剂储运注意事项

甲苯溶剂等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容器必须有专业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押运人员, 应经有关培训并取证后才能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押运工作;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应悬挂危险化学品标志, 不得在人口密集地停留;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押运人员, 应配置合格的防护器材。

危险化学品储罐四周必须设置围堰, 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不和其它冲洗废水混合排放, 不进入雨水管网, 不会直接进入水体。罐区阴凉、通风,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切忌混储,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控制流速, 安装接地装置, 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 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6.2 甲苯溶剂泄漏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甲苯溶剂泄漏事故, 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 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 并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发生小量泄漏时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 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发生大量泄漏时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 降低蒸气灾害, 并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送回转窑焚烧炉焚烧处理。

7 结论

本项目将甲苯溶剂回收利用做为重点评价对象, 确定甲苯溶剂储罐、生产过程输送溶剂的管道发生泄漏为最大可信事故, 进行了风险的预测及后果计算, 预测结果表明:发生甲苯泄漏事故时, 最大影响范围为1500米, 重大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极小, 在10-5次/年以下, 因此风险值数量级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行中, 要采取有效的安全和风险防范措施, 必须制定妥善的安全管理、降低环境风险的规章制度, 加强安全管理与监督, 使项目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 必须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危险事故, 应立即按照预案内容, 尽快采取措施, 控制事故扩大, 减少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同时由于环境风险涉及毒性气体扩散对外部居民的影响, 故企业的应急预案应注意与化工园区及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 保证事故时居民的安全。

综上分析, 本项目在甲苯泄漏事故发生情况下, 经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所造成的环境风险事故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方法和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第9篇

1 环境健康的定义

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广泛,包含了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环境健康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2]。广义以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为代表,环境健康包含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人类健康和疾病,如暴露状况、病理影响等方面,也包括如健康风险、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指标、环境健康管理等评估和控制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狭义的环境健康则主要关注健康的物理影响,由自然、化学物质、生物和社会的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人类健康状况,化学药品,辐射和一些生物制品等的直接病理影响,还有其对广义的物理,心理,社会和审美环境的健康和福利的间接影响。

2 环境影响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关系

环境工作者利用科学、工程、概率和统计方法来估计和评价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和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是研究潜在的化学物质的暴露风险,而没有联系到人类健康,主要关注大气、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人类健康风险评价是研究各种途径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伤害,通过风险评价来减少和控制这种伤害。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环境和健康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其实它们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关于环境评价、健康评价的关系如图1所示,环境评价和健康评价具有相同的目的和类似的程序。

3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3.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定义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是以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把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联系起来,定量描述污染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的风险。分析对象为:污染物-环境质量-人群健康。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以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环保局的成果最为丰富,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是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红皮书《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提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风险识别、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这成为环境风险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目前已被荷兰、法国、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用[3]。随后,美国国家环保局根据红皮书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和指南,包括1986年发布的《致癌风险评价指南》、《致畸风险评价指南》、《化学混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指南》、《发育毒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指南》、《暴露风险评价指南》和《超级基金场地健康评价手册》,1988年颁布的《内吸毒物的健康评价指南》、《男女生殖性能风险评价指南》等。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澳大利亚国家环境健康战略定义环境健康实践为对包含可能有害地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的评估、更正、控制和预防,促进人类健康的环境状况的改进。加拿大的环境健康方面的影响评价、公共健康评价、健康风险评价、澳大利亚的环境和健康影响评价、新西兰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和安全评价、风险限值评价等概念为完整的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4]。

3.2 环境健康指标的设定

环境健康指标是环境危害,健康结果和管理过程的提供信息的一种量度。依照清晰的系统结构,指标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能够促使政策制定者间有效的交流[5]。

评价指标的选取:欧洲国家环境健康指标的核心设定包括空气、噪音、居住环境、交通事故、水、卫生实施和健康、化学物质突发事件和辐射七个方面。李日邦等人关于中国环境-健康区域综合评价一文中按照人-地关系的主线,遵循分层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择的42项评价指标按其性质分为7类[6]:人寿状况、疾病状况、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环境污染、经济水平和卫生资源,这7类指标又归纳为二项综合评价指标:其中人寿状况、疾病状况和文化教育归纳为健康,表征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自然环境、环境污染、经济水平和卫生资源归并为环境,表征人的生存空间的质量。根据评价指标的层次关系,建立环境-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

3.3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

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结合人群的居住分布情况确定评价范围。列出评价范围内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的物质(例如致癌物质、具有较强遗传、生殖或者神经毒性的环境危险因素),作为候选危险因素;通过健康影响识别活动对上述候选环境危险因素进行筛查,最终确定需要进行评价的环境危险因素1~3个,即对健康危害严重(或者效应严重,例如致癌、致畸变、生殖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等,或者是影响人口众多)的主要化学品。对肯定和可能人类致癌物的均需要进行致癌危险性的评价;对于环境风险评价中属于剧毒的物质应进行急性健康影响的评价。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通过全面评价化学有毒物质致癌性可靠程度而编制的分类系统,属于1组和2A组化学物质为化学致癌物,其它为非致癌化学有毒物质;前者和放射性污染物属于基因毒物质,后者为躯体毒物质[7]。在国外已实行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标准中,主要根据上述标准对污染物质进行划分,然后评价。基因毒物质、躯体毒物质又可表述为有阈化学物质及无阈化学物质,有阈化学物质是指非致癌物与非遗传毒性的化合物,即已知或假设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对动物或人不发生有害作用的化合物。无阈化学物质通常指致癌化合物,是已知或假设其作用是无阈的,即大于零的所有剂量都可以诱导出致癌反应的化合物。

根据污染物质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效应,以及大量的研究结果,可建立起各种不同性质的危害风险数学模型。

3.4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步骤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四个步骤(即美国《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提出风险评价“四步法”)[8]:(1)风险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的识别;(2)剂量-反应评价(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的不同水平会产生多大程度的负面作用;(3)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有多少人会暴露在有害物质下以及他们可能接受的剂量范围;(4)风险表征(Risk characterization),阐述基于当前暴露水平和全面分析水平下,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最后进行风险比较分析,即相对于其他问题,风险的严重程度。

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人体健康》(征求意见稿)中确定的评价路线是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反应关系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9],和以上的“四步法”基本类似。根据风险物质不同,分为有阈化学物质健康危险度评价和无阈化学物质健康危险度评价两类。

两类物质评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危害鉴定、反应关系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三个步骤上。

(1)有阈化学物质危害鉴定是重点确定某种环境因素(化合物)暴露是否能够产生人群的有害效应以及其效应的强度是否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无阈化学物质危害鉴定是对致癌物的危害进行定性评价,回答某环境因素对个体或群体是否有致癌的不良后果。

(2)有阈化学物质暴露与人群健康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以该物质的参考剂量(referencedose,RfD或reference concentration,RfC)表示。参考剂量即当预期人群一生中出现有害效应的概率极低或实际上不可检出时,个体或人群的终生暴露水平,以mg/(kgd)表示,相当于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化学致癌物的剂量与致癌反应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斜率系数(或称危险系数)来表示。美国环保署致癌物评价组推荐采用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CPF)。

(3)有阈化学物质危险度特征分析包括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R(D)、人群年超额危险度R(py)、人群年超额病例数(EC)、可接受浓度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等。无阈化学物质危险度特征分析包括:人群终生患癌超额危险度、人均年超额危险度、人群超额病例数、研究结果合理性分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无论是有阈化合物或无阈(致癌)化合物,在经过危险度特征分析推导出人群终生或年超额危险度及年超额病例(死亡)数后,即可依此数据估算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影响的社会效益损失和经济效益损失,亦可将此数据作为健康损害卫生行政和医学临床处理时的参考依据。

4 结语

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基本形成,许多国家认识到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很多不足,实际已经完成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很少涉及健康风险的内容。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十分重要。

摘要: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分析对象为污染物-环境质量-人群健康。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环境健康指标的选取、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和相关评价步骤。

关键词: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小琴、朱坦.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风险评价的一些问题探讨[N].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

[2]王玮.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健康与环境管理问题研究-以安陆市南城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孟伟,于云江,郭庶.国内外环境与健康的管理与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4~7.

[5]张金良,吴海磊,胡永华.健康危险度评价在建立环境健康指标中的作用[M].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4):194~196.

[6]李日邦,谭见安,王五一,何洋,杨林生,朱文郁,李海蓉.中国环境—健康区域综合评价[N].环境科学学报,2000,20(9):157~163.

[7]许海萍,张建英,张志剑,朱荫湄.致癌和非致癌环境健康风险的预期寿命损失评价法[J].2007,28(9):2148~2152.

[8]钱家忠,李如忠,汪家权,李霞.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N].水利学报,2004,8(8):90~93.

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第10篇

在化工园区迅速发展的当下, 在不影响其正常发展的前提之下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风险评价, 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化学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进行之有效的管理, 从而保证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 化工园区的分类

化工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化工园区的存在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集约化。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我国将化工园区进行如下分类:

(1) 老企业扩张型

这类化工园区主要是建立在原有的企业的基础上, 它主要提托他们的特色产品, 带动周围化工园区的发展, 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 鲜明的产品特色, 所以对于投资有着很好的吸引力。这种化工园区通常布局在内陆地区, 所以他们又有“内陆园区”的别称, 在山东一带就有分布。

(2) 精细化工型

这类化工园区一般是中小型的, 它主要以生产精细或专用化学品, 还有非大宗合成材料, 具有自身的产品特色。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常州化工开发区、张家港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都属于精细化工园区。

(3) 大型石油化工型

这类化工园区属于大型的化工园区, 具备世界级规模炼油高级装置, 实现了产业链之间的衔接, 她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方面都是国际化的, 立足于整体, 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它具备的特点就是规模大, 交通便利, 像我们熟悉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工园区、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天津临港工业区、惠州化工园区、福建泉港化学工业园区等都属于大型石油化工园区。

(4) 一城市搬迁型

这类化工园区实现了对原有的分散在城区的老化工企业的一种集合, 对其进行搬迁, 到化工园区。集合成新的化工园区, 然后进行重新的规划建设, 一方面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契合, 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 化工园区风险的特点及环境风险规划的意义

(1) 化工园区风险特点

①化工园区内重大风险源众多

根据实地调查, 笔者发现化工园区内大多数化工企业都是重工业, 高污染类型, 所以环境风险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常见的事故有火灾、爆炸和有毒且害危险物料等等, 由于生产机器的大型化, 所以工业园区环境风险一旦发生, 就会引发大型事故, 变成重大风险源。

②园区内风险源之间、企业之间可能互相影响

由于化工业园区内企业聚集, 火灾, 爆炸和有毒等重大风险源众多,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很可能对相邻风险源产生影响, 造成事故的连锁反应, 产生次生、衍生事故从而形成“多米诺”效应。

③可能导致群死群伤的灾难性后果

④事故的潜在损失较大

随着工业园区的出现, 园区附近人口、财产等密度迅速增加, 使得化学工业园区风险事故的潜在损失也迅速增加。

(2) 环境风险规划的重要性

由于化工园区中多为化工石化企业, 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着大量易燃、易爆。一旦发生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的危险化学品泄漏惨案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更让人胆战心惊, 事故不仅造成人死亡, 数万名群众被迫紧急疏散, 更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危险化学品特大燃爆事故也损失惨重。总而言之, 化工、石化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 多次做出重要批示, 强调要加强对化学事故的预防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规划是实行园区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是国家安全政策的具体体现, 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

(1) 环境风险评价的分类

由前述风险评价的定义可知, 从风险影响的受体来看, 环境风险评价可以划分为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价。而从环境要素角度来看, 环境风险评价又可以划分为大气环境风险评价、水环境风险评价、土壤环境风险评价。从风险评价结果的表征形式来看, 环境风险评价可以划分为定性环境风险评价、定量环境风险评价与半定量环境风险评价。

从风险评价的时段来看, 环境风险评价可以划分为概率风险评价、实时后果评价与事故后后果评价。从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 环境风险评价可以划分为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与社会风险评价。从风险评价对象来看, 环境风险评价可以分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区域坏境风险评价与规划环境风险评价。

(2) 我国在化工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①风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 在进行突发性环境汚染事件大扩散评价时应预测有毒物质引起半致死或伤的程度, 以此来确定环境风险影响的程度。该标难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②化工园的选址与防护距离的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方法。

目前我国一般化工园周边设置防护距离的方法有卫生防护距离法、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法、安全距离法等, 这些标准和方法的依据不统一, 因此确定的防护距离也不相同, 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标准。

③化工园区企业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由于环境风险事件不仅是事故释放的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单纯引发的后果, 而是包括产生以及控制风险的所有的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因此应该从环境风险系统角度综合评估化工园区企业的环境风险水平, 但目前关于化工园区企业综合评价的方法较少, 并且综合评价方法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评价结果易受影响。

④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及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我国的化工事故应急工作虽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化工园区尚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应急体系和管理模式, 应急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预案的编方面, 应急体系在突发性环境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现场操作性不强。

⑤基于污染事故风险的化工园区环境风险承载力研究。

对于化工园区如何进行安全、合理地布局规划, 如何科学地确定区域发展规模及危险物质储量, 是否存在与环境承载力相似的环境风险承载力?这是石化企业、化工园区和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有必要幵展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承载力的研究。

(3) 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评价运用

①化工园区企业突发大气环境风险评价标准研究。

我国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及评价内容等方面,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短期急性接触的空气浓度标准尚未开展深入研究, 在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所使用的风险评价标准已经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标准不相适应, 因此, 很有必要结合国外风险评价研究进展进一步标准探讨我国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短期急性接触空气浓度标准。从而客观准确地预测与评价环境风险事故影响程度, 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②基于突变理论的化工园区企业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研究。

淄博嘉周热电有限公司氨水罐爆炸事故曾经带来的巨大损失无法估量。而事故还危及周边。但是我们说如果一个企业的突发性风险事故的应急防范能力很强的话, 其风险水平应该适当降低。同样, 如果一个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受体的敏感程度很低的话, 其风险水平也应适当降低。因此, 将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关键, 研究化工园区企业综合风险评价方法是进行屈区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受限空间作业未办证致使人员死亡事故也让我们从中意识到工业园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化工园区企业类型多、生产工艺复杂、危险化学品存量大的特点, 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要结合实际分别从物质危险性、生产工艺安全性及环境风险指数等方面对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运用大气危险指标方法对不同生产原料生产某一化工产品的环境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指出化工品存储的风险性要大于反应的风险性应该运用到日常的风险管理中。同时考虑经济评价及风险评价的综合固有安全指数评价方法用以评价生产工艺的固有风险水平。除此之外, 用保护层分析方法进行化学反应危险分析, 并运用该方法对轻胺生产的化学反应危险进行了环境风险管理也应受到重视。

结论

为了对化工园区进行更为安全、合理地布局规划, 科学地确定区域发展规模及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承载力的相关研究, 从环境风险的角度判断化学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 优化管理园区规划的步伐应该永不停歇。将化学工业园区的企业信息及风险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进行包括企业信息、企业风险源信息、企业风险水平以及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园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 将大大提高化工园区的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空前而快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不断推动下, 化工行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众所周知, 化工业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问题也就出现了, 那么积极探求化工园区规划环境风险的方法成为当今各级相关部门的紧要任务之一。都在寻找相应的对策。通过对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 可以对规划园区的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进行调整, 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不得不说, 此种方法将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

环境风险及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指标;模型

建立评价指标是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关键所在,同时也会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且深入的影响。在选择尾矿库溃坝风险相关指标的过程当中,必须确保所有的评价指标与尾矿坝的正常工作系统特征以及基本情况密切相关,以系统存在的危险状态为目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评价指标的建立对评价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评价指标设置过多会造成评价指标结构过于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评价的难度,评价指标设置过少则可能导致关键性的影响因素被掩盖,难以全面且真实的反应评价对象的可观情况。因此,在对尾矿库溃坝事故的危险性因素进行评估期间,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风险评价指标,才能够指导风险评价模型的建设,以更加真实与可观的反应尾矿库发生溃坝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1、尾矿库溃坝风险指标体系分析

从尾矿库潜在溃坝风险的角度上来说,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系统全面的反应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高度可信;第二,客观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不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同时广泛征集环境、社会等各方意见;第三,实效性原则,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根据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根据以上原则,在针对尾矿库溃坝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选择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洪标准:该评价指标所指的是防洪保护对象要求达到的对洪水防御能力的标准。通常来说,该指标的设计需要以某一重现期区间内的设计洪水作为参照标准,当然也可以参照实际洪水作为防洪设计标准;

2)排洪设施能力系数:在对尾矿库溃坝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当中,需要从设计角度入手对防洪设施的排洪能力进行分析,根据排洪设施设计能力的异常情况来计算对应的能力系数,并划分相应的等级;

3)滩顶与库水位高差:该评价指标所指的是对尾矿库在运行过程当中的现状是否能够满足最小安全超高以及最小干滩长度的要求进行评估。当然,前提条件是从设计单位入手进行调整,分析在当前堆坝高程条件下,在设计洪水因素影响下库水位的上升高度;

4)平均粒径:该评价指标的是通过绘制砂土粒径级配累计曲线的方式所实现的,通过对级配累计曲线的分析,能够对砂土的粗细度情况,以及粒径分布的均匀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了解,同时也能够得到有关砂土级配水平的数据资料;

5)下游坡比:该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尾矿库坝体的基本轮廓与尺寸特征,其具体取值与尾矿库坝体自身的抗滑稳定性能力以及渗流稳定性能力密切相关;

6)现状坝高: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尾矿坝现状的堆积高度,对初期坝和中线式、下游式筑坝为坝顶与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对上游式筑坝则为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轴线处坝底的高差;

7)地震烈度: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受地震因素影响而表现的地面震动以及其对地面的影响程度,该评价指标以度作为单位衡量标准,我国当前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地震的破坏性越大,且该指标与岩土性质,地质构造,震源深度,震级,以及震中距等均有密切关系;

8)堆积容重: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尾矿坝上尾矿砂单位体积的重量;

9)浸润线高度:该评价指标主要是指坝体内渗流的水面线,是反应溃坝灾害的关键指标;

10)横向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可用于衡量尾矿坝现状横向裂缝的存在可能导致溃坝灾害的危险程度;

11)纵向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对尾矿库当前工况下存在纵向裂缝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同时反应因纵向裂缝造成溃坝事件的危险性程度,通常可以根据尾矿库上纵向裂缝的数量进行对应的等级划分;

12)水平裂缝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对尾矿库当前工况下存在水平裂缝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同时反应因水平向裂缝造成溃坝事件的危险性程度,通常根据地质勘查得到;

13)排洪设施完好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被用来反应在尾矿库运行过程当中,相关排渗设施除设计功能外,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程度;

14)日常管理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反应矿山企业在尾矿库运行过程当中,日常管理的实际能力,该指标与整个尾矿库运行的安全性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1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该评价指标可反映尾矿库在发生溃坝事件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以及处置能力;

16)检测设备完好系数:该评价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尾矿库监测设施的完备程度和预警方法的有效程度。

2、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根据前文中所确定的尾矿库溃坝风险的相关指标,将风险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层次结构进行对应划分:其中,漫顶溃决设置为A1指标,失稳溃决设置为A2指标,渗流破坏设置为A3指标,结构破坏设置为A4指标,管理因素设置为A5指标。结合以上划分标准,可以引入A1~A5指标,得到对应的风险指标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之上,在对权重向量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和法对判断矩阵A中的各个元素以列为单位做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经过处理后所得到的判断矩阵为:

2.2 风险评价指标分级

结合已有的尾矿库溃坝事故案例,结合工程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将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应的评价指标分级方式分别为:

1)A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可继续安全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7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1.5m;平均粒径>0.5mm;下游坡比>5.0;坝高<20.0m;1/现状坝高>1/20;设计地震烈度>8.0度;堆积容重>2.0t/m3;浸润线高度>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7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75;水平裂縫衡量系数>0.7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7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7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75。

2)B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带有缺陷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100~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5~0.7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1.0~1.5m;平均粒径0.2~0.5mm;下游坡比3.0~5.0;坝高20.0~50.0m;1/现状坝高1/50~1/20;设计地震烈度6.5~8.0度;堆积容重1.7~2.0t/m3;浸润线高度6.0~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5~0.7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5~0.7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5~0.7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5~0.7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5~0.7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5~0.7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5~0.75。

3)C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存在严重缺陷,且必须交由安全监督机构在限定期限内进行治理,并对运行进行密切监视,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1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25~0.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0.5~1.0m;平均粒径0.05~0.2mm;下游坡比1.0~3.0;坝高50.0~80.0m;1/现状坝高1/80~1/50;设计地震烈度5.0~6.5度;堆积容重1.4~1.7t/m3;浸润线高度5.0~6.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25~0.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25~0.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25~0.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25~0.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25~0.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25~0.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25~0.5。

4)D级:本等级指所评价的尾矿库无法继续运行,由安全监督机构下令停止使用,治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运行,符合评价指标包括:防洪设计标准<5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0.25;滩顶与库水位高差<0.5;平均粒径<0.05mm;下游坡比<1.0;坝高>80.0m;1/现状坝高<1/80;设计地震烈度<5.0度;堆积容重<1.4t/m3;浸润线高度<5.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0.2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0.25;水平裂缝衡量系数<0.25;排洪设施完好系数<0.25;日常管理衡量系数<0.2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0.25;监测设施完备系数<0.25。

3、实例分析

XX尾矿库,位于XX矿区西北约lkm沟谷中。库区基岩为古老的片麻岩,沟底为第四系覆盖层,坝址处覆盖层最厚为16m。上部以洪积亚黏土为主,中部以坡积碎石和含土碎石主,底部为碎石层。尾矿库由前冶金部鞍山黑色冶金矿山研究院设计。建有两座初期坝,均为透水堆石坝。西坝底标高149.3m,东坝底标高143.5m。坝顶标高都是163.5m,最终堆积坝标高220.0m,总库容约1350万m3。库区纵深约300~800m,库内两条小沟,纵坡较陡,现汇水面积约为0.47km2。设计采用塔一管式排洪系统。排洪塔直径2.0m,侧壁溢洪孔直径0.35~0.30m,排距0.65m,每排6孔。排洪管埋于东坝下,直径l.0m。

以全国尾矿库普查按系统作为立足点,结合对该尾矿库现场实际情况的深入检查,由专家根据该尾矿库现场安全状况进行打分,并根据打分结果进行评价,相关指标的评价结果分别为:防洪设计标准为500年/一遇;防洪设施能力系数为0.74;滩顶与库水位高差为2.0m;平均粒径为0.43mm;下游坡比为4.0;坝高为163.5m;1/现状坝高为1/163.5;设计地震烈度为8.0度;堆积容重为1.8t/m3;浸润线高度为6.0~8.0m;横向裂缝衡量系数为0.5;纵向裂缝衡量系数为0.71;水平裂缝衡量系数为0.68;排洪设施完好系数为0.6;日常管理衡量系数为0.65;事故应急衡量系数为0.7;监测设施完备系数为0.66。

利用相关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在C++条件下编程计算,输出结果显示该尾矿库溃坝的安全评价总分值为81.97,对应安全等级为“较好”,即B级,为本尾矿库实际情况一致。

4、结束语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矿山开采工作量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尾矿库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多。但根据已有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尾矿库的安全状况不容客观,各种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溃坝作为发生率较高的尾矿库安全事故之一,已经引起了行业内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有备无患,在事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应对与预防措施,就需要根据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做好对溃坝等安全事故危险性的评价工作。文章即从这一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尾矿库溃坝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并根据危险指标构建了对应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康,李夕兵,王世鸣等.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1447-1452.

[2]李全明,陈仙,王云海等.基于模糊理论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57-61.

[3]梅国栋,吴宗之.尾矿库溃坝风险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2):78-82.

[4]王晋淼,贾明涛,王建等.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4):96-102.

[5]刘来红,彭雪辉,李雷等.溃坝风险的地域性、时变性与社会性分析[J].灾害学,2014,(3):48-51.

[6]赵泱军,李同春,石永超等.可拓评判法在水库溃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6):16-19.

[7]赵泱军,李同春,石永超等.可拓评判法在水库溃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C].//第四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331-336.

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与趋势 第12篇

1.1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 (对自然和社会) 引起的, 并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 是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环境风险具有双重性或多重性, 其发生可导致不希望的灾难后果的可能性, 风险常用意外事件来阐明, 以出现概率来表征。

1.2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 (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 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与损害, 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的减缓措施。按照有关规定, 如石化行业中的大型石油码头、油库;生产含有剧毒和恶臭物质的建设项目都需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2 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现状

2.1 我国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原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率也变得更快。在此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在国家或区域范围的污染事故, 由于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和后遗症严重, 并伴有人员伤亡, 或引发大的政治危机。如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化工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 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 甚至影响到俄罗斯境内, 使得周边地区全面停水, 直接或间接影响上百万人群。在此事故发生后, 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环保总局亦在2005年12月~2006年1月连续发布三个文件, 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 通过查找建设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次生事故的发生。

2.2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常伴有人员伤亡, 给社会、经济、人群健康和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环境风险评价是预防环境污染事故并提供有效应急措施的必要工作。目前我国环境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事故风险评价。

2.2.1 健康风险评价

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现在, 健康风险评价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许多有害废物的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进行的, 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2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50年代, 环境污染引发的中毒事件逐渐增多, 尤其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发生后, 毒理学家和环境专家开始用毒物鉴定方法进行健康影响分析, 主要进行定性的健康风险评价。直到60年代, 毒理学家才采用一些定量的方法进行低浓度暴露条件下的健康风险评价。此时的环境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 评价内涵不甚明确, 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方法应用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上。80年代, 出现了生物运转模型和肿瘤生物学模型。到90年代,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方法 (QSARs) 成为健康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 并逐渐应用到环境化学、农药化学中。

(1) 化学品的健康风险评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人类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化学日用品、化妆品、有机溶剂、农药及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中有很多能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基因突变和雌性化。目前人们只对少数几种化学物质做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2) 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的健康风险评价

工业废弃场地往往受到严重的土壤地下水污染, 再开发往往会给公众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工业废弃场地的再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就是估计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险程度, 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 可以应用于污染场地管理, 目前, 中国还未发布相关的风险评估导则, 对污染场地是否需要开展风险评估也没有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的有效利用。

(3) 事故风险评价

风险事故评价是指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 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建设项目的事故风险评价仍然是环境风险评价的主流, 还是现阶段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可以看出事故风险评价集中在微观研究上, 以事故发生前的概率预测为主, 关注的是风险源对周边区域的潜在影响, 一般只对事故和危险物质本身的风险性进行评价, 忽略了与其他物质发生联合作用后造成风险的研究。此类风险评价关心的空间范围小, 关心的时间短。而有些污染事故已经表明其污染范围不仅仅只集中在其附近地域, 对其进行大区域范围内的环境风险评价已经逐渐成为必要。

事故风险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定性方法主要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 此类方法容易理解, 过程简单, 由于往往依靠经验, 带有局限性, 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定量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对一些定量指标进行计算, 得出评价结果, 主要有概率风险评价法、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

3 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生态风险评价和综合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 已处在同健康风险评价和事故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 生态风险评价和综合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由于生态风险评价和综合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健康风险评价和事故风险评价, 因此用于健康风险评价和事故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和综合风险评价。

3.1 生态风险评价

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非常重要的内容, 已愈来愈受到许多环保机构和有关国际性组织的重视, 并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而言, 生态风险评价包括提出问题、评估生态效应、界定生态污染物、暴露估算、风险计算和风险管理决策等多个步骤。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 还没有上升到直接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服务的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风险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对一些化学品、重金属等对人的生命安全和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的物质做好环境风险评价更显得十分重要。

3.2 综合风险评价

综合风险评价, WHO/UNEP (2001) 定义其为基于科学的方法, 在一个评价下统一对人类、生物区和自然资源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因此人们对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的范围超出了单纯的事故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 开始关注政策和人类活动失误所带来的政策风险和战略风险等综合风险。

一般的环境风险评价理论只关注突发性的短期风险, 而忽略了长期风险的影响。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及其修复过程一般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由于长期环境风险不如突发性的环境风险的威胁明显且其导致地区、国家或全球水平的生态系统崩溃可能是逐步的、长期积累的复杂过程, 因而在生态系统进入困境或发生灾难之前, 很少为人们所广泛、迫切的考虑。可以看出长期风险也应该是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的重点。

4 结论

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几个工业发达国家, 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风骚。而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起源于80年代初期, 由于我国环境风险评价起步晚, 还有许多问题, 如:风险的不确定性、危险物质迁移路径和对环境、生物作用的机理等都有待研究。根据对环境风险评价的分析, 可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 生态环境风险、长期环境风险、不确定性处理以及环境毒理学、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将成为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

环境风险及评价

环境风险及评价(精选12篇)环境风险及评价 第1篇因此, 对液氨泄露的环境风险评价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陕西省某果蔬液氨制冷库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