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原诗赏析
《短歌行》原诗赏析(精选5篇)
《短歌行》原诗赏析 第1篇
一、家庭背景
孟郊(751-814),字东野,出生于湖州市武康镇(即现在的浙江德清县),
在孟郊小时候,家境较为穷苦,一家人常常会为生活所困,直至老年时,也一直没有摆脱贫苦的日子。孟郊从小不喜欢与人往来,很难融入到朋友之中,因此性格比较孤僻,对以后的生活会产生影响。在孟郊成年后,生活上的压力较大,一方面需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生存。为了生活,他将希望寄托于仕途,因此过着四处流浪的日子,居无定所,导致长期与家人分离,聚少离多,这种生活导致他思家心切。
二、仕途受挫
孟郊一生比较穷苦,仕途多有不顺,前半生与仕途之路无缘,后半生才踏入仕途之路,但是并未遂心意。在孟郊50多岁的时候,才得到溧阳县尉的职位,他并没有将这个小官职放在心上,依然纵情山水,懈怠了公务,于是县令就将他的俸禄减半。他总共参加过三次考试,在他41岁的时候,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是结果名落孙山。他将希望寄托在考试上的梦想落空,因此心中非常难过,难过之余写了《下第》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并记录自己失败的心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他继续奋发图强,下定决心再次参加考试,但是结果仍然没有希望。他的梦想又一次落空,这次他更加伤心欲绝,写了《再下第》这首广为流传的好诗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情感。
在母亲,好朋友等劝说和深深的鼓舞下,他心情逐渐恢复良好。在他46岁的时候,第三次参加考试,这次进榜,满足了他想做官员的梦想。然而事事难料,在他满心欢喜,以为可以舒展他的抱负之时,却不料更为失望。他在官场努力做事,但是直至他51岁时,才被赋予小小的溧阳县尉这个卑微的职位。
由于孟郊多次考试未中,境遇屡次不公,加上官场之间虚伪和欺诈等的本性让他讨厌,他看透世间人情淡薄。因此孟郊不把溧阳县尉这样卑微的官职放在眼里,仍然以诗人的姿态自居,吟诗作词,这就导致县令不满,所以将他的俸禄减半,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仕途更是前途渺茫。
三、与母亲长期分离
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漂泊,因此长期与母亲分离。在其仕途的过程中,饱受官场的世态炎凉后。在他看来,最值得想念的是家中年迈的母亲。
此首诗为了纪念儿子对母亲的爱,以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普通情景铺垫,开头两句简单朴实,由“针”和“线”最普通的两件东西,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心意,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描绘重心是母亲,通过母亲的内心对儿子的担心和忧虑,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儿子临行前,文中的描写用“一针一线”,一方面希望儿子早点回家,一方面又怕儿子好久不回,又将衣服缝的细密,代表了世间千千万万的母亲对儿女的那份感情。
总之,《游子吟》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的诗歌。孟郊在家庭背景贫苦;官场受挫;与母亲长期分离的痛苦等背景下,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创作而成。著名的诗人苏轼曾经评论称该首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简单的说,这首诗,虽然写作上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是用情至深,感人肺腑,简单易懂,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短歌行》原诗赏析 第2篇
【原诗】
夏日①
【宋】 张耒
长夏江村②风日清,檐牙③燕雀已生成④。
蝶衣⑤晒粉⑥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⑦邀月影,嘈嘈虚枕⑧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⑨樵渔⑩过此生。
【注释】:
①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②江村:村镇
③檐牙:指屋檐间伸出的互相勾连的部分,形状像牙齿,故称檐牙。这里指屋檐下。
④已生成:指燕雀栖息于此,孵化出了幼雏。
⑤蝶衣,蝴蝶的翅膀。
⑥晒粉,蝴蝶晾晒翅膀。
⑦落落,稀疏的样子。疏帘,稀疏的帘子。
⑧嘈嘈,杂乱的声音。虚枕,夏日乘凉用的竹制的中空的枕头。
⑨直欲,就想。
⑩樵,樵夫,砍柴的老翁。渔,打渔的老翁。
【翻译】:
炎热的夏日里,村子里天气难得今天这样的清爽;屋檐下羽翼未满的小燕子和麻雀也将头伸出了窝巢,叽叽喳喳的鸣叫。蝴蝶煽动着翅膀停落在花枝上,使花枝不断地舞动;在晴朗的屋角处,蜘蛛正在添丝补网。眼前是照射在帘子上疏疏落落的月影,响在枕畔的`是小溪潺潺流淌的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不如就做个樵夫或渔翁度过余生。
【赏析】
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以此为题作诗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作品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对农村夏日的总的印象。夏日炎热,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也愈显清静,这正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长夏江村风日清”中既有环境的“清”,也有心境的“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鸣叫,似乎进于闹,但禽鸟之能戏闹于屋前,恰恰说明了农村坏境的清幽和远离尘世的喧嚣,反衬了一种清幽,一种寂静。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此联写蝴蝶于花间晒粉,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之情景,这一动态的描写,使环境更显得幽静至极。当你伫足凝视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自然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幽深宁静之感。
在以上两联中,诗人通过写燕雀、蝴蝶、蛛网等动态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写的是昼日消夏时的悦目赏心之景致,描绘的是乡村生活那种生意盎然的情趣,流露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夜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光透“疏帘”而入,仿佛是“疏帘”邀请来的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若被纳入“虚枕”之中。“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邀”、“纳”两字极为传神地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装纳起来的实体,化无形为有形,流露了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和喜爱之情,也表明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心已清静如洗。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作品写到颈联,已成功地写出了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因此尾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
《短歌行》原诗赏析 第3篇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乐府本为汉武帝时设立的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的音乐机关。后来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令文人创作的诗歌及采集的民歌,后世将魏晋至唐可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体的诗歌统称乐府。宋代郭茂倩搜集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模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汉乐府诗《长歌行》一共两首。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第二首“山上亭”以下,其义不同,当又别是一首,因而认为是三首。这是第一首。它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除相和歌辞外,汉乐府尚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三类)。相和歌辞,其曲是从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有许多优秀之作,是乐府诗中的精粹。
汉魏六朝时代,社会剧烈动荡,战乱、杀戮、饥馑、瘟疫不断。统治者内部也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许多人在这种矛盾斗争中粉身碎骨。这种残酷的现实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便产生了一些感叹人生无常,主张及时行乐的作品。例如可能产生于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的第十三首就认为“年命如朝露”,“寿无金石固”,因此“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纨、素皆为丝织品)。其十五首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以要“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来年)?”同为汉乐府诗的《怨诗行》中也说:“天德悠且长,人命一何促。”故而活着“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就是说,既然人生无常,活着就要随心所欲,尽情欢乐。凡此种种,慨叹人生短促,鼓吹及时行乐,成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重要的思想倾向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再来看乐府诗《长歌行》(其一)所突显的思想意义,就显得尤为可贵。
开篇诗人以园中葵起兴。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葵又指菊科草木植物,有锦葵、蜀葵、秋葵、向日葵之属。,晒干。首二句化用了《诗经小雅湛露》篇中“湛湛露斯,匪阳不”(露水清清亮亮,不见朝阳不干)的句意,意思是说,园中葵的叶子上面布满了露水,只有朝阳的照射,才能晒干它们,使它们显得更加青碧可爱。三、四两句,作者把笔荡开,由园中葵联想到天地万物。在这大好的阳春里,有了阳光雨露撒布的“德泽”(恩惠),万物才能茁壮成长,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五、六两句写诗人的担忧。黄,色衰的样子。华,即花。所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只要秋天一到,园中葵和其他植物就会花谢叶枯。可见园中葵等植物的青春期是何等的短暂。前六句,表面写园中葵由盛到衰,实则其中包含一个隐喻,那就是人的青春也是短暂的。七、八两句,诗人再用奔流东向入海,再也不会西归的百川作比喻,说明人的青春有限,而且一去不返。诗写到这儿,可以说蓄势已足,因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推出全诗画龙点睛千古流传的警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然人不可能青春永驻,因此,后生们哪,要珍惜今日黄金般的时光,奋发图强,刻苦自励,做出一番事业来,以免留下白头之叹。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五臣注(唐开元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世称“五臣注”)评价此诗说:“言当早崇树事业,无贻后时之叹。”此评十分确当。这的确是一首青春励志的壮歌,它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只争朝夕,建功立业。即使时光流逝了近两千年,这首诗在今天仍然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这首乐府民歌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头六句,以园中葵起兴,而且兴中有比,七、八两句再以百川设喻,最后点明全诗主旨。这样写,既使全诗通俗易懂,而又形象生动,韵味悠长。直到今天,许多民歌仍然运用这一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写到这儿,笔者又想起了清代诗人钱鹤滩的《明日歌》(这首诗实则是对明代文嘉的《明日歌》略作改写而成,流传较广),与这首乐府民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录以备参:
《南堂其五》原诗赏析及练习 第4篇
【原文】: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注释】:
1:客:指作者自己,因被贬黄州,故有作“客”之感。
2:梦觉:醒来。
3: 浪接天:黄州南堂在高坡上,俯视江水,便看到水天相接的景色。
【翻译】:昼夜在南堂焚香扫地,关上阁门在里面睡觉,簟纹像水帐子像烟一样轻柔。在睡梦中醒来,不知道身在何处,只看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淼。
【赏析】:《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此组诗围绕置身于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第五首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扫地”二句写作者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客来”二句写诗人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这样以景收结,不仅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感情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美。
【阅读训练】:
(1) 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2)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洛桥送别》原诗注释及赏析 第5篇
洛桥送别【唐】储光羲
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
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
海禽逢早雁,应月值新秋。
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
【注释】:
《洛桥送别》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储光羲的代表作品之一。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
【翻译】:在河桥边送别友人,河水正在安静的流动。远远地看见船桨在轻轻摆动,只能悲伤自己不能故国游。海上的`禽鸟和大雁相逢,这个时候正是新秋。听一听南津曲,分明是在抒发离愁别绪啊。
【赏析】:
“远见轻桡动.遥怜故国游”“海禽逢早雁,江月值新秋”“一听南津曲,分明散别愁”就可得知诗人的感情在诗歌中表现为对故国的眷念,悲秋的意绪,离别的愁怨三个方面。
【阅读训练】: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河桥送客舟,河水正安流”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对故国的眷念,悲秋的意绪,离别的 愁怨。
《短歌行》原诗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