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精选3篇)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第1篇
一、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美育功能
蔡元培发起画法研究会是为了成立一个研究绘画技法、画理的组织, 同时希望以此向北京大学的学生普及美育。这个画会在成立之初就已拟定宗旨:“本会以研究画法发展美育为宗旨”,
可验时代”的认识作用以及历史文化内涵。应用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 扩展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的文化底蕴, 以此促进赏析教学活动, 很好地完成学生对于中国画艺术赏析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阶段。
再如, 中国自古品评绘画和品评诗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原则,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写道:“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作为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画与诗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是在追求意象美方面的规律是一致的, 即皆有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所以, 在中国古代文人画名作赏析教学过程中, 如果以一些脍炙人口的文人画题画诗为依托, 学生通过解读画面、解读诗意, 进而阐释、评论文人画的主要美学思想的审美活动, 是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画的根本性格、美学观念、美学思想的另一条很好途径。可以说, 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评论同文学知识的相互融汇, 是学生进行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审美感知活动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只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的审美活动, 才能真正扩大和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对生活的因此这个画会兼具研究和美育的双重功能。
在画会成立后, 蔡元培聘请了多位画家担任导师。画会的成员除了这些画家之外, 其余大部分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只有少数是后来加入该会的校外人员。导师与其他会员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师徒关系, 比较类似于现在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画会的主要活动就是导师指导会员学习绘画。
这个画会是在大学校内组织的社团, 因此它的活动时间和大学开学、放假时间保持一致, 在北京大学每学期开学后行始业式, 每学期放假前行休业式。画法研究会每个月都会制定一份“会务预算表”, 这份表将每个月要开展的教学活动、内容及其他事务安排得非常细致、有序, 具体落实到每一周的某一天, 某一位导师要以某一种方式进行教学。
二、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一直都是采用聘请导师指导教学的办法, 开始先聘请了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李毅士、钱稻孙、贝季美担任导师, 后来又聘请了冯汉叔、吴法鼎、郑锦、胡佩衡、盖大士等人。成立之初, 开设国画和西画两科, 国画分为山水类、花卉类、人物类三种, 西画则分为铅笔画、水彩画两种。
1.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教学方式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对会员作了规定, 入会后必须认定门类, 各自练习, 而且“学中国画者暂不学兼学外国画, 学外国画者暂不兼学中国画, 俟一门熟练后再习他门”3, 也就是会员在入门时只能在国画和西画两科中选一门进行学习, 只有在熟练的基础上才能选另一门。1918年3月28日, 该画会召开了导师讨论会, 陈师曾、贺履之等六位导师商议并决定会员的分配问题。最后决定, 山水画的课程由两位导师担任, 已经学过的会员由贺履之指导, 没有学过的会员由汤定之指导。其他各门则不区分会员有无学过, 都由一位导师指导。花卉类由陈师曾指导, 人物类和水彩
体验、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 让学生领悟到美术文化丰富的内涵。
同时,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 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中国画赏析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这种评论活动的平台, 给学生创造了“说”美术评论的机会, 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实施。
在美术赏析课教学过程中, 关注教师对于学生美术素质根本发展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通过与美术作品的“读”与“说”, 是提高学生视觉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孙继红,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一系, 讲师。
画都由徐悲鸿指导, 铅笔画由李毅士指导。
陈师曾在写给蔡元培的一封信中说过:“此会研究画法, 非与教室授课可比, 近于通信指导之方法既不能如教室之详切精密, 应如何办法, 始可餍学者之望, 促进步之发达。”4可见画法研究会的教学有别于课堂上的教学。平时, 会员在每周一到周五期间各自练习绘画, 每周六由干事将会员的习作收集起来交给各位导师。导师则是根据“会务预算表”上计划安排的那样, 按时来学校指导会员学画。教学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有讲演、谈话、评画、指点范本并示范画等。这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导师除了对会员指点笔法, 评骘成绩, 当众示范绘画之外, 还向会员传授画学思想, 与会员进行交流。当然, 这个画会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画会也经常提供机会让会员外出参观。根据《北京大学日刊》上所记载的此类活动有:1918年3月14日, 该会会员到高等师范参观;1918年4月10日, 贝季美、徐悲鸿率领会员三十余人参观俄国人A.Taovleff.举办的油画展览;1918年5月4日, 画会在崇效寺举行看牡丹雅集, 导师与会员一起写生牡丹;1918年5月5日, 贺履之、冯汉叔、徐悲鸿带领会员二十三人赴文华殿参观书画作品。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 在此不一一展开叙述。导师们对教学非常热心, 为了拓宽会员的眼界, 时常带会员外出观摩画展, 像贺履之甚至还将会员带到自己家中去看画。蔡元培也提倡研究画法最好要多参观名画, 还提出将来“须竭力设法向各处收藏家商借古画逸品来此陈列, 以供会员展览, 俾广眼界。”5画法研究会将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活动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最初, 画法研究会无论是在中国画的教学上还是在西画的教学上, 都是以临摹的方法引导会员入门。以画法研究会在办第一期时制定的四月份会务预算表为例, 上面规定, 每星期一将范本分发给会员, 每星期六再将范本收回。该画会还对导师在教学上作出一些要求, 其中有一条是让导师准备一幅画, 供会员临摹:“第一月乞导师各赐画一幅, 以备会员摹仿。”6可见, 这个画会在创办之初是让会员通过临摹作品来练习技法, 再安排导师对其进行指导。而在后来的教学上, 中国画与西画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中国画的教学上, 画法研究会依旧注重临摹。在西画的教学上, 则注重写生。
2.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教学内容
画法研究会虽然只是校内的一个社团组织, 蔡元培却提出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究画法, 可见对于这个画会的重视:“本会画法, 虽课余之作, 不能以专门美术学校之成例相绳。然有志研究, 且承专门导师之督率, 不可不以研究科学之精神贯注之。”7
画法研究会在重视会员绘画技法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普及。因此, 不仅安排导师亲自指点会员的笔法, 而且开设了讲座, 请导师轮流来校演讲。画会规定, 每次讲演必须提出一个话题, 并且将几个月以来导师所讲的内容要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像陈师曾演讲过《清代之花卉画》《绘画原于实用》, 徐悲鸿演讲过《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钱稻孙演讲过《何谓美》, 冯汉叔演讲过《各朝画之特长与变迁》, 蔡元培自己也作过演讲, 如《美术的起源》。在这里, 汇集了各种画学思想, 有些甚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但是这些演讲的内容非常精辟、独到, 不单使画会内部成员受益匪浅, 而且也对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画会除了组织导师讲演之外, 还安排导师与会员谈话。像李毅士和会员谈到西洋画的美的规律所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登载了导师讲演和谈话的一些重要内容。从篇幅上来看, 有关讲演的报道比谈话的报道要长得多, 而且讲演多数都是连载报道。这些演讲和谈话的内容涉及美术史、美学等方面。
三、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价值意义
画法研究会虽然只是大学里的一个社团组织, 活动的持续时间相对其他画会来说也比较短暂, 但是其影响意义却不容小觑。无论在我国近现代的美术史上还是在美术教育史上, 这个画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价值。在与画法研究会处于同时代的其他画会中, 有很多都是国画社团或是西画社团, 而画法研究会是为数不多的综合性社团。画法研究会切磋传统绘画, 又研究西洋绘画, 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以及中西融合的文化主张。画法研究会始终以普及和发展美育以宗旨, 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美术人才, 在我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载《北京大学日刊》, 1918年2月26日, 第2版.
[2].载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版, 第179—180页.
[3].载《北京大学日刊》, 1918年3月11日, 第3版.
[4].载《北京大学日刊》, 1918年2月21日, 第3版.
[5].载《北京大学日刊》, 1918年6月28日, 第2版.
[6].载《北京大学日刊》, 1918年3月30日, 第2版.
AutoCAD中椭圆弧的画法研究 第2篇
关键词:CAD,椭圆,椭圆弧
0 引言
在机械制造业中, 很多零件具有椭圆外形, 这些零件的二维平面图形就涉及椭圆或椭圆弧的画法, 但是在Auto CAD中椭圆弧的绘制是一个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摸索、研究, 将椭圆弧的绘制方法总结如下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1 绘制椭圆弧时解决的两个问题
绘制椭圆弧的本质就是在已绘制的椭圆上确定椭圆弧的起点和终点角度值而得到的一段椭圆弧。椭圆不同于圆, 它有2个不同长度的轴长, 且可以向任意方向倾斜, 因此确定起点角度成为绘制椭圆弧的难点, 即绘制要解决的2个问题:一是确定椭圆弧起点和终点角度的0°位置;二是椭圆弧按哪个方向绘制。
通过教学中的摸索发现, 无论哪种状态下总是按逆时针方向绘制出椭圆。椭圆的0°始终在长轴的起始端点处。如果先绘制的是长轴, 绘制时单击的第一个点即长轴的起点就是0°点;如果先绘制的是短轴, 则从短轴的起点按逆时针方向到长轴的第一个端点即为0°点。
2 绘制椭圆弧
Auto CAD中椭圆弧的绘制有2种:一种是中心点法画椭圆弧;一种是给定轴端点画椭圆弧。
2.1 中心点法画椭圆弧
首先如图1所示用细实线绘制一个长半轴OA为25, 短半轴OB为15的椭圆。然后选择菜单绘图椭圆圆弧, 输入C回车, 选择中心点画椭圆弧[1], 按照命令行提示拾取O点, 拾取A点, 输入短半轴长度15, 输入椭圆弧的起始角度和终止角度, 完成如图1 (a) 所示各椭圆弧EF的绘制。
选择菜单绘图椭圆圆弧, 输入C回车, 选择中心点画椭圆弧, 按照命令行提示拾取O点, 拾取B点, 输入长半轴长度25, 输入椭圆弧的起始角度和终止角度, 完成如图1 (b) 所示各椭圆弧EF的绘制。
2.2 轴端点画椭圆弧
在绘图工具栏中点击按钮, 按命令行提示绘制一个长半轴为50, 短半轴为15, 用细实线表示的椭圆。
在绘图工具栏中点击按钮, 输入A回车, 转入绘制椭圆弧的操作[2]。按命令行提示, 给定椭圆长半轴起点A, 给定长半轴的终点B, 输入短半轴长度15, 输入椭圆弧的起始角度和椭圆弧的终止角度, 得到如图2 (a) 所示的各椭圆弧EF。
在绘图工具栏中点击按钮, 输入A回车。按命令行提示, 给定椭圆短半轴起点C, 给定短半轴的终点D, 输入长半轴长度25, 输入椭圆弧的起始角度和椭圆弧的终止角度, 得到如图2 (b) 所示的各椭圆弧EF。
3 结论
1) 绘制椭圆弧时角度的起始位置始终在长轴上, 若先给定长轴, 长轴的起始点即为角度计算的起点, 若先给定短轴, 则从短轴起点逆时针旋转碰到长轴的第一个端点即为角度计算的起点。
2) 默认情况下系统变量Angdir的值为0, 此时正角度方向为逆时针, 即逆为正, 顺为负。如图3 (a) 所示。当系统变量Angdir的值为1, 此时正角度方向为顺时针, 即顺为正, 逆为负, 如图3 (b) 所示。
3) 无论正角度的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椭圆弧始终从起始角度开始沿逆时针方向绘制到终止角结束。
4) 为了清楚地说明椭圆弧的画法, 图1和图2中都用细实线画出了椭圆弧所在的椭圆, 在实际作图中椭圆无需画出, 只要按照以上方法画出椭圆弧即可。
参考文献
[1]北京兆迪科技有限公司.AutoCAD机械设计经典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第3篇
Inventor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参数化设计功能三维设计软件, 具有自适应能力、智能装配技术, 衍生同结构零部件系列方法, 其功能强大, 简单易学, 能方便地进行从零件设计到工程图输出的一系列工作。Inventor从三维设计开始, 由于具有良好的三维与二维的关联功能, 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输出便于产品加工的二维工程图[1]。
由于Inventor的基本算法是计算画法几何和计算几何学, 因此可以将AutoCAD应用于画法几何的教学和解题过程中, 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又能将复杂的几何问题简单化。以具体实例介绍利用Inventor求解画法几何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1 换面法的解题方法
例求相交两平面ABC和BCD的夹角, 如图1所示。
分析:由几何定理可知两平面的夹角以二面角的平面角来度量。此平面角为两平面同时与第三平面垂直相交时所得两交线间所夹的角度。
1.1 二维图解法
用二维图解法求解两平面的夹角主要是采用投影变换-换面法。
BC为一般位置平面ABC和平面BCD的交线, 需将BC经过二次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 平面ABC和BCD在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两条直线, 其夹角即为两面角的大小。第一次变换, 首先, 偏移水平投影b`c`为新的O1X1轴, 分别过a`、b`、c`、d`向O1X1轴作垂线并延长, 用直线的垂足捕捉及拉长的动态方式 (DY) 完成, 再用画圆 (Circle命令) 及移动 (Move命令) 完成新投影到新投影轴的距离等于旧投影到旧投影轴的距离, 最后再用直线、修剪等命令, 实现第一次换面得到d1c1。第二次换面则要O2X2轴垂直于一次换面所得的新投影b1c1, 调用直线的垂足捕捉、拉长命令的动态方式 (DY) 等完成二次换面的新投影并得到解题结果。具体见图2的解法过程。解完后, 删去圆等相关辅助线。
1.2 计算机辅助图解法
计算机辅助图解法 (AutoCAD的3D建模功能) 以正投影原理为基础, 其求解过程:首先对工程设计及表达中画法几何问题进行空间分析并进行实体建模, 然后在三维环境下的实体模型上直接求解及表达。
解题步骤:1.2.1建模。1.2.2调用UCS用户坐标系。1.2.3坐标转换:调用UCS工具栏中的“3点UCS”命令, 将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OY面依附于所给的BCD平面上, 如图3 (a) 所示。1.2.4作一平面垂直于两已知平面, 即:
a.用点的过滤功能, 过A点作Aa⊥平面BCD, 如图3 (a) 所示, 过滤功能用法如下:
命令:_line指定第一点: (捕捉点A)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 (U) ]:.xy
于 (捕捉点A)
于 (需要Z) :0
指定下一点或[放弃 (U) ]:回车
b.使用“直线”命令和“垂直捕捉”辅助工具, 过a点向BC作垂线a K, 再连接AK, 则平面Aa K即为平面ABC和平面BCD的公垂面, 如图3 (a) 所示。
1.2.5再次使用UCS工具栏中的“3点UCS”命令, 将XOY面依附于平面Aa K上, 然后调用“标注”命令中的角度标注, 即可得知二面角的真实大小, 如图3 (b) 所示。
2 组合体的补第三视图解题方法
例已知主视图、俯视图, 求左视图, 如图4所示。
2.1 形体分析法求解
所谓的形体分析法就是假想把组合体分解成若干基本部分组成, 弄清各部分的形状、相对位置、组合形式以及表面连接关系的分析方法[3]。利用视图之间的“三等关系”和“方位关系”, “一线对两框, 两框类似”和“两线对一框, 一框为实形”等分析方法, 将视图之间的线框分离成对应的6个部分, 如4图所示。分别想象出6个部分的空间形状, 如图5所示。然后依次求解出每个部分的左视图。
2.2 利用Auto CAD的三维建模 (3D) 功能求解
根据所给两视图, 想像出每个部分的空间形状, 利用AutoCAD软件提供的建模工具, 完成三维建模, 得到所要求的实体模型。接着按照三视图的形成以及视图间的“方位关系”, 利用复制 (Copy) 命令, 复制三个模型, 并利用三维旋转 (Rotate3d) 命令, 将三个视图旋转到视图形成的方位, 并将第四个模型绕X轴和Y轴旋转45度, 如图6所示。切换到布局1并激活视口, 选择绘图-建模-实体-设置-轮廓 (Solprof) 命令, 选择实体。轮廓 (Solprof) 命令用法如下:
命令:_solprof
选择对象:找到3个
选择对象:回车
是否在单独的图层中显示隐藏的轮廓线?[是 (Y) /否 (N) ]<是>:是
是否将轮廓线投影到平面?[是 (Y) /否 (N) ]<是>:是
是否删除相切的边?[是 (Y) /否 (N) ]<是>:是
回到模型空间, 删除选择的实体, 并在图层中设置线宽和线型, 绘制中心线和对称中心线, 由此完成三维实体模型到二维图形的转换。如图7所示。
3 结论
画法几何主要是训练初学者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用AutoCAD解决画法几何问题并不可取。但是对于具有一定的制图知识和AutoCAD软件使用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 可以用Auto CAD软件非常准确地求解画法几何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平安张延伟.AutoCAD2008机械设计实例精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
[2]夏华生等.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82-90.
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