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夜晚周记
恐惧的夜晚周记(精选8篇)
恐惧的夜晚周记 第1篇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有人喜欢第一次,有人却害怕第一次,
我天生胆小,到了晚上我一个人从来不敢呆在屋里,就像妈妈的小尾巴似的,妈妈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妈妈经常嘲笑我是个跟屁虫。
我上二年级时的一个晚上,那天很冷,外面正刮风下雨,妈妈店里进了好多货,把货整理完要很晚才能回家。我呢!第二天要上学,妈妈就让我先回家洗洗睡觉。本来不同意,经不住左说右劝,才勉强同意,我家离店不太远,几分钟就到家了。我拿起钥匙打开门,屋里漆黑一片,不会有鬼吧!我不由得害怕起来,我用发抖的小手打开灯,环顾四周,看看没什么。我走过去打开电视,把家里的灯全部打开,缩在沙发的角落里看起了电视,这时,窗外的风呼呼地响,像狼吼的一样,窗帘也被刮的一动一动的,雨水像王母娘娘的珍珠项链断了线一样,噼里啪啦的拍打着玻璃窗上,我的.心里极度的紧张起来,突然,烟台上有拍打窗户的声音,我屏着呼吸,竖立起耳朵听,声音一会有一会无,我不由得头皮发麻,心惊肉跳。我手握拳头,鼓起了勇气,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向凉台走去,我弯腰把窗帘拉开一条缝向外望去,只有远处的路灯,原来是衣架被风刮的摇摆拍在了窗户上的声音,害得我虚惊一场。
我又回到了沙发上看电视,为了壮胆我把音量开到了最大,眼睛瞪得圆圆的,时间时间一分一秒过得真慢啊!妈妈你快点回来吧!我想你了。
恐惧的夜晚周记 第2篇
夜,它是静的;夜,它是美的;夜,它是凄凉而令人恐惧的
那个夜,它带着魔鬼的巨爪悄悄地走来了。
就像往日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是如此繁忙的我经历了一天知识的冲刷洗礼,疲惫中却满是成就感和说不出的愉悦。还是像往日一样告别那亲爱的校园,心中是那么的舒畅。外面,夜已是黑的,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尤其是陆续放学时,寂静的黑夜变得嘈杂起来。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夜,也显得无比平常,不再深邃而神秘。夜,不再令人看不清摸不透,一切都是那么显得正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往往暴风雨前的宁静,是在酝酿接下来发生的事。
回家喽,回到我那温暖的家,一切也都是那么的平静。“不好了!”一声大喊把刚到家的`我吓了一跳。怎么了?一时愉悦的我忽然紧张起来。啪,门开了,随即从门外冲进来一道身影。冲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老爸!“还没找到吗?”“没呀,都这么晚了上哪去了?”焦急的妈妈慌乱地说到,“三个小时了,还没回家,走,再找一遍!”我紧张的问了情况,得知了一句简单而直接的话:弟弟丢了!
一时间大脑变得空白,我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的书包便跑了出去,脑海里浮出的全是不好的景象。心急如焚的爸爸妈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马上意识到要冷静,冲动是魔鬼。就这样调整着自己的情绪,我逐渐冷静了下来。之后,我跑,跑向脑海中想到的地方;我喊,喊着那熟悉的名字;我找,找遍我想到的每一个地方哒哒哒,时间是如此飞快地流逝,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复杂。看向那皎洁的月光,却感到无比的恐惧,冷冽。
清风拂面,感到的不再是舒爽,而是让我打了个寒战。瞬间,周围变的模糊,心如刀绞。带着忐忑不安,充满恐惧的心情,我回到了老爸身边。此时此刻,同样担心弟弟的老爸老妈又何尝不紧张呢?可是,紧张也没有办法啊。我们最后便决定使用最后的希望,调出小区监控,寻找弟弟下落。时间不等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它便已经从你身边走过去了。我已是绝望,心中的疼苦折磨着我,眼中已是泪水滚滚。“姐姐!”一个熟悉而有点愧疚的声音便响了起来。那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弟弟呀!泪水早已控制不住的流了出来。
教育的恐惧 第3篇
以前的一位同事, 一个中学英语教师, 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她以前的一个学生, 现在已经做了母亲, 有一个正在读初三的女儿。一次, 母亲对女儿说, 明天星期天, 我们去看老师———妈妈的老师。去看妈妈的老师!女儿很高兴。
“妈妈的老师是教什么课的?”
“英语。”
听到“英语”两个字, 女儿浑身一哆嗦, 脸色都变了, 说:“那我不去!”
母亲赶紧问她怎么了, 女儿不肯说, 只是说“没什么, 没什么”。后来, 母亲通过别的途径了解到, 初一的时候, 一次外语考试, 女儿没考好, 外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 用羞辱性的语言“批评”了她。母亲这才明白, 为什么女儿的英语成绩在各门功课中是最差的, 而且在家里从来不提英语老师、英语课, 她对其他课、其他老师不是这样的。
从女孩条件反射似的反应来看, 英语老师给予这个女孩子的恐惧, 已经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
这位英语老师肯定不是走上讲台的第一天, 就有一种非人、异化人的力量, 一种反教育的力量, 他或她在学校所受的教育, 至少不是全部是非人的、异化人的教育———我们不知道他或她所经历的具体的精神事件, 但可以肯定, 一定是有一种力量异化了他或她;过去所受的教育, 没有帮助他或她抵御这种异化。
这种异化的力量是有迹可寻的。一个学生一门课的一次考试成绩差, 拉低了这个班级这门课的平均分, 这个班级的分数又拉低了学校这一届学生的平均分, 被拉低的分数又拉低了升学率;分数、升学率又和教师、校长的职称、职位、面子等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一次考试成绩差的效应, 在由分数、升学率、个人晋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所组成的一个评价系统里, 经过多次放大、“增值”, 再加上当事教师的素质、操守等因素, 反弹到这个孩子身上时, 就不是她所能抵御的———这就是孩子听到“英语”两个字会如此恐惧的原因。
这个由分数、升学率、个人晋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所组成的一个评价系统, 又是整个教育体制里的一部分, 一个小体制。一个学生, 在这个庞大、坚固的体制面前, 太渺小、弱小, 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人”这个概念, 在这个体制里是没有位置的, “人”只是组成“分数”的单位而已。被这个体制吞噬的生命已经太多, 还有更多的生命在其重压下苟延残喘。
这个体制, 用鲁迅的话说, 就是一个“无物之阵”———人死了, 你却看不到凶手, 也找不到凶器, 也没有人需要对其负责———一个“无主名的杀人团”。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 是《狂人日记》问世93年。鲁迅笔下的“吃人”悲剧还在不断上演, 有的人却宣布鲁迅“过时”了。也许“吃人”的说法太刺激, 文明人受不了, 但是, 对弱小生命的凋零, 难道就受得了吗?
成长的恐惧和恐惧的消弭 第4篇
《铃兰花》(作者沃兰茨)是本书 “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的选文。根据专题名称推测,本文应是叙事散文的一个示范,文章记叙的是小男孩对家园附近的一块洼地由陌生恐惧,视之如“地狱”,到自愿去“地狱”采来铃兰花献给母亲这一转变过程。
这两篇文章有很多值得比较的地方,在主题上也有不少是相通的。应该多关注其内容主旨,从这个角度出发,两篇文章可以整合学习。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下面的表格:
两篇文章接触了一个共同的母题:成长中的挣扎和爱对于成长者的作用。
“洼地”对于六岁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凡陌生的、从未经历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神秘,要么拒绝恐惧,要么心向往之,更多的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在《铃兰花》里,因为大人将“洼地”描述成“地狱”,所以六岁的“我”一直害怕它。“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然后又尽快跑开”。
在《父亲》一文里,钢铁的庞然大物(火车)带给十六岁少年的感觉是“恐惧和压抑”,猝然降临的都市文明,让作者既惊喜又慌乱。而未知的远方的武汉高等学府,以及走向这个陌生都市的一路叵测,对于一直在乡野长大的少年完全是艰难的历险。“武汉”给十六岁少年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洼地”在六岁儿童心里的感觉是多么相似!
儿童“出门”到“洼地”,少年“出门”到“武汉”。“出门”意味着脱离父母的怀抱与家庭亲情的庇护,迈出封闭、安全、舒适的庭院,独自踏入广阔自由而又充满动荡与危险的风雨世界。
如果我们把眼光稍微再放远一点,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年轮上的故事”专题有一篇文章《十八岁出门远行》(作者余华),在更深远的层面讨论了这个问题。
文章叙述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为了看外面的世界而独自出门远行,由欢快离家到苦苦寻觅归宿的故事。少年出门看世界的愿望源于“父亲”的决定,“父亲”有一天对“我”说:“你已经十八岁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于是“我”“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出了家门。“我”是一个刚迈入成人门槛的少年,有的是冒险的热情和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欢快地”离家远行。余华在这里运用了“寻找与漂泊”这个母题,讨论的是“漂泊者苦苦寻觅归宿的故事”。这篇通过“出门”“远行”来表现现实荒谬的现代派作品,内涵更为深广。
本来,作为寻觅者与漂泊者的“我”一旦“出门”,就要独自承担风险,可是在我们要讨论的这两篇文章里,却相对简单、安全得多,因为都由“亲情”系好了“出门”的安全带。
父亲是田野的主人,他希望儿子干农活也像他一样出色,可儿子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庄稼地里,儿子一心一意向往外面的世界,当儿子获得外面世界的准入证时,父亲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奋,这并不全是因为父亲情感内敛。
发怒的父亲依然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者祝福的话,只说:“崽,你命好。”转过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独我在无言的田野,感受一种无法言喻的别样的滋味。
父亲只承认儿子是“命好”,父亲只凭经验认识到他看得见的乡村世界,而且在这方天地里游刃有余,他并不清楚儿子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凭借父爱的本能,尽管“父亲离土地很近而离繁杂的都市很远”,他对未知的世界比“我”更不适应,他仍想“做一次保护神”,送“我”上大学。
在《铃兰花》里,父母精心营造了一个“阴谋”:
有一次,正好是星期六黄昏,父母坐在我们家的门槛上,若有所思地翘首望着春天晴朗的天空,母亲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哎呀,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是呀,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
父母知道“洼地”没有任何危险,父亲也曾用强制的办法胁迫儿子走进“洼地”(放牧),结果根本没有锻炼儿子的胆量,反而把小人儿又吓出撒谎的毛病来。于是父母合演了上面的双簧。
终于,“我”在那个“火红的朝霞烧红了半爿天,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的春日早晨,穿过地头,身上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径直走向“地狱”,采摘了一大把铃兰花,献给了“伫立在霞光里,周身通红”的母亲,“我”克服了恐惧,“洼地”在“我”心里再也不是地狱了。
从某个角度看,沃兰茨是在讲一个怎样培养孩子胆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而孩子也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战胜了恐惧,顺利地迈进了陌生世界。
大而言之,人类永远无法避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这两篇现实主义作品采取的都是温柔深情的解决办法——亲情,扶持孤独的弱小者,让他在这个庞大的无法捉摸的世界里找到了靠山。
《铃兰花》在描写小男孩克服恐惧时,恐惧仍如影随形:
我好不容易才听出父亲说了些什么,因为恐惧又攫住了我的心。……
我从坡坎上恐惧地往昏暗的洼地瞥了一眼,为了不看它,就紧闭着双眼往下走,心里盘算着在底部的山岩旁一定会找到铃兰花。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
虽然读者知道是小男孩对母亲的爱让他消弭了一些恐惧,但是,“地狱”虽然消失,恐慌犹在内心。成长,也许还需要更多的磨砺。
《父亲》的作者也在篇末明确点题说: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这种冲口而出的誓言,这种匆忙做出的结论,也是在证明亲情的力量。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些疑点。
父亲对儿子将要走向的世界并不熟悉,这一点,不像《铃兰花》里的父母对“洼地”的了如指掌。
刘鸿伏父子俩在旅途中“望着来来去去的红男绿女,望着窗外拔地倚云的建筑,有如梦幻一般,不知是羡慕还是自卑”,“心里充满离别的伤感也同时生出一种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在各种令人窒息的气味围困中,我和父亲被挤站在车厢的尾部,将身体缩了又缩”。
父子俩同时面对陌生的世界,心怀恐慌。从不流泪的父亲竟控制不住感情,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流泪了。儿子在热烈地期盼他生命中的崭新世界,父亲面对这些,却是排遣不了的惶惑。因为那是一个他从不熟悉也根本不想去接触和熟悉的世界,他熟悉的是故乡“宽广的绿野和清新的晨风”。他担心的是儿子“是乡里人,穷,怕将来受人欺侮”。
一个一生一世在农业社会里生长,也只能在耕种中获得自由的农民,能给走向都市文明的年幼儿子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呢?他能给 “出门”“远行”的儿子系上安全带吗?对于异质的陌生世界,父亲明显比儿子还要惶惑恐惧,是什么让儿子觉得父亲“像山一样挺立”的呢?
亲情当然是温暖人间的最后底线。
父亲抽出三十元,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肚子。”我的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在这天地间有什么东西比这种深情更珍贵呢?
其实,父亲省吃俭用,为未成年的儿子支付生活费,这是父亲的天职。儿子理当感恩,“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也绝对真诚,但事后反思,并用呼告的语气说“我会活得很幸福也很体面的,我的父亲”,仍然不能为读者完全释疑。
通读全文,笔者猜想,给儿子精神支持的更可能是:
你是这样崇拜土地与文化,我也一样崇拜文字和父亲。……
崇拜泥土或崇拜书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但泥土与书本所涵括的内容却往往若我与父亲命运的内容,迥然不同又有许多相同,这也是偶然么?
“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的父亲,对土地无限崇拜;渴望走近都市文明的“我”对书本无比崇拜。“我与父亲命运的内容”,不同的是两种很难相容的文化,相同的是父子俩对各自领域的执著。
父亲在农田里是个好把式,父亲在农业文明里的如鱼得水给了“我”一种启示,要想在都市文明里扎下根来,也要像父亲一样坚守住自己所崇拜的书本领地。
停电的夜晚周记 第5篇
晚上的时候,我看见潘南小学那一排都没有电,只有一二个饭店有电。我问妈妈:“潘南小学那一排怎么没有电呀?妈妈回答说:“好像是停电了。”我和妈妈去散步了。我和妈妈走到了十八中,学校一片漆黑,看来学校也停电了。等我们走到柳泉路的时候,发现自华光路往南路灯都没有亮 你也可以投稿,倒是侨联医院灯光明亮,听妈妈说医院是不能断电的,否则会延误抢救生命。我们沿柳泉路往北走,有了路灯,视野渐渐明亮。
在回家的途中,我们发现高空有个发光并旋转的东西,我和妈妈猜了半天,也看不出具体是什么东西,或许它更像传说中的UFO。我和妈妈边讨论边散步回家了,明天如果它还在高空的话,我会继续研究它的,我要知道是不是外星人在观察我们呢。
失眠的夜晚周记 第6篇
在这黑夜里,小鸟睡了,人们睡了,太阳睡了,小猪、小羊也睡了,咦!是谁还没睡呢?我还没睡。
青蛙正为准备明天的演唱会而没睡,“小强”们正为吃晚上的大餐而没睡,爱德华正为吸那鲜红的鲜血而没睡,我则为了准备考试而没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只有我家的电灯还开着,只有我房间的电灯还开着,我在书桌旁,埋头复习功课,在这月光下,小蛙在石头上唱歌,小溪在跳舞,小雨滴在跳伞,露水在叶片上溜滑梯……。
在这月光下,有许多事物没睡,有些为了准备明天的行程,有些为了往后的事情,有些为了以前的事情,但是,失眠的夜晚十分漫长,一秒就像一年的时间,大家常常都会数羊、发呆、幻想或直接看电视,但这样子是不好的,还是赶快睡吧!晚安,天上的星星、月亮,晚安,唱歌的青蛙,晚安,大家。咦,怎么还有人还没睡呢?原来是在欣赏那黑暗、充满一颗颗钻石的夜空。
战胜恐惧周记 第7篇
我特别怕野狗,而小区里的那条野狗好像知道我的心事一般总是来吓唬我。
一天,我独自一人出去帮妈妈买东西,为了节约时间,我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道。我哼着欢快的小曲,手中提着满满的东西,心中装着满满的欢乐。
突然,我耳边传来了犬吠声,我警惕起来,四处张望,当我转过身时,眼前出现了两条野狗。凌乱的毛发,锋利的爪子,睁大的眼睛不怀好意地瞪着我,它们朝着我呲牙咧嘴的,让我感到恐惧。我的心中泛起一丝寒意,一直蔓延到全身。我试着慢慢往后退,谁知我退一步,它们就向前一步。
时间在一点一点流逝,我心中的恐惧也在急剧增加。我的手脚仿佛不听使唤了似的,不停地颤抖着,只觉得我的`心脏咚咚咚地猛烈地撞击着腔壁。我害怕地闭上了眼睛,脑海里闪出了自己被狗咬后狼狈快死的样子。我不敢再想下去,因为我怕这将会变成现实。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那两只野狗竟然像看热闹似的懒洋洋地坐了下来,那眼神充满了嘲笑。我顿时被激怒了,心想:我是一个人,竟然还会怕两只狗!我是一个人,竟然连牲畜都不如,还沦落到被它们嘲笑的地步!这时,我心中的恐惧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心里充满了熊熊燃烧的怒火。我愤怒地大叫:“走开!”它们好像被我吓到了,往后退了几步。我乘胜追击,从地上捡起泥块装出要扔向它们的样子,它们向我投来了警觉的眼神,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克服了恐惧,战胜了自我,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和快乐。我奔跑在小路上,感觉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了。我对着天空大喊:“啊!我不再害怕!”感觉天空是那么的广阔。
能够战胜恐惧,我激动快乐的心情无以言表,只觉一行热泪流了下来,我也不去擦,任它尽情的挥洒
美妙的夜晚周记300字 第8篇
开始演奏了。啊!那声音美妙极了。小提琴的声音像一位美丽的仙子唱着那深情的歌曲;中提琴的声音像战士在说悄悄话;大提琴的声音像是睡着的巨人打着巨大的鼾声;萨克斯管的声单像一列正向我们开来的火车发出的汽鸣声;圆号的声音像螃蟹正在比吹泡泡;三角铁的声音像泉水的叮咚声。当然指挥手中拿的“魔法棒”也不例外,他只要“哗哗”挥下“魔法棒”就开始展示魔法了。圆号和萨克斯突然停住了,单簧管和管弦乐类的乐器骤然间“喊叫”起来,大鼓打开了粗重的嗓子。太有趣了。现场掌声一片。
当演奏到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大家都陶醉其中的时候,几位正在拉琴的叔叔阿姨们突然走下台来,找观众一起跳舞。我还跟一位很帅气的叔叔跳舞了呢。
恐惧的夜晚周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