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存在范文
客观存在范文(精选8篇)
客观存在 第1篇
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给我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方法论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误区,物质等于客观,意识等于主观。其实二者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区别。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这里的意识是指的整个人类的) 整个世界除了物质现象以外就是意识现象, 显然这是在说明世界的本质,说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时候,列宁把物质定义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可见只有用“客观实在性”才能把物质与意识区别开来。如果用“客观存在”就不能将物质与意识从本质上区别开。
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各种思想认识,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地认识,虽然他们都是意识的东西,但也是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中的,我们不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就不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现象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勇于攀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 所以不管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观念,或者是一个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讲也会成为客观存在的东西。
可见,唯物主义者所理解的“客观存在”同“客观实在”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后者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赖于“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前者的“客观”是相对于“我”的主观而言,是相对的`,多变的;后者的客观是针对“人们”的主观而言,是绝对不变的。
下面我们分析两道试题,从中比较一下在具体的情境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不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
例一:(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38题第1小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材产增长情况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本届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13 年,先后召开过100 多次座谈会,收到了l万多件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物权法》 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注:《物权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l)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12 分)
分析:在此题中,很明显的说明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越来越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民要寻求有关法律上的保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老百姓的这种思想上的要求就是意识的主观的东西,可是这些对于有关法律的制定者来讲就是他们面对的客观现实,相对他们来讲这种思想上的要求就是客观存在而不是客观实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出台了《物权法》(《物权法》既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这样就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原理。
【答案要点】① 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私人财产都有显著增长,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物权法》的制定是这一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
②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物权法》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合法财产,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能感觉到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存在应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所以我们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应该是“客观存在”而不是“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第2篇
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或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
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平衡器作用。
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上) 第3篇
1客观标准的概念和类型
客观标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标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标准是物质判断、能量判断、生物判断、环境判断的基准,是最根本的判断关系。客观存在的标准就是客观存在的基准或准则关系。客观存在形式的标准概念为:客观现象统一化的公认特征关系[2]。这一概念说明,客观标准来自客观现象,是统一化现象的特征关系,是表现统一化的核心要素。客观标准的特征关系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判据,也是归并(统一)同类的判据。客观标准不是绝对的客观,是有主观性的,是由主观认定的客观关系。由于标准的确认具有主观性因素,就难以实现所有人对标准认定的一致性,因此,标准的认定是由公认来界定的。公认是指大部分人认同或业内人士认同,不要求所有人都认同才算公认。客观标准是公认的统一事物的要素关系。如果能找到统一客观事物的要素关系,这些要素关系统一事物的有效性能被证实,且能获得公认地位,这些要素关系就是客观标准。科学家的发现工作主要就是客观标准的发现工作。
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标准关系的世界,没有标准关系的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世界。没有标准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认识。客观标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在客观世界中,只要有鉴别需要的地方,就有标准存在的需要。客观世界中,标准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标准关系的表达是主观的。标准关系的表达,就是客观现象统一化特征的表达。客观标准的主观性是以符合客观现象而确定。标准是主观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或主观对真理认识的逼近。客观世界由物质、能量、物质与能量结合的关系构成。客观标准可分为物质标准、生物标准、能量标准和环境标准四大类,其分类和链路关系谱如图1所示。尽管生物也属于物质,但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物质,且其基本单元是有机大分子关系。因此,将其从微粒基本关系的物质中分离出来,专门作一个分析类别。
2物质标准形式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的多样化就是物质多样化的结果。物质的多样化是基于物质性质关系的多样化上。物质的性质关系可分为: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金属物质与非金属物质、晶体物质与非晶体物质、放射性物质与非放射性物质、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惰性物质与活性物质、软物质与硬物质、导电物质/半导体物质/绝缘体物质、轻物质与重物质等。物质的多样性就是由少数物质性质的各种组合关系形成的多样关系。物质性质的多样性是由分子组成结构关系的多样性决定的,分子由原子组成,118种元素原子是造物的基本标准元素。
每一种物质的标准就是其分子的组成关系标准。有多少种可能的分子组成关系,就有多少种分子物质。因此,物质的分子组成标准是非常多的。物质还有非分子物质部分,如:原子、离子等,但这部分物质的种类是非常少的。物质的分子关系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工合成的,人类也在为物质创建新的物质标准关系。尽管物质的分子结构关系标准很多,但构成这些分子结构的标准是有限的,它们只有118个元素标准(其中,有几种元素目前还未找到)。118个元素标准又是由质子、中子、电子3种标准粒子按数量关系组成。质子、中子、电子又只由上夸克和下夸克两种标准粒子按数量关系组成。组成物质的粒子链路的标准关系是:夸克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分子物质。物质的标准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标准体系,其关系与形状如图2所示。图2中,上夸克和下夸克是基本粒子,每一层粒子是由其上层粒子的种类和数量组合而成(待发现)。物质组成的粒子链标准主要有两类标准要素,一是粒子的特征关系标准,二是粒子的结构关系标准。
物质的标准包含分子物质、原子物质、离子物质的标准,分子物质有混合分子物质和纯净分子物质,纯净分子物质有单质分子物质和化合分子物质,单质分子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分子物质有酸、碱、盐、氧化物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单个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化学变化时,分子变成其他物质分子。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的间距发生了变化。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的标准模型是由原子按化合价关系组合的粒子模型,组成的分子有由同一种原子按一定数量组成的单质分子和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数组成的化合分子。在118种元素中,原子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标准,它们按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数量从小到大排列,即氢、氦、锂Uuo,其中,还有3种元素尚未找到。当118种元素的原子增加中子时,可增加相应的同位素元素。分子的化合方式有:离子化合、共价化合、金属化合。离子化合是基于原子的离子键作用,由活泼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得失电子后的离子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共价化合是基于原子的共用电子对关系,最外层电子不饱和的非金属元素间或非金属元素与某些不活泼金属间元素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结合。金属化合是基于自由电子与排列成晶格的金属离子间的静电吸引,金属原子间的紧密结构使电子能级的一定重叠,金属离子通过共享自由电子形成金属化合键而结合。物质的化学反应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别。化合反应是二种以上元素或化合物合成一个新物质的反应,即A+B=C的反应,有一部分情况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是化合物分解为构成元素或小分子的反应,即A=B+C的反应,属化合反应的逆反应,有一部分情况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反应元素取代化合物中的一种元素的反应,即A+BC=B+AC,有金属与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非金属的置换,置换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形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即AB+CD=AD+CB,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每种物质都具有各自的固态、液态、气态3种状态,各种物质都有其标准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值。每种物质都有其标准的酸碱性、导电性、硬度、稳定性、单位质量、氧化性、晶体性等。分子的酸碱性是用分子的p H值来决定的,分子的p H值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等于7为中性。溶液的酸碱性是用氢离子(H+)与氢氧离子(OH-)的比例来决定的,氢离子(H+)数大于氢氧离子(OH-)数时为酸性溶液(p H<7),氢离子(H+)数小于氢氧离子(OH-)数时为碱性溶液(p H>7)。分子的导电由最外导电子丢失容易性决定,电子越容易丢失导电性越好。物质分子的硬度由原子硬度和原子间结合的牢固度决定,原子越硬,原子间键越多、距离越小,分子的硬度越硬。分子的稳定性由分子间的结合力决定,分子间结合力越强,分子越稳定。物质晶体结构有: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为离子晶体,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不导电,熔化导电。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瓦耳斯力)或氢键形成的晶体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不导电。原子共价键形成的晶体为原子晶体,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难溶解,不导电。金属阳离子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晶体为金属晶体,溶沸点有些高有些低,难溶于水,熔化导电。分子的标准关系见表1。
每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标准模型关系为: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始终在不断地运动着;原子不显电性;原子之间有一定间隔;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在原子的轨道上运动;电子轨道的位置是量子化的;电子层数共有7层(主量子数共有n=1,2,,7个/电子能级);亚电子层数对应主量子数,共有7层(角量子数/轨道角动量量子数:0,1,,n-1);电子的运动态有:s为1种;p为3种;d为5种;f为7种(磁量子数/电子云角度),所有元素的相应角量子数的电子云角度分布状态都是相同的,按角量子轨道关系统一。(如图3所示)[3];电子的自旋状态有2种(自旋量子数);每个电子轨道中的电子数量只能是0、1或2个;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当电子排布时,尽可能分占同层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相同;对于同一个电子亚层,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和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最多为8个,次外层电子最多18个;同族元素(周期表同列),电子层增加金属性增强;同周期元素,核电荷增加金属性减弱;一个质子具有一个正电荷,中子是非电性的,电子具有一个负电荷;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成为离子;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m,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m~10-14m;每个原子都有其相对原子质量,不同种类原子的原子质量是不相同的,相对原子质量范围为1.008~293,相对原子质量由碳质量的1/12为一个基本单位;原子化合价有离子化合价和共用电子对化合价;质子(p)和中子(n)都是由3个夸克组成,2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质子(uud),1个上夸克和2个下夸克组成中子(udd)。原子的组成标准关系和性状标准关系见表2。
原子中的粒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的标准关系决定了原子的标准关系。夸克的标准模型关系为:夸克具有三代关系,第一代为上夸克、下夸克,第二代为粲夸克、奇夸克,第三代为顶夸克、底夸克;夸克具有分数电荷,上型夸克(上、粲、顶夸克)有+2/3基本电量,下夸克(下、奇、底夸克)有-1/3基本电量;夸克是一种自旋1/2粒子,旋转分量分别为+1/2(↑)和+1/2(↓),例如,一个+1/2的上夸克可被写成u↑;夸克具有反关系,即反上夸克,反下夸克,反夸克的电荷相反;弱相互作用下,上、下型夸克可以转换,任何上型的夸克(上、粲、顶夸克),都可以通过吸收或释放一W玻色子,而变成下型的夸克(下、奇、底夸克),反之亦然,每一种夸克都偏向于变成跟自己同一代的另一夸克;在β衰变时,中子内的一个下夸克在释放一虚W玻色子后,随即衰变成一个上夸克,中子变成了质子,随后W玻色子衰变成一电子及一反电子中微子;夸克按色荷关系在强相互作用(规范玻色子传递)下进行吸引和排斥,每种夸克带有“红”、“绿”、“蓝”3种色之一,反夸克具有反3色,某色夸克可与对应的反色夸克组成束缚系统,3色各异夸克可组成束缚系统,互相吸引的夸克达到色中性(色荷为零或“白”色);净夸克质量比组夸克质量(周围胶子场质量)小得多,强子(质子、中子)中的大部分质量是胶子场的质量,如:一个质子的质量约为938Me V/c2,质子中3个价夸克的质量只有约11 Me V/c2。[4]夸克的标准关系见表3。
标准原子模型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是经历了许多设想和淘汰的过程,如:有玻璃实心球模型、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土星模型、磁原子模型、行星绕太阳模型等。尽管物质的组成关系曾有过多种认识,而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的链路关系被认为是标准关系的,因为这一关系已证实了许多现象,且目前还未被证伪。
物质的标准关系是依靠分子的标准关系的,而分子的标准关系又是依靠原子的标准关系的,原子的标准关系是依靠质子、中子、电子的标准关系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标准关系依靠夸克的标准关系的,由此形成了多个层次的微粒标准链路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国顺,王欣.中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
[2]麦绿波.标准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谱系[J].中国标准化,2012,(5).
[3]周胜利等.化学元素周期表[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赵凯华,罗蔚茵.量子物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Hugh Fletcher,Ivor Hickey,Paul Winter编著,张博等译.遗传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客观实在不等于客观存在 第4篇
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 第5篇
在高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不止一次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我来说,别人的思想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在讨论中,争论双方看法不同而又不能说服对方。如果认为别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则回答不了“别人的思想属于意识还是物质”这样的发难。认为属于物质显然不对,承认是意识又似乎同客观存在的含义相矛盾。如果认为别人的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又反驳不了“难道别人的思想不是在你的意识之外存在的”这样的诘难。
争论双方实质上都是简单地把“客观存在”与“物质”完全等同了起来,从而认为观念的东西不能用“客观存在”去规定。如果教师也这样理解,那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样不能摆脱二难推理。
其实,在不同的领域,“客观存在”这一命题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不同范围,“客观存在”的含义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有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它的全部含义,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
(一)
在本体论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客观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对本体论范围内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用物质范畴加以概括的。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与之相对立的意识范畴则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17页)可见,在本体论领域,作为客观存在的只能是物质现象。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中“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周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一些观点,就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客观存在”这一命题的。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的主观意识现象,无论是人类意识的整体,还是单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是“客观存在”本身。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说,只有物质才是客观存在的,才是世界的本原。如果把意识也当做“客观存在”,就会背离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导致唯心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一个绝对的、独立存在的“理”,这个“理”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表现。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理论上是根本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
在实际工作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要在实践中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使实践获得成功,就必须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所谓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工作方法等主观的东西。与此相反,如果在工作中不是力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是从主观出发,用主观去剪裁客观,必然会违背客观规律,导致实践的失败。
显然,在本体论领域,在涉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同主观的意识现象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在这个范围内,别人的思想当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的东西。
(二)
在认识论领域,“客观存在”除了泛指作为总体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外,还具有特殊的规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认为,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一般原则,它回答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路线和出发点问题。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别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同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主体和客体作为一对范畴,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规定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
首先,认识的主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主观的思维和意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社会的、实践着的人,是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作为社会基质的物质性的人同具有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精神性的人的统一体。
其次,同主体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客体,不再完全等同于与思维、意识相对立的客观物质现象,而是指同人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心理因素、实践能力相关并在实际上进入实践过程的认识的对象。对认识的客体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由于物质世界的无限广大性、多样性、复杂性,由于一定阶段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性,物质世界不可能全部进入现实的实践过程而成为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能够成为认识的客体总是有限的。第二,同认识的主体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认识的客体,除了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物质现象外,还包括既定的社会事实,已经形成的人类认识成果、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和传统习俗等精神现象。既定的社会事实、已经形成的精神现象是人们面临的客观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们面对的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在现实生活中,他人的思想相对于具体的认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的认识对象,马克思称之为“思想客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6页)。
把精神现象看成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的观点能够成立吗?当然能,因为实际情况本来就是这样嘛!比如,思想史一类的科学,诸如哲学史、文学史、经济学说史等,就是把已经形成的人类认识成果作为研究、认识的对象。虽然已经形成的人类认识成果本身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它们一旦形成,便又成为一种认识客体。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成为遍及全球的红学家研究的对象,你能否认它是认识的客体吗?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维科学是以人的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思维科学认识的客体当然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我们常说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如果否认人们的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识而存在的认识客体,那么,这是从何而来的“实际”?总之,“思想客体”也是认识的客体,尽管它本身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只要它在实践中同认识的主体相联系,就成为认识的对象,即认识的客体。就“思想客体”来说,人们接收它所储存的信息,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思想、观念、认识,其目的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
所以,在认识论领域,在分析具体的认识过程时,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思想看成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
这样理解会不会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路线呢?不会!我们已从本体论的角度同唯心论的先验论划清了界限。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而言,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的界限是不会也不容混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各自的共同本质的抽象。物质范畴是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概括,意识范畴则是对物质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即精神现象的概括。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但是,一旦进入认识论领域,进入对具体认识过程的分析,物质和意识的界限就不再是绝对的了。列宁曾经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147~148页)超出本体论的范围,主观的精神现象就转化为客观的认识对象,转化为认识的客体,而“客观存在”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和内容,即有了特殊的规定性。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物质概念,理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能力方面,学会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从而得出哲学理论的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结合生产方式的客观性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明确和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物质概念的教学,学生理解有难度。注意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区别。
教学方法:讨论与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民主化,留足学生发挥的空间,主要采用谈话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克服学生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认识的迷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能不能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就说明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证明世界的客观性还必须证明社会的客观性。)
08年,在台湾新一届领导人大选中,国民党获得空前的胜利,民进党遭惨败,原因是什么呢?(这反映出当前台湾地区的主流民意,这是台湾人民的明智选择。在民进党主政8年时期,以陈水扁为首的一伙不顾台湾人民民生疾苦,疏于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不顾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大耍政治手腕,置两岸骨肉分离而不顾,试图把台湾从祖国怀抱分离出去,搞“台独”,激起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新课教学)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有人认为: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容易一些,而理解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则困难些,这是为什么呢?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而社会是由人组成,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的支配。这就是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就在于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既然如此,要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就难免有些困难了。)
讨论: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人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①前者夸大了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后者不过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罢了。②这两种观点都否认了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的客观性,都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③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老师安排时间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从本质上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②哲学中的物质是怎样定义的,它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什么不同?
(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1、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注意: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板书)
设问:人类起源于什么?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
(古猿。人和人类上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当古猿进化为人时,就形成了以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猿群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在其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导致人类社会的诞生。)老师总结:可见,人类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阶段。
2、其次,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注意: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看)(板书)
设问:从人类社会产生看,社会是客观的。那么,人类社会产生后,则要存在和发展,其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虽然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有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有国家政权,有生产和消费,有道德和科学等等,但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们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这两方面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们通过生产劳动,使自己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一旦停止,社会的各种活动很快就会瘫痪。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社会发展史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
设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否举例说明?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理想都在发生着变化,关键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方式在变化。比如过去家庭消费追求的“三大件”与现在家庭消费追求的“三大件”是不同的。又比如过去的“伐木英雄”现在成为“植树英雄”。过去的“量入为出”,现在“消费按揭”等等。)
提问:教材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表达了什么意思?
(说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1)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板书)
设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具体指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否随意选择?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板书)
设问: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客观的,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已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新的活动。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教材是怎样说明,有几个方面?(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说其客观性。)(3)、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设问: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生产工具与生产力是什么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力量。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设问:人类使用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史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器——金属工具、手推磨——机器工具、蒸汽机——电子工具。试问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哲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一变化告诉我们,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每一代人面对的都是业已形成的生产力水平,都只能在原有生产力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提高一步。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有多高,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小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劳动者,各时代具有各自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的各要素是客观的,生产力是客观的。
举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就是要求我们在做各项工作时,都必须承认生产力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从客观条件出发。
(4)、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板书)提问:什么是生产关系?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立足国情,着眼于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试问这一材料蕴涵着什么哲理?
(一个社会采取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及它的具体形式,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该社会现实的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以及它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的超前与落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变更与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设问: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怎样理解?(略)
小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都是客观的,说明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图示略)
我们说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仅表现在它的产生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还表现在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3、再次,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从支配规律来看)(板书)提问: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个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任何社会形态都起作用。)
提问: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这些规律是否依赖人的意识?违背规律办事能成功吗?
(比如在商品经济中起作用的价值规律、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等,其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受规律的支配。人的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面貌,但不能决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搞“一大二公”,以及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导致全国大饥荒;又如历史上张勋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落得笑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由中央领导人随心所欲制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都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现实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些都充分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各项工作的胜利。)
老师小结: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整个第一节的知识内容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存在。即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第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揭示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反映了物质具有可知性(关于这点,我们在第二节会学习)
第二、要明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方面,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区别的,哲学上讲的物质具有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即是不生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是有生有灭的。
(设疑:物质是不生不灭的,而阶级是物质,所以阶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阶级斗争是永远存在的。)
小练习:鉴别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①光学 ②法律 ③生产关系 ④阶级利益 ⑤磁场 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⑧万有引力 ③④⑤⑧
第三、要明确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感念则概括了整个世界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客观实在性。
第四、要把握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现象;但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是物质而不是意识,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第五、要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总结:
哲学原理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客观的关系,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实际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客观存在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近代革命的事实以及现阶段我国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行为习惯以及了解中国国情,从而激发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一点理由:
所谓实际,包括事物的状况、属性和规律。认识了这些,按它的要求行动,事情才能办好。教材主要是通过列举各方面的实例来表明这一观点。道理不难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由学生举出他们了解的当地实际事例予以说明。在理论上要注意,客观实际包括客观事物的状况、属性、规律等内容,但不必去解释属性、状况、规律的含义,学生自己体会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二点理由:
要分为两层来说明问题。一是制定路线,二是执行路线。
关于第一层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联系民主革命的史实,对比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二步,启发学生进一步分析两种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由此明确制定路线与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步,先由学生谈谈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再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适宜学生接受的解释,不宜采用新的哲学概念。比如可以这样讲解: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着眼于这些不同之处,从具有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第二层以教师讲述为好。要以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为基础,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分析指出执行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在理论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个性、共性),可参照上述关于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路来处理。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第三点理由:
教材主要运用第一、二节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这一理由,这又一次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15段是第一框题的理论核心,是前十几段的理论升华。因而要着重进行理论说明。教材的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人们活动中要处理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想问题就是主观、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了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同时意识又可以正确反映它和反作用于它。教材从世界的本原和意识的性质、作用两个方面,提出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根据。
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下) 第8篇
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生命的物质形式。它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是由基本标准元素关系组成的更加复杂的物质形态,它们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物质的种类关系和标准关系。生物标准主要是生物的性状标准,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形态、行为特征标准组成。尽管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但每一个品种的繁殖都精确一样。统一复杂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类的形态和特性的关键因素,是一种具有标准性质的因素,它们是生物的遗传基因DNA(脱氧核糖核酸)。每种生物的DNA都贮存了复制生物形态和特性的信息。它是生物的繁殖标准或复制标准,是各种生物的统一要素。各种生物的标准关系主要是由其DNA决定的,但也会因所生存的环境差异带来变化。
动物的标准关系由身体结构形态和本能行为构成。身体结构的标准形态由其DNA赋予的蛋白质组成结构关系决定。本能行为在基因的基础上和同类的影响下,形成了本类动物的本能行为标准。植物是适于陆地生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一般有叶绿素、基质、细胞核、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没有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不能自移动和快速反应。微生物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依赖细胞,如病毒)的,这些处于进化的初级地位,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生物的统一关系表现在由细胞(或依赖细胞)构成、有新陈代谢、有生命周期(生长、发育、生殖、衰老)、遗传和变异,这一关系统一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是生物存在的规律标准模式。生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核酸、元素等。生物的核心标准是DNA,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是生物的标准要素,它由其组成的各标准因素所决定,并与相关的其他标准要素一起复制其物种。各种生物的性状是按其标准给定的。DNA的标准关系是有机分子层面的标准关系。DNA主要贮存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遗传信息主要贮存于DNA的碱基序列中,每个人拥有30亿对碱基。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碱基对)。DNA是核苷酸单体构成的链状聚合物,每个核苷酸由一个糖基、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基团组成,其糖基是2,-脱氧核糖,含5个碳原子,分别为1,、2,、碳原子。DNA的组成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磷(C、H、O、N、P)。DNA是右旋的双螺旋链结构,两条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中间是由四种碱基A、T、C、G(脱氧核苷酸)配对的碱基对,其中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以2个氢键配对,C胞嘧啶与G鸟嘌呤以3个氢键配对,碱基对以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如图4所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每一个螺旋单位有10个碱基对,长度约为3.4nm,螺旋直径约为2.0 nm。由于DNA并不直接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因此,需要有一种中介物质,把DNA上控制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精确无误地转录下来,传递给核糖体,并进行合成。这种物质称为RNA(核糖核酸),存在于生物细胞或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由核糖核苷酸经磷酯键缩合而成单长链状分子。一个核糖核苷酸分子由磷酸、核糖和碱基构成,一般为单链长分子,不是双螺旋结构。RNA主要分三类:信使RNA(m RNA)、转运RNA(t RNA)、核糖体RNA(r RNA)。信使RNA(m 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内容按照细胞核中的DNA所转录;转运RNA(t RNA)是m 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核糖体RNA(r RNA)是组成核糖体的组分,是蛋白质合成的工作场所。m RNA的碱基顺序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完成基因表达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m RNA的碱基有四种,即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其碱基配对关系为A-U、G-C、G-U,每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密码,相邻的三个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碱基的组合有64种密码子组合关系,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密码子来决定。m RNA只是合成蛋白质的蓝图,必须靠转移RNA(t RNA)把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上。t RNA能根据m RNA信息将它携带的氨基酸连结起来形成多肽链。每种氨基酸可与1~4种t RNA相结合,已知的t RNA在40种以上。蛋白质是由20种L-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是生命的结构物质,承担着生物的新陈代谢。各种生物的性状是按其标准给定的。生物物种遗传的标准关系见表4。
生物的物种遗传是由一个标准生物链路的运作完成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包含着DAN,DNA包含着遗传信息,信使RNA(m RNA)翻译、转录DAN的氨基酸信息,转移RNA(t RNA)把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上,将氨基酸连成多肽链,构成多肽蛋白质,形成生物的生命结构关系和新陈代谢系统。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组织器官的支架,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其占人体重量的16%~20%。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连成肽链,不同氨基酸以肽键相连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生物大分子组成蛋白质。
4 能量标准形式
客观存在除了物质关系外,还有能量关系,尽管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但能量还是有一种和物质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因此,客观存在的能量需要有其标准的关系,否则能量就是不可研究和应用的。能量形式的标准主要有势能标准关系、电能标准关系、磁能标准关系、热能标准关系、化学能标准关系、动能标准关系、光能标准关系、声能标准关系等。功率或能量是能量的统一标准元素,而力能、电能、热能、磁能、光能、声能等只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而且它们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任何表达能量强度的空间分布关系或时间分布关系,都可看成由空间功率频谱或时间功率频谱关系的合成。空间或时间的功率频谱是各种能量分布关系的根标准元素,无论能量分布形状如何,都可用连续或离散功率频谱进行合成。由功率频谱合成表达能量强度的空间分布的数学关系见式(1)和式(2)所示,由功率频谱合成表达能量强度的时间分布的数学关系见式(3)和式(4)所示。
式(1)、式(2)中:f(x)为表达能量强度的空间分布函数,x为空间变量的,为谱功率密度函数,ω为频率变量。式(1)的频率变量关系是连续的,对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均方根进行傅里叶变换得表达能量强度的空间分布函数。式(2)的频率变量关系是离散的,表达能量强度的空间分布函数是通过对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均方根进行傅里叶求和变换获得。
式(3)、式(4)中:f(t)为表达能量强度的时间分布函数,t为时间变量的,为谱功率密度函数,ω为频率变量。式(3)的频率变量关系是连续的,式(4)频率变量关系是离散的。
由式(1)和式(2)、式(3)和式(4)可看出,表达能量强度的函数无论是空间分布的,还是时间分布的,都是频谱功率的组合,频谱是各种功率分布的标准基元形式。功率的分布可以是各种形状,无论其分布关系多么的不规则,都是由规则的不同频率的功率关系叠加而得。规则的频谱元素组成不规则分布关系的图形如图5所示。图5说明,不规则的关系都可以由规则关系按一定量组合而成,一切不规则关系都可分解成一定量的规则关系,这也预示了多样化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规律。
5 环境标准形式
客观世界的环境也存在着标准关系,这些关系涉及气候、地理、地球力学等,这些看似变化的关系,其实是固定在某些平均的标准关系上。气候关系中有物理和化学特性环境标准。物理特性主要有大气压、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它们在自己的周期关系中或一定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标准值关系。物理特性环境标准关系为: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强为760毫米水银柱,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287 K(14℃),地球平均相对湿度64.7%RH;地面一个地区的年平均风速是固定的,如:北京年平均风速在1.8~3米/秒之间,全球陆面上平均年降水量834毫米。化学特性主要是大气的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为:氮、氧、氩、二氧化碳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氖、氦、氪、氙等。在化学特性环境标准关系中,各种气体所占的容积是标准的比例,在海平面上,它们分别为:氮占78.09%,氧占20.94%,氩占0.934%,二氧化碳占0.032%,氖、氦、甲烷、氪、一氧化氮、氢、氙、臭氧、一氧化碳、氧化氮、氨、二氧化硫等占0.004%。大气中的气体,在60Km高度以下是中性分子,在60 Km高度以上开始电离,在90 Km高度以上基本上处于电离状态,在高层大气中有些成分分解为原子状态。
地理关系标准涉及海洋、河流、湖泊、山脉、冰川等分布的一定面积量的占有,是地理平衡标准关系。这些标准关系一旦发生突出变化,将会破坏地球内部运动和能量的平衡,将引发地震、火山爆发、水域面积扩大等,破坏当前的生态关系,甚至带来灾难性影响。保持地理关系标准的稳定,就是保持地球生态的稳定。地球力学关系标准是地心引力标准,它给地球表面的任何物质质量9.8m/s2(标准位置)的地心引力加速度作用。地心引力对物体的加速度作用随物体空间位置的改变有两种变化:一是随物体所处的纬度的加大而增大(地球自转给物体的离心力随纬度增加而减小);二是随物体离地面的距离加大而减少(引力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环境的标准关系见表5。
6 客观存在标准的特点分析
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是客观现象认识的标准形式。任何标准都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客观形式的标准是存在在先,主观确认在后,而主观形式的标准是主观确立在先,客观存在在后。标准既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性质,基于可靠和信任的性质上。标准以形式表达,以可靠和信任的性质为支持。
客观存在的物质标准、生物标准、能量标准、环境标准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独立和相互包含的关系,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6所示。生物的标准关系被包含在物质的标准关系中,它是物质的有机分子部分;能量标准与物质标准有一定重叠,有的物质中包含着能量,有的能量携带着物质;环境的标准关系中有物质、能量、物质与能量的混合,它覆盖于物质标准和能量的重叠处。
客观存在的标准是体系化的,标准之间有纵向的层与层的关联关系,有横向系统与系统的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表现为:物质由分子标准决定(物质也包含极少量原子和离子物质),分子由原子标准决定,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标准决定,质子、中子、电子由夸克决定;物质中包含着能量,物质能转化为能量,能量能转化为物质;环境关系具有物质成分,也有能量成分;物质中有无机物质,也有有机物质。一套客观的体系标准关系,决定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关系,如果客观体系中的某些标准关系有显著变化,由标准决定的状态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的大小取决于标准变化的影响程度。
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物质形式是多样化的,根本关系是统一化的和标准化的。庞大的物质分子种数由118种元素原子的数量组合而成,118种元素又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标准粒子按数量组合形成,而中子、质子仅仅是上夸克与下夸克两种粒子标准组合而成。生物DNA中的A、T、C、G四种碱基排列贮存的巨复杂的遗传信息,RNA中的A、T、C、U四种碱基的组合翻译、转录了DNA中的氨基酸信息,合成了巨大生物种类的蛋白质关系,构成了150万种生物品种。各种不规则分布状态的功能或能量,都是由规则的正弦或余弦频率功能和能量组成。庞杂的客观物质世界,只是来自几个根标准元素的数量关系的组合构成,这一精湛的自然界艺术关系,确实令人惊叹和赞赏。
客观世界的存在,尽管其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客观存在如果没有可信任的认识标准关系,它将是不可学习、不可研究、不可应用的。这就好像古代的炼金术士一样,在茫然的黑暗认识中去碰偶然成功的机会。人们对客观对象(物质、能量、生物、环境等)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发现实在的标准关系和思像的标准关系,也有少量客观存在标准关系是人类创建的。科学研究顶层的和核心的工作,就是发现客观存在的标准关系。发现客观标准的工作类似于发现客观真理,它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可信任性,是科学研究的高端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国顺,王欣. 中华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 司,2009.
[2] 麦绿波. 标准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谱系[J].中国标准化,2012,(5).
[3] 周胜利等. 化学元素周期表[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 赵凯华,罗蔚茵. 量子物理[M].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Hugh Fletcher, Ivor Hickey, Paul Winter 编著,张博等译.遗传学[M].第 三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客观存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