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征》后的感想
看《长征》后的感想(精选6篇)
看《长征》后的感想 第1篇
看《我的长征》有感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的扎在人们的心中。《长征》对于我们不是缺少震撼,而是缺少发现。《长征》里的每一个情节都震撼着我,鼓舞着我。
故事情节的展开是王瑞同志对往事的回忆,虽然更多的是的回忆,他还是勇敢地面对。因为那对于他来说是有意义的人生的起点。那是值得敬佩的。故事中,因为家破人亡的局面一步一步加深,更加激起了王瑞的战斗之心,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在战斗中是那么的无畏。当他第一次打六个人敌人时,是那样的兴奋。如果是我打死六个敌人,我想我会很高兴,因为那表示我长大了、坚强了、勇敢了。
再说,对于人人敬仰的毛主席,我却对他有些不满,主要是因为他在彝族弃婴事件。即使当时战争激烈,环境恶劣,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女,因为什么呢?对于贺子珍,虽然对于弃婴是逼于无奈,让人产生怜悯之心,但是她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吗?为什么要被封建思想所麻痹呢?所以,我认为她并不被人同情,而我们更应该同情的是那些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许她被某位好心人收养成人了,也许,早已„„
“砰—砰—砰„„”战争有开始了。
达尔火,一个与王瑞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没有过多的语言,过多的沟通。甚至
有时还大打出手,但他们还是那么友好、团结。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们呢?因为共同的理想,共同奋斗的心。他们坚信,只要共同奋斗,共同努力,跟着毛主席向前冲,一定没有错,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整个故事中,最激动人心的应该是飞夺泸定桥那一段。在那一刻,观众的心都随之澎湃。大火燃烧着,战士们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向前冲,那13根铁链一定很烫,但战士们毫不畏缩,也许,那是战士们的心也燃烧起来了,越烧越旺。
今天,让我们沉痛的哀悼那些逝去的战士。同时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成为新一代的希望,跟着正确走,创建新中国!
看《长征》后的感想 第2篇
上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课上播放《感动中国》,记得当时下面的同学哭的是鼻涕一把,泪一把,然后从初中到高中这六年里,每年都会和父母如约而至地看看《感动中国》,这也成为我中学六年的必修课,高考结束了,就觉得一切都自由了,离家远了,心也就飘了,大学后再也没看过《感动中国》这档节目。
时光飞逝,转眼间大学的生活,两年半,就这样的匆匆而过了,每每假期回家的时候,就和父母说在学校自己过得很有意义,学到了很多知识,涨了很多见识,而这点自我内心的满足感,在今天却完全消失的无影无踪······
党支部会议上,导员给我们放了一段《感动中国》的视频,突然看到了这个节目,就好像很久的朋友,再次重逢了,而这次重逢显得那么平静,没有从前的哭泣,没有从前的伤感,而是用一种平静愧和疚的心情,也许是长大了,也许更多的是对自己忘记了曾经触动心灵的那些真实的感动而愧疚吧。
虽然会议上只是看了《感动中国》节目的一部分,但是看过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那么敬畏与感动,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小学生,他的名字叫何玥,年仅12岁,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2012年4月的一天,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
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正是花样年华,她却悄然离开,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她却像天使一样飞翔,用平凡生命最
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如此小的年纪,却有如此宽广的心胸,如此伟大的想法,就算是一个大人也未必能做到的到。
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学会了太多太多,无论是学会了为人处世的一种方式还是学会为了以后在社会里生存的一种能力,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内心最深处的感动,生存和活着两者的不同,今天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最准确的答案。人生漫漫数十载,有些人追求衣食无忧的生存,有些人追求有尊严有道义的活着,我想生存只是一种肉体的存在于寄托,而活着则是有感动,有爱心,有奋进,有责任,有博爱的存在。
看《长征》后的感想 第3篇
一、确有准备已成不争的事实
由于“左”倾错误领导者采取错误的军事路线和斗争方法, 第五次反“围剿”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 时间到了1934年4月, 敌我双方在广昌进行了历时18天的会战, 史称广昌战役或广昌保卫战。4月27日, 严重失利的红军被迫撤出广昌, 广昌失守, 在苏区内部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日渐渺茫。作为应对当前困难局势的建议和对策, 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在党和军队的高层中被提了出来, 并为此开始了电请共产国际、准备军事突围、加紧物资生产、考虑干部去留等工作。单是以下一些参与长征决策、准备、行军等过程的亲历者的回忆录就可以佐证。
李德在其《中国纪事》中写道:“突围的准备工作从一九三四年五月开始, 此后一直是按计划进行的。五月底六月初, 这个计划在军事委员会讨论通过形成决议”, “我们通过在上海的共产国际代表团也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汇报了这个计划的梗概, 共产国际批准了这个计划”[2]97。
时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一书中专门写到“长征的准备”, 他说, “1934年春, 李德就曾同博古说, 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 而且是“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 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他认为“这次战略大转移, 对当时的中央领导核心来说, 是早有准备的, 所以不能完全说成是仓促行事”[3]75。
陈云1935年秋在化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此次红军抛弃数年经营之闽赣区域而走入四川, 显系有计划之行动。当去年退出江西以前, 以我之目光观之, 则红军确已进行了充分准备”;“见兵工厂、被服厂等各有数千工人, 日夜作工, 状极忙碌”[4]4。一九三六年, 陈云以施平的笔名在《共产国际》这一刊物上发表的《英勇的西征》一文, 也提及到长征的准备工作。他说:“我们准备西征的全盘计划, 原定三个月内完成;可是因为情势严重, 指挥部乃不得不限定两月完成”[5]457。
二、积极准备体现在各个方面
红军早在广昌战役呈现不利态势时, 部分领导人就意识到要做战略上的调整, 并为此做些适当的准备。此后党中央、苏维埃政府、红军总部在制订军事计划、调整军事部署、猛烈扩红、筹集军粮、筹款、加紧军工生产、加强干部选配派遣、成立新的领导机构、整理苏区资产等一系列方面都做了相应的准备, 而且这种准备并不全是被动为之, 而是有计划、有部署的, 带有主动的战略诉求和意图。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当时紧张的反“围剿”战争, 带有固守苏区、与敌决战的意图, 但仍从组织上、人员上、物质上有力地保证了红军大队的顺利突围撤离, 并很快通过了敌人的前三道封锁线。
伍修权回忆长征准备工作时提到三个方面:“第一是苏区猛烈扩大红军, 建立新的兵团。那一时期, 新成立了好几个师的部队, 有以周昆为军团长的八军团, 以周子昆为师长的三十四师, 还有少共国际师等部队, 为了这次转移积极扩军, 除了把地方游击队整编扩充到主力红军外, 还把根据地的壮丁几乎都动员参军了, 有的农村里只剩了妇女老弱”;“第二是进行武器弹药等的物资准备”;第三是“军事部署上也做了准备。当年六七月间, 派出红七军团北上到达赣东北根据地, 同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红十军会合, 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八月, 又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离开原根据地, 转移到湘鄂西, 与贺龙等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 这两处红军的行动, 都是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大转移的”[3]75。
陈云在《英勇的西征》一文中写道:长征前党和红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 “第一, 当主要部队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开拔以前, 党已派了一部分红军到革命根据地境外, 深入敌人后方。……此外, 我们还进行了为红军主力远征所必需的准备工作:我们吸收了广大愿意武装保护中国革命的青年壮丁, 更扩大了红军的实力。第二, 对红军基本干部实行加速训练。担任训练的有三个学校:红军大学、步军学校以及专门学习防空和防毒的军事专门学校。红军干部人员, 大部分都进过这三个学校。此外, 各卫生学校 (专门训练军医、看护员的) 、通讯学校 (专门训练电话电报等通讯工作人员的) , 输送一大批新干部到各军团中去。第三, 在出发的时期, 采买了六十万石粮食。军装火药等等的制造, 增加了六倍至三十倍。还采办了大批特别军衣给兵士穿, 以及其他等等”[5]457。
关于人员去留的安排, 长征前也进行了相应的准备。李维汉回忆说:一九三四年七、八月间, 博古安排他去江西省委、粤赣省委传达转移的精神, 并“让省委做好转移的准备, 提出带走和留下的干部名单, 报中央组织局”[6]343。他还回忆说, 长征前“按照中央指示, 将中央机关编成两个纵队”, 一是“红星纵队”, 一是“红章纵队”[6]343。
长征前时任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的吴亮平 (吴黎平) 回忆说, 长征前苏区政府也做了准备, 他写道:“在中央局决定红军突围举行长征之后, 苏区领导多方面地进行了准备工作。毛泽东同志召集了政府各部的领导同志在瑞金附近的一个山上开会, 毛泽东同志称之为‘青山会议’, 以布置善后工作。”[7]
三、准备工作存在一定的失误
一方面为了应对当时紧张的战争形势, 争取胜利, 一方面又做着突围的准备。由于战略上犹豫不决以及等待共产国际的最终指示, 因此在转移的准备上存在目的不明确、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的失误。比如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有效的扩红运动, 但由于在改组、组建和训练部队上的错误和准备不足, 使得新的部队战斗力很差, 政治工作和革命纪律教育也不到位, 使得长征初期出现了不少士兵“开小差”的现象。
关于准备工作的失误, 1939年9月22日, 李德本人向共产国际作出的书面检查中关于部队组建方面承认“自己也部分地陷入了改组和组建新部队的错误, 特别是从1934年夏季开始, 新部队没有完全组成和做好准备, 因此一时遇到了新部队的充实问题”;“军队的训练, 特别是干部培训, 由于存在错误的战略战术理论, 在质量上降低了”。李德又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检讨在长征第一阶段准备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机会主义错误”, 虽然这检讨有为自己申辩和推卸责任的成分, 但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认为的长征准备工作的失误确实是存在的。他写到道:“自1934年夏提出以后的行动问题时, 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我的影响下立即提出两个方针。一个竭尽全力保卫苏区;另一个是疏散。这对那些在为业已提出的目标继续战斗并且没有得到足够休息的军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红军进行战略突围转移的准备过分强调保密, 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动员。董必武回忆说:“我在出发前, 虽然发生过随军去或留后方的问题, 可是红军主力向什么地方移转呢?经过些什么地方呢?路有多远呢?这类的问题, 没有发生过, 也没有听见别人谈过”[5]457。李维汉回忆说:“长征的所有准备工作, 不管中央的、地方的、军事的、非军事的都是秘密进行的, 只有少数领导人知道, 我只知道其中的个别环节, 群众一般是不知道的。当时我虽然是中央组织局局长, 但对红军转移的具体计划根本不了解。”[6]343时任红五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同志回忆录中写道, “对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的如此大事, 中央一直秘而不宣”[9]104。时任红军师长的李聚奎回忆说:“对于红军主力这次转移,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强调军事保密, 不但我们当师长的被蒙在鼓里, 就连军团首长也不了解这次转移的全部意图。”[10]116
四、转移仓促带有“搬家”的性质
长征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和存在一定失误, 事实上真正到了突围转移时又犯了“准备过于充分”的错误, 即“大搬家”式的转移。这样做增加了部队负担, 主要是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和行军速度。转移仓促是确实的, 但也是无奈之举, 不这样做中央红军就面临着被敌人包围全军覆灭的危险, 之所以提前仓促转移, 是因为党中央和红军总部提前获悉了国民党军队合围中央苏区的计划这样一份绝密情报。关于突围转移时的“大搬家”, 从以下亲历长征同志的回忆文章中可知一二。
杨尚昆回忆总结说:“中央在突围转移时并没有想到要长征, 只认为是一次‘大搬家’”;“延安整风时, 博古说:‘当时军事计划是搬家, 准备到湘西去’”;行军队伍“携带着印钞机、石印机、文书档案等大量的‘坛坛罐罐’”, 这样就“使能征善战的主力部队, 像是抬着‘轿子’的轿夫, 只起着开路和掩护作用, 丧失了寻机击敌的主动性”[9]104。
朱德在自传中写道:“但是对突围是没有丝毫经验的, 准备长征就像搬家一样, 什么都搬起来走, 结果太累赘, 很吃亏。……整个司令部、党、政、军干部都很重要, 连印刷机、兵工厂机器, 都搬出去, 结果一个直属队就有一万多人, 所以需要的掩护部队也就多了。”[8]143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写道:“一九三四年十月, 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 事前固然未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 又未作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依靠根据地转为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准备工作, 即仓促转移”;“当时中央红军第五军团, 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 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 保护着骡马、辎重, 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 拥挤不堪, 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 非常疲劳”[11]3。
红军进行突围转移行动非常仓促。李聚奎回忆:“我们部队离开兴国时, 不但来不及召开驻地群众的告别会, 而且个别干部连自己在地方工作的家属也来不及通知。”[10]116
走完丝绸之路探险大长征后的感想 第4篇
在此次探险中,我们开韩国制造的车,挂韩国的车号,利用韩国生产的手机等高新设备,听韩国音乐,走完千年前慧超大师穿一双皮鞋冒着生命危险走过的那条路。加上横穿大陆时,在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其意义更加深远。
韩国丝绸之路项目早在一年前就已开始,是秉持道知事金宽容的指示开展的。道知事曾指示:“以伊斯坦布尔庆州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从韩国立场上重新回顾连接伊斯坦布尔与庆州的古代东西方贸易之路,进而打造符合新地方化时代的庆尚北道型国际合作模式。同时,给韩国年轻一代展现新罗人的国际精神、开放精神及利他精神,使庆尚北道引领文化兴盛时代。”
文化在多样化中绽放,而韩国文化也从丝绸之路的绿洲路、海路等各种渠道吸收东西方文化,发展为富有独创性和包容性的新文化,而其中心地就是新罗。但要让其他人接受,仅凭韩国单方面的主张却存在局限,需要更为系统性的研究。这就是推进丝绸之路项目的背景。
首先,丝绸之路项目推进总部为了将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文化延至韩半岛,并为了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及终点——韩国文化的国际性与开放性可以受到公认,与国内外专家携手进行学术研究,努力获得学界认可,而其成果将在韩国首次以《丝绸之路词典》及《绿洲图录》的形式出版。
不仅如此,在与丝绸之路主要据点城市缔结友好合作协议的同时,还签署了丝绸之路共同研究协议。庆尚北道与西安所在的陕西省缔结姐妹城市,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省签署友好合作协议。而庆州市则与乌兹别克斯坦萨马尔罕市与伊朗的伊斯法罕市签署友好协议,为今后丝绸之路历史城市之间的文化艺术、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丝绸之路探险队不仅在所经之路寻找祖先的足迹,还在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历史城市——中国西安市、乌兹别克斯坦萨马尔罕市、伊朗伊斯法罕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四座城市立下了名为“丝绸之路友好纪念碑”的新历史里程碑。
由于主要据点城市均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定的历史古都。加之建立里程碑的地方大都为古老遗址,其工作很艰辛。与每个国家的协议过程十分复杂,还要在一年内根据探险队日程建立好所有里程碑,实在不是易事。虽然如此,但想到经过该地时韩国人所感到的自豪之心而坚持不懈,最终可以按计划完成。对此,我感到万分庆幸。
9月1日,在伊斯坦布尔具有悠久历史的加拉达塔前设立的“韩国—土耳其丝绸之路友好纪念碑”上,用韩、土、英三种语言刻印着“纪念丝绸之路起点兼终点城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与大韩民国庆尚北道的永恒友谊”的字样,该字样印证了庆尚北道是丝绸之路的东端、亚洲的起点兼终点,其意义深远。
本人在负责整体丝绸之路项目的同时,还一路与探险队一同实地考察了土耳其国境至整个路程,在其过程中感受不浅。
从国境地区的道卜亚吉—伊兹密尔—卡帕多西亚—安卡拉—艾尔祖茹姆—仸萨—伊斯坦布尔,经由七座城市,长达2300公里。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参加官方欢迎活动、韩国战争参战军人报恩活动、韩流活动等,从参与探险队活动的年轻大学生身上发现了新罗时代花郎的风流精神与爱国情操。
不仅如此,我们还领悟到最平凡的真理——通过国际城市之间的历史可以拉近距离,通过文化可以实现和平共处。
看《名侦探柯南》后的感想 第5篇
其实,我不喜欢看柯南这部动画片,但是,我被里面的人物与事件所吸引,其中,关于爱情的重要,金钱的危害,人的无知心理与错误的友谊是使我最深刻被感动的地方。
对于柯南的聪明,我佩服;但对于他变成小学生的发生,我非常为他伤心,本来能有一段很好的爱情,但却因为一个好奇心,一次跑动,一次偷看,一次倒下而支离破碎。
对于小兰,我喜欢她的敏捷身手,喜欢她的容貌,喜欢她的笑,喜欢她的每一个动作。但,这也许也是导致她幸福不完整的一个部分,与其关心新一能不能长大,不如多关心,怎么扶平小兰那心中的伤痛与无知的等待。
对于罪犯,我只想说,不要为了自己一时冲动与往来的恩怨和对于钱的贪婪而走向一条黑暗的弯路,每个人都平等,一双眼睛,一个鼻子,两只耳朵……,但为什么要做出让别人完全不能忍受的事呢。我想,你在坐上警车那一刻也能体会到生命真正的宝贵。
看《长征》后的感想 第6篇
9月2日的早晨,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综艺节目,看后使我深受感动。
有三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了长征途中的故事:第一位老红军说,他们长征时,原本有三十多万人,可长征结束后只剩下了三万人。他们每走三百米就有一个人牺牲。听到这里我不禁留下了痛心的泪水!那么多人都牺牲在红军长征途中,他们为什么要参加长征?难道红军是傻子吗?不,不是傻子!他们是为了解放全中国,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顽强拼搏。想到这里,让我们全体学生起立!向革命先烈默哀三分钟吧!以表达我们对革命老前辈的怀念吧!
第二个老红军喊着泪花说:在长征途中,他们经常空着肚子作战,他们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吃不饱,穿不暖,经常赤脚打仗,期间多少人活活饿死或者冻死,他们始终坚定中国必胜的信念,历尽了千辛万苦,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看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新中国的少年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一粒“黄豆”能当一天的粮食,你能想象吗?你会回答说:“那还不够我塞牙缝呢!”是啊!可就在红军长征时就是这样残酷,红军叔叔哪有力气打仗啊?就这样还要冲锋陷阵,红军战士你们真是太伟大了,我们由衷的敬佩你们那顽强拼搏的精神!
看《长征》后的感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