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SO标准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ISO标准范文(精选12篇)

ISO标准 第1篇

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生存环境和市场发生了变化, 企业受到市场上其他品牌的冲击更频繁。科技的发展使得规模化经济和营销效率的需求加大, 全球性的品牌兼并、收购和合资热潮兴起。品牌价值评估与品牌评价有什么区别? ISO10668这一品牌价值评估标准的诞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下面就针对以上问题结合ISO10668谈几点看法。

一、 品牌评估、品牌资产价值与品牌评价

1.品牌评估

品牌评估的不是成本, 而是价值。而品牌的真正价值源于未来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品牌评估实践中运用最广泛的Inter brand方法认为, 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品牌所有者可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

从短期来看, 一个企业使用品牌与否对其总体收益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大。但就长期而言, 有品牌产品与无品牌产品, 品牌影响力大或小, 在需求的安全性方面会存在明显差异。如苹果、三星等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会比一些小品牌具有更为稳定的市场需求。故知名品牌与非知名品牌的市场需求稳定性差异, 以及企业利用品牌与否对其总体收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用途来分, 品牌价值评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交易价值”, 其相当于价格。是因企业自身产权变动或使用权拓展需要而进行的价值量化。另一类是“内在价值”, 是用于价值比较所进行的价值量化, 是选择同一标准、方法、基准日, 进行统一的群体评估。交易价值的基础是内在价值, 而内在价值则并不用于交易, 却影响着交易价格的波动。内在价值体现了品牌资产所带来的超值创利能力, 是品牌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表现。

品牌价值评估依据评估取向的侧重点不同分成两类。一类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评估品牌强度, 通过消费者对品牌熟悉度、忠诚度、品质感知程度、联想等方面来评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识别品牌的强势与弱势, 提高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或市场地位。这是西方市场营销学术界当前用于评估品牌的主要方式。另一类是从公司或财务角度进行评估, 赋予品牌以某种价值。主要涉及公司购并、商标使用许可与特许、合资谈判、税收交纳、商标侵权诉讼索赔等品牌作价方面。

同时, 可根据对象的不同, 分别对CEO (首席执行官) 等专业人士的“品牌力”、销售及会计部门的“品牌值”、消费者的“品牌资产”进行调查与评估。

2.品牌资产价值评估

品牌资产价值是对品牌作为一种资产, 以及一种权益的价值量化。其反映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对某一品牌的行为 (表现) 、态度和忠诚程度。它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主观认知和无形评估。品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分为三类:

(1) 基于财务要素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价格法、股票市值法、收益法。其中, 收益法是目前国际上被认为比较客观、科学合理一种评估方法。

(2) 基于消费者要素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这类方法主要依据消费者对品牌各方面属性的认知和感受进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是:品牌权益十要素 (Brand Equity Ten) 模型、品牌资产评估者 (Brand Asset Valuator) 模型。

(3) 基于市场因素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①Interbrand模型。英国的Interbrand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评价品牌的机构, 它主要是利用基于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对品牌价值进行评估的。其对处于成熟且稳定市场的品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②扬罗必凯 (Young & Rubicam) 公司的品牌资产评估者 (Brand Asset Valuator) 。该模型突出了从品牌力的角度进行评估, 其优点是覆盖品牌范围及产品的种类范围很广, 有利于品牌资产的诊断和品牌战略管理。目前已覆盖了19个国家450个全球性品牌及24个国家的8000多个区域性品牌。

3.品牌评价

品牌评价也称“品牌实力评价”, 指的是基于一定的评价体系, 全面分析和描述品牌的发展特征, 包括品牌战略的合理性、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管理体系的效率、品牌营销的投入产出比等若干方面, 并依据具体的评分标准对品牌的实力进行量化评分, 使品牌评价的结果能够成为跨越多个经营周期考核品牌管理绩效、了解品牌发展趋势的参照系。

品牌评价是品牌管理工作的基础。品牌的实力评价, 对企业的品牌维护, 以及提升品牌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也可依据品牌评价的结果提出改进品牌管理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品牌评估、品牌资产价值与品牌评价之间的关系

品牌评估的核心是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指品牌在市场竞争中, 为扩大市场份额, 获取高额利润, 而对其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使用, 使其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使品牌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是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向。当企业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感知质量和声誉, 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会对该品牌有更多的关注, 使其成为优先选择的对象。在使用后, 因消费者对该品牌有较高的满意度而使其愿意未来继续购买, 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这种重复购买的行为同时也提高了该品牌的资产价值。随着品牌资产价值的提高, 企业品牌竞争力将不断加强。

品牌竞争力和品牌资产价值都是评价市场上消费者资源的重要指标。前者是通过比较同一市场上品牌的差异性来衡量, 而后者是通过货币价值来衡量。由于影响品牌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目前来说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无论运用哪种具体的方法都只能是相对合理, 而非绝对准确。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关于如何选择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应该根据评估目的来定。而品牌评价与品牌资产价值评估则截然不同。品牌评价只为品牌管理服务, 不为经济交易服务, 因此它并不衡量品牌作为一种资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二、ISO10668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ISO10668《品牌评估-品牌货币价值评估要求》是由德国联合十三个国家 (包括中国) 制定并于2010年发布的。该标准第一次以国际标准形式规范了品牌价值评估的概念和方法。

ISO10668标准体系是由ISO/PC231品牌价值项目委员会制定。该标准主要介绍了衡量一个品牌价值的过程和方法。标准分为八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该标准的功能、框架, 以及对品牌、资产等核心术语的定义。在第三部分的“一般性要求”和第四部分的“具体要求”对品牌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和评估过程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规范。第五部分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也是该标准的核心, 其中汇集了世界范围内主要品牌评价方法, 包括收入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针对每一种方法都进行了具体定义并分类列明了在运用某种方法时需考虑何种情况。同时, “收入法”中对“现金流量”、“权利金”、“贴现率”等相关词汇等都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目前收入法还是相对比较“受宠”的一种评估方法。第六部分“必需的评价投入”列出了在进行品牌价值评估时所需采集和分析的市场财务、企业行为和法律数据要求。根据品牌价值、品牌实力、需求、法定权利等条件, 考虑应用某种方法时该如何采用数据进行评估。第七部分主要是明确了“评价报告”中应提供的主要信息。第八部分所强调的是评价人员在做出评价意见时需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标准中三种评估方法分析

1.成本法

它在品牌评估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品牌开创成本与其未来收益的不对称性, 以及品牌投资对品牌影响力的不确定性是主要问题。

2.市场法

其困难在于执行。我国目前的品牌交易市场并不完善, 利用市场法进行评估需要一个活跃、公开、公平的市场和一个近期、可比的交易对照物, 这些都是难以确定且比较困难的。

3.收入法

这种方法目前较多采用, 但一些外力及客观因素并未完全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该方法在预计现金流量时, 虽重视了品牌竞争力的因素, 但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对收益变化的影响, 使竞争对手新开发的优秀产品并没有考虑在内, 而被评估品牌与该企业其他品牌因共用一个生产、分销资源, 故被评估品牌的未来现金流量也难以单独分离出来;二是贴现率选取和时间段选取的主观性较大;三是在目前情况下, 不存在评估品牌的市场力量因素。

基于以上几点, 专家提出使用收入法时应以未来收益为基础结合现实收益来评估品牌资产。要综合相关的财务分析和市场分析来进行评估。品牌未来收益是对品牌近期和过去业绩、市场未来变动预测情况所得出的估算, 一个品牌的强度越大, 其估计的未来收益成为现实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在对未来收益贴现时, 对强度大的品牌应采用较低的贴现率;反之, 则应采用较高的贴现率。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总的来说, ISO10668主要是偏向基于财务要素、侧重从公司或财务角度的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基于财务评价指标而建立自身的评估体系, 通过增加对品牌的分析去克服使用财务指标的不足。它可以说是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标准的规范, 规定了用于决定品牌实际经济价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必须达到的标准。同时也将经济、法律和行为科学等方面的因素纳入了考量范畴。各国可以从中选择有利于本国的测算方法, 建立品牌价值评估体系。

ISO10668这一品牌价值评估标准使得品牌价值评估行业有了较为统一的标准, 同时也是为了打破美国在品牌价值评估中的垄断, 建立全球合作机制的一个具体举措。目前, 法国、奥地利等一些欧洲国家已在品牌评价、品牌标准化运作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标准或操作规范。而我国长期以来是由政府部门牵头、以评优创奖的方式进行品牌评估的工作。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以第三方中介机构为主体进行的品牌评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现行的资产评价准则中并没有对品牌评估的专门说明, 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我国的品牌建设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ISO10668的出台为品牌评估给出了国际通行准则, 对发展我国第三方品牌评估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广东省名牌产品评价工作跨过了11个年头, 已评选出超过2000个品牌和省名牌企业,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与企业品牌管理的进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推动自主品牌建设, 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 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要求”, 如何维护广东省品牌在价值评估中的合法权益, 在广东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 把品牌评价工作与企业品牌培育工作结合, 发展广东省第三方品牌评价机构,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品牌评估标准体系将是重要的一步棋。

摘要:ISO10668是世界上第一部品牌价值评估的国际标准。文章介绍了ISO10668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品牌评估、品牌评价, 以及品牌资产价值评估的相互关系, 并提出发展广东省第三方品牌评价机构,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品牌评估标准体系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ISO10668,国际标准,品牌评估,品牌评价

参考文献

ISO 14000标准释疑 第2篇

ISO 14000标准释疑

ISO 14000是什么?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由ISO/TC 207(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个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其目的.是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但不包括制定污染物试验方法标准、污染物及污水极限值标准及产品标准等.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和加工业,而且适用于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该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共分7个系列,其编号为ISO 14000-14100.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印刷质量与标准化英文刊名:PRINTING QUALITY & STANDARDIZATION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ISO标准 第3篇

关键词:陶瓷砖;国际标准;分类;试验方法;技术要求;包装标识

1 前言

长期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陶瓷砖国际标准ISO 13006:1998一直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在陶瓷砖国际贸易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2012年3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新的陶瓷砖国际标准ISO 13006:2012《陶瓷砖——定义、分类、特性和标记》,取代了已使用多年的ISO 13006:1998。本文主要对新标准在陶瓷砖分类、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包装和标识等方面的改变,作了简要分析和介绍。

2 适用范围

表1列出了ISO 13006:1998标准和ISO 13006:2012标准的适用范围。由表1可知,对于装饰用配件砖以及马赛克产品,新的国际标准不再适用,可以预见的是,这类产品国际标准的缺失,会对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分类

表2列出了ISO 13006:2012标准中陶瓷砖的分类方法。由表2可知,ISO 13006:2012延续了ISO 13006:1998中的陶瓷砖分类方法,即按成形方法和吸水率进行分类。与ISO 13006:1998不同的是,增加了AⅠa类陶瓷砖(低吸水率挤压陶瓷砖 吸水率E≤0.5%),同时取消了其它成形方法(C)的陶瓷砖。

4 性能

表3列出了ISO 13006:2012标准对不同用途陶瓷砖的性能要求。与ISO 13006:1998不同的是,ISO 13006:2012增加了对用水泥砂浆铺贴的、用于外墙、包括隧道的陶瓷砖的背纹要求。同时,取消了对地砖摩擦系数的要求。

5 技术要求

ISO 13006:2012标准附录A至附录M给出了对各类陶瓷砖各项性能的技术要求,与ISO 13006:1998相比,主要变化包括:增加了用水泥砂浆铺贴的、用于外墙、包括隧道的陶瓷砖的背纹要求,见表4。

在ISO 13006:2012中,变更了对干压陶瓷砖尺寸的技术要求。当7cm≤N<15cm和N≥15cm时,干压陶瓷砖按产品名义尺寸分别制订技术要求;当N<7cm时,标准没有给出技术要求。在ISO 13006:1998中,吸水率E≤10%的干压陶瓷砖按产品表面积(S)划分为4类,即S≤90cm2、90cm2<S≤190cm2、190cm2<S≤410cm2、S>410cm2,再分别制订技术要求;吸水率E>10%的干压陶瓷砖,对尺寸的技术要求按是否有间隔凸缘分别制定。如果没有间隔凸缘的,进一步按边长(l)(l≤12cm和l>12cm)制订技术要求。总体而言,ISO 13006:2012的划分方法更为简洁和科学,对大规格干压陶瓷砖尺寸的要求更严格,这对干压陶瓷砖的制造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ISO 13006:2012标准中,增加了对铅和镉的溶出量参考极限的指导性建议。当有釉砖是用于加工食品的工作台或墙面,且砖的釉面与食品有可能接触时,应进行铅和镉的溶出量试验,并符合欧盟指令84/500/EEC(2005/31/EEC[4]修改)的要求,具体的限量要求见表5。

在ISO 13006:2012标准中,增加了对纯色砖,包括有釉砖和无釉砖小色差的技术要求。必要时,纯色砖的小色差的要求为:有釉砖ΔE<0.75;无釉砖ΔE<1.0。取消了对地砖摩擦系数的技术要求。ISO 13006:1998中要求“制造商应报告摩擦系数及试验方法”。增加了对吸水率E≤0.5%的挤压陶瓷砖(AⅠa类)的技术要求。

6 包装和标识

在ISO 13006:2012标准中,要求砖或其包装上应有下列标志:

(1) 制造商的标记和/或商标以及原产国(原产国名称由国际组织公布);

(2) 质量标志;

(3) 砖的种类及执行本标准的相应附录;

(4) 名义尺寸和工作尺寸,模数(M)或非模数;

(5) 表面特性,如有釉(GL)或无釉(UGL);

(6) 烧成后的表面处理;

(7) 砖及包装的最大总重量(干重)。

符合本标准的产品,每件砖都应标注原产国(原产国名称由国际组织公布)。对用于地面的上釉陶瓷砖,应在产品标识中用图示注明耐磨性级别或适用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ISO 13006:2012标准是在ISO 13006:1998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包装和单件产品上原产国标识的要求,以及标识砖及包装的最大总重量(干重)的要求,这一要求也是ISO 13006:2012所独有的,现行的国家标准以及先进国家标准均无此项要求。因此,相关企业在采用ISO 13006:2012标准时应特别注意这一要求。

7 结语

ISO标准 第4篇

ISO于2010年11月1日宣布正式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

社会责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满足国际社会对社会责任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需求,ISO于2004年启动了ISO 26000的制定工作,旨在为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该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9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共同参与了制定工作。

ISO 26000主要内容包括:(1)与社会责任有关的术语和定义;(2)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背景情况;(3)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原则和实践;(4)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5)社会责任的履行;(6)处理利益相关方问题;(7)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沟通。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所需遵循的原则是:应用该标准时,建议组织要考虑社会、环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同时尊重国际行为规范;遵循七项核心原则,包括担责、透明、良好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尊重法治、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尊重人权等。

ISO900族标准组成 第5篇

第二部分 其它标准,目前只有一项: ISO10012《测量控制系统》

第三部分 技术报告若干份,现已列入计划的有:

ISO/TR 10005 《质量计划编制指南》

ISO/TR 10006 《项目管理指南》

ISO/TR 10007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ISO/TR 1001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

ISO/TR 10014 《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

ISO/TR 10015 《教育和培训指南》

ISO/TR 10017 《统计技术在ISO9001中的应用指南》

除了 ISO9001:2000用于认证之外其它的都不是用于指导和参考实施ISO9000管理体系的,9001标准主要包括:ISO9001管理体系的八大原则,前言/概述,第四至第八章分别提出了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5、管理职责

6、资源管理

7、产品实现

8、测量分析和改进

ISO标准 第6篇

一、研究背景

1.ISO标准概述

ISO标准,又称ISO9000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制定的最具权威的质量管理科学体系。ISO标准作为已经成熟的理论,目前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实施应用,被誉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企业组织获得ISO认证证书超过31万,接近全球总数的30%,连续9年世界第一,取得巨大成功。

2.ISO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已经制定出不同行业ISO标准1万多个,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农业等39个行业,教育被列为第37类。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标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顺利通过认证并促进了学生就业。据统计,2004年年底,我国已有500多所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通过认证。ISO标准能使教育组织的各项复杂的教育活动都处于有计划、有记录的可控状态,极大促进了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3.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迫切性

高职教育需要创新发展,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检验高职教育质量有双向标准,一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标准,二是企业人才的质量体系标准。目前还缺少一个高效规范的科学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将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十分必要。ISO标准是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既满足国内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又能在管理中不断提高能力,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实施ISO标准评估、获取质量认证,有助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内容阐述

1.ISO标准的关键术语界定

ISO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引入高职教育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准确界定关键性术语,这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①产品的概念

ISO标准旨在“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于“产品”来说,是指“过程的结果”,有四种通用的类别:服务(如运输)、软件和硬件、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作为高职院校,“产品”是指什么呢?应该定位为“服务”,是在学生身上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而存在于知识技能传授和品德休养之中的信息传递方面。这与传统中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校教育的重点由“学生个体”转移到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上。这对目前生源质量下滑和生源压力增加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就如同酒店服务,应该关注我们自身提供的服务是否贴心、是否让消费者满意,而不是抱怨消费者行为如何等。强调高职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有助于教师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势形象,准确定位自身,注重教育教学服务效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融入市场,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②顾客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如上下级之间构成职级客户关系,职能部门之间构成职能客户关系等。外部客户,主要是指直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同时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包括为购买教育服务付费的学生家长及政府、接收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组成供给循环的主体。

③顾客满意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满意”为“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对于内部客户而言,强调教职员工及教学教辅部门之间相互工作的满意度及和谐度,加强高职院校的内化管理。外部顾客满意,主要是指学生满意,还包括家长满意、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高职院校需要理解并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及拥有职业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当前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2.ISO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解读

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需要增强“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点,提供优质教育场馆和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注重对学生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测量,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当然,由于“顾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批评教育及评价的职责,同时还需满足家长的期望、企业的需求。

②领导的作用

校领导是一个学校能实现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基础,负责学校定位和确立办学思想,现代企业制度认为,领导优秀比员工优秀更重要。领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制度管理上,还表现在非制度管理上,如领导、决策及沟通的艺术上,优秀的领导能够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③全员参与

学校的各级人员都是ISO标准的执行者,唯有全体参与才能实现目标。需要整合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对照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④过程方法

ISO标准要求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做动向管理,既注重程序制度体系的规范,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及教育规律的动态发展。做好过程的策划和评价,让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控制,所有活动都得到识别,在过程中体现服务价值,在过程中改进提升。

⑤管理的系统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对高职院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功能性分类,对每个部门(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识别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是学校的支持性部门;把低效率的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每个部门的评估目标。对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环节,克服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和持续改进体系。

⑥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要求高职院校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不断制定改进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改进目标。“教改”是永恒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永无止境。学校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

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科学决策必须基于事实,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准确分析之上。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越高,他的定量化工具就越多,可靠性的数据结果就越准确,与之相伴的教学质量水平就越高。

⑧互利的供方关系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其“原料”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及师德,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等,所以“供方”主体不如企业明显。

3.ISO标准对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

高职院校导入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和稳步实施。

①领导决策,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层坚定信心和全权负责,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文件性的特色化质量方针,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的宗旨和源动力。

②坚持培训,全员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根据职位层次和部门类别,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贯穿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熟悉ISO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原则,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③建立体系,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要针对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设计管理体系架构,然后层层落实,确定质量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具体运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既不漏项又不重复。各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含质量手册、所有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质量记录等。

④实施运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各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认真记录结果数据,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有序、良性运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解决,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⑤积极认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在内部初审合格后,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某家质量认证中心,对高职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学校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注意事项

ISO标准是一套非常规范、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这给高职教育引入ISO9000标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实施ISO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新理论,克服机械照搬现象

ISO标准最早应用于制造行业,在教育组织中实施,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或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院校的自身实际,创新理解“产品”“顾客”等基本术语和基本原则,编制教学过程文件,应注意克服过分依赖原始文件的现象。

2.注重实效,克服重视认证而轻视贯标现象

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目标在于全方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全方位提升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注重实效是根本。但和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多属公办单位,和市场的距离相对较远,质量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容易出现重视认证、轻视对ISO标准贯彻执行的现象。

3.持续改进,建立保障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ISO标准 第7篇

盐雾试验是通过人工模拟海洋环境条件来考核产品或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环境试验,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环境试验方法。GB/T 10125-1997[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适用于金属及其合金、金属覆盖层、有机覆盖层、阳极氧化膜和转化膜的中性盐雾试验(NSS);适用于铜+镍+铬或镍+铬装饰性镀层、铝阳极氧化膜(AASS)和铜加速的乙酸盐雾试验(CASS)。

GB/T 10125-1997等效于ISO 9227:1990[2]《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目前,ISO 9227:1990(以下简称1990版)已被ISO 9227:2006[3](以下简称2006版)替代,新标准在前言、介绍、范围、引用标准、试验溶液、试验设备、评价盐雾箱腐蚀性能的方法、试样、样品放置、试验条件、结果评价、试验报告、附录A(试验箱设计简图)部分均作了较多的变更及调整,并增加了附录B(使用锌参比试样评价试验箱腐蚀性能的补充方法)、附录C(有机涂层试验样板制备)及附录D(有机涂层试板测试必需的补充信息)。

本工作对2006版与1990版2个相关标准的变更调整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国内科研工作者试验或标准制订部门作参考,同时建议国家有关标准制订部门对国家标准GB/T 10125-1997进行修订。

1 介绍与范围

2006版指出:从盐雾试验的比较结果得出不同涂覆层的长期性能往往是不可行的,因为实际的腐蚀应力与试验的腐蚀应力截然不同;该盐雾试验适用于对金属材料具有或不具有腐蚀保护时的性能对比,不适用于对不同材料进行有关耐蚀性的排名。

2 引用标准

2006版除保留了1990版中 ISO 3574并将其版本更新为1999版之外,删除了其他所有1990版的引用标准;新增了ISO 1514:2004,ISO 2808,ISO 8407和ISO 17872;明确了标准使用版本的要求,即对于有日期的引用标准,仅标明的版本为有效;对于无日期的引用标准、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为有效版本。

3 试验溶液

对于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密度,2006版将1990版中要求的25 ℃下1.025 5~1.040 0变更为1.029~1.036。

4 试验设备

4.1 箱体与喷雾装置

对于盐雾箱体容积,由于更小的容积可能影响喷雾的均匀性,2006版将1990版中的不小于0.2 m3,最好不小于0.4 m3的要求变更为应不小于0.4 m3;出于环保考虑,建议设备采用适当方式处置废液。

对于装有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饱和塔,1990版要求其温度应高于箱体温度,合适的温度根据压力及喷嘴类型而调整,目的是满足盐雾收集速率及其浓度满足规定的要求。2006版对该要求进行了补充,指出饱和塔温度应高于箱体温度10 ℃以上,并就不同压力值下分别给出了NSS,AASS和CASS试验的饱和塔温度的指导值。

4.2 再次使用

对于试验箱在进行过不同溶液试验后的再次使用,1990版要求必须彻底清洗盐雾箱,并在放入试样前,设备至少应空运行24 h,并测量收集液pH值,以保证整个喷雾周期内pH值在规定范围内。2006版指出,如果试验箱曾被用于AASS或CASS,或其他与NSS不同的溶液,不能用于进行NSS试验;一旦该类情况发生,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然后按照条款5(评价盐雾箱腐蚀性能的方法)进行检查,尤其要确保收集液的pH值在喷雾全程符合要求。做完该程序之后,试样才能开始试验。

5 评价盐雾箱腐蚀性能的方法

2006版指出,在固定的操作中,评价盐雾箱腐蚀性能的合适时间间隔一般为3个月;应采用钢参比试样确定试验的腐蚀性,作为钢参比试样的补充,高纯度锌参比试样可以进行试验,并按附录B的要求确定腐蚀性能。

5.1 NSS试验

对于参比试样的基本要求,1990版要求采用4块符合ISO 3574、尺寸为50.0 mm80.0 mm(1.0±0.2) mm的CR4冷轧钢板;试样表面粗糙度Ra=(1.3±0.4) μm。2006版要求采用4块或6块符合ISO 3574、尺寸为150.0 mm70.0 mm(1.0±0.2) mm的CR4冷轧钢板,试样表面粗糙度Ra=(0.8±0.3) μm。

对于参比试样试验前的清洗方法,1990版提出了3种方法并说明使用其中一种即可。2006版删除了第一种及第三种方法,保留了第二种方法,指出最好在参比试样的边缘用胶带进行保护。

对于参比试样的放置,1990版要求参比试样未进行保护的一面朝上并与垂直方向成(20±5)°,也可以采用其他规范的角度(如30°)。试样上边缘与盐雾收集器顶端处于同一水平,试验时间96 h。2006版要求参比试样未进行保护的一面朝上并与垂直方向成(20±5)°,删除了其他角度放置的建议。试样下边缘与盐雾收集器顶端处于同一水平,试验时间48 h。指出在该验证程序中与参比试样不同的样品不应放在试验箱内。

对于参比试样试验后清洗及测定质量损失,1990版指出在试验后去除保护膜,用50%(体积分数)盐酸溶液(ρ20=1.18 g/mL),其中加入六次甲基四胺缓蚀剂,浸泡去除腐蚀产物,然后在室温中用水清洗,再用丙酮清洗,干燥后称重得出单位面积质量损失。2006版将此方法移至注解中指出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清洗,同时在正文中指出试验后应立即取出参比试样除去保护膜,用ISO 8407规定的物理及化学方法去除腐蚀产物。用化学清洁法时,在23 ℃下质量分数为20%的柠檬酸氢二铵[ (NH4)2HC6H5O7,推荐分析纯]溶液浸泡10 min。浸泡后,室温下用水清洗参比试样,再用乙醇清洗,干燥后称重,通过计算参比试样暴露面积,得出单位面积质量损失。

对于NSS设备运行情况的检查,1990版规定在96 h试验后,质量损失(140±40) g/m2则表示设备运行情况良好。2006版规定在48 h试验后,质量损失(70±20) g/m2则表示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5.2 AASS试验

1990版未规定AASS试验的腐蚀性能试验方法。2006版对AASS试验的腐蚀性能试验方法作出了规定,其他要求基本同2006版NSS试验评价方法的要求,有所区别的是试验时间为24 h,且试验后,质量损失为(40±10) g/m2时,表示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5.3 CASS试验

1990版要求采用4块符合ISO 6372-1:1989的3.1要求的尺寸为100.0 mm75.0 mm(1.0±0.2) mm的镍板。试验前的清洗方法为在按NSS试验前清洗程序清洗后,在21~24 ℃的体积比1 ∶4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 min,再用流动温水清洗,105 ℃烘箱干燥。试样放置其他要求同NSS,试验时间24 h。试验后用冷水清洗样板表面沉积盐,在(25±2) ℃的体积比1 ∶4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 min,再用(40±5) ℃流动温水清洗,105 ℃烘箱干燥,冷却至室温称重。

2006版变更了1990版中CASS试验的腐蚀性能试验方法。新的要求同2006版中的NSS试验评价方法要求,有所区别的是试验时间为24 h,且试验后,质量损失为(55±15) g/m2时,表示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6 试样与放置

对于试样,2006版指出除非另有规定,有机涂层的样板应按ISO 1514要求规定的精加工钢制成,尺寸为150 mm100 mm1 mm。附录C介绍了有机涂层样板的制备。附录D给出了有机涂层试板测试必需的补充信息。

对于试样的放置,1990版要求受试表面与垂直方向成15°~30°,并尽可能成20°。2006版要求受试表面与垂直方向成15°~25°,并尽可能成20°。

7 试验条件

2006版补充说明在试验前,首先应在试验箱空置或装满模拟样品时,检查盐雾收集速率及其他试验条件。当确认盐雾收集速度及其他试验条件在规定范围时,方可将样品置于试验箱内并开始试验。

8 结果评价与试验报告

对于试验结果的评价,2006版增加了有机涂层从划痕处的锈蚀蔓延内容,指出可按照ISO 8993或ISO 10289进行评价,有机涂层可按照ISO 4628的第1、2、3、4、5及8部分评价。

对于试验报告,2006版增加了参比钢试样腐蚀速率结果,或钢和锌的质量损失内容。

9 附 录

2006版新增的附录B为使用锌参比试样评价试验箱腐蚀性能的补充方法。要求采用4块或6块锌参比试样,杂质(质量分数)小于0.1%,试样尺寸50 mm100 mm1 mm。推荐的试验周期为:NSS试验48 h,AASS试验24 h,CASS试验24 h。附录B同时提出了试样的放置、预处理、试验后处理、测定质量损失方法及试验箱腐蚀性能接受条件。

2006版新增的附录C为有机涂层试验样板制备。提出了样板的制备、干燥、涂层厚度、划痕制作等要求。

2006版新增的附录D为有机涂层试板测试必需的补充信息。

10 小 结

2006版相对于1990版在每个条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改与调整,更改最多的是第5条评价盐雾箱腐蚀性能的方法部分。在该部分中,2006版增加了对AASS试验的腐蚀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全部变更了CASS试验的腐蚀性能试验方法,部分变更了NSS试验腐蚀性能试验方法的试样基本要求、预处理、试验时间和试验后处理等方面内容。

2006版在其他一些对试验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内容也作了更改与调整。如:盐雾箱体容积由最小不小于0.2 m3变更为不小于0.4 m3;对饱和塔温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试样放置的角度由15°~30°调整为15°~25°;对于试验箱曾被用于其他与NSS不同的溶液,强调不能用于进行NSS试验,一旦该类情况发生,必须在彻底清洗后对盐雾箱腐蚀性能进行重新评价。

2006版相对于1990版在内容上作了相当多的更改与调整,作为等效采用ISO 9227且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基础性盐雾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应该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同步,建议有关标准制订部门适时对国家标准GB/T 10125-1997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GB/T10125-1997,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S].

[2]ISO 9227:1990,Corrosion tests in artificial atmospheres——Salt spray tests[S].

新版ISO21461标准解读 第8篇

当前, 国际上正掀起一股“绿色风潮”, 面对欧盟REACH、美国TSCA、挪威Po HS等众多环保法规, 我们深感这股“绿色风暴”来之猛烈。纵观国际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相关指令, 欧盟正式实施的REACH法规, 无疑是将全球对欧贸易的壁垒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升级”。在化学品安全方面, 欧盟不仅发挥了一个国际领导者的作用, 而且REACH法规有潜力成为世界性的新标准。截至2013年10月, REACH法规中的高关注物质 (SVHC) 已增加到144种, 这些物质会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ISO 21461-2012《橡胶硫化橡胶化合物中油的芳香性测定》是欧盟颁布的REACH法规附件XVII第50条中对于轮胎中含有多环芳烃 (PAHs) 的限制条例中指定的检测方法标准。该标准异于多环芳烃的常规而成熟的检测方法如气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而是采用核磁共振法间接测定其Bay质子 (湾区质子) 含量。该标准2012版较2009版也做了一些修正和改进。本文将选取重点并结合检测实际进行解读, 以对我国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采用该标准提供帮助。

2 背景

随着中国轮胎在美国市场的活跃表现, 此前一度引发了“轮胎特保案”。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轮胎产量8.92亿条, 其中出口轮胎441万吨, 同比增长9.6%, 较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总额167亿美元。2012年轮胎行业实现利润275亿元, 同比增长43.7%, 高于产量增幅近40个百分点。中国轮胎产业出口依存度高, 产能过剩隐患加剧, 出口压力加大。目前, 欧盟已成为我国出口轮胎的第二大市场, 在遭遇了美国轮胎特保案后, 对欧盟市场出口增速达到每年30%, 已引起欧盟极大的关注。

轮胎制造商协会 (ETRMA) 于2011年发布公告, 第一次公布了对欧盟市场上轮胎多环芳烃 (PAHs) 含量的抽查结果, 此次抽查涉及16个国家 (9个欧盟, 7个非欧盟) 、92家工厂、45个品牌的110条轮胎, 均为2010年1月1日之后生产。经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依据REACH指定的ISO 21461标准 (核磁共振波谱法) 测试, 共检出9个品牌的12条轮胎不符合欧盟REACH法规附件XVII第50条关于轮胎中多环芳烃 (PAHs) 限值的要求, 且不合格轮胎产地均为中国, 其中不乏国内轮胎行业的龙头企业。

面临这一严峻形势, 我们急需严格按照欧盟法规要求进行检测和监管。其实早在2005年欧盟委员会颁布的2005/69/EC指令对轮胎和橡胶油中的多环芳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该指令是对76/769/EEC指令的第27次修订。然而, 欧盟REACH法规中对轮胎和填充油中含有多环芳烃 (PAHs) 的限制条例已经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行。从此, REACH法规取代了2005/69/EC和76/769/EEC。该法规规定采用ISO 21461方法测定轮胎中多环芳烃含量限值为其贝质子的含量 (%HBay) 不应超过0.35%, 超过该限值的轮胎将不准投放到欧盟市场上。

3 目的和意义

多环芳烃 (PAHs) 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PAH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稳定性强、生物富集率高, 迄今为止已发现致癌性的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达400多种。早在1979年美国环保局 (EPIA) 就颁布了129种监测污染物, 其中有16种是多环芳烃。该物质已经被科学证据证明具有较高的致癌性和环境破坏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崛起, 我国也在积极推荐绿色环保法规。轮胎中的多环芳烃致癌, 通常认为是轮胎在使用时会因摩擦挥发出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大多在离地面1米的空气中漂浮, 对儿童直接造成危害, 产生“1米污染”现象。REACH法规附件XVII第50条对轮胎中PAHs限值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主要内容为: (1) 用于轮胎生产的填充油, 苯并[a]芘 (Ba P) 含量不得超过1mg/kg, 所列明8种强致癌性PAHs总含量不得超过10mg/kg; (2) 轮胎或翻新胎面, 所含填充油若超过前述限值, 则不得投放市场, 轮胎及再生胎面中所含的PAHs, 按照ISO 21461检测,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检测, 不得超过0.35%贝质子的限值。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必须明确的一点是, 该标准未采用常规成熟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C-MS) 和液相色谱法 (HPLC) 等方法, 诸多实验结果显示气质及液相方法的结果不能与核磁共振结果相统一。由此可见, 为了及时正确应对欧盟这一轮胎技术贸易措施, 轮胎企业及监管部门应尽快开展技术攻关, 依据欧盟规定的ISO 21461对轮胎进行检测。

4 主要内容

ISO 21461:2012标准分为8个章节, 主要介绍了适用范围、试剂和仪器、测试方法、计算及报告, 下面就该标准的主要条款进行解读, 并分析与2009版标准的差异性。

4.1 适用范围

该标准检测的PAHs是轮胎中所有组分中萃取的PAHs, 其中包括填充油、炭黑和其他外购橡胶片的PAHs。如果轮胎生产企业外购的橡胶片或炭黑PAHs超标, 即使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PAHs合格的填充油, 其最终用ISO 21461方法进行检测也不能保证不超过0.35%贝质子的限值。

4.2 对轮胎取样部位的规定

汽车轮胎是橡胶与纤维材料及金属材料的复合制品, 制造工艺是机械加工和化学反应的综合过程。橡胶与配合剂混炼后经压出制成胎面;帘布经压延、裁断、贴合制成帘布筒或帘布卷;钢丝经合股、包胶后成型为胎圈;然后将所有半成品在成型机上组合成胎坯, 在硫化机的金属模型中, 经硫化而制成轮胎成品。鉴于轮胎的复杂结构, 一般将轮胎拆分成胎面、胎侧、气密层、三角胶、胎圈再分别进行检测。

4.3 测试方法

4.3.1 测试流程

将样品剪碎至2~3 mm粒径以下大小, 加入萃取液丙酮于室温下超声1小时, 取上层清液离心后浓缩至干, 保证浓缩物的质量不低于0.35 g。将上述浓缩物称重加入一定量的正庚烷溶解使其浓度达到100 mg/ml。向3个具塞试管中各移取1 ml的上述正庚烷溶液。将SPE硅胶柱用5 ml的正庚烷活化, 然后将具塞试管中的正庚烷溶液定量转移至SPE柱上并开始收集洗脱液。另外加入0.5 ml的正庚烷分次润洗具塞试管以保证蒸发残留物的完全转移。待上样液几乎完全吸附在SPE柱上时, 用25 ml的正庚烷洗脱, 流速控制在5 ml/min以下。将洗脱液氮吹浓缩至干, 称重, 计算回收率。分别计算3个回收率的平均值。如果得到的每一回收率的数值均在平均值的±5%以内, 则继续进行, 否则重新制备样品直至3个回收率的值均在平均回收率的±5%以内。最后将净化浓缩物加入约1 ml的氘代氯仿使其完全溶解, 进行核磁共振检测。

4.3.2 溶剂的更换

该标准2012版较2009版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动是将SPE净化用的溶剂由原来的正己烷改成了正庚烷。正庚烷和正己烷的化学性质很相近, 但是前者的毒性比后者要低10倍。正庚烷的沸点是98.4℃, 正己烷的沸点相对较低是69℃。通过实验 (见表1) 发现采用正庚烷后氮吹浓缩步骤时间近乎翻了一倍, 但是目标测定值较正己烷净化结果高, 可见正庚烷作为一种低毒的芳香族提取溶剂, 对目标物多环芳烃的萃取效果更好。

4.3.3 提取油的溶解

该标准2009版中萃取出来的提取油浓缩物大致均分成3份, 使其每份为100mg±5mg, 然后加入二氯甲烷溶解。2012版中则是对浓缩称重 (精确到0.1 mg) , 加入一定量的正庚烷溶解使其浓度达到100 mg/ml, 涡旋后用移液枪准确吸取分装在3个具塞试管中, 每份1ml。该步骤使得多环芳烃在正庚烷中有一个确定的浓度, 保证了溶解的均匀性, 确保了回收率的稳定。

4.3.4 回收率的计算

将净化后的洗脱液氮吹浓缩至干, 称重 (精确到0.1 mg) , 计算回收率。分别计算3个具塞试管中的溶液回收率的平均值。如果得到的每一回收率的数值均在平均值的±5%以内, 则继续下述步骤, 否则重新制备样品直至3个回收率的值均在平均回收率的±5%以内。

考虑在相关标准中对核磁共振参数设定要求主要是两个参数即扫描周期256个及延迟2秒, 检测结果只依据同一张谱图的面积比, 因此, 仪器因素对结果的不确定度贡献很小。该标准的质量控制主要基于样品的分离和前处理上, 检测结果需三次回收率在平均值即可。该标准不再设定其他控制指标, 这说明了该方法的检测关键技术所在。

4.3.5 核磁共振方法

3个或更多的多环芳烃的分子结构的非线性特性的稠环包含三方面的凹区, 该区域位于芳烃分子的外围, 这些特定的氢原子在这一地区被称为湾区氢。1H-NMR光谱可以识别和量化湾区氢, 这是多环芳烃的特点。湾区氢的量越高, 多环芳烃的含量越高。轮胎前处理好的样品溶液经过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从而得出湾区氢的贝质子的含量。

众所周知, 连续波H核磁共振谱能从化合物的H核磁共振 (NMR) 谱能推测化合物的类型, 并可获得有关化学结构的信息。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 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 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使用的核磁共振仪有连续波 (CN) 及脉冲傅里叶 (PFT) 变换两种形式。本标准要求的核磁共振仪需达到200HZ, 该频率的仪器, 分辨率好、灵敏度高、图谱简单易于分析。

2012版本中对于核磁共振测量, 增加了水的空白测量和溶剂的空白测量, 以减少水及溶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 结语

ISO 21461:2012标准采用的核磁共振仪是一般检测机构难以、也不需要配备的大型仪器, 国内基本无相应的检测机构, 企业需要送境外机构检测, 检测周期长, 检测成本高。而且, 对于PAHs的核磁共振检测方法, 国内缺乏研究及检测实践, 无相应国家及行业标准。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轮胎环保法规以及行业标准,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使绿色轮胎的发展有章可循, 建设更加严格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

REACH法规关于PAHs限制条款对于轮胎企业来说, 还远远不是检测这么简单。欧盟轮胎多环芳烃环保法规对我国轮胎出口影响较大, 法规规定较为特殊, 已成为我国轮胎出口欧盟所必须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检测只是质量管控的一个手段, 而最终“PAHs限制”的符合, 需要企业建立涵盖采购、品管、销售、管理、研发各个部门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优化自身产品结构, 有效提高产品品质。与此同时, 还应对轮胎产品实行分级管理, 从而有效提升我国轮胎有害物质检测手段及检验监管水平, 提升我国轮胎的环保性能, 稳步推动我国轮胎出口健康有序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ISO 21461-2012《橡胶——硫化橡胶化合物中油的芳香性测定》标准的背景及适用范围, 选取重点并结合检测实际对新版标准进行解读。

关键词:ISO,21461-2012标准,芳香性测定,标准解读

参考文献

[1]ISO 21461-2012"Rubber—Determination of the aromaticity of oil in vulcanized rubber compounds".

[2]ISO 21461-2009"Rubber—Determination of the aromaticity of oil in vulcanized rubber compounds".

ISO标准 第9篇

目前ISO/IEC JTC1 SC6 WG7已经正式接受了IEEE 1888标准在ISO/IEC的转化立项, 这是我国主导的绿色ICT技术国际标准化的一重大突破, 对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中国绿色ICT产业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IEEE 1888标准

IEEE 1888泛在绿色社区网络协议是由中国电信、天地互连等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标准, 于2011年4月正式发布。IEEE 1888是利用ICT技术服务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 是IEEE三大绿色标准之一, 获得IEEE杰出标准贡献奖。今年6月在工信部支持下, 由杨学山副部长带队的代表团在“海峡两岸高新产业合作研讨会”上主题演讲推介了IEEE1888标准。IEEE1888的后继标准制定进展顺利。

ISO标准 第10篇

平均每一个家庭通过其窗户损失的热能和空调能源达30%。为了帮助提高能效,ISO最近发布了一个新的标准ISO 18292:2011《住宅建筑物窗布局系统能源绩效计算程序》,为建筑物开窗行业及其委托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来评估其产品的能源绩效,并致力于对窗户能源损失进行评估,从而增加能源绩效和节省家用开支。

在设计可持续和高能效的住宅建筑物时,良好的建筑物密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选择具有高能源绩效的窗户,消费者的能源支出将减少,室内热环境将得到改善。为此,新的ISO 18292:2011标准提供了一个简单、明确、准确和透明的程序来计算窗户、门和天窗的能源绩效,也包括框架、饰带、上釉和遮蔽元件的影响。

ISO 18292:2011既适用于制造商比较产品,说明新的设计和技术对节能的益处,也适用于建筑部门的政府官员以及相关的立法部门来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本地法规要求。同时也适用于家庭主妇比较不同的产品并作出正确的选择。ISO 18292:2011由ISO/TC 163/SC2制定。

ISO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ISO9000标准 中职教育 教学管理 质量

新疆的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恢复性增长”和“向内涵式发展迈进”的历史新进程中。当前的紧迫任务是统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增加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切实把职业教育由重视规模转到规模、质量两手抓。为顺应形势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改革创新,实现质量的提高。为此迫切需要寻找更加规范、科学和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引进企业管理成果,将ISO9000标准科学地借鉴并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与中等职业教育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思想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管理,在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可行的。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已成功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是:质量管理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其核心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讲究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预防性、改进性。它是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证产品质量的管理方法,提倡以人为本,持续改进,系统管理的理念。ISO9000标准中所提及的产品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就是指教育服务,顾客和服务对象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是向学习者提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的组织,提供中等职业技能解决方案为主的教育服务。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依据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依靠学校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来完成顾客在德、智、体、美和技能方面提出的要求,并寻求最佳的教育服务质量。

二、应用ISO9000标准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意义

职业教育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不懈的追求。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提高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习应用ISO9000标准,建立适应中职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既是将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又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校管理向纵深发展,呈现可持续的强劲发展态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ISO9000标准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ISO9000-2000《管理质量体系-要求》标准和教育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宝塔形体系文件,并加以实施与保持。从塔尖至塔基由四个层次构成:A层次:质量体系文件,即纲领性文件——明确学校质量方针和目标,用于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等。B层次:程序文件,即教学实现途径,是质量体系文件的展开和具体化,明确过程的输入输出。包括:教学实施、成绩评定、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等。C层次:教学管理文件,是程序文件的进一步展开和细化。如教学指导书、实习实践手册、教师考核细则、教研活动计划等。针对与质量有关的各项活动规定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实施细则,是一个组织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D层次:质量记录,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记载。是质量体系的重要特征,每个工作环节都必须留下记录,使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

四、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这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基本原理的核心,它“通过过程管理,实现目标管理”。中职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过程,最初是社会调研、专业设置,最终是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管理”是培养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学习状况、教学管理的各种手段,都受到“过程质量目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实时监控,保证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顺序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对教育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每个影响质量的因素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系统,对课堂教学过程、实习实践过程、学生学习提高过程等所有过程进行监视和评价,提高每个过程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构建中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起更加系统、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则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学校应确定学校发展定位,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地区经济特点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标准,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建立由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对学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即从市场调研、专业设置开始,直到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全过程;需要关注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提升有关的各环节。基于ISO9000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全员参与,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对构成教学质量的输入、过程、输出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估,涉及到教学条件的监控与评估、教学管理水平的监控与评估、教师素质的监控与评估、学生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等。

完善的监控制度是确保有效监控的关键,应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素质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采取查阅文件资料、听取意见反馈、督导检查、评学评教测试、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同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评估起到鉴定、导向和激励作用,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促进工作,重在提高质量”的目的。

六、全员参与,不断提高,持续改进

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是“质量链”中的一环,只有学校各部门、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团队配合,才能使学校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提高开展起来。将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管理从“静态保持型”向“动态控制型”转变,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是教育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也是完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举措。以质量为核心,推进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使中职学校赢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常宝红,张占永.基于ISO9000标准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2.王杰.高职院校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9,(4).

ISO标准 第12篇

1.1 ISO22022的由来及组成

ISO20022的英文名称为“Financial services-UNIversal Financial Industry messag e sch eme”, 中文名称为“金融服务-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是200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15022 (中文名称为“证券报文模式 (数据域字典) ”) 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的国际标准。它是国际金融业务与IT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使用统一建模语言 (英文简称为UML) 建立业务模型, 采用XML数据格式交换业务数据, 它提供了一种面向业务建立通用报文的解决方案。

该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一、ISO20022库输入输出方法和格式规范;二、注册机构的角色及职责;三、I S O 2 0 0 2 2建模导则;四、I S O 2 0 0 2 2XML设计规则;五、ISO20022反向工程。

1.2 ISO22022的发展情况

目前ISO20022标准的报文库已经涉及支付、证券、贸易、外汇及衍生品、银行卡五大领域。2 0 0 5年9月第一批ISO20022标准产生至2008年年底, 短短3年时间内其标准库里已经有257条金融标准。其中198条是已经经过ISO20022审核, 正式成为ISO的标准, 另外59条正在审核过程中。

ISO20022的注册管理机构 (英文简称RMG) 的参与者也在逐渐增多, 从成立初的14个国家8个联络机构增加到了目前的19个国家9个联络机构, 可以通过官方网站 (www.iso20022.org) 免费获得这些报文和相关的数据字典。

1.3 ISO22022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情况

ISO20022标准已经在全球金融业务中开始广泛使用。欧洲2008年上线运行的欧元支付平台 (英文为The Sin gle Eu ro P ay men ts Area, 缩写为S EP A) 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006年推出的电子付款增进系统 (英文缩写为MEPS+) 都已经在使用ISO20022标准。

美国的联邦储备通信系统 (英文为Federal Reserve Communication System, 缩写为Fedwire) 、日本的全银数据通信系统 (英文缩写为Zengin) 和香港金融管理局 (英文为HONG KONG MONETARY AUT HORITY, 缩写为HKMA) 的实时结算系统已计划采纳使用ISO20022标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英文缩写为SWIFT) 网络报文已拟定计划逐步向ISO20022过渡。

2、ISO20022的应用能带来什么

首先, 统一了制定标准的规则。ISO20022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单一的标准, 这套标准包括建立业务标准的方法论、建立业务标准的过程以及业务标准的注册库, 使得金融行业内任意的业务领域、机构类型及不同的网络之间遵循这套标准。所有制定金融业标准的发起机构, 都按照这套标准来进行标准的设计, 使得不同标准的制定者制定出来的结果看起来像是同一个制定者制定出来的。

其次, 统一了相同业务的数据交换标准。按照ISO20022的要求, 相同的业务模式应复用相同的数据交换标准。这样不同系统之间, 只要符合相同的ISO20022业务标准, 就可以“无缝”的对接进行数据交换, 提高了系统的之间的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 , 为金融系统全球化发展带来了便利。

3、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数据交换的现状

3.1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情况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英文缩写为CNAPS) 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 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或者金融业机构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 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持系统。

为适应各类支付及票据业务处理的需要,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 截止2010年初已经建成在运行的有大额支付系统 (英文缩写为HVPS) 、小额支付系统 (英文缩写为BEPS) 、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英文缩写为CIS) 、支付管理系统系统 (英文缩写为PMIS)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英文缩写为CFXPS) 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英文缩写为ECDS) 共六个子系统。

3.2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数据交换的现状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若干子系统由于建设时间不同, 跨越的时间较长, 导致各个系统内部数据交换方式也不尽相同。

建设时间较早的H V P S、B E P S、CIS和PMIS四个系统使用CMT格式的电子报文进行数据交换。CMT报文是我国系统建设者借鉴SWIFT组织较为成熟的MT格式报文, 并针对我国支付清算业务的独特性, 加以改进形成的适应我国国情的电子报文标准。

2008年建设完成的CFXPS系统使用的是MT格式报文;2009年10月底建设完成的ECDS系统使用的XML格式报文;在E C D S系统中, 系统建设者第一次将ISO20022思想引入支付清算系统中, 自行设计制定了符合ISO20022标准的XML格式报文并在系统中予以使用。

4、ISO20022在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应用

ISO20022标准在应用中有复用现有标准和自行设计制定新标准两种方式。由于商业汇票业务不在ISO20022标准库中, 所以ECDS系统采用了自行设计制定新标准的方式, 为正在启动建设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二代起了很好的尝试与示范作用。对于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来说, 可以根据业务情况及ISO20022标准的两种使用方式结合进行。

4.1 复用现有标准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 ISO20022标准库里已经有了数百条金融标准, 并且在标准申请者的推动下不断的扩充。金融业务领域里面典型的业务 (例如汇款转账) 都已经在其标准库中涵盖。系统中的一种业务能否复用现有标准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核查: (1) 该种业务的使用场景能否与ISO20022标准库中的某条标准相一致, 如果一致则进行第二方面的核查;否则不能复用现有标准。场景核查主要使用U M L的用例图 (U s e C a s e D i a g r a m) 、活动图 (A c t i v i t y D i a g r a m) 和序列图 (S e q u e n c e Diagram) 等方法对该种业务进行分析。 (2) 该种业务的业务要素能否与该条标准的组成栏位相一致, 如果完全一致则可以复用现有标准;如果部分不一致则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向ISO组织申请变更该条标准至符合该种业务, 或者放弃复用现有标准。

4.2 自行设计制定新标准

为了限制ISO20022标准库的规模, ISO组织要求对于可以复用现有标准的业务必须复用现有标准, 不能自行设计新标准并向ISO组织申请加入标准库中。标准申请者按照ISO组织公布的ISO20022报文设计制定流程并使用ISO组织指定的报文设计工具 (目前为IBM公司Rational Software Modeler简称RSM) 进行标准的设计制定。并且向ISO组织提交新标准的申请书 (Business Justification简称BJ) , 接受ISO组织对于申请者自行设计制定新标准的评估并给予解答反馈, 对新标准中不符事项进行修改。对于符合标准申请要求的新标准, ISO组织将其加入至ISO20022标准库中并按照标准发布流程发布。

5、小结

ISO20022金融业务标准建立以来迅速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地金融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促使越来越多的系统数据交换符合相同的交换标准。在系统自身内部数据交换的情况下采用某交换标准不能体现优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系统间互联成为系统建设的趋势, 若互联起来的每个系统都各自采用相同的交换标准, 那么各个系统都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调整便可以实现“无缝”互联, 这种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依托于信息技术的金融业务系统也在不断的建设。系统间互联成为系统建设的趋势, 纷繁的系统数据交换标准一直是不同系统间互联的阻碍, 而通过系统改造来实现系统间互联往往是系统建设者们所不愿看到的。本文首先介绍了ISO20022金融业务标准的由来、发展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 分析了ISO20022标准为系统建设带来的优势, 然后介绍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数据交换现状, 最后提出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采用ISO20022标准的思路。

关键词:ISO20022,金融业务标准,支付清算

参考文献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22, Financial services-UNIversal Financial Industry message scheme[S].比利时:国际标准化组织.http://www.iso20022.org/.2010年3月

ISO标准范文

ISO标准范文(精选12篇)ISO标准 第1篇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生存环境和市场发生了变化, 企业受到市场上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