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记》阅读答案
《虎丘记》阅读答案(精选11篇)
《虎丘记》阅读答案 第1篇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1、白乐天指的是诗人
2、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3、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4、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5、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1、白居易。(1分)
2、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3、D
4、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5、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虎丘记》阅读答案 第2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④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⑤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冠士女,下迨屋 迨:到、至B.属而和者,才三四辈属:连缀
C.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度:吐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做官
答案:B(属:跟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山无高岩邃壑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竞以歌喉相斗秦亦不以城予赵
C.一人缓拍而歌吾尝终日而思矣 D.则箫板亦不复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C(A.第一个“其”,代词,意为“这”;第二个“其”,人称代词,意为“他”;B.两个“以”均为介词,第一个“以”意为“用”,第二个“以”意为“把”;C.“而”均为修饰,意为“地”;D. 第一个“则”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意为“却”。)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首先交代了虎丘的方位,虽“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众多游人。由此作者确定了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
B.第②段“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云泻”三句,作者以比喻兼夸饰的描绘,分别从游人密度之大、歌者数量之多、饮酒场面之盛三个角度,生动描绘出虎丘中秋游客如云的盛况。
C.第③④段月夜赛歌场面的描绘,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动人画面;场面由喧闹而转向幽静,突出了赛歌的紧张而快乐。
D.第⑤段作者从“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受到封建社会官吏的“横行气盛”和封建官差的 “庸俗粗野”,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也是作者呈请解官的重要原因。
答案:C(“赛歌的紧张”,文中无此意。)
《虎丘记》阅读答案 第3篇
这篇山水小品虽然字数不多,却以轻松舒展的笔调描绘了吴地的山水人情,集中体现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理论主张,逾越了传统的写法规矩,突破了固有的行文条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游的时空不受限制,叠合为一。文章记游的时间非限于某一日某一时,而描述的场景又不固于某一次某一点。作者记游中秋,但“每至是日”的叙述又告诉读者,此记游并不是描写某一个特定的中秋,而是所有中秋特征的综合提炼;作者描述登临所见,但“登虎丘者六”的说明又可以看出,记游虎丘并不是某一次,而是六登虎丘印象的浓缩集中。在作者宏观综括的笔法中,读者的思维认识超越时空限制,审美感受也变为立体深刻。
二、描绘的重心淡化景物,突显游人。山水游记自然重在描山摹水,像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清澈幽寂,欧阳修笔下醉翁亭的秀美迷人,苏东坡笔下赤壁的旷远深厚,都卓绝千古,成为经典,难以超越。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顶礼膜拜式的学习模仿,自然会给山水游记的创作“固版定型”,山水游记的创作革新之路似乎成了一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可贵的是,袁宏道能在游记散文创作的夹缝中挺身而出,在似乎“穷途末路”之时,独辟蹊径,自成一派,著成佳篇,《虎丘记》便是其中典范。袁宏道起首一句“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便不同凡响,也显示了他独特的创作审美角度。山壑无甚观瞻, 作者也没有挥毫泼墨于秀丽山水,虎丘、剑泉等风景渐渐褪为苏地民俗活动的背景,成为百姓月夜斗歌的舞台。轻描淡写降低了虎丘林泉岩壑的观赏价值,这已暗示笔墨的重点将不在景物方面,似乎走险,但却是险中见奇,奇中求胜。一句“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亦足以显现其记游的重心便是游人。写景之重不在“山水”,而在游人,写景的“格套”便瞬间散落消逝。于是,一幅纵游斗歌的民俗图画便慢慢延展开来,而一种新鲜别致的审美体验也在此中全面开启。
三、触及的人物范围广泛,自由无拘。茅盾曾说:“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人在风景中,风景便更加灵动丰厚,“那便是真的风景”。明朝之前的文学作品中,竹林溪水畔的贤士、独坐幽篁里的诗人和亭台楼榭中的墨客成了常见的群体。而在袁宏道《虎丘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衣冠士女”,也看到了“蔀屋”人家。更可贵的是,作者为他们呈现的风貌没有尊卑贵贱的鲜明差异,有的是平等和谐的互放光彩,他们“莫不靓妆丽服”,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在虎丘山水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没有等级分化、不谈出身背景,欢聚纵饮,无拘无束,率真任性,彰显自我,收获人生的自由与快乐,何其美哉!虎丘游胜的画面变得如此祥和美好,这是多么让人心动神往啊!这种非世俗式套路化的群体描绘,真正体现了生活的自然化、个性化和丰富化。
四、记述的活动不在游赏,而在竞歌。在虎丘,“箫鼓楼船,无日无之”,民众“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人文活动自然会丰富多彩,及目便有,入文即是。但作者偏偏放弃其余而只是酣畅淋漓地描绘中秋赏月斗歌的场景,让读者在“中秋为尤胜”的期待后多了一份意外。这也显示了袁宏道独特高明的构思设计。赏月斗歌,突显浓郁民俗;姿态众异,更添盎然情趣。选材以点带面,内容以歌创境,笔墨更经济,布局更集中,描写更从容,感染力也更强了。
五、描写的歌声变而不乱,意境深远。艺术家说:创作的三个死敌便是平庸、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此言有理,描写平淡单一,千部一腔,千人一面,自然毫无生趣,读之味同嚼蜡。而对歌声的描绘如果也陷入这样的困境,只会让读者厌弃如草芥了。袁宏道不愧是创作大家,他能在描绘中把这场没有组织没有导演显得复杂不一的歌唱驾驭得有条不紊,细致入微,渐入佳境。作者先为竞歌描写蓄足声势,引人入胜。他的笔法有如用无人机全景航拍给读者呈现了竞歌的盛大场面。“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场面之热闹、游人之众多,可见一斑;而“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的三个生动比喻,更显现了虎丘竞歌前的恢弘场面、绚丽色彩和壮大声势。此时,万事俱备,只欠歌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也激起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和十足的期待。
最后,作者层层剥笋为读者展现了四组镜头、两重境界。“布席之初”“唱者千百”,是很有声势的狂欢性的群体大合唱;“分曹部署”后,数十人“摇头顿足”;明月高悬时,“摇头顿足者”只剩三四人,“一人缓板而歌”,听者魂销,如醉如痴;“比至夜深”,“一夫登场”,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感天动地,把歌会推向了高潮。音质也从最初有如聚蚊“不可辨识”到最后“音若细发、响彻云际”,审美感受在这样的层次变化中渐为深沉悠长。虎丘之上既有吴地百姓随性自然的欢歌,也有实力歌者荡气回肠的演唱,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各显风采,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而最后“一夫”对歌声独立脱俗、超拔不羁的演绎,不也正印合了作者远离俗世、归于纯静的对月决誓吗?歌声里蕴含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志趣,境界格调可谓深远,让人咀嚼不尽,浓味入心。
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一文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而这一文学主张与袁宏道《虎丘记》的实践创作密切应照,高度统一。他正是用独特的性灵之思、新颖的不拘之笔,率心而动,任性而发,突破传统,寻求变化,用文学的自然显现了生活的真趣,用创作的活脱升华了人生的格调!
《游虎丘小记》阅读答案 第4篇
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1.虎丘:苏州名胜。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3.钓月矶,在虎丘山顶。4.风锋:悬子檐下的.风铃。5.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游虎丘小记》阅读答案 第5篇
2.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3.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4.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22.虎丘记 第6篇
虎丘记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 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
3、 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
二、 教学重点:
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学设想:
1、 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
3、 安排一教时。
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简介:
1、 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与其兄宗道(字伯
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quot;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曾为反对复古(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
灵“为”个性“”真情“)。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2、 虎丘与虎丘记: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
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
次。而后写了这篇游记。
(二) 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 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
(3) 衣冠士女,下迨屋(借代)
(4) 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
(5) 檀板丘积,樽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
(6) 枷爸?酰?徽甙偾Вㄚ???瑁?br> (7) 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
(8) 属而和者(注音)
(9) 竹肉相发(借代)
(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
2、 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
3、 分析第一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
(2) 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
体写。)
(3) 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
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
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云泻“)和”全景“(”
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4) ”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
多、乐器多、酒多“;”全?quot;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
(5) 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6) 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
4、 分析第二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 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时间 歌者 情形 环境 效果
布习之初 呕者百千 声若聚蚊 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 数十人 摇首顿足
已而 三四辈 属而和┅竹肉相发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夜深 一夫登场 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刻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
(三) 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
1、 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
(1) 最可觞客(适合)
(2) 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
(3) 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
(4)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
(5)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
(6) 而病寻作(不久)
2、 分析: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2) 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
(3) 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四) 要指导阅读第四节
1、 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
(1) 吏吴两载(做官)
(2) 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
(3) 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
2、 分析:
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
(五)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
1、“不落格套”“个性”:
(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
(3) 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
2、“真情”:
(1) 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百姓“游览、斗歌之乐”的`由衷赞美之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渴望。(“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云泻”“雁落
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
(2) 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
观”“仅虞山一点在望”)
(3) 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之情,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
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4) 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乌纱之横
、皂隶之俗”的揭示)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 给下列词语的用法归类:
A、 冠 B、屋 C、樽 D、新艳 E、瓦釜
F、竹肉G、荇藻 H、乌纱 I、皂隶
虎丘记翻译 第7篇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向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齐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但是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正因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虎丘记 第8篇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虎丘记原文及翻译 第9篇
虎丘记原文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参考译文
虎丘离城约六七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季节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以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中间,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陈设席位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队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尤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乐,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拓展阅读: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衣冠士女,下迨蔀屋 迨:到、至B.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属:连缀
C.每度一字,几尽一刻 度:吐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吏:做官
答案:B(属:跟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山无高岩邃壑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竞以歌喉相斗秦亦不以城予赵
C.一人缓拍而歌吾尝终日而思矣 D.则箫板亦不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C(A.第一个“其”,代词,意为“这”;第二个“其”,人称代词,意为“他”;B.两个“以”均为介词,第一个“以”意为“用”,第二个“以”意为“把”;C.“而”均为修饰,意为“地”;D.第一个“则”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意为“却”。)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首先交代了虎丘的方位,虽“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众多游人。由此作者确定了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
B.第②段“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三句,作者以比喻兼夸饰的描绘,分别从游人密度之大、歌者数量之多、饮酒场面之盛三个角度,生动描绘出虎丘中秋游客如云的盛况。
C.第③④段月夜赛歌场面的描绘,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动人画面;场面由喧闹而转向幽静,突出了赛歌的紧张而快乐。
D.第⑤段作者从“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受到封建社会官吏的“横行气盛”和封建官差的 “庸俗粗野”,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也是作者呈请解官的重要原因。
答案:C(“赛歌的紧张”,文中无此意。)
11、“白乐天”指的是诗人白居易。(1分)
12、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
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13、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14、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15、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虎丘记的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虎丘记
明代: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注释
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②蔀(pǒu 部)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③云:像云一样。
④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⑤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⑥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⑦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⑧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著有《雪涛阁集》。
⑨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赏析
篇首预设意脉
本文首句交代虎丘名胜的方位“去城可七八里”,诚然为一般记游散文所交代的文字,但为下文埋设了意脉。尽管“其山无高岩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这样,作者就确定了他的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箫鼓楼船,无日无之”,以“无无”的双重否定更见其肯定之意的句式,强调了日日如此、月月如此的频率和密度。“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在上文的意绪上递进了一层,突出了“月”“花”“雪”这三个时节对于游人的诱惑力量。作者所用“无日无之”“纷错如织”还是概括性较强的语言,所给予读者的是总体印象,而细致具体的描述则在后面进行,留下审美空间。
观感饶有新意
“而中秋为尤胜”,文意以“而”字形成转折,以“尤”字造成递进。描述经过几次的递进,中心便确定下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虎丘记》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当时实录,这从后文“登虎丘者六”的次数可以看出;也不是某一个中秋日的情景记实。从时间观念上看,显系事后追述;从空间观念上看,是六登虎丘的印象的综合描述。而综合印象中的特定意象则是虎丘中秋。这种记游散文的时空观念是饶有新意的。“每至是日”,就透现了这种非以某一中秋,而是概括几个中秋特征的审美意向。
情景墨色润畅
一旦进入具体的情景描述,作者就显得墨色润畅。笔态飞舞在虎丘山前山后,构成一幅全景俯瞰图。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开始,拉开了这幅全景图的描述画面。“衣冠士女,下迨踚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这里的“衣冠士女,下迨踚屋”把“倾城阖户”具体化了,作者特别点出“踚屋”,把下层市民也包括进去。在盛大的郊游行列中已有广大的市民参加,这反映了明代的特点,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就有类似的情景描绘。和古典的山水游记不同,和以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不同,这里更多地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郊游生活,或者说,作者是把“衣冠士女”和“踚屋”的市井细民作为同一的对象来描述。作者不是从自然山水本身获取诗情(他明确地认为“其山无高岩邃壑”),而是在“踚屋”市民参加的游览热潮中觅得了新鲜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反映了明代审美理想和意绪的特征。“莫不靓妆丽服”的打扮装饰,“重茵累席”的席地而坐,“置酒交衢间”的旅游方式,都有浓重的世俗情味,较少古典色彩。
文势气沛畅达
作者在纵意描述之后,猛然拉成一个大镜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作者以远眺作为审美视点,在纵横交织的铺衍勾划中辅之以夸张,间之以比附,形成一气如注的滔滔文势。“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是空间范围的概括,形成画面的横向开阔感,吻合着远望的审美视觉特征。“从至”的提顿,一连出现“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 云泻”三句比喻中兼具夸饰的描绘。像梳齿一样靠拢的游人,是对其密度的形容。“檀板”暗勾下文“呕者百千”;“樽 ”隐联上文“置酒交衢”,内脉密合。如丘积、如云泻的比喻夸张,既是绘其郊游的特定情景,更是形容游客如云的盛况,服务于本段的审美重心,连用四个四字结构句,其目的是在蝉联而下的文句中形成文势的气沛畅达。
比喻虚实相间
袁宏道《虎丘记》诗词翻译及鉴赏 第11篇
《虎丘记》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本文记述了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盛况。最精彩的是有关唱歌的场面。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充满了艺术美的境界里。虎丘:又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阖门外,距城约3公里半。丘高仅30余米,占地也不过200余亩,远望只是平地中的一个小丘,但走近其旁,则觉气势雄伟,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丘上名胜古迹很多,现为誉满海内外的游览区。
【原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注释】
①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②蔀(pǒu 部)屋:草席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③云:像云一样。
④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⑤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⑥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⑦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⑧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着有《雪涛阁集》。
⑨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翻译】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着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鉴赏】
《虎丘记》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