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污染及其防治
化肥污染及其防治(精选3篇)
化肥污染及其防治 第1篇
一、化肥污染的概念
化肥污染是农田施用大量化肥而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现象。1980年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上以有机肥为主导, 20世纪80年代后, 逐步发展为以化肥为主导, 化肥使用量占农业生产用肥料的71.6%。目前我国化肥生产占世界的20%左右, 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占世界28%。我国使用的农业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复混肥, 以及各种植物生长调节肥 (剂) 。2012年四川省的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达253.03万吨, 2012年四川省实有耕地面积约400万公顷, 化肥平均使用量达到632kg/hm2, 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上线 (225kg/hm2) 的1.8倍。发达国家农田化肥N、P、K的比例为1∶0.5∶0.5, 世界平均水平是1∶0.46∶0.36, 中国是1∶0.32∶0.15。四川省农业化肥N、P、K的比例为1∶0.40∶0.14, 肥料结构不合理, N、P、K比例失调, 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料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同时, 我国化肥利用率极低, 全国每年有2 500~2 800万吨的肥料养分流失。其中氮肥的流失量最大, 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农田土壤和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过量的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农田径流进入水体, 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对人体健康及生态造成了危害。
二、化肥污染的危害
1. 化肥对地表水体的污染
化肥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是肯定的, 但化肥用量增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氮素对地下水的污染, 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 使氮、磷等营养元素很容易进入水体, 造成水体人为富营养化。比如, 不根据土壤养分和作物需要, 大量施用氮肥, 过剩氮素将随农田排水进入河流湖泊;旱田因地面坡度, 施肥后若进行强烈灌溉或遇雨水冲刷, 会使氮素随地表径流而流失;水田施用氨水、硫酸铵等铵态氮肥后, 过早排水, 也会使氮素随排水进入水源, 导致水中营养物含量增加。最终导致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 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从而形成厌气条件, 造成水质恶化, 严重影响鱼类生存, 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和湖泊老化。
2. 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
化肥除地表流失外, 还会随水淋失, 污染地下水。化肥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土壤内水流移动, 透过土层经淋洗损失进入地下水。例如, 硝酸铵施入土壤后, 很快溶解, 并立即解离成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硝酸根离子因土壤矿质胶体和腐殖质带大量负电荷受到排斥, 很容易随水向下淋失, 其淋失量随氮肥用量和灌溉量的增大而加大。大量使用磷肥, 也会引起地下水中镉离子等的升高。氮肥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地下水污染中硝酸盐污染相当严重, 仅以成都为例, 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超标率为63%, 碳酸盐氮最高浓度超标3倍。地下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 对饮水人畜造成很大危害, 可引起牲畜体内高铁血红蛋白增加, 发生理性紊乱;亚硝酸盐类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 成为癌症发生的环境因素之一。
3. 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影响
长期过量而单纯地施用化肥, 会使土壤酸化或碱化。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团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和土壤中的氢离子起代换作用。被土壤胶体吸附并代换Ca2+、Mg2+等, 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土壤微生物受到不良影响, 造成土壤有机质减少, 肥力衰退, 并直接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由于土壤的硝化作用, 使土壤富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造成了土壤污染, 使种植的各种作物、蔬菜和牧草中的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 危害人类健康。在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 含有多种金属、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 这些成分随施肥进入农田, 造成土壤污染。例如, 随磷肥施用, 镉、锶、氟、镭、钍等元素也进入土壤。施用磷肥过多, 会使土壤含镉量比一般土壤高数10倍, 甚至上百倍, 长期积累造成土壤镉污染。大量施用化肥, 用地不养地, 造成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 化肥无法补充有机质的缺乏, 进一步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壤肥力。
4. 过量施用化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 会使谷物、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例如, 在不施氮肥的土壤中生长的莴苣含0.1%硝酸盐, 施一定量氮肥后增至0.3%, 大量使用后高达0.6%。植物对吸收的硝酸盐的利用, 往往受许多条件限制而不能充分加以同化致使大量的硝酸盐累积在叶、茎和根中。蔬菜、牧草中的硝酸盐在储藏、蒸煮及腐烂过程中, 以及在动物胃中, 在寄生菌还原酶的作用下, 都可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毒物, 食品和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食用后会引起人畜中毒。另外, 化肥中还含有砷、镉、铬、氟、汞、溴、铅等对植物有害的成分, 随着施用化肥而进入农田, 造成植物污染。施用过多的磷肥, 可与土壤中的铁、锌形成水溶性较小的磷酸铁和磷酸锌, 使农产品中铁与锌的含量减少, 人畜食用后, 往往造成铁、锌营养缺乏性疾病。又因磷肥中镉含量较高, 长期积累致使土壤和动植物镉含量显著增加, 造成严重危害。
三、防治措施
1. 制定法律法规, 强化环保意识
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农产品施肥技术规范, 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肥料的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有效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产生的污染。目前, 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今后还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 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 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
2. 增加有机肥的施用
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 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 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应实施有机肥施用补贴, 以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如对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按其还田面积进行补贴;对种植绿肥的农户提供种子与翻压经费。另外, 应该及早制定有机肥的质量标准, 特别是对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含量应从严控制, 以防治对土壤产生污染。提倡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以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 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 使土质疏松, 防止土壤板结。
3.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用量, 通过土壤中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 降低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 提高农作物品质。
4. 合理施肥
化肥污染及其防治 第2篇
为了加强农药化肥污染防治,我县特制订《农药化肥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的理念、融合的思路、法治的思维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提升装备水平,转变生产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用药施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和节本增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和科学施肥管理技术,农药、化肥科学安全使用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
三、行动内容
(一)健全农技体系
重点健全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县级配备先进监测、检测设备,提高监测预警和配方施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发布病虫预报预警、科学防控和施肥指导信息,确保农药化肥使用技术信息传递及时到位。
(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以水稻、莲子作物为主,在XX乡XX村建立1个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面积5600亩,具体由XX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在XX园(XX镇XX村)建立1个莲子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具体由春满园莲子专业合作社实施。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推进病虫统防统治
依托专业化防治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等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实行统一预测预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药配制、统一检查效果,不断扩大统防统治的范围。
(四)推进科学安全用药
一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根据国家规定禁用高毒高风险农药;二是因地制宜应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广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四是印发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安全科学用药指南,开展安全科学用药技术培训,宣传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普及安全科学用药知识。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病虫专业防治组织为重点,带动广大农业生产者正确选购农药、科学使用农药。
(五)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1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2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按照“按方抓药”等模式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到2020年签约4家以上企业开展合作。
3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服务。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全覆盖构建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
(六)推进施肥方式转变
1推广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台、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到2020年机械施肥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
2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肥施用比例,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全面普及适期施肥技术。
(七)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应用
1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示范推广新产品20万亩次。
2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方案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八)推广有机肥资源利用
1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到2020年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20万吨以上。
2推广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研发具有秸秆粉碎、腐熟剂施用、土壤翻耕土地平整等功能的复式作业机具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到2020年秸秆还田量30万吨以上。
3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果茶园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种植绿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到2020年全县绿肥种植面积保持4--5万亩(因本县农户冬种油菜积极性太高)。
(九)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
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
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四、工作步骤
4—5月: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示范区,明确行动目标、行动内容和时间节点。
5月—10月:动员部署,组织实施专项行动。
11—12月:总结农药化肥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主要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农业农村局成立XX县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科教股、种植业股、政务股负责有关具体工作,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有关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三)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示范区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其他农业项目,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大户、病虫专业防治组织和种植业合作社技术骨干,提高安全科学用药用肥水平。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XX微农等现代媒体和通过科技下乡、示范展示、现场观摩、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及绿色防控、安全用药、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示范区建设,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五)强化市场监管。强化农药化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销售禁用、假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建立农药经营溯源管理体系,完善农药监督抽查、信息共享、立案查案和案卷管理等制度,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化肥污染及其防治 第3篇
关键词:化肥,农药,污染状况,防治对策
化肥、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中两大主要污染源,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加上化肥、农药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无法监测分析、难以量化等特点, 导致化肥、农药的使用及污染控制难度大, 因此化肥、农药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1 丹东地区种植业化肥污染现状及污染趋势
1.1 耕地面积及耕地类型
丹东地区共有耕地面积325.9万亩, 以旱田205.8万亩与水田84.7万亩为主, 分别占丹东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3.1%与26.0%。水田主要集中在东港市, 为74.1万亩, 占全地区水田面积的87.4%。
丹东地区耕地类型主要为旱田、水田、保护地及园地, 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谷物、豆类、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水田为单季稻。
1.2 化肥施用情况
(1) 化肥施用现状:2010年丹东地区化肥施用总量 (折纯量) 为71216t, 其中氮肥41440t, 复合肥21293t。东港市化肥施用量最大, 为33816t。氮肥的主要品种为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 其中尿素和碳酸氢铵占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64.51%和26.09%。
(2) “十一五”期间化肥施用状况:“十一五”期间化肥施用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主要是复合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增加。2010年复合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5344t与1337t, 增长率分别为33.51%与33.13%;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相差不大。
2 丹东地区农药使用情况
2.1 农药使用现状
丹东地区施用的农药种类主要有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 以除草剂为主, 占6 2.5%, 其次是杀虫剂, 占31.2%, 杀菌剂用量相对较少, 仅占6.3%。
除草剂的主要品种为乙草胺和阿特拉津;杀虫剂的主要品种为杀虫霜和毒死蜱杀菌剂的主要品种为富士1号和三环唑。
2 0 1 0年丹东地区农药施用总量为2740t, 其中东港市居首位1209t, 占农药施用总量的44.1%, 其次是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 施用量为704t与427t, 分别占施用总量的25.7%与15.6%。
2.2“十一五”期间农药使用状况及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农药施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0年与2005年相比, 农药施用量增加了785t, 增长率为40.15%。
3 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0年丹东地区种植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111.38t, 其中总氮的排放量881.24t, 氨氮排放量为167.74t, 总磷的排放量62.40t。
2010年与2005年相比, 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了94.10t, 增长率为9.2%。
4 存在的问题
(1) 化肥施用强度较高。2010年丹东地区化肥施用强度为327千克/公顷, 未超出375千克/公顷的全国平均施用水平, 但超出全国生态市考核指标要求 (<250千克/公顷) , 也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千克/公顷的安全标准。
(2) 农药施用强度较高。丹东地区农药施用强度为12.6千克/公顷, 高于7.5千克公顷的全国平均施用水平。
(3) 农药品种施用比例不合理, 发达国家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的施用比例为4∶4∶2, 而我市施用比例约为10∶5∶1, 比例不均衡。
5 防治对策
(1) 重点推广多元复合肥的应用, 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 因地制宜, 科学施肥, 搭配合理, 以免造成化肥的浪费, 污染环境;
(2) 普及农药使用常识, 加强农药使用意识, 纠正农药施用量越多效果越好的错误认识。要选用对口农药, 适时使用农药, 严格控制浓度和使用次数, 不同种类农药轮换使用, 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3) 技术服务及监管部门应正确指导并引导农民改变观念, 提高环保意识, 引导其运用科学的施肥用药方法, 对农作物进行管理。
(4) 增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机制, 及时提供病虫害发病信息, 针对具体情况, 科学施用农药;针对农药残留率高的特点, 尽量使用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的施用量, 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
参考文献
[1]丹东市环境质量报告书 (2006年~2010年) .丹东市环保局.
化肥污染及其防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