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回血方式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回血方式范文(精选6篇)

回血方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 对65例共3200例次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患者回血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患者共回血1620例次, 其中男890例次, 女730例次, 年龄18~81岁, 平均56岁;对照组32例患者共回血1580例次, 其中男830例次, 女750例次, 年龄26~83岁, 平均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动静脉内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回血护士9名, 未分组。

1.2 回血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回血, 具体步骤: (1) 透析结束, 按回血键, 血泵停止; (2) 安尔碘消毒生理盐水瓶口及动静脉穿刺点, 贴创口贴; (3) 拔除内瘘穿刺针, 护士将按压纱布交给患者或家属后, 将拔的穿刺针与生理盐水相连; (4) 开启血泵, 回血完毕, 包扎内瘘穿刺点后, 拔除静脉穿刺针并包扎止血, 结束透析。

观察组采用回血方法, 具体步骤: (1) 透析结束, 按回血键, 血泵停止; (2) 安尔碘消毒生理盐水瓶口及动静脉穿刺点, 贴创口贴, 20m L注射器抽取5m L生理盐水备用, 注射器针头留在瓶口回血备用; (3) 分别夹闭内瘘穿刺针和血路管动脉引血端上开关夹子, 分离内瘘穿刺针和动脉血路管, 将断开的动脉血路管连接生理盐水瓶口的针头, 备用的5mL生理盐水将内瘘穿刺针内的血液注入血管, 夹闭内瘘穿刺针暂不拔出, 开启血泵, 回血完毕, 一并拔出动静脉穿刺针并包扎止血, 结束透析。

1.3 观察指标

穿刺部位渗血、皮下血肿、患者按压手指肌肉痉挛、患者及护士针刺伤。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数据由百分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49例次, 观察组5例次,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χ20.05=3.84 P<0.05

3 讨论

3.1 传统的回血方式是在回血前先拔除内瘘穿刺针, 需要患者配合按压针眼, 内瘘按压要求十分严格, 压迫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血管搏动和震颤为宜, 过轻易致渗血, 皮下血肿, 过重易致内瘘闭塞[3]。患者对按压力度及部位很难把握, 使得渗血、皮下血肿时有发生。至于按压过重, 是否会导致内瘘闭塞, 本研究暂未将此作为观察项目。

3.2 护士一手持针, 另一手将按压纱布交给患者, 与患者交接时, 易发生纱布滑脱、移位, 引起针眼渗血。交接时针头也易刺伤护士与患者。本研究中对照组4例针刺伤均发生于护士与患者交接纱布时。

3.3 护士拔针后既要操作机器回血, 又要观察穿刺点压迫止血情况, 注意力分散, 极易顾此失彼, 导致患者压迫失败形成渗血血肿, 或机器操作失败, 回血不充分, 造成患者血液丢失, 是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重要原因。

3.4 临床常见透析结束时, 患者用力按压针眼, 诱发按压手指肌肉痉挛, 增加患者痛苦[4]。对于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失明患者, 自身按压困难, 回血需两名护士操作, 或家属协助按压, 浪费了人力。

3.5 血液透析的回血安全问题, 如回血充分、内瘘针眼无渗血、皮下血肿、避免发生针刺伤, 一直备受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关注。内瘘并发症直接影响下次透析的顺利进行, 增加患者痛苦;针刺伤使护士有被患者血液感染的风险;回血不充分导致患者血液丢失, 引发医疗纠纷, 这些都是回血需要克服的问题。改进后的回血方式, 于回血完毕后一并拔除动、静脉穿刺针压迫止血, 操作步骤分解, 单人独立完成, 避免了上述问题, 具有操作安全、有序、节约人力、防范医疗纠纷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回血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65名血液透析患者3200例次内瘘穿刺回血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行回血后和回血前拔除内瘘穿刺针方式回血, 观察穿刺处渗血、皮下血肿、患者按压手指肌肉痉挛、患者及护士针刺伤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到回血后拔出内瘘穿刺针回血方式并发症少, 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改进的回血后拔除内瘘穿刺针回血方式安全有效, 切实可行。

关键词:血透回血,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崔文英, 李丽.“双向”回血法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 2008, 7 (2) :111-112.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2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社, 2003.

[3]蒋春英, 江卫仙, 孙继红.一种血液透析回血方法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1) :1509-1510.

回血方式 第2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行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5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例, 女26例;年龄0岁~5岁, 平均年龄 (2.7±1.1) 岁。静脉穿刺时均使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针和透明贴膜, 59例患儿均出现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 有17例患儿穿刺2次以上。

2 观察判断

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头皮静脉穿刺程序对患儿进行穿刺操作, 穿刺时护理人员感觉到头皮针进入所选择静脉但无回血现象出现, 调整针头位置后仍无回血, 患儿无疼痛及不适等感觉, 打开输液开关, 静脉点滴通畅能够顺利完成。

3 原因分析

3.1 患儿因素

大多数患儿由于年龄小、血管细、管壁薄且血管充盈不足, 在穿刺时有一定难度, 穿刺后易产生不见回血的现象;加上患儿年龄小, 由于疼痛和恐惧等原因, 在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因此导致外周静脉痉挛, 血管收缩变细, 管腔变窄, 不易见回血;还有部分患儿由于慢性病等需长期输液治疗, 导致局部静脉弹性变差, 甚至血管硬化, 致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回血[3]。本组因患儿因素造成无回血的有29例。

3.2 血液因素

呕吐、腹泻或大量出血等情况易造成患儿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易导致穿刺成功无回血现象;病情危重的患儿, 因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血液流速缓慢, 穿刺时也不易见回血;有些患儿因中重度脱水而导致血液黏度高, 血氧饱和度降低, 血液呈高凝状态, 加之头皮针细小, 容易堵塞针孔, 造成不回血。本组因血液因素造成无回血现象有9例。

3.3 操作者的因素

有时穿刺后不见回血与操作者的穿刺经验、速度和方法也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护理人员因为临床经验不足, 加上患儿年龄小、血管细、家长要求高等原因导致心理紧张, 造成穿刺后无回血现象发生;有些护理人员在穿刺过程中, 穿刺速度较慢, 不易见回血, 因为穿刺者在操作时无法使用止血带, 只能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血管两端, 无法阻断静脉血流, 所以不易出现回血。本组因操作者因素造成无回血现象有8例。

3.4 其他因素

造成穿刺后无回血现象发生, 有时还有其他因素, 比如调节器位置过低导致回血时阻力变大, 而不易见回血;有时会因调节器的开关未旋紧导致调节器与头皮针之间的液体形成密闭系统[4], 不易见回血;或者因穿刺的头皮针型号较小导致静脉回血的阻力增大不易见回血;或者穿刺时形成假性阻塞, 造成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天气寒冷、消毒液的冷刺激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 不易见回血, 或者患儿体重偏胖, 血管较细, 也不易见回血。本组因此种因素造成无回血现象有13例。

4 处理对策

4.1 心理护理

在儿童输液区, 通过放映儿童动画片, 张贴孩子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图片, 与小儿亲切交谈等方法, 减少小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缓解紧张情绪, 使其尽量配合, 提高穿刺成功率。

4.2 合理选择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儿要有计划地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相对粗直, 有弹性, 充盈, 易于固定的头皮血管, 严格遵循由细到粗, 由远端到近端, 交替使用的原则, 保护血管, 减少穿刺困难。

4.3 掌握技巧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头皮静脉情况, 选择型号合适的头皮针。穿刺操作时要力求又快又准, 对自己要充满自信。穿刺时可将输液瓶稍低于穿刺平面, 可增加穿刺的负压, 易见回血;为减少回血阻力可把调节器开关尽量往高处放, 输液管里的液体容积相对增加易见回血;穿刺后为防止假性阻塞, 操作者可轻轻转动头皮针, 让头皮针的斜面与血管壁分开易见回血。

4.4 及时处理

出现穿刺后无回血的现象时, 不用紧张, 可用注射器回抽法、输液器反折法、接头断开法等方法进行及时处理, 这些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法;穿刺时可将头皮针与输液器接头断开使输液器内液体压消失, 易产生回血;或者静脉挤压法, 给予静脉外在动力, 易产生回血。热敷法也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 讨论

对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 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患儿病情及身体状况, 准确判断穿刺后无回血的原因及是否成功, 心理上保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并及时给予处理, 尽量减少患儿再次穿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 减少护患矛盾纠纷[5]。只有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 才能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综上所述, 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后无回血现象的发生,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为患儿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摘要:静脉输液穿刺有无回血是判断穿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经常会出现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 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判断, 冷静分析原因并及时给予处理, 尽量减少患儿再次穿刺带来的恐惧和痛苦, 减少护患矛盾纠纷。只有不断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 才能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无回血,判断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0, 7 (13) :227-228.

[2]黄小云.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全科护理, 2013, 11 (5) :452.

[3]李庆云, 王丽平, 杨海艳.130例小儿静脉穿刺的无回血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 2012, 11 (5) :66-67.

[4]刘桂清.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18) :278.

回血方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3 月在本科室使用浅静脉留针输液的患者115 例为对照组 ( 活动前) , 选择2014 年4月~2014 年7 月在本科室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128 例为实验组 ( 活动后) 。 留置针均为苏州林华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24G正压无针密闭式输液静脉留置针, 用3M透明贴固定。 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用药、凝血功能、血管条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活动前后的责任护士在职称、年龄、性别、穿刺技术、心理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小组由9 名护士组成, 圈员职称: 圈长为1 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护师担任, 负责调查分析、制定计划, 圈员由3 名主管护师、4 名护师、1 名护士组成, 圈员学历:1名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 2 名全日制护理本科生, 3 名在职继续教育本科在读, 3 名护理大专生。 护士长担任辅导员, 负责协调, 组织培训及质量控制。 所有圈员均经过QCC知识的培训及浅静脉留置针知识的规范培训。

1.2.2 圈名及寓意圈名的意义:红灯停, 绿灯行, 红色回血堵塞静脉留置针, 患者生命通道亮起“ 红灯”, 绿色代表希望和生命, 减少静脉留置针回血, 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亮起“ 绿灯”, 故名“ 绿灯圈”。 圈徽的意义, 圈徽形状为双手托起的绿灯且双手下面为英文Hope, 体现护士携手托起生命的绿洲和我们对生命的美好希望。

1.2.3 QCC活动

1.2.3.1 现状调查及主题

2014 年1 月~2014 年3 月对本科室使用浅静脉留针输液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的包括姓名、年龄、诊断、留置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原因 ( 见表1) , 主题选定主要是根据现况调查结果, 然后根据品管圈选题的原则即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最终投票选定了“ 降低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率”为活动主题。

1.2.3.2 原因分析品管圈活动主题确定后, 圈长组织全体圈员召开会议分析、讨论留置针回血堵管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讨论出的原因, QCC小组会议制定对策及实施方案。 圈长和圈员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三方面对每个对策进行评分, 按分值的比重, 安排落实时间, 分值越大, 则越快实施, 期限为1 个月。 下个月对上个月的效果进行评价, 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项目带入下一个月, 依次循环至完全改进, 原因分析具体情况见图1。

1.2.4 评价方法

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必须具备:1留置针延长管内肉眼可见血液则为有回血[4];2 血液凝固堵塞管腔时会发生输液体时不滴, 接注射器回抽无回血, 推注生理盐水有阻力, 需重新更换留置针才能继续输液[2];3排除管道折叠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堵管。 圈员活动前后对正在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情况进行登记, 如实记录回血堵管情况, 累计所有患者回血堵管的例次作为分子, 以所有患者留置针的留置日作为分母计算回血堵管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率、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有形结果静脉留置针回血率和堵管率均降低, 见表2。

2.2 无形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护理人员对QCC活动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了护理团队的合作意识, 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沟通能力和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3 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使得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更加科学和规范。 针对留置针回血堵管存在的护士因素、患者因素、封管和固定等四个方面的原因分析后, 分别做出了以下的规范:对意识不清和躁动的患者根据医嘱予以镇静。在医院静脉输液小组的指导下进行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和考核, 要求人人过关, 杜绝不规范的操作。护士长及护理小组长对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和维护及堵管率予以动态护理质量监测, 及时了解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 并及时分析原因整改, 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更加科学和规范。

3.2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静脉留置针的回血堵管率, 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 各个圈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并针对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针对问题进行整改, 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降低了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率,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降低了住院费用, 提高了护理质量。

3.3通过品管圈活动, 提高了护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品管圈活动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 为了要解决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活动从尊重人格出发, 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 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是员工自动自发参与的管理方式[5]。本次通过品管圈活动, 大大的提高了护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与袁冬梅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品管圈活动强调全体圈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7], 改变了以往护士长一人管理, 其余护士被动接受的局面, 大大的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Strauss KW, Onia R, Van Zundert AA.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use in Europe:towards the use of safety devices[J].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8, 52 (6) :798-804.

[2]徐朝华, 冯雅男, 王金兰.不同操作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7, 21 (6) :1578-1579.

[3]袁琦, 黄燕.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理论水平[J].护理研究, 2010, 24 (7) :1761-1762.

[4]尹世玉, 秦静静.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留置针回血率[J].护理学杂志, 29 (3) :65-66.

[5]陈懿帆, 高志英.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 11 (6) :90-91.

[6]袁冬梅, 陈琳, 刘畅, 等.品管圈活动在结肠镜检查护理过程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4, 10:176-177.

回血方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本科2011至2012年患儿600例, 其中男350例, 女250例, 年龄3个月~5岁, 其中3个月~1岁患儿214例, 1~3岁患儿269例, 3~5岁患儿117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抽吸组、负压组, 每组各200例, 上呼吸道感染213例, 肺炎63例, 腹泻203例, 急性支气管炎121例, 所有患儿无血管疾病和血管畸形, 无面部表情障碍、躯体和肢体的活动受限等。给予穿刺护理人员均为具有一定穿刺经验的护士进行。三组患儿年龄、性别、疾病性质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根据小儿血管情况, 选择不同型号的头皮针和输液器, 一般选择4~5号头皮针, 选好头皮静脉, 将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 做好皮肤消毒, 右手进针, 选择好合适的角度进行穿刺.抽吸组采用注射器抽吸穿刺, 选好输液器, 并进行夹紧调节器.选择血管合适的头皮针与注射器, 并抽吸生理盐水, 常规排气后, 进行常规头皮静脉穿刺, 然后再分离注射器, 连接输液器。负压组采用负压原理进行穿刺, 根据血管情况选好头皮针与输液器, 常规排气夹紧调节器, 在输液管的前端将调节器下部进行反折, 将前端的液体挤出后, 再进行反折。在进行穿刺进针后松开反折处, 针管内的压力小于静脉压力, 产生负压, 再继续进针, 当有回血后则穿刺成功, 最后进行固定。

1.3 评判标准[2]

头皮穿刺:穿刺后输注通畅, 并且穿刺局部没有液体渗出为成功;有回血但是穿刺部位有青紫或是有液体外渗, 则为失败, 回血:穿刺后针头处马上有回血则为成功, 针头处无回血, 需要经过输液器回抽或是头皮针处往离心方向挤压有回血则为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比较使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进行比较, 常规组穿刺成功率和回血率最低, 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负压组合抽吸组两组成功率和回血率其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2。

注: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 具统计学意义 (P<0.05)

注: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 具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的输液方式,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穿刺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的掌握穿刺的技术。小儿由于年龄小, 对于手部和脚部的静脉血管不易寻找, 并且由于好动, 会对儿童造成损伤, 所以对于较小的儿童采用头皮静脉输液。从出生到三岁的小儿头皮脂肪少, 浅表静脉较为清晰, 并且呈网状分布, 通过侧枝循环的回流进行输液, 所以一般选择头皮静脉进行输液[3], 但是小儿头皮血管较细, 血管壁较薄, 在进行穿刺时血管壁的突破感不明显。所以在穿刺上需要熟练的技术, 防止多次穿刺对患儿造成损伤增加疼痛感。针头进入血管的主要依据是否有回血[4]。在输液针尖部存在静脉血压力和输液管内压力, 所以常常穿刺成功后也不易发生回血。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往往针头进入血管后也不见回血, 会让护理人员认为是穿刺失败, 而进行从新进针, 由于多次穿刺会让患儿疼痛, 并且破坏了静脉血管。本组研究中采用负压穿刺和注射器抽吸穿刺, 其成功率和回血率均高于常规穿刺, 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注射器抽吸穿刺成功率较高, 在针头进入血管后, 很多护理人员会感到有落空感, 而较多患儿无回血发生, 采用注射器进行回抽, 能够马上出现回血, 减少了针头在血管内的反复穿刺, 但是其操作相对负压穿刺法来说相对复杂点, 并且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操作完成。负压穿刺法是将输液管进行反折2次, 让调节器与针头部位存在负压状态, 与静脉血管内的正压存在了很大的压力差, 在穿刺过程中, 负压一直存在, 在针尖进入静脉后, 立刻发生回血[5]。不仅提高了回血成功率, 降低了反复穿刺的损伤, 并且对于小儿腹泻脱水、循环不良、血流缓慢以及血液粘稠度高的患儿造成的穿刺后无回血情况仍旧能够快速发生回血, 并且能有防止输液管内的微量气泡进入血管内, 操作方法更简单、方便, 单人即刻完成,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 采用负压穿刺、注射器抽回方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回血率, 但负压穿刺更简单方便, 适合单人操作, 减轻患儿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通过采用三种小儿头皮穿刺的成功率和回血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头皮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选取本院本科2011至2012年的600例患儿。分为常规组、抽吸组、负压组, 分别给予常规穿刺、注射器抽吸穿刺和负压穿刺。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和回血率。结果 三组成功率比较, 负压组与抽吸组成功率和回血率其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组均高于常规组, 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负压穿刺和注射器抽吸进行穿刺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回血率, 但采用负压穿刺单人操作更简单, 而双人操作可采用注射器抽吸法进行穿刺, 均可以提高成功率, 减轻患儿痛苦。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回血率

参考文献

[1]潘兆霞.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2) :3679-3680.

[2]沈莉芬.两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0) :96-97.

[3]刘迎春, 张杰, 杨红梅, 等.两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9 (21) :117-118.

[4]赖开兰, 陆青, 黄文婷.三种方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回血分析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5) :226-227.

回血方式 第5篇

关键词:血液透析,注射器,密闭式回血法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赖以长期存活的治疗手段之一[1]。血液透析护理技术是一项专科性强, 操作复杂的护理技术。治疗期间各项技术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 如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可直接或间接对患者造成伤害, 存在安全隐患[2]。血液透析治疗结束后, 回血就是必须执行的其中一道程序, 是血透室护士日常护理中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寻找出一种科学的、安全的、规范化的最佳回血方法, 是实践的宗旨。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双向式 (密闭式) 回血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该种方法亦呈现出一些问题及弊端, 文献亦有类似报道[3]。笔者科室自2013年开展该技术:采用注射器改良密闭式回血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3年12月行永久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30~92岁。除8例颈内静脉插管外, 其余均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透析中使用普通肝素、无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钙抗凝。随机分为密闭式回血组和改良式回血组, 每组各30例。每周采用常规透析2~3次, 每次透析治疗时间为4 h, 透析时血流量在200~280 ml/min, 碳酸盐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

1.2 材料与机器

(1) 材料的选择:输液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一次性使用TS-1.6高通量透析器。 (2) 机器的选择:德国贝朗血透机 (Dialog+) 。

1.3 方法

在透析结束时按机器提示进入回血程序, 两种方法均采用生理盐水500 ml进行回血, 血流量为100 ml/min, 操作者相对固定。

1.3.1 密闭式回血法

打开侧管连接生理盐水的开关, 夹闭泵前动脉管路及动脉端内瘘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 血泵转动, 用生理盐水将管路内血液泵入血泵后端, 后停泵, 打开泵前动脉管路及动脉端内瘘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 利用自然重力回输血泵前动脉端血路管内血液, 至血液颜色变淡后, 关闭动脉端穿刺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及血路管动脉端管夹。再打开血泵, 用血泵力量回输泵后血路管及透析器内的血液, 回血完毕后分别拔出动静脉针, 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深静脉留置导管封管处理。

1.3.2 改良式回血法

先用2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0 ml备用, 停泵, 夹闭动脉端内瘘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和血路管的动脉侧夹子, 分离动脉端血路管和动脉穿刺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 内瘘针或导管动脉端分别接内含生理盐水10 ml的注射器, 将穿刺针内或导管内血液推入血管内, 血路管动脉端连接生理盐水, 启动血泵开始以100 ml/min速度回输血路管及透析器内的血液。余下处理同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回血方法停泵时间、总操作时间及回输生理盐水量的比较

停泵时间、总操作时间及回输生理盐水量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种回血方法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种回血方法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皮下血肿, 针眼渗血, 内瘘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131, P=0.703) , 详见表2。

10例采用传统密闭式回血法失败, 后改用改良式回血法。2例患者因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压力过高, 无法利用重力作用回输动脉端血液至体内。2例透析患者为中心静脉置管, 因导管顶端达右心房, 曾经用传统密闭式回血法因透析管路的动脉端无加热装置, 在寒冷的冬天, 由于未曾加温的生理盐水直接输入患者体内, 引起了患者心前区不适感。所以要求采用改良式回血法, 其余几例均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强调操作前的评估, 发现泵前动脉管路及动脉端内瘘针管壁上黏附着许多的小气泡, 因为透析管路泵前动脉端无任何过滤网和气泡监测装置, 故在利用重力作用生理盐水回输血液时, 考虑到可能有微小栓子或空气随血液进入患者体内, 对患者造成伤害, 所以改用改良式回血法, 避免了这一弊端。

3讨论

单向回血法与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现出不足[3]。双向回血之所以被提倡认为是简化步骤上优于单向回血法, 同时操作过程在相对密闭情况下进行、减少污染, 可有效减少操作并发症、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4]。但研究中发现, 改良回血法动脉针或静脉留置导管与血路管断开时间仅为2~3 s。暴露时间极短, 是否在感染率上与双向回血有差别有待进一步验证[5]。本研究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基础上未出现因方法上的差别引起的内瘘感染。本实验中两种回血方法均在回血结束后拔针, 操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压迫止血, 故在穿刺点局部的渗血、皮下血肿等拔针的并发症发生率上两者无差异。水负荷过重和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而严重的并发症, 长期水负荷过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血管系统, 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心律失常等发生风险的机率增高。贫血不但与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连, 而且与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6]。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许多患者特别关注回血中回输的生理盐水的量及血透中的失血量。在回输生理盐水量上改良法显著优于双向法, 改变了以往为了减少血液的丢失而回输大量生理盐水的做法, 缓解患者透析期间水负荷过重的压力。同时谷禾等[7]报道:提取“双向回血法”和“改良回血法”实验室样本各160例, 比较实验室结果表明, “改良回血法”残留血量显著小于“双向回血法”。使用改良回血方法可以减少血液透析时丢失的红细胞存数, 从而避免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加重的情况。本研究显示, 改良回血法在停泵时间、总时间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回血法。停泵时间与体外循环的凝血有直接的相关性[8]。故在无肝素透析回血及血液成分异常的血液高凝、高黏患者, 建议选择改良回血法。双向式回血还存在较大的风险。在本实验中采用传统密闭式回血法失败的案例, 除特定性因素外, 其余几例都是因为护理人员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和熟练的技能, 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至少几次发现血路动脉端含有血凝块及微小气泡, 若非及时发现, 血凝块和空气被冲入人体内, 其后果难以设想。因为用重力回输盐水时, 护士势必要对管路外加挤捏、揉搓等动作, 以使血液能顺利而干净地回输至体内, 但此操作易导致血液成分异常的患者动脉回路管壁上附着的微小颗粒脱落并随盐水至患者体内[9]。而改良式回血至少还有静脉壶的内滤网对血凝块进行阻挡, 所以从这点上看, 改良式回血的安全性要高于双向式回血。在患者的舒适与安全方面, 传统双向式回血有可能引起患者发冷、寒战、胸闷、呼吸困难等自觉症状, 而在改良式回血的实验中未发生患者寒战发冷不良反应的数据。

科学、合理、规范化操作回血, 加强风险管理, 注重将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操作中, 强调操作前评估, 提高患者的舒适与安全,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是我们追求的宗旨。本研究表明改良回血法操作安全、有利于病人、无特殊禁忌, 适用于所有透析治疗的患者。

参考文献

[1]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28-140.

[2]张兰珍, 谷和, 金茹, 等.血液透析时不同回血方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 14 (1) :73-74.

[3]董珍, 李洪艳, 马军红, 等.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双向回血法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 2009, 16 (18) :38-40.

[4]张婷, 甘贤泽.改良血液透析回血操作方法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0) :75.

[5]刘金凤, 杨凤妹, 张朝梅.改良回血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31) :2526-2527.

[6]Besarab A, Bolton W K, BrowneJ K, et al.The effect of normal as compared with low hematocrit valu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disease who are receiving hemodialysis and epoietin[J].N Engl J Med, 1998, 33 (9) :584-590.

[7]谷禾, 叶白如, 张兰珍, 等.改良回血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3) :24-25.

[8]唐万欣, 付平.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抗凝技术[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29 (3) :287-289.

回血方式 第6篇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病人维持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 治疗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必要措施, 其中回血下机过程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密闭式回血是指血液透析病人的透析治疗结束后, 不断开动脉采血端, 而是关闭血泵, 应用重力作用用生理盐水将动脉回路的残留血液冲回到病人体内, 再低速 (80mL/min~100mL/min) 转动血泵, 将透析器、静脉端管路的残留血液冲回病人体内的全过程[2,3]。密闭式回血下机方法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血液净化中心都在开展的项目。文献显示, 关于密闭式回血的研究均为单中心研究, 观察组病人数量10人~150人[4]。本研究旨在总结所有的单中心研究, 系统分析密闭式回血方法较传统方法出现并发症的比例,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循证依据。

1 方法

于2016年3月27日—3月30日, 在万方、Sinomed、中国知网3个数据库搜索“密闭式回血”“透析”“血液净化”等关键词, 搜索出2016年3月之前密闭式回血的所有文献, 阅读并进行筛选, 剔除内容不相关及综述文献。

2 结果

共筛选出相关文献31篇, 发表于2009年—2016年, 干预组病人数量共计1714人, 平均观察时间为9.6个月, 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渗血、感染、针头污染、手套污染、体外凝血、血肿、针刺伤、失血、空气栓塞。

2.1 文献发表省份分析 (见表1)

2.2 所发表文献的年度分析 (见表2)

2.3 密闭式回血法较传统回血法出现并发症降低的比率

密闭式回血法全程所用时间较传统回血法多0.56s, 生理盐水用量多0.72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并发症发生的比率见表3。

%

3 讨论

3.1 密闭式回血下机的具体方法

病人的治疗时间到达时关闭动脉端的止血夹, 将血泵的转速调至80mL/min~100mL/min, 打开生理盐水端侧, 当血泵周围管路的血液被冲洗干净后关闭血泵[5]。打开动脉止血夹, 利用重力作用用生理盐水将动脉端管路的血液冲回到病人体内。关闭动脉端止血夹, 打开血泵, 依次冲洗透析器及静脉端管路的血液, 直至静脉端管路血液冲回到病人体内后, 回血完成。关闭静脉止血夹。内瘘病人可以直接拔针, 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断开管路与置管连接, 常规封管即可[6,7,8]。整个回血过程管路是封闭的, 不与外界有接触, 减少病人感染、护士手卫生交叉感染的几率, 有利于保护病人的血管通路, 降低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的风险[9,10]。

3.2 文献发表省份分析

表1显示, 文献发表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广州、四川等省。这些省份经济较发达, 血液净化工作做得比较规范, 医护人员的理念更新较快, 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好, 出现的并发症较少[11]。新技术、新理念的推行若能够得到医、护、病人三方面的支持, 将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12,13]。而在西北地区, 部分血液净化中心在开展, 但是没有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也未发现相关的标准或规范, 说明密闭式回血的方法尚未大规模开展。

3.3 所发表文献的年度分析

表2显示, 密闭式回血的相关文献呈逐年增长趋势, 从2011年开始逐渐增多。由此可以看出, 血液净化行业对密闭式回血下机的方法已逐渐认可, 不断付诸实践, 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数量相对较少, 在2014年、2015年国内每年仅有6篇相关的文献报道, 且为不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 说明该密闭式回血方法的评价标准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3.4 密闭式回血法较传统回血法出现并发症降低的比率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密闭式回血下机的方法能明显减少病人内瘘穿刺部位的渗血, 减少病人发生感染、出血、血肿等透析并发症的发生。但该方法生理盐水的回水量、整个操作过程的耗时均与传统断开式回血方法差异不大。

传统断开式回血的方法, 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是否有空气进入静脉壶, 在拔出动脉针后难以同时兼顾止血和回血, 且透析过程病人全身肝素化, 增加出血的风险[14]。此外, 开放式回血方法, 病人的动脉端与空气有接触的机会, 尤其下机时段, 病人、家属进出血透室较其他时段增加, 空气中细菌菌落含量较高, 病人感染的风险增加[15]。密闭式回血下机的方法在整个下机过程中没有断开的环节, 保证循环管路各部位均处于封闭状态, 降低感染的风险[16]。同时, 动脉端、静脉端的血全部回到病人体内后才开始拔针或封管, 各部分工作有序、依次进行, 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压迫止血, 减少病人出血、血肿的发生, 护士也不会因为操作忙乱导致手套污染、针刺伤的发生[17]。

3.5 密闭式回血法的研究前景

分析31篇文献后发现, 目前所发表的文献均为单中心研究, 缺乏多中心研究, 不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所查阅文献的干预组病人数量10人~150人, 难以避免样本量造成的偏倚;此外, 目前所发表的文献多为不规范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各不统一, 评价标准不统一, 结果说服力不够。

综上所述, 密闭式回血方法较常规断开式回血下机法能降低病人发生渗血、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减少感染的发生,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回血下机方法。但目前还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研究, 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评价标准, 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密闭式回血下机方法与传统断开式回血下机方法出现并发症的比例, 为临床规范化治疗及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万方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3个数据库搜索“密闭式回血”“透析”“血液净化”等关键词, 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结果]共筛选出相关文献31篇, 发表于2009年—2016年, 干预组病人数量共计1 714人, 平均观察时间为9.6个月, 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渗血、感染、针头污染、手套污染、体外凝血、血肿、针刺伤、失血、空气栓塞。[结论]密闭式回血较传统方法操作简单, 有利于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交叉感染, 有利于保护血透室护士的工作安全。

回血方式范文

回血方式范文(精选6篇)回血方式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 对65例共3200例次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患者回血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