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精选6篇)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第1篇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书断》 《书品》

《画禅室随笔》 《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传论》

《非草书》

《送高闲上人序》 《书法雅言》

《广川书跋》

《授笔要说》 《论书表》

《负暄野录》

《艺概》 《论书》

《六体书论》 《法书要录》 《宣和书谱》 《翰墨志》 《续书谱》 《书谱》

《四体书势》 《广艺舟双楫》 《法书论》 《采古来能书人名》

《评书》 《九势》 《笔论》 《述书赋》 《书后品》 《书论》 《续书断》 《书旨述》

《临池诀》 《奴书订》

《法书考》

《拨镫序》 《草书状》

《学古编》

《记白云先生书《隶书体》

《书诀》

诀》 《二王等书录》

《书估》

《五十六种书》 《承晋斋积闻录》

《书议》

并序《书述》 《古今法帖论》

《钝吟书要》

《心成颂》 《评书帖》

《书法约言》

《八诀》 《初月楼论书随笔》《书学捷要》

《海岳名言》 《分隶偶存》

《艺舟双楫》

《三十六法》 《义门题跋》

《与梁武帝论书启》

《传授法》 《笔意赞》

《古今书评》

《用笔论》 《书学》

《宝章待访录》

《晦庵论书》 《南北书派论》

《草书势》

《笔髓论》 《文字论》

《古今书人优劣评》

《古今文字志目》 《观钟繇书法十二《说文解字序》

《翰林要诀》 意》

《语例字格》

《衍极并注》 《临池管见》

《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笔法诀》 《临池心解》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

《指意》 《评书药石论》

意》

《论宋十一家书》 《于右任论书》

《二字诀》

《阁帖跋》 《启功论书》

《春雨杂述》 《沈尹默论书》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第2篇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

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羲之换鹅(晋)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

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

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

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唐)7 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 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欧阳通学书买父字(唐)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

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乞米帖(唐)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柳公权发奋练字(唐)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人品和书品(宋)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

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郑板桥学书法(清)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第3篇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 是文化中极具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 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各种文体中, 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从而使中国经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对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是中国文化历史的结晶, 因此它对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爱国思想,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摘要:今息大爆炸的时代材料的选择, 但读书籍中却很少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高个人修养等要性。关键词:中

学习中国的古代经典著作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孔子的《论语》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而且还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当今世界正在掀起一股儒家思想的热潮,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扎根生长, 这让我们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但是正当世界在研读孔子的书籍时, 却很少有中国学生去阅读它, 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 我们不仅要学习其中的一两篇, 更应该把其他的内容作为中学生的必读古文。

学习经典古文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荀子的《劝学》中“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等句子教育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劝学》作为中学生语文教材内容之一, 但还有其他著作不被人所知, 我们应该把名人书籍的经典著作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内容来指引学生阅读。

阅读古代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孙膑的《孙子兵法》堪称世界兵法书籍的经典, 很多国家的军校把它作为必读教材之一, 但是在中国却很少有学生完整地读过, 只闻其名, 不见其书, 这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缺陷。学生学习《孙子兵法》可以从中学到做事要有谋划, 如“凡用兵之法, 全国为上, 破国次之”“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 则诸侯之难至矣”。当今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战场, 适者生存, 学习它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古代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 学古才能知今, 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生力军, 是祖国的希望, 不了解中国的过去怎能面向未来, 学习《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可以让你知道历史兴衰的原因, 学习《论语》《三字经》可以让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 读《诗经》可以让你体会古人的生活, 等等。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让中学生重视古代经典文章的阅读, 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所指引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章, 让中国的古代经典文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让中学生了解它们、领会它们, 让他们和古代先人的灵魂去沟通。

参考文献

[1]王慧琴.开展经典诵读传承民族文化[J].小学语文教学, 2011 (18) .

[2]王大磊.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6) .

[3]曹明海.大众文化与经典阅读[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8 (2) .

[4]苗天慧, 余国林.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10) .

古代茶学著作中的“水” 第4篇

在中国传统的茶学著作中,泡茶用水一直被为人们所重视。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叶清臣的《述煮茶水品》,明代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的《煮泉小品》,清代汤蠹仙的《泉谱》等专著,都对饮用茶水作了研究。另外,还有更多的茶书是既论茶又论水的,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唐庚的《斗茶记》,明代罗廪的《茶解》、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等,都对茶与水关系以及品水鉴别等进行了论述。

《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唐代陆羽所著。

陆羽对饮茶用水有过潜心的研究。据说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今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便邀请陆羽评鉴扬子江的南岭水。李季卿命士兵加急到南岭的江中取水,却因士兵临近上岸之时将水打翻一半,情急之下用岸边之水加满。陆羽持勺望水,便断定取回的水并非南岭之水,而是临岸之水,士兵极口否认。待他倒出一半水,再次用勺判别的时候,才认同这是南岭之水,使得士兵急忙认罪。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这个故事带有明显的杜撰成分,不同地域的两种水混合在一起,是无法再区分开来的。但是这个故事在表达人们对茶圣陆羽崇敬之情的同时,也说明了陆羽对于泡茶用水的重视。

在《茶经》中,陆羽关于泡茶之水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五之煮”中,原文如下: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意思是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荈赋》所说的水,就要饮用像岷地流注下来的那样的清流。)山水又以出于乳泉、石池水流不急的为最好;像瀑布般汹涌湍急的水不要喝,喝久了会使人的颈部生病。还有流蓄在山谷中的水,水澄清而不流动,从炎夏到霜降以前,可能有蛇蝎的积毒潜藏在里面,饮用的人可先加以疏导,把污水放去,到有新泉缓缓地流动时取用。江河的水,要从远离居民的地方取用。井水要从经常汲水的井中取用。

《大观茶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鉴、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水”一篇,专门对泡茶水作了专门论述。“水”篇原文如下: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煎茶的水以清澈、质地轻、甘甜、洁净为最好。质轻甘甜的水来自于天然,最不容易得到。古代人品尝评论水质,虽然说中泠水和惠山泉为第一等,但人到达那里实在太远,无法经常得到。只要吸取山泉中清澈干净的水就可以了。其次,常常被人打的井水也可以用。至于江河的水,因沾有鱼鳖的腥气,又有泥的污染,即使水质轻、水味甘也不能用。煮茶叶汤面上出现了“鱼目”、“蟹眼”连续溅出的时候就正合适。倘若汤煮老了便舀一点新水掺进去,用火煮一小会儿再喝。

《茶疏》: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茶疏》是明朝茶人和学者许次纾的著作,主要介绍茶的生产、采摘、炒焙、烹点诸事,被后人评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获得很高的赞誉。

许次纾在福建游历多年,对闽地的茶事有一定研究,如他在此书中提到:“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所谓南中夷人,便有闽人在列。

许次纾深谙茶理,嗜茶,他在《茶疏》中写道:“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说自己和陆羽的喜好一样。同样,和陆羽一样,他对茶与水的关系也有深刻地认识,并对水作了“择”、“贮”和“舀”三个方面的论述。

择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余尝言有名山则有佳茶,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而论,恐非臆说。余所经行,吾两浙、两都、齐鲁、楚粤、豫章、滇、黔,皆尝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发源长远,而潭泚澄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河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冽。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则苦浊不堪。盖云伤劳,岂其恒性。凡春夏水长则减,秋冬水落则美。

“精品好茶蕴涵着清香,要借助水的力量促发出来,所以没有水是无法品鉴茶的优劣的。……我曾经说过:有名山就会出好茶;这里我再说一句:有名山不一定会有佳泉。如此相提并论,恐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我曾经游历经过的地方中,包括在我的故乡浙江、南北两京、山东、两湖和两广、江西、云南和贵州等地,我都曾经对那里的山川大致游历了一番,也品尝了各地的泉水。凡是源远流长,而且潭底清澈的地方,泉水一定甘甜鲜美。即使是江河、湖泊、溪流、山涧的水,如果遇到清澈的大潭和水泽,味道也全都会变得清凉甘甜。只有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之处,那里的水才会变得苦涩、浑浊不堪。这就是所谓的损伤于奔流劳作,难道是其与生俱来的本性吗?一般说来,春天和夏天是水势上涨的季节,水味比较差一些,而秋天和冬天是水势下落的季节,水味就比较甘甜鲜美。”

贮水: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理宜多汲,贮大瓮中,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贮水瓮口,厚箬泥固,用时旋开,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

“甘甜的泉水刚刚汲取来时,就用来煮茶品饮,效果非常好。然而家居城市,又怎么能轻易得到新鲜的泉水呢?理所当然是应当一次多汲取些,贮存在大瓮之中。但是最忌讳用新的水容器,因为新容器烧制的火气还没有退尽,容易使水败坏,也容易生虫。长久使用的容器最好,但最忌讳兼做他用。水的本性很忌讳木器,尤其是松木和杉木更不行。用木桶贮存泉水,其危害非常严重,还不如拿瓶子装水为好。贮水的瓮口,要用厚厚的箬叶和泥封闭牢固,用的时候再临时打开。如果泉水不容易汲取,也可以用梅天的雨水来代替。”

舀水:舀水必用瓷瓯。轻轻出瓮,缓倾铫中。勿令淋漓瓮内,致败水味,切须记之。

“从贮存水的瓮中往外舀水,一定要用瓷瓯。轻轻地把水舀出瓮,再慢慢地倒进茶铫中,不要让水淋漓洒回瓮内,导致水味败坏。这一点必须要牢记。”

《茶谱》:择水最为切要

钱椿年的《茶谱》作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前后,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书中提出的“煎茶四要”中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作了简洁实用的叙述: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之严,故古人择水最为切要。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瀑涌湍激勿食,食久令人有颈疾。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如蟹黄混浊咸苦者皆勿用。

意思是,煎茶的水如果不好,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所以古人认为选择好水是最重要的。山泉水最好,江河之水差一些,井水的品质最低。山泉水中又以乳泉和石池弥漫的水为最佳,山谷溪间急流的水和汹腾猛荡的水不要饮用,饮用时间长了会让人脖子生病。江河之水要舀取远离人群的,而井水则要到人们常用的井里去汲取。凡是被死鱼烂蟹污染的、浑浊的以及味道咸苦的水一律都不能使用。

《茶录》: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此书由明朝人张源在万历年间写成,书中对用泉水和井水泡茶分别作了论述。

品泉。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意思是,茶叶是泉水的元神,泉水是茶叶的载体。如果不是真正的好水,就不能彰显茶叶的天然神韵,而除非是精品的茶叶,又如何能凸显作为其载体的水的功效。山顶的泉水清澈而重量较轻,山下的泉水清澈而重量较重,石中流出的泉水清澈而甘甜,沙中渗出的泉水清澈而寒冽,土中形成的泉水淡薄而色白。从黄色的石头中流出的泉水比较好,从青色的石头中流出的泉水不能饮用。流动的泉水要比静止不动的泉水好,在山的北面背阴的泉水要比在山的南面向阳的泉水好。真正的天然泉源的水是没有味道的,真正的天然泉水是没有香气的。”

井水不宜茶。茶经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无泉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雪水虽清,性感重阴,寒人脾胃,不宜多积。

著名法学家及其著作 第5篇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主张民主制)安提芬(Antiphon)卡里克里斯(Callicles)(主张贵族制)斯拉雪麦格(Thrasymachus)

苏格拉底(Socrate,BC469??)希腊著名哲学家。

柏拉图(Platon,BC427~BC347)

希腊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家,古代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Aritoteles,BC384~BC322)

希腊著名哲学家,其无论对于法律还是哲学思想均采取折中主义的原则。游离于唯物及唯心之间。他的学派也被称为逍遥学派。(习惯于和学生在散步时讲授)

主要著作:《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治》等。

伊壁鸠鲁(Epicurean School,BC341~BC270)

希腊后期的重要法律思想家。伊壁鸠鲁学派创始人。

之诺(Zeno of Cyprus,BC336~BC270)

希腊后期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希腊后期重要的法律思想家。

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四个学园:

1.约BC385年左右由柏拉图创办的学园。

2.约BC335年左右由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园。3.约BC307~BC306年左右由伊壁鸠鲁创办的学园。

4.约BC336~207年左右由之诺创办的学园。(该学园第二代领导人为克吕斯帕斯、第三代领导人为潘乃蒂阿士。)

波里比阿(Polybius,BC204~BC122)罗马第一个法律思想家,希腊人。主要著作:《罗马史》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BC106~BC43)

罗马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哲学上追随柏拉图,政治上接近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论共和国》、《官吏篇》、《法律篇》

塞涅卡(Seneca,BC4??~65??)

罗马政治法律思想家。罗马暴君尼禄的导师。

罗马五大法学家

盖尤斯(Gaius,117~180)著有《法学阶梯》

保罗(Paulus,121~180)乌尔比安(Ulpianus,170~228)著有《罗马法令的注释》共81册。

帕比尼安(??Papinionus,212)莫德斯蒂努斯(Modestinus,250??)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lppo,SAINT,354~430)一位神秘主义哲学家,其理论接近新柏拉图主义。

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及500多篇演讲稿、3篇论文及218封书信。其中《上帝之城》曾被奉为基督教神学经典,该书对后世基督教神学都有重大影响。被誉为5世纪的百科全书。也称为“第一部历史哲学”,甚至有学者认为“神圣罗马帝国”就是为了企图实现《上帝之城》一书所提出的理想。

约翰·索尔兹伯里(Salusbury,1110~1180)中世纪另一位政治法律思想家。其在国家和法律观点上继承了许多西塞罗的思想。

主要著作:《论政府原理》(1159年发表,是中世纪第一本研究政治哲学的书。)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

西欧中世纪最权威的经院哲学代表,也是重要的法律思想家。

主要著作:《反异教徒大全》、《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等。其中《神学大全》体现了其

主要法律思想。

马西利(Marsillius of Padus,1278~1343)

西欧中世纪著名的政治法律思想家,坚决反对动用教权,维护君权,是使中世纪法学摆脱神学桎梏的重要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和平捍卫者》(1324年)

马基雅弗利(又译马基雅维里)(Niccols Machiavillc,1468~1527)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从而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主要著作:《君主论》、《论图斯·李维著[罗马史]前十卷》三卷(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八卷、《兵法》(直译《战争与艺术》)、《曼陀罗华》(喜剧)等。其《君主论》在

20世纪八十年代又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让·布丹(Jean Bodin,1530~1596)

著作:《六国史论》(布丹成名作,其在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甚高。其并不逊色与亚里士多德

的《政治学》。

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资产阶级自然法的创始人,国际法鼻祖。

主要著作:《论海洋自由》、《战争与和平法》(其国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此)

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1632~1677)荷兰著名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英勇的无神论者。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17世纪著名的政治法律理论著作之一)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大资产阶级、上层新贵族利益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近代机械唯物

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论公民》(1642年)、《论物体》(1655)、《论人性》(1658)、《利维坦》(1651)

他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利维坦一书中。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

英国革命后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古典

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著作:《论宽容异教的通信》(1689年)、《政府论》上下篇(1689年)、《人性理解论》

(1690年)等。其中《政府论》是其代表作,特别是下篇,包含了他许多重要

的法律思想。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

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斗士。

主要著作:《论出版自由》(1644年)、《偶像破坏者》、《为英国人民申辩》(1651年)《再为

英国人民申辩》(1654年)

詹姆士·哈林顿(James Harrington,1611~1677)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早期主张君主立宪制,查理一世被俘后主张共和制。

主要著作:《大洋国》(1656年秋)此书形式上是一部政治小说,实质上是其为英国提出的一部宪法草案。

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法律思想方面)《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年)、《论法的精神》(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1748年)

卢梭(J.J.Rousseau,1712~1778)

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之一,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一位主要人物。主要著作:(政治法律方面的)《论人类不品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是激进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理论的集中概括。是世界政治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震撼世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书。)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被恩格斯誉为“‘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整个

生命的人”。其与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

霍尔巴赫(Paul Heinrich Dietrich d’Holbach,1723~1789)达朗贝尔、孔多塞、哈勒、魁奈、杜尔阁等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一起编写了长达35卷的《百科全书》。

所以被称为“百科全书”派,该派的法律思想在资产阶级法学世界观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摩莱里(Morelly,1720~1769)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

另一位法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几与孟德斯鸠和卢梭一样

享有盛名的学者。主要著作:《马布利全集》(逝世后出版)、《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哲学家经济学家对政治社会的自然的必然的秩序的疑问》、《论波兰的政治和法律》、《美国政府和法律概观》、《根据从1648年威斯特法里亚和约到现在的各项条约建立的欧洲国际法》等。

罗伯斯比尔(Maximilien de Robospierre,1758~1794)

为人所熟知的法国激进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自幼受到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尤其崇敬卢梭。

主要著作:《革命法制和审判》(前苏联人编辑出版的册子,其中收录了其主要演说和文章。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

美国首届总统、著名政治家、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1796年选举前夕,其发表了著名的

告别演说,这种拒绝再任的行动,开创了美国政治史上总统只能担任两届的先列。

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和第

三届美国总统、美国民主共和党(现民主党)的创始人,开创了美国两党制的先河。

主要著作《英属美洲权利概述》(一篇重要的政治论文,许多论点被以后的《独立宣言》

所采纳发展。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民主派的主要代表之

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

主要著作:《常识》、《林中居民的信礼》、《人权论》、《理性时代》、《政府基本原理》、《反君政论》、《政治论》等。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itan,1757~1804)

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家、宪法学家。温和派(联邦党人,即现共和党)的首领。

其与麦迪逊(1751~1836)、杰伊(1745~1826)等人联合其来,自称“联邦党人”

共同以“普布利乌斯”的笔名,从1787年10月的纽约报刊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后由汉密尔顿编为《联邦党人文集》。在美国大量出版发行,影响很大。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40)

德国重要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家。

他深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卢梭的影响。笛卡尔及培根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主要著作:《宇宙发展史概论》、《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把数学概念

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性的根源》。1770年之前被称为“前批判时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他在此时期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小缺口。而1770年后则被称为“批判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批判哲学体系逐步形成。

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法学家。其政治法律思想比康德、黑格尔激进,具有比较浓厚的民主主义色彩。

主要著作:《一切启示的批判》、《知识学》、《试论公众关于法国革命的意见》、《自然权利基础》、《伦理学体系》、《人类的天职》、《闭塞的商业王国》、《幸福生活的途径》、《告德意志民族书》、《论学者的使命》等。

其前期比较激进,受卢梭影响大,拥护法国革命。后期向封建贵族妥协,主张改良,侧重强调国家主义,比较保守。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lv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德国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也是对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异常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既是德国主要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大家,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

主要著作:《法哲学原理》(法哲学方面的代表作,1821年发表)

耶利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

英国资产阶级法理学家和理论学家、功利主义理论创始人。创办和主编《威斯敏斯特评论》

主要著作:《道德学》、《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监禁所》、《司法证据原理》、《宪法论》、《议会改革计划》、《宪法法典》

约翰·奥斯丁(John Austin,1790~1859)

19世纪英国分析法学的首创者、著名的资产阶级法理学家。其将功利主义与实证主义相结

合,创立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其将法理学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使法学,尤其是法理学成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由主义范畴)

主要著作:《法理学大纲》、《法理学讲义》(或称为《实在法哲学》)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他是继边沁之后,英国另一位自由主义法律哲学家。詹姆斯·密尔 的长子。主要著作:《意见形成篇》、《逻辑体系》、《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自由》、《国会改革意见书》

《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等。

其中《论自由》是密尔急进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著作。

亨利·梅因(Sir Henry Maine,1822~1888)

英国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名法律史学家。

主要著作:《古代法》、《古代法制史》、《古代法和习惯》、《贫民政府》 其中《古代法》是梅因研究古代法史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

弗里德里希·卡尔·萨维尼(Fridrich Karl Savigny,1779~1861)德国历史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著名的法学家。

主要著作:《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历史使命》、《中世纪罗马法历史》、《当代罗马法制度》等书。

鲁道夫·冯·耶林(Rudolq Von Jhering,1818~1892)著名的德国法学家、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其深受孔德证实主义的影响。孔德的

社会政治哲学耶林法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主要著作:《罗马法在其不同阶段的发展中的精神》(其因此文树立其在德国民法学中的崇高声誉和领导地位)、《为权利而斗争》、《法律的目的》、《常用的法律》、《法理学的诙谐和严肃》、《今日罗马法和德国私法的教理年鉴编纂》等著作。1857年,其与格尔伯一起创办了《民法独断论者年鉴》,这个刊物在传播民法思想方面的作用很大。

鲁道夫·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1856~1938)

德国法学家,新康德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其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西班牙、及拉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用唯物史观观点看经济和法律》、《关于正当权利的学说》、《法学理论》、《法及法学的本质》、《近代法律及国家理论》、《法哲学教科书》、《法哲学论文、演讲录》等著作。

本扎曼·孔斯坦(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

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袖人物、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解释者

和代言人”。

主要著作:《立宪政治教程》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曾评论其在政治方面是“帝国制度(个

人独裁)的代言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资本家统治的代言人”、在人类活动的所有范围

内、甚至在科学范围内是“等级制度的代言人”。主要著作:《为重新组织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计划》、《实证政治》、《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主义问答或广泛宗教解说撮要》等。

巴·伊·罗斯特尔(1793~1826)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中的主要思想领袖之一。其思想比较激进。主要著作:《罗斯真理》

尼·米·穆拉维约夫(1795~1843)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中另一位的主要思想领袖。其思想相对温和。主要著作:《对俄罗斯人民的宣言》

赫尔岑(А.И.Ґерцен,1812~1870)

19世纪俄国贵族地主革命家,也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政论家。主要著作:《自然研究通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俄国人民与社会主义》、《赫尔岑全集》(文艺作品)等。其创办《北极星》文艺丛刊、与奥加略夫创办了著名的《钟声》杂志。极力宣传农民解放,号召人民推翻沙皇制度。晚年撰写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Н.Ґ.Чернъщевский,1828~1889)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政

论家。主要著作:《穆勒(现译密尔)政治经济学概述》、《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经济活动和立法》、《资本与劳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没有收信人的信》及长篇小说《怎么办?》、《序幕》等。1856年,其担任《同时代人》杂志的主编。

埃利希·尤金(Ehrlich Eugen,1862~1922)

法律社会学和自由法学代表人物,法律社会学的奠基者。由于其学说流行于欧洲大陆,所以

也被称作欧洲的法律社会学。此学派另一代表为坎特罗威茨。主要著作:《法律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等。

里昂·狄骥(Léon Duguit,1859~1928)

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其受到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杜克海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的社会连带主义社会学、以及耶林的法的目的论的影响。该派的其他主要代表

人还有国际法学家波利蒂斯(N.Politis)和塞尔(G.Scelle)、行政法学家杰泽(G.Jèze)和

博纳徳(R.Bonnard)和罗兰(L.Rolland)等人。

主要著作:《国家、客观法和实在法》、《社会全力、个人权利和国家》、《宪法论》、《拿破仑

法典以来法律与国家》、《公法的变迁》(英美译为《现代国家中的法律》和法律与国家等。

罗斯柯·庞德(Roscoe Pound,1870~1922)

美国社会学法学(同时代还有欧洲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西方

法学界的权威人物之一。其在詹姆斯及霍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吸收美国社会学

沃德、罗斯关于社会力量及社会控制的理论,兼采欧洲社会法学派和新黑格尔法学派的某些

理论,建立了一个十分庞杂的社会学法学体系。其理论在旧中国也有过一定影响。

主要著作:《社会学法学的主要范围和目的》、《法律哲学导论》、《法制史解释》、《法律和道德》、《美国刑法》、《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义务》、《法理学》。

以下是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卢维林(Karl Llewellyn,1892~1962)弗兰克(Jerome Frank,1889~1957)奥利芬特(H.Oliphant)库克(W.Cook)穆尔(U.Moore)

哈盖尔斯特列姆(A.Hägerström,1869~1939)

斯堪的纳维亚现实主义法学的创始人。由于其是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法哲学教授,所以该派

也被称为“乌普萨拉法学派”(Uppsala School)。其本质属于社会法学的一个分支。

该派其他代表还有:奥利维克罗纳(K.Olivercrona,1897)罗斯(A.Ross,1899 Denmark)该派主要著作:《法律和道德的本质研究》(哈盖尔斯特列姆)、《法律思想修正》(伦德斯特)

《作为事实的法律》(奥利维克罗纳)、《向现实主义的法理学前进—法学二元论批判》《论法律和正义》(罗斯)

汉斯·卡尔森(Hans Kelsen,1881~1973)

纯粹法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原籍奥地利的布拉格,后移民美国,由于其长期在欧洲大陆

流亡,所以使纯粹法学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到了相当的传播。主要著作:《纯粹法学》、《法律和国家一般原理论》(法理学方面)、《国家的主要问题》

《国际公法概论》、《国际公法原理》、《什么是正义》等。该派其他代表还有:韦德罗斯(A.Verdross,Austria)孔兹(J.Kunz,Germany)

赫伯特·哈特(Herbert Hart,1907~)

新分析法学创世人。其学派为现代西方主要法学派之一。

主要著作:《法律的概念》、《法律、自由和道德》、《惩罚与责任》等。

雅克·马里旦(Jacques Maritan,1882~1973)

法国哲学家,1906年改信新托马斯主义。沿袭了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和亚里士多德的思

想。

主要著作:《人和国家》、《真正的人道主义》、《人权和自然法》

朗·L·福勒(Lon L.Fuller,1902~1978)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四位法学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霍姆斯、庞德、卢维林),非神学的自然

法学的主要的代表人。

主要著作《法律在探求自己》、《法理学问题》、《法律的道德性》、《法律的解剖》、《社会秩序 的原则》(在其逝世后出版)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

当代非神学新自然法学的主要代表,是战后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正义论》(1971年初版)

罗纳德·徳沃金(Ronald Dworkin,1931~)

美国当代法学家,当今西方最负盛名的法律哲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认真看待权利》、《法律概念》(其法理学中最重要的著作,至少从哲学上对美国

读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墨子》 第6篇

这学期,我们在黄老师的课堂学习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进行了几节课的学习后,老师要求我们要在课外选读一些哲学书籍,之后需要上交一篇读后感想。在听到这个课外作业后,我第一反应是,我要选《墨子》作为这次作业的探究对象。

《墨子》是墨家的经典,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又名墨翟。春秋末战国初期的宋国人,是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很多人比较关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为什么我对墨家这么感兴趣呢。一是作为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位以工匠出身的先哲,我对这位用实际行动来反战的“侠客”深感钦佩;二是在清末,面对那个风雨动荡的中国,梁启超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若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有救”。

之前有陆陆续续接触一些墨家的学说,但绝没有近日这么投入。墨翟涉猎广泛、身份多重,所以《墨子》一书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多。有一些内容是墨子根据自己在工具、守城器械制作方面的经验,总结了一些早期的科学知识;也有探讨古代文人最为关注的,关于治国准则、举贤制度的议题。

墨子反对战争,并充分尽自己的能力阻止战争的发动。曾有记载,墨子为了阻止楚国发动的战争,不分昼夜地赶路,最后用自己守城的知识折服公输班和楚王。墨子是工匠出身,所以他是先秦诸子中少有的科学意识浓厚的一位。在墨子里,也经常有关于他对科学现象的一些理解。在力学方面,《墨子》论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力,刑之所以奋也。”墨子对浮力的原理也有这样的说明:“荆之大,其沉浅也,说在具。”其言下之意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重力有关。在声学方面,《墨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幎之以薄皮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他记叙了利用声音的共鸣,探测敌方挖地道点的方法。《墨子》中还记载了许多有价值的光学知识,比如在球面镜成像规律方面,对凸面镜成像,书中记载着:“鉴者近,则所鉴大;其远,则所鉴小,景亦小。”

对先秦时期的力学、光学、机械学、几何学和算学方面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使墨家成为古代中国最富于科学精神的一个学派。后期墨家把墨子的逻辑思想加以系统化,发展并提炼成形式逻辑的概念论、判断论和推理论,并表达了辩证逻辑的一些思想因素,构建了一个足以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体系相媲美的东方形式逻辑体系。可见,墨家对早期的科学启蒙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后来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墨子中还有大量篇幅是对治国准则、举贤制度的探讨。春秋战国之交,各国的贵族世袭制遇到了全面的挑战。小私有者、手工业者在经济上逐渐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略的社会力量,他们从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出发,期望政治上的一系列权利。墨子正是代表他们的心声。若要“求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尚贤乃为政之本。有许多学者认为,墨子的“尚同”“尚贤”理论,特别是“尚贤”与西方“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有相近似的含义,这种理论的代表者为梁启超先生。他们认为《墨子·经上》的“君,臣民通约也”正是民约之意。“通约”即“共同约定”。故“君,臣民通约也”意为“天子、国君是由臣民共同约定而立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尚贤”与“社会契约论”在理论上确实有相同之处,这也确实体现了墨子观点的先进性与超前意识。墨子主张“莫若法天”,这里的“天”就是一种客观的正义标准,是最高的准则,实行着赏罚的功能。“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赏者有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罚者亦有矣。”对于顺从天意,天必赏之;而违背天意者,一定会受到天的惩罚。墨子的正义观异化为“天志”,天志与正义应是正义价值的不同表达方式,都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天志不过是墨子对其正义观念的抽象表达。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墨子的法是其借助或寄托于天而塑造的社会法则。他推崇“天志”,借助“天”的力量来实行赏罚。墨子不遗余力的劝勉统治者要实行善政。“天欲义而恶不义”,“义者,善政也。”然而对于不义的统治者,墨子除了乞求“天罚”外,毫无办法。因此,墨子的法律观是建立在“神意”的基础上的。墨子主张建立“贤人政体”,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哲学王”的人治思想相似。他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只有贤人治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墨子说:“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也就是说,如果是高贵聪明的人管理愚蠢低贱的人,国家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反过来愚蠢低贱的人管理高贵聪明的人,国家就会混乱。由此便可知尚贤是为政的根本。在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讲尚贤,墨子则是反对宗法制度的,他认为贤人应通过推举产生,而不是以出身和财富为标准,只要有才能就都有被推选的可能。

在墨子的著作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为群众的“发言”。我把它理解为,墨子至始至终的平民情结——最高大的伟人心中始终装着最底层的人民。这个来自东方的智慧头脑所诞生的治国观点,与遥远的西方文明起源交相辉映。墨子的一些观点有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危险,但在战国初期,借助“天志”来试图建立一个能让众人信服的准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在战国时期,墨学与儒家是被广泛接受的两种学派。并称“显学”,在百家争鸣的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最初师从儒家,后来墨子不满儒家的礼乐奢靡的烦扰,推崇质朴节俭的他自创了墨家学派。在我看来,儒墨之别就是,墨家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比儒家的要彻底,或者说,墨家的思想更为超前。同样是举贤任能,儒家有很多条条框框,但墨子主张唯才是举,“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墨家这种在今天看来能体现公平民主、对社会大有脾益的思想在当时却会引来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抨击;同样是提倡“爱人”,儒家认为爱有亲疏远近,有等级的区别,而墨子确认为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这不是如今我们最为提倡的吗?可在当时,这绝不能收到统治者的赞赏,所以统治者选择了儒家,或者说,使历史选择了儒家。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精选6篇)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 第1篇古代著名书法理论著作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