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作分析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动作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动作分析 第1篇

距离保护由于受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影响很小, 保护装置运行灵活、可靠, 性能稳定, 躲过负载电流能力强, 故主要用于电网结构复杂、运行方式多变的高压输电线的保护。然而, 在实际应用当中, 会出现由于线路短路故障持续时间较长造成距离保护处于动作边界, 从而引起保护动作的情况。

本文以某站110k V线路发生AB相间短路故障为例, 运用阻抗测算的方式来识故障类型, 继而通过A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和AB两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验证了这两次故障皆由故障发展和保护逻辑判断所引起, 为故障维修提供了可靠参数。

1 故障概述

2014年5月20日13时58分12秒, 某站110k V线路发生AB相间短路故障, 开关保护相间距离I段13ms出口, 重合闸1088ms出口, 6218ms后保护整组复归;2014年5月20日14时17分00秒, 该线路再次发生A相接地故障, 持续308ms后, 发展成为AB两相接地故障, 其开关保护相间距离I段348ms出口, 超过定值要求 (0ms) , 重合闸1419ms出口, 6574ms后保护整组复归。

2 故障前运行方式

故障前该站2#、3#主变110k V侧并列运行, 110k V母联断路器在合位。该线路断路器在合位, 带负荷。

3 保护动作情况

3.1 保护动作报告 (表1)

3.2 保护动作时序图

第一次动作 (图1) :

(1) 该线路发生AB两相短路故障; (2) 相间距离I段出口; (3) 三相跳闸故障切除; (4) 重合闸启动; (5) 重合闸出口; (6) 三相开关重合。

第二次动作 (图2) :

(1) 该线路发生A相接地故障; (2) A相接地故障发展成AB两相接地故障; (3) 相间距离I段出口; (4) 三相跳闸, 故障切除; (5) 重合闸启动; (6) 重合闸出口; (7) 三相开关重合。

3.3 保护测距

4 保护动作分析

判断故障位置是否位于距离保护动作范围内, 必须计算故障时保护安装处的测量阻抗。这里以第二次故障为例, 计算故障时的测量阻抗。

4.1 A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选取故障后第一个周波电流, 按照图3所示方法, 用尺量取其峰-峰值之间的垂直距离, 并转换成故障电流幅值的有效值, 转换公式如下:

同理, 量取故障后的电压峰-峰值并转换成故障电压幅值的有效值。最终, 经过转换的故障电流幅值为:71.197A, 故障电压幅值为:18.02V。

然后选取故障相电流的一个波峰, 作一条过波峰顶点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 找出故障相电压距该线最近的一个波峰, 作出同样一条平行线, 量取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图4中从左到右的波形, 依次是A相故障电流波形, B、C相电流波形, 零序电流波形和A相故障电压波形。上面红色横线的是A相故障电压波峰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 下面的是A相故障电流波峰垂直于时间轴的直线, 可见故障电压超前于故障电流。

利用下列公式算出故障电压与电流相量之间的相角差: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 以故障电流相量为参考相量, 故障电压超前47.9°。所以计算测量阻抗使用的故障电流相量为71.197∠0°A, 故障电压相量为18.02∠47.9°V。由于是单相接地故障, 所以零序电流相量基本等于故障电流相量。

为了计算测量阻抗, 还需要零序补偿系数Kz, 利用下式计算Kz:

式中, R1, X1是线路的正序电阻、电抗参数;Kr, Kx是线路的零序电阻补偿系数和零序电抗补偿系数, 均可以从定值单查找。经过计算得到Kz=0.4448∠-8.22°。

根据单相接地故障时, 测量阻抗计算公式:

其中, Uφ和Iφ是故障相电压相量和相电流相量, 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 带入上式, 可得A相故障接地时, 保护处的测量阻抗Zc=0.177∠50.37°Ω。

4.2 AB两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按照前面叙述的方法, 从故障录波图上量取AB两相接地故障时的A相故障电压相量、电流相量, B相故障电压相量、电流相量的幅值和相角差。

以A相故障电流为参考相量, 得到故障时的A相故障电流相量为73.635∠0°, A相故障电压相量为19.547∠0°, B相故障电流相量为46.634∠150.48°, B相故障电压相量为16.641∠-52.2°。

根据两相故障时, 测量阻抗计算公式:

其中, Uφφ和Iφφ是故障线电压相量和线电流相量, 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 带入上式, 可得AB两相接地故障时, 保护处的测量阻抗Zc=0.138∠43.22°Ω。

由以上算法及结果, 可知道13时58分12秒时, 110k V线路发生了AB相间短路故障, 通过录波图数据计算出保护测量阻抗为0.143Ω, 相间距离I段定值为0.2Ω。测量阻抗位于动作区内, 相间距离I段无延时动作, 而在14时17分00秒, 该线路再次发生了A相接地故障, 通过录波图数据计算出保护测量阻抗为Ω, 接地距离I段的定值为0.1Ω。测量阻抗位于动作区外, 接地距离I段不动作;A相接地故障发展为AB两相接地故障后, 通过录波图数据计算出保护测量阻抗为Ω, 相间距离I段的定值为0.2Ω。测量阻抗位于动作区内, 相间距离I段无延时动作。

由上可得出结论: (1) 这两次故障中, 该线路开关距离I段保护均系正确动作; (2) 第二次保护动作, 相间距离I段出口在349ms时动作, 虽然在时间上超过定值要求, 有所延迟, 但究其原因, 是因故障发展和保护逻辑判断所引起。

5 总结

结合上述110k V线路发生AB相间短路故障类型, 通过A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和AB两相接地故障保护测量阻抗的计算, 发现这两次故障皆由故障发展和保护逻辑判断所引起。鉴于此, 我们可以结合这一分析结果, 在解除故障时注意以下两点, 以期保证顺利排除故障:

5.1遇到距离保护动作时, 特别是在时间上有所延迟时, 首先应当根据录波图计算测量阻抗, 判断保护是否为正确动作。

5.2当故障转变时, 因保护软件中逻辑单元判断中有一个识别的过程, 故在时间上会造成有所延迟。

摘要:以一起110k V距离保护动作为例, 判断了该保护装置是否为误动作, 并分析了引起距离保护I段出口延时动作的原因, 说明了在某些系统故障的分析中不能忽视测量阻抗以及保护逻辑判断识别过程, 否则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距离保护I段,测量阻抗,动作,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雪兰, 王二军.一起35k V线路距离保护动作分析[J].河南科技, 2014 (10) .

[2]席佳伟, 贾蓉蓉, 林楠, 贾荣兴.故障电阻对距离保护动作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9) .

向动作分析要效益 第2篇

进行动作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无效的动作,以最省力的方法实现最大的工作效率。这些动作几乎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包饺子会比一般人快很多?为什么有的人插秧会比一般人快很多?那都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诀窍,能够用最科学的方式,以最经济的动作来完成包饺子和插秧的动作。

具体而言,动作分析要遵循动作经济原则。动作经济原则包括:

能用脚或左手做的就不要用右手做

因为右手的工作量非常大,尽量使用左手和脚,能减轻右手的负担。

尽可能双手同时作业,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有研究表明,双手同时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故应该尽可能让双手同时作业,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不要使双手同时休息,空闲时尽量想办法让它做点别的工作

经常保持双手的运动,有助于双手灵活性的提高,故要想保持良好的状态,就不要使双手同时休息,空闲时应尽量想办法让它做点别的工作。

尽可能用小的动作去完成

与其用躯干来完成动作,不如用臂、腕和手指来完成动作,手的动作越简单越好,这样动作量就会减少。动作越小,意味着花费的力气越小,这是动作经济的基本表现。

合理配置和摆放材料

材料和工具要尽量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并按照基本作业要素的顺序确定适当的位置,

“伸手能拿到的地方”,就是以人体中心线为轴,手的臂长为半径,在这个范围内,就是伸手能拿到的地方。在人体的胸前这一块操作,眼睛看、手拿是最方便的。

基本作业要素的数目愈少愈好

排除不必要的动作,动作距离要最短。这个原则的出发点在于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动作,尽量提高效率。

减少工人基础工作量

把两个以上的工具结合为一个,或者利用便于取材料和零件的容器来减少工作量。通过以上方式,能够尽可能地利用工具来减少人的工作量。

必须利用保持器具

要想长时间地保持物与人的良好结合状态,就必须利用保持器具。因为人体的耐久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想保持一定的工作状态,就需要一定的工具加以支持。保持器具就是人在特殊工作情况下可以利用的工具。

确定动作顺序

把动作的顺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动作有节奏地、自动地进行。有节奏、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对称动作

使双手同时朝着相反方向进行动作,不可同时朝着相同的方向活动叫对称动作。研究表明,进行对称的运动,不容易疲惫,所以尽量进行对称的动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尽量利用动力装置

要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等,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动力装置。尽量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和动力装置,而不是依靠人力,当然可以减少人的疲惫,从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为了减轻疲劳,作业点要保持适当的高度

为了减轻疲劳,作业点要保持适当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是可以测出来的。通过测量和精心计算,就能够使动作尽量地舒服一点,也能够减轻工作的疲劳。

判别学生动作的原理分析 第3篇

我们姑且先完全抛开教的错误和学的错误来谈论学生自主学练投篮动作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练习投篮,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可能小时候学过(学过的动作也未必是正确的);有的学生以前从来没有玩过篮球;有的学生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后而亲自体验过投篮;有的学生看、听过,却从来没有去体验过投篮;如果以上假设存在,那么,针对这些客观事实,我们怎么去判别呢?

笔者认为,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学练投篮,并且要求连续投篮10次,自己检测命中率。假如某些学生在10次投篮中投进5次或5次以上,作为老师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学生不错,是个玩篮球的人才”;假如某些学生连续投篮10次以上,却一次都不进,作为老师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学生不行”;假如某些学生的命中率在0-2次之间,你的评价也很一般。按常态,我们一定关注那些投篮命中率高的学生,顾不上评价其投篮动作是否规范、合理和正确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学生有“命中率”。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同样呈现出高命中率,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又能说什么?因为教师本身的示范也未必是正确、合理和规范的。因此,判别初中生投篮动作是否正确,投篮“命中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选择的投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最适合自己的运动实际,这种适己性原理,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功和喜悦。

二、学生动作的普遍性原理

尽管有部分学生在玩球过程中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投篮命中率,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有些学生投篮动作的不规范、不合理和不正确性的现象。正如我们前面所言的适己性原理,每一个人的运动技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还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那就是普遍性原理,如果班级教学中的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错误动作,那么这些动作即使具有个人特质的、有较高“命中率”,也需要教师去纠正。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有单手肩上向前推球投篮、双手脑后向前投抛篮球、双手胸前向前推球投篮为代表的三种错误投篮方式,对于这种普遍性投篮错误方法,作为体育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和合理的单手肩上投篮和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应在第一时间里纠正与消除这些错误动作,依靠最权威的NBA或CBA等篮球网络视频来组织学生观看和模仿。教师自己还必须认真做好动作示范,让学生去反复模仿正确的投篮动作,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建立正确的投篮动作表象。

三、学生动作的个别性原理

与普遍性原理相对应的是个别性错误动作的判别,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学生喜欢用单手投篮,尽管这种个别性比例甚少,但也同样需要我们去发现错误、共同析错和纠错来解决动作。针对单手投篮的学生,起初最好不要强迫让他改变,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观察他的投篮,并且从观察中尽快的寻找到单手投篮的错误动作如推手投篮、肘不抬、蹬地展体不充分、手臂没有伸、没有拨球动作,然后给他提出一些纠正方法,让他养成正确的举球、抬肘、双脚蹬地、展体、伸臂、屈腕、食中和无名指拨球出手动作习惯。这种个别化教育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能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从而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情景。教师还可专门性安排一、二节投篮比赛,形式可以是限时定点投篮淘汰赛以比出最终的胜利者,通过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体验来反应不同投篮方式所取得的不同测试成绩,让学生自己明白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才能赢得最后的比赛。

四、学生动作的差异性原理

差异性是课堂教学的永久主题,没有差异性的课堂就如鱼儿离开了水,因此差异性教学的存在让体育教学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就大班级化教学而言,学生同时学练同一种运动技能,也会产生着不同形式与类型的错误动作,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实施差异性教学,如同样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单元教学中,虽然教授的是同一种技能,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有的是单手肩上向前推球投篮,还有的是单手把篮球放在肩上、脑袋后、额头正前方和双眼处进行向前推球投篮的错误动作,另外还有双手脑后向前投抛篮球、双手胸前向前推球投篮等错误,因此,只有在教学中静心、细心和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练生,从整体中发现个体错误动作的差异性,从整体中发现普遍错误动作的差异性,从同一技术动作中发现不同错误动作的差异性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和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分析错误动作,直至纠正和解决错误动作。

五、学生动作的来源性原理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判别学生错误动作的来源性,才能在纠错和解错中抢得先机、赢得实效。也许有些学生的投篮错误动作是模仿教师,或许是模仿自己的运动同伴、父母、亲戚朋友等,针对这些从不同途径学到的错误的、不规范和不合理的错误动作,教师无需批评嘲讽,重要的是找到错误动作的来源,并耐心、用心地在教学中指出他们存在的错误动作,然后加以指点与纠正,直到每一个学生建立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为止。

过电流保护误动作分析 第4篇

1. 相关概念

过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当流过系统的电流值超过过电流保护装置整定的动作值, 且经过一定的时间延时后使保护装置动作, 切断故障电路, 这就是过电流保护的动作原理。

过电流保护接线方式:过电流保护的接线方式是指保护中电流互感器与继电器的连接方式。正确地选择保护的接线方式, 对保护的技术、经济性能都有很大影响。其基本接线方式有三种:三相三继电器的完全星形接线方式, 两相两继电器的不完全星形接线方式, 两相一继电器的两相电流差接线方式。其中三相三继电器完全星形接线方式, 对各种形式的短路都起保护作用, 且灵敏度高, 而两相两继电器不完全星形接线和两相一继电器的两相电流差接线方式, 只能对三相短路和各种相间短路起保护作用, 当在没有装电流互感器的一相发生短路时, 保护不会动作。

2. 过电流保护误动作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2.1 励磁涌流与和应涌流的影响

励磁涌流实质上是断路器操作时引起的电磁暂态现象, 是由于变压器内磁通饱和而引起的。此外, 自动励磁调节装置的自激振荡和一次设备的铁磁谐振等因素也会造成间隙性励磁涌流, 励磁涌流的大小与合闸角有关, 当合闸角为零时, 变压器铁芯处于高度饱和状态, 励磁涌流可达额定电流的6~8倍, 即使不是合闸角为零的极端情况, 也有可能使过电流保护误动。对于这种误动, 一般采用带有二次谐波闭锁功能的电流保护, 以防止励磁涌流导致电流保护误动。

当变电站有2台以上主变时, 一台变压器空载合闸, 会产生励磁涌流, 而如果涌流较大, 将使得并列运行的其他变压器中产生和应涌流。和应涌流具有以下特征: (1) 合闸变压器电流始终具有涌流特征, 但涌流衰减速度不一致, 前面很快, 取决于系统与变压器电阻之和, 后面很慢, 仅与两台变压器的原边等效电阻有关; (2) 系统电流大小与涌流大小相关, 开始几个周波有涌流特征, 随着和应涌流的出现, 系统电流逐渐对称起来, 涌流特征消失, 同时期衰减速度很慢, 与此时变压器涌流衰减的速度一致。和应涌流由于具有涌流特征, 因此其幅值也很大, 且其持续时间较长, 容易造成保护误动, 对于这种情况, 考虑提高电流定值或引入电压闭锁元件, 防止过电流保护误动。

2.2 不平衡电压、电流的影响

当系统故障为电机三相绕组的中心抽头错误接地所引起的时候, 电网对地电压会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如此不平衡的电压加在电机三相绕组上, 就会出现过电流保护误动作。对于这种情况采取将绕组中心抽头的地线改接电机外壳, 使中心抽头悬浮即可。

2.3 谐波电流的影响

由于系统中有谐波分量的电力机车等设备运行时, 会向系统注入一定的谐波电流, 电容器组是谐波电流的主要负荷支路, 电容器的等值阻抗比正常方式要小, 因此电容器流过的谐波电流比正常方式要大, 经过TA转变到保护装置的二次电流波形发生严重畸变, 谐波与基波幅值叠加后, 出现尖峰值较高的电流, 当系统中的继电器采用静态抗饱和型电流继电器时, 由于其原理是检测电流峰值, 则电流波形畸变程度越大, 该继电器感受到的电流有效值比基波电流有效值大很多, 则可能造成过电流保护误动。对于这种情况, 一般采用将静态抗饱和型电流继电器换成电磁型继电器来防止误动作。

2.4 冲击电流的影响

电厂用电在与备用电源切换的过程中, 在合闸瞬间会产生冲击电流, 冲击电流是一个衰减极快的电流, 它的大小与合闸速度有关, 合闸时间越快, 其残压衰减的越小, 因此, 备用变压器母线电压和电动机残压的压差也越小, 这样其合闸冲击电流也越小。当冲击电流大于备用电源变压器过电流保护整定值, 就会使过电流保护误动。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 采用快速断路器; (2) 尽可能快地投上备用断路器; (3) 备用变压器过电流保护加一定的时间延时以躲过冲击电流。

除以上的原因之外, 还有变压器环流的影响、电机启动电流的影响、弧光接地故障引起的误动、系统振荡的影响、、运行维护上不到位、制造部门责任等因素, 这里不再赘述。

3. 结论

过电流保护装置在整个电力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动作的正确与否对系统能否稳定运行有重大影响。因此,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 防止过电流保护装置误动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在装置合理设定其动作值和延时时间, 以及在装置中加设振荡闭锁, 或电压闭锁装置等措施之外, 今后发展的趋势是研制新型继电器, 利用系统在故障时流过电路的电流的其他特性 (如电流的不对称性等) 作为保护的信号源, 提高过电流保护的可靠性, 以保证过电流保护在不该动作的情况下不发生误动, 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摘要:电力系统在运行时常常因为系统中的过电流保护发生误动作而造成事故, 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该文针对过电流保护误动作进行分析, 且针对各种情况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并提出了过电流保护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过流保护误动作,励磁涌流,谐波,振荡闭锁

参考文献

[1]贺家李, 宋从矩: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对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要领分析 第5篇

一、前言 目前,在教学中对原地推铅球动作要领的理解存在着较多的异议,有人提出蹬、转、送、挺、推、拨;有人提出蹬、转、挺、推、拨;也有人提出仰、蹬、转、挺、推、拨;以上种种提法虽各有侧重,但显然不够全面。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提法更为恰当,即原地推铅球教学应把握蹬、转、抬、送、挺、撑、顶、推、拨这九字要领比较全面合理。

二、分析讨论 原地推铅球的整体动作结构是由抬体和推球两个动作结构组成的。抬体是为推球做好投前身体和技术上的准备,它是正确推球的基础,是顺利完成推球动作的保证。在实践中,学生通常出现的出手角度偏低和潜意识的向上托球都是因为抬体动作完成不到位造成的。以右手推球为例,在推球前由于右腿的积极蹬伸,加之左脚的有力支撑,阻止身体水平前移,把力量传导至髋部,推动右髋向投掷前上方向转移。骨盆围绕身体纵轴转动,原来向后扭紧的上体由于挺、转髋的带动向左上方转动,前俯的上体受牵拉抬起,身体沿冠状轴和垂直轴综合转动,同步完成蹬、转、抬体动作。此时身体以转为主,以蹬为轴,形成收腹、含胸、右髋前顶、左臂内扣、拉肩留肘、左肩高于右肩的身体姿势,拉长的工作肌群是进入下阶段的推球创造了条件。如果对抬体动作不重视,上体只沿垂直轴转动,而不是沿冠状轴和垂直轴的综合转-动,投掷臂没有拉肩留肘随上体一起转动,就会形成错误动作。在完成抬体动作后,随着右腿继续蹬转,体重开始前移,右髋向投掷方向转送,推动髋部前移。在实践中,如不强调髋部前移,上下脱节就容易形成上体“前跑”,失去重心造成单凭手臂力量推球的错误用力 顺序,因为推铅球的用力过程是自下而上的传导用力。当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方接近垂直面时,左腿由于右腿蹬伸造成的膝关节被迫屈曲必须立即撑直,并积极向上蹬伸,帮助重心上升,提升出手点,配合右腿的蹬伸和投掷臂的推,充分利用反作用力效果完成最后用力动作。因此,掌握好左腿支撑的时机很重要,不仅能及时强化用力时机和正确的用力顺序,避免单纯依靠臂力和臂部后坐推球现象,也有效地衔接了上下肢协调配合和身体继续沿轴向左侧转动,完成挺胸、顶肩、推臂、拨指的一系列协调动作。顺势使身体右侧超过左侧,右肩高于左肩,身体重心达到最高点,提高用力充分程序,以及调节快速的爆发用力的时机。然后及时换步,调整身体姿势,降低重心,维持平衡。

幼儿基本身体动作学习现状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幼儿 身体动作学习

1.掌握正确的技术是打基础的关键

1.1对幼儿体育基本身体动作学习的调查分析

本文通过北京市十所幼儿园的调查问卷,以及查阅以前学者的研究数据,得出幼儿体育日常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球类、田径、体操技巧、武術跆拳道。如图一,小、中、大班 100%的教师都选择了“球类”内容,可见球类运动是教师最容易组织和使用的教学用具,当然也是 3-6 岁幼儿比较适宜开展的体育活动。小中班老师选择“田径”内容的人数都占到 90%以上,大班老师占到100%, 幼儿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以跑跳为主的田径内容具有竞赛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操技巧同样是幼儿教师普遍接受的内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平衡性大幅度增长,肢体配合逐渐协调,体操技巧类的内容能够开发幼儿肢体功能,所以体操技巧类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跆拳道类的教学相对前边三个项目要少,小班教师只有60%的接受这一类的内容。

2.幼儿体育基本动作内容及特征

幼儿,指年幼的儿童,一般指三到六、七足岁的小孩儿。幼儿基本动作,即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的技能,例如走步、跑步、跳跃、投掷等。这些动作是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基本要求。

2.1走的内容和特点

走,是人的最基本的移动方式,也是身体锻炼的好手段。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走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增加体能,是一项有效促进幼儿身体发育的锻炼内容。3 岁幼儿走步时,步幅小,速度不均匀,落地较重,左右脚力量不均,身体摇摆,注意力分散。 这时幼儿主要学习从指定的方向走(找玩具的游戏),培养注意力,举高手走(长颈鹿回家的游戏)发展平衡协调能力。4—5 岁的幼儿,步幅相对稳定,动作较平稳,有一定的节奏感。5—6 岁的幼儿,走的动作已比较协调自然,初步形成个人走步的姿态。具有了较强的节奏感,能够完成快速的走步练习。

2.2跑步的内容和特点。

跑也是人的最基本的自然的移动方式和锻炼身体的手段之一。跑的活动不仅是发展速度和耐力的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平衡力和灵敏性的重要手段。跑步能培养孩子的耐性、忍受艰苦的能力。各年龄阶段跑步的特点:3 岁左右的幼儿跑步的特点是小碎步跑,缺乏节律,脚步沉重,方向掌握不好,脚离地面动作差,落地时往往是全脚掌着地,手脚动作不协调,腾空动作不是很明显。5 岁以后的幼儿开始能逐步掌握跑步的基本特点。跑步能够轻松、有节律、动作较协调,控制跑的能力显著提高,在跑中转身、停、躲闪都比较灵活。

2.3跳跃的内容和特点。

对于幼儿来说,跳跃是幼儿最喜爱的运动方式之一。由于起跳需要运用全身的爆发力,腾空和落地需要全身的协调和控制力,所以是发展幼儿力量、协调、果断和勇敢素质的重要内容。

各年龄阶段跳跃的特点:3 岁以前的幼儿很少能正确地跳,他们动作的协调性还没有得到必要的发展,缺乏平衡能力,缺乏支撑运动器官的成熟水平。3—4 岁的幼儿一般能掌握双脚向上、向前跳等简单的动作。5 岁以后,幼儿跳跃能力发展较快,起跳逐渐有力,动作日益协调,平衡能力得到提高。6 岁以后,已能初步地掌握立定跳远、单脚跳、跳高、跳远等基础性的跳跃动作。

2.4投掷的内容和特点。

投掷与走、跑一样,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技能,是幼儿喜欢的一项运动。运用灵活的方法不仅可以不断激发幼儿对投掷练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幼儿有机会探索和掌握这些投掷物的性质,以及使参与投掷的小肌肉群得到更精致的锻,促进上肢、腰、腹、背部肌肉的发育,发展力量和协调性,锻炼目测的准确性。

各年龄阶段投掷的特点:3 岁以前的孩子一般就已学会了简单的接物和抛投物体的动作。进入幼儿期后就逐步地掌握了抛、接、投、拍、击等各种投掷动作。小、中班的幼儿掌握较少,动作不够协调,多余动作多,力量小,不精确。6岁左右的幼儿投掷能力发展较快,他们已能初步掌握传接球、走动拍球、侧面站立肩上投掷等技能。

3.对幼儿体育的思索:从动作技术到基本技能

动作技术指所要学习的内容和框架,基本技能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动作技术的水平。学车容易,驾车难,了解幼儿体育基本动作学习在大量资料文献中早已提到,如何让幼儿真正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真实水平才是对幼儿体育思索的关键。本文将以跳跃类项目为例,讲述从幼儿跳跃技术学习到掌握跳跃技能的过程的认识和思索。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速阶段,但认知和接受能力都处在启蒙阶段,培养幼儿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幼儿体育课开始的关键,体育游戏就成为课程开展的动力剂。

4.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幼儿体育的创新也在飞速进行,改进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完善幼儿体育课程标准,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使幼儿体育成体系化,使幼儿的体育课程有科学性,有原则性,有发展性。真正的能够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帮助,为幼儿的体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莹. 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3): 133-140.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

男子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分析 第7篇

1 男子举重抓举简介及进行技术动作分析的重要意义

抓举是是奥运会的一种举重比赛方式, 它是指一个将快速连续不断的将杠铃从举重台提起两臂, 然后在头山伸直的动作, 其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 运动员走上举重台, 走至杠铃前, 将两足分开站立, 双手握杠上提, 当杠铃与运动员胸部同高时, 迅速将自己的身体下蹲, 从而使运动员的整个身体位于杠铃之下, 并用双臂牢牢支撑住杠铃, 保持其稳定, 尽量保证杠铃重心与运动员中心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 然后收回双腿, 将腿和手臂完全伸直, 保持两足站在同一条横线上, 并保持身体躯干与杠铃在同一锤面上, 并保持这一动作一段时间, 直到裁判员判定运动员已经站稳, 并顺利完成了整个举重动作, 发出白灯信号, 此时, 运动员可以将杠铃放下, 标志着抓举完成。在整个抓举过程中, 一定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第一, 举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是否与杠铃中心始终保持一致, 以及杠铃的速度变化。第二, 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 作技术动作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技膝关节、髋关节的活动是否符合生物力学规律。通过对抓举技术动作的深入分析, 尤其是运用了生物力学的方法, 能够深刻揭示抓举技术动作中的一些重要技术特征, 为教练员提供了许多培训举重运动员的重要经验。通过对抓举运动训练中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深入分析, 了解优秀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中的共同特征, 这对于指导普通运动员的训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文主要通过对整个抓举过程动作的深入分析, 了解优秀运动员在人与杠铃重心运动轨迹、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运动变化特征, 从而得出整个抓举过程的动作规范。

2 对运动员的对比分析

2.1 运动员动作阶段划分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细致地分析抓举技术动作, 需要将抓举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以便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第一是预备阶段, 运动员两手伸直宽距抓握杠铃挺胸抬头, 两腿自然分开的准备提铃阶段。第二是提铃阶段, 它主要包括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两个阶段, 其中伸膝提铃阶段, 此动作从杠铃离地开始, 到膝关节角度最大结束。膝关节角从引膝最大时刻到伸膝最大时刻结束, 是引膝提铃阶段。第三是发力阶段, 从膝关节引膝最大时刻开始, 到杠铃到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 是举重动作中的最大发力阶段。第四是下蹲支撑阶段, 在杠铃向上运动时, 迅速作出支撑动作, 此过程从杠铃速度最大时刻开始, 到杠铃到达落点速度结束。第五是起立阶段, 从下蹲到全部站起结束。第六杠铃放下阶段, 从完全站稳阶段开始, 到放下哑铃结束。

2.2 抓举动作的主要指标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其抓举过程, 我们从抓举动作中解析出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分别是杠铃中心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 各动作阶段的速度、膝关节角速度、髋关节角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3 杠铃运动曲线

下面我们将对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的人/杠重心曲线, 对整个举重动作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优秀运动员在整个举重动作过程中, 人/杠重心几乎一直处于同一位置上。而一般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则发生了较大的偏移。通过以上以上对比我们知道, 运动员只有采用了比较合理的技术动作, 头部稍后仰, 小腿胫骨紧贴杠铃, 两腿自然张开, 才能顺利完成抓举动作, 其中两人引力接近垂直向上, 若出现发力后杠铃向身后有所倾斜, 则会造成用力效率下降, 从以上可以看出, 用力方向不垂直是导致用力方向不垂直的主要原因, 一些力量浪费在水平方向上, 导致抓举成绩下降。其中啊、发力阶段是以提踵耸肩为标志, 要以快速蹬腿伸胯为基础的, 他是提铃阶段的最后用力, 起作用就是将铃提到可以下蹲做好支撑动作的高度, 一般是提到身高的7 0%处, 此时, 杠铃的加速度突然加大, 表现在速度曲线上就是斜率突然加大。

从以上可以看出, 速度低、发力较差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这与教练员平时训练中的感性认识是一致的。从下蹲速度来看, 五名运动员中有四名超过了自由落体速度, 可见运动员下蹲动作还是比较积极地, 运动员下蹲速度快, 一方面是因为运动员的积极主动下蹲, 另一方面是因为运动员发力后, 肩部继续带铃, 杠铃以反向作用力作用于运动员造成的,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两名二级运动员的下蹲速度在在自由落体速度附近, 其他运动员下蹲速度都较快, 可见, 运动员的下蹲速度可以成为评价一个抓举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指标。

2.4 膝关节随时间变化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在抓举技术当中, 从杠铃离地开始到运动员接杠铃为止, 运动员的膝关节角度在时间变化曲线中呈现出双峰加一谷的形式, 其中波峰对应着发力动作, 波谷对应着引膝动作, 其中引膝动作非常重要, 直接对后续动作的完成。其中第二个波峰的开始与运动员发力及速度斜率的加速上升是相对应的, 当膝关节的角度达到第二个波峰最大时, 对应着速度的最大, 其中伸膝动作完成的越好, 腿部力量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第二次发力所做准备也就越充分;若伸膝动作不够充分, 且速度不够快, 那么后面的技术动作的发挥将受到影响, 因此必须加以改进。

2.5 髋关节随时间变化

在整个抓举技术动作过程中, 髋关节角度是始终增加的, 从开始到结束只出现了一个高峰, 在整个抓举过程中, 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充分伸展直接决定了第二次发力的效果。通过对比研究, 笔者发现, 髋关节的打开效果, 是第二次发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他的打开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整个动作的顺利完成。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优秀运动员的第一发力阶段是从伸膝动作开始的, 也是完全由伸膝动作来完成的, 躯干变化不大, 指导深吸动作开始, 髋关节随之一同打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 髋关节的从离地到第一发力阶段, 髋关节角变化较小, 变化比较平缓, 从第二发力阶段开始, 髋关节角变化速率迅速增大, 同时杠铃的垂直中心速度、膝关节角和髋关节角同时迅速增加, 说明在第二发力阶段, 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充分伸展对于运动员的发力具有重要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抓举的过程中, 需要抓住以下要点:首先, 在抓举各阶段要在充分发挥肌肉力量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各环节的阻力臂。其次, 杠铃重心要尽量沿着人体重心所在垂直方向运动, 通过有节奏地、快速、爆发向上用力, 在举杠铃的过程中, 最有效的发挥肌肉力量, 在举杠铃的开始阶段尽量快速的降低身体重心, 通过缩短杠铃的上升距离;在举杠铃的结束阶段要快速的做好支撑姿态, 以便稳固的承接和支撑杠铃。

摘要:本文根据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的对比, 进行分析, 得出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优势, 为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提高日常训练水平, 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比, 笔者发现, 从整个抓举过程来看, 优秀运动员每一个动作都要比一般运动员准确的多, 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阻力臂, 通过每一个动作的扎实完成, 保证整个抓举动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重心,抓举,速度,运动生物学

参考文献

[1]Chengck, Chenhh, Chencs, etal.SegmentInert ialPropertiesof Chinese Adults Detemfined FromMagn eticResonanee h11agiIlg[J].Clinical Biomeehanics, 2010 (150) :559~566.

[2]贵敏, 张绍礼, 张萍, 等.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1, 39 (7) :52~58.

[3]章旌红.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

[4]陆爱云, 庞军, 伍勰.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4 (3) :58~61.

[5]刘北湘, 龙望春, 覃宪勋, 等.主要特征点数据在抓举技术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11) :51~55.

一起保护越级动作事故分析 第8篇

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 保护装置的准确、快速动作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的至关重要的措施。但一旦发生保护越级动作, 势必引起停电范围扩大, 造成更大的损失。下面就一起发生在国内某电厂的因机组非同期并网而引起的零序保护越级动作事故进行论述分析。

1 故障概述

2013年某日, 国内某电厂2#机组在并网时, 因同期装置电压回路接线错误, 造成2#机非同期并网, 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跳机组出口1102开关, 主变高压侧零序过流保护动作跳母联1100开关, 110k VⅡ回线路零序保护动作跳1125开关。故障前系统运行简图如图1所示, 110k V系统采用双母线合环运行方式, 2#机组、Ⅱ回线路均挂在Ⅱ母上。

2 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机组在非同期并网时会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 所以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跳机组出口1102开关属于保护正常动作, 这里不再讨论。

2.1 主变高侧零序过流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高侧零序过流保护在差动保护动作后4秒动作, 跳开母联开关。高侧零序过流保护作为变压器或其相邻元件接地故障的后备保护, 在机组差动保护动作跳出口开关后, 故障点已被切除, 理论上高侧零序过流保护不应再动作。而高侧零序过流保护依然动作说明以下两种情况有可能已发生:

1) 机组非同期并网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电流已将机组至出口断路器1102线路上的某个电气设备烧毁, 形成单相或两相接地, 导致零序过流保护动作。

2) 或是1102开关并未完全跳开或电弧粘死, 故障点并未完全切除, 且又形成新的故障点, 导致零序过流保护动作。

2.2 110k VⅡ回线路零序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110k VⅡ回线路零序保护动作时的情况:零序Ⅳ段出口永跳 (电流=1.332A) , 故障类型和测距 (C相接地, 测距81.42km) 。

110k VⅡ回线路零序保护共有四段保护, 其中零序Ⅰ、Ⅱ、Ⅲ保护带方向, 零序Ⅳ段保护不带方向。零序Ⅳ段保护动作而零序Ⅰ、Ⅱ、Ⅲ保护均未动作, 说明故障点在1125开关前端的线路上。而测距值达81.42km, 远远超出实际线路长度, 说明在测距线路上带有大容量设备, 即变压器, 更进一步说明机组出口1102断路器C相触头并未完全跳开, 或粘死或烧毁, 引起接地故障。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基本确定:引起机组零序过流保护动作及110k VⅡ回线路零序保护越级动作, 最可能的原因是:1102开关已粘死或烧毁。

3 故障点确认

1102开关是否粘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确定:

1) 如图1所示, 110k VⅡ母与电网完全隔离, 以确保其无压, 11022刀闸在合, 1102开关在分, 2#及零起升压, 若能从110k VⅡ母上检测到电压, 则可以判定1102开关已粘死;

2) 如图1所示, 拉开2B中性点地刀01127, 合上11027地刀, 确保11021刀闸、11022刀闸及110227地刀在分, 1102开关在分, 在110227刀闸上侧测量三相对地电阻, 若某相对地导通, 则说明此相触头已粘死或烧毁。

在零起升压的过程中发现110k VⅡ母C相有电压, 在测量对地电阻的时候发现C相对地导通, 均可以判定1102开关C相触头已粘死或烧毁。事后, 在打开1102开关后发现, 1102开关C相触头已经烧毁。至此, 故障原因已经确定:在机组非同期并网时产生很大的短路电流, 开关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合、分的过程, C相触头实际分断能力不足以经受这样的冲击, 电弧粘死, 进而烧毁。

4 断路器烧毁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4.1 原因分析

发变组保护动作时记录的主变高侧C相电流为11.07A, 变比1600/5, 则C相短路电流为3542A, 远低于其额定分断电流31.5k A, 由此可以判定, C相触头实际分断能力不足, 可能存在重大缺陷, 导致1102断路器未能完全分断, 是保护越级动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调取相关设备台账时发现, 1102断路器自2005年投运以后就没有做过预防性试验, 也就是说断路器是否存在潜伏性故障不得而知。这一线索足以引起高度重视, 有可能1102断路器在烧毁前已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由于长时间未预试, 潜伏的缺陷不断发展, 最终导致事故情况下断路器不能可靠分断。从现场解体的情况来看, C相触头已完全烧毁, 气室内有明显的电弧燃烧痕迹, 可以肯定, 1102断路器之前就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否则以其额定分断能力, 如果性能良好的话, 是完全可以分断的。

综上分析, 由于1102断路器C相触头本身存在某种重大缺陷, 再加上定期试验维护不到位, 致使断路器带缺陷长期运行, 最终在机组非同期并网产生短路电流的诱因烧毁, 导致保护越级。

4.2 应对措施

加大技术监督力度, 做好定期维护及试验工作, 是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的重要措施。必要时, 可适当缩短试验周期, 确保设备运行状态可控在控。本案例, 如果按规定做预防性试验, 应能提前发现断路器存在的缺陷, 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 与1102断路器同型号的断路器, 应做一次系统全面的检查与试验, 主要包括绝缘电阻及交流耐压试验、断口之间交流耐压试验、SF6微水测试、断路器机械特性试验等, 发现数值超标及时处理, 防止同类型的断路器再次发生故障。

5 结论

继电保护装置能否准确、快速切断故障点, 不仅取决于保护装置本身的可靠性, 也与其传动的开关设备的性能密切相关, 做好定期维护与电气预试工作, 是保障继电保护装置快速可靠动作的重要措施。文章在分析这起保护越级动作的原因时, 避免了复杂的数据计算及分析, 整个过程简单实用, 希望对此后遇到此类问题的同行有所帮助。

摘要:文章分析了发生在国内某电厂的一起由于机组非同期并网而引起的零序保护越级动作事故, 通过分析指出, 由于断路器本身存在重大缺陷, 分断能力不足, 再加上预防性试验工作不到位, 是引起保护越级的重要原因。

道岔动作电流异常曲线的分析 第9篇

1)减速器中摩擦带不良,浸油或故障电流调整过低,动作电流曲线长时间在一个固定值范围内,道岔不锁闭,异常曲线如图1所示。

2)曲线正常,但表现为锯齿状,如图2所示。此种异常曲线应重点检查转辙机的电机部分,应对电机的炭刷、换向器进行检查、测试。相应的采集线及电流传感器的±12V电源、地线(电流型传感器无地线)都应使用屏蔽线,防止电磁干扰。

3)驼峰状电流曲线,如图3所示。

箭头所示:该处曲线象驼峰,其峰值电流反映出该道岔转换完毕,尖轨与基本轨密贴瞬间的锁闭电流值,此电流值应低于故障电流值,驼峰状越明显,说明病害越严重,一般来说有以下情况造成:

(1)尖轨反弹,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时阻力明显增大;

(2)道岔尖轨的竖切部分密贴不良,动作杆处尖轨与基本还未密贴,而尖轨中后部已与基本轨密贴,道岔开程超标。

此种曲线易造成挤切销疲劳、受伤,应尽早进行工电联合整治,消除病害。

4)工务病害,如图4所示。

箭头1所示:尖轨在运动中其底部与滑床板有明显的磨卡力所出现的锯齿状曲线,磨卡力越大,锯齿状幅度越大,主要原因有滑床板缺油、脏、磨耗超标、吊板。

箭头2所示:尖轨在运动中瞬间阻力减小出现的电流峰值。

箭头3所示:尖轨在运动中瞬间阻力增大出现的电流峰值。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机监测道岔动作电流异常曲线的分析,可以尽早对道岔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时间特性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起到预防故障发生的作用。

关键词:道岔曲线,微机监测,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丽.微机监测在信号设备维护中的应用[J].铁路通信信号,2007(6).

[2]李志春.道岔动作电流曲线的分析[J].铁路通信信号,2005(11).

电机过热保护动作的检查分析 第10篇

在微机保护普遍使用的今天, 作为火力发电厂重要设备的电机具有完善的主保护、后备保护, 通过这些保护可以有选择性地、快速地、灵敏地、可靠地切除各类与电机相关的故障, 进而保证厂用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其中, 过热保护作为电机热过载的主保护及定子绕组或引出线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被广泛使用。

1 事件经过

南方电网某电厂1 000MW机组脱硫系统#2真空泵开关在A级检修后于当日4时49分开始试运行, 约21min后, 过热保护动作跳开该开关, 真空泵停运。根据保护动作信息检查一、二次设备, 均无异常。当日14时23分, 再次启动该泵, 约21min后, 过热保护再次动作跳开该开关。两次情况相同, 说明系统确实存在故障。

2 检查过程

#2真空泵 (电机额定功率为160kW, 额定电压为380V, 二次侧额定电流为0.71A) 开关配置上海澳通MM200F保护装置。两次保护动作时, 保护装置记录的三相动作电流均为正常运行电流 (0.53A, 二次值, 保护装置记录的只有三相电流幅值而无相角值) , 保护装置定值整定和电流采样值均正常。

MM200F保护装置中基于热模型原理的过热保护, 对于采样的电流值, 针对电机启动或运行的状态连续对电流热量进行数字化, 在某个电流水平下, 将其不断累加至装置算法中建立的热量值, 当热量值积累到跳闸值时出口, 热量积累的速度取决于电机的等效电流。

MM200F保护装置过热保护等效电流Ieq分为正序和负序两部分。

式中, Ieq为等效电流有效值;K1为正序电流发热系数;K2为负序电流发热系数。

通过继电保护测试仪向保护装置通入三相对称正序电流 (0.53A) , 60min后, 过热保护未动作;通入三相对称负序电流 (0.53A) , 约189s后, 过热保护动作。由此初步判断一次或二次系统中存在负序电流分量, 过热保护动作由负序电流分量引起。

经调查得知, 本次检修期间发现#2真空泵开关出线母排处有基建期间遗留的电弧灼伤痕迹, 柜内开关触头、灭弧栅、出线TA有焦黑痕迹, 于是拆除母排、TA等进行检查处理。据此分析认为, 问题可能出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母排恢复连接时两相交叉产生负序;二是TA安装时某相的二次侧接线相对一次侧的极性与其它两相不同造成负序分量的产生。

通过目测排除第一种可能性, 并且了解到三相TA的安装方向一致 (即P1流入、P2流出) 。打开三相TA接线盒检查二次回路 (如图1所示) , 发现B相TA的二次接线 (S1-N411、S2-B411) 与A、C相不同。

查阅TA试验记录, 确定三相TA的P1和S1均为同极性端, 由此基本可判定此次过热保护动作的直接原因是B相TA二次接线极性接反造成三相电流二次回路出现负序分量, 进而造成过热保护负序电流热积累, 21min后热积累值达到跳闸值, 保护动作出口。更改B相TA的二次接线 (S1-B411、S2-N411) 后, 再次启动#2真空泵, 设备运行正常。

3 原因分析

3.1 负序电流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在三相运行电流为0.53A, B相TA二次接线极性接反的情况下, 负序电流分量I2为0.35A (计算见式 (2) , 相量分析如图2所示) , 未达到负序电流保护整定值 (0.43A、5s) , 所以负序电流保护未动作。如果三相运行电流超过0.65A, 那么在这种错误接线情况下, 负序电流分量I2会大于整定值, 负序电流保护可能会先于过热保护动作出口跳闸。

3.2 过热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MM200F保护装置的过热保护动作模型考虑了电机正序、负序电流所产生的综合热效应及热累积过程。保护动作特性为:

式中, T为保护跳闸时间;τ为电机发热时间常数;Ie为电机额定电流;Ieq为等效电流有效值。

#2真空泵电机额定电流为0.71A (二次值) ;τ整定为400;正序发热系数K1在启动过程中取0.5, 运行过程中固定为1;负序发热系数K2整定为6。在B相TA二次接线极性接反的情况下, 负序电流分量I2计算式见式 (2) , 相量分析如图2所示;正序电流分量I1计算式见式 (4) , 相量分析如图3所示。

为了简化计算, 电机启动过程正序发热时间常数按1考虑, 不影响计算分析结果。等效电流Ieq和保护动作时间T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 过热保护跳闸时间 (21min) 与计算保护跳闸时间 (17min) 基本相符 (#2真空泵启动后鉴于工艺系统的要求, 初始运行阶段负荷电流小于0.53A且会有所变化, 而理论计算是按恒流0.53A考虑, 所以实际保护跳闸时间要大于理论计算值) , 从理论上证明了B相TA二次接线错误是造成过热保护动作的直接原因。

3.3 主后备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MM200F保护装置为电机提供了完善的主后备保护, 速断、过流、堵转、过负荷、启动时间过长等电流保护, 只要任一相电流幅值超过整定值, 经过整定延时后即可动作, 对三相间的相位关系没有要求。所以, 这些保护在TA二次回路接为负序的情况下, 电机在正常运行电流状态下不会误动。

4 结束语

这是一起由TA二次回路接线错误引发的过热保护误动事件。通过此次事件, 明确了两点:一是在改动电流回路前一定要做好记录, 弄清改动前TA一、二次侧的极性关系, 并以此为依据, 根据改动后的TA一次电流流向确定二次电流流向;二是更换TA时, 除需注意第一点外, 还要对原先使用的和新使用的TA进行极性测试试验, 再根据TA一次电流流向来确定二次回路的接线。总而言之, 只有把电流回路的极性关系弄清楚了, 才可避免错误接线, 这对电流差动保护和带方向的保护尤为重要。

摘要:过热保护作为电机热过载的主保护及定子绕组或引出线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被广泛使用, 而电气系统的一次回路或二次回路出现负序分量也可能导致过热保护动作。分析一起TA二次回路接线错误导致的过热保护误动事件, 提出电流回路变动时需注意的相关事项, 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过热保护,TA,负序,正序

参考文献

分析舞蹈动作中的性格表现 第11篇

关键词:舞蹈动作 性格表现 情感表达

人们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具体,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舞蹈动作不同,其体现的情感也不同,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也存在差异。通过舞蹈动作,可将人的处境、生活状态等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一种艺术,便于充分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这也更加证明了舞蹈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原理。

一、舞蹈动作概述

舞蹈动作可主要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叙述性动作、情绪性动作。叙事性动作主要对人的行为进行描述,它对于情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可揭示矛盾,其指向性十分明确,可传达人的各种遭遇和精力,丰富舞蹈作品,使其变得更为生动,呈现出较好的艺术效果。情绪性动作可将人的情感抒发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叙事性舞蹈动作

叙事性舞蹈动作一般是对舞蹈的补充,与情绪动作相较,其分量相对而言较少,若叙事性舞蹈动作太多,便会使舞蹈艺术魅力削弱。在很多舞蹈中,当出现叙事性舞蹈动作时,偶尔会使其与哑剧动作搭配,不过加入哑剧动作后,若没有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也难以被人们记住。在《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角色就让人印象深刻,主要原因在于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演者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可经人的体态,对人物形象进行描述,使其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化,观众对该人物也会有进一步了解。

(二)情绪性舞蹈动作

情绪性舞蹈动作可表现人的外形活动,其中包括愤怒时跺脚、兴奋时拍手等动作,在情感表达过程中,若舞蹈者的年龄、性格、职业不同,其表现方式也必定存在差异。在大部分情绪舞蹈动作中,都结合了某种劳动动作,并且在表現过程中,还制造一些波折,便于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丰满。通过这种表现方式,也使舞蹈作品更有吸引力。

二、舞蹈动作中人物性格的展现

性格所指的就是对事、对人的行为方式与态度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在舞蹈作品中,人是其主要的表现对象,舞蹈主要经动作,对内容进行说明,这样可以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具表现力,丰富其艺术效果。舞蹈动作并非单纯模拟,它需要体会其中的情感,展现人物性格,以舞蹈艺术规律为依据,并不断提炼,使舞蹈语言达到美化的效果,它的表现往往会超出生活现象,使其变得更加虚拟,或者夸张,主要目的是表情传意。当人们塑造舞蹈动作的同时,需要利用表情、造型、组合等手段,将舞蹈形象表现出来。

(一)舞蹈表情的展现

为了使舞蹈动作的性格更加凸显,必须要注重舞蹈表情的展现。我国民族舞蹈十分重视舞蹈表情,尤其是对眼神要求非常严格,单纯从眼神来看,其表情种类就非常多,其中包括爱眼、哀眼、怒眼、嗔眼、喜眼、怨眼等。在舞蹈动作中,舞者的眼神非常重要,这是展现舞蹈动作性格的关键。通过其对舞蹈性格的展现。例如在舞蹈《好收成》中,舞者需要体会人们获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要通过眼神,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同时要配合翻转、托举等动作,在做舞蹈动作过程中,必须要赋予相应的情感,这样才可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使舞蹈魅力得以展现。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不仅要做好面部表情,还要将身体表情做到位。舞蹈讲究以情动人,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舞蹈动作充分展现出来,使舞蹈情节得以展现,并且表现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了使舞蹈更具艺术魅力,舞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融入角色中,体会人物情感,明确人物性格,便于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生动。

(二)使舞蹈动作更具典型性

在目前的舞蹈创作中,更加需要的是具备典型性,只有具备典型性的舞蹈,才可以被人们记住,同时也便于展现人物性格。为了使舞蹈动作更加典型,这些舞蹈动作必须经过夸张、虚拟等手段展现,使舞蹈动作更加丰富,在夸张的同时,还可以将生活本质反映出来,可合理展现人物特征。例如在《孔乙己》舞蹈中,孔乙己以小碎步出场,完全展现了其玩世不恭的性格,且在整个舞蹈中,它都做着双手环抱胸前的动作。当其偷书挨打后,舞者以持续旋转的舞蹈动作,展现其恐慌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舞蹈作品中,舞者充分利用舞蹈动作,展现了人物性格,结合了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将主角形象展现出来,并且通过悲伤的音乐,衬托主角的悲惨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的弊端。

舞蹈作品主要通过人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表现,通过这一形态,可将人物情感经历、生活状态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表现舞蹈作品的基本手段就是展现舞蹈动作。通过典型的舞蹈动作,可将人物的心情、心态等表现出来,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人物性格,为舞蹈的艺术魅力增添色彩。

(三)舞蹈动作的创新

舞蹈动作中人物性格的展现离不开舞蹈创新,好的舞蹈结构均需要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舞蹈动作来体现。在舞蹈动作中,舞者无需模仿他人的动作,而是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同时要注重观察日常生活,了解他人的人物性格,通过日积月累,舞者对于人们生活情感表达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舞蹈动作表演过程中,极易引起共鸣。舞蹈动作的创新也同样源于生活,人们通过舞蹈创新,可使舞蹈动作变得更加新颖,在人物性格展现上也会更为具体,从而将角色变得更加丰满。

(四)合理控制舞蹈动作节奏

舞蹈节奏需以音乐节奏为依据,从观众角度上看,若能够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完美结合,便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让舞蹈动作的性格塑造变得更具合理性。在舞蹈中不仅需要展现人物性格,还需表现植物、动物等形态。例如在《两棵树》的表演中,舞者便充分表现了小鸟有节奏感的叫声,且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蹈动作在力度、速度上也相应产生变化。这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与情绪,可展现出不同的舞蹈内容。

三、结语

任何舞蹈作品都需要将舞蹈动作所包含的性格充分展现,这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灵性,同时也可充分展现人物性格。舞者还需要对舞蹈动作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使其能够将舞蹈动作的性格变得更为丰满,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好的舞蹈不仅需要明确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还要通过肢体,将人们的内在表现出来,使内心与动作统一,这样才可将舞蹈动作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陶琳.中国当代舞剧舞蹈动作语言的审美理念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汪源.浅谈舞蹈动作的韵味[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3]李夏.从美学角度谈关于舞蹈动作存在问题——对海德格尔“物之存在”的分析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

[4]赵明.舞蹈动作与舞蹈形象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2013,(04).

[5]钱昌玉.用优美的动作舞动民族的情感——肃北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浅析[J].北方作家,2010(05).

剩余电流保护器动作特性分析 第12篇

剩余电流保护器 (Residual Current Device) 简称RCD, 应用于低压电网及电气设备之中, 是防止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漏电、人身意外触电伤亡、设备烧毁及火灾事故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近年来在工民建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剩余电流保护器本身的技术局限性和使用不当, 时常出现拒动和误动。本文根据RCD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动作特性, 结合实际案例对RCD出现的拒动和误动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

1 剩余电流保护器基本原理和动作特性

1.1 基本原理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按动作方式不同可分为电磁式和电子式两种。电磁式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无须通过中间环节, 而直接用剩余电流互感器所产生的能量去推动纯电磁结构的脱扣器, 使主开关直接动作。电子式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则是用半导体放大器件作中间能量放大环节而间接动作[1]。两者都属于基于剩余电流的漏电保护技术。

最基本的剩余电流保护器主要由主回路开关、漏电检测部件、执行机构和试验装置组成, 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供电系统中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中:DZ主开关;CT零序电流互感器;AN试验元件;TL分励脱扣器线圈;R限流电阻;I∙L1、I∙L2、I∙L3、IN∙分别为相线L1、L2、L3和中线N的电流;IL∙经地流入中性点的泄漏电流。

相线和中性线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 次级线圈是绕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上的绕组。在被保护电路正常工作且没有发生漏电或触电的情况下, 通过CT一次侧的电流相量和等于零, 即:

此时, CT中的磁通量 (ψ) 矢量和也为零, 即:

因此, CT线圈的二次侧不产生感应电动势, 也就没有零序电流产生, 因而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不动作。但是, 任何配电线路, 由于对地分布电容和绝缘电阻的存在, 对地都有泄漏电流, 当三相线路绝缘阻抗不平衡时, 线路就有不平衡泄漏电流存在[2], 同时低压配电网中各种电气设备的漏电, 使得剩余电流保护器零序电流互感器在正常运行时即有一合成漏电电流I0∙存在[2]。当电网发生非正常漏电或触电事故的电流为IR∙时, 零序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电流矢量和为:

设之间的相角差为ϕ=α+β, 如图2所示。

由图2得到:

因ϕ=α+β, 由 (1) 式可以得到:

设剩余电流保护器的额定动作电流整定值为IM, 临界动作的触电电流为IRC, 则:

由 (2) 式可得到如图3所示, 横坐标ϕ是I0与IR之间的相位差, 纵坐标IRC为剩余电流保护器临界动作的触电电流。

1.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特性

图3中的曲线上部为 (1) 区和 (2) 区, 曲线下部为 (3) 区和 (4) 区。显然, (1) 区和 (2) 区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的故障漏电动作区, (3) 区和 (4) 区为非动作区。虽然 (2) 区中的故障漏电电流小于额定动作电流整定值, 但此时的剩余电流幅值大于额定动作电流整定值IM, 所以漏电保护动作。而在故障漏电不动作区中, 虽然 (3) 区中的故障漏电电流大于额定动作电流整定值, 但由于剩余电流幅值小于额定动作电流整定值IM, 所以不动作, 此为剩余电流保护器动作死区即拒动区。

从图3可看出故障漏电动作拒动区 (3) 随着电网中已存在的正常剩余电流I0的变化而改变。当I0=0时, 故障漏电保护特性与剩余电流保护特性是吻合的, 即没有故障漏电动作拒动区;当I0=IM时, 故障漏电动作拒动区最大;当I0与故障漏电电流IR相位相反时, 则需要的动作电流达到最大值。

反之, 由图3也可得到, 即使电网中没有出现故障漏电电流或触电电流, 只要电网总剩余电流幅值大于额定动作电流整定值, 漏电保护器也会产生保护动作, 此即为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误动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理论的发展, 人们提出了很多漏电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如脉冲动作型剩余电流保护器、鉴幅鉴相剩余电流保护器等被广泛应用, 保护正确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动作死区, 解决保护器的拒动、误动问题[3,4,5]。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 总结经验加以克服。

2 RCD实际应用中的拒动、误动分析

2.1 瞬时过电流引起的RCD误动作

有一30k W电动机起动时漏电电流为4.36 m A, 运行时漏电电流为0.73 m A, 选用50A的RCD作漏电保护, 漏电电流整定值为300 m A。理论上讲配置是可行的。实际上, 在电动机起动时, 出现RCD跳闸。排除线路问题, 其根本原因是电动机起动瞬间产生的闪流超过RCD电流整定值, 引起RCD误动作。换成50A、300 m A、延时0.3s的延时RCD, 故障排除。类似的, 如经常碰到有雷电时, 漏电保护器跳闸, 即是瞬时对地漏电电流太大引起的RCD误动作, 为防止在此类情况RCD误动作, 可以用延时型漏电保护器。

2.2 负载侧中性点接地引起RCD误动作

漏电保护器负载侧接线如图4所示, 在工作时出现频繁跳闸。分析其原因, 是因为漏电保护器负载侧的中性点接地会使正常的工作电流经接地点分流入地, 使得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总电流大于RCD电流整定值, 引起漏电保护器误动作。解决方法是将漏电保护器负载侧的零线接到漏电保护器电源侧的零线上。

2.3 多负载侧中性点重复接地引起RCD拒动作

如图4所示, 如果漏电保护器负载侧有多个负载中性点重复接地, 当发生故障漏电或触电事故时, 有一部分触漏电电流会通过大地回流, 这样就会使得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总电流小于RCD电流整定值, 引起漏电保护器拒动作。因此, 需要将RCD负载侧零线接到电源侧的零线上。

2.4 TN-S系统中误接线引起RCD拒动作

在图5中, 中性线N与保护线PE自中性点分开后不再相连。

在该TN-S系统中, 零线N没有经过漏电保护器, 在发生故障漏电时, 部分漏电电流经PE线接地点分流, 使得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总电流小于RCD电流整定值而导致漏电保护器拒动。另一方面, 如果电网一旦出现三相不平衡时, RCD又会出现跳闸误动作[6]。因此, 对于TN-S系统, 应选用三相四线制漏电保护器, 所有相线和零线都要经过漏电保护器, 保护线不能接入RCD, 电气设备外壳导电部分接入保护线。

3 结束语

目前的剩余电流保护器技术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动作死区和误动作问题, 了解掌握RCD工作原理及其动作特性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正确应用RCD, 更好地消除因其拒动、误动而给供配电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岳大为新型漏电保护技术研究[]天津:河北工业大学, 2009.

[2]陈淑芳.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6.

[3]滕松林.信号分离动作型全自动触电漏电保护器[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 1994, 14 (3) :79-83.

[4]周喜章.鉴相鉴幅型漏电保护的死区问题[J].低压电器, 2001 (1) :15-16.

[5]Robert L L.Personnel protection devices for use on appli ances[J].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992, 28 (1) :233-238.

动作分析范文

动作分析范文(精选12篇)动作分析 第1篇距离保护由于受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影响很小, 保护装置运行灵活、可靠, 性能稳定, 躲过负载电流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