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精选6篇)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 第1篇

浮力原理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从概念上来说,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也就是说浮力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是垂直向上的。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浮力的运用。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是由液体的密度,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所决定的,而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密度及物体的形状无关。

“曹冲称象”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多动脑,多去尝试,不要小看小孩子的智慧。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 第2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案:

4、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 l0 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难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

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

2、同学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板书:4曹冲称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出对大象的介绍,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识记。

①“杆”的发音要注意,在这里读“ɡǎn”。“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杆、论、砍、线”是前鼻音。“量”是后鼻音。

②识记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曹”字。先请学生想一想:身边有没有姓“曹”的同学或小伙伴;

形近字比较识记“重、量”。两个字中都有“里”字的字形。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的意思。

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曹操 天曹 队员 官员 一根 根据 议论 提议 议论 论文 重要 举重 砍树 砍柴 画线 直线 停止 阻止 重量 大量

(2)学习多音字:“重、杆”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这一杆秤称东西特别准。

在这里,“重”读“zhòng ”,意思是“分量大,与轻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chóng”,意思是“再,层”;“杆”读“gǎn ”,意思是“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量词,用于有杆的器物”,还有一个读音是“gān”,意思是“较长的棍”,组词如下:

重 zhòng (重量)(质量) 杆 gǎn (一杆秤)(杠杆)

chóng(重复)(重新) gān(旗杆)(电线杆)

②读一读:

这些蔬菜的重(zhòng)量,没有必要重(chóng)复来称了。

学校的旗杆(gān)上有一面五星红旗在飘扬?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官员 船两侧的边儿。

议论 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

船舷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 )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降低了难度,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四、学习“会写字”

称 柱 底 杆 秤 做 岁 站 船 然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

形声字结构特点:“柱 站 杆 底”。

形近字比较:秤-称 故-做 船-沿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然、岁”,上下结构,上下等宽。 “秤 称 柱 杆 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做”左中右,“船”左右结构,左右等宽,半包围结构“底”。)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晨、装”和左右结构的字“然、底”,学生练写。

“然”上下结构,四点的大小位置要注意,拉开适当的间距,首尾两点稍大一些,右上“犬”字,最后一点不能忘记。

“底”字,半包围结构,“氐”字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倾斜,落笔比第一横长。斜勾要舒展,与左边的横平衡。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直 才 果然 到底

(2)表示序数的词语:先 然后 再

2、练习运用:练习用“ 先 然后 再”说话。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再)称称船上的石头。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认识了聪明的小朋友曹冲,了解了他称象的故事,学会了很多生字新词,学会用多种方法识记,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

预设: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官员们的造一杆大秤称大象;一种是曹冲的赶象到大船上的方法。

2、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曹冲的更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官员们主张怎么称大象的,曹冲又是怎么称象的呢?为什么曹冲的方法就好呢?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曹操和大臣们看到的大象什么样?大象_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练一练: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官员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3)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红红的太阳像个大火球。

闪闪的星星像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训练,锻炼了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文中官员们是怎样讨论称象的方法?

预设: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板书:官员们造大秤树做秤杆曹操摇头)

5、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曹冲是如何称象的?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读一读,圈画出来。

预设: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板书:赶上船象 画线)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板书:赶象上岸装石头)

第三步: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板书:称石头知象重)

(2)练一练: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

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 )。再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 )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6、比较官员和曹冲称象的方法,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呢?

预设1: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

预设2: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交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7、阅读方法解密:理解对比手法

概念: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想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方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作用:运用对比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达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

8、从称象这件事上,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称象这件事上,我觉得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大胆的孩子。)(板书: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9、称象的事对你有何启示?

(我认为曹冲很聪明,我也要向曹冲学习,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想办法解决。)(板书: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运用画一画的`方法,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学会运用序数词复述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大象》、《人有两个宝》。

听读《大象》、《人有两个宝》,了解大象的特点,明白只有既动手又动脑,才能把事情做好的故事。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人有两个宝》。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五、学习写话方法

学一法:用“,再,然后”写句子。

本文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的地方为止。再把大象(牵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举一例:小狗吃饭的时候,先看一看四周有没有人来,再用鼻子闻一闻,然后用舌头舔一舔,最后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练一练:用“,再,然后”练习写一句话。

示例:做香蕉奶昔很简单,先把香蕉去皮,再放入榨汁机中打碎,然后加入牛奶搅拌,最后用碗盛出来,香蕉奶昔就完成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七、主题延伸

小朋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会退缩,我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25)

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去看大象

官员们造大秤树做秤杆曹操摇头 爱动脑筋

曹冲 赶上船象 画线 善于观察

称象 曹冲 赶象上岸装石头 曹操笑着点头 富于思考

称石头知象重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2、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 第3篇

转化的思想是把一种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 把一种数学问题合理地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并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们通常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可以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转化思想几乎无处不在.

一、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图形的计算公式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多面积计算公式、体积计算公式都是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来的.比如,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 因此导入时, 首先复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在推导时, 引导学生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在讨论中发现, 沿高剪开, 并将剪下的部分平移到另一边, 这样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在研究的过程中, 又发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所以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小结, 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没有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会解决的长方形的面积, 这种方法就是转化.使学生理解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二、利用转化思想总结计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转化的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过程.”比如计算456 + 99, 我们可以先算456 + 100, 再减去1.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 利用商不变性质, 将除数变成整数, 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比如:30.75 / 2.5, 就可以转化为307.5 / 25, 通过商不变的性质求出正确的答案.并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利用转化思想归纳概念

概念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有一定难度的, 毕竟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当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 又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 相当于比中的前项, 而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 相当于比的后项, 那么学生很容易根据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 除外) , 商不变, 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 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 除外) , 比值不变.利用商不变性质, 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感受转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变成数学问题来解决, 称象问题是这样, 求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是这样. 我们可以将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几个规则的平面图形, 把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转化成几个规则图形的面积和. 从而解决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曹冲称象”气候考 第4篇

据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汉代中土无象,而曹冲五六岁时,孙权为会稽(浙江绍兴)太守,也不可能有象送曹操。他认为,故事是从佛经输入的,如《杂宝藏经》卷一:“天神又问:此大象有几斤?……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陈寅恪在考证中使用的前提性假设是:大象生活区域固定,在汉代除了交趾(越南),南方没有大象,因此孙权作为会稽太守,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大象。显然,这种假设是有漏洞的,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象成灾的记录,大象的行踪,远远超过浙江绍兴的纬度。另外,据清代学者何义门记载,燕昭王时(公元前300年左右)就有人用浮水的方法称量过大豕。当然这一论据无法证明曹冲是因为读过燕昭王时期的故事而“称象”,还是后世人因为该故事而伪造“曹冲称象”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不乏大象的传说与故事。传说在舜生活的年代,中原多象,他弟弟的名字就是“象”。传说中由于舜的功绩卓著,甚至可以让大象为他劳动,这也成为他顺利接任首领的一条重要理由。另外,中国古代百孝图中的《象耕故事》,说的就是利用大象进行耕作的故事。

然而,大象也并非一直在中原地带广泛繁衍、栖息。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750年的冷相气候导致大象基本在中原绝迹,所以历史上总是把大象的出现当成奇迹,这也给物候学家提供了研究气候的“窗口”。物候学家一般认为,大象是热带动物(大象缺乏毛发,有长毛的猛犸象早已灭绝了),如果大象出现,一定是气候变暖。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假设是有问题的,因为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暖相气候下有大象北上的情况,冷相气候下也有大象北上的情况,它们更多地是被食物所驱动,而并不完全受控于冷暖影响。

笔者统计了中国历史上数次大象自然北进的案例,结果发现,一共发生过16次北进,其中10次是在冷相气候周期进行的,而只有6次北进是在暖相气候周期进行的。暖相周期大象北进比较好理解,因为气候变暖,食物来源增加,大象不知不觉就走远了。在967年,象群曾最远深入河南开封附近。

那么,为什么冷相气候周期大象也会远游呢?我们可以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异常生物事件(如俄罗斯境内老虎南下中国,新疆豺狼成灾,云南狗熊袭人等)大体推断出大象北上的原因。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是,食物链最高端动物发生食物危机,不得不扩大食物来源,发生异常的求食行为,而这种情况又均发生在冷相气候时期,受到冷相气候的影响较大。由于冷相气候会造成食物链的中断,所以经常会发生异常事件。例如,根据地方志记载,清代徽州地区的老虎(华南虎)成灾几乎是每25~30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

“曹冲称象”并非不可能

那么,“曹冲称象”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气候背景下呢?曹冲大约生于建安元年,死于建安十三年,寿终才13岁。据记载,“曹冲称象”发生在他五六岁时,所以可能是201年。从194年到225年,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冷相气候,这是认识“曹冲称象”故事的关键。

206年,曹冲的父亲曹操发出《禁寒食令》,清楚地说明了当时气候太冷,山西(并州)地区的寒食习俗不适合气候条件,需要禁止。所以,在这种冷相气候条件下,南方大象北游绍兴应该是有可能的,刚登权位的孙权拿大象“行贿”一下曹操也是很有可能的,早慧的曹冲建议水中称象也是合乎情理的一件事。只不过,通过称量王冠发现浮力原理的阿基米德是“几何之父”欧几里德的学生,“泵浦之父”特希庇乌斯的同学,所以大名鼎鼎的阿基米德就被历史记住了,而我们中国的曹冲则被淹没在历史的逸闻当中。现代的“太平洋十年涛动理论”已经清楚地说明: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另外,不但暖相周期中的大象有可能会北上,冷相周期中的大象依然可能北上,所以陈寅恪的前提假设,在现代的气候理论中不存在。

记载“曹冲称象”故事的《三国志》距离曹冲生活的年代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因此直接质疑成书与事件相距仅几十年的正文记载是不合适的。事实上,《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江表传》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记载中有“邓王冲尚幼”,与《三国志》中“生五六岁”契合,可知此事发生于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间,当时孙权刚开始统治江东,献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

所以,“曹冲称象”问题的关键是大象活动的气候特征问题。如果假设气候不变,就会得到“中土无象”的结论。如果同意气候是周期性变化的,很自然就认识到孙权向曹操献大象,其实也是合情又合理的。

【责任编辑】张小萌

《曹冲称象》教案 第5篇

1.感知、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

2.引导幼儿想办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时刻作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活动的重难点:

理解沉浮的原理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为大象称重。

老师:小朋友,老师昨天看书的时候,碰到了一道难题,实在解决不了,请你们来帮帮我好吗?有一头大象,很大很大,我想大象这么大,那得有多重呢?我想称称它,可是它太大了,该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呢?你有什么办法?(对不对的办法先不给与否定)

二、讲述故事。

1.老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称重的方法,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也是讲大象称重的事,咱们一起来听听,这里面的小朋友是怎么称得好不好?看看你们的方法一不一样。

2.教师讲述故事。

3.提问:故事里的小孩叫什么名字?他的爸爸是谁?哪里来的大象?大官们想出办法了吗?他们都想了什么办法?有没有和你们一样的办法?行得通吗?最后是谁想出了办法?大官们是怎么看待他的?心里怎么想的?最后曹冲的办法成功了吗?为什么曹冲可以成功?你平时愿意动脑筋吗?你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

4.(出示图示)曹冲称象到底用了什么办法?为什么要用船?为什么要把石头放进船里呢?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怎么样?原来利用船的沉浮,就可以用和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来称出大象的重量来了。小朋友真是和曹冲一样聪明!

三、结束部分。

老师:曹冲是一个不但聪明而且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也是一样,老师在科学区位小朋友准备了沉浮的有关材料,请小朋友在区角活动时亲自试试,看看你们这些小曹冲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方法,好吗?

《曹冲称象》教案 第6篇

1.能较合理的想象,分析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2.初步感受中国的历史故事,并引导幼儿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

3.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画大象引出本次活动内容。(画个大圆做身子,画个小圆做脑袋,画两根粗的树干做大腿,画一根长的树干做鼻子,画两张树叶做耳朵,画两根尖尖的树枝做牙齿,最后画上尾巴。)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边听边猜边议曹冲称象的方法

1、讲故事,从开头至“我有办法。”

问题:“曹冲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2、教师继续讲故事至“在船帮上齐水面上画一道记号。”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在船帮齐水面的地方画一道记号?曹冲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3、教师继续讲故事至“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头一担一担地挑下来。”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往船上倒石头?”

4、教师讲故事至结尾。

(1)讨论:“为什么说曹冲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给故事取题目。

三、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延伸活动: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智慧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幼儿园的楼梯上也有图片,其实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关于民间的故事,小朋友也可以叫你爸爸妈妈讲给你听听。你们还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讲讲你自己的聪明故事,好吗?

课后反思: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

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精选6篇)曹冲称象两个科学原理 第1篇浮力原理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从概念上来说,浸在液体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