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精选8篇)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第1篇

密度习题

(一)一、是非题

1.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不同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制成的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3.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中,质量大的,体积一定大.()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密度小的体积一定大.()

5.密度相等、质量较大的物体,体积一定较小.()

二、填充题

1.某液体的质量是110克,体积是100厘米3,它的密度是______克/厘米3,等于______千克/米3.

2.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4∶1,体积之比为2∶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

3.铁、铜、铅三种金属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立方体,其体积最大的为______,如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立方体,则质量最大的为______(已知ρ铁<ρ铜<ρ铅).

三、选择题

1.气体是很易被压缩的,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体积被压缩后,它的密度 [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甲、乙两个同种金属制成的金属实心球,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4倍,那么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 [ ]

A.4倍 B.1/4 C.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3.已知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小,现用铁和铜各做一个实心球,则下列陈述中不正确是 [ ]

A.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大

B.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小

C.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大,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小

D.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小,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大

4.一只100厘米3的铜球,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为100克,那么这铜球的内部 [ ]

A.一定是实心的 B.一定是空心的C.一定装满了水 D.一定是装有其他金属

[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1/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四、计算题

能装500克水的瓶子,能够装某种液体40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答案

(一):

一、1.× 2.√ 3.√ 4.√ 5.×

二、1.1.1,1.1×103 2.6∶1 3.铁,铅

三、1.A 2.A 3.D 4.B 5.C

四、0.8×103千克/米3

密度习题

(二)一、是非题

1.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质量是不等的.()

2.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体积可以相等.()

3.一块铜块和一捆铜丝,质量不等,体积不等,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相等.()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一定相等.()

5.密度相等的两个物体,体积一定相等.()

6.液体的密度一定比固体小.()

7.气体的密度比固体、液体的密度都小.()

8.铁块的密度比铁粉的密度大.()

9.盐水的密度与纯净水的密度相同.()

10.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定温度、一定状态下,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二、填充题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______.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______,体积的单位是______,密度的单位是______,读作______.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表示的意义是______.把200克酒精倒掉1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为_______.

4.密度的公式ρ=______.有一块金属质量是5400千克,体积是2米3,该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

三、选择题

1.下列物理量中表示物质属性的是 [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密度

2.把一根均匀的铁棒锯掉1/3,剩下2/3铁棒的密度[ ]

A.是原来密度的1/3 B.是原来密度的2/3

C.与原来密度相同 D.是原来密度的3倍

3.某金属块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为ρ,现使金属块的质量成为3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四、说理题

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而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根据水和冰的密度,又知冬天户外水缸常会破裂.请你说出冰的密度小的原因.

答案

(二):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二、1.质量,1.0×103千克/米3 2.千克,米3,千克/米3,千克每立方米 3.每立方米体积的酒精质量为0.8×103千克,0.8×

三、1.D 2.C 3.D

四、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第2篇

1.物体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3x=x•x•x

()

3.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后,虽然它的形状变了,但是它所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变.()

4.在一个长方体中,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和是7.5分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0分米.

()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

二、单选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10分)

1.53=

[

]

A.5× B.5+5+ C.5×5×5

2.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是1分米,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是

[

]

A.6平方分米 B.4平方分米 C.12平方分米.

3.一本数学书的体积约是117

[

].A.立方米

B.立方厘米

C.立方分米

4.一个长方体体积是100立方厘米,现知它的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 [

]

A.8厘米

B.5厘米

C.5平方厘米

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180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和是 [

]

A.45厘米

B.30厘米

C.90厘米

三、填空题(第1小题 2分, 2-6每题 4分, 第7小题 8分, 第8小题 12分, 共 42分)

1.一种水箱最多可装水120升,我们说这个水箱的()是120升.2.300厘米=()分米45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3.9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长是5厘米,这个长方 体的表面积是()平

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厘米,用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四、应用题(1-2每题 5分, 3-6每题 7分, 共 38分)

1.求下图的表面积和体积.2.求下图的表面积和体积.3.一个正方体木块,它的棱长是5分米,已知每立方分米重0.4千克,这个木块重多少千克?

4.每瓶鱼肝油滴剂10毫升,现在有鱼肝油0.4升,可以装多少瓶?

5.一块砖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第3篇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型应用题, 如果仅直接设未知元, 很难根据题意建立数量关系式, 那么不妨采取引入辅助元, 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含有辅助元的数量关系式, 建立方程、方程组等。而所设的辅助元在建立数量关系中只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在求解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整体求解或约分化简而被消去。像这样的求解方法叫做设而不求法。

例1: (2010绍兴) 如图, 用测力计将长杆一端A微微抬离地面, 测力计示数是F1;同理, 用测力计将长杆的另一端B微微抬离地面, 测力计示数是F2。则长杆的重力是测力计保持竖直向上 () 。

A. (F1+F2) /2B.F1+F2C.F1/F2D.F1F2

考点知识:杠杆平衡的应用。

解题分析:如下图所示, 作出长杆的重力的示意图, 记作G。

设点B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为X, 点A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为Y。

当F1作用在点A微微抬离地面时, 杠杆以点B为支点,

动力臂L1=X+Y, 阻力臂L2=X, 阻力F2=G。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得F1 (X+Y) =GX (1)

当F2作用在点B微微抬离地面时, 杠杆以点A为支点,

动力臂L1=X+Y, 阻力臂L2=Y, 阻力F2=G。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得F2 (X+Y) =GY (2)

将 (1) 、 (2) 两式相加可得:F1 (X+Y) +F2 (X+Y) =GX+GY

即F1 (X+Y) +F2 (X+Y) =G (X+Y)

方程两边同时约去设而不求的 (X+Y) ,

化简得:F1+F2=G

即G=F1+F2故本题答案为B。

思路点拨:本题在解答中巧妙地引入了点B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为X和点A到重力作用线的距离为Y两个辅助元,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顺利地建立了关于X、Y和G三个未知元的方程组, 通过两式相加将X+Y整体约去, 很方便地求出结果, 充分体现了应用“设而不求”法在科学计算题解答中的巧妙性。

例2: (2005绍兴)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酒乡。绍兴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 多次获得国际金奖。绍兴黄酒的酿酒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学, 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它的酿造过程可以概括为:选料发酵压榨勾兑澄清煎酒等步骤。请依据你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对下列问题作出解答:

(1) 发酵:即淀粉葡萄糖酒精的过程, 请你在括号内填写化学式:

(2) 发酵过程必须使发酵室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可采用电加热器的方法, 电路原理可以简化成如左下图所示。已知加热用电阻丝的电流值与发酵定中的温度关系如表所示:

则电阻丝中电流应保持在___安范围。如果电源电压是36伏, 电阻丝电阻是10欧, 为了控制电路能正常工作, 可在图中虚线框内接入___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它的电阻值变化范围应是___欧。

(3) 压榨是把酒液和固体酒精进行简单分离的过程。此过程类似于我们学过的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___ (选填字母)

A.结晶B.过滤C.蒸馏

(4) 勾兑是把不同质量分数的生酒混合达到规定质量分数的生酒的过程, 一般可以按如右下图方式进行。已知甲管道中生酒流量为2L/s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液体的体积) , 当乙管道流是阀门调至某一位置时, 恰好勾兑出符合质量标准的酒精质量分数为18%的生酒, 则乙管道的流量为___L/s。 (已知甲管为含酒精22%的生酒, 乙管为含酒精16%的生酒。假设生酒的密度为1g/cm3) 。

考点知识:质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物质分离、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题分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推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原子个数守恒。通过对碳、氢、氧三种原子在反应前后个数的守恒计算得知括号内应是乙醇 (C2H6O) 。

(2) 因为发酵过程必须使发酵室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 根据表格中电流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很显然地得知电阻丝中的电流应保持在1.50A1.80A。

因为当电源电压36伏, 电路中只有电阻丝电阻10欧串联时, 电路中的电流I=U/R=36伏/10欧=3.6安, 大于2.08安培。为了能控制电路正常工作, 应该接入滑动变阻器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当I=1.50A时, R总=U总/I=36V/1.50A=24Ω。

R滑=R总-R=24Ω-10Ω=14Ω。

同理, 当I=1.80A时, R总=U总/I=36V/1.80A=20Ω。

R滑=R总-R=20Ω-10Ω=10Ω。

所以电阻值的变化范围应是1014欧。

(3) 因为压榨是把酒液和固体酒精进行分离, 即该过程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 所以分离这种混合物的方法是B.过滤。

(4) 设甲乙两管中生酒的流动时间为t秒, 乙管道生酒的流量为v L/s, 则

t秒内甲管流出的生酒的体积为:2t L,

t秒内甲管流出的生酒的质量为:m甲=2t L1g/cm3=2000tg

t秒内甲管流出的生酒中酒精的质量为:2000t22%,

t秒内乙管流出的生酒的体积为:vt L,

t秒内乙管流出的生酒的质量为:m乙=vt L1g/cm3=1000vtg

t秒内乙管流出的生酒中酒精的质量为:1000vt16%,

根据生酒勾兑的原理列式得:

分子、分母同时约去设而不求的时间t,

解得v=4

所以乙管道中生酒的流量为4L/s。

思路点拨:本题在解答第 (4) 小题时, 通过对勾兑的理解, 即将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酒混合达到标准浓度的生酒。由于题目提供的是关于流量的信息, 而溶质质量分数是关于质量的计算。解题时通过引入辅助元 (时间t) , 将流量先转化为体积, 再转化为质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建立方程, 而时间t却可以通过分子分母的约简而消去, 体现了应用“设而不求”法在科学计算题解答中的巧妙性。

例3. (2010萧山) 为创建全国“环保节能模范城市”, 新建的小区将普遍安装太阳能路灯。如图甲所示是某型号太阳能路灯, 图乙是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丙是该太阳能路灯的技术参数。

(1) 太阳能路灯专用控制器实质上是一个由光、声音和时间控制的单刀多掷开关如图乙中的S。晚上要让电灯发光, 控制器将控制开关S与___触点接触;铅酸蓄电池在充电过度或放电过度的情况下均会缩短使用寿命, 为了避免铅酸蓄电池过充或过放, 控制开关S与___触点接触即可。

(2) 铅酸蓄电池最多能储存多少千瓦时的电能?

(3) 如果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时的辐射功率为1000J/ (sm2) (每一秒钟辐射在每1平方米上的光能为1000J) , 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为8%, 则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多大?

考点知识:电路的状态、电能电功率计算、能量转化。

解题分析: (1) 白天, 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因为晚上要让电灯发光, 电灯所在的电路必须是闭合电路, 所以控制器将控制开关S与c触点接触, 为了避免铅酸蓄电池过充或过放, 此时保证铅酸蓄电池既不充电也不放电, 控制开关S与b触点接触即可。

(2) 根据图丙可知铅酸蓄电池 (12V) 最多能储存的电能可以供给1盏“12V 10w”高效节能灯每天照明10h, 最多连续阴天4晚上, 而且节能灯在12V电压下正常工作。

P实=P额=10W=0.01k W

W电能=Pt=0.01k W10h4=0.4k Wh

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W化学能=W电能=0.4k Wh

所以铅酸蓄电池最多能储存0.4千瓦时的电能。

(3) 设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S, 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为t,

根据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时的辐射功率为1000J/ (sm2) , 即每一秒钟辐射在每1平方米上的光能为1000J, 联想压强、密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 可以推导出辐射功率的定义式: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为40W, t秒内输出的W电能=Pt=40wt=40t J

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W电能/W光能=8%

转化得:W电能=W光能8%

即40t J=1000t SJ8%

方程两边同时约去设而不求的时间t,

化简计算求得S=0.5m2

思路点拨:本题在解答第 (3) 小题时, 根据对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时的辐射功率为1000J/ (sm2) , 即每一秒钟辐射在每1平方米上的光能为1000J, 联想科学中常见物理量的定义。如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距离;密度:单位体积物体所含的质量;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所受的压力。推导出辐射功率的定义式表达式为:辐射功率=光能/ (时间面积) , 通过引入辅助元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时间为t, 将太阳光的辐射功率转化为光能, 将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转化为电能。根据光电转化效率=W电能/W光能建立方程, 而辅助元时间t却可以通过方程两边同除以时间t约简除去, 体现了应用“设而不求”法在科学计算题解答中的巧妙性。

综上所述, 虽然“设而不求”法在解题中引入更多的辅助元, 从表面上看似乎给解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审题, 认真挖掘题意中含有辅助元的相关数量关系式, 建立相关的方程或方程组, 再进行化简求解, 最终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

摘要:对于直接设未知元, 很难根据题意建立数量关系, 不妨先引入辅助元, 再根据题意建立含有辅助元的方程或方程组等。而所设的辅助元在建立数量关系中只是起到纽带作用, 在求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整体求解或约分化简而被消去。

关键词:设而不求,辅助元,科学计算题,妙解

参考文献

[1]宋一璋.浙江新中考.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0.11, (第1版) .

浅谈初中科学计算题“一题多解” 第4篇

二、“一题多解”应当遵守的原则

学习科学中,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则解题方法越广。相应的,科学逻辑性越强的学生,解题的步骤就更简捷明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为他们加强科学习题的广度和深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到所有同学的理解、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他们加强科学逻辑性,提高科学课堂的听课效率,有助于提升整个班级的科学综合水平。

教师在初中中科学课堂的“一题多解”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

1.分清主次内容

教师教学时切不可因小失大、不明主次。科学教师日常教学中细心留意学生的动向,将大部分学生易于接受的解题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对于多数学生难以掌握的解题方法选择直接放弃,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以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对于少部分有其他思路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单方面的交流,以节约课堂时间,有效提升课堂利用率。

2.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学习初中科学过程中,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客观实际,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科学只是高中众多学科中的一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科学教师教学中,不能按高水准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科学敏感度分层次教学。对科学基础较好、悟性较高的学生讲解一些深层次的、需要较强逻辑性的解题方法; 针对科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多多尝试新的解题思路,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的科学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科学积极性。

3.深入浅出,层层递进

教学活动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拔高训练。有些教师过于急功近利,一心希望学生尽快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在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一次性为他们灌输太多的新鲜解题思路,容易造成学生记忆混乱。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科学的信心,对科学学习产生倦怠感。所以,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疑答惑,切不可急于求成。

初一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计算题 第5篇

111⑴38+(-22)+(+62)+(-78)

⑵(-23)+0+(+4)+(-6)+(-2)

⑶(-23)+|-63|+|-37|+(-77)

⑸(+18)+(-32)+(-16)+(+26)

⑺(-8)+(-312)+2+(-12)+12

⑼(-6.37)+(-334)+6.37+2.75

⑾(+6.1)―(-4.3)―(-2.1)―5.1

⑷(-8.25)+8.25+(-0.25)+(-5.75)+(-7.5)⑹ 535+(-523)+425+(-13)

⑻(-0.8)+(-1.2)+(-0.6)+(-2.4)

⑽(+103)―(-47)―(-25)―107

⑿(-23)―(-134)―(-123)―(+1.75)

337212⒀(-323)―(-2)4―(-13)―(-1.75)

⒁ -84-59+46-39

⒂ -434+16+(-23)―52

213-(+1013)+(-815)-(+325)

⒆(-0.25)×(-47)×4×(-7)

21)-8721+531921-1279+43221

(23)(47-118+143)×56

(25)(-36)×(49+56-127)

⒃(-0.5)-(-314)+6.75-512

⒅598-12435-315-84

⒇(-37)×(-45)×(-127)

(22)4×(-96)×(-0.25)×481

(24)

(56―34―79)×36

(26)(-34)×(8-43-0.4)

52111(27)(-66)×〔122-(-1〕

(28)25×33)+(-11)4-(-25)×2+25×4

75738512(29)(18+34-6+9)×72

(30)3×(214-7)×(-5)×(-16)

(31)2÷(5-18)×181

(33)

-78×(-143)÷(-38)

(35)(92-38+34)÷(-34)

(37)

-127÷(-156)×138×(-7)

(32)113÷(-3)×(-13)

(34)(34-78)÷(-56)

(36)

-3.5 ×(16-0.5)×37÷12

(38)65×(-13-12)÷54

55539222(39)7÷(-25)-7×12-53÷4(40)0.8×11+4.8×(-7)-2.2÷7+0.8×11

37734(41)(-1620512)×(-15×4)

(42)187(-2.4)

341211(43)2÷(-7)×7÷(-51[151

7)

(44)2-(14÷15+32]÷(-18)

11(45)15×(-5)÷(-5)×5

(46)-(3-

121321+14-7)÷(-42)

52111(47)-13×2(-13)×(-134)×13×(-67)

3-0.34×7+3×(-13)-7×0.34

(48)

2111(49)(-16-50+35)÷(52

(52)178-87.21+4321+5321-12.79

9581(53)[(-14)-17+21]÷(-42)

(54)-|-3|÷10-(-15)×13

3751711(55)

-15×(32-16)÷21(21 2

(56)3-32+118)÷(-16)×(-7)

(57)

-33×(-5)+16÷(-2)3-|-4×5|+((58)

(-5)-(-5)×

(60)-1-{(-3)3-[3+

5-0.625)2 854111÷×(-5)

(59)

(-4)×(-)÷(-)-()3

772101021×(-1)]÷(-2)} 32

计算题参考答案:

⑴0 ⑵-13/12

⑶0 ⑷-13.5 ⑸-4 ⑹4 ⑺2 ⑻-5 ⑼-1 ⑽-11/70

⑾7.4 ⑿1 ⒀2.5 ⒁-163/12 ⒂-31/4

⒃4 ⒄-19.6

⒅469.6

⒆-4 ⒇-0.2(21)-9903(22)2(23)-19(24)-25(25)-25(26)-4.7(27)-121(28)75/2(29)78(30)9/28

第一页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第6篇

关键词:科学计算题,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我担任初中科学教学工作, 发现学生对科学计算题相当恐惧, 一遇到计算题, 他们就感觉手足无措, 无从下手。 久而久之, 使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大打折扣, 学习科学的热情也一落千丈,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我认为解答科学计算题, 涉及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数学计算能力, 二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三是逻辑思维能力, 四是记忆能力。 比如许多公式, 化学方程式还有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这些都需要牢记在心。

尽管学生对计算题相当不喜欢, 但科学计算题在每一张试卷上都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中考试卷上, 光是计算题占了全卷的20%~30%, 还不包括前面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所涉及计算部分。 可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在解决科学计算题时, 不重视解题过程, 不分析解题思路, 往往胡乱计算求得结果后就万事大吉。 这就导致学生计算题的得分率往往都很低。

对于以上这些情况, 我常常思考, 如何能让学生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在科学学习中进行相关的科学计算, 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使学生遇到计算题不是选择逃避, 而是冷静下来寻找解题思路, 甚至会爱上科学计算题。 在多年的科学教学过程中, 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针对中低层次学生的方法, 那就是从问题入手采用逆向思维法。 从问题入手寻找已知量, 找不到时用等量关系或公式替换, 直到找到全部已知量为止, 解题过程就是分析过程的反过程。

例题:小李家的灯L上标有“220V40W”的字样, 他将电阻丝电阻为40欧的电热水壶插入插座, 发现烧开满壶水需要5分钟, 电热水壶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为3×105J.已知灯丝和电阻丝的电阻均不随温度变化。 (1) 火线与零线间的实际电压为多少? (2) 开关S闭合时, 灯L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分析: (1) 要求实际电压, 这里有热量也就是电功W, 所以应该由P=UI求U=P/I, I=U/R, 等量代换得U2=PR, 所以我们要先求P, P=W/t, W=3×105J, t=5分钟, 要统一成秒, t=300秒, 这样要求P的全部已知条件找到, 接下来想办法求R, 知道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 由U2=PR, R=U2/P, 这里要带入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这样全部已知条件找到, 所以逆着分析思路写解题过程, 应该先求电阻丝的电阻R, 再求实际功率, 最后求实际电压。注意单位要一致。

本来做计算题学生感觉太灵活多变, 不知从何处下手, 这样我们把它模式化后, 学生会感觉更具体化。 先找所求量的公式, 再找公式中需求的已知条件, 如果找不到, 想办法用另外的公式或者等量代换, 再去找另外公式中的已知条件, 当所有的已知条件都找到后, 那么这道计算题就可以解答出来了, 解题时反着分析过程就可以了。 当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每位同学的基础水平不同, 因此有的同学可以迎刃而解, 有的同学可能一开始还不能接受。 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刚开始自己写分析过程, 让基础好的同学写解题过程, 主要是代入数据, 熟悉一下解题格式。 等到好的同学可以熟练地写出解答过程时, 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基础好的同学写分析过程, 基础弱的同学写解题过程, 在解题过程中, 让他们熟练公式和单位及解题的规范性。 这样逐步适应过来, 他们一遇到计算题也能按部就班地作答了。 经过反复多次训练, 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归纳规律和思想, 提高计算题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在选择题目时要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 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初中科学计算题, 还有一个经常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那就是解题的规范性。 在中考时, 很多考生自我感觉良好, 但分数下来时并没有得到的理想分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时造成的失分。 考试对计算题有明确的要求:“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方程式和公式及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有数值和单位。 ”这个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如果我们使用这种从问题入手的逆向思维方法, 从新课到期末复习再到中考复习反复使用, 解题时逆着分析思路一个一个求解物理量。 这样公式、单位都不会漏掉, 而且会越来越熟悉, 同时会大大减少由解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问题。

通过平时的短时间的逆向思维方法的培训, 长时间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这样学生在遇到难度大的计算题时, 也会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规范化解题。 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学生将来高中物理、化学的计算题学习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昌杰.浅谈逆向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安顺师专学报, 1994/04.

析解密度探究题 第7篇

一、实验方案设计型

例1

小明想比较牛奶和豆浆的密度大小,可身边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请你帮他设计两种原理不同的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要求:其他器材任选;简要写出比较的方法。

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题目说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意思是不能直接测得牛奶和豆浆的密度。也不能用公式来解决。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根据另外的与密度相关的原理来间接得到所要的答案,这方面可以利用压力、压强和浮力等知识,通过比较得出。本题较好地考查了我们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

方法1:取两只完全相同的饮料瓶,分别装满牛奶和豆浆。用细线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示数大的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2: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石块浸没在牛奶和豆浆中受到的浮力,受到浮力大的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3:取一个方木块,分别放入牛奶和豆浆,静止时,木块露出液面多的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4: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插入牛奶和豆浆相同的深度处,压强计示数大的密度大。

方法5:将牛奶装入一薄塑料袋,扎上口放人豆浆,若上浮,说明豆浆的密度大;若下沉,说明豆浆的密度小。

二、收集事实证据型

例2为研究物质的特性,小春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做实验,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是他记录的有关数据和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①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或4与5的体积与质量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③分析上表在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科学探究需要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本题就是用锁定条件的方法考查我们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思想主要是考查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我们分析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为同种物质甲的质量与体积的比较,锁定的条件是密度不变。当物质甲的体积为10cm3时质量为18g,当它的体积增大一倍(20cm3)时,它的质量随之增大一倍(36g)。表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较2与3或1与3同样可得出相同结论。比较4与5或5与6或4与6也可得出同样结论。于是可以归纳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第②问锁定的条件是体积相同。要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的结论,研究实验次数1与4或2与5、3与6都可提供实验事实。

第③问是分析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因体积与质量的改变而变化,是一个定值(1.8),乙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因体积与质量的改变而变化,但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可以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特性——密度。

解:①甲(或乙)液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1与4(或2与5、3与6)。③甲(或乙)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甲与乙液体相比,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检验假设型

例3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上的马铃薯又沉在容器底部(见图),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编号A、B、C,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分析:进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其中一步,如果要得到正确的结论,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数据的分析,对猜想进行检验。马铃薯放在盐水中几天后,会下沉的根本原因是马铃薯内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盐水浓度,细胞内的水分渗透到盐水中。因此马铃薯的质量和体积均变小。但两者变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体积的变化比质量的变化明显,因此马铃薯的密度变大,有可能大于盐水密度,所以下沉了。当然本题对马铃薯下沉的真正原因不作要求,只要从密度上去判断即可,我们从表中的实验数据上就可以进行判断,并对猜想逐一分析,进行验证。

解:猜想1被否定的理由是: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

猜想2也是错误的,理由是: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后质量变小了而不是变大了。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第8篇

分析:此题是笔者在初三年级第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后专门设计的一道测量实验题,出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密度的理解,考查学生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考查学生对于力学部分核心内容(密度、压强、浮力)的综合应用,特别是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一年的物理学习之后,解题的方法较多,因而此题具有很大的开放空间。

我在讲解该题前,思考到底是就题讲题,把此题的多种解法一一给学生讲解后,让学生熟记测量的实验步骤和盐水的密度表达式,还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想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想到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而此题正好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造精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便于学生讨论交流。我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讨论交流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我提前告诉学生此题有多种方案测量盐水的密度。时间过了不到一分钟,马上有学生举手。

方法一:选取的器材是天平、盐水、水、两个烧杯。第一步,用調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第二步,在烧杯内装满水,用天平测出质量为m2;第三步,在烧杯内装盐水,用天平测出质量为m3,从而导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我对此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并追问学生此实验方案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有同学回答:“两烧杯必须装满液体,保证两种液体的体积相同。”同学们又思考了一会儿,我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巧妙地解决天平测质量问题。另一小组同学举起手说出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选取的器材是量筒、盐水、水、正方体小木块。第一步,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1,把小木块放入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为v2;第二步,在量筒中装入相同体积的盐水体积为v1,把小木块放入量筒的盐水中读出盐水的体积为v3,从而导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学生讲完,我带头鼓起掌来,班级响起了鼓励的掌声。我接着追问,此方案主要应用哪些物理原理?此生接着回答:“利用了两次小木块在水中和在盐水中都是漂浮,浮力等于重力,两次浮力相等。”没有思考出实验方案的小组显得比较着急,我又接着提示:刚才小组利用漂浮,还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利用称重法测浮力,过一会儿有小组同学说出第三种实验方法。

方法三:选取的器材是弹簧测力计、盐水、小石块、细线、水、两个烧杯。第一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第二步,用弹簧测力计挂着小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1;第三步,用弹簧测力计挂着小石块全部浸没在盐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2,从而导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课上到此时,我深感非常欣慰,学生能巧妙地利用浮力知识测出盐水的密度,说明学生对于密度和浮力理解得非常深刻,我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动。我又提示学生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器材没有同学选择,不一会儿,就有同学想出了第四种方法。

方法四:选取的器材是刻度尺、盐水、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膜、细线、水、烧杯。第一步,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用细线缠紧橡皮膜,将水倒入玻璃管内,观察橡皮膜的凸起程度,用刻度尺测出水的深度为h1;第二步,在玻璃管内倒入盐水,使橡皮膜的凸起程度相同,用刻度尺测出盐水的深度为h2,从而导出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有的学生意犹未尽,下课后还有学生找到我,讲出第五种实验方案。想到学生在这节课上和课后的表现,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真正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又调节着学生的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没有任何思路的时候,当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我及时进行点拨,适当给予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台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后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发一些一题多解的探究实验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精选8篇)初一科学密度计算题 第1篇密度习题(一)一、是非题1.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不同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