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评价范文
创业评价范文(精选12篇)
创业评价 第1篇
新创企业和创新企业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创业活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 (姜彦福等, 2003) 。现在, “创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指创办新企业, 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都在采用创业战略, 如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动态网络 (dynamicnetworks) 和细胞组织 (cellularorganizations) 等, 使得现存的组织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这样, 创业研究也随之从早先仅关注小企业管理和创办新企业发展到将大型企业包括在之内 (Cooperetal, 2000) 。不过, 尽管研究对象扩大了, 但困扰创业研究的问题却依然未能得到解学术界至今仍然未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创业”概念框架 (Low&MacMillan, 1988;Shane&Ventakaraman.2000) ;到目前为止, 也还没有发展出一个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理论 (Busenitzetal.2003) 。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 梳理过去一段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和动向。
二、创业研究理论综述
(一) 早期对创业者的关注
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 对创业者的关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创业者 (entrepreneur, 也称企业家) 一词源于法语, 最早见于16世纪, 指的是参与军事战争的人。18世纪初, 法国人又将该词用于从事探险活动的人。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引入经济学。1880年,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Say) 首次给出了创业者的定义, 他将创业者描述为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 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代理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 (1934) 则认为创业者应为创新者;这样, 创业者概念中又加了一条, 即具有发现和引入新的更好的能赚钱的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能力。
(二) 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有关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 如德鲁克 (1985) 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创业者的行为, 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 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 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ThomasM.Begley (1995) 认为, 以创始者的地位、公司的年龄及公司的增长率为依据,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小企业创业者不同于一般经理人员的特性, 从而可以从大量经理人员中辨别出创业者。GideonD.Markman和RobertA.Baron (2003) 在借鉴个人组织适合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个人创业适合度模型, 指出创业者的个性特征与成为创业者的要求越匹配, 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Woodward (1988) 以社会学为基础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 指出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
学者们还针对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 对创业者的创业特征和观念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Hofstede (1980) 认为文化是价值、信仰和习俗的集合体, 决定了人的各种特征。通过系统研究基于各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 可以获得有关人的行为、动机和期望模式等有价值的信息 (Hofst-ede1983;Bond1991:Schwartz1992) 。DavidH.Holt (1997) 选择了200多个中国创业者和同样数量的美国创业者作为样本, 比较了中国创业者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创业者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引起的创业差异。他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创业者在创业动机、创业方式和创业目标的不同, 得出中国创业者与西方创业者在创业观念上的差异和类似之处。创业者文化价值观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创业价值的研究成果, 也为研究不同国家创业者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 对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 西方经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知识与技术替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Solow, 1957;Romer, 1986) , 以规模和范围经济见长的大企业遭遇严重危机, 创业活动和小企业蓬勃发展, 在就业 (Birch, 1979) 、创新 (Acs, 1984) 和区域发展 (PioreandSabel, 1984) 等方面贡献突出, 创业现象开始引起格外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技术进步特征的变化, 进一步强化了创业和小企业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Carlsson, 1992) 。此后, 创业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关注焦点也逐渐由研究创业行为转向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Gartner (1988) 在系统总结创业特质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没有出路, 提出创业研究应关注创业者行为并挖掘创业过程规律的主张。Low和MacMllan (1998) 认为谁在创业, 创业者有什么个性和心理特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创业者的行为是什么, 创业者是如何完成创业行为的, 即从创业活动的过程研究创业本质。针对创业过程, 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强调了不同的内容, 但创业过程研究中创业机会是最受关注的范畴。Shanc和Venkataraman (2000) 认为创业过程是围绕机会识别、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过程。
回顾20多年来创业研究所取得的丰富成果, 可以发现, 创业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和贡献首先来自于创业研究向微观层次的转移和深化。放弃在创业者特质论方面的长期徘徊转向关注创业者行为并挖掘创业过程规律, 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折, 也是创业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
三、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近年来, 我国各地方的创业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根据清华大学《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 我国各地方的创业环境近五年都有明显的提升, 尤其在创业环境的建设、创业培训的开展, 创业岗位的开发, 创业模式的探索, 创业资金的提供, 创业人才的培育, 创业意识的提升, 创业经验的传播, 创业项目的推介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 正如《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指出的:我国当前整体的创业环境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特别是关于地方创业环境的评价和比较理论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
(一) 国外学者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比较代表性有GEM中国报告 (2005) 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9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Porter (1980) 提出从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还价能力5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Gartner (1995) 从人口中近期移民的高比例、较大规模的城市区域、雄厚的工业基础、金融资源的可用性、工业专业化程度5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Fred (2000) 从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型冲突、不健全的法律环境、政策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的约束、不发达和不规范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7个方面评价创业环境。
(二) 我国学者有关创业环境评价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是借用GEM对我国创业环境进行评价, 如周丽 (2006, GEM框架下珠三角欠发达城市创业环境研究) 、陈兴淋 (2007, 南京创业环境现状评价:一项基于专家问卷的实证研究) 、草明 (2007, 基于GEM模型的中日创业环境比较研究) 等。结合实际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创业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非常少, 其中蔡莉 (2007) 提出了从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6个方面评价区域创业环境;周丽 (2006) 构建了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大环境系统及政策法律、金融服务、智力技术、社会服务、产业等五大支撑体系组成的创业环境评价指标;郭元源等 (2006) 从经济基础、服务支持、科教支撑、文化支撑、环境支撑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
总体说来, 到目前为止, 创业研究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 但创业过程观点与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理论在揭示创业现象与本质问题上已开始显示出其强大的解释力。在今后的创业理论与系统的实证研究中将受到相应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玉利, 薛红志, 杨俊.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理论的挑战[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1) .
创业者自我评价 第2篇
1、A)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就会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B)如果有人让我开始做,我就会顺利完成。
C)尽管做起来很简单,但是除非是我必须要做的,否则我是不会做的。
2、A)我喜欢与人交往,愿意与任何人进行沟通。
B)我有很多朋友我不需要其他的人了。
C)我发现大多数的人都是麻烦。
3、A)当我开始做事的时候,我会让很多人和我一起做的。
B)如果有人告诉我必须做,我会命令别人去做。
C)我会让其他人去做,然后如果我喜欢我会一起去做。
4、A)我愿意负责。
B)如果必须要我做,我会负责的,但是我更宁愿让别人去负责。
C)周围总有人愿意显示他们的聪明,就让他们去做吧。
5、A)我喜欢在事情开始前做一个计划。我是一个经常将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的人。
B)我会做好大多数事情,如果太困难,我就会放弃。
C)如果有人安排和处理整个事情,那么我更愿意随遇而安。
6、A)只要需要我就会坚持做的,我不会介意为想做的事而努力工作。
B)我会努力工作一段时间,但当我觉得做够的时候,我就不会做了。
C)我不会为了有点成就就去努力工作的。
7、A)我能很快地做出决定,并且大多数都是对的。
B)如果我有足够多的时间,我就能够做出决定。但是,如果时间很短就做出决定,我过后经常会改变主意。
C)我不喜欢做决定,因为我经常做出错误的决定。
8、A)人们相信我说的,我从来不说谎话。
B)我大多数的时间里都讲真话,但有些时候却做不到。
C)如果人们不知道事情的真伪,我为什么要讲真话呢?
9、A)如果我决心做什么事情,任何情况都不能阻止我完成它。
B)如果不犯什么错误,我通常会完成我的事情。
C)如果事情进展不顺,我就会放弃,何必为此烦恼呢。
10、A)我的健康状况非常好,总是精力充沛。
B)我有足够的精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
西方创业教育评价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25-02
一、背景介绍
自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创业教育项目以来,创业教育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创业教育研究也蓬勃发展。创业教育项目的涌动,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群体对于创业生涯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官方的意志,政府愈发意识到了创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项目以影响未来创业行为和促成商业成功为最终目标。
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行为最核心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打破常规,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开发新的市场。运用创新战略的创业者可以促成经济由单纯模仿外国技术向自我创新的方向发展。创业者可以生成更多的新思维,开展活动,发现机会。创新性,即提供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服务、管理流程,可以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创造性的个体可以更高效地开展广告策划或者成本管理,创造性的个体更倾向于差异化战略。
二、规划行为理论在创业教育领域的运用
规划行为理论TPB是一种衡量态度和动机变化的相关工具模型。TPB为分析创业教育项目如何影响参与者的创业行为提供了框架。按照规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项目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创业动机。这一理论认为,职业动机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对行为的态度,主观社会标准,预计行为的可控性。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创业是一项有计划的工作,是动机行为。可以这样解释,态度和信仰产生了动机,动机导致行为的发生。动机是态度和行为的中介物,动机是行为的催化剂。具体到创业教育项目,对创业态度和创业动机的评价,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的评价创业行为的方式。
规划行为理论的核心因素是行为动机。其主要的假设是:动机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个体对行为的态度,指个体对行为所采取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当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会依靠记忆中相关的信息或观念对这一问题做出评价。人们脑海中的信息或观念都隐含有价值判断的因素,这些价值判断帮助形成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
2.主观标准,指的是采取特定行为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他人对个体采取行动的看法。这些看法受到人们惯常思维的影响。对于自控性强的人而言,主观标准对他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而对行动取向的人而言,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
3.预见性的行为可控性,预见采取特定行为的困难程度。这一因素与行为的可行性有关联,是预测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通常会选择从事他们认为自己能够掌控的行为。行为可控性与自信心有相似之处。
在规划行为理论模型中,以上三个因素是动机产生的前期变量,通过影响动机,进而对未来的行为产生影响。观念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
Krueger and Carsrud(1993)最先将规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创业领域。他们的模型如图表1。
这一模型对可能影响观念信仰形成的其他变量采取了开放的模式,引入外界诱发因素的概念来解释从动机到行为的转变。这一理论假设创业动机的产生,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对创业行为的态度,从事创业行为面临的社会压力(主观标准),以及主体认为的行为可控性。简言之,参加创业教育项目应该能够激发个体对能力的自信,强化个体对环境知识的意识,提高个体的行为控制力,从而达到强化创业动机,进而促成创业行为的目的。
三、以TPB为基础的创业教育项目评价模型
创业教育的评价模型如图表2所示,在这一模型中,通过衡量参与者态度和动机,来评价创业教育项目的效果。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对指标的理解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内部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结构、学校资源、办学体制机制、学校战略。比如,是否有专项学生创业扶助资金,支持性的关系网络(学术和商业),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创业项目开展的广泛程度,专业化的创业图书资源等。
受众,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的年龄、国籍、教育背景等基本情况,教育评价需要考虑不同的接受创业教育的群体的基本情况。
创业教育项目的类型,对创业教育有不同的分类方式。Hynes(1996)认为创业培训不同于创业教育。前者开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行为绩效为直接目的。而创业教育涵盖了宽泛的领域,帮助学生消化和发展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解决更加宽泛的问题为目的。Linan(2004)将创业教育分为四种类型:创业意识教育、初创业者教育、创业机制教育和企业家继续教育。
目标,创业教育的目标有学科目标(完善创业学科的理论),社会目标(让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和经济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岗位)。
内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Johannisson(1991)将创业教育项目的内容分为五类:why为什么?(态度,价值观,动力);how 如何做?创业能力);who谁(长期和短期的社交圈);when什么时候(创业环境);what什么(创业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在真实情境下的“做中学”,案例教学,企业家讲堂,或者常规的课堂教学。有学者认为在21世纪,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如何测量
评价模型中的依靠变量为创业行为的先行因素,态度,主观标准,行为可控性和创业动机。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必须把不同的时间阶段和环境变量考虑在内。测量态度,观念和动机的变化过程。针对同一组学生,在创业教育进行前,教育进行中,教育结束后都要进行测量。而且,测量的次数和测量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创业教育项目的强度和培训时间而不同。短期培训项目,只需要在培训前后进行衡量,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短训的效果,很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对于相对长期项目(比如一年期项目),对其效果的测量就复杂得多,由于长期项目的效果相对稳定,所以衡量的时候,既要有培训过程中的测量,在培训结束后,结束后的几个月,结束后的几年,都要设立测量时间点。
特定创业行为具有多维性,延迟效应,非常容易被环境因素干扰,我们这里提供的评价模型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并不直接测量特定的创业行为。对创业教育项目效果的评价,是通过测量创业行为的先行变量,态度和动机来进行。
参考文献:
[1]Ajzen,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Vol.50,pp.179-211.
[2]Block,Z.and Stumpf,S.A.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in Sexton, D.L. and Kasarda, J.M. (Eds).The State of the Art of Entrepreneurship[M].PWS-Kent Publishing,Boston,1992, MA, pp.17-45.
[3]Hynes,B.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roducing entrepreneurship into non-business disciplines[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6,Vol.20 No.8, pp.10-17.
[4]Johannisson,B.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ship:a Swedish approach[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1,Vol. 3 No.1, pp.67-82.
[5]Krueger,N.F.and Carsrud, A.L.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Vol.5,pp.315-30.
[6]Linan, F.Intention-based model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IntEnt Conference Proceedings, Naples,2004,5-7 July, available at:www.intent-conference.de.
[7]Vesper,K.H.and Gartner, W.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Vol.12 No.4, pp.403-21.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构建 第4篇
1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校创业孵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同时指标的取舍评价和计算都必须遵循科学的依据。
(2)系统性原则。由于对于孵化体系的评价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标的选取需要服从系统性原则,考虑到指标间的相关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根据评价的主体和目的进行系统设计和系统评价。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基本的定性分析外,还要进行适当的量化处理,这样才能客观准确的进行对比并发现问题,力求揭示问题实质。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含义应该十分明确,具有可行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这样才能进行统计调查获取,并且容易计算对比。另外指标体系应简洁实用,便于采集数据,使评价工作能高效率运转。
(5)导向性原则。高校创业孵化评价指标体系除评价功能外,还应当引导其关注孵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提高高校孵化体系的运营能力和孵化能力。
2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
目前对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侧重评价孵化能力的某一方面,整体不够系统健全。为了构建一个比较全面、可以具体操作的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在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一系列的相关评价指标,从中进行分析和筛选,为指标体系的构建选择合适的指标。参考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如下:
国外学者中代表性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其一是强调学校领导者的重要性,如Hill(1998)认为教育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学校领导者的支持等是推动学生创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David和Keith(2005)也赞同此观点。Poon和Ainuddin(2006)认为创业园举办方领导和园区管理负责人的人格特质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影响。鉴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重要性,Hoffman和Hegarty(2003)研究则表明.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文化会影响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主体的创新意愿和行为,并会直接影响创业园管理人员的决策模式偏好。
国内学者也从基于不同的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学者们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是对孵化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彭展声等(2006)构建了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服务水平和孵化绩效3个一级指标。于庆东等(2008)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包括本年在孵企业数、当年新孵企业数、在孵企业总收入等9项指标的企业孵化藉孵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罗公利、边伟军(2008)指出,企业孵化器孵化力包括自身的自我孵化能力和对在孵企业的孵化能力两方面内容,由基础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等五大要素构成,并调查发现科技政策、企业孵化器内部团队素质、市场、信息服务等依次是影响孵化力的最重要因素。李明(2010)从影响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基础服务及管理能力、入孵企业孵化效率和自身发展运行能力三大要素入手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有学者从更全面的角度,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评价研究,如我国科技部颁发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7)中,则从社会效益、孵化效率、服务能力和发展规范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单从某一具体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刚登峰(2009)针对孵化企业的孵化绩效建立了评估体系。黄昱方(2009)则是从创业孵化环境进行研究,采用独特的角度,构建了基于创业者认知的创业孵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孵化网络、政策支持、辅导培训、公共服务设施和创业氛围构建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基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原理而构建创新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如胡长生(2009)根据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原理,就是从投入(包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专利、论文、资金和设施等)、产出(包括效益、创新人才的培养等)和效益(投入与产出比)等几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也有学者并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单从具体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如罗公利等(2006)认为创业人才的开发力度和对在孵企业员工的培训是影响孵化器孵化力的重要因素。蔡莉等(2007)对创业环境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提出科技环境、融资环境、人才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新创企业的运行绩效。张晓凌(2008)指出大学生创业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及对入驻企业提供的融资咨询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是促进企业顺利通过初创期的重要手段。此外,大学生创业理团队是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服务园区创业企业的能力如何响着创业企业的成功孵化。朱有明(2010)从孵化新创企业的能力和创业园自我孵化的能力入手,以基础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管理与发展能力为主要方面提出了影响高校学生创业园孵化力的重要因素。
在对以往高校创业孵化体系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探析,本文首先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五个基本维度,并将学者们的指标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指标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并对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类指标过少或过多情况进行适当增删,由此确定了以基础服务能力、政府政策、高校服务能力、融资服务体系和孵化效果五个基本维度作为一级指标,以指标统计中出现频率较多的23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的三级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高校创业孵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基础服务能力,包括:(1)区位;(2)场地面积;(3)商务及辅助设施条件;(4)管理团队概况及管理机制;(5)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及服务情况。
(2)政府政策,包括:(1)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2)法律扶持;(3)行政管理效率。
(3)高校服务能力,包括:(1)高校科研水平;(2)创业项目的挖掘、筛选机制;(3)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4)创业导师。
(4)融资服务体系,包括:(1)政府、高校等孵化基金;(2)银行投资;(3)银行投资;(4)风险投资;(5)信用担保机制。
(5)孵化效果,包括:(1)在孵及毕业企业数;(2)年度毕业率;(3)毕业企业平均孵化时限;(4)毕业企业平均孵化时限;(5)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6)孵化企业总收入;(7)在孵企业的单位孵化面积人均销售收入;(8)在孵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
3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的因素定义
3.1 基础服务能力
基础服务能力是为创业企业提供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包括区位、场地面积、商务及辅助设施条件、管理团队概况及管理机制、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及服务情况等。除当地的交通、土地、劳动力等基本要素情况外,办公条件及水、电、通讯、网络等必要的配套设施也必不可少。在必备基本硬件设施之外,软环境也必不可少。高校创业园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科学健全的管理机制,如工作流程标准化、透明化、便利化,对于创业园区的健康运转和良性扩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创业园区内还应有完备的中介服务市场,为各项运作还不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并提供技术、生产、销售和市场等信息中介。
3.2 政府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孵化基地的支持与推动是孵化基地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为大学生创业者们专门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补贴,以便其在申请项目、工商税务及利用地方商务平台开展各项活动等方面享受优先服务,并帮其积极向社会上宣传和倡导等,另外政策的连续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此外,作为法律的制定者,政府应建立孵化基地完备的法律环境,如园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规范孵化流程、控制孵化风险等各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法律支撑和援助。同时,政府的各项行政办事效率也影响着创业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高校服务能力
高校创业孵化体系依托于高校,就必须发挥高校特有的知识、人力、技术等资源的作用。孵化体系应基于高校的科研水平,如师资情况、各种科研技术成果、专利、科研项目及经费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进行创新和孵化,并且建立健全创业项目挖掘、筛选机制,减少前期风险。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师资源开展创业课程,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高校可成立由创业经验的教师、企业家和咨询管理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对创业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3.4 融资服务体系
启动资本约束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而创业投融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学生因缺乏资产抵押和商业信誉普遍难以融资。因此,高校创业孵化体系需要提供内部投资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高校专项投入构成的孵化基金就至关重要。但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还需要银行投资和战略风险投资的加入,为了吸引投资就必须建立健全融资担保机制。
3.5 孵化效果
入孵企业孵化效果主要是指进入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已毕业企业的现状,是对孵化基地孵化绩效和效率的衡量,以便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从在孵及毕业企业数、年度毕业率、毕业企业平均孵化时限、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孵化企业总收入、在孵企业的单位孵化面积人均销售收入和在孵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这些量化的指标进行比较判断。
摘要:高校创业孵化体系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创业理论指导和创业相关软硬件的支持,同时有利于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化链条,但目前高校创业孵化体系的质量和效果还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文章从基础服务能力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构建了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以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关键词:高校创业孵化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素
参考文献
[1]董浩平.创新企业对孵化器的功能期待研究.科技创业,2008(5).
[2]张婷婷,何锦龙.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构建之研究.改革与开放,2010(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第5篇
总之,经过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我们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定为零点。所以,综合得分为非负值的地方高校,说明其创新创业教育超出平均水平,共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上海大学等64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为令人满意,占研究样本总数的39.5%。这64所高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的安徽、广东、河南、山东、上海、吉林、福建、广西、江西、北京、天津和浙江12省市。而综合得分为负值的地方高校,则说明其创新创业教育低于平均水平,共有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98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进一步推进,占研究样本总数的60.5%。由此看来,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www.moe.gov.cn/.
[3]彭淼.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0-4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创业教育评价主体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客体作用相對减弱,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在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构成主体的几部分责任分工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发挥其评价功能,评价内容单一,致使创业教育评价主体地位不明确,而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所占的主体地位相对突出。创业主体对象的发展由最初的精英阶层到学生大众,主体对象的不同决定评价主体是不同的,决定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也是不同的。由于创新创业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即使在评价指标相同的情况下,构成要素的比重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明确创业教育评价主体,根据其只能分工需求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建构。
2.缺乏明确的创业教育质量标准
为了全面实施好高职教育创新与创业工作,用合理的创新思路与创业途径在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有所成效,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尤为重要。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从知识量、系统性和连贯性确定评价体系标准,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提倡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并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课程,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的主要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建立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时要重点考虑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技能技术等,将这些因素作为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创业教育指导机构,或者是增加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板块,但是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标准建构并不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校外实践拓展维护有待加强,另外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教学经验不足等,这对于高校创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无法估计。
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相关的教育部门构成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多个主体,教育从结果而言是一个整体的呈现,其过程是其组成部分综合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高校只是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效果也是单层面的,然而第三方评价主体对于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没有用恰当的方式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评价体系相关性不强,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定不健全、评价内容不全面,各主体只能分工不明确等相关问题,导致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每所高职院校在培养创业人才的时候,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及教育主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摆脱传统陈旧的学习模式,把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办学特色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要凸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适性的辅导再到课程资源优质化的发展,颠覆传统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把创业教育做到充分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关注社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重点思考创业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导师的培养等相关因素。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内容
(1)学生评价。创业教育教学的受教者与参与者是学生,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师道德、实验条件以及教师的工作状态的评价是最有话语权的。
(2)管理者评价。管理者是在教学工作中占主体地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把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转变为能力的催化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专注于其擅长的领域,以此来评价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及其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等。
(3)督导评价。作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人员、检查人员、监督人员,督导可以指导、评价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情况。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黑板教鞭的教学评价,更要在教学变革中打破时空限制来评价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还包括学生对创业知识多角度的分析与运用能力等动态的评价内容。同时教师评价还包括教师在创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的价值感和认同感等一系列内容的评价。
(5)社会评价。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社会对创业教育有指导与监督的作用,其可以通过对毕业生创业能力的分析,评价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3.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教学表现评价和教育成效与调整反馈评价两方面来表现与反馈教学成效,其中教学表现评价系统又分为五大子系统,即实践条件、教学效果、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同时在这五大系统中又包含2个准则层。例如,教学方法中有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模式两大准则层,而实践条件中有实践任务与安排、实践教学条件两大准则层。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外测评、校内测评。校内测评指标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习态度、毕业论文设计及其质量、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具体状况、最终学习成绩评价等指标。
教育成效与调查反馈的评价。该评价通常由四个二级指标组成,包括用人单位调查、在校生调查、教育成效调查和毕业生调查。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提出一些愿景,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基点不断缩短高等教育的学用落差,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整体往上提升,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晓霞.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2]肖柳梅. 湖南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
[3]李淑娟.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76-78.
[4]薛红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31-3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 第7篇
课程体系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创业课程体系的评价目的是通过监控创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从而达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创业课程的开展, 培养具有良好创业素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高职学生, 形成稳定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型个性特征, 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培养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通过创业知识传授、创业实践活动锻炼以及创业品质的个性化培育, 使大学生能自谋职业, 并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 成为自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针对有强烈创业动机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培育优秀的创业品质, 使其最终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二、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现存问题
一是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缺失。目前, 我国创业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体系相比, 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创业课程体系, 只采取公共选修的形式, 选用一种或几种教材, 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的目的, 而不是系统地培养创业人才。在这种创业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创业课程评价体系自然缺失。
二是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现有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大多是有几种简单的评价方法构成。有的院校单纯以创业成功率来评价创业课程体系的成功与否, 有的院校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如下几种: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等。
三、国外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其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为了更好地评估大学的创业教育项目, 威斯帕提出了进行评价的七个因素: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
通过分析国外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文献发现, 创业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指标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种: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离散指标和系统化指标。短期指标主要衡量实施创业教育后, 短期所呈现的效果。包括: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但是, 创业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是全部在短期内表现出来, 因此, 引发了人们对于长期指标的思考。包括: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等等, 这些指标的测量都必须长期跟踪。主观指标一般用来测量被调查者的创业兴趣、创业意向、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客观指标往往测量创业课程体系对于受教育者的长期影响, 创业企业的财务业绩、创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等等。但是这些指标单独的测试往往是离散的, 系统的指标和离散的指标结合起来, 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结合起来, 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结合起来, 评价结果才更有借鉴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机制的运作, 增强了高校间的竞争意识, 也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三阶段”创业教育模式和“三阶段”能力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按照创业教育培养范围不同和个体差异, 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三阶段创业教育模式:第一阶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一般教育;第二阶段, 面向部分学生提高自我开创事业能力的专门教育;第三阶段, 面向少数学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的特定教育。由此对应的“三阶段”能力递进的创业课程体系就应该是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创业实训课程体系、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二)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原则。
一是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绝对不是一个维度的考核, 而是多角度的一个测量。既要测量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 又要测量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等。既要测量创业业绩, 也要测量创业过程。
二是系统化。评价指标尽管呈现多元化态势, 但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测量各个指标所用的权重也应该是不同的。
2、构建模块。
创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不应该是一个标准, 针对不同的模块应采用不同的测量标准。因此, 创业课程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创业理论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二是创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三是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模块。在创业理论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 创业兴趣、创业信心、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知识是主要的测量指标。在创业实训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 创业技能是主要测量指标。在创业实践课程体系评价模块中, 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绩效、进入高层管理的人数是主要测量指标。
五、结论
目前, 虽然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为时尚早。但是,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随着国家对创业教育的加倍关注, 培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创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就会成为高职院校增加自身竞争力的重大砝码。
参考文献
[1]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4)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研究 第8篇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风险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Timmons[1]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Gerosa等[2]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陈震红等[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它们引发的融资、研发、信息、信任、资金、管理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赵海林等[4]指出,创业资本家和创业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创业者许多状态和行动保持着非观测性和非核实性,因而导致了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创业投资整个过程之中,是造成创业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海燕等[5]认为新创企业风险主要包括团队、资源、技术、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沟通、市场波动、行业环境、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12种。
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的研究,李金生等[6]认为高技术企业创业风险具有创新进程的模糊性、知识集聚的高端性、创新风险的派生性和风险后果的双重性4个特征;更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风险类型和风险评价方法两方面。在风险类型方面,Ka-zanjian[7]描述了风险企业发展的概念化与开发阶段、商品化阶段、成长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及各阶段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游达明等[8]对处于不同时期和类型的高技术创业企业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高技术创业企业面临资金通道不通畅、一流企业家贫乏、技术创新动力受压制等问题。胡继灵[9]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胡亮[10]从高新技术企业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入手,对其融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融资渠道的优缺点;桂琦寒[11]对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权变式复合激励及知识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评价方法方面,吴明赞等[12]讨论了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投资风险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赵观兵等[13]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了科学评价与判断;Millerrand等[14]在对情景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集成观点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理论模型,为企业承担哪些风险,规避哪些风险提供了决策思路;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许多学者对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市场、人力资源等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但在企业层面的风险因素分析仍显不足,缺乏对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的深入探索。
基于此,本文在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决策特征根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关键指标识别和指标权重测算,构建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体系;以特定高科技创业企业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在进一步丰富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为实证企业风险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1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内涵及风险因素识别
1.1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内涵与特征分析
高技术创业企业风险是指创业企业在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不可见原因,使其面临的风险因素水平发生变化,这种风险的变化有可能使高技术创业企业偏离预期发展目标的可能性,由此可能会导致企业发生预期利益的变化作为企业中特殊的群体,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是一系列动态因素的组合,交叉了多主体、多因素及多阶段。在风险具有的客观性、偶然性等普遍特征的基础上,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还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影响风险的因素动态变化,任何一个变量产生的变动都会导致其他因素的改变,且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呈非线性排布。
(2)随机性。高科技创业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产品技术的创新性、投放市场的未知性等决定了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及传导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总结起来,称之为随机性。
(3)风险收益对称规律。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最早是用于对资本市场中证券风险的描述,但本文认为这一原则也普遍适用于高技术创业企业,即高技术创业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呈正相关关系,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只能带来较低收益,这也是风险投资的理论支持依据。
1.2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分析与识别
1.2.1 基于生命周期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变化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高科技创业企业按照其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划分为摇篮期、发展期、扩张期和稳定期。
摇篮期的高技术创业企业主要是指从创业构想形成到企业平稳创立这一生命周期的阶段,此时创业企业组织制度不完善,风险评价和控制体系完全没有形成,往往仅凭创业者的个人经验,主观性强,而在对企业投资、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融资渠道、团队构建等方面的任何决策失误,都会使企业面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风险,所以此阶段创业企业的风险主要形成于内部。
发展期的高技术创业企业是指企业平稳走过婴儿期,能将创业者对产品的构想转化为成果,并已推向市场,逐渐趋于稳定的时期。高科技创业企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新产品的市场融入程度对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产品竞争,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营销攻关和强大的资金支持,一旦发生市场排斥、资金不稳定则会加大研发和攻关风险,因此这一时期风险来源主要是外部市场、内部科技团队和创业者融资渠道。
创业企业扩张期的创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和融入已经稳定,企业所要面对的是市场的正常竞争倒压企业利润空间导致的利润大幅度降低和低价竞争、恶意模仿,这就要求创业企业具备良好的市场管理能力。同时,在团队规模迅速增加的同时,抑制生产和组织规模的恶意膨胀并保证资金支持顺畅,使企业形成稳定实力成功过渡扩张期,是这一时期创业企业所考虑的主要问题,也是高技术创业企业扩张期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创业企业的稳定期是指企业市场份额已经牢固,技术水平能够和大环境同步,创业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团队和内部管理制度趋于稳定,这一时期的高技术创业企业内外部风险已经不像前几个阶段那样激烈,多数情况下创业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前进,但此时企业要面对的是创业团队的管理问题,以及在技术开发上如何突破阶段性制约的问题,因此,内部问题是稳定期创业企业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变所导致的诸多问题,都有可能使企业发展偏离预期,从而使风险发生。
1.2.2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识别
综合分析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结合高科技企业风险因素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将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因素归纳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环境风险8个风险因素。
(1)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技术层面存在的不成熟、不全面、可替代技术的出现等问题引发的风险。技术风险是高技术型企业在创业初期面临的最突出的风险,在高科技创业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的过程中,一旦技术的成熟度、完备度和安全性缺失,技术风险就会随之发生。包括技术可转化风险、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技术研发风险、项目运作风险、技术创新能力、售后服务水平、技术成熟性风险、技术替代性风险、知识产权水平、产品研发能力[15]。
(2)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创业企业产生的风险。市场风险一方面体现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技术在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时,如果无法将创意正确转化为商品投放市场,则在创意初期市场风险就已经产生;另一方面高科技型创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前瞻性,在投放之前没有相关或类似产品的市场投放经验,市场反馈无法进行准确预测。包括市场增长潜力、市场竞争力、创业者占有的市场资源、客户需要变动风险、潜在市场容量变动风险、不正当竞争风险、新产品生命周期风险、消费者对对手产品依赖风险。
(3)生产风险。生产风险是指在高技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材料等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出现预期外的问题引发的风险,包括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资源配置、操作人员水平、安全生产风险、生产设备维护。
(4)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创业企业资金是否能够支撑研发、市场推广等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高科技创业企业如何将技术资本、市场资本等转化为金融资本是创业阶段所面临的核心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培养出持续的融资能力以及合理控制生产流动资金。包括资产流动能力、资产负债状况、资金周转情况、融资能力水平、自有资产状况、资金预算准确性、资金链流畅性、信用风险、汇率风险[16]。
(5)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在以往失败的案例中,多为经营决策失误、缺乏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不力、激励机制不灵活等,其根源在于管理层的功能缺失。管理风险包括制度保障情况、市场营销能力、员工创新能力、创业团队整体水平、创业者自身素质、信息对称管理、市场忠诚管理。
(6)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高科技创业企业创业过程中政治环境稳定性的变化给创业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政治变动风险、政治导向风险。
(7)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导致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研发环境、运营环境、创业环境的变化,进而引发的风险。政府通过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引导高科技企业创业行为,营造创业环境,因此法律对高技术企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包括法律体制健全程度、法律变动风险、法律对企业限定风险。
(8)经济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是指由高科技创业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行业经济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在企业运营、技术研发两方面均面临着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风险包括经济变动风险、经济政策变动风险、经济水平变动风险。
2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筛选
为了保证风险因素初选指标的准确性,采用专家访谈法对以上高技术创业企业风险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具体步骤为:设计访谈提纲,安排访谈的步骤和内容;选择参与专家。在综合专家在相关领域的权威程度、专家代表领域的全面性、此次调查规模的基础上,选择高技术创业企业管理人员2位、风险管理专家2位、创业管理领域专家2位组成了6人专家小组参与此次调查;约请专家进行访谈。根据访谈提纲进行适当提问及回应,捕捉访谈信息,做好访谈记录及录音;调整指标体系。整理访谈内容,以此为依据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根据指标体系的调整结果,邀请专家进行新一轮的访谈—调整,直至各专家对指标体系达成一致意见。
经过多次访谈—反馈后,形成了高技术创业企业风险因素初选指标体系,初选指标体系中保留了技术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资金风险因素及其子因素,将政治风险因素、生产风险因素、法律风险因素、经济风险因素及其子因素予以剔除。
2.2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关键指标识别
本文采用决策特征根法对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识别出关键评价指标[17]。筛选的具体步骤如下:
对包括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专家、创业管理理论专家在内的18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五级评分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即很不合理、不合理、合理、很合理、非常合理,其对应的分值为1、2、3、4、5。
运用MATLAB软件,对专家评分表进行转置处理,这里以技术风险指标为例,得到结果如下:
得到最大特征根ρmax=5918.1194,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对最大特征根进行单位化处理得向量B*,向量B*即为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排序。
根据分析结果对关键指标进行筛选。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特征,剔除重要性小于0.09的评价指标,剔除后保留的指标分别为:技术研发风险、技术可转化风险、项目运作风险、技术成熟性风险和技术替代性风险。
同理,运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他关键评价指标。得到最终关键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方法
3.1 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定方法的确定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德尔菲法、概率估计法、层次分析法、全面风险管理等方法。结合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了层次分析法计算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发展是以高技术的兴起为依托的,由于高技术兴起的时间有限,其相关企业的历史数据很少,经营记录和可供借鉴的其他参考资料也很匮乏;其次,高技术创业企业的更新速度很快,产品更新换代极为频繁,因此历史数据陈旧化的情况经常发生,缺乏参考价值;最后,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较传统企业层次更为繁杂,数量更多,彼此间关联更为广泛,在选择指标时难以辨识。
鉴于以上分析,在获得信息不全、影响因素不准的条件下,直接的定量分析容易导致评价缺乏全面性,而单纯的定性分析则缺乏科学性,无法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因此,在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的具体过程中,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选择了层次分析法,选择具有普遍性影响的风险因素,构建影响高技术创业企业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尽可能提高对高技术创业企业的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测度
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高技术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大致步骤如下:
首先,成立评价专家小组,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本文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原始数据,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到市工商、科技、工信等有关部门调阅有关数据的基础上,邀请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等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士以及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采用双元素比较判断法,构建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根据上述步骤对二、三级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得到各个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其次,构建评价指标权重测度模型如下:
最后,构建一致性检验模型,如果检验通过,即可以得到每个层次的单排序权重向量。如果无法通过检验,则要重新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检验通过为止。经Maltab7.0软件进行计算,得出准则层特征向量为W=(w1,w2,…,wm)T=(0.0732,0.18961,0.47683,0.26036),经一致性检验,C.I.=0.05149<0.1,表明检验通过,措施层同理,求出措施层的特征向量分别为(0.06535,0.16458,0.41004,0.09017,0.26985);(0.21984,0.27387,0.19138,0.20755,0.10736);(0.14299,0.29979,0.18868,0.29281,0.07573);(0.11141,0.08951,0.32787,0.47121)。C.I.分别为0.09094、0.09873、0.09985、0.06984,均小于0.1,表明检验通过。
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评价中,按照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管理因素及资金因素。并且技术因素占有近一半的权重比例,充分体现出高科技创业企业中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度量模型
基于前文分析,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度量模型下所示:
式中:A为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水平;Cj为措施层评价值;ωCj和ωBi分别为措施层和准则层指标权重。显然,A的值越大,说明所评价的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越突出;反之,A的值越小,说明所评价的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越小。
4 实证研究
HBA汽车轴承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位于黑龙江哈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产品为通用汽车轴承、变速箱、轿车轮毂轴承等汽车轴承产品,属于尚处在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为了评估HBA公司目前的风险水平,选取了由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风险管理专家组成的20人专家评价小组,运用前文分析所,得风险度量模型进行计算,得HBA公司的风险数值,如表3所示。
HBA汽车轴承公司的风险总分为23.49468,该数值略低于HBA公司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且低于该城市10年的最低水平,这说明在哈尔滨市高科技创业企业中,HBA汽车轴承公司的风险掌控良好,可能原因有:首先,HBA汽车轴承有限公司在其母公司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引进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Garr Knight轮毂技术公司三代汽车轮毂轴承技术,并设有研发中心,不断进行技术研发、改进和创新,在一定时期内,国内同类汽车轴承生产厂家无法与之抗衡;其次,HBA公司的中方出资人为老牌国有企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再次,有外资注入以及国有企业在与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方面的优势,以及省市政府的优惠政策,降低了资金方面的压力;最后,外方在资金、技术注入的同时也带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风险系数。
除此之外,HBA汽车轴承有限公司的风险识别中,市场因素风险最大,占到所有风险的近1/3,其次是资金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这与该城市高科技创业企业整体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的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差别,这说明,与同时期的高科技创业企业相比HBA公司所掌握的关键技术已经使技术因素的风险值已经降到了低点,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因素风险提到了首位,说明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将是HBA公司下一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一风险现状,HBA汽车轴承有限公司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强化经营管控、着力开拓市场,规范营销网络,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财务审批和检查制度,以降低管理、市场和资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加强自有技术的研发,避免由于外方技术垄断产生的技术风险。
5 结论
本文从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内涵与特征分析入手,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识别,确定其风险因素并进行初步筛选,得到核心风险因素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决策特征根对核心风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筛选,得到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关键评价指标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并构建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度量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
(1)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因素可归纳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环境风险8个风险因素,其中关键因素为资金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
(2)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对高技术创业企业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技术因素的权重最大,而资金因素的权重最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科技创业企业风险度量模型。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浅析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教育环境
1. 国内外创业教育评价理论综述
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 以及其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的评价是对创业教育目标完成的程度、水平和状况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是创业教育实施水平和效果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纠偏机制, 是创业教育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Vesper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价:提供的课程, 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对社会的影响力, 校友的成就, 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 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 外部学术联系。对于创业教育核心内容创业课程的评价, McMullan-Long认为, 创业课程应该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为判断。Peter Robinson&Max Haynes认为对创业课程的评估可以用这个课程所能得到的支持与资源来评估。
国内对于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也伴随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 郭必裕 (2003) 将主体性、实践性、技术先进性、创新、团队整体性等五项原则作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李景旺 (2003) 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陈浩凯 (2007) 等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师资、校内创业环境和学生特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
2.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框架
以Vesper等国外学者对于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为基础, 结合国内相关研究, 文章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理论框架更多的基于创业教育过程的创业教育评价, 对于创业教育的结果并没有过多涉及, 这可能是本理论框架的一个不足之处。
(1) 创业教育认知
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既是创业教育在高校内开展的基础条件, 又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基本内容。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包括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知和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认知。
(2) 创业课程评价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核心内容, 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和实现。对于创业课程的分类, 陈浩凯 (2007) 用核心创业课程和教学方法两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创业课程;孙星 (2007) 将创业课程划分为显性创业课程和隐性创业课程;李景旺 (2003) 将创业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笔者结合以上观点将创业课程分为第一课堂创业课程和第二课堂创业课程。
(3) 创业师资和创业教育研究评价
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既是创业教育的理论源泉, 又可以促进创业教育的理性、健康发展。对于创业研究的评价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发表论文或出版相关学术著作来评价。
(4) 校内创业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创业教育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校内创业教育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创业教育硬环境指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场所与设备, 提供创业资金和创新奖励基金, 建立虚拟公司与创业园等。创业教育软环境主要包含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业鼓励相关制度建设等。
3.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统计分析
课题组选取河北省三个地市 (保定、石家庄、邯郸) 的九所代表性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各行政部门教师和院系任课教师, 共发放问卷405份, 回收有效问卷386份。
(1) 创业教育认知
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认知, 77.7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 数据表明, 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正确, 创业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 37.31%的教师认为是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60%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这种数据分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视, 另一方面体现出与教师对创业教育内涵认识的内在一致性。
(2) 创业课程
对于河北省高校第一课堂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创业教育课程已被众多高校所重视, 在被调研院校中, 仅有一所院校尚未开设创业课程, 从课程数量上, 各学校开设的创业类课程数量较少, 从课程种类上, 创业课程在大多数院校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 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课程 (如创业管理) 很少。这反映出我省创业课程开发和创业师资的严重不足。高校第二课堂的创业教育活动是当前河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具体方式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所有被调研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 这反映出创业计划竞赛在河北省高校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这一活动作为模拟创业的有效形式, 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3) 创业师资和创业教育研究
23.81%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有专职教师队伍, 40.48%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目前还没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据反映出河北省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 发展程度较低。创业教育研究具有为创业教育提供课程支撑和师资配备的重要作用。数据显示, 曾经发表过相关论文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4.43%, 曾经申请过相关项目的仅占被调查者的17.61%, 出版过相关著作的仅占被调查者的8.52%, 这说明当前河北省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非常薄弱。
(4) 校内创业教育环境
第一, 创业教育软环境。文章选取对创业教育研究有无奖励和对大学生创业有无优惠政策作为评价指标。40.91%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对创业教育研究有奖励措施, 39.47%的被调查者反映对学生创业活动有优惠政策, 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 创业教育硬环境。文章选取了专项资金和场地提供两项评价指标, 仅有30.95%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对于创业教育有专项资金投入, 这反映出河北省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从资金的投入分布结构来看, 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还主要停留在举办创业相关赛事或用于创业组织的运营支出上, 与创业直接相关投入很少。在被调研高校中, 仅有18.42%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已经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场地, 尽管有55.26%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正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活动场地, 但并不能掩盖当前河北省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缺乏物质支持的现实状况。
参考文献
[1]Vesper K H, Gartner W 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7, (4) :403-421.
[2]陈浩凯.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5) .
[3]李景旺.探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6, (18) .
[4]郭必裕.对构建在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4) .
[5]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黄志纯.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10) .
创业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创业机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
后工业化时代,创业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创业活动的实质是创业者识别、开发与利用创业机会的行为过程,发现具有吸引力的创业机会是创业成功的基石[2]。随着创业型社会的到来,关于创业机会的评价和选择越来越凸显出它在创业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当前学者关于创业机会的评价和选择研究还大多停留在评价指标设计层面上,且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对于如何利用评价指标对多方案进行评价研究却很少涉及,且太过泛化,使得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无法有效帮助创业者发现和选择创业机会。而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使得评价和选择过程更加方便快捷、精确直观,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提高创业机会选择的成功率。
1 模糊综合评判法基本原理[3,4]
按确定的标准,对某个或某类对象中的某个因素或某个部分进行评价,称为单一评判;从众多的单一评判中获得对某个某类对象的整体评价,称为综合评判。综合评判的目的是希望能对若干对象按一定意义进行排序,从中挑选出最优和最劣对象。它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综合评判的模型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
1.1 综合评判的一级模型
综合评判一级模型建构及利用一级模型进行综合评判的过程如下:
(1)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u2,,uu},n为评判因素(指标)个数。由于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故因素的权重分配可视为U上的Fuzzy集,记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表示第i个因素的权重。
(2)给出评判集V={v1,v2,,vm}。
(3)单因素评判。即建立一个从U到V的模糊映射
undefined:UF(V)
undefined
模糊映射undefined可诱导出模糊关系undefined,
即undefined,由此undefined可由模糊矩阵R∈μmn表示:
undefined
称R为单因素评判矩阵。由R再诱导一个Fuzzy变换
undefined:F(U)F(V)
undefined
称三元体(U,V,R)构成了一个Fuzzy综合评价模型,U,V,R是此模型的三个要素。
(4)综合评判
对于权重undefined,取max-min合成运算,即用模型M(∧,∨)计算,可得综合评判undefined,其中undefined。
它像一个“转换器”(如图一),若输入一个权数分配undefined,则输出一个综合决策undefined。
1.2 综合评判的二级模型
综合评判二级模型建构及利用二级模型进行综合评判的过程如下:
(1)将因素集U={u1,u2,,un} 分成若干组U={U1,U2,,Uk},使得
undefined
称U={u1,u2,,un}为第一级因素集。
设Ui={uundefined,uundefined,,uundefined}(i=1,2,,k),其中undefined,称为二级因素集。
(2)设评判集V={v1,v2,,vm},先对第二级因素集Ui={uundefined,uundefined,,uundefined}的ni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即建立模糊映射
undefined:UiF(V),
undefined
得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undefined
设Ui={uundefined,uundefined,,uundefinedi}的权重为undefined,求得综合评判为
undefined。
(3)再对第一级因素集U={U1,U2,,Uk},作综合评判,设U={U1,U2,,Uk}的权重为undefined,总体评判矩阵为
undefined,
按一级模型用算子M(∧,∨)计算,得综合评判为
undefined
二级模型的转换器表示见图2。
三级及以上模型的综合评判依次类推,这里不再具体介绍。
2 创业机会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影响创业机会优劣的因素很多,有行业共性因素,也有创业者内部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主观因素;有物质因素,也有文化、技术水平、管理等非物质因素等,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因此,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找到影响创业项目的主要因素。借鉴Samuelson、Stevenson、Longenecker、Vesper、Kuratko、Timmons等人的研究成果[5,6,7,8,9,10],结合我国当前创业环境实际,评价创业机会主要考评技术、产品、市场、管理、资金等五类要素21项指标,它们分别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见表一)。指标涵义和评判标准如下:
2.1 技术要素
项目技术要素是决定产品功能、质量和生产成本的基础,也是构成创业项目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凸显项目技术要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升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形成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基础。评价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是商业上的赢利而非技术上的先进性,简单实用的并能获得市场的创新更重要。
(2)工艺水平。工艺是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方法、技术等。评价工艺水平的标准包含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两个方面,新企业的发展强调工艺不要太复杂,必须能由普通人来操作,以避开人才的集聚效应。
(3)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紧跟着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要求项目所采取的技术能具有突破性,不存在许多替代品或竞争对手。而创新技术又具有高投入、高失败率的特点,导致项目成为表面风光的吸金黑洞。
2.2 产品要素
项目的赢利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来实现的。市场竞争力大小体现在它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上。构成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有五个方面:
(1)功能创新。新产品(服务)的功能创新是必要的。如果新项目只是以同等的价格提供市场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在市场大发展时期能够取得一席之地,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基于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2)价格优势。价格优势是实现项目赢利的最基本要求,摆脱“悲伤曲线”的有效方法是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处于整个产品线的两端,当然实施专门市场战略或收费站战略是取得价格优势的有效途径。
(3)服务创新。在客户管理方面有很好的服务理念,能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保持住老客户和吸引来新的优质客户,企业赢利才有保障。
(4)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越长,意味着新创企业调整自己、整合市场、与他人竞争的操作空间就越大。而太长的生命周期,又意味着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投资回收期、较多的不确定性和较大的投资风险。尤其太长的投入期和成长期对项目的资金链是个严峻的考验。
(5)可用性。客户只会给对他们有用、为他们带来价值的产品买单。评价产品的可用性,一是看产品和服务是否定型,能否为用户提供稳定的质量保证;二是看产品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环境下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是否存在浪费的功能及功能付出。
2.3 市场因素
如何成功地将产品引入市场是创业企业的核心工作。产品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赢得市场。影响创业机会市场成功的因素除了产品本身外,市场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产品成功的市场因素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市场规模。传统的观念是产品的市场规模越大越好,这样每个企业即便是拥有较小的市场占有率,也可确保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一般来说,所谓的原始市场规模越大越好,主要是对那些资本、技术、运营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而言。尤其是在当前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市场已经呈现“赢家通吃”的现象,这样的市场中,小企业是很难获得发展的机会窗口的。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应尽量选择原始市场规模较小的稳定的市场,最好是有专利保护的市场,避免吸引大企业进入。
(2)市场成长性。较快的市场成长性意味着创业机会窗口的打开。因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导致先行企业忙着应付市场需求,忽略差异化和无关紧要的服务项目,从而为创业企业留下发展的空间。停滞的市场则意味着竞争和残酷的市场淘汰。
(3)消费者可获得性。某一行业的市场进入障碍越少,依赖的人际网络关系越小,市场的关联度越低,越容易破解先来者优势,对创业者越为有利。
(4)市场竞争格局。对于创业者而言,最有利的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市场,不存在垄断寡头和马太效应,大家竞争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反之,一个成熟的和存在垄断寡头的市场是不利于创业企业的。
(5)供货商。企业在价值链上一环节的讨价还价能力影响着生产经营成本,从而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维持稳定的弱势的供货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任何情况下,供货商的前向一体化都不是经营者所愿意面对的。
2.4 资金因素
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是创业者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很多情况下,一些看似具有美好前景的方案,往往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功亏一篑。在评价创业项目时,从资金的角度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1)投资规模。迪蒙斯认为成功的创业企业着眼于最小化使用资源并控制资源。基于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难和创业风险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创业阶段,小规模的投资项目应是更为理想的项目。
(2)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折射出项目经营资金需求量和投资风险。具有吸引力的项目是那些资金流动速度快、投资回收期短的项目,长的投资回收期意味着较高的筹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3)资产集中度。资产集中度和投资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前期的投资过大会使创业者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和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决策行为和项目成功率。值得推崇的项目是那些运营资金不多、需求量逐渐增加的项目。
(4)资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强,创业者可以中途校正自己的创业路径,不会被锁定在“刚性的创业路径”上,从而显著提高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一个便捷、畅通的退出机制将帮助风险资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降低筹资成本。
2.5 管理因素
(1)管理创新。即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它们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提高创业企业综合竞争力,避免新创企业陷入资源倾轧的悲剧境地。
(2)管理团队。创业是一个综合的经济活动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管理团队是新创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组织,团队的素质和结构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3)核心成员。核心成员在新创企业里起着思想家和领航者的作用,是企业经营的灵魂。拥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成员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风险资本的投资人乔治多里奥的投资宗旨是宁可考虑向二流主意的一流人物投资,绝不向一流主意的二流人物投资。
(4)机会适应性。成功创业强调创业者和机会之间必须相互适应,即拥有利用该机会所需的关键资源,能够“架桥”跨越“资源缺口”,利用特定机会的风险是自身可以承受的。
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中,权重是至关重要的,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综合决策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综合决策的结果。目前通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是主观赋权法,包括专家估测法、加权统计法、频数统计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协调决策法、模糊关系方程法等,其中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因能够有效地处理难于完全用定量分析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并能对多个对象在确定目标下进行排序,在模糊确定指标权重中应用最为广泛。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过程如下[11,12]: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评价指标层次化。如本文将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确定了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目标层次结构建立后,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这样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A={aij)。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
undefined
Saaty的比较判断标准矩阵见表二。
(3)计算权重
1) 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积Mi;undefined.
2) 计算各行的Mi的n次方根值undefined;undefined.
3)将方根向量undefined归一化,得排序权向量w=(w1,w2,,wn)T,归一化计算如下:
undefined
wi即为所求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4)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一般由一群专家主观给出。对于复杂事物,专家们采用两两比较时,不可能一次性做出非常精确的评估,从而存在估计误差。为了衡量数据是否合理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检验过程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undefined;
λmax为A的最大特征值,undefined。
2)查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n阶矩阵的平均一致性指标值如表3所示,其值是根据大量随机构造的指定阶数的正互反判断矩阵求出的平均一致性指标。
3) 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
当CR=0时,A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R10%时,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10%时,A具有非满意一致性。一般以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合理,否则就必须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4 指标度量和标准化
在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机会评价时,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度量和标准化,以便于代入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得出最终评判结果。评价指标有些是定性指标,有些是定量指标,它们在度量时方法是不一样的,需要区别对待。
4.1 定性指标的量化
定性指标的度量一般是利用专家调研法进行模糊评定。根据G.A.Miller的研究,在对某指标属性的若干不同对象进行判别时,普通人所能正确区别的属性等级在59级之间。我们一般将评语集分为五个等级,即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其赋值分分别为100、80、60、40、20。例如请10位专家对某个创业机会中的指标进行评价,对于因素1.1“科技创新”,有5人认为“很好”,有3人认为“较好”,1人认为“一般”,1人认为较差,没有人认为“很差”,则
u1.1|(0.5,0.3,0.1,0.1,0)
4.2 定量指标的标准化
对于一些能够准确度量的定量指标,可以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xiuj为样本机会i关于指标uj的度量值,yinj为样本机会i关于指标uj的标准化值,minxuj、maxxuj分别是指标uj在所有行业企业中的最小和最大度量值。例如对于4.2 “投资回收期”,该行业的最长、最短投资回收期分别为8年、2.5年,某项目的估计投资期为4.5年,则该项目投资回收期的标准化分值为undefined
该赋值分处于校好和一般之间,为其平均值,则u4.2|(0,0,0.51,0.49,0)
5 综合评判结果的量化
对综合评判结果B={b1,b2,,bm)的量化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被评价对象最终所对应的评价等级
按照这种方法,选取undefined。由于bk在B中最大,故选择对应的vk作为综合评判结果。将决断集V中各评语等级赋值,就可以得到指标的量化处理结果。
(2)模糊向量单值化
首先将决断集的各评语等级赋值,设C是评语等级赋值行向量,B′是归一化后的B所对应的行向量,则X=B′CT即为综合模糊评判的量化结果。
(3)隶属度对比系数法
通常用结构优良度或者比例相对数来计算隶属对比系数。
6 实例分析
现以电子行业A、B两个创业项目为例,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因两个项目在同一行业,不存在行业差别,所以不需要进行指标行业差别影响的剔除工作。具体评价工作如下:
(1)对于表一中的五个一级指标,某个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为:
对应λmax=5.1851,CI=0.0463,相应的5阶RI=1.12,则CR=0.041<0.1。故此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如此进行,得到10位专家的判断矩阵,经过一致性判断和修正后,求其算术平均综合判断矩阵,有
undefined
对应λmax=0.2296,CI=0.0574, CR=0.05125<0.1。归一化权重向量为
aP1=(0.0717 0.4346 0.2982 0.0549 0.1406)T≈(0.07 0.43 0.30 0.06 0.14)T
类似地,根据各位专家的综合意见,再进行第二层次指标权重的运算,其计算结果见表4。
(2)利用专家调研法和功效系数法对A、B两个方案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和度量,其结果见表4。
(3)进行综合评判
undefined
同样计算得:
BA2=(0.25,0.46,0.27,0.02,0)
BA3=(0.47,0.34,0.17,0.02,0)
BA4=(0.34,0.053,0.13,0,0)
BA5=(0.59,0.37,0.04,0,0)
undefined
=(0.3599 0.417 0.2043 0.0188 0)
BB1=(0.14,0.52,0.3,0.04,0)
BB2=(0.71,0.2,0.09,0,0)
BB3=(0.37,0.44,0.19,0,0)
BB4=(0.49,0.45,0.06,0,0)
BB5=(0.29,0.63,0.08,0,0)
undefined
=(0.4961 0.3696 0.1315 0.0028 0)
利用模糊向量单值法对A、B两方案综合评判结果进行量化得:
XA=BACT=(0.3599,0.417,0.2043,0.0188,0)(100,80,60,40,20)T=82.36
XB=BBCT=(0.4961,0.3696,0.1315,0.0028,0)(100,80,60,40,20)T=87.29
对比量化结果知B方案优于A方案,决策时应选择B方案。
7 结论
创业机会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创业项目选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当前创业机会评价领域中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评价结果泛化、可比性差的现实困境,在综合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标准,并探索将模糊数学方法引入评价过程,应用模糊原理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专家调研法和功效系数法评定项目指标得分,应用综合评判模型进行评判,应用模糊向量单值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使得评价结果直观、量化,便于进行方案排序和优劣对比,解决了决策过程中各个创业机会互有所长、无法决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梁巧转,赵文红.创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HOWARD H STEVENSON,MICHAEL J ROBERTS,IRVINGGROUPSBECK.新企业和企业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JUSTIN G LONGENECKER,CARLOS W MOORE,J WILLAMPETTY.小企业管理[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KARL H VESPER.New Venture Strategies,Revised[M].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Pearson Education,Inc.,Upper SaddleRiver,NJ
[9]DONALD F KURATKO,HAROLD P WELSCH.创业成长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9-149
[10]JEFFRY A TIMMONS.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the 21st Century[M].Irwin,McGraw-Hill,1999
[11]T L SAATY.层次分析法——在资源分配、管理和冲突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创业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近20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认真审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依然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性还不高,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尚未融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学实践环节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少创新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但缺失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引领,也失去了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教育评估是教育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评估可以发现偏离教育目标的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保证各项教育活动始终围绕并指向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活动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是规范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软环境评估与硬环境评估相结合、重点评估与全面评估相结合、短期效应评估与长期效应评估相结合的思想,遵循评估主体多元性、数据资料客观准确性、评估内容科学全面性、评估时间动态持续性、评估指标可比操作性原则,设计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五个一级指标、三十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支撑保障,包括培养方案、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资金支持、创业平台、文化氛围六个二级指标。主要考察学校有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没有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领导小组,有没有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咨询指导服务机构,有没有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日常教学规范,有没有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有没有建立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创业平台经费、创业竞赛经费等支持。主要考察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创业园等基地建设情况;另外考察学校有没有重视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级指标课程教学,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专业渗透程度、创业教育的考核四个二级指标。主要考察创新创业教育有没有完备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理论与创业教育实践有没有很好地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没有融合的有效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有没有完善的考核方案。
一级指标实践教学,包括实习与课程实践、创业竞赛、课外活动三个二级指标。主要考查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和社团活动等情况。
一级指标师资队伍,包括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师资水平三个二级指标。主要考察教师能否胜任创新创业教育。
一级指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从学生层面来看,包括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状况、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获得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创业率、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专利、往届毕业生中的杰出校友、毕业生创办企业在上缴利税、解决就业及创新方面的贡献等十一个二级指标;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看,主要考察学校支持参加各类创业教育专门培训并获得创业导师资格的教师数量,考察学校是否为国家级或省级创业教育示范院校或试点院校,考察教师和学生发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文章、教师出版的教材或专著等,考察教师申报和立项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考察高校为社会提供的创新创业培训的人次,考察高校为解决企业的创新创业难题提供咨询服务的次数等五个二级指标。
三、结束语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需要各高职院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满足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金鹏,刘江雁.创业教育质量模糊评估体系设计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31-135.
[2]李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型与评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64.
[3]李玥,王宏起.基于BSC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科技与管理,2014(02):53-57.
创业评价 第12篇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与此同时, 我国高等教育的校园内, 创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从2002年我国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以来, 很多高等院校现在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从美国起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而日益发展的全新教育领域, 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创业教育的研究也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增加, 据统计, 19992008年间, 我国创业教育类论文有2 011篇。这些文献大多是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实现路径、实践方法等各个维度进行探讨, 也有部分文献指出了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 例如:刘帆、陆跃祥认为创业教育体系由创业教育组织支持、学科课程、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及延展活动五个维度构成;黄志纯、刘必千认为应从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环境建设、社会声誉等五个方面来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总体而言, 目前虽然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很多, 但关于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极少, 且都集中于定性研究, 尚无定量分析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而这对于全面、准确、系统地综合评价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水平, 对于分析判断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号脉, 开展创业教育发展专题研究, 进而帮助教育主管部门有的放矢地制定发展规划, 调整有关政策法规, 以促进创业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科学的社会指标体系, 应该是依据不同研究目的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 把客观上存在着的、说明社会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 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指标体系 。因此, 我们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评估创业教育质量应该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指标体系, 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因此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统筹规划, 构建指标体系的系统层次及各个子指标,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指导功能。
(2) 应用性原则。
要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 充分考虑我国创业教育的特点, 尽可能使影响、制约我国创业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能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同时, 重点考虑主导因素和关键环节,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 这样, 既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又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环节, 确保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良好的应用性。
(3) 教育学与其它学科统一的原则。
在利用教育学理论方法研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时, 充分借鉴、吸收其它学科成熟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例如:在社会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 (AHP) , 由于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特点, 十分适合对目标 (因素) 结构复杂而且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的研究。
1.2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所述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我们采用专家调查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 并构建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子要素和参考层四个层次;评价指标共有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 其中, 参考层是作为三级指标的具体参考依据。
2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AHP分析
2.1 基本步骤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分析、决策的简易方法, 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
本文采用AHP方法求各指标的权重,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已在上节完成) 。
第二步:建立判断矩阵, 采用通用的19比例标度来构造判断矩阵A, A= (aij) (i, j=1, 2.n) , 其中aij表示元素i对元素j的相对重要程度, aii=1, aij=1/aji (i, j=1, 2n) 。
第三步:求各层权重, 对评价上级因素的下一级因素权重, 可通过计算相应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来获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第四步:根据已建立的递阶层次结构, 从最高层次开始向下使用同样的方法逐层合成权重, 直至最低层次。
2.2 评价对象的计算
判断矩阵的构建由聘请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获得。运用德尔菲法的具体程序如图1所示。
通过向几名专家多次询证、反复评估, 最终使得结论趋于一致, 得出判断矩阵。其中:A为要素层判断矩阵, A1, A2, A3分别为课程体系环节、课程教学环节、非课程教育环节三个一级指标的子要素的判断矩阵。
经计算, 得该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分别为:
各子要素的判断矩阵及特征向量、特征值计算如下: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 各判断矩阵的CR<0.1, 因而通过一致性检验。由此, 我们可得到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矩阵分别为:
3 创业教育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通过上文所述方法, 我们得出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各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科学评估, 在评估基础上寻找薄弱环节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下以西部某高校为例, 对该校的创业教育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3.1 子要素层的综合评价
首先需对各子要素层进行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采用专家评估法。我们聘请了10位专家, 对该高校的各子要素进行评判, 评判标准参考第四层的相关指标, 如对课程体系环节的评判参考课程设置总体状况、创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这几个具体指标。然后对专家的评价结果采用概率论及数学期望的方法进行统计, 形成高校创业教育质量子因素的评判矩阵。对各子要素评价的结果见表2所示。
经计算, 得该校课程体系环节和课程教学环节的评价向量分别为:
非课程教育环节的评价向量为:
3.2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
该校课程体系环节的综合评价为:
课程教学环节的综合评价为:
非课程教育环节的综合评价为:
以上为各子要素层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 分别反映了对该校在课程体系环节、课程教学环节及非课程教育环节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根据各子要素层的评价结果来构建对该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总体评价向量为:
I=WF= (0.14 0.24 0.34 0.17 0.11)
归一化处理后得:I= (0.14 0.24 0.34 0.17 0.11)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该校在“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这五个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等级中属于“中等”级别。
具体而言, 该校在课程体系环节中得到“较高”级别, 说明其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合理, 但在课程教学环节及非课程教育环节均只得到“中等”的评价, 因此这两个环节为该校创业教育的相对薄弱环节, 应进一步提高。
4 结束语
教育部从1994年开始对各类普通高校实施教学评估工作, 这是政府加强监控、规范办学和保证质量的重大改革举措;教学评估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这是管理趋于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途径。在此指导思想下, 建立数据量化评价体系对推进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工作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 在科学性、应用性、教育学与其它学科统一的原则基础上, 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确立了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具体实践。该评价方法的应用同时发现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系统缺陷, 对创业教育各子要素的运行质量进行考察, 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朱庆芳.社会指标体系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刘凤泰.高度重视, 不断完善, 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 [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9) :19-21.
[4]张玉利.创新时代的创业研究与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6-05-08 (7) .
[5]黄志纯, 刘必千.关于构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0) :78-79.
[6]刘帆, 陆跃祥.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基于统一标准[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5) :69-73.
创业评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