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与茶现代散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与茶现代散文(精选6篇)

人与茶现代散文 第1篇

人与茶现代散文

沸腾,翻滚,平静,飘香,品味。这就是茶的一生,不长,不短。但胜在回味,胜在那若有若无的清香,胜在那一丝入口的甘甜。其实,与茶又有何不相似?为了寻求那丝丝回味,丝丝香甜,甘愿为了那一丝的甜,付出九分的苦,但有时付出十分的苦却得不到半分的甜,但往往人人都乐在其中,即使知道会失败,任然永不放弃。人生就是这样,就得这样,在苦中作乐,在乐中思苦。即使失败,任然前行。

乐与苦,苦与乐,相互交织,织成一张大网,将我们重重围住,让我们在苦与乐之中慢慢品悟属于自己的。

苦与乐的载体是记忆,记忆中的画面,就是人的一生经过。不长,不短。记忆中的,只存有过去的经历。过去的.,应该如品茶一般,细细回味,回味那入口的醇苦香甜。至于以后的,未来的,应如平静后飘香的茶叶,在沉默之中,缓缓释放自己应有的光芒,在不经意间给人意想不到的辉煌成就。

有人说;“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重生”对于过往的回忆,就像掌中的万千沙粒,既然注定会于指缝间随风消散,又何必去挽留,该逝去的终将逝去,强求不得,挽留不下。

有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勇气,不要在过去的记忆下迷失自我,让自己在记忆的阴影下走出一条路。寻求真正的自我。

《红楼梦》耳熟能详的一部,但小说背后的作者曹雪芹,关于他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曹雪芹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由富家少爷沦落街头,甚至以乞讨为生。后来为了表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曹雪芹写出了流传千年而不朽的着作《红楼梦》。

不过,在《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中,几经磨难,其中忍受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后又忍受着丧子之痛,最后又因为一场大火,手稿全部烧毁,又得重头再来。因此有人说《红楼梦》:“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最终的曹雪芹化悲愤为力量,呕心沥血,又将《红楼梦》重新还原,并做了改进,虽然还没有写完,但还是使《红楼梦》历经千年而不朽。

伟人创造了种种奇迹,他们不在乎世人的冷眼嘲笑,坚持追逐梦想,永不放弃,伟人也是人,吃五谷杂粮,受生死轮回之苦,享天伦之乐,看世态炎凉。所以,伟人是由人而来,伟人也有记忆,也品味过一次次的苦,不过,他们会把一次次的失败化为力量,化为前进的动力。

记忆存有的是过去,梦想代表的是未来。

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我们尚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又何必去想象,往往当想象与现实发生太大的偏差时,我们会更加失望。所以不去想象未来,对我们更好。天道有它的规律,顺其自然反而更好。

只要我们有只够地付出,就会有应有的回报。我们的未来,就如同一只雏鸟,付出就是鸟的翅膀,随着时间的增长,雏鸟也该逆风飞翔,飞往广阔的天空。有多少付出,雏鸟就能飞的更高,就能看的更远,就能在更广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只有付出,人生即使不富贵至少活的精彩。

人生之路,绊脚石无数,只有将绊脚石铺路,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到达远方。铺路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放弃和学会付出。学会放弃,放弃自己的过去,化悲愤为前进的动力。学会付出,有付出,才能有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日种因,明日收果。收起

人与茶现代散文 第2篇

昨晚上课之前就想到这个题目,然而当时头脑一片混沌。因为无论是酒还是茶,它们都是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我们对二者的本性是否真的了解呢?

或许是因为见惯不怪的缘故吧,很少人能真正的切入到酒或者茶的本性,更不用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了。在这里,我不想对二者作字源学和历史的考察,而是从我们熟知的角度出发,来探寻二者包孕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以及其关系。

酒,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商店里,宴饮上,酒吧里等等。在商店里它是商品,在宴饮中它是喜庆、庆祝和沟通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在酒吧里,它既是商品,又是享受欢乐、排解忧愁的饮品。不同的场合赋予了酒不同的品性。但酒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在此还没完全真正的切近它。

那么,究竟何为酒的本性?如果从从酒出现的场合以及其用途我们只能把握它的某种品性的话,那么,我们得回到酒本身。酒,是先人们经过多重工序酿造得来的饮品。它的原材料是粮食,如:稻谷,玉米,高粱,小麦等。劳动人民春耕秋收,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播撒的不仅仅是丰收的.种子,更是汗水和希望。所以,这些原材料不只是稻谷、玉米、高粱和小麦的名称,更是其背后人民的劳动付出,是劳动人民不辞辛苦的付出和饱含着一季丰收的喜悦。同时,劳动人民又以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方法,让这些粮食成为他们企盼已久的琼浆玉液,他们满怀敬意地把酒作为他们丰收的馈赠,作为庆祝丰收喜悦的表达。(这尤其表现在祭祀、庆典和宴饮当中。)很自然的,酒从其实用功能性提升为文化礼仪性的精神寄予。这里,酒凝聚了劳动人民勤劳和忍耐,痛苦和欢欣,绝望和希望。它成为一种集聚,是劳动人民、劳动产品、、实用功能、文化礼仪的聚集。如果酒的本性是如此的话,酒的发展演变也就顺理成章了。酒的文化礼仪性在后世得到了彰显。从酒桌礼仪到敬酒礼仪。酒所蕴含的是儒家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成为范导人们的行为规范。

如果酒的本性是聚集的话,茶的本性也可从这个方面得到阐释,但茶的聚集方式和酒有明显的不同。茶和茶道相关。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和茶紧密相关的却是道禅精神。茶作为饮品,它不是宴饮的必须。但茶通向的往往只是个人精神的修炼。如果酒喝多了容易醉的话,那么茶越品则越近于道。一般来说解酒的良品就是茶。在这个意义上,酒于茶,一醉一醒(悟)。但中国实则只有酒的文化,没有酒的精神(醉)。陶醉反而在茶里得到显明。以茶悟道,在悟道的过程中陶醉,凝天地万物于一杯之中。品酒也只能品酒的味道。然而茶则不然,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几近于道!

人与茶现代散文 第3篇

一、自然神祇的化身

先秦两汉时期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多为零散的片段,如《山海经》里的记载:“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千里,鸟兽莫居。”这里对太华山的描写并不具有审美的色彩,只是作为一般科普性的对象而加以说明,因而也不能算作游记散文,但无可否认的是之后较成熟的游记散文正是从这些只言片语的描写中发展起来的。东汉马第伯在其《封禅仪记》中记载皇帝封禅泰山的事件时,有对泰山巍巍庄严的赞颂之词,然而与其说这是出于对美的欣赏,毋宁说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不得不为之。两汉之前,在物质层面上,人们认为自然山水可为自己提供现实的经济利益,为了更好的发掘这种利益,应运而生了《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这类应用性很强的地理文献著作。在思想精神层面上,人们面对或高峻威严或神秘莫测的自然山水时,不由自主的对其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由敬畏之心再生发了崇拜之感,把在自己认识和掌握范围之外的山水视为超现实所在的神祇。这一点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顺理成章的在神祇的外衣下赋予了山水道德教化的象征,用以约束普通民众。自此自然山水完成了其超现实性的使命。因此不论是《山海经》里对太华山高大险峻的描写,还是《封禅仪记》里对泰山庄重威严的歌颂,无疑都起着神话山岳以达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二、从品德寄托到“性耽山水”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山水作为道德教化对象的特性被大大加强了。仁人志士以山水自然比况自己的品德或情操,赋予了他们“比德”的特点,崇高威严神圣。因为被用来“比德”而不是游赏,故而文人们只突出强调他们山水神秘品性,而不作外在自然形态的描写,以免显得轻佻。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即属于此类情况,只强调松柏耐寒的品性,而不描写其外在的形态之美。因而作为游玩取乐畅怡情当时游记散文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出现。文辞华丽结构完整且注重山水自然之美的游记骈文在建安末开始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熟。代表作品为当时的地理著作,如《水经注》中的《江水注》、《浙江水注》等文笔活泼灵动,景物具有了形象之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写景清丽自然,活灵活现。这一时期,人们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第一,人们撕掉了神祇化身、“比德”教化等扣在自然山水面孔上厚重的面具,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来欣赏她,并以在审美活动中娱悦自己为目标。“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是顾恺之对会稽山水深切欢喜的由衷赞叹!第二,“性耽山水”成了文人士子逃避官场黑暗躲避政治祸患的首要选择。竹林七贤呼啸林泉之下,谢安久居会稽而不出皆可为证。第三,秀丽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成了文士们创作灵感的源泉。刘勰说“皋山林壤”为“文思之奥府”即是此类情况。至此,山水具有了远祸、怡情和探幽寻灵等多重作用。“性耽山水”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之风而为知识分子所推崇和践行。

三、“情、景、我”的圆融统一——景物的性情遭际折射自我人格与命运

唐代文人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文人亲近自然地喜好,并将之发展为一种更加浪漫诗意的游赏活动。唐代知识分子漫游成风,南下吴越,西赴蜀中,乘舟滇桂烟雨朦胧中,骑马驰骋于大漠狼烟下,漫游的境域比前代大大扩大了,与自然景物之间的情感碰撞也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了。这些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的游记散文都有明显的体现。唐人笔下的山水具有了生命力,开始起着承载作者喜怒哀乐之情的作用。在他们的笔下,自然山水不仅具有千姿百态的形态美,更融入这自己人生志向、心胸怀抱、坎坷遭遇等人生际遇,即以有我之境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从而开创了在游记散文中情景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主题呈现方式。而在游记散文中渗入大量个人情感这一情况开始于元结的《右溪记》,完成于柳宗元之笔下。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心中的孤愤和寂寞愁苦,他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在青山绿水间寻找心灵的归宿。然而仕途失意的苦闷,远离家人的寂寞时时萦绕心间。带着愁闷之心来观景,景自然就具有了情的意味。其代表作《永州八记》中的山水小景各具情态,各有性格,各有遭际,柳宗元在描绘景物时常常在其中不动声色的寄托了自己的心声。《小石潭记》在八记中色调最为明丽,作者写潭水清冽凄寒,写竹树环抱幽寂,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些无一不是在写自己。小石潭记虽然清美动人,但终因“其境过清”“凄神寒骨”而“不可久居”,不难看出这正是作者写自己因性情过于耿直得罪权贵而获难遭贬的人生经历。景中有情,缘情看景,情景熔于一炉,从而使文章意境幽远,含蓄隽永。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趣横生,别开生面

宋代是山水游记的繁荣阶段,名家荟萃、作品云集、艺术手法高妙。范仲淹、欧阳修、“三苏”、王安石、陆游、范成大等人的山水游记散文中精品辈出。表现手法上,在写景叙事抒情之外,尤其注重文章的理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写景到抒情再到议论,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清风明月洞箫声中抒发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慨叹,可谓景与理俱美的千古佳作。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无不在游记中议论世事,探求义理。可以说在宋代的游记散文中,山水已不是作者的描摹本义所在,而是激发人们理性探索的媒介。

五、从“独抒性灵”到“世俗情调”

山水游记经过金、元的萧条时期,到了明代又迎来了创作的最高峰。明中期以后,政治昏暗,一些文人为全身远祸而悠游林泉,悠闲的生活,高洁的精神追求,培育出了“独抒性灵”的山水小品文。“公安派”的袁宏道在其《满井游记》中,浅浅数语描绘出了历历如画的景物,清新可爱,读来早春芬芳的气息,作者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

除了“独抒性灵”外,晚明游记作家还表现出了对世俗生活情趣的关注和追寻。晚明文人打破了只在游记中记述自己在观赏山水美景时的感受的写作范围,常常将审美视角对准世俗百姓与自然的交往。不少游记小品既写山水,又极力描摹陶醉于湖光山色中的芸芸众生,使山水具有了浓郁的人间烟火的色彩与温度,从而在更大的范围里更进一步的拉近了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亲和关系。如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作者根据游人对月的态度,把看七月半之人分为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及自已与好友佳人五类,对每一类人的心理及神态勾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宛在眼前,铺成了一副“香气拍人”“清梦甚惬”的风俗画。这类作品把自然美拉回到世俗生活中来,在山水清音之中注入嬉笑怒骂的人间俗态,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人间烟火的世俗人情之美。

结语: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鲜明的显出出了一种从隔膜到亲近,从敬畏到圆融的嬗变轨迹。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环境伦理意蕴,如“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与景为友、赞赏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两忘”等尊重自然、肯定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都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维护提供了天然的文化智慧。

摘要:从前秦到两汉,人们认为大自然山水是神祇的化身,是道德教化的象征;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只是作家认识的客观对象;唐代山水有了生命,成了作家情思所寄的载体。宋代作家借山水来表达人生义理。自明已降作家或独抒性灵以山水寄托清幽情思,或描绘普通人眼中充满世俗情调的山川景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人与自然,神祇化身,世俗情调

参考文献

[1]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傅璇琮主编:《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游记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李泽厚等主编《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的关系等4则 第4篇

现在,研究人员鉴定了一块距今3.8万年的尼安德特人骨头,它最初是1980年在克罗地亚的温迪亚洞穴中被发现的,保存得很好,足以从中提取100万个以上的碱基对。将它的DNA与黑猩猩和人的基因组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祖先(像人但不像猿)具有一个小而有效的种群规模。这项研究中采用的技术使得科学家有可能在两年内完成对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初步测序。

摘自《自然》2006年11月16日

森林火灾和全球变暖

煤烟排放量增加会增强气候变暖,因为它沉积在冰雪上会降低地表反照率;C02排放增加也会使气候变暖增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兰德森等人报告了对1999年阿拉斯加发生的一场针叶林火灾以及更早之前火灾后的景观变化进行的测量和分析,总结了所有与气候相关的效应。他们发现,在近期森林火灾后的第一年里,火灾的纯影响已经增强了变暖,这主要是由于火灾导致了大气中的CO2、臭氧效应、碳黑以及其他悬浮微粒直接增加。然而,研究人员们预测接下来的80年里森林火灾的综合纯影响力将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森林重新生长并继续吸收C02,地表反照率将持续增加。

摘自《科学》2006年11月1 7日

科学能取代宗教吗?

这里热情洋溢,是信仰复兴者们的聚会。诚然,这里没有哈利路亚、福音或神魂颠倒,但这里有许多布道,主要是为了劝诫人们改变信仰,还有许多为布道词发出的自发欢呼。在这里,每个人思想的中心是上帝。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宗教聚会,而是恰恰相反。在上周,现代科学的领军人物们(其中许多无神论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聚会,会议主题是“超越信仰:科学,宗教,理智和生存”,由一个叫“科学网络”的科学促进联盟主办。与会者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演讲:科学应该与宗教脱离吗?科学在宗教里居于何种地位?没有上帝人们能过得好吗?本期《新科学家》详细介绍了这一盛会。

摘自《新科学家》2006年11月18日

土星之旅的发现

当卡西尼探测器揭开土星的面纱时,它发现了一些太阳系早期的线索。

每隔千年雨水才会降临一次,汇入液体甲烷的洪流中。有毒的空气黯淡了阳光,变成永恒的橙色微光。严寒——低于华氏零下290度(-180℃)——是致命的袭击。烟雾弥漫的天空之外隐现着带光环的行星——土星。

这就是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上的景象,这是个完全不同于地球的世界。夏威夷大学天文学院的托拜厄斯·欧文说:“土卫六’有成长为像地球这样的行星的所有材料和元素,但是却没有机会长大。”浓密的大气中充满着碳氢化合物烟雾,正如欧文所说“像洛杉矶天气糟糕时那样。”

与茶对坐优美散文 第5篇

与茶对坐,我就是醒着的,或者,又是沉醉的。我用茶平息我的欲望,回到安宁的本心,感受当下的存在。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只要有茶相伴,便纵有花香鸟语,万事皆成空。

你从高山云雾中走来,历经数次磨砺,轻飘飘地就落到了我面前的建窑茶碗里。借着火与水创造的温度,慢慢舒展,宛如菩萨的莲花一般绽放,填满了我的思绪。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带给我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我在中式宅子里写中国字,有你相伴,那字里行间,便充满灵性。一间房子,哪怕局促逼仄,心灵和笔端,却是无限自由。累了,停下匆忙的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喝一杯茶,读一本书,安详午后,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幸福如此简单。

还记得曾经走过的一间小茶馆,名字却丢在了岁月里,印象中门前有细竹数丛,随风摇曳,影于窗棂。室内有茶座,周壁名家字画,即使盛夏酷暑,也觉得有清凉之风,使人清爽。与友人相坐品茶,聊书画、聊古风、聊时下、聊人生。轻柔的.古筝弹奏出优美的韵律,混合淡淡忧伤,爱情似乎也美起来。

借着品茶,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茶中有茶,茶里养生。抛却得失,无心则佳,无心则寿。要么在夕阳下,要么在明月中,在那古刹昏灯下,一杯茶的时间里,无声、祥和、安宁,我与阳光保持着最舒服的距离,安然地享受时光。在生存中品出茶的好滋味,这就是生活。

每一杯茶就是一个世界,当你走近它,会发现很多事情真正的原因,一些原来看似不可理喻的东西,也就释然了。其实在更深的意义上,这也是我的心灵之旅,茶的状态深深感染了我。都说男人是一杯茶,需要不急不躁的用时间来品。我在与茶对饮之际,觉得这个世界是丰富的、温暖的。我想,我也应该就是那种如茶的男人吧!温文尔雅,君子之交。这不就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人生状态吗?

我对着面前的一杯茶,心中细语: 你是在等我吗?这无声的等待,是否已逾万年?在月光如水,寒蛩细吟的夜晚,纵横心事,如窗前那棵老树,在月光的映照下,印在脚前枝丫的投影,欲说还休,不说也罢,茶浓处,便是一生。

我总是喜欢在温暖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在我的书桌上,点一炉沉香,听一首古曲,看茶的身躯在水中翻滚又沉下,然后慢慢将淡淡茶香充满杯中,慢饮细品,在味蕾与感知的交界处与茶做一次灵魂的沟通。抑或在炎炎夏日,端着热气腾腾的茶碗,酣畅开怀,浑身汗水淋淋,四肢明亮,快速走动时带动的风,丝丝触在皮肤上,又倏地钻进去,于是身体里到处都是纤细的风在游动。

高山绿水只不过我黑发间的青蝶飞舞,明月星垂只不过我黛色眼中点点星辉,浩瀚宇宙及不上我对一杯茶的情思。只有任岁月竟流于缝,时光轻滑在我发边,留下点点白雪。我愿将这杯茶化作我发间一根银丝,长留心间。

唉!一杯茶!修行于山巅的气息,味如花神、绿土、舞蹈、恋歌和温热的欢乐!唉!满满的一杯温暖,充满了馥郁的灵感之泉,杯沿闪动着珍珠的泡沫,和唇边褪去的浓淡,我要一饮以不见尘土,与你遁入森林幽暗的深处。

与茶对坐,我就是醒着的,或者,又是沉醉的。我用茶平息我的欲望,回到安宁的本心,感受当下的存在。朦胧马背眠,远处淡淡起茶烟,残梦晓月天。只要有茶相伴,便纵有花香鸟语,万事皆成空。

佛理与茶理一体散文 第6篇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无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很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禅宗其次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接近。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道家从饮茶中找一种空灵虚无的意境,儒士们失意,也想以茶培养自己超脱一点的品质,三家在求“静”、求豁达、明朗、理智这方面在茶中一致了。但道人们过于疏散,儒士们终究难摆脱世态炎凉,倒是禅僧们在追求静悟方面执着得多,所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

人与茶现代散文

人与茶现代散文(精选6篇)人与茶现代散文 第1篇人与茶现代散文沸腾,翻滚,平静,飘香,品味。这就是茶的一生,不长,不短。但胜在回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