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企业理论综述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企业理论综述范文(精选12篇)

企业理论综述 第1篇

一、互补还是替代

对于企业本质这个企业理论基本问题的理解, 大体可以分为两派市场与企业相互替代的观点和相互互补的观点。

科斯 (1937)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 由于市场交易中存在着正的交易成本, 所以, 企业的权威组织代替了买卖产品需要签订的一系列合约, 节省了交易成本。但是企业的规模扩大也会带来相应的组织成本的增加, 这样就可以找到企业扩张的边界。科斯 (1937) 认为,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科斯的市场与企业是替代关系的思想被张五常进一步发展。后者 (1983) 认为, 企业的出现就是用要素市场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合约, 而要素市场上也存在着交易费用不为零等一些现象, 这样也就是说, 企业的本质同市场机制并没什么不同。这个观点是把替代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科斯对这一深化并不认可。在随后的替代理论的追随者中, 关于企业本质的研究则集中于科斯所说的交易费用的具体化上。

在张五常 (1983) 的《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 他把交易费用总结为“发现什么才是恰当的价格”、“一种产品的信息费用”, 以及“考核的费用”。后两种交易费用是科斯在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威廉姆森 (1975) 和克莱因 (1978) 在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的时候, 从另一个角度扩展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们认为, “企业专用性投资的增加, 由于敲竹杠的缘故会增加市场交易成本, 进而会增加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Kreps认为, 由于契约的不完全造成了交易的困难, 比如一方先交钱另一方不交货或者相反等等这样的交易费用, 而一个长期存在、注重声誉的企业的存在有助于降低这样的交易费用。

在认为市场与企业是互补关系的观点中, 支持他们的经验事实是, 一方面促进交易费用降低的发明和制度安排却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这与科斯的企业与市场替代关系假说矛盾;另一方面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同时扩大也说明了市场与企业并不是替代关系。 (黄桂田, 2002)

最早的互补观点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1972) 的论文《生产、信息成本和组织》这篇论文提出。他们认为, 企业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队生产带来的超额收益, 即1+1>2的收益, 而企业这种制度安排就是为了降低队生产带来的监督成本。“在既无交易成本也无监督成本的情况下, 企业也会存在, 即使其组织形式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德姆塞茨, 1988) 。黄桂田和李正全 (2002) 以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为基础, 认为分工协作产生的劳动剩余是企业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德姆塞茨所说的队生产的超额收益的来源, 而且深化了关于队生产的认识。

二、讨价还价与局部均衡

在探讨企业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剩余索取权的争夺的时候, 许多学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模型, 不管是强调哪一方面的特性, 还是认为资本和劳动并没有什么差异, 几乎所有人都认可的是资本和劳动是在“争夺”剩余索取权, 并试图寻找一个局部甚至一般均衡。这种“争夺”在博弈论中反映为讨价还价, 而讨价还价的能力则来自于可置信的威胁。按照这个思路检讨相关的文献, 发现大多学者都是从一个侧面来强调一方面的可置信威胁, 从而得到相应的局部均衡解。

周其仁 (1996) 的论文《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着眼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来自于人力资本的产权天然地属于个人这种特性。这样的话, 人力资本的潜力就只能激励而不能强迫, 这使得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的谈判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尤其是这一谈判在古典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转型, 即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逐渐分离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而他认为经验事实也能证明在这一过程中, 人力资本确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控制权。对于这一观点, 可以认为周其仁提出的人力资本的特性对物质资本确实是一种威胁, 但是这种威胁在多大程度上可置信, 应该跟人力资本受到的市场压力等其他因素有关。

与其类似的, 张维迎 (1995) 认为, 当对生产行为和对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完全无效率时, 任何一方 (生产或管理) 独占利润都不会是最优的。而当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时, 利润的分享方式就不仅取决于技术参数, 还取决于监督成本。这一结论对应着相应的局部均衡的解。可以把这一结果看作是类似的监管效果的威胁, 与周其仁不同的是, 张维迎并没有刻意指出这种监管成本和效果的来源, 但是从事实出发, 这种成本和效果是存在的 (如果事实如此, 那么市场压力等因素就被考虑到了) , 就成为另一方可置信的威胁。

杨瑞龙和周业安 (1998) 在模型中使用了罗宾斯坦英的轮流出价模型, 在涉及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时候, 他们回归了威廉姆森的观点, 认为资产的专用性在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 他们同时也认为, 这种专用性随时间发生了变化。用本文一而贯之的线索来看待他们的观点, 可以认为, 当存在着资产的专用性的时候, 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则被“敲竹杠”是一定的, 那么专用性的资本必须拥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以抵消这种成本, 这是其谈判的底线, 也是可置信的威胁。从这里可以看到, 影响谈判势力的可置信威胁, 不仅来源于自己可能带来的收益, 也来源于自己的成本。

黄桂田和李正全 (2002) 也提出了另外一种威胁。他们的观点是要素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而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这种威胁其实是如果资本稀缺, 那么最终要有一部分的劳动力得不到雇佣, 而这个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可置信的。但是如果说把这种威胁看成是影响讨价还价的唯一因素, 恐怕是不合适的, 因为至少没有考虑到影响谈判势力上述因素和其他因素。

上述的几种威胁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比如, 在物质资本稀缺、人力资本相对过剩的前提下, 人力资本的特殊属性对于物质资本的威胁就变得在一定程度上不可置信。历史上的剩余索取权形式的变化, 可以看作是由于环境和技术条件等等的变化, 这些威胁哪个成为了主要矛盾造成的。

三、其他的可置信威胁

在资本和劳动争夺剩余控制权的讨价还价中, 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威胁。这些威胁决定了其在争夺中的谈判势力, 从而影响了争夺的结果。

下面介绍一个不是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论, 这个具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或许对讨价还价和企业理论的扩展有些帮助。

Kremer (1993) 在其论文《经济发展的O-Ring理论》里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就是像“挑战者号”由无数个零件构成的那样, 生产活动也是由许多工序组成的。一个零件的损坏, 比如O-Ring, 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产品的价值为零。同样, 一个工序的失败, 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他建立了一个局部均衡的模型, 得到的结论是:在一个竞争性的均衡下, 只有一个企业的所有要素具有相同的犯错误的比率 (可以视为技术水平) , 企业的产出才能最大化。也就是说, 企业不会为了价格便宜而从要素市场上面随随便便雇用一个工人, 而是其雇用的工人的技术水平必须和整个企业的技术水平相搭配。

从我们关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 这个论证的结果说明, 在资本和劳动谈判时, 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可以适应这个企业平均的技术水平, 而企业再寻找一个跟其差不多水平的要素有困难的时候, 就会产生一个可置信的威胁。这一威胁并不是来自于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过剩水平, 不是来自于资本或者劳动的某一特性, 也与人力资本的特性不同, 只是来自于技术上搭配的必要性造成的敲诈。

四、结论

企业契约理论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的性质究竟是什么;二是置于公共领域的财产剩余索取权如何分配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一部分学者认为, 市场与企业是相互替代的, 而这种替代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随后的研究就集中在具体化交易成本这个概念上。另一部分学者认为, 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 企业是因为能够产生1+1>2的收益而存在的, 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证明了替代论是解释不了事实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 本文认为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一要素在剩余索取权的争夺中具有的优势或者劣势。这些优势或者劣势导致的威胁是可置信的, 从而在谈判中具有了不同的谈判势力, 产生了不同的企业制度安排。

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理论综述 第2篇

摘要:从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入手,分析了德国、英国、新加坡等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研究企业在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旨在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寻求我国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角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编识码:A

0 引言

全球著名的日本财团法人“海外职业训练协会”(OVTA)在其2008年9月30日推出的《中国职业能力开发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目前所存在的四大不足:一是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三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不密切;四是拥有职业训练资格的教师严重欠缺。其中,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脱钩现象尤为严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此多有强调,明确提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并强调要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同时,尤为注重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是紧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往往又反过来有力地推动本国经济的进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尤其活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杠杆。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不是一种单项的,而是多向的,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参与的外在需求,还有各国政府为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要求。

“校企合作不是参与的问题,是参加的问题,甚至是主体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姜大源也认为要提高职业教育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度,就要增加其在职业教育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国际普遍认同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

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演化发展来的。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和配合,这是世界性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1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

1.1 国外企业所参与的职业教育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际上看,在本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它不仅使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了革命,而且也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科技的这一变革使得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型人才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需要开办高职教育来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就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而言,新技术革命使得生产的智能因素空前提高,既表现为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的高度智能化,又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智能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决定了必然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技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1.2 企业参与的动机

大量的有关校企合作的文献表明,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资金和设备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扩散,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科技竞争力评价的5个指标:“合格的工程师”、“信息技术人才”、“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和“技术开发资金”。

许多学者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有基于慈善动机、个体动机和集体动机的,有学者将企业参与的动机划分为“经济动机”和“非经济动机”的。虽然这些学者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企业参与动机基本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

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欧洲企业参与青年培训

项目具有相关的立法支持,而且欧洲各国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组织结构以使企业的参与得到明确的定位。美国没有此类制度建设,许多企业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参与青年培训项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改善社区是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据统计,日本有2/3的企业与大学开展深入合作,特别是大企业,有90%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美国,企业办学超过国家办学,达到51%,企业与高校各个层次的合作更是司空见惯。

(2)利润最大化

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效益机制,这是促进企业主动参与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为此,它必须不断地创造利润并不懈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国外企业的基本求生之本、发展之道。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基础是获得收益。一项研究显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最普遍的动机是获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劳动力。因为雇佣学生比雇佣临时成人劳动力的成本低,学生通常会免费“实习”或者只要求低廉的按小时计算的报酬。另外,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习项目可降低企业招募员工的成本,企业招募一个工人需要一笔不小的支出。

(3)后备人才基地

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还取决于社会的人才供给能否保证及社会利益机制是否健全。当企业不需要消耗资源,能够直接从市场上获得所需人才,它将不会对职业教育投入任何资源;当企业需要某一类型人才,尤其是当这类人才的有无、优劣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竞争力与发展,而社会上此类人才又紧缺时,它会想方设法乃至不计成本去寻觅。在无法无偿获得所需人才的情况下,它才会在利益最大化目标下,选择参与的方式。企业通过主动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表面上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质上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企业对自身所需人才的要求。

国外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或跨国集团,他们能够提供较雄厚的资金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保障。在校企合作的收益中,他们注重校企合作的成果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各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

2.1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德国,家长普遍认为,他们的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这样才可以立足社会,因此一个中学生毕业之后,去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其父母看来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完全不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企业具有很大范围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双元制”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企业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2)企业负责职业教育的招生。培训企业每年都会根据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结构的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的采用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在德国,由于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德国联邦政府规定,自6岁起,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如不继续上高一级的中学,则必须在年满18岁之前接受3年左右职业义务教育,即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数量在全德国各州职业类学校中列第一位。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培训位置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向相关企业提出申请,培训企业在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审查后举行从业能力测试,了解申请者的技术理解力以及动手动脑能力,根据测试的结果决定是否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与培训企业签订一份培训合同,正式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才能寻找对口的职业学校。

(3)在企业内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学。由于职业学校所提供的知识理论不能完全跟得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企业的培训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不断的互相审度的关系,也就是说,双方,尤其是企业,必须考虑培训的职业方向是否切实符合接受培训者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接受过那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十分珍惜自己当学徒在企业培训的经历,他们认为今后在职业学校传授理论知识一定要重视是否符合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注意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4)考试以企业为主。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获得三张证书: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其中培训合格证书由培训企业出示,这个证书实际也是一种工作证书,对于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培训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包学生就业。在培训结束后,企业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特长和优势,掌握他们是否适合在团队中工作,是否有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是否有奉献、创新能力,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具备在工作中继续接受培训的心理准备。虽然按照培训合同规定,企业并没有义务必须将学徒毕业生留在本企业就业,年青人也可自由择业,但最后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留在了培训企业。企业对那些坚持在企业完成培训计划的学生最好的奖励是只要本人愿意,就接受他们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在一家有名望的大企业工作是许多年青人非常渴望得到的机会。

(6)主要由企业筹措职业教育的经费。企业提供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直接资助、集资资助和行业基金。直接资助是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采用这种形式的主要是大中型生产企业。在德国,接纳学生培训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学生在工厂学习工作,德国企业承担了相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和经费,这也是企业推销自己形象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7)主要由企业提供和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自企业的专、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德国奥迪公司就为了让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过程而在生产车间设立了学习站。在学习站的实训教师具有5至10年的工作经验,此外,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资格考试。实训教师在企业中可以由技术员、工程师担任,也可以由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承担工作。

2.2英国企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心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英国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过去由教育培训机构或考试机构提供的证书,往往与产业部门所需要的能力资格相去甚远,不能满足企业和雇主对劳动力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建立新型的、与企业和雇主关系紧密的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是以企业和雇主的需要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能够紧跟生产和技术的变

化,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英国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将重心放在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教育培训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体系以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基础,它测量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他知道什么,这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每个行业都有一个产业指导机构,它是由以产业界人士代表为主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其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指导下,制定各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先后在150多个行业和专业设置了数千个职业标准。这种职业标准体系确立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职业培训和资格考核适应了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要求。英国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制定有利于促进职业培训和考评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这种模块式标准模式的经验已被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机构向世界各国推荐采用。

英国企业界把职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一项使命来看,不仅从宏观层面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在微观层面也从各方面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比如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工作训练相结合等。英国成功进行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借鉴作用,是英国职业教育成功的标志。2.3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即企业

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国情的不同,于是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双元制—“教学工厂”。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对“双元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学校来定点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为学习者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把学校按工厂

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被各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工厂”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困扰一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难题,“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企业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教学工厂”的教学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强调实用性。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新加坡职业教育训练的目标是:学生在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内就要为雇主创造效益,“教学工厂”的理念正好与此相得益彰,所以雇主的满意度达到了90%。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一进入企业就能独当一面。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工厂”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快速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升级的技能人才,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换代产品引领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对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携手解决企业常常面对的成本、质量及产品性能等难题,这些项目通常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的。

新加坡重视和加强在工业项目和应用科研项目中的校企合作。南洋理工学院与新加坡300多家大中型企业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研发资金和实习岗位,供学校教学、研发和培养人才,学校则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或设计开发项目和产品,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如摩托罗拉的机壳设计,与航运合作制作导航信号系统,与地铁站合作为新加坡的地铁设计收费系统,与医院合作制作高仿真人造头颅模型等多种合作。这种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不但使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更真正做到了“用最新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3 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存在政府、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供求上,存在企业急需人才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出现,主要是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严重脱节,校企合作办学未能实质性实施所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

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第一次提出要“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尽管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在校企合作的目标、形式、深度、绩效上也都与德、英等国成熟模式的差距还十分明显,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理念,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在于学生的双重身份,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企业和雇主的需要为导向,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则尽可能地将专业课和实验实训课合为一体。这些无不说明了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更大有可为。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综述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回顾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是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发展和完善而来的,它是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被社会日益重视而发展的结果。近些年来,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环境会计信息的研究。特别是由于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这样就让人产生了一种误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就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错觉。而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来说,企业环境信息概念的范围是比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更广的,所以我们就需要对企业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两种概念进行区分。只有区分清楚了,才能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理论理解的更为全面。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

国内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开始于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蔡岩兵对国民收入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三种不同背景下环境会计作了不同的介绍。认为国民收入意义上的环境会计主要是用于真实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采用货币或实物计量单位来衡量国民收入中自然资源的损耗,来调整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值;财务会计意义上的环境会计主要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来说明,认为环境会计是提供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财务信息的科技系统;管理意义上的环境会计是为企业的决策服务的,便于企业管理层综合运用各种环境会计信息,以合理的使用各种环境资源以及明确各方的会计责任。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以便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突出以社会责任为重点的环境信息披露

自20世纪40年代,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由于近些年来环境破坏问题变的日渐严重,它又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支持受托责任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能自觉自愿的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有助于保持公司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同时还能稳定组织的运行,他们认为,企业能否继续存在的根本是企业提倡环境保护的组织文化能否被社会所认同和相信。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时,企业需要努力对外宣传其改进过去的做法的意愿、努力改变外界对该事件的态度,分散外界对焦点问题的注意力,改善对企业的印象。

进入20世纪70年代,研究的重点偏向于对企业在环境的投入与产出的非货币计量方面上,主要强调人力资源、社会参与度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持这样的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应该被企业的相关关系人知晓,以便他们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此同时,企业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员,也应该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公司所作出的决策中,将环境信息向社会其他成员提供。

2、强调为企业的决策服务的环境信息披露

近期的研究主要从投资者或公司合理性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是学者们还是一致认同环境信息的披露(特别是环境会计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是有用的。因此为了保证投资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企业应该向其提供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影响的环境信息,即环境会计信息。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反映了决策有用论的观点。

3、受外部压力影响的环境信息披露

现阶段的研究认为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是由于受外部的压力促使的。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政府施加的压力;二是社会公众施加的压力。一般来说,前者是一种硬性的、直接的约束,是政府的法律法规所引起的;而后者是由于舆论或市场的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较软的、间接的压力。在现实社会中,政府部门制定的用来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这也解释了企业受到的较大的压力是来自于政府施加的压力。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理论

(一)环境资源委托代理关系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人(代理人)来代表他们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并要求代理人实现其预期收益的关系。委托人有权要求并监督代理人实现受托资产的保值增值,代理人有义务为委托人实现预期目标。传统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各委托人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现代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刻,环境资源也成为委托人对企业的一种投入,所以环境资源委托代理关系是在企业经济资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的企业不对各委托人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一种责任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其存在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所以企业在向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时,也不能损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需求。而且企业的存在同社会各个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企业负有管理和改善其在生产经营过程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责任,并且需要采用一定的媒介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其自身履行环境受托责任的情况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决策有用理论

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信息的披露与投资者的决策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对外披露的自身经营情况的信息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披露信息也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只有适时的披露全面、可靠的环境信息,才能使投资者募集的资金投向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而避免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是被投资者所看重的,是衡量企业潜在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企业环境负债风险的重要标尺。而由于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环境破坏,将迫使政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修复和治理,造成国家宏观经济的恶性循环。因此,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信息,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一些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而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意向。

企业自身也不能忽视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的重要性。在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加严重的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需要承受来自企业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两方面的压力,而且两者也相互间影响着。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话,将面临着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制罚款或赔款处罚或是有被勒令要求对环境损害进行治理甚至停产、关闭的风险,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需要经常面临是选择停用高污染生产线,引进低污染生产设备还是选择继续支付政府罚款或增加污染治理费用的决策。因此,企业在作出产品投资决策时也将会重点参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 耿建新 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会计研究》,2004年1期。

[2] 彭培鑫 杜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7期。

[3] 王霞 徐晓东 王宸:《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2期。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 第4篇

关键词:动态能力,概念定义,维度,测量

当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都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原有的资源、能力甚至核心竞争力在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还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并获得持续的增长, 成为困扰企业家和学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理论界提出了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能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一、动态能力的概念

动态能力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演化经济学中解释组织演进的相关理论。这里我们所提的动态竞争力整合了以往独特竞争力、组织惯性、结构性知识、核心竞争力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弥补了以往理论中单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考虑企业能力的不足, 其中, “动态”要求企业要延续或者构建自身能力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 而“能力”一词则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要重视企业能力, 多侧重于企业内部。

自1994年Teece&Pisano提出动态能力理论以来,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动态能力做出了相关的定义, 本文在表1中对它们进行了汇总。 (见表1)

二、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1、企业动态能力阶层理论模型。

Collis (1994) 最早提出企业能力阶层观。为了回答波特的战略定位学派和资源基础管理论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赢得竞争优势和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他将企业能力分为三种:基本职能活动开展的能力、动态提升业务活动的能力和自我潜能的认知和开发能力及执行能力。其中, 第一种能力包含企业生产计划、物流运输和配送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第二种能力包含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柔性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第三种能力则是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组织惯例、企业家精神以及管理能力可以使企业较早的制定竞争战略并且使战略得以有效的贯彻执行的能力。其中, 在后两种企业能力中包含了动态能力的概念。

Winter (2003) 就以Collis的组织能力分类为基础提出了动态能力阶层模型。他认为, 广义上企业的动态能力可以分三种:零阶能力、一阶能力和二阶能力。零阶能力是指只可以保障企业生存基础的能力, 与组织能力分类中的第一种能力对应。一阶能力是指企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阶能力是指企业创造新能力的能力。一阶能力和二阶能力是比零阶能力更为高级的能力, 分别对应Collis的组织能力分类中的后两种能力, Winter认为它们是狭义上的动态能力。

塞佩达和维拉 (Cepeda&Vera, 2007) 认为企业能力可分为运营能力 (指企业赖以生存能力) 和动态能力 (指可以改变运营能力的一种高阶能力) 。在动态的环境中, 企业投资于高阶能力更有利于帮助其保持核心竞争力。

艾森哈特和马丁 (Eisenhardt&Martin, 2000) 从狭义动态能力的结构维度的角度指出企业动态能力能使企业更加迅速、敏捷、柔性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要求, 它包括整合、重构、获取和释放的能力。

Wang和Ahmed (2007) 也认为所谓的企业动态能力从广义讲是一个阶层概念, 包含适应能力、吸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零阶能力 (企业的资源基础) 、一阶能力 (生存技能) 和二阶能力 (核心能力) 和三阶能力 (更新、调整、整合、重构以及再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其中, 范式转变期体现的动态能力是三阶能力。

2、企业动态能力战略整合模型 (简称3P模型) 。

蒂斯、皮萨诺和舒恩 (Teece、Pisano&Shuen, 1997) 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对现有的组织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重构的适应性机制, 它嵌入在组织由位势和路径塑造的流程中, 形成了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由此, 可以将动态能力界定为三个维度: (1) 定位 (Position) ; (2) 路径 (Path) ; (3) 流程 (Process) 。

(1) 定位 (Position) 。定位以定位学派和资源学派的部分理论观点为基础, 指企业不同资源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结构以及资源存量的多少存量。它可以分为内外部定位两部分, 包括独特技术、企业声誉、智力产权秉赋、组织结构、补充性资产、客户基础等企业的内部定为和企业行业结构、竞争环境以及市场地位等外部定位。

(2) 路径 (Path) 。路径即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包括路径依赖、企业惯例、组织学习、技术机会。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企业过去发展方式影响着企业当前和未来的行为。

(3) 流程 (Process) 。流程是动态能力的核心要素, 是指组织与管理的协调与整合、学习和创造与重构的过程。协调与整合分为两部分:内部协调与整合 (包括各个职能版块、资源能力、业务活动能力) , 外部协调与整合 (包含外部竞合关系、网络组织、上下游管理、客户管理、战略联盟甚至于竞争对手的合作等) 。学习包含企业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等知识的分享交流机制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 学习能力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具有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它可以使企业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创造与重构体现了在范式转变的环境下, 企业做出重整资产、流程更新、能力再造等方式的能力。

3、企业动态能力双重过程模型。

动态能力学派认为, 组织学习过程存在能力悖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适应性。所谓能力悖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体现:路径依赖性、结构惯性以及心理承诺分析。路径依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固守原有的成功经历和成功模式, 而使企业面对变化的环境缺乏灵活性。结构惯性是指企业不能突破原有行为模式和组织能力结构;心理承诺分析有两方面的成因, 一是集体决策的团队思维, 另一个是为了维护组织的虚荣和面子。在上面三种因素影响下, 企业能力越强, 其组织整体竞争力相应的也就越强, 但同时其能力越可能陷入固有模式使组织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要求。因此, 研究者通常将突破能力悖论作为组织动态能力和构建可操作性的企业动态能力框架的出发点。在这种情况下, 明确界定能力维度结构、有效整合动态性和能力架构也就成为学者们面对的首要问题。

Schreyogg&Kliesch-Eberl (2007) 指出组织能力既要不断靠近核心能力又要不断发生动态变化;整合组织能力和动态性包括能力实践和动态调整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动态能力的双重过程模型包含了递进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过程模型, 企业动态能力递进和柔性监控共同构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框架。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卢曼 (Luhmann, 1995) 认为任何系统要想发展就必须控制原有能力发展模式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 双重过程模型把监控作为企业动态能力核心要素, 监控通过能力悖论的三个因素做出进行能力适应性调整的决策, 最终提升企业能力。

4、企业动态能力学习机制模型。

从组织学习角度看, 组织动态能力的高阶特征又可以分为双环学习模型 (double-loop learning model) (Argyris, 1976) 和探索式学习模式 (explorative learning model) (March, 1991) .双环学习既要发现与绩效有关的计划和行动失误, 也要了解相应惯例错误, 且要求评价学习目的、惯例和基本假设, 并对其质疑和修正以适应环境变化。因而双环学习是对现有规则、目标体系进行调整, 通过试验探索新的解决策略而探索式学习是在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巨变或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 必须进行的打破原有惯例、规则和常规的学习 (March, 1991) 探索式学习不再拘泥于甚至抛弃了原有的旧知识、旧目标体系和旧方法, 而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会进行不断的探索、实验和尝试, 使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从认知角度看, 组织动态能力的学习方式既可以分为有计划学习和无计划学习, 亦可以分为试错、试验和即兴发挥 (Miner, 2001) 。试错是企业首先实施多种有计划或无计划的行动, 然后收集其相关的反馈信息, 根据反馈信息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从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试验是企业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控制变量或者对照条件以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兴发挥是一种无计划的学习, 它是指企业在活动进行以前并无学习计划而是在事中进行学习。Zahra等 (2006) 提出, 一般来说, 企业成熟度越高, 运用即兴发挥式学习方式的次数会越少, 运用试验学习的次数不断增加, 运用试错学习的次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或者说运作规范性越高的企业, 更倾向于采用有准备的学习, 而偏离无计划学习。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与动态能力有关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企业成熟度的不断提高, 企业应该不断寻找更合适的学习方式。

佐罗和温特 (Zollo&Winter, 2002) 从组织学习机制这一角度来解释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他们认为, 知识表达、经验积累、知识编码是推动组织动态能力演化的三种学习机制。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因素有研发、竞争力重构、资源重整以及流程再造等。企业通过其学习机制推动这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推动旧运营规则的演进过程。

学习是推动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基本力量。动态能力的学习机制是组织知识转化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控制变量。组织知识的演进阶段和动态能力的学习机制共同组成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学习机制模型。

三、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组织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 时刻与外界环境发生着交流, 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 组织是由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 又受到内部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也可以归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影响因素。

Teece1997) 认为动态能力的三要素“流程一位势一路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家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做出不同的企业的战略决策, 从而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的形成 (Lserena, 1999) 。企业家精神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因素 (Subba, 2001) 。Tripas和Gavetti (2000) 通过实证研究, 得出结论认为管理认知, 特别是企业内高层管理者所共有的主导逻辑能限制和指导企业在新环境中的活动, 在企业动态能力的发展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Gavetti和Levinthal (2000) 认为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知识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认知。焦豪 (2008) 认为企业家能力可以影响企业能力。王翔 (2006) 认为, 管理认知和组织惯例对于企业动态能力演化对于企业的动态能力演化起着双重作用。Brown和Eisendardt (1997) 研究表明, 较多的依赖组织惯性的企业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 通常不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Christensen和Overdorf (2000) 表明, 企业在从事因果关系模糊的业务活动时, 往往往往不能快速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许多学者 (如Zander和Kpgut, 1995;Galunic和Rodan, 1998;Eisendardt, 2000;Zool和Winter, 2002) 认为组织知识及其更新是组织动态能力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2、外部影响因素。

外生环境观点指出, 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条件是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决定因素, 环境变化导致资源重新配置发生变化, 形成企业之间业绩差异 (Cockbum, 1990) 。通常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 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其经营决策, 产出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 环境变化剧烈时比环境稳定时更容易塑造组织动态能力 (Zahra et al, 2006;Wang&Ahmed, 2007;Barreto, 2010) 。外部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相应的经济行为也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之符合制度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改变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 (张刚, 2005) 。

四、动态能力的测量

现阶段, 学者们对如何测量动态能力有较大的分歧, 但总体上有两种思路:单维度测量和多维度测量。

单维度测量就是把动态能力作为一个单维概念来测量。Deeds et al (1999) 用新产品开发数量这一要素衡量动态能力。Griffith&Harvey (2001) 则认为合作伙伴的决策力可以影响动态能力。Wu (2006) 在其研究中用三个要素 (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与快速变化环境响应能力) 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Wu (2007) 在测量动态能力这一构念时, 在原来题项的基础上增添了资源重构能力这一新的题项要素。Cepeda&Vera (2007) 认为站在知识管理的角度, 企业动态能力可以用知识重构能力来测度。

动态能力多维概念测量就是指测量维度大于或者等于二时的构念测量。贺小刚等 (2006) 通过访谈法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测度框架包括组织柔性、组织变革、组织学习、市场潜力、战略隔绝五个维度。Prieto et al (2008) 从知识产生、知识合成和知识重构三个维度测量动态能力。Danneels (2008) 认为动态能力的两个维度是企业识别和进入新市场的能力和企业识别和获取新技术的能力。Liao等 (2009) 从机会识别型整合能力和机会利用型整合能力两个维度衡量企业动态能力水平。Mckelvie和Davidsson (2009) 把创意产生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市场破坏能力、新流程开发能力作为为企业动态能力。

虽然当前学者们在研究企业动态能力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对于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其动态能力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有了一定认识, 动态能力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学术界对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界定混乱, 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标准的划分维度, 很多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方法无法精准地表达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因此, 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指标并不能被大范围推广, 问卷设计题项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五、本文结论

动态能力理论是在企业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理论等传统企业能力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它使企业的战略分析单元由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上, 企业开始考虑要在什么地方提高能力和怎么做才能改善能力 (Ethiraj, Kale, Krishnan和Singh, 2005) 。传统理论的发展使企业了解导致绩效差异的因素以及资源, 动态能力理论则使战略研究的方向转移到如何获得这些使企业获得成功的异质性要素。此外, 动态能力的研究方向动态环境下的熊彼特租金产生机制转变 (王翔, 2006) 。

但是, 当前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还不完善, 需要后来的学者不断将其发展、完善。

首先, 动态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等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致使与之相关的后续研究缺乏统一的对话平台, 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很多战略学家甚至怀疑动态能力的现实存在的真实性 (Winter, 2003) 。因此, 后续的研究应该注重动态能力内涵的确定, 解释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动态能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地位。其次, 当前研究动态能力演化运行机理的文献数量不足, 即使存在少数研究者, 他们也将研究重点放在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上, 而不是基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形式来深入研究动态能力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因此, 后续学者应该在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动态能力的演化。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第5篇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

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入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

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一幢办公大楼的节能、利用太阳能、中水利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等,都属于广义的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则是通过废物资源化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废物经济”、“垃圾经济”范畴。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

1、我国循环经济政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从法律角度为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已形成。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对今后五年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成就和经验

我国循环经济起步和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迟,目前还处于试点、试验阶段。但近年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致力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积累了一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这主要反映在:

(1)在企业的层次方面。

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

(2)在生态园区建设方面。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10月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织实施“中国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研究项目,并确定了4个在环境管理方面各具特色的试点园区,即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年底,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二批)的产业园区已经达到33个。

(3)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生态农业省。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表明已逐步开始走向成熟,这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方面。

2002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到2008年年底,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省、市27个。

企业理论综述 第6篇

陈知夏(1994-),女,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经济学逐渐成为当代微观经济学一个非常活跃而又卓有成效的前沿研究领域,并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学家对现实的经济系统如何运行的看法。而罗纳德科斯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令人印象深刻,科斯的著述不多,但毫不影响他在各领域的突出贡献。本文尝试对科斯关于企业理论的重要文献做综述分析,并从“企业的性质”提出问题的背景探讨至后续争论的发展线索。

关键词:罗纳德科斯企业理论;争论与发展

一、 前言

企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进展之一。企业理论主要解释了企业产生的原因和企业组织的相关经济学意义。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古典厂商理论,主要探讨了企业如何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和外部环境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和边界,从市场和企业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的本质和规模;第三阶段是企业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即后现代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为主要扩充内容的扩展研究。

科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与方法,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科斯的理论研究,对了解和把握科斯经济思想的内涵和方法论的实质,加深对新制度经济理论的理解以及提高对真实经济世界的认知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科斯的企业理论综述

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进行的批判,指出市场机制运行中存在摩擦即存在交易费用。减少的关键是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在分析企业的起源、性质和生产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科斯首次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奠定了现代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的基础。

科斯认为传统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理论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只包括生产和运输费用,而忽视了为制订和执行合同以及经营管理组织方面所花的费用,即“交易费用”。科斯利用“交易费用”的概念对企业的存在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企业通过使市场交易“内部化”,如使市场上的劳动力受雇于某个企业等,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这就是说,在科斯看来,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产生和存在的唯一动力。对于企业的规模问题,科斯也用交易费用的概念来解释。他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管理费用也将不断增大。最后到某一点靠“内部化”所节省的费用被管理费用的增长额所抵消时,企业的规模便不能再扩大。因此,交易费用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阶段主要是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科斯进一步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指出产权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后来把科斯的产权思想概括为著名的“科斯定理”。

科斯指出,企业不是市场的唯一替代形式,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管制是另一种替代方法。“政府不是建立一套有关各种可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调整的权利的法律制度,而是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因而,“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有时,它能以比企业更低的成本替代某些市场交易活动。当然,政府行政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实际中有时它的成本反而很大。

三、 科斯企业理论的争论与发展

科斯的企业理论,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从而系统的回答了企业的本质,即企业是市场和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规模和便捷,即“一个企业扩大的一笔额外的内部交易成本,等于在市场上进行这笔交易的成本”时,企业的边界确定。并且提出了科斯定理,分别论证了是否存在交易费用的前提下,产权配置清晰对社会福利的作用。

此后,沿着科斯开创的企业是以一种且越替代了另一种契约的思路,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要框架,但是,契约又被划分为完全契约和不完全契约两个阶段。以德姆塞茨、张五常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制度经济学家极大地发展了契约理论,他们创立并发展了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契约理论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企业内部组织进行分析,并建立了道德风险模型和逆向选择模型,至此企业内部行为的模型首次建立起来。同时,基于契约理论,德姆塞茨对企业的本质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出了“生产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是控制和雇佣的关系,而是以独立的个体签约组织的摄入国内产团队而存在的。同时他们还认为,企业内不存在任何超越市场的权威、命令权和纪律约束。他们的诘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科斯的企业权威观的基础,以至于张五常等人认为,对企业内的事情和企业外的事情进行区分几乎毫无意义,因为实际上存在的只是个人之间一组复杂的合约关系。

以上研究本质仍然坚持新古典的完全理性假设和契约完整的理论,因此与现实差距较大,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坚持科斯原始的思路,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整的前提,由威廉姆森等人开创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他们基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型的假设,运用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指标,深刻地刻画了企业交易费用的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称为“交易费用学派”。同时,以哈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发展了科斯的产权理论。主要探讨了特定交易费用导致契约不完整的条件下,如何确保当事人的“激励”问题。与科斯、阿尔钦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不同,他们提出了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所有权的理论,因此被称为“新产权学派”。(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科斯,盛洪,陈郁. 企业,市场与法律[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

[2]张卫东,钟熙维. 现代企业理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张仁德,王昭凤. 企业理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五常. 企业的契约性质[J].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1996.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第7篇

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 而且是见于经济学领域, 但是经济学领域并没有对企业成长性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 企业成长只是依附于其他研究之上的零星观点。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虽晚, 但形成了较系统的企业成长理论。

Edit.T.Penrose (1959) 是系统研究企业成长理论的鼻祖, 她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企业成长的书籍――《企业成长理论》, 在这本书中, Penrose从企业的内部因素出发, 解释了企业成长的相关问题。她指出企业能力是决定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的基础, 而企业能力又由企业的内部资源决定, 企业成长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她还指出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家管理能力与企业内部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可见这一理论十分重视企业资源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因此Penrose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资源基础论。以Prahalad和Hamel (1990) 为代表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对企业资源论作了进一步引申,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即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 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其资源的能力, 他们将这一能力称为企业的核心能力, 实际上这一理论与Penrose的资源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Larry E.Greiner (1972) 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过程根据一定的标准可以被划分为几个阶段, 企业就像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最主要在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依据, 以及各阶段中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

此外, 还有Alfred D.Chandler (1987) 创设的管理成长理论则认为, 现代企业的成长是为了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扩大的形势在管理结构方面出现的反应。Chandler认为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大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 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了企业生产与分配领域的根本变化, 促成了企业的成长。此外, 还有Hannan和Freeman (1977) 为代表的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外在的环境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成长和衰亡。知识基础论的代表Demsetz (1988) 把企业看作知识的集合体, 他认为企业的知识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活动的能力, 从而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战略学派创始人Michael Porter (1990) 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 而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推行的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

从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管理学领域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比较深入, 根据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很多流派, 每个流派的观点对企业成长的理论体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些理论提醒人们不仅要从企业内部因素还要从外部因素关注企业成长问题。但是每一个理论都侧重于一个视角, 在实际分析企业成长问题的时候必须全面结合这些理论, 充分关注各种因素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而不能只关注某个方面。

二、国内企业成长理论

国内学者杨杜 (1995) 是研究国内企业成长理论的先驱, 他把企业的经营资源作为研究的关键因素,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经营资源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基础, 成长是质与量的动态交互过程。庄亚明等 (2008) 分析了关系企业成长的内源性因素, 认为企业的成长是依托于这些内源性因素――关键种因子、优势种因子和冗余种因子。上述两个学者的观点倾向于Penrose的资源基础学派。邱先磊 (2009) 指出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实现成长取决于该企业掌握的资源与核心能力, 以及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可见这两个学者的观点则倾向于核心能力理论。郭蕊 (2005) 在界定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的基础上, 从社会环境、产业、技术、制度与财务五个维度, 分析了影响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主要变量, 认为五个维度的系统整合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刘淑琴 (2007) 研究了产业融合环境下企业的成长问题, 对影响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约束条件、速度及边界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 国内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还有很多, 但一般都是嫁接于国外相关理论之上, 将国外的理论进行扩展深化或者运用到我国企业的实际之中, 可见国内对企业成长性的研究不具有实质性的突破, 还是局限在西方管理学领域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2]C K Prahala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6) .

[3]Larry E.Greine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2.

[4]Hannan, M.T.&Freeman, J.Organizational Ecology[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5]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The Macmillan Press, 1990.

[6]杨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7]庄亚明, 李金生.企业成长的内生能力模型与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9) .

[8]邱先磊.基于资源与动态环境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国际新创企业西方理论综述 第8篇

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国际化运行日趋普遍, 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的规模和年龄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两个重要变量, 企业的规模体现了企业资源的总量, 而企业的年龄长短决定着企业市场经验的积累, 这两方面可以反映企业承载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但20世纪90年代初, 数十个国家出现了国际新创企业, 这些企业成立不久就凭借中小规模快速实现了国际化, 并且这一现象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国际化理论, 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参考大量文献, 整理了近三十年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 其中有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天生国际企业 (born-global, BG) , Mc Dougall和Oviatt提出的国际新创企业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INV) 概念和Jolly等提出的高科技创业企业 (high technology start-ups) 概念。此外类似的概念还有新风险企业 (new venture firms) 、国际创业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全球开办企业 (global start-ups) 、小型知识密集型企业 (small knowledge-intense firms) 和早期技术密集型企业 (early-stage technology-based firms) 概念等。

天生国际企业 (BG) 概念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于1993年在为澳大利亚制造业委员会撰写的调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中指出, 80%的澳大利亚新兴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 澳大利亚所有新兴出口企业中有20%~25%在成立初期就开始国际化经营。这种企业被称为“BG”, 是因其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国际市场, 把母国看作其国际运营的支撑基地。BG普遍存在于各类产业, 并凭借其灵活性、技术创新性和优质的产品设计在利基市场上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力,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国际新创企业 (INV) 是由Mc Dougall和Oviatt于1994年提出的, 他们将INV定义为从诞生开始就积极利用多国资源寻求竞争优势, 并在多国出售产品的组织。之后, 他们又对INV进行了深入研究, 指出INV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成立之初就实现了国际化经营, 表现出资源的多国配置属性。

此外Jolly、Alahunta和Jeanne (1992) 通过研究众多高科技企业案例, 发现其中有一类企业是由多个国家的创始人共同创办, 采取瞄准国际利基市场的战略。他们称之为高科技创业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企业。

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演进

综合各种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理论, 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是基于行为学的INV研究, 二是基于经济学的INV研究。基于经济学的INV研究比较关注环境和企业层面因素, 如利基市场、通讯技术的发展、东道国风险和产品技术优势, 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和企业家个人特质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基于行为学的研究用行为人假设替代了经济人假设, 认识到经验和知识对企业国际化的作用, 认为影响因素应包括:企业家特质 (Dimitratosa 2005) 、认知学习能力 (Zahra 2000) 、国际化网络 (Johanson & Mattsson 1988) 等 (见图1) 。

随着基于行为学ZNV理论研究的深入, 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 总结出了基于网络和基于企业家精神的INV理论。其中, 基于网络的理论源于社会学理论中有关交换网络和社会资本积累的观点, 认为企业可以凭借其网络关系带来的资本和信息, 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后一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精神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Oviatt和Mcdougall (2005) 指出创业者的全球视野和海外经历是决定国际新创企业的关键驱动因素。这两个流派综合了商务组织理论和创业理论, 是两者的交叉与发展。

随着两大流派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总结出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相关理论。虽然很难从时间上对不同的理论分支进行精确界定, 但在不同时期依然存在相对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分支, 下面从不同视角来梳理这些流派的发展演进。本文以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为检索源, 以“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和“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为关键词, 以学术性为检索条件, 检索到112篇相关研究文献。经过筛选, 除去书评、会议综述以及其他内容不相符的文献后, 选取了80篇相关文献, 围绕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发表时间等进行了分类归纳, 如表1所示。

国际新创企业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 (2篇) , 经过90年代的缓慢增长 (10篇) , 在21世纪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68篇) 。从研究方法看, 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 (25篇, 占比31%) 、案例研究 (14篇, 占比17%) 和实证研究 (20篇, 占比25%) 。20世纪90年代以前, 国际新创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而出现, 但作为全新的学术领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 INV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在数据分析方面仍存在较大空白。进入21世纪后, INV研究进入高速发展期, 且实证研究成为主流, 理论和数据研究得到极大发展。下面从基于行为学、经济学和一些新视角对INV理论进行整理分析。

(一) 基于行为学视角

20世纪80年代初期, 国际创业研究刚露萌芽, Oviatt和Mcdougall就开始研究企业家从事国际创业的动因, 他们认为创业者作为创业行为的发起者, 在新创企业成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且他们一直对企业家精神领域进行研究。目前, 企业家国际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心理特点 (如模糊容忍度、自信程度、自主需求、成就动机、责任感和风险承担倾向等) 、社会属性 (如环境控制力、机会识别能力、技术经验、创业过程经验和受教育的程度等) 以及自然属性 (如年龄、性别等) 。代表性学者主要有Cornelius、Landstrom、Persson、Collins、Mccolelland、Cooper、Shape-ro、Hull和Bosle等。此外, 根据Zahra和Garvis的观点, 企业家精神体现在一个公司整体的创新与风险创业行为上, 对组织的革新、开拓新业务和公司业绩的提高非常重要。总体而言, 企业家国际创业研究深入细致, 涉及面广, 但还没有开发出能够全面、系统地测度企业家特质的指标体系。

早在1986年, Aldrich和Zimmer就提出社会网络会影响国际市场上机会的识别和开发。1992年, Bygrave和Timmons提出网络影响资源的调动, 综合了网络和资源两个理论学派的观点, 将资源作为网络的核心元素。1995年Coviello和Munro提出网络还影响国际新创企业的市场进入速度, 影响其对市场的选择和开拓。进入21世纪后, 网络学派的理论往往结合各种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如Deo等 (2003) 重点考察了知识和网络关系对INV的影响, 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就是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2003年, Thompson、Pfeffer和Salancik提出网络影响资源的调动, 综合了网络和资源两个理论学派的观点, 将资源作为网络的核心元素。Bruderl、Preisendorfer和Baum (2000) 关注网络规模、密度、多样性、结构洞和中心度等结构性因素, 认为结构性因素不同的网络会对资源和信息的获取产生不同的影响。Hoang和Bostjan (2003) 整合了网络内容、网络结构和资源获取相关理论, 从综合视角考察网络功能。总体而言, 基于网络视角的研究已经进入综合研究阶段, 但主要关注网络的结果变量, 较少关注网络的前置变量和网络能力提升等问题。

(二) 基于经济学视角

20世纪90年代, Acs、Baumol、Casson、Freeman和Mason等经济学家运用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寡占反应、垄断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从区域发展、经济环境差异、宏观与微观经济政策、风险资本以及高科技小企业创业的融资状况等方面拓展了国际创业研究的理论框架。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并未成为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研究的主体, 但是在国际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创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

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折衷理论占据了国际创业研究的主导地位, Aldrich、Gartner和Covin等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扩大了研究视野, 致力于分析环境、创业机会、战略和组织特征等因素对国际创业的影响, 其支持性理论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化阶段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折衷理论。通过折衷理论不但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而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国际创业的成因, 揭示了一些成功进行国际创业的影响因素。

90年代后期, 环境理论兴起。Robert和Senturia (1996) 总结了新兴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模式、趋势和成功要素, 构建了一个全球化整合模型, 并将两个传统模型 (即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和一般国际化过程模型) 与一系列其他影响因素组合在一起, 得出了新兴高技术产业外部环境变量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与传统扩张模型解释不一致的结论。此外, Oviatt和Mcdougall (1998) 构建了解释国际化创业加速的动态理论框架, 并把政治、经济和产业条件也引入框架, 认为企业应对环境快速变化能力是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21世纪后, 环境理论得到了Zahra、Garvi、Attahir、Stephen、Pavlos和Leo-Pau等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环境不确定性、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 比较成熟、系统的国际创业环境测量指标。

(三) 多个视角分析INV

进入21世纪后, 关于国际新创企业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学者们不再仅从单一方面研究INV形成、成长和绩效, 而是从不同视角出发, 综合多个理论学科, 深入解释INV现象。

如机会视角, Hunt、Dimitratosa和Joness认为新创企业国际化的成功在于其敏锐地感知海外市场机会, 并快速、有效地采取行动。Me Dougall和Oviatt进一步指出, 国际新创企业为了创造未来的产品和服务而跨越国界进行机会的识别、评价、开发和利用。

资源视角的代表有Zahra、Lumpinkin、Deeds和Wright等, 他们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资源优势理论等著名理论。Simon、Hitt和Ireland (2007) 的研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三阶段资源管理过程模型:资源构建、资源绑聚和资源利用三阶段。总之, 基于资源视角的理论分析庞杂, 但引入创业环境等相关控制变量的有效实证分析和研究较少。

目前, 基于战略视角对INV做实证分析的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从探寻影响国际创业战略选择效果的因素转向探寻国际创业战略选择的前置因素。代表性学者有Rhee、Lin、Peng和Kao等, 总体来看, 战略视角研究文献较少, 尤其在有关国际创业战略的构成维度及不同战略维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基于知识学习和创新视角的研究, 如Chetty和Campbell、Hunt认为知识的类型、来源和属性会影响新创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强度, 进而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国际化模式和对国际市场的承诺。根据Zahra和Garvis (2000) 的观点, 学习、创新对组织的革新、新业务的开拓和公司业绩的提高非常重要。

此外, 还有基于技术竞争优势、利基市场、产品策略和发展中国家INV现象等视角展开的研究, 这里不再赘述。

三、结论评述

国际新创企业作为一种新的企业国际化现象, 在短短30年内经历了概念探析拓展深化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发展过程, 尽管在很多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甚至仅仅是个开端, 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1.INV理论重视企业家层面的分析, 从行为学角度出发, 研究企业家心理特点、社会属性和学习创新能力, 重点研究了国际化网络的驱动作用。2.出现了综合运用创业理论, 如INV驱动理论何组织学习理论, 既解释了企业成长因素, 又揭示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3.将经济学、国际商务和创业理论融合, 同时多视角交叉研究, 出现很多不同理论背景下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但是,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 研究层面分散, 仍有进一步探讨深化的空间:1.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小企业, 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够科学, 将对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认识产生潜在的偏差。2.对INV概念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 概念的边界尚未达成共识, 这将对INV的研究造成诸多不便, 国际商务理论和创业理论无法深层次、全面有机地交叉融合。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足, 数据分析较少, 有些数据分析仅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 无法真正反映创业企业的时间特性。

总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INV成长发展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 关于INV的研究也势必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无论是跨学科研究还是实证分析都会日趋严谨, 并将逐渐脱离创业学和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框架, 走向独立化的研究领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 国际新创企业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多学者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针对理论分散, 研究角度庞杂等问题, 通过检索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 对INV理论进行了断代和分类, 梳理了不同学派的论点, 做出简要评析, 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际新创企业,行为学,经济学,网络视角,资源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Oviatt.B M., Me Dougall, P P.Toward a theory of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 (25) :45-64.

企业的本质理论研究综述 第9篇

古典企业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从劳动分工的角度看企业, 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 (1776) 开篇认为, 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企业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斯密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被认为是“关于厂商、产业功能理论的核心, 并且还可以用来说明许多其他经济问题”。

与亚当斯密相比, 马克思更关注分工的另一方面:协作。马克思 (1876) 认为企业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合作组织, 通过协作能够产生超过个人生产力加总的集体力量。在企业中, “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 这时管理、监督和协调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P374, 无疑这种分析逼近了现代企业理论的诸多命题:监督、分工、公司治理等。

马歇尔将组织作为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报酬递减的倾向, 而“人类所起的作用则表现出报酬递增的倾向”257, 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一般导致组织的改进, 这使得组织尤其是工业组织成为报酬递增的主要力量。在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演进上, 马歇尔认为还有自然选择的力量, “生存竞争使最适合于从环境中获得利益的有机体增多”。

在马歇尔之后, 经济学思想大量地被模型化, 企业被抽象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函数, 并着重研究它的应对要素和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在这个夸奖中, 生产技术或者生产函数本身是外生给定的, 企业要做就是按照MR=MC的原则选择产品和要素组合。这样新古典企业理论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参照体系, 并通过将更多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 从而可以不断修正其结论以得到更接近现实的解释, 正是由于这种非常有力的概括使得新古典企业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它抓住了企业追求利润这个根本命题。新古典企业理论给与我们诸多理解企业的方便, 但却不能解释企业的内部结构、管理、权威来源等问题。

二、科斯以及围绕科斯展开的企业理论探讨

科斯探讨了企业的本质、规模和产权, 但由于这些理论没有很好的模型化, 而且科斯本人在描述这些问题时也存在含糊之处, 因此在科斯之后, 经济学家由于对企业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其中张五常 (Cheung, 1983) 、霍姆斯特朗 (Holmstrom, 1979) ,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 (Alchain and Demsetz, 1972) 发展了完全契约理论;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75, 1985) 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 哈特 (Hart, 1986) 发展了产权理论。

张五常 (Cheung, 1983) 认为, 与其按照科斯的观点把企业看作是对市场的替代, 不如说企业是一种要素契约对一种产品契约的替代。企业和市场都是一种契约, 两者并无区别。张五常认为, 企业描述的只是契约安排的一种方式, 关键是这种契约安排方式所节约的定价费用是否能弥补代理成本。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75, 1985) 继承了科斯交易费用的思想, 发展了交易费用经济学。该学说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 以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三个概念为基石, 认为契约天然是不完全的, 因此需要一种私下的治理结构 (企业) “注入秩序, 转移冲突, 实现双方共同利益”。这是因为企业最显著的优点是控制手段更多, 也更有作用, 一旦发生冲突, 以权威或命令形式解决冲突比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价格更低。

格鲁斯曼、哈特与穆尔 (Grossman and Hart, 1986;Har and Moore, 1990;Hart, 1995;简称GHM模型) 不满于交易费用学说的逻辑, 建立起产权学派。其基本逻辑是: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 这会导致各方投资不足, 因此应该设计某种最佳产权结构来保证最大化的联合产出。

三、企业本质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1990年代以来, 企业理论不再单纯地围绕着科斯的轨道运转, 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企业权威的看法, 对企业本质问题的理解更加分散化。

与威廉姆森和哈特等人强调资产或产权等“硬”的核心要素相比, 克雷普斯 (Kreps, 1990)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声誉与企业的关系, 强调的是企业中“软”的核心要素。现实生活中契约是不完全的, 因此在有限次博弈下, 交易各方就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如果交易次数足够多, 当事人处于重复博弈状态, 那么各方就会注意自己的声誉 (Reputation) , 声誉有助于减少交易费用。因此在重复博弈下, 声誉的作用使得交易不一定要频繁发生, 任何人都可以放心地与长寿的一方签约并接受对方的权威指令。这长寿的一方便被定义为“企业”, 企业的核心是声誉。

Dow在不完全契约的视角下, 把企业看作是一组战略的联结而不是一组契约的联结。Dow特别指出, 有效的企业形式不一定要最大化准租, “关键是能否使投资者在准租分配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激励”。投资者的剩余分配份额取决于其谈判能力, 而谈判能力取决于其对专用性投资的重要性, 这顺次决定了企业的委托权的安排。

企业外部环境理论研究综述 第10篇

一、企业战略理论对外部环境的研究

企业战略的形成源于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直接催生并促进了战略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一) 重视外部环境的企业战略理论阶段

重视外部环境分析的战略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建立在对环境、市场分析基础上的企业战略理论, 主要包括设计学派与计划学派。此外, 80年代的定位学派也可归入这个范畴。

设计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基本理论模型是SWOT分析矩阵。根据SWOT模型, 企业战略就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处外部环境机会相适应, 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决定性作用[1]。与设计理论同时产生的有计划理论。该学派认为企业战略行为是一个组织对其所处环境的交感过程,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部组织结构变化的过程, 从而提出了以“环境战略组织”为支柱的战略基本分析框架。其中, 环境是不可更改的决定要素, 战略性行为就是组织适应环境的过程[2]。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定位学派, 其主要代表是Porter提出的五力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买方和供方五种基本力量。在企业内部分析方面, 提出了价值链模型。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门化三种[3]。

总结起来, 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强调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变化, 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对环境进行分析;2、企业战略实施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作相应变化与调整以适应战略要求。战略管理实质是企业组织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过程, 以及由此带来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过程;3、强调建立企业战略优势;4、强调企业战略设计与规划, 强调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

(二) 重视内部环境 (或条件) 的企业战略理论阶段

重视内部环境 (或条件) 的企业战略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力量强大且不可预测, 战略的形成和演变并非一个严格的计划过程, 而应当实行“逻辑渐进主义”。学习学派建立了战略形成的“草根”模型, 认为战略的雏形可以在组织的各个地方出现。高层管理者应当认识并关注它的出现, 并在适当时候介入, 使之成为组织战略[4]。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战略的核心是核心能力, 并提出了“树型”模型, 认为企业要建立和捍卫长期领导地位, 就要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展开竞争并成为胜利者[5]。相对于定位学派, 能力学派“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注意力从公司外部转向了内部” (Collis, 1995) 。

(三) 企业内、外环境并重的企业战略理论阶段

能力学派强调增强自身能力, 却忽视了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在能力学派基础上分化出的资源学派正好补充了上述不足。资源理论承认企业独特资源和竞争力的重要性的同时, 也承认环境、产业分析的重要性, 认为公司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它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企业应“将针对公司内部现象进行的内部分析同针对行业及竞争环境进行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6]。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 只有具有很强动态能力的公司才能使其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不断积累增强, 并能有效利用新的市场机会创造竞争优势[7]。动态能力理论是对学习理论、能力理论与资源理论的全面整合与提升, 它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 是目前研究企业环境最全面的战略理论。

二、组织生态理论对外部环境的研究

生态理论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生态理论开始向企业领域渗透, 并催生出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生态学。组织生态学借助生态位来研究企业外部环境。

(一) 国外企业生态位理论研究

1、组织生态位

国外学者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对组织生态位加以界定。归纳起来, 主要有三种观点:

(1) 种群生态位。种群生态位包括资源分割和生态位宽度两类基本观点。前者主要研究企业种群实现生态位, 关注企业的竞争能力, 强调企业的运营效率;后者着眼于企业种群基础生态位, 关注企业的竞争规避能力, 强调企业的宽适应性。据此, 他们分别提出了专业化与通用化的战略主张。

(2) 个体生态位。个体生态位从组织个体角度界定生态位, 企业种群生态位是种群内所有企业生态位的集合。分属于不同生态位的企业产生直接竞争的可能性取决于其生态位的重叠程度。

(3) 超体积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将组织生态位定义为一个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n维体积。一个组织需要许多不同种类的资源, 这些资源从环境中多资源维度获得。

2、组织生态位理论

组织生态学将研究对象分为“组织内单元组织组织种群组织群落组织生态系统”序列。

种群生态位是支持一个种群的资源集合。不同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源的需要存在差异, 同时不同种群间存在资源竞争。种群间的竞争可以用“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来描述。种群间竞争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无法在均衡状态下共存于同一生态位, 即存在所谓的“竞争排斥”现象。生态位承载能力依赖于种群对资源的需求和生态位从环境汲取资源的效率。如果生态位承载能力许可, 则种群数量将上升;反之, 种群增长将减缓甚至停滞。种群密度和承载能力共同决定了种群增长。面对竞争和环境变化, 组织只有通过改变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组织选择改变的基本准则是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不同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方案, 从而形成多样化的组织形态。这些组织形态总体上表现出与环境的同构特性[8]。

种群内单个企业的生态位是种群生态位的一部分;每个企业由于生态位的宽度、维度、离散性不同, 又与种群内其它企业存在差异。种群生态位包括种群基础生态位和种群实现生态位。个体生态位理论从组织个体角度研究生态位, 主要关注组织个体的差异化, 研究组织的现实生态位和组织对生态位的动态适应能力。正是个体差异使组织占据的生态位各不相同, 从而导致组织间的共生与竞争关系。

在生态系统内部, 组织间竞争主要以生态位争夺的形式展开。生态位的多样性和层级性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形成了系统内部既集中又分散、既简单又复杂的高低错落的多样化态势。组织生态位理论把单个组织的战略管理和群体的生态学联系了起来。组织在生态系统内部根据自身所占据的生态位来确立彼此关系, 组织间的竞争也由于生态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

(二) 国内企业生态位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生态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1、企业生态位

国内学者主要从企业角度来定义企业生态位。企业生态位主要有如下几类观点:

(1) 空间论。企业生态位是全体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资源的总体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生态空间。每个企业只能占据企业生态空间中的某个部分, 这部分空间就称为企业生态位[9]。

(2) 地位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系统内与环境及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占据的相对地位[10]。

(3) 能力论。企业生态位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 企业以核心技术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为支撑, 通过组织内部战略管理、组织界面管理、营销管理、学习创新管理等子过程的交互作用而获取企业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11]。

(4) 地位功能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环境里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12]。

(5) 关系论。企业生态位是一种基于环境资源空间特性和企业固有性质互动的客观关系定位, 是企业与环境互动匹配 (适应) 后所处的客观状态[13]。

2、企业生态位理论模型

在企业生态位定义的基础上, 国内学者提出了如下生态位理论模型:

(1) 自然经济社会三因素模型。企业生态包括经济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自然生态因子三个部分, 其中每个部分又可细分为若干子因子[14]。

(2) 三力六维度模型。企业生态位分为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三个层面和生产制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界面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六个维度[11]。

(3) 内、外环境模型。企业生态位由企业外部环境因子和企业内环境因子共同决定[12]。

(4) 超体积模型。借鉴生物生态位n维超体积模型, 将企业生态位类推为n维超体积模型[15]。

(5) 时间位置资源环境四因素模型。企业生态位包括时间、位置、可用资源和环境四个变量, 正是这四个变量决定了企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16]。

3、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

由于企业过度竞争源于生态位的重叠, 因此, 企业竞争战略应该建立在生态位错位的基础之上[17]。企业通过生态位分离和新资源扩充以构建新型竞争关系, 是企业实现共同进化的有效途径[18]。避免生态位重叠的企业竞争战略包括基于生态位分化的错位经营战略;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价值创新战略;基于生态位扩大的资源扩充战略[19]。

三、综合评述

(一) 战略理论的发展轨迹反映了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

当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简单与低容量时, 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随着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动态与高容量, 战略理论便转而注重企业内部能力建设, 并强调将内部能力建设与外部环境适应结合起来。

(二) 组织生态理论从生态的角度研究企业, 为企业环境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

这种基于生态的观点, 即有机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 可以从根本上避免陷入无机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维陷阱。

(三) 战略理论与生态理论虽然研究企业环境的视角不同, 但殊途同归。

超竞争理论综述 第11篇

在现前的超竞争环境下,更为显著的动态性、易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基本上成为所有产业的一个共性,这在一方面表明企业周边环境的愈加动荡,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必须时刻更好地管理自身各项业务经营活动[6]。随着环境不确定程度不断加深,市场表现出的竞争更为激烈,环境变更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快,这无形中都给企业生存与长期的发展制造了更为巨大的麻烦。同时,竞争的日益强化也因为技术发展之迅猛。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更新从根本上调整了现代企业关于竞争的相关内容,其不仅仅只是对原有的一些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还促使了部分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市场上竞争对手之间各种战略互动行为的不断强化,竞争互动相关的各个因素变得愈加重要,且越来越成为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决定性质的因素;战略互动表现出来的速度加快,也会使得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更为依靠其市场中竞争对手对其战略行为的预判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另外,竞争互动又表现为连续进行且分多回合完成,这也使得企业在市场上的反复动态竞争中需要不断地模仿以及逐步的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一些不足,最终达到强化和重新创造自身竞争优势的目的[7]。当前现实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进程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世界经济与区域经济,甚至于国家经济开始慢慢融合在一起。国际投资以及国际贸易当中的阻碍性的壁垒也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网络的不断健全而逐渐弱化,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形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竞争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国籍的差异变得不再那么的重要,竞争强度自然也是愈加的强烈,产品生命周期也随之变得更短。(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Baburoglu O N.The vortical environment:The fifth in the Emery-Trist level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Human Relations,1988,41(3):181-210.

[2]D’ Aveni R.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J].New York,1994.

[3]Day G S,Reibstein D.Keeping ahead in the competitive game[J].Financial Times,Mastering Management,1996(18).

[4]张守凤,罗荣桂,江涛.基于超竞争环境的企业战略选择——柔性战略[J].科学与管理,2005,25(3):27-28.

[5]杜丹丽,王发银.立足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J].企业技术进步,2007(11):26-27.

[6]Volberda H W.Building the flexibl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异质性企业理论综述与启示 第12篇

异质性企业理论是在评判的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解释了异质性因素对企业贸易模式的影响, 本文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几点启示。

传统贸易理论可追溯到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之后经过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HeckscherOhl的HO理论等发展阶段, 其核心思想在于用技术的绝对或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以及对贸易国双方福利的影响, 进而指出国际贸易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以Krugman和Brander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假说, 并建立了战略贸易理论 (Krugman, 1979, 1980) 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 (Krugman&Brander, 1983) , 合称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 其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市场竞争和同质产品等假设提出了严厉的评批, 他们认为传统理论模型无法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占大多数的典型化事实。

进入20世界90年代, 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再次反思新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因为大量的经验证明,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与此同时, 对众多国家的企业的研究发现, 同一产业内部, 存在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往往是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有这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其工资水平也较高。对此现象, 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无法提供令人置信的解释。

21世纪初, 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 (New-New Trade Theory) 应用而生,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性假定, 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 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 对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力, 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一、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典型模型及其发展

事实上,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 (或工厂) 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 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 而当前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于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 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Melitz (2003) 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o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 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 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 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 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 进而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Melitz (2003) 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 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 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 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向其进一步集中, 而那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 整个行业的效率都会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得到提升。

在Melitz (2003) 模型的基础上, 众多学者对异质性企业模型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发展, 并得出许多极具解释力的研究模型和成果, 这其中以Helpman, Melitz和Yeaple (2004) 的研究最为经典。他们三人拓展了Melitz模型, 将异质性企业引入到了多国多部门的贸易与投资模型中, 即考虑企业的国际化策略是选择出口、FDI、或是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各个产业都是由生产率水平不同的异质性企业组成。其中生产率水平最高的企业会选择FDI或者出口或者二者结合, 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则会被挤出市场,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 各个产业的对外开放都会使产业内的资源逐渐优化集中, 并产生选择效应 (selection effect) 和利益再分配效应 (Redistributive effect) , 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同时也提高贸易国之间的福利水平。同时, 他们的研究也发现企业面临着市场效应与母国集中生产效应之间的利益权衡。

Melitz (2003) 模型将企业异质性的原因仅归结为生产效率的差异, 对此Yeaple (2005) 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 将竞争性技术、国际贸易成本、具备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三个因素归结为企业的异质性的原因, 并认为异质性企业会在众多的竞争性技术中选取一种或几种技术, 同时雇佣与该技术相匹配的拥有异质性技术水平的工人, 这样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就具有异质性贸易优势。该模型还很好的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对异质性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

Baldwin&Okubo (2006) 将企业迁移引进到了Melitz (2003) 模型中, 该模型假定贸易双方存在大小国情况下, 由于大国存在规模经济和较低的交易成本, 企业会向大国逐渐迁移, 这中迁移可以是以FDI的形式也可以是产品或服务的外包, 甚至包括完全撤离母国, 在这种情况下, 大国会得到这种迁移所带了额外红利, 小国的市场规模将被挤占, 不过自由贸易对小国来说, 依旧是有利的。

二、简评与启示

Melitz (2003) 创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 后经Helpman、Baldwin等人对该模型的扩展和延伸, 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外包等领域的重要理论依据,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同质性的基本假定, 将研究视角从宏观贸易理论延伸到贸易的微观机制, 即异质性企业本身的行为模式和内部特质上, 同时进一步发现生产率、技术、拥有异质性技术的工人是异质性的根源, 结合贸易的固定成本, 解释了出口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丰富了贸易和FDI的研究类型。

当然, 从Melitz (2003) 的开创新工作算起, 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区区6年,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模型框架, 其今后的发展至少还需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异质性企业理论假定无摩擦的自由贸易环境, 而这种假定在现实世界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如何将贸易壁垒、关税、补贴和贸易政策等行为量化为企业国际化决策的影响因素呢? (2) Melitz等人将企业异质性归结为生产效率、异质性性技术及工人, 并认为异质性决定了贸易的类型和模式, 进而决定了贸易的福利分配, 那么如何将垄断这一普遍现实纳入到模型中来解释贸易模式的差异呢?显而易见, 垄断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差异, 进而也影响其贸易策略的选择。 (3) 异质性企业模型强调企业组织形式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并解释了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存在的现象, 但是企业是如何平衡企业内部贸易与市场交易的, 企业内部贸易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同时, 是否又会增加其他成本?譬如管理成本?如果有, 那么如何衡量这些新的成本。

异质性企业理论对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也有着特殊的政策含义, 截至2008年年底, 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 7.93%。出口依存度高达32.3%, 对外贸易, 尤其是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5%以上。该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应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国际市场竞争远比国内市场激烈的多, 而往往那些能在国际化市场站稳脚跟的企业有着更为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就是国际竞争带来的效率、技术和管理的提升。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对我们坚定不移的推进“走出去“战略的最好注脚。中国一些有能力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 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强大。

第二、竞争性的效率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而效率又是由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共同决定的, 如何形成我国企业自身的异质性核心技术、如何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如何充分利用和吸收国际化的人才, 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一体化战略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

第三、自由贸易条件下的优胜劣汰是自发的机制, 企业的贸易行为也单方面受市场调节, 但是现实中, 贸易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促进贸易平衡、改善贸易条件、保护民族工业、引导贸易流向以及形成良性有序的外贸竞争环境等方面, 贸易政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翔.国际贸易的新发展部门内贸易[J].经济研究, 1991 (2) 。

2、[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英]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Fujita, M.

and P.Krugman, 1995“When is the Economy Monocentric?Von Thünen and Chamberlin Unified”, Regional Science Urban Economics Vol.25, No.4, pp.505-

The MIT Press.

6、Helpman, Elhanan and Krugman, Pau R.

, 1989, Trade Policy and Marke Structure, Cambridge:The MIT Press.

参考文献

[1]、陈文翔.国际贸易的新发展——部门内贸易[J].经济研究, 1991 (2) 。

[2]、[美]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英]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Fujita, M.and P.Krugman, 1995, “When is the Economy Monocentric?Von Thünen and Chamberlin Unified”, Regional Science Urban Economics Vol.25, No.4, pp.505-528.

[5]、Grossman, Gene M., 1992, Imperfect Competitiona ndI nternationalT rade, C ambridge:The MIT Press.

[6]、Helpman, Elhanan and Krugman, Paul R., 1989,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Cambridge:The MIT Press.

企业理论综述范文

企业理论综述范文(精选12篇)企业理论综述 第1篇一、互补还是替代对于企业本质这个企业理论基本问题的理解, 大体可以分为两派市场与企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