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导学案范文
穷人导学案范文(精选8篇)
穷人导学案 第1篇
市级课题:《如何实施“导-展-练-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
《穷人》导学案
上新庄初中 汪生珊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积累 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方法与能力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与思想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拓展与延伸
续写《穷人》。
重、难点突破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第一学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舒适 搁板 勉强 抱怨 倾听 掀起 魁梧 .....撕破 倒霉 严肃 忧虑、....
湿淋淋 心惊肉跳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缝缝补补
(2)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展示交流
(1)展示并这些生字的。
(2)和小组同学一起,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句子讨论它们的意思。二 导入新课、说说我们身边所谓的穷人。、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世界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穷人》
二、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穷人》中穷到什么程度?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从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里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小练笔: 续写《穷人》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1、2、3、板书设计:
穷人导学案 第2篇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穷人》,认识了(板书):桑娜、西蒙、渔夫。深切地从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的环境描写中深深感受到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老百姓穷苦的生活。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极度贫穷中的的勤劳。(板书:虽然贫穷,但很勤劳)
2、老师这里摘抄了几句书本上的体现渔夫一家贫穷的句子,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渔夫一家的穷。
3、过渡语句,学习新内容。
二、研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1、可当她把孩子抱过来之后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学生交流感受。你特别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板:非……不可
(2)“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3)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
(4)那,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善良的本性)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真是太善良了!
2、尽管桑娜觉得非抱过来不可,可她的内心依旧平静不下来,文中有一段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我们来研究一下。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让生体会桑娜的品质)
3、这里有一段桑娜与渔夫的对话,12---26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写得细致、精彩,我们想不想来读一读?下面就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注意人物语气。
4、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生体会渔夫的品质)
三、感情升华
1、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却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续写《穷人》
四、板书设计
19、穷人
桑娜
渔夫
穷人导学案 第3篇
一导学案的涵义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必须研读教材和大纲, 确定教学目标, 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
三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课堂导学、当堂检测、归纳总结等。
1.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 包括知识目标, 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同时要指出学习的重难点, 应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 不要使用“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字眼, 而要使用明确具体的词语, 如“说出、复述、识别、背诵、举例”等行为动词,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自主学习
这部分一般在学生预习时使用, 可采用填空 (如细胞的分化) , 连线 (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选择 (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等方式进行,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或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问题一般较简单, 学生可通过预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3.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部分, 可以填空 (如人类遗传病) 、概念图 (如细胞生活的环境) 、表格 (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例题 (如伴性遗传) 、比较 (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流程图 (如免疫调节) 等形式出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应把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领学生逐步分析, 层层递进,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课本中给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但很难理解, 我就通过一道实验题来引导学生理解, 先让学生以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 生根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学生通过分段描述曲线图, 逐步分析讨论, 这样更容易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 当堂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精选习题, 夯实基础, 突出重难点, 难点适中, 题量控制在8题以内,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当堂检测完成后再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5. 归纳总结
这部分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四导学案的使用步骤
1. 课前
在上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前收回批阅,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对学生掌握了的不讲, 不会的、易错的、易混淆的内容精讲, 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2. 课上
上课时, 教师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上台展示, 得到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要适时设问、启发,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3. 课后
学生课后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 再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穷人导学案 第4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穷人导学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文中的环境、心理、语言描写。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4、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教学重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对话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探究问题(课件出示)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列夫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喜欢用环境、对话、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我们的课文就是用了这三种描写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穷人之间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谁能用一句话简单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渔夫和桑娜在自己家庭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西蒙家的两个孩子)
追问:上节课,我们在学案中留了一个小任务,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你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下你们总结出来的问题有什么。(生汇报,分别发言)
2、师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就让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这节课的研究方向,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
二、品读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课文9、10、11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判断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桑娜的心理。
明确:忐忑不安,试着说说忐忑不安的意思(内心十分不平静,坐立难安)
2、再默读课文,划一划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桑娜的“忐忑不安”?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你划出的语句让你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
5、师提问:这段心理描写的结尾部分,提到“桑娜沉思者,久久地坐在床前”,根据我们读到这一部分,我们来总结一下,她都想到了什么。屏幕出示:(1)他会说什么呢?
(2)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3)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4)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生一起读桑娜的这些思考,师提问:如果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正常的说话思维会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说出桑娜的思维混乱。证明了她的“忐忑不安”,引导学生捋出正确的顺序(2、3、4、1)。
6、就让我们每个人带着这种忐忑不安再次读一读这一部分,体会桑娜当时的心理。请学生单独示范朗读。
7、齐读巩固
三、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找到心理描写内容的根据 过渡语:桑娜如此纠结忐忑,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1、屏幕出示:(1)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4)他会说什么呢?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你能不能在前文找到桑娜这样想的依据?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破帆”“古老的钟发哑”“不顾惜身体”“冒着”“从早到晚”“勉强”“无论···都···”“只有”
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
3、桑娜和渔夫的生活真是不易!既然生活如此贫苦,为什么还要坚持收养了两个孩子呢?出示课文原句“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学生读,分析思考,(屏幕出示练习题:将上述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并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认为的原因(用关键词即可)
4、师过渡:同学们分析的都很对,桑娜虽然在抱完两个孩子后想了很多,但是她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却没有想那么多,她是那么的坚定。
5、我们根据刚才的梳理,完成学案中的一道练习题: 不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 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 桑娜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味人物对话
1、过渡:我们都佩服桑娜的善良和伟大,但是,她在抱来两个孩子之后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将会面临什么?而首先,她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丈夫。
2、小组同学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12-27段,思考这一部分属于什么描写?从语言描写中你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试着用到刚才学到的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说说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熬(表现渔夫善良朴实、关心他人、无私)
四、品味环境描写
过渡:这真是一对有爱的夫妇,因为有爱,让这个家庭充满温馨,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的温暖吧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教师示范朗读 此时此刻,你还觉得这是一户穷人吗?
五、总结
桑娜和渔夫的的确确是“富有”的人,因为他们拥有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作业
这是一个温暖又感人的故事,但是文章的结尾总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拉开帐子之后,未来的日子会是怎样呢?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9《穷人》学案
1、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划出对桑娜的心理描写,认真阅读,并概括她主要想到了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划出表现桑娜一家生活艰难的词语或句子,用关键词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内容,完成练习:
不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桑娜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人 学案设计 第6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难点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2.对话描写。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忐忑不安、魁梧黎黑、湿淋淋
二、用下面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自作自受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三、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我了解到这些信息:
A
B
C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2、按“盼夫归来探望西蒙、抱养孩子想法一致”把课文分为三段。
课文先写,接着讲了,最后讲。课文可分几段,请用“∥”标出。
3、分角色朗读这几部分。
四、深层研读:
1、品读课文,体会“穷”境。
A勾画桑娜家环境描写的重点句子及桑娜的心理活动,思考:桑娜具有美德。
B勾画西蒙家环境描写的重点句子,体会到:
2、自读“探望西蒙”:
勾画桑娜言行的句子,思考体会,桑娜对西蒙有的深厚感情。
五、展示:
第二学时
一、 继续研读、
1、 自读“抱养孩子”:
勾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批注,桑娜具有的美好心灵。
①阅读课文第二大段,探讨:桑娜为什么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
②品味关键语句的意思。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指,从“非这样做不可”你感受到桑娜。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说明: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体会到:
2、阅读课文第三段,
A、思考: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勾画渔夫神态、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思考体会渔夫具有的美好心灵。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与其,不如。
宁可,也要。
3、、回顾全文,桑娜夫妇俩具有的美好心灵,你是抓住人物的来体会人物特点、品质的。
二、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穷人导学案 第7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学习难点:环境描写的侧面烘托作用。
学法提示:自主合作学习,分类划出相关语句,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简单标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并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完成下列任务。
一、预习达标
(一)正确地读课文2—3遍,完成下列各题。
1、生字注音:
搁填怨掀唉裹魁梧淋湿霉虑
2、解释下列词语。
呼啸:忧虑:自作自受:忐忑不安:心惊肉跳:
(二)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的穷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挑战自我,按照“等待丈夫——抱回孤儿——丈夫归来”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自然段。
二、()——()自然段。
三、()——()自然段。
(四)自学后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疑问二:
二、合作探究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多读几遍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完成下列各题。
1、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说一说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很多,请你在文中划出来并在空白处做批注,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说说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3、认真读一读课文中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在对话中,桑娜为什么出现了两次沉默?
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导学 第8篇
一、精心设计、合理使用导学案
(一) 细心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教师将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 并不等于学生就会预习。所以教师要进行导学案完成方法的指导, 明确完成的要求, 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 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 要求学生对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 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上课前一天的晚自修或当天的早自修、午自修时间, 因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 回家后不能保证自学的时间和质量, 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潜能生进行适当辅导, 使其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 明确学习小组交流的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小组活动不能只重视形式而缺乏实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导学案的完成只是自学的一部分,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有能让每个人交流、分享、解疑的平台, 这时小组讨论就彰显出其不可取代的作用。要想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其中, 小组分工就尤为重要。小组分工要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避免出现等靠或由小组长主导的现象。另外,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要注意提醒学生学会倾听、纠正和补充, 避免草草了事或出现形式主义。
(三) 搭建班内展示的平台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与学习小组的讨论后, 对知识的掌握就有了一个新的层次, 他们想得到认可, 这时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这时一定不能再扮演导学的角色, 而要做一名忠实的观众, 让学生在班内展示自己通过导学案学习都学会了什么, 在展示过程中如有什么不对或不完整的地方, 也要让其他学生进行辅助与补充, 教师只要适时点评或在学生交流出现困惑时进行简单的概括升华即可。
二、构建基本的“导学”流程
在“三学”教学模式中, 利用“导学案”进行导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所以, 构建基本的科学有效的文理科通用的导学流程对“三学”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一) 以案导学———依据学案, 认真预习, 获取知识
课前预习是“导学案导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 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前要将导学案印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据, 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为主攻方向, 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在尝试中获取知识, 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 以案论学———依据疑难, 信息反馈, 讨论解疑
在课堂上, 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小组内或班内寻求他人的帮助。于是, 学习就变成了他们自身的需要。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 互相启发, 消解疑点。
(三) 以案点学———适时指导, 精讲点拨, 启发引领
课上, 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反馈, 准确把握学情, 进行精讲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要针对其疑点, 讲清思路, 明晰事理, 以问题为案例, 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四) 以案促学———及时梳理, 总结归纳, 形成网络
课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 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把知识梳理成线, 形成网络加深记忆;教师要及时归纳学生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 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导向作用。
(五) 以案考学———当堂训练, 知识达标, 迁移拓展
教师可利用导学案上设计的典型习题, 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师要搜集答题信息, 然后出示参考答案,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再通过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教师要及时补充练习题,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六) 以案探学———布置练习, 开展活动, 活学活用
教师要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 课后学习活动可以设计1~2个指向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 也可以设计一个能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专题实践活动。需要指出的是, 设计课后学习活动, 不是以此取代课后练习, 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指点学法, 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三、凸显“导学案导学”的优越性
凸显“导学案导学”的优越性可以让师生更积极主动地编制、使用导学案,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 凸显导学案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上的作用
“导学案导学”使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很多学生过去只知道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 掌握了自学方法, 就会由“学会”到“会学”, 并养成“乐学”的习惯。
(二) 凸显导学案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 初步掌握了课本内容, 自我表现欲增强了, 上课气氛也就活跃了。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对于学困生, 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方法不好, 而“导学案导学”恰恰就是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识到这一点, 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 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 凸显导学案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作用
“导学案导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不是低了, 而是高了。因为它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组织教学, 很难事先设计。意识到这一点, 教师就会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穷人导学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