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因是什么
企业基因是什么(精选4篇)
企业基因是什么 第1篇
正像生物体有基因一样, 企业也有自身的“基因密码”, 这就是企业文化。好的文化让企业健康长寿, 不好的文化使企业折寿。也就是说,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落后的企业文化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甚至使企业走向衰败、崩溃。
在全球企业界, GE被誉为“商界的西点军校”, 它成就百年的秘诀就是持之以恒地推崇“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 把与这种文化相匹配的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 使公司成为一个拥有雄厚的人才培养系统的组织。GE的领导者认为, “人”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关键, GE的发展已经不是靠业务、产品或服务, 而是靠人的进步与发展。为此,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 在获取人才的途径上最极端的例子是“如果不能雇到这个人, 就连他所在公司一起收购”。这无疑是GE成就百年的文化基因。
同仁堂之所以300多年不倒, 关键在于其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 惟医药为最”, 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 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 践行诚信始终如一、品质始终如一的文化自律。相反, 安然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电力和天然气销售及交易商, 2001年因做假账, 被迫宣布破产, 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丑闻, 安然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也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安然公司的破产从文化中找原因, 那就是应验了“心灵发霉必然导致事业倒霉”那句话。这个在全球能源商品市场上曾举足轻重的公司突然倒下, 说明一时辉煌并不代表永远辉煌, 没有诚信价值观这一文化基因是难以长久发展的。
有专家研究发现, 当剖析企业成功与失败原因时, 在举出一百条经营上的原因之后, 还能举出一百条文化上的原因, 因为许多经营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一般来说, 长寿企业往往要成功迈过五道坎, 即技术坎、营销坎、管理坎、战略坎和文化坎。比如, 曾与联想并驾齐驱的方正, 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停滞不前,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成功跨越“文化坎”。这也是不少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长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经营管理比做企业的骨骼脏腑, 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的“遗传基因”, 从根本上决定企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以及能够走多远。企业如何保持长寿?必须创造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文化, 并让文化深入人心, 对内成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传递健康发展的基因, 对外成为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一面旗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恪守底线。企业必须要有底线意识, 恪守基本的价值理念。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要有基本的准则, 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约束”作用, 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诚”是企业聚心之魂, “信”是企业立足之本。一个企业, 推向经营的不仅仅是商品, 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商品内的文化, 特别是推销过程中的品德, 售后服务中的信誉。GE原CEO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没有警察, 没有监狱。我们必须依靠我们员工的诚信, 这是我们的第一防线。”许多企业止步不前甚至倒塌, 就是因为这一防线失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这为企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 要让企业旗帜不倒、品牌不衰, 就必须培育高度的诚信自觉, 坚持“以信为本”的基本准则, 唤起职业道德意识, 通过制定企业的诚信规则, 开展企业诚信培训, 强化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进而把“诚信第一、品格第一”的价值观渗透到企业全员和经营管理全过程, 并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文化基因。
第二, 超越自我。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 还是社会组织的一员, 必须有超越利润的社会价值, 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也就是说, 企业不仅要对内部的员工负责, 还要对与之关联的供货商、分销商、社区负责, 更要对养育自己的消费者和使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负责, 这样才能羸得社会公众的尊重, 让企业活得更好。回顾企业的发展史, 企业经历了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的演变过程。一个优秀企业理应是“取之于社会, 回馈于社会, 造福于人类”的企业。微软曾被人看作一家庞大的垄断企业, 但其创始人比尔盖茨并没有为富不仁, 他退下来之后创立了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 以促进国际医疗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并承诺捐献自己的全部财产。懂得回馈社会的公司无疑会得到公众的尊敬与支持, 并将走得更远。实践证明, 能永续发展的企业, 无不与其坚持崇高的使命、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说:生存得最好的生物是对周围环境最有利的生物。同样, 发展得最好的企业也是对社会公众最有利的企业。因此, 企业要超越短期行为, 追求长远利益, 必须坚持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的观念, 成为真正对社会公众有利的企业。
第三, 学习创新。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变革能力, 而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基于适应性强的学习创新文化。特别是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企业文化产生了激烈冲突, 需要选择、整合和变迁的时候, 就要强化企业文化的变革思维, 对原有文化进行扬弃, 重新构建和创造新型的企业文化。比如, 柯达公司倒在数码时代, 就是因为创新不足, 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因此, 企业要适应环境变化, 必须不断学习创新, 再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健康水平。《长寿公司》一书总结出成功企业的四条原则:一是对环境非常敏感, 与时俱进, 关注变化, 适应市场, 适应外界的需求;二是员工对企业有较强的认同感, 即文化上的同一性;三是公司的宽容性很强;四是财政比较保守, 有审慎的财政政策, 敢冒风险, 但比较谨慎。这可能就是长寿公司的一部分共同基因。正是凭着这四大支柱所形成的文化力, 使这些公司保持基业长青, 成为企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优势之本。
什么是转基因工程 第2篇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它是怎样获得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从大家较熟悉的植物育种谈起。
数千年来人类为了解决自己的食物问题,把野生植物引来种植,培育成了我们现在食用的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了解决产量低、品质差、由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犯造成的颗粒无收等问题,人们开始不断地在种与种之间、属与种之间进行杂交选育和探讨,希望能找出生产中需要的品种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育种,也叫常规育种。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国,粮食短缺一直是国家需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老一辈育种科学家为了培育出生产中需要的优良品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实验室、田间和地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小麦专家李振声院士,为了解决小麦条锈病问题,花了8年时间才育成了一个抗病的小麦品种。
为了克服远缘杂交不育、疯狂分离等问题,李振声院士花了20年时间育成了杂交品种小偃6号,为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有很多老科学家在常规育种中,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常年奔波于海南岛进行繁育,经常不能回家过年,有的甚至牺牲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常规育种给人类带来的最大难题就是在杂交繁育中作物的目的性状很难控制,因此培育时间过长。另一个问题就是远缘杂交不育。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工程的开创为用分子手段解决这个难题开了一扇门,这就是分子育种。
分子育种就是将已知的目的基因,即决定这个性状的生物大分子DNA(如增加产量,改良品质,抗虫,抗病,抗逆等)用一个含有生物载体T-DNA的农杆菌,与植物愈伤组织共培养的方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到植物中去,从而达到改变植物性能的目的。
应用于分子育种的基因工程技术,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从宏观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就植物而言,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即遗传物质大分子DNA)有苡南芥、水稻、毛果杨。正在测序的有番茄、土豆、玉米、莲花和木薯。由于科学工作者对植物基因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所以特意的、有目的的改良植物品种越来越多地变成了现实。
我们可以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做一下比较,它们的培育目的都是为了改变植物的性能。常规育种由于对需要的性能只能从表形识别,因此需要进行反复杂交选育才能完成,花费时间长。由于种属的不同,在远缘杂交中,不能产生同源染色体配对,从而会造成远缘杂交不育。而分子育种克服了常规育种难题,由于插入的目的基因明确,从而缩短了育种年限。由于自然界的基因大分子结构是相同的,因而不存在远缘杂交不育的问题。
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分子育种是常规育种的一个飞越。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转基因食品就是用分子育种方法育出的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获得政府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食品有西红柿、甜椒和木瓜。转基因西红柿在全国已种植有几万亩,木瓜也已批准在广州进行种植。
当前,有些人对转基因产品提出许多疑议。有的是不懂科学的无稽之谈,没有任何证据;有的则是出于完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像分子育种和基因工程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研究项目,它还有很多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技术需要完善。所以我们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是慎之又慎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把转基因技术用在主粮的生产上,这充分说明国家对人民的负责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经过科学工作者认真研究、示范、验证并通过国家安全鉴定的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可以食用的。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本文摘自中国科普博览网,由于作者联系方式不详,请相关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奉寄稿酬)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原理是什么 第3篇
例1: 癌基因(oncogene)
在外界环境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影响下, 生物体内 原癌基因由抑制状态转变为激活状态,能够进行正常表达导致出现癌症,而正常生物体内的原癌基因就不能表达。
例2:微 生物体内酶合成的调节
常见的大肠杆菌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 碳源的 培养基进行培养,开始,大肠杆菌只能利用葡萄糖而不能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细胞内控制合成分解乳糖的 半乳糖苷酶的基因才开始表达。有了半乳糖苷酶,才能利用乳糖作 碳源。这种调节既保证了 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细胞内物质 能量的浪费,增强了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例3:兼性营养型的食虫植物
当土壤中缺乏氮元素,食虫植物通过捕食昆虫获取营养,此时植物体内某些基因进行表达,产生酶分解利用昆虫的 营养物质,保证自身营养需要。
例4:红螺菌
企业家基因是游戏欲 第4篇
博弈即游戏
企业家的英文Entrepreneur是外来语,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创造的词汇。而把企业家定义为独立生产要素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是他的“创造性毁灭”定理把企业家与创新连在一起,从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几乎同义。后来,美国经济学家佛兰克·奈特教授定义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个经济学概念,从此,企业管理成为经营风险的职业,超额利润主要源于风险回报,企业家成为在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追求风险财富的主体。
最近,遗传学和行为金融学又把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延伸到遗传基因的实证性研究,发现企业家基因来自于人的游戏欲,这一研究成果与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殊途同归,因为博弈(Game)就是游戏,人的游戏欲是与生俱来的行为之一。研究证明:人的游戏欲在贫穷时会激励创业,在富有时会导致败家。马科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也试图区分企业家与一般逐利者的差别,尽管他还用“精神”一词来描述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但这里的“精神”已与“欲望”融为一体,因为他描述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事业而生存,而非为生存而事业”。
在中文的语言体系中,“欲望”在中文里常与贪欲混淆,儒释道几乎都认为“贪欲乃诸苦之源”,而在英语中,Desire(欲望)与Greed(贪欲)并没有必然联系。在英语中,Venture是自愿承担的风险,Desire是灵魂深处的欲望,人的欲望层次不同才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人在游戏中会主动挑战风险,所以游戏欲是超越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欲望。人的欲望层次会随环境变化而升级,所以有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贫寒起盗心。
企业家欲望三级跳
经济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层塔”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里,我们只要把“需要”换成“欲望”,就能看到人的欲望五层次。由此定义,企业家的欲望层次开始于人的第三级欲望,即社交需要,与人的社交欲大致平行的是竞争心、游戏欲、赌博欲和奢侈欲。人的第四级欲望是领袖欲、征服欲、挑战欲和自虐癖,而人欲之极或第五级欲望是:大义凛然、挑战极限、视死如归。
在20世纪50年代的企业家中,某地产大亨绝对是佼佼者:人们上山下乡时他参军入伍,人们下海经商时他回归国企,人们开始打高尔夫球时他攀登珠穆朗玛峰,人们回归家庭时他净身出户,人们刚想有点儿非典型绯闻时,他已开始在“80后”的土地上播洒2010后的龙种。无论道德和舆论如何评判,他总能走在同代人的前面,就像他在一则广告中所说的:我能!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企业家从游戏欲到领袖欲,再到征服欲和挑战欲,一如既往追求着自我实现的欲望!
企业家的欲望层次不仅是人性的差异,而且是创新的源动力。商业社会的任何创新都是在开发人的欲望,消费升级的背后是欲望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企业的消费者绝非上帝,而是被企业家开发出来的“玩具”!这样才能理解现代企业管理之父杜拉克的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客户”。人们评选“最受尊重企业”的另一面,就是满足企业家希望获得社会尊重的欲望。优秀企业绝不仅限于满足客户的需要,而是在客户的某种需要之上附加了他们想要的欲望,因此企业家的欲望层次越高,企业的创新精神就越强。企业家的欲望层次决定其挑战风险的天性,所以我把Venture翻译为“胆商”,来自于人的游戏欲。
责任编辑:孙春艳
企业基因是什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