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包青团作文
清明包青团作文(精选7篇)
清明包青团作文 第1篇
清明包青团作文
4月5日是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包青团的日子。
奶奶打来电话,叫我和姐姐一起去包青团。接到这个消息,我兴奋不已,一蹦三尺高。爸爸带着妈妈、姐姐和我开着红色的`汽车,飞奔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
来到奶奶家,桌上放着面粉,绿色的不知道什么东西(后来知道那叫艾靑,是做青团必备的东西),还有一把剪刀。先把绿色的东西倒进面粉里,搅拌好,就变成了“绿面粉”。再将“绿面粉”做成一个个小碗的形状,里面放些咸菜或芝麻,还可以直接把这个洞用面粉填满。然后,把口子填满。
还能做花样式的。如绿刺猬、绿兔子、绿苹果
最简单的是做绿刺猬,圆身体,小脑袋还长刺。圆身体就是一个圆青团,小脑袋可以用手轻轻捏一个小小的,尖尖的小椭圆形。而刺不是用手的,是用剪刀一刀一刀地剪出来的。眼睛、嘴巴、鼻子,可以用剪刀刻出来。一只小小的、绿绿的、圆圆的、长刺的小刺猬就这样诞生了。它小巧玲珑、非常可爱。
清明包青团作文 第2篇
青团,是江浙一带的说法,在我们宜春来说,就是“艾粑粑。”我们做的是豆沙青团,材料有:面粉,糯米粉,艾草,水,白沙糖,豆沙,花生油,猪油和粽叶。
开始要揉面团,比例是:6:3:2,就是糯米粉为6份,面粉为3份,艾草2份,爸爸正在揉面团,揉得气喘吁吁,我接过他手上的活,继续揉面团。好家伙,这么大一坨。不一会儿,我也气喘如牛,还满头大汗,还好,面团终于揉好了。
现在开始第二阶段:包青团。我们分了一下工,奶奶负责把青团的面和豆沙弄成大小一致的大面团和小豆沙团。然后,我就负责把这些面团做成碗状,再给妹妹,妹妹就把豆沙蘸点猪油和白沙糖,裹入我做成的“碗”内,并封好口。最后到了妈妈手上,妈妈要把这个“半成品”上的缝细“缝上”再揉圆,放到粽叶上,一个完整的青团就做成了。我做得不亦乐乎,但心里还是认为不会好吃到哪里去,妹妹有点困了,然而她并不想睡觉,因为是第一次包青团,所以我们两个显得很有兴趣。外面十分的冷,而屋里却热热闹闹的,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们这一“流水线”包了好几笼青团,然后上锅蒸十五分钟,终于熟了,我观察了一下,青团呈青绿色,气味不说香飘万里,但也是十分好闻。我尝了一口,哇!味道好极了,跟我初想的完全不一样,真是色香味俱全,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青团呢!
清明包青团作文 第3篇
鄂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独辟蹊径探索如何利用课文教写法。心动智慧生。积极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文贵自悟忌耳传。依据课文写作特点,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场景中,唤起情绪,激发情感,体悟生活,寻找生活与文字之间的契合点,激发表达欲望,在自主合作中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 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进行理解,培养学生阅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北宋时期的风俗人情。
2. 课件:一幅滚动的《清明上河图》。
3. 音乐《:清明上河图》《望江南》《故宫三部曲——故宫的记忆》。
学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穿越北宋——领略汴京郊野的春光
(一)游戏导入,进入情境
1. 猜谜语激趣。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猜。一个邮差急匆匆地送来了一封信,老师急忙打开它。打一个地名。(开封)——到底是封什么信呢?我看看,原来是一封邀请函。北宋人民邀请咱们六(四)班的同学去汴梁京城游玩。这汴梁是哪里呀?这汴梁就是开封,一千多年前是北宋的都城。同学们想去吗?有人问了,咋去啊?坐时光穿梭机去。由于时光穿梭机的座位有限,不能大家都去。不过,没关系,我们会随时传送信息给留下来的同学。
2. 玩穿越,制造情境。教师设置登机场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指挥——排队、登机,系好安全带。穿梭机起飞!第一站:民国;第二站:清朝;第三站:明朝;第四站:元朝;第五站:南宋;第六站:北宋。
3. 制造悬念。河南开封曾经是北宋的京城,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老师真想知道那时的东京汴梁到底是啥样的。
(二)领略宁静市郊的春光
1. 播放古曲《清明上河图》,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一部分局部图——汴京郊野的春光。(留下来的学生背对着黑板坐,不可以看课件)
2. 介绍市郊。请同学们睁开眼往下看,下面就是东京汴梁的郊区,把你看到的景色说给没来的同学听听。穿梭机降落,大家到处走走看看。谁愿意给没来的同学介绍一下汴梁郊区的风光?(请学生听完同学的介绍后谈感受,观图后评价一下同学的介绍)
3. 朗读课文,领略春光,学习写法。
1教师朗读课文描写郊区的一段,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同学所描绘的郊区,你认为是你们说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好?为什么作者写得好呢?(学生汇报。答案可以不着边际)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景色。
A. 课件分组出示四组词语。
第一组:薄雾小树林农舍农田
指名学生读,强调“薄”读bo,第二声,少的意思。提问:这组词语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哪里?(板书:市郊)
第二组:初春清晨枝芽萌动农舍掩映 农田初绿
请学生齐读词组,感受春光:一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生机)再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生机)三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还是生机)
第三组:阡陌纵横条条道路汴河码头
指名学生读词组,解释“阡”“陌”的意思,强调“汴”的读音。补充资料:据说北宋已经掌握了精耕细作的技术,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这组词语又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哪里?(田埂上、道路上和水路上)在这条条道路上,有——(引导学生接读)
第四组:春耕的人们赶集的人们搬运工人
教师提问:想象一下他们都在干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你们看,这条条道路上的这些人,起那么早,他们是带着希望出发的,就像这春天。这路,就是他们的希望之路,这脚印就是他们洒下汗水的印证。
B. 教师引导:这市郊宁静又不平静,为什么?这市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部分内容)一句话,作者就是要告诉你们——(初春的市郊正孕育着无限生机,一切蓄势待发)
3浏览课文,体会分号的作用。
A.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有一个标点用得相当好,是哪个?(分号)为什么这个分号用得好?学生汇报。
B. 再读课文,体会分号的作用:好,大家现在回放一下我们来到市郊上空降落的情景——在高处我们向下俯视,放眼望去,一片郊区景色,有小树林、农舍、农田;视线逐渐拉近,然后聚焦到道路上,最后到人。
分号前部分描写的就是景物,分号后部分主要是抓住人物来描写的。由景及人,有把我们的目光从高处往低处拉近之感。随着镜头越来越近,视线越来越清晰,最后让我们看清了隐隐约约的人。前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后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气,一句话,北宋市郊,一片春光。
4合作探究,对比之中感悟写法。为什么我们说得不好?我们是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作者呢?(学生合作探究后汇报: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特点,突出主题)
过渡:这市郊咱们也看得差不多了,这往京城咋走呀?谁知道?听,有铃铛声传来。远处有一队人马驮着大包小包走了过来。穿过树林,走过小桥。哈,原来是范修浪带着队伍去城里赶集。那我们就搭伴和他们一起走吧。
二、兵分两路——感受汴河码头的繁忙
(一)兵分两路
移动《清明上河图》长卷,老师一边走,一边和范修浪他们聊天:你们这大包小包都驮着些啥?(粮食、木炭……)哇,你们看那船,这宋朝人可真勤奋!一大清早就在搬运货物了。唉,那不是吴东昊他们嘛。吴东昊,你们好勤奋啊!你们搬运些啥?准备运到哪里去?原来你们也去京城啊。能不能搭个便船?(没问题)班长杨金玥你带一部分同学跟范修浪“大叔”走这边的陆路,我们跟吴东昊“师傅”乘船走水路。咱们兵分两路,一会儿到城门口集合。
(二)开拔京城
播放《望江南》,移动《清明上河图》长卷,教师提问: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船向京城驶去。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感想?(学生汇报)
(三)繁忙的码头
1. 远望虹桥。
1教师引导:瞧,前面就是汴河码头。远远望去,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桥、船、人、房屋)这座桥叫虹桥,形容一下。知道为什么要做成拱形的吗?仅仅是因为好看吗?宋人真了不起!这个地方叫汴河码头。什么是码头?全国各地的货物都运到这里来,然后城里的东西又运往全国各地。
请同学们往汴河两边看——人来人往;桥上看——人来人往;桥下看——船来船往。这船上也是人。一句话,人真多。
大家知道,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商机无限。再看桥头、沿路地带,叫卖的,摆摊的,做点小生意;看这些房子,是茶肆、旅店,给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歇歇脚。原来这来来往往其实就是——忙来忙去。
2发挥想象,谈谈对汴河码头的初步印象:你看到的,听到的,由此想到的——(忙碌)
2. 近观虹桥。
1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二部分局部图——繁忙的汴河码头。
教师引导:说着说着,咱们就到京城门口了。大家在附近走走逛逛,想吃点啥自个买。看看来来往往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在干什么?看谁观察仔细。一会儿等杨金玥他们赶来,大家再一起进城。(学生观察图片后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过桥局部图:同学们看,那只船好大啊!造船的人真是能工巧匠!快看,船要过虹桥了,这么大的一只船能过去吗?
学生观察局部图后,展开一次模仿秀:你在干什么——放倒桅杆;你在干什么——撑篙;你在干什么——盘绳索;你在干什么——指挥,是个船老大呀;你在干什么——喊号子,加油;你就是那个翻过桥栏杆的人,你要干吗?你就是岸边那个挥手之人,你又在干吗?……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船最后过去了吗?(过去了。因为大家齐心合力!鼓掌!)好紧张啊!
2说说此时此刻你的感受——紧张繁忙。
3. 说说汴河码头。
1师:你准备如何给没来的同学介绍汴河码头呢?(学生汇报。请没来的学生评价:先对汴河码头的印象用一个词进行概括,观图后再对同学的介绍作评价)
2教师请学生回忆“市郊春光”一段的写法,提问:你能举一反三吗?(我们可以按照乘船由远而近的顺序,围绕“繁忙”来作介绍)
(四)朗读第3自然段,学习作者的表达
1. 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全班一起朗读前5句,男生朗读后3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汴河码头繁忙的景象的呢?
2. 读课文,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作用。
1见过拍照吗?课文第3自然段哪部分是广角镜头?(1~5句)哪部分是特写镜头?(6~8句)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面”就是我们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从远处看到的景色,是略写“。点”是我们来到近处看到的一个场面,是详写。近处可写的内容很多,比如抬轿子的与骑大马的过桥时的冲撞,驴拉车人推车下桥奔跑的场景,等等,作者为什么选取了大船过桥洞这一特写镜头?这里为什么要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呢?
2师生合作朗读,读出紧张繁忙的气氛,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过渡:看,杨金玥他们从陆路赶来了。下桥穿街,来到一座巍峨的城门楼前。人到齐了,大家集合进城。
三、集合进城——目睹市区街道的繁华
1. 播放《故宫三部曲——故宫的记忆》音乐。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分——繁华的市区街道,以此感受皇家都城的气派。
2. 逛京城。同学们,这就是宋朝的京城,大家尽情地去玩,疯狂地去购物。(课件出示京城局部图)
3. 请同学们分享购买的物品,并且赞一赞这京城。(繁华)
4.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知道老师想问什么吗?这里的“繁华”与汴河的“繁忙”有什么共同之处?(热闹)一篇文章里两处都写到热闹,说到热闹自然免不了写到人多,那么该如何写人多呢?
1探究汴河码头的“热闹”:顺着汴河,乘船而来,远远望去,相对高大的建筑,人是很难看见的,我们之所以可以看见,是因为人多。那么作者是如何准确表达这一感觉的呢?采用了概括性的语言来描述人多,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这种模糊的感觉正是远望人多的感觉。
出示句子,读: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2探究京城街市的“热闹”:来到街市上,我们既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形形色色具体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人多的拥挤。因此街市的人多该如何写呢?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读: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写出了变化,写出了人多,写出了热闹。结合第一部分写人,有三处写“人”,我们不难发现,写作角度都是从生活而来。
3除了写人多热闹,你觉得都市的繁华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再读第3自然段。解释“鳞次栉比”,再次强调:码头的建筑是“房屋错落”,京城的房屋是“鳞次栉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5. 征集对联,收束本段。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玩得尽兴吗?还想玩吗?可是前面戛然而止。想想前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还是街市,那么可能和这里差不多,无非是货物、房屋和市民游客。还有可能就是——皇宫。皇宫重地,不可入内,因此也就无法看见了。
这也是我们跟京城告别的时候了,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同学们,我们就要离开京城汴梁了,临走前,老师想征集一副对联,贴在京城城门上留作纪念。谁来试试?(板书“: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四、纵览全图——珍贵的《清明上河图》
(一)复述
1. 浏览《清明上河图》三部分内容,画出描写三部分内容的第一句话。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2. 按照这个顺序复述《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板书:市郊春光—码头繁忙—街市繁华)
说板书:清晨,郊野一片春光,人们带着希望出发了,从条条道路来到喧闹繁忙的汴河码头,然后进入繁华的都市。还未尽兴,画面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这都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
请给这副对联加个横批:(板书)繁荣昌盛。
(二)谈收获
师:通过这样走一趟(这样一幅画卷),你了解到宋朝哪些信息?
再次观图。数数人物——补充: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数数牲畜——补充: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数数交通运输工具——补充: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数数建筑物——补充:房屋、桥梁、城楼等30余幢,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谈此画价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总结
师:如果让你给本文加一个开头,绾一个结尾,你会如何写?汇报后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开头结尾的。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收集北宋相关资料,体会《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来的相关信息。
清明时节吃青团 第4篇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不过,青团诞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那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关于青团,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他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食过青团,待天黑后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想起当年救过自己一命,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的青团,就下令太平军学习制作青团,以御敌自保。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也饶有趣味。不过,青团真正成为江浙地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末民初,随着糕团小吃的蓬勃发展,制作青团的方法也渐渐普及到家庭。
清明的青团作文 第5篇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来到这乡间小巷采艾草,想起几年前春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青石板上,在草丛中,在青团的蜜汁中流过,此处的清明不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凄凉悲哀伤,而是活泼的,我与父母边采艾草边踏青,乐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我走着。
“这里的艾草不能乱摘的,这是我自家的。”一声粗犷的乡音,带着厚重的乡调传入耳中,我正兴致的采着,父亲犹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来买点吧。”细一看,那原来是为老妇,身着朴素,脸上的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原来这快是老妇的田,我们便随着老付进了他家要付钱。
那老妇与他的老爷子的小屋十分简陋,大概也就20来平方,并且那老妇是没有手机的,还是借的手机让我们付的钱。我摘了如许的艾草老妇却只是淡淡一笑,说:“10块钱给你了吧。”我有点惊讶。
老妇和那老爷子都十分淳朴,穿的很简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洁,原来他们也正做青团子呢,他俩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做青团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糯米香,这种香只有在乡间才能感受到的,老头子拿着一把木锤匀锤,在老妇翻动的糯米团中,每一锤都是那么有力均匀。我看着有点怕,怕老爷子的锤没握好就砸在老妇手上了,可他们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们在一旁看着,惊讶于他们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动于他们那份淳朴。“吃几个吧。”老妇平淡的说到,我们品尝这裹上松花粉的一团团的青团,软糯香甜,相比市场上那些黑心商家,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双柔和而宁静的眼,又带着厚重的香音微笑着说:“小伙子吃一个吧!”
我们又买了几个青团,不禁要挥手告别了,“下次见!”,可我不禁难过起来,这一次见面也许是永别,下次可能就见不到了,我凝然的双眼闪出愁怨:世间像这样的人,还有几个呢?
清明吃青团作文 第6篇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青团。走了几分钟,我终于发现了青团,我认真地看了看材料,发现有艾草、清明草、糯米,妈妈挑了四个,其中有一个是芝麻味的,其他都是豆沙味的,在结算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平均一个大约是1.5元,不贵。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青团,可妈妈对我说要明天早上吃,我只好答应了。到了晚上,我又想起青团来。我对妈妈说,“前天,我们学校中午有青团吃,绿绿的,一尝,我就知道里面有豆沙。并且,还有点草香味,好吃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我迅速地起了床,因为我要吃青团。准备吃青团的时候,妈妈醒了,他对我说,“留一个青团给我吃。”我回答了一声,“哦”,就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啊!”我高兴地叫道,因为这青团实在是太好吃了!吃完第三个青团。我收住了嘴,因为要留给妈妈吃。
清明时节吃青团作文 第7篇
青团,又叫艾团子,旧时也称“粉团”,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青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清香爽口,是江浙沪各地民间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一道传统点心。“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不过,青团诞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那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关于青团,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他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食过青团,待天黑后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想起当年救过自己一命,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的青团,就下令太平军学习制作青团,以御敌自保。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也饶有趣味。不过,青团真正成为江浙地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末民初,随着糕团小吃的蓬勃发展,制作青团的方法也渐渐普及到家庭。
清明包青团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