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古代名言
七夕节的古代名言(精选6篇)
七夕节的古代名言 第1篇
古代关于七夕的名言名句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唐.孟郊.《古意》)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权德舆.《七夕》)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宋.晏几道.《七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唐.罗隐.《七夕》)
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唐.宋之问.《七夕》)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唐.祖咏.《七夕》)
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 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盈盈一水经年见。 ―― 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 ――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 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问别来、解相思否。 ――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 ―― 王建《七夕曲》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 孟浩然《他乡七夕》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 李贺《七夕》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 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唐.徐凝.《七夕》)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晋.《七夕夜女歌》)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 李贺《七夕》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林杰《乞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 ―― 刘镇《柳梢青・七夕》
河汉女,巧云鬟。 ―― 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两情缠绵忽如故。 ―― 王建《七夕曲》
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 ―― 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i女。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鹤钩空带蛛丝卷。 ―― 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 ―― 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高树数声蝉送晚。 ―― 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 王建《七夕曲》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 ―― 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七夕节的古代名言 第2篇
1、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4、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5、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6、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8、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9、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11、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4、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16、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七夕节与楚汉文化的脉承 第3篇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人们都翘首以待, 目送银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两颗盛载着自己美好心愿与理想寄托的耀眼的星星再次团圆相见, 以期天下有情人终结连理, 实现自己的夙愿, 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可以作为有情人天长地久的见证。
《诗经小雅大东》曾记载:“趾彼织女, 终日七襄皖彼牵牛, 不以服葙”, 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诗经.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 诗中的“汉”即指汉水, 又指天汉 (银河) , “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 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 在楚地民间, 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 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 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 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 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 南阳属楚, 楚始都于浙川丹阳, 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民间传说的趣味性决定了其在诞生之日起就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虽经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口耳相传, 但其地域特征会或多或少的留存下来。牵牛、织女这样的名字, 大概出现在我们祖先己会养牛、纺织、开始进入农业社会后, 可说是根植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之中。而牵牛星在银河东, 织女星在银河西, 先民自然把这两颗隔银河相望的星星联系在了一起。每年的七月初七, 半个月亮正漂在银河附近, 月光使我们看不见银河, 古人便以为这时天河消逝, 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没了阻隔, 有了相见的机会。这一切, 似乎应该是美好故事的起点。
中原文化的深厚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详细的展现。这两颗星星, 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彼牵牛, 不以服箱。”这几句诗, 是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对周王室的怨愤: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 尽管有其名, 却不会织布, 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 徒有宗主国之虚名而无保护藩属国之实。诗中并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织女、牵牛仅是被当作“有其名不务其实”的象征。应该说, 《诗经》中的牵牛星、织女星, 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因子, 开始进入文学系统之中的。但正是这种“因子”, 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其实,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能体现人们对美好心愿的祈福。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 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 织女星在银河西, 二星隔河相望, 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 到了汉代, 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 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 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围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同有名的都市之一, 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 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 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 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牛的汉画像石, 如英庄出土的《牵牛图》, 南阳市出土的《斗牛图》, 石桥出土的《斗牛角技图》, 邓州出土的南北朝画像砖《牵牛套辕拉车图》等。牛在汉画中是最常见的动物, 主要在角抵戏、辟邪, 生产生活类为题材的画像里出现。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图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 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在农耕文化中, 黄牛以其勤劳、温顺成为人最好的朋友。而千家万户养牛的南阳, 自古以来该会有多少与牛相依为命、“心与牛一”的牛郎?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里, 老牛成了歌颂的对象, 它助人为乐, 成人之美, 任劳任怨。正是它帮助孤苦的牛郎摆脱了狠毒的兄嫂, 玉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在牛郎一家要骨肉分离的时候, 它又牺牲自己, 以自己的皮帮助牛郎带着一双儿女上天追妻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有南阳这样具有深厚养牛文化的地域, 才能编织出牛与人之间如此动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诗经·小雅·大东》
[2]《古诗十九首》
古代的女儿节——七夕 第4篇
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种种节俗活动所表达和传递的主要也是女性的愿望与心声。
乞巧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同,有穿针乞巧、观影乞巧、蜘蛛乞巧、通过祭拜织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针乞巧即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巧,带有赛巧的性质。为了增加活动的难度和趣味,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方法也被发明出来。观影乞巧即将一些东西放入水中观察其所呈现的物影来乞巧,所放东西多为针、巧芽、草等。蜘蛛乞巧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除此之外还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饭等乞巧方式。
众多乞巧活动大都是女子们自己的发明,不仅带有明显的竞赛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们刺激着娇儿女娃们带着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里,在女子得巧则欢喜、不得则伤悲的情感表达里,我们看到心灵手巧和容颜美丽是她们共同的追求和对自我的期许。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心灵手巧无疑是和女红、中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令乞巧活动更多体现在针线(丝)运用和饮食制作等方面。而女子们周期性地参加乞巧活动,则确认并且强化了女性对于何为“巧”的理解和认知。
乞美是七夕节另一种重要的习俗活动。许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国二十五年《路桥志略》载:“‘七夕’,妇女用各种鲜花盛水盆内借以承露,曰接牛女眼泪,洗眼濯发,谓能明目美鬓。”嘉靖年间的《姑苏志》则描绘了一幅更加动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弯月亮与群星争辉,院子里树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着硕大的荷叶,那是女子们的“承露盘”。第二天一大早,她们就会喝掉承露盘中的露水。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还会令人变得美丽。在广西某些地区还有“储水”的习俗,认为用“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7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均有相关文献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传说年轻姑娘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保持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来说,还可以使其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市以及贵州、广东两地均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在七夕节的乞美活动中,更多体现了女性对容貌美的追求,在她们那里,容颜不仅与先天的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后天的保养与修饰相联。利用生活中可取的资源(露水、凤仙花等)为自己的美丽服务,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值得倡导的人生态度。
相关链接
浙江——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赶到这里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即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幸福吉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传说香桥是由牛郎织女故事中的鹊桥衍化而来的。
趣谈“七娘会”
在广东,清代和民国年间尤为重视七夕节,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便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七娘会,民间多称“拜七姐”,此活动在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农历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有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总之越细致越显得巧。同时还要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灯、蛋壳灯(上绘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等。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化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还要在烛台、香炉上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或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和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或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及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演奏音乐;兴致浓时,女儿们也会自奏琴萧等乐器。半夜12点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地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诚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词》所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责任编辑】王 凯
相关链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自古以来,生产、育儿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农历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要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并要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的时间不宜太长,供品摆好、香点燃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了,烧完即可撤供。这种做法是希望孩子快快长大,拜床母的时间太久,怕床母会宠溺孩子赖床。
七夕节的古代名言 第5篇
素缕标明纯真,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连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包含其间。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想念令>林逋
七夕节的古代名言 第6篇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带香囊的前史能够追溯到先秦时代。由于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作为礼品彼此赠送,以表衷曲。
欲织双鸳鸯,成天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 --明郑旦<半夜歌三首>
七夕节的古代名言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