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新闻范文
方言新闻范文(精选8篇)
方言新闻 第1篇
自其创设之时起, 有关用方言播新闻, 就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尽管方言说新闻节目不是主流, 但是也完全可以走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方言相对于国家规范使用的普通话, 短于公共信息的传达, 有其劣势和不足, 但方言因其地域的局限性, 对于特定人群的感情交流, 有着特别的亲和性。新闻栏目强调亲和性, 方言的出现就遵循了这一新闻规律。
以方言播新闻, 重在其言, 别具特色的语言是它的立身之本, 即新闻语言的独特性。方言新闻重在“地域性”。要体现地域性, 就在于新闻语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那么, 如何才能使方言说新闻的语言既符合新闻的要求, 又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呢?
新闻语言的整体要求
首先, 谈一谈文稿语言。
在做到语言规范的基础上, 追求文稿的通俗化、口语化。一般记者在写新闻文稿时, 都习惯用逻辑性强的书面语言, 而方言新闻则要求写稿时要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口语化和通俗化语言, 这就要求记者写稿时, 在理清新闻线索的同时, 尽可能地用生活化的语言叙述新闻事件、说明新闻事理、阐发新闻观点, 方言说新闻的记者和一般新闻记者相比, 要在本土语言的模仿和学习上再下些工夫。通俗化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句子短小、句式多为单句, 少用复合句, 语言节奏感强, 有鲜明的起伏, 富于听觉效果。这样的语言播音员读起来就显得很家常, 有一种特有的亲和力。
在语言生活化的基础上, 力求语言的本地化、民俗化、时代化。方言新闻语言的优势在于方言的独特性。除了一般性生活化语言外, 俗语、歇后语、俚语等, 只要是文明规范的, 都可入稿。像一些郑州人口语中经常出现的“老话”、“土话”等, 都可以考虑, 在新闻中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方言词语的产生、应用有其复杂的历史、地域和时代因素, 不少方言词汇特别是一些落后、狭隘、低俗的词汇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渐淘汰, 不再使用, 因此, 要十分注意有选择地运用方言词语。
另外, 作为民生新闻, 也应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在新闻语言上, 就是要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流行时尚, 采用一些新兴词汇、流行语等。
语言的叙述性要强。方言新闻以民生新闻为主, 多以社会事件作为新闻内容, 因此, 语言的故事性要强。事件类新闻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要环环相扣、层层剥笋, 可以设置一些疑问式表述的方式;纠纷类新闻要注意客观、公正, 叙述平白, 不夹杂主观评述。因此, 文稿的语言既要轻松活泼, 又要利落干净、清楚明了。
其次, 谈一谈主持人语言。
主持人语言既要和整体节目语言相一致, 同时, 又起着确定节目风格、展示个性魅力、给整个栏目定基调的作用, 是方言说新闻的核心。因此, 方言新闻主持人要追求主持语言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以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闻所传达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妙趣横生, 令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 又要谐而不谑, 通俗而不庸俗。方言说新闻主持人要用本地方言以及其他轻松化的表现手法, 改变传统新闻播音员在播音时“一本正经”或者“不苟言笑”的状态, 以轻松愉快的语言主持风格让观众既倍感亲切, 又“耳目一新”。
新闻导语的评点和串联作用
方言新闻的“灵魂”, 主要通过评述来实现。评述在新闻播出形式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很多电视台的新闻评述节目一般都是播音和撰稿分开, 模式大致相似, 运作过程有了完整的套路, 不会使观众产生太大的疏离感。但是, 在方言新闻中, “评述人和主持人合一”是突出栏目特色的重要生命线, 新闻叙述和新闻评说要合二为一, 浑然天成, 否则, 就不能营造现场感, 不能充分调动新闻评述的亲和力。因此, 方言新闻的品位关键在主持人的主持素质特别是语言素质。方言新闻的播音对节目主持人有着特别高的要求。主持人要能“入乎其内”, 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要注重方言的亲和力, 关注百姓的民生;“出乎其外”是指要跳出就新闻说新闻的框框, 多表达民意, 引导民意。
方言新闻栏目只有把评述作为主要内容, 才能脱离普通话以交流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播出模式, 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正因为如此, 民生新闻的串联词的写作要求是比较高的。方言新闻的导语更要求突出串联和衔接的作用, 一段导语既要对上一条新闻进行精彩的点评, 又要不露痕迹地引出下面一条新闻。再加上主持人特有的主持风格, 使整条新闻看起来连贯、流畅。
点评不需要太长, 有时只需三两句即可。衔接语尽可能突出一定的故事性, 有悬念感, 能够吸引观众往下看。
方言新闻语言要把握好“俗”和“雅”的度
方言直接来自生活, 保持着浓郁的原生状态。因此, 保持方言新闻俗而不恶、俗中有雅, 是决定一档方言新闻是否能长久生存的关键。
方言新闻栏目的由俗入雅, 表层上看是语言形式, 从深层而言, 它却是一个语言的品位问题。作为公共媒体, 若仅仅片面强调语言的纯洁性, 可能就会丧失方言的生动性, 使方言成为工具性的语言, 从而失去方言的韵味。只有以提高品位作为纯洁方言的方向, 才不致于使方言伤筋骨, 失元气, 才会全方位提升方言的原生态品质, 保证方言的生命活力。
浅谈方言新闻的利弊 第2篇
Shallow about talk the gains or losses of dialect news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种语言,方言层出不穷。一方面,这使得很多不同的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给不同地区人的交流带来障碍。近几年来,方言新闻热闹荧屏。《阿六头说新闻》的杭州话,《我和你说》的绍兴“莲花落”,《来发讲啥西》的宁波话,《金伯伯管闲事》的嘉兴话,亲近观众,使得观众听着熟悉,就像是自己的一位朋友用土话跟自己说事情。很多用普通话无法阐述的意思,用方言,用俚语却能很好表达,也使得方言新闻有亲近感和贴近性。
方言说新闻,由于本身的制约,在题材选择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些重大题材用方言说就欠妥。这是因为受众已经约定俗成,媒体传播的正式语言就应该是普通话,用其他语言播报会显得不正式,不正规。在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地方语种、方言上,我们谁都不能舍弃。方言新闻要对自身有严格要求,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使得方言表达精彩。只要能掌握好“度”,方言新闻的存在必然对新闻事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Content summary: China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various languages and dialects appear during the 5000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they make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ble to be inheritanted, on the other h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re brought in.in the current years,they are very exiting on the screen.Dialects-spoken news, due to whose restrictions, has many limitations on selection, and much major stuff is weakened by it.Audiences are accustomed to the convention that the formal languages media transmit is mandarin, otherwise it won’t be official or formal.We couldn’t give up neither on promoting mandarin nor on protecting regional languages and dialects.Dialectical news should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on themselves and demonstrate its own specialty to make dialects wonderful.The existence of dialectical news must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journalism as long as control its degree.关键词:方言; 贴近性; 靠近性; 亲近性
Key word: dialect news;
channel packing;marking;image propaganda piece;color design
方言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这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新闻就是运用某个特定区域的语言报道新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漫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种语言,方言层出不穷,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是很明显的。相隔几百公里,用北方话的北方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但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了。
中国地大物博,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范围较广的七大方言区,如北方方言——在北方地区、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 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此外,还有湘方言,赣方言等七大方言区。除了以上所说的方言区之外,还有许多的小范围流传的方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对于方言来说是不利的。笔者曾经在报纸上看见过一则描述:小孩子不会说方言,以普通话为交流的语言。尽管在和其他人的交流上问题不大,但是却愁坏了家长,如何使方言流传下去,传承下来?
近几年来,方言新闻热闹荧屏,浙江众多地方台几乎都推出了本地的方言节目。如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宁波台的《来发讲啥西》,嘉兴台的《金伯伯管闲事》,温州台的《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方言节目,方言新闻更是数不胜数。方言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播新闻的形式,以语言为特色吸引受众。亲近百姓人生,贴近百姓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视神话。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在2004年元旦,开出了一档“特殊”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采用的是杭州本地话作为播报语言,主持人跟平常观众看到的新闻不一样的地方是主持人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站在那里,连说带比划,嘻笑怒骂,这一档本地话新闻开创了浙江省方言电视新闻的先河。在此之后,随即有许多地方台都相应推出了各自的方言节目。《阿六头说新闻》的收视率在推出不久之后就直线上升,高收视率近几年杭州市区所有电视新闻栏目都不曾有过的,有时甚至会超过电视剧的收视率。“阿六头”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从小伢儿(小孩)到老人,都知道那句“袄扫,袄扫(赶快,赶快),阿六头来了”的宣传语,“拨我要叫阿六阿六”(85192626)的联系电话。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①。
在《阿六头说新闻》之后的同年4月,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策划了一档绍兴话主持的《我和你说》,同样又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可以这么说,一段时间以来,方言节目的出现、存在一直都是以火爆,活力的姿态出场的。
温州电视台经济科教频道的《百晓讲新闻》自从2004年6月1日开播后,收视率像开花的芝麻节节高。“黄昏吃得饱登登,坐下看百晓讲新闻,温州话听听有味道,真蛮好”,这句话也能充分体现出《百晓讲新闻》对温州市民的重要意义。
嘉兴电视台的《金伯伯管闲事》,本身还不是一档专门的节目,是作为一个小板版块穿插在《今朝多看点》中的。《今朝多看点》是嘉兴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在改版后新推出的一档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串联金伯伯出场时的话也运用了方言:“接务来辰光,一道去看看百管部长金伯伯今朝管点啥额闲事”(接下来的时间,一起去看看百管部长金伯伯今天管点什么闲事),关注民生,关注身边事,这档节目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天下新闻日日新,耳朵陡起眼镜盯,轻重缓急奇珍怪,大事小事分灵清。侬问伊伢是哈自?伢是捺格新闻师爷。”2005年元旦,绍兴电视台新推了一档方言类新闻节目《师爷说新闻》,让观众以一种全新得角度,全新的方式来感知新闻,受到了观众的喜欢。
宁波台的《来发讲啥西》也是档方言节目,“来发来发讲啥西,讲出事体侬欢喜;红膏抢蟹咸咪咪,大汤黄鱼摆咸齑;天封塔、鼓楼沿,东西南北通走遍;每日夜到九点半,来发带侬灵市面——透骨新鲜。”从2005年2月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也是节节上升。
方言节目的收视率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在《阿六头说新闻》以前,收视率能够破8那是非常了得的数字了。而《阿六头说新闻》开播以后,收视率的指针一路往上蹿,甚至能破10,这是让传媒界人士惊讶的数字。不光是《阿六头说新闻》,《来发讲啥西》、《金伯伯管闲 2 事》、《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我和你说》,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收视率。笔者在深入研究之后,归纳出以下方言节目能够取得收视率佳绩的几个原因:
一、节目的贴近性
在方言新闻出现之前,民生新闻正火爆荧屏。民生新闻以贴近百姓,关注普通人为宗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跟民生新闻相比,方言新闻的出现定位更加明确——用本地人最容易接受的方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描述事件。不得不提到的是,方言新闻的出现也是由许多的方言剧为其搭建了很好的基础。像重庆的《雾都夜话》,反映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子女上学、下岗就业、婚恋家务到柴米油盐,大凡近期老百姓操心费力的事情,《雾都夜话》都能及时表达出来。《雾都夜话》用的是本地方言土语,而且基本不用专业演员,都是让老百姓自己参与;在节目播出的同时,栏目的声讯台就同步、广泛接受市民的反馈。可以说,《雾都夜话》方方面面都考虑了平常百姓的观赏习惯。该栏目的也编导确实把节目定位定在重庆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反映的是既原汁原味而又典型的重庆百姓的生活故事,收视率的火爆也是无容置疑的。可以这么说,方言剧和方言新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在方言上动足文章,目的就是要吸引老百姓尤其是当地百姓的目光。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杭州佬》是较早开播的一档方言剧,从一开始的说杭州俚语,到现在的讲述老百姓身边事,《杭州佬》走的一直是亲民路线,从效果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开心一家门》里,一家子来自不同地方,不仅仅是有杭州话,还包括上海话,绍兴话,苏州话等。从浙江的地理区域来看,这些方言语种都是能听得懂,能说上几句的,因而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此外,正因为有了这些其他语种的加入,使得该方言剧更加有趣,更加有欣赏性。
作为地方台,要和中央台、省台去拼硬新闻,显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但城市台拥有更多的地域优势,利用好这些地域资源,在贴近性上做文章,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贴近当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的道理,方言在一个地区存在、发展了那么长的时间,有许多是普通话所无法表达出来的。即使有相应的普通话来表达,也缺少了一点那种味道。乡音情感是最朴实最亲切的,同一地域的人们用方言交流是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可,这种语言上的认可和乡音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经历的人紧密相联,达到心理上的归属感。新闻运用方言是从语言上实实在在亲近百姓生活,记者与观众以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一改往日中规中矩的新闻报道,仿佛是以拉家常、聊天的方式说新闻,语气亲切,很富生活气息。方言的表达,俚语的表达,更加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对于方言新闻,更多关注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但新闻做得好,同样也会吸引在当地的外地人的目光。人们置身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选择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而新闻的接近性、贴近性原则就体现在对本地区的重大事件,事关百姓,事关自己,尤其能受到当地人的关注。
贴近百姓——关注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关注真实的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真、善、美,应该说,这是在以人为本思想影响之下,人们思维方式上的一次转变。当人们发现现实中就蕴藏着真、善、美时,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注入高尚感,参与的热情就空前高涨。方言新闻由于本身播报语言的特点,使得播报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关心的都是老百姓的平常事——普通人,普通事,令寻常百姓感兴趣的。做新闻,目的并不是为了记者自己看,而是要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投其所好。
二、内容上的亲近性
这里要提到一个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区别。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都是以“读”的形式,应该称为“播音员”,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卫视的《看东方》等,播音员面对稿件只需正确得念出来即可,要求播音员“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无须带过多的个人感情,评判意见,由于播报的新闻多是以国家大事,重要政闻为主,因而也不太适合加入太多的感情元素。相比较,方言新闻的播报人应该称为主持人,对于节目的 3 播报要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很多的方言节目用的都是“说”、“讲”的形式,跟读不一样,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消除了电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就感觉是聊家常一般。
在着装上,方言新闻的主持人穿得比较生活化,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区别。阿六头、师爷穿的是唐装,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民族特色非常明显。闲事婆、和事佬,金伯伯穿得也都是普通的生活装,许多老百姓会觉得亲切,就像是隔壁家的大叔,大婶。由于本身节目的特点,方言新闻的主持人基本上以中年人为主,因为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对方言,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更加让人信服。同样的,如果让中年人穿得花枝招展,观众也不会接受,反而是简单的,朴素的,生活化的着装更加显得得体。
在演播室布置上,方言新闻的背景通常以民俗文化为主,《阿六头说新闻》里富有韵味的水乡——小桥、流水,一个方台,一个茶壶,一把折扇,主持人开口说方言,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聊家长里短,品奇事怪事;《闲事婆和事佬》的背景很简单,一扇形的窗户,嵌在墙上,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搭档,用朴素,拉家常的方式向观众“说”新闻。《金伯伯管闲事》并没有把演播室作为主持现场,而是把主持人直接拉到大街上,或是居民楼里,或是小区,甚至是大马路上,只要是有问题的地方,金伯伯就会出现在那里。
新闻所选择的内容,题材把握,是能够让方言新闻真正做到百姓心里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同样也是收视率高低的得分关键。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受关注程度很高,一些在新闻播报中无法使用的内容在此都能有发挥的空间。在方言新闻的播报中,我们很少看到国家大事的报道,没有太严肃的话题,没有太生硬的主题内容,方言新闻涉及的内容许多都是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问题,也有提供援助的,宣传法律的,还有些是奇事、怪事,这些都是吸引百姓目光的好题材,再配上方言的播报,更加能够使观众“舍得”放下手中的遥控器,对于稳定收视率有很大的帮助。
如2006年3月27号的《闲事婆和事佬》中,有一则是“孩子幼儿园受伤,究竟谁负责”的消息,主持人闲事婆出现场,跟院方了解情况,向家长询问,到医院向医生咨询,显得非常自然,同时又非常好的体现了事件的本身。小孩子在学校里受伤,责任究竟该如何划分,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关心的问题,由一件事情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共鸣,这条新闻也就做得值得了。同样的,《阿六头说新闻》中的“车库进水无人管”,《金伯伯管闲事》中的“路牌为什么不连号”,《百晓说新闻》中的“帮司机找布料”等,事情都不大,但对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2007年3月26日的《闲事婆和事佬》中有一条新闻是“头上戴帽二十年,摘下还难入眠”,就是讲了一件怪事,一位中年女性在做完月子之后,就一直戴着帽子,开始是因为头痛怕着凉戴着,可一戴就是二十年,现在还摘不掉了。人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对于奇事,怪事的播报,也能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三、本土化的靠近
有人曾经说过,随着中国新闻媒体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和残酷,各家的媒体的种种战略规划和改革举措纷纷出台,其中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成为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1]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为了在国内外强势媒体的夹击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在摸索新闻本土话的过程中,已经大胆、直接开始使用本地方言土语进行新闻报道。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表着一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重新兴盛,不能不引起传媒界的思考。方言,作为一种特别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它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传媒被许多人看成是神秘的领域,尤其当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出现在人群中,总会引来瞩目的目光。当媒体放下“所谓的身段”和百姓接近时,容易得到百姓的关注和认可。方言新闻正是用本土化的语言,本土化的事件,本土化的评论,影响着观众。这种靠近性也是观众所希望的,同样,好的收视率也正是制片方希望看到的。
四、缺陷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方言新闻也不例外。方言新闻尽管火爆,但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正因为这些引起了学者人士的疑虑。
首先,方言新闻在传递信息、建立媒体宣传观念上似乎是有些错误倾向的。
方言毕竟还是以一个特定地区,特定范围的居住人群为传播主要对象的,范围比较小,传播人群比较固定且少,不利于大面积的传播。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说普通话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水平,是与社会的开放程度相一致的,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有人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假借保护地域文化之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中直接使用方言,最终将搞乱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版图不再完整,并趋于破碎。以语言的障碍人为的设置起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它的实质决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而恰恰是对地方文化活力的扼杀。2000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宣传舆论阵地,新闻媒体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其次,方言新闻的质量参差不齐,缺少连贯性。
方言新闻是通俗,但有些内容却显得庸俗。目前,许多地方台都推出了自己的方言节目,“跟风”现象严重,在效仿和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节目庸俗化和娱乐化的弊端,这会使得新闻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比如,许多方言新闻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把镜头弄虚,请人演一下,虽然在情节上有了一定的充实,却显得很片面,很多情节演出会带着记者的主观色彩,也容易误导观众。
方言新闻的针对人群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如何能让外地的观众收看?外地朋友收看的目的多会是要了解当地,因而,看字幕对他们来说显得非常的重要。然而,从方言新闻的播出情况来看,显得不那么乐观。比如,温州话是公认的比较难懂的方言,为方言配上字幕尤其显得必要。但就笔者了解和观察,节目的字幕配置还有很大改善空间。比如《闲事婆和事佬》,采访内容配了字幕,配音也添加字幕,两位主持人的对话是没有字幕的,连贯性不强,容易让外地观众看得云里雾里,这也很难拓宽收视群。《百晓讲新闻》中,主持人说话,配音,当地人的采访都是没有上字幕的,只有在采访外地朋友的时候才上了字幕,而通常外地朋友说的都是普通话,上字幕的必要性并不是很急迫,反而更加应该考虑到用方言说时的字幕。相比而言,《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金伯伯管闲事》等节目的字幕都可以做到比较统一,比较连贯,但是在有些方言和普通话表达的差异性上又暴露出许多问题。方言和普通话表达同一个意思,会用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因而当要把方言转化为普通话时,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工作。有些制作人员为了简化工作量,直接用普通话硬套上去,“落雨”(下雨)依旧打成“落雨”,“不要好”(不好)依旧打成“不要好”,俚语的表达和普通话的表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硬生生的翻译法虽说是遵循了方言的真实还原,却失去了翻译的价值本身。再次,方言新闻的排斥性。
地域文化总是方言无法背离的文化纽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方言传播现象执行的是对所在地区的载域文化的一种认同,体现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个体文化和村落文化,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新闻播报中用本地话去排斥普通话,用地域文化去拒绝中国文化,搞所谓的惟我独尊,自我欣赏,这可能就不是用分众化和本土化的说辞就可以应付过去的了。
如今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倡导和引领下,电子媒体中的语言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退 5 回到了中世纪,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更不是要消灭地方文化,保护方言和地方文化也有很多方式方法。但是,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化载体和社会公器,是传播文明、传播民族先进文化的窗口,理应自觉地主动地为这座文化大厦添砖加瓦,而不应抱持狭隘的地域文化观。
方言新闻的火爆,收视率的一路飘红,也让各大广告客户心甘情愿得掏腰包。以《闲事婆和事佬》为例,节目播出前的片头,会报出“本节目有XXX赞助播出”的字样,每个赞助品牌的播报也都是以方言的形式;主持人的服装是有赞助的;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有饮料、啤酒、感冒药、冰淇淋、营养品、电子产品等一系列的广告。据了解,收看此类方言节目的主要受众群集中在中老年人②,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购买力,对于广告客户来说,在这些节目投放广告,宣传自己,针对性很强,有利于自身的品牌树造和产品销售,因而,方言节目的广告量是比较大的,这无论是从频率还是数量上都可以看出,也为电视台的创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方言新闻走到今天,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如何继续维持火热景象,如何更好得为民服务,达到收视率的长红?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说,要扩大方言新闻的“用武之地”。贴近性,亲近性已经有了,现在就只能在新闻内容上做文章了。各档方言节目也是纷纷出招,谋生存,求发展。在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的宣传背景下,《金伯伯管闲事》做了“看和谐社会”的专题,金伯伯深入社区、街道,金伯伯看和谐,说和谐,管不和谐之事,如人行横道上的“车让人”,“社区文明居民齐努力,创建文明卫生小区”等新闻,很好的利用了方言的平台,和实际相结合,不是一味地追求和社会的不同,而是抓住了共性的东西。再比如,两会期间,《百晓说新闻》推出了《两会声音》的特别节目,主持人跟着温州市人大代表一起走访温州,看问题,提建议,像斑马线没有设“车让人”的标志,出租车管理难度的问题等,真正让老百姓可以感受到两会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方便,而并不是那么遥遥不可及的。《闲事婆和事佬》节目最后,有一个《当家人》小版块,每天教大家一个小窍门,同样是以方言的形式。《阿六头说新闻》里,还为主持人找了个搭档——小阿六头,一老一少,一唱一和,让观众忍俊不禁。
总之,方言节目就是要做出点花样,翻出点新奇来吸引观众了。
方言节目的火爆也引来了传播界的争议。前段时间,浙江省语委、语言文字专家及相关单位举行座谈会,探讨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办法中规定: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类节目;在播出的方言类节目中,应当加上汉字字幕。主要是怕用方言播音会影响非方言人群收看,这与推广普通话的精神不符。广电局对此已有专门的文件,对方言类节目在内容和时间上加以限制,比如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不得开办方言类节目;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原则上不使用地方方言作为播音用语;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如开办方言类节目,总数分别不超过2档,同一频道方言类节目的数量不超过1档;每档方言类节目每天播出时间总量不超过半小时;广播电台在6:30至7:30之间及11:00至13:00之间,电视台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不得安排播出方言类节目。
按照这一规定,一些办得不错的方言类节目,比如杭州的《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等,都不能在黄金时间看到了,但据了解的情况,有大量的忠实观众为了看方言节目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其中不乏许多的老人。
方言节目的愈演愈烈,方言新闻的火爆,方言剧的热闹,让老百姓的荧屏生活显得轻松而快乐。只要把握好这个“度”,我想方言节目的存在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必然也能为观众的生活增添点乐趣。
谢辞:从06年底开始选题到最终的论文订稿,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和材料,对方言新 6 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大学中一次珍贵的独立学习的经历。其中,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学习上的困难,但最终还是得以解决。
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项仲平老师的悉心指导,从开题报告的指点到论文的指导,项老师多次给我建议和纠正,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受益非浅。同时我也谢谢大学四年来一直给我支持和帮助的班主任,各科任课老师和同学。
注释:
① 翁晓华 《方言节目——评阿六头说新闻》新浪网 2005年2月26日 ② 陈飞 《方言新闻的矛盾分析》 《新闻实践》 2006年5月刊
参考文献:
方言类新闻节目“升级”建议 第3篇
一、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危机
1.受众的局限性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收视群体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 节目在中青年收视群体中缺乏号召力。由于方言的局限, 可以拓展的节目形式和空间有限, 使得此类节目在创造了收视奇迹后缺乏后劲,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研究受众的收视变化和争取新的受众源成了制作方的当务之急。如何增强方言节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是该类节目延长生命力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2.内容的同质化
现存的方言类新闻节目, 大多是民生新闻的方言版, 内容的同质化比较严重。若节目不具有独特的见解, 方言节目就只是流于形式。
二、方言类新闻节目的转机
(一) 方言类新闻节目继续存在的条件
1.“方言文化”在影视作品中大量采用, 并呈现上升的趋势 (见表1)
方言文化本身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 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也增加了其幽默的色彩, 容易得到本地受众的认可, 这种小众化的节目形态适合地方台制作。
2. 传播小众化的理论支持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 信息的大量增加, 传播越来越分众化和小众化, 受众的分流严重。许多在上海打工的巴蜀子弟, 最喜欢的是卫星频道播出的《雾都夜话》、《串串香》、《夜生活麻辣烫》等节目。
(二) 方言类新闻节目“升级”建议
1. 不能仅仅是方言转述
看两则新闻。内容都是说一条公交站点窖井无盖, 同样是杭州电视台的节目, 用普通话播报的《明珠新闻》和用杭州话播报的《阿六头说新闻》, 究竟有怎样的区别?《明珠新闻》这样播:“市民们说, 这个没盖的窖井在白天大家注意一点还可避让, 但晚上就更危险了。”《阿六头说新闻》是这样说的:“专门来这里等车子的人说, 白日里光线亮还好一点, 要是到了夜里墨擦铁黑介格会看得出。人又不是猫罗, 晚上头看得出的呀?”很明显, 方言播报的新闻仅仅在词句上有相应的改变, 形象与内涵并没有多大提升。以为换个方言的说法就增加了媒体的宣传效果, 其实是对媒介文化的误解, 语言方式只解决表层问题, 更重要的是方言所要表达的内容。
2. 防止夸张娱乐
方言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部分出自当地曲艺艺人, 对内容的演绎、夸张、表演的成分较多, 这确实可以吸引一部分当地的受众, 但要防止夸张娱乐。过于娱乐化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把握不好度就容易损害新闻的严肃性, 受众的年龄层次也不允许将新闻泛娱乐化。
3. 加强贴近性
苏州台的《苏阿姨说新闻》约有80%的节目内容是国际新闻和国内重大新闻, 本地新闻只占约20%, 内容与市井生活相差太远, 难以得到本地受众的认同, 节目收视率不佳就不奇怪了。新闻的贴近性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贴近, 更重要的是表达方式的贴近和解读视角的贴近。2005年台风“云娜”侵袭浙江时, 《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阿六头就在节目中拿了一支衣裳叉子, 边做动作边告诉观众“台风来了, 收衣裳了”, 效果非常好。方言类新闻节目应该争取更加自由的表达空间, 对发生在本地的新闻事件进行更加详细、现场、到位的播报。
4. 巩固受众的忠诚度
方言类节目存在的根据之一是受众的分众化和小众化, 节目起初的走红正来源于对小众的“量身定做”。时至今日, 节目在寻求突破时, 惯于思考如何挖掘潜在受众。其实, 方言类新闻节目从语言的特征上看, 已经将一部分受众排除在外, 所以, 与其去迎合其他受众的收视品味, 不如认真琢磨一下固定收视群体的收视品味和习惯的变化。
5. 增加互动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贴近性使得方言节目在制作上都采用了不同程度的互动环节。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观众收看节目时的参与度上, 更体现在话题、观点的互动性上, 这样可以提升节目的亲和力。
6. 用好主持人的号召力
浅析当下电视方言类新闻节目 第4篇
1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概述
1.1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特点
1.1.1 接近性
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职业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对于受众能够产生的吸引力。方言类新闻节目立足于社会实际, 报道群众的日常生活, 贴近普通百姓的职业和生活, 真实、可靠、有吸引力。该类节目的定位、内容的选择、新闻角度的选取以及主持人的播报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接近性特点。
1.1.2 地域性
方言节目独有的特征即地域性, 因此方言类新闻节目受众带有一定地域特色。方言类新闻节目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民俗传统以及生活习惯都密切相关。
1.1.3 平民化
平民化的特点要求节目本身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出发, 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 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视角进行采访和制作新闻, 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和参与。
1.1.4 生活化
生活化要求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内容要源自于日常生活, 节目形式要接近日常生活, 取材的范围要相对狭窄, 贴近生活, 贴近普通百姓。
1.2 当下方言类新闻节目介绍
近年来方言类新闻节目多把“民生新闻 (1) ”、“软新闻 (2) ”放在主要位置, 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联, 诸多地方电视台开始采用方言播报新闻。
现将全国部分方言类新闻节目汇总见表1。
以北方方言的代表山东电视台《拉呱》为例, 该节目的受众是最普通的百姓, 节目播出时间为每天下午五点半, 节目内容主要以家事为主,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反映老百姓的视角和观点, 备受观众欢迎。
2 方言类新闻节目存在的现实意义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方言类新闻节目也不例外, 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营造宽松融洽的氛围
宽松随意是一种风格, 这种风格可以融洽与观众之间的关系、缩短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能有效地打破节目与群众的距离感, 提升生活贴近性, 增强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情感认同, 从而达到共鸣。方言类新闻节目把“宽松随意“作为打造贴近群众的大众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2.2 有利于传播地域文化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民族的不断融合、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内涵丰富而深刻, 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能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 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个性化, 突出节目的优势, 对地域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
2.3 有利于提高媒体的收视率
众所周知, 媒体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 而广告的投放又依赖于媒体收视率, 因此为了得到更多的广告收入, 收视率成为了关键。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出现顺应了这种需求, 并得以发展, 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同时为媒体获得更大利益争取契机。
3 发展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可行性建议
3.1 树立精品意识, 走品牌化经营的道路
作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节目形式, 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电视节目的模式, 该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方言类新闻节目可以从节目名称、宣传语、主持人等方面来建立栏目的品牌识别体系。
此外, 作为原生态的艺术表现形式, 方言类新闻节目要坚持走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超越于生活的艺术再现之路。同时也要控量保质, 避免类似节目一拥而上, 在节目的策划、制作环节上, 严把质量关、抵制低俗, 通过各种手段来保证方言类新闻节目健康发展。
3.2 坚持内容创新, 与时俱进
方言类新闻节目发展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创新节目形式。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内容本身和表现形式上, 同时要避免创作空间上的局限性、忽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造成受众审美疲劳等现象出现。这要求方言类新闻节目在内容上要时刻拓宽节目的制作思路。
3.3 扩大受众面, 增加影响力
方言类新闻节目要增加受众, 扩大影响力, 仅依靠自身先天性优势是不够的, 要使方言类新闻节目能被更多地域的人群接受, 可参考以下可行性建议。
首先, 对主持团队成员的素质的严格要求。主持人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表形象, 还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驾驭方言的能力, 使节目恰如其分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民风。
其次, 节目内容要丰富。当下很多的方言类新闻节目在选题的定位上更多倾向于最贴近民生的、现实性的题材, 而忽视了更多值得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比如当地的地域文化。方言类新闻节目可利用其教化功能来向观众传达正面信息, 提高节目品味, 增加节目质感。
再次, 降低节目理解难度。方言类新闻节目在制作方言节目的后期可以适当加上字幕, 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观看难度, 或是运用普通话做一些简单的旁白, 向受众介绍并说明新闻的环境背景等。
3.4 把握节目形式的多元化, 减俗增雅
方言类新闻节目要想获得良好的收视率, 首先要注重创新, 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方言节目, 比如开播探索节目、反转剧、音乐节目等。
以探索节目为例, 常见的有discovery、动物世界、国宝档案等等, 由于其准确的而定位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纪实节目, 目前方言类新闻节目中以探索形式出现的比例仍偏少。
此外, 方言类新闻节目可把当地最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呈现给受众, 可以通过知识问答、游戏互动、爱心传递等方式进行发散, 以此丰富节目内容, 提升方言节目品味, 使节目变的更有深层次意义和吸引力。
摘要:方言类新闻节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样式, 近年来方言类新闻节目脱颖而出, 凭借浓烈的地方色彩和平民化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方言类新闻节目作为普通话节目之外的一种调剂品, 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本文在概述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对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存在意义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方言类新闻,现实意义,发展,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方言[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 u.com/view/16035.h tm.
[2]秦瑜明.电视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3]郑征予.电视文化传播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5]宗匠.电视娱乐节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6]王科文.电视栏目剧以平民化打造百姓盛宴[J].传媒观察, 2010 (6) :48-49.
[7]汤玉峰, 张宴铭.我国电视方言节目的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1 (13) :3.
[8]刘卓.浅析当下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现象[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7) .
新闻视野下中英方言刑事鉴定初探 第5篇
从这一案件的侦破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还没有在刑事侦查中自觉运用与方言相关的语言学知识, 刑事侦查中的方言鉴定还停留在原始的声语辨认层次上。尽管现在全国各地的刑事鉴定部门已经有非常发达的声纹鉴定技术, 且该技术也将方言声语辨认作为鉴定对象之一, 但主要是在纯物理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或其他非语言学技术层面上对方言进行刑事鉴定。就连国内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也认识到, 目前在中国的环境内, 主要采用物理方法, 借助仪器进行语音的声学分析, 侧重于语音的质量分析, 而运用语音学的方法进行语音分析目前尚未系统展开。 (1) 这一现状严重降低了破案效率。关于这一点, 在常德“91”抢劫案前期, 由于警方对方言缺乏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所作的错误判断及湖南石门金库持枪抢劫杀人案中对方言判断、定位不准确, 导致破案进程缓慢。1996年,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声纹室受理了河北省一起绑架杀人案, 由于涉及刑事方言鉴定问题, 声纹室束手无策, 只能找到某院语言研究所的方言专家, 请他们帮助进行方言鉴定, 才最终根据鉴定结果成功破案。 (2) 刑事方言鉴定发展的这一现状, 制约了我国法律语音学及刑事鉴定法律实践的发展。
英国“霍姆布”案新闻报道中的方言刑事鉴定
1979年至2005年, 世界闻名的英国广播公司对英国“屠夫” (Ripper) 戏弄案长时间追踪报道后, 在其“在线新闻档案”栏目将整个案件的真相公布于众。
经过二十六七年的深入调查, “屠夫”戏弄案已真相大白。该案的嫌犯名叫霍姆布 (Humble) , 一名49岁的男士, 当时他已被警方拘押。他曾以向警方邮寄录音带的方式, 谎称自己是“约克郡屠夫”案中真正的凶手。他的这一行为当时严重影响了警方的视线, 由于阴差阳错, 该案嫌犯当时曾一度被错误断定为杰克。后来, 英国利兹 (Leeds) 地方法院书记员宣读了公诉方对霍姆布的指控。该指控宣称, 27年前, 确切地说从1978年3月1日至1979年6月30日, 霍姆布先生曾向警方和媒体送了一系列信息, 即三封信和一盘录音带。在这些信件和录音带中, 霍姆布自称是当时的约克郡系列谋杀案中的嫌犯是真正的“约克郡屠夫”。他的这一行为严重干扰了警方视线、误导了侦查方向, 给当时警方正在对这些案件进行的调查设置了障碍
在警方的长期调查中, 曾求助于当时的语音学专家埃利斯 (Ellis) 和温莎刘易斯 (Windsor Lewis) 。根据这些录音资料, 两位语音学专家认定嫌犯的语言可能是索思威克 (Southwick) 和卡斯尔敦 (Castletown的“方言”。由于警方一直怀疑这些信件和录音可能是恶作剧, 因而没有重视这些语音资料及两位语音学专家的意见, 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失误。1981年1月, 彼得萨克利夫 (Peter Sutcliffe) , 一名卡车司机, 被逮捕并被指控是“约克郡屠夫”, 是真正的约克郡系列谋杀案中的嫌犯, 该司机后来为减轻其罪责也承认犯有杀人罪。但是萨克利夫没有桑德兰 (Sunderland) 地方的口音, 很明显送录音带和信件的人压根就没找到, “屠夫”戏弄案的嫌犯并没落网。直到2005年10月, 案发26年后侦查有了转机。霍姆布被捕, 并被指控是恶作剧的始作俑者。警方运用当时刚被运用到刑侦中的DNA技术对该案进行重新调查, 从而确定霍姆布是真正的嫌犯。BBC“在线新闻档案”报道了霍姆布一案 (BBC News 21 March 2006) , 从而完成了案件相关情况的整体制作并公开播放。
在逮捕后讯问时, 警方命令霍姆布朗诵相关资料送有关专家辨别, 以佐证嫌犯的真实性。有关专家进行比对、分析后认为, 是同一个人的声音。后来, 法庭上霍姆布提供的住址是桑德兰的南希尔顿 (South Hylton) 郊区福特地产 (Ford Estate) 的弗洛登路 (Flodden Road) , 离当年语音学专家埃利斯和温莎刘易斯推断的作案人的两个可能来源地索思威克和卡斯尔敦仅半英里。
此案表明, 尽管法律语音工作当时受到了主要负责该案调查工作的警官的批评 (当时他也不断受到干扰) , 并且录音带中的说话者也没得到及时确认, 但是该“方言”刑事鉴定工作出奇的精确。这是英国法律语音学专家最早介入方言刑事鉴定工作之中的一个案例, 这一案例的相关新闻报道, 更加坚定了法律语音研究者的信心, 诱发了他们新的研究热情, 并且也证实了“方言”刑事鉴定的可靠性及其对刑事侦查的作用。尽管现在英国法律语音学研究发展很快, 并且对司法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是英国法律语音学界还没有对方言刑事鉴定进行系统研究, 也没有广泛进行方言刑事鉴定方面的司法实践工作。
从上面中英刑事方言鉴定案例的最新新闻报道来看,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国, 法律语音学这一学科的方言科学研究, 还是纯物理性科学研究或电子数据研究等, 其他非语言学研究的“专利性”研究对象还不是很系统, 研究角度还不是很全面, 且其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司法鉴定范围之中。全世界最早用声纹破案的是1963年4月发生的东京吉展幼儿拐卖案, 该案唯一的线索是犯罪嫌疑人打来的威胁电话里的声音。鉴定人员据此推断出该人的年龄、出生地、职业, 为发现嫌疑人提供线索。其后是美国, 该国警方已把声纹鉴定的结果作为初始证据, 并利用这种技术抓获了几名犯罪嫌疑人。 (3) 但是, 这些声纹鉴定忽略了法律语音学尤其是方言学方面的刑事鉴定。后来, 尽管在英国的“屠夫”戏弄案中由于警方轻视语音学家所作的方言鉴定导致该案26年后才被破获, 但是方言鉴定出奇的精确度是进行方言刑事鉴定研究必要性的有力证据。总之, 从这两个中英方言刑事案件方面的最新新闻报道来看, 积极展开刑事方言研究, 并在建立刑事方言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刑事方言鉴定, 从而将之与声纹鉴定有效地结合起来, 是提高破获此类案件效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①杜金榜:《法律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第75页。
②王宁敏:《语音人身分析鉴定初探》, 《人民检察》, 2005 (5) 。
从小众化传播看电视方言新闻 第6篇
一、小众化传播的介绍
1. 小众化传播的定义
小众化传播也称为窄播或分众传播, 把要传播的信息, 不一定是特定的信息利用有针对性的媒介, 传播给特定用户的传播方式。
2. 小众化传播的特点
2.1受众数量不再庞大, 传播内容细化。小众化传播不再追求受众数量的庞大, 而是着眼于特定受众群, 提供符合口味的信息和服务。
2.2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要什么样的信息, 选择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获得。
2.3传、受者之间的互动频繁, 区分模糊。大众传播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其中虽然有互动形式, 但表现较弱, 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而在小众化传播时代, 人人都是传者, 人人又都是受众。[1]
二、电视方言新闻在小众化传播的影响下产生
小众化传播在广播电视产业中应用, 使得电视节目内容得以细化, 受众针对性明确, 节目更加本土化。方言新闻的兴起, 打破一贯的刻板印象, 拉近了栏目和受众上的距离感。
电视方言新闻节目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初现端倪。1994年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堪称“开山鼻祖”;浙江钱江都市频道《杭州佬》收视率也颇高;而最具影响力的是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笔者总结全国方言类新闻栏目, 发现2004至2006年是“方言新闻”盛行的时期。栏目名称同时也具有地方特色, 例如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 “睇”就是看的意思;齐鲁电视台的《拉呱》, “拉呱”意思是闲谈, 聊天。
三、电视方言新闻的兴起
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和媒介的生存环境以及方言自身的传播特点具有很大联系。
1. 电视台之间竞争催生电视方言新闻兴起
绝大部分城市电视台都维持着以广告为单一经济来源的经营模式。若广告商突然撤离, 就给予电视台致命打击。[2]方言新闻的产生缓解了电视台的困境。它使得地方电视台更具特色, 以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与载体, 更深入受众的心理, 引起共鸣。
2. 媒体之间的竞争激进电视方言新闻兴起
近年来广电媒体内部机制备受热议的话题是制播分离。在我国市场化的背景下, “制”更恰当的理解应该为“节目制作多样化”, 这就要求制作适宜市场的节目。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是电视媒体面临更大的竞争。
3. 弘扬地方文化依托电视方言新闻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 多元文化, 多元地域特色方言的国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推动, 语言既是文化得以传播的有效方式, 更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因此保护地方语言是势在必行的。[3]电视方言新闻巩固了本土方言在地方有效传播, 弘扬本土地域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为方言文化的保留作出贡献。
四、电视方言新闻的质疑
1. 方言播报新闻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方言电视节目最大的争议在于对普通话的推广有所阻碍。新闻方言节目使新闻节目更加吸引人。但却为观众接受普通话、学习普通话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方言电视节目深入了社会生活, 影响着主流用语和普通话。方言中的不规范的语言用法, 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在学习上形成误导。
2. 方言播报新闻具有排外性
邵培仁教授从理论的角度对方言说新闻的形式提出了质疑:“方言新闻节目人为地设置了语言障碍。抬高了语言交际和信息传播的成本, 也形成了方言形态的话语霸权。”地域性、本土化使得方言新闻节目无形中具有了排外的色彩, 虽然本土受众觉得十分亲切和熟悉, 而对于外界的受众会觉得语言隔阂, 文化有差距。
3. 方言播报新闻制约了主持人自身的潜力和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也强调对主持人的要求, 但这却与方言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风格发生了矛盾。同时, 从主持人自身的风格发展和素质提高上来看, 对于担当方言电视新闻的主持人自身发展是不利的。
电视方言新闻是电视媒介小众化传播的代表, 是电视媒体、媒介和受众多个因素影响激进下产生的。方言新闻存在有它的合理性, 使得节目更加具有特色性和本土性, 使收视率上升, 增加了地域受众的关注度。但方言新闻存在自身的弊端, 电视台应克服弊端, 使节目形式更加多样, 内容更加丰富, 意义更加深刻。同时电视台应平衡好普通话节目与方言节目的分量, 打造精品节目, 才能真正体现电视方言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小众化传播模式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模式, 造就“一对一受众时代”。小众化传播的出现使得受众更加集中, 市场更加细分。同时它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启示, 由于竞争的加大, 电视方言新闻犹然产生。
关键词:小众化传播,方言新闻,本土
参考文献
[1]杨炯.以小众化传播定位电视媒体和电视节目.文史博览.2006, 03.
[2]张昊.方言新闻:城市电视台拓宽生存空间新招.新闻三昧.2006年1期.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现状与发展探析 第7篇
一、方言的特性解读
1. 方言的集体性和文化性解读
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民众普通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是在移民或者民族融合中自我创造、自我使用的产物。所以方言的形成、发展永远是群体参与的结果,是集体的产物。
中华民族地域广阔,文化多样,而经过长期民族融合、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各个地区的方言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方言产生的机理主要有三个:1.移民;2.发展变异;3.民族融合。方言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首先是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它又反映着方言地区的人文、语言和历史风貌。它与一个地区的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因此,方言具有文化性。
2. 方言的生动性和服务性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敬文东在其出版的《被委以重任的方言》一书中提出,方言是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中国有很多俗语,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其中的乡音其实就是地方方言,它是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也是在特定区域内使用的,也只有在方言产生的特定区域内方言才具有其影响力,才能服务于当地百姓的沟通和交流。再有它承载着历史,记录着情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特定区域的历史和原住居民的情感的体现和凝练,所以它既生动又富于表现力。
二、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分析
1. 分众化、小众化传播的必然产物
就像飞机客舱分经济舱、商务舱,火车车厢坐席分硬座、软座、软卧、硬卧一样,对于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电视产品才是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发展之道。当前形势下,小众化传播、分众化传播是大势所趋,针对特定的区域、特定的用户量身打造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就是针对特定的用户,传播特定信息的传播模式。它的选题内容、表述方式都是针对特定区域内的观众,以当地的人文世故、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为主要内容,观众的忠诚度较高。
2. 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诉求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指出,把当今社会群体分为10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是这类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阶层的分化直接导致受众需求的多样化。
3. 贯彻“走转改”和“三贴近”原则的具体体现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自从去年8月以来,这项活动在新闻宣传战线率先展开、不断拓展、逐步深化,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集中涌现。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也是用老百姓自己的话去表达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方言式的表达缩小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了内容的贴近性,也是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将选题方向定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以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进行播报。更好地探索如何让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更好地发展是践行“走转改”和“三贴近”原则的体现。
三、当前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然,虽然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正在很多地方开办得如火如荼,但是必须注意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选题单一、传播内容庸俗化、节目同质化等等问题,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深入发展品牌化经营
由于方言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集中体验,它也是电视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一定会常办常新。比如笔者供职的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在推出《二哥说事》之后,又推出了《这是天津卫》系列,通过邀请专业学者讲述天津历史和文化,巧妙f将方言解释普及,既拓展了节目内容,又强化了“天津话”这个方言品牌,搞差异化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处理好电视节目新闻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虽然一方之言是一个地方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广泛地使用方言可以直接拉近和受众的距离,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视媒体在推广普及普通话中的大众媒体示范作用,因此,要注意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中方言的使用比例。如在天津电视台的《二哥说事》中,解说部分使用的是普通话,而在演播室评论中则使用的是地道的方言。同时也更应该注意到,由于方言的产生有其文化历史特征,所以方言中尤其是一些俚语、俗称、习惯语中也夹杂着一些低俗、消极、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词汇和粗话,对此,必须仔细甄别,科学地扬弃与剔除。所以,方言类电视新闻要贴近百姓,但是要在对地区方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规范这类节目的用语。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闻战线继续深入开展“走转改”的背景下,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大有可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搞好差异化竞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进一步促进这种新兴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完善方言类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摘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用方言说新闻这种新的电视新闻形式独特新颖、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也是符合和顺应“走转改“要求、观众喜闻乐见的新节目形态。如今,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依然方兴未艾,它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台中涌现出来,“方言表述”越来越成为拉动地方电视台收视率的生力军。方言有其独特之处,电视新闻有其存在发展的形式和特征,它们的结合可以为地方电视台同各大卫视及央视竞争探索出一条新路。
方言新闻 第8篇
1《乡村行》节目的特点
《乡村行》自2008年5月11日起,每周一、三、五晚上19时播出,每期时长20分钟,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服务周到、主持幽默”的节目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认可。草根主持人川胜穿着休闲装,进农家、走地头,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土语讲述发生在农村的人和事。
1.1 栏目定位明晰
蓬莱市作为山东省烟台市的一个县级市,人口数量45万。其中,农村人口30多万,具有广阔的受众市场。《乡村行》以“走进农家,服务三农,做农民知心朋友”为栏目宗旨,开设了《走进农家》《致富加油站》《村里疃外》《川盛热线》《助农信息台》五大板块,鲜活地展现蓬莱乡村新人新事新风貌,以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的方式传递致富信息和致富理念,播发最新涉农资讯。
1.2 主持人平民化
《乡村行》的主持人川胜是一个三十多岁,长相普通的“老爷们儿”,之前没有电视节目主持经验,但性格活泼、幽默,对蓬莱方言驾轻就熟。节目中,他身穿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给人的感觉自然而平实。在主持方式上,他以走动进场,站着说新闻。采访的时候则更加机动,站、坐、走、停,一切跟随被采访对象的活动而定。栏目还给川胜配备了“搭词人”,由栏目组的采编记者出境,把单人主持变成两人甚至多人对话,引出话题,介绍节目背景。
1.3 新闻播报大量采用方言
《乡村行》采用了最能够被农民熟悉和接受的蓬莱方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媒介,提高了新闻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例如,2013年5月24日播出的《逐花而居的养蜂人》,采访养蜂人唐信业时,唐信业说:“这几天忙,一直吃方便面,今天‘戳’(蓬莱方言,意思是过瘾地吃)了一顿猪肉饺子,我就‘得意’(蓬莱方言里是是爱好、喜欢的意思,“意”读轻声)这口。”说到这,川盛又说了一句:“‘戳’完饺子,真‘招挠’吧。”“招挠”在蓬莱方言里是痛快、过瘾、得味、很对口味的意思。在这里使用方言,不仅完整地传递出新闻所要表达的含义,又让受众备感亲切。
1.4 新闻报道贴近民生
《乡村行》把农民身上发生的小事变成荧屏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给受众以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2013年夏季,蓬莱遭遇连续半个多月的强降雨,给果树造成极大损害。《乡村行》以《大雨过后如何保树保果》为题做了报道,邀请果树专家走进果园,手把手教授果农排水保园。雨后,又对果园的后续管理进行了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一位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说,他按照节目里的方法管理果园,自家的果树比别家的长势要好上很多。从此,这个村的群众都成了《乡村行》的忠实观众。
1.5 栏目包装特色化
栏目包装对栏目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片头、片尾、口播背景、字体字号等都是栏目包装的重要元素。《乡村行》的主题曲《俺和你》就很有代表性:“哎,伙计,有什么难心事别忘跟俺说啊。”在蓬莱方言中,“伙计”是口头语,又有称谓的含义。这些只有蓬莱人才能真正理解的词汇点明了栏目的用意,透视了栏目的特性。口播背景被制作成一个农家小院,自然地把观众带到了农村的情境之中。节目中,在屏幕右下角配以主持人川胜的卡通人物形象FLASH,使主持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乡村行》节目的不足
2.1 制作不够精细
同期声字幕对一些方言的文字翻译不到位,记者对某些词汇的文字转述不贴切,容易使不了解蓬莱方言的人看不懂节目,反倒难以起到增强新闻的本土兼容性,实现传播的最大化的目的。
2.2 节目选题渐现“固定思维”
《乡村行》是以农村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地域空间和人员都有限,容易造成重复采访和报道。由于农业受季节影响较大,这就形成了在节目里“春天看开花,夏天论结果,秋天看收获,冬天学技术”的套路,缺乏新意。
3 结语
虽然我国对地方台使用方言播音要求不能使用方言播报新闻,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以方言形式播出的新闻节目有好几十档,收视率在当地都名列前茅,显然方言新闻目前仍有较为广阔的受众市场,只要运作得当,方言新闻将在传播市场上占据相当大的一个份额,是各地方电视台合理规避央视、省级卫视的正面竞争,争夺受众的重要武器。
摘要:近年来,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地方媒体为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为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确立有限的受众市场。在摸索新闻本土化过程中,使用方言进行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诞生了。
关键词:方言,新闻节目,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王春丽.论方言新闻节目的个性化[J].新闻爱好者,2011(17).
方言新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