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语文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枫桥夜泊语文教学反思 第1篇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山阳县城区一中王 莉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的图画、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由于学生阅历浅,尽管在教学中反复读,并结合作者的经历引导讲解,但是学生对“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由此说明在小学生的诗文教学中,引导启发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钻研,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枫桥夜泊语文教学反思 第2篇
整个上午,我都沉醉在诗一般的课堂氛围中,跟随王老师的每一步教学,专注中时光转瞬即过,那味却悠悠不绝。心灵最大震撼之一――师之功底。
教师本人身上、言语间所传输出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作为一个师者最基本也最凸显的地方。王老师的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信手拈来,都使人感到师者本身的功底。也许正是这份功底使师者的教学风格更显从容淡定,自然深远。不论是诗歌教学以后报告讲座,教师自身的这份文化修养和学术魅力,都犹如诗之有韵、有味、有境,让人听罢仍语音萦绕,回味深长。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第3篇
1.通过吟诵,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通过字源识字及语音意义理解“霜”字浸透的寒意。
3.通过吟诵, 理解诗歌描述的场景、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亲爱的孩子们, 古代的文人, 大多数都像李白一样, 在童年、少年时代“读万卷书”, 习得一身本领。然后“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 世事多艰,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时候, 漂泊异乡的诗人们就会情动于中而发于言, 反复吟咏, 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看:
(1) 建德江的一艘小舟内, 孟浩然吟出了 (出示《宿建德江》, 请生读。)
(2) 明月夜 , 李白吟出了 (出示《静夜思》, 请生读。)
(3)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 王安石吟出了 (出示《泊船瓜洲》) , 请生读。)
(4) 《春江花月夜》里的游子, 吟诵着 (出示《春江花月夜》, 请生读。)
2.是呀, 我们中国人一直崇尚“万物一体, 同生共荣”。明月在天, 就可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明月在天, 就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然而, 月落之后呢?官员铨选落榜之后, 唐代诗人张继就倾诉了他夜泊枫桥月落之后的情绪。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
二、读诗歌题目
1.请一起读读题目。
2.你从题目里得到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事件)
三、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翻开书, 标出吟诵符号, 自由吟诵,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2.指名读, 师生评价。 (参考:字字有交代, 每一个字的声母、韵母、声调都非常清晰, 诗歌节奏分明, 平长仄短, 韵字拉长也读得非常到位。)
3.全班一起吟诵。
四、听吟诵录音, 初悟诗情
1.听名家录音, 掌握基本情感。
读诗, 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更要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感情来。我们来听听名家各具风格的吟诵录音, 请用心倾听, 待会儿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听完之后的感受。
(播放陈少松老师、徐建顺老师、杨芬老师的吟诵录音)
2.反馈:你用哪个词来表达你听完这首诗的感受?
3.总结:孩子们, 听《枫桥夜泊》, 有人听出的是忧愁, 有人听出的是寂寞, 有人听出的是凄凉, 也有人听出的是寂静。 (板书学生说的词汇)
五、理解诗意, 情通诗人
1.孩子们, 吟诵名家也是从字里行间、从诗歌的声韵意义里感悟出来的。现在, 请你自己反复吟诵诗歌, 结合注释, 结合声音的意义, 看看插图,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自由学习)
2.反馈, 师相机评价并补充。
(1) 过渡:同学们, 咱们一行一行地来看看吧。第一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达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2) 讨论第一行诗歌。
A.生自由发言, 师相机补充。
淤第一行诗歌里, “月、落”两个高而短的入声字。“月”是高悬天空、唯一可以给诗人以光明的月亮, “落”是极快地落下。落第之后的张继看着这一切, 想到人的生命有限, 自己不能铨选做官施展才华, 就只能看着珍贵美好的年华像落月一样无奈地流逝, 留给自己的只有理想无法实现的人生, 他是多么忧伤啊。同学们, 再吟诵一下这两个字, 多么美好而短暂的生命, 多么哽咽断肠的声音啊!
于“乌啼”拉长而合口韵的“啼”字, 好似诗人心底一声声的哭泣。
盂“霜”字介绍。出示图片:同学们, 这就是“霜”。
字源解义:“霜”可不像它看起来这么美丽。《说文解字》里说:“霜, 丧也。成物者。”上面的“雨”字头, 表示跟天气、水汽有关, 这些水汽遇到严寒, 就结成小冰晶, 凝结在果子和草叶上, 将植物冻坏、冻死, 同时将破坏农作物的害虫冻死, 让经得起霜雪的农作物成熟。“霜”在古代从来都是浸骨严寒的代称。
B.再听杨芬老师的吟诵吧。
杨芬老师 把第五个 字的“霜”字拉长了, 为了强调霜的严寒。可怜的张继蜷缩着躺在小船上, 感觉多么凄凉啊。大家一起再吟诵一下“霜满天”
C.月落是生命的流逝, 乌啼是生命的哭泣, 霜满天是生命正在经受困苦的煎熬。亲爱的同学, 现在, 你就是张继, 一起来吟诵第一句, 倾诉你心中的愁苦吧。
(3) 第二行诗歌的哪些字词向你传递着寂寞孤独、忧愁凄凉的情绪呢?
A.“江枫”:江村桥和枫桥就在前方, 黑黢黢的一道影子。
B.“渔火”:渔船上的微弱灯火, 忽明忽暗, 鬼火一般, 凄凉恐怖。
C.“对愁眠”。
淤孩子们, 除了理想不能实现、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 张继还在愁什么呢?课前我们都读过张继的故事。同桌讨论一下。
于没有一个人陪伴, 孤零零的张继看着月亮落下, 看着黑黢黢的无言的江村桥, 看着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火, 听着乌鸦凄厉的啼鸣, 满怀愁绪地躺在江上的小船里, 等待着漫长的黑夜过去。“小张继”们, 低低地吟诵第一、二行诗歌, 尽情地倾诉你的忧愁、你的痛苦吧。
盂自由吟诵, 表达情感。
榆指名吟诵, 师以评价代引导。
(4) 夜半钟声化忧愁。
孩子们, 从这两行诗里, 又有哪些字词能让你体会出诗人孤独、忧伤的情绪呢?
A.入声字“客”的哽咽, 让我们仿佛能听到客居他乡、漂泊异地的张继心底的哭泣。
然而, 不光是这样, 让我们静下心来, 和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张继一起倾听 (钟声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一声!这清越空灵的寺庙钟声啊, 声声敲打着诗人的心灵, 声声过滤着诗人的愁绪, 声声抚慰着诗人的忧伤。这钟声, 仿佛在说, 张继啊张继孩子们, 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 接着“张继啊张继”, 写一写钟声的诉说吧。
B.生自由发言, 师相机评价。
C.总结:是呀, 尽管客居他乡的落榜诗人愁绪万千, 也没有了明月相伴, 然而, 有了这空灵庄重的钟声相伴, 万般愁绪终归于平静了, 所以全诗以平声字“船”结尾。一起吟诵这两行诗歌吧。
3.吟诵全诗。
同学们, 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 但是, 没有多少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 感人肺腑。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
(师生齐读《枫桥夜泊》)
六、拓展:钟声悠悠情满天
1.从张继之后, 从《枫桥夜泊》之后, 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中国诗人的心中, 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景物, 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 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听, 张继之后, 四百多年过去了, 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课件出示诗句, 师生齐读诗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听, 八百多年过去了, 这怀念的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课件出示诗句, 师生齐读诗句。)
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 这温暖的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课件出示诗句, 师生齐读诗句。)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2.孩子们,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今天, 你读了《枫桥夜泊》, 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 你一定会去看一座寺庙, 是哪座寺庙?
来到寒山寺, 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 是谁?
想到张继, 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吟诵一首诗, 那就是《枫桥夜泊》。
来, 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集体吟诵《枫桥夜泊》)
漫读《江南》《枫桥夜泊》 第4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最是江南采莲时
有些诗,需要在琵琶声里,缓缓念出。
这声音不能靠近,犹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灵的,娴静的,带着春意的欢喜泊在江南的绿韵中。
有些诗,需要伴着舞蹈而行。弦声切切,舞姿翩跹,有多少婉转缠绵,在水袖轻舞间,春去夏来。
江南的夏日,离不开一池池清荷。碧绿的荷叶,玉石翡翠般挤满荷塘。是怎样的一种繁茂和旺盛啊!
塘水清澈可鉴,那些调皮的小鱼儿,尾鳍轻摇,你的心中早已是涟漪四起。目光追随着小鱼儿,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恍惚间,如在梦中。
你听,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一群采莲的姑娘翩然而至。她们素衣罗裙,低眉含笑,婉转的姿态,如荷叶间散出的古典的沉香。
这些采莲的女子,任纤纤细指在荷叶间翻飞,粉粉的脸蛋如荷花盛开。在她们的船头,刚刚采下的莲蓬已经像小山一样堆起。
你听,有清凉的歌声响起。原来,快乐的不只是鱼,还有这些采莲的姑娘!原来,这首诗所表现的便是这份劳动生活的快乐。
这样的一份自然、纯粹和美好,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和向往?还好,我们可以以歌记之,以舞载之。
“乐府”便是这样一种很特殊的官署,主要任务就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汉乐府”当然是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为什么这样一首简单,甚至有些稚拙的诗歌能流传至今,并令每一个传唱它的人欢喜不已?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朴素明朗,犹如天籁。它是人类美感本能的自然流露,并且,它的单纯、稚拙是不容模仿的。
原来——简单,最美!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霜满天泊枫桥
如果要我画一幅以《枫桥夜泊》为主题的画,我一定会把画面的背景确定为深蓝色。那像海一样深蓝色的忧郁,是这幅画弥散开来的无法抑止的气息。
远处:秋夜无言,残月似钩;秋霜如雪,寒气逼人;老树静立,寺宇若现。近处:江畔枫树,隐隐绰绰;渔舟灯火,闪闪烁烁;客船夜泊,清冷寂寞。此情此景,令人深感孤寂与落寞。而栖鸦的夜啼、古寺的钟声,使羁旅之情更加不堪。
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据《全唐诗》中记载,大约30篇左右。而让他声名远扬的便是这首《枫桥夜泊》。
诗的首句,只七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即诗人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受到的。诗人看到的是: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只有上弦月才在半夜时分落山,这就交代了夜泊的时间。诗人听到的是:夜间乌鸦的啼叫。乌鸦夜间一般是不叫的,一定是受到了外界的干扰。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是来了一条客船,也许是月亮落下时光线明暗发生的变化,惊动了这几只乌鸦。诗人感受到的是:寒霜满天,凉气浸骨。三种不同的感受组成了一个特定的景象。我们不难推测,这是在深秋,或者初冬,一个上弦月的子夜。
诗的第二句,“江枫”和“渔火”都是“暖色”,而第一句中的“霜天”和“残月”都是“冷色”。这样的一种冷暖交织,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孤寂、惆怅之情。
梁代是一个非常崇尚佛教的时代。“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描述就是这种情景。寒山寺建成于梁代,据说有一个叫寒山子的和尚在这个寺庙做过主持,故称“寒山寺”。自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之后,寒山寺就更加有名了。
那千古的钟声,旷远、悠长,每一下都敲打在诗人的心上,也敲打在我的心上。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第5篇
所以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读古诗,初步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初步感受诗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愁绪。我们要把能读到的尽量就读并且抓这首诗的诗眼,围绕“愁”来展开教学。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第6篇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习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第7篇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 “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一、精心设计、当好导演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听说读写、教给学法
语文训练要扎实。本课教学注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体现在:
1,“会心吟诵得其韵”。由读通读准,到读出愁绪,由边听录音诵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到背诵古诗、吟唱古诗,由始至终都把对古诗的诵读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
2,“我口说我心”。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张继愁因后,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既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我和学生及时总结读书方法:
1,搜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利用偏旁来记住字形、揣摩字义的方法;
3,借助注释学古诗的方法;
4,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方法;
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
6,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法;
7,想象画面直观意象法,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许汉老师说过:“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阅读其实就是“还原”――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此时,把诗中的“画”,在学生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再用嘴巴把整首诗的画面描绘出来,既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又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感受魅力、阅读积累
从“泊”字想到《绝句》,从“客”字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相隔千年的张继,相隔千里的寒山寺和枫桥也如临其境,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借此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枫桥夜泊语文教学反思 第8篇
一、说说感觉
[片段1]“说出你的感觉”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一直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了。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去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愁。
师:好!把这个字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
生:神秘。因为他先说“霜满天”,后又说“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很神秘。
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给你一种感觉叫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是“幻”。因为诗中说“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并没有看到寒山寺,只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上传来。这种情景就是幻,若有若无的“幻”。
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是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把“凄凉”写下来。
生:我的感觉是“朦胧”,我是从前两句感觉到的。从“月落乌啼”和“江枫渔火”可以感觉到非常的朦胧。
师:好的,把“朦胧”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那么,为什么《枫桥夜泊》带给你的是愁,是凄凉,是朦胧,是神秘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一想,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自学)
[评析]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这样说:“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个环节,王老师正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境,撩拨起他们的悟性与灵性。再通过有滋有味的说,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在与文本的交互中达成了意会,从而达到了“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二、谈谈感受
[片段2]“想象一下画面”
师: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
生: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月落乌啼。
师:看到了月落,把这个词语画下来。因为愁眠,他看着月亮缓缓地从东边升起,又看着月亮缓缓地往西边下沉,从地面完全消失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再看,就在一片朦胧和幽暗之间,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
生:水边的枫树。
师:看到了江枫,标出这个词语。江枫,你们看到了吗?(生回答看到了)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把眼睛闭上,这回你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看。(教师充满感情地独白)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看到了吗?睁开眼睛,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枫树的画面,谁来?(话筒指向一生)有一幅画面在你眼前定格,那是
生:一片火红。
师:你看到了枫树的颜色,那是因为被霜打了之后,所泛出的红色。(话筒指向另一生)有一幅画面在你眼前定格。
生:我看见枫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在了江面上。
师: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江面上,你的感觉,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生:愁。
师:愁,这就是诗人。(话筒指向一生)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那江边有枫树,那些枫树被风吹得沙沙响。
师:瑟瑟作响。在秋风的吹拂下,缓缓地摇曳着,是吗?
生:嗯。
师:你的情绪是
生:低沉的。
师:低沉,又一个诗人。是的,愁眠,因为愁眠突然发现了江枫。继续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评析]
王老师认为,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诗人看到的景物。他对学生说:“江枫你们看到了吗?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接着,他就让学生闭起眼睛来听。在教者声情并茂的描述中,语境还原了,学生的感受也就丰满了。一幅泊船江边的夜景图就款款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幽幽的愁绪就在他们心头弥漫、荡漾。
三、表表感悟
[片段3]“猜猜看”
师:当乌鸦凄厉的啼叫之声划破秋夜的宁静,消失了,消失之后天地更加朦胧、更加寂静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诗人的耳边响起了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把“钟声”一词画下来。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就是因为愁眠,还是因为愁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然悄然发生了变化,诗人用三个字来表达自己身体异样的感觉,这三个字是
生:(齐声)霜满天。
师:画下来。孩子们,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看到过吗?(有的学生点头)没有,怎么可能看到。因为按照生活常识,那霜是凝结在哪里的?
生:地上。
师:地上的,在草上,在瓦片上,在树枝儿上。因为这样,大诗人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窗前明月光
生:(齐声)疑似地上霜。
师: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霜只能满地。问题来了,张继写错了,肯定写错了。霜只能满地,不可能满天,你怎么看?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遐想呢?
生:因为他哀愁,没有办法睡觉,然后他感觉到天上朦朦胧胧好像有霜一样。
师:听听,女孩子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她提醒我们这霜满天的感觉跟什么有关系?
生:(异口同声)心思。
师:跟他的心思,跟他的心情有关系,太对了。想一想,霜满天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冷不冷?
生:(异口同声)冷。
师:哪里都是冷啊,天上冷的,地下
生:(齐声)冷的。
师:前面冷的,后面
生:(齐声)冷的。
师:左面冷的,右面
生:(齐声)也冷的。
师:天地间包围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声)冷。
师:冷的只是他的身吗?
(生摇头)
师:更是他的心,猜猜看,这张继为什么会感觉冷呢?为什么会愁?为什么会又愁又冷?
生:可能是因为张继当时怀才不遇。
师:怀才不遇啊!不得施展自己的宏才伟略,他冷,他愁。继续猜。
生:还有可能是当时政治上腐败,他努力了却没有办法改变,感到心灰意冷。
师:面对政治的腐败,面对社会的黑暗,他无能为力,所以他冷,他愁。
生:可能是当官的时候他被诬陷了。
师:做官,他想做一个好官,做一个清官,却被人排挤,被人诬陷,所以他冷,他愁,是吗?
(生点头)
师: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张继,夜泊枫桥的张继,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心冷、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种霜气满天的寒意、冷意和愁意。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就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评析]
“猜猜看”,语文有这么教的么?然而就是这么随意的一猜,就让学生把自己心底里的灵感和顿悟给猜出来了。这就是语文的奇妙,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感的形成和成熟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悟性和直觉,它不是教师的教给就能达到的,更不是机械的训练所能完成的。或者说,言语智慧的形成是一个与文字相亲相爱的过程,是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漫游的过程,教师要做的是营造、渲染一种言语的场境,然后去点拨、引导和诱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这样说:自己教了一辈子语文,悟出了三句话,其中一句是:“不要做教’师,要做导’师。教师时代应成为过去。”
四、写写感言
[片段4]“你就是钟声,你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师:就在这个时候,你听,(钟声响起)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请注意,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在愁眠的张继耳边,你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屏幕显示:
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师:好,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其实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提笔的瞬间,你突然有一种感觉,你真有话对张继说。其实那不是钟声,那是你想对张继说的心声。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仿佛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你听到我这美妙的钟声,也许可以将那烦恼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师:这真是知冷知热的钟声,谢谢你,我的钟声。那钟声还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睡吧,睡吧,好好睡吧。
师:这真是善解人意的钟声。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那钟声还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你怀才不遇,可千万别泄气啊。
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那钟声还对张继说
师:放下吧!放下你的愁。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然而,此时此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温暖的钟声,在这激励的钟声,在这唤醒的钟声中,随着钟声一起消失的,一定还有张继那一份愁眠。
[评析]
在绵绵的愁绪中,王老师话锋一转,把学生从千古一愁的意境中拽出来,引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之上。
枫桥夜泊语文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