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精选10篇)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第1篇

一、田间症状表现

番茄灰霉病主要为害番茄叶片和果实,也为害花及茎。叶片染病后,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为浅褐色,稍有深浅相间的轮纹,边缘逐渐变为黄色,以后叶片干枯,表面产生灰色霉层。果实染病,先从花器开始,残留的柱头或花瓣被侵染后向果柄、果面扩展,被害处果面变成灰白色,软腐,潮湿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子实体,病果一般不脱落,失水后变硬。花部感病,使花腐烂,长出淡灰褐色霉层,并引起落花。茎部染病后,先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长椭圆形斑,潮湿时病斑长出绿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二、防治措施

1. 选用良种严把育苗关

选用抗病良种能提高番茄抗灰霉病的能力。育苗应选用无病新床土,最好是多年未种过番茄的葱、蒜或粮食作物的土壤,注意不要在病区棚室取土育苗或分苗,以防幼苗感染病菌。

2. 合理密植

根据具体情况和品种形态特性,合理密植。大棚早熟栽培,单穴定植,一般每亩栽植4000~5000株,株距30~35厘米。同时施用以腐熟农家肥为主的基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植株过密而徒长,影响通风透光,降低抗性。

3. 清洁田园

定植前要清除棚室内残茬及枯枝败叶,然后深耕翻地。发病前期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和下部黄叶、老叶,带到棚室外深埋或烧毁,保持棚室清洁,减少初侵染源。在田间操作时也要注意区分健株与病株,以防人为传播病菌。

4. 降低棚内湿度

高畦栽培,采用低灌供水,避免漫灌,浇水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忌阴雨天浇水,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另外,在畦沟里铺一层干稻草,不仅可缓释地表水,而且能缓和作物生长层气温变化,减少因高湿大温差所造成的结露,并有吸潮作用。

5. 变温通风

据研究,31℃以上的温度可减缓灰葡萄孢菌孢子的萌发速度和数量,因此,选晴天上午稍晚放风,使棚内温度迅速升高至33℃再放风。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仍继续放风,下午棚温要求保持在25~30℃;当棚温降到20℃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在15~17℃。阴雨天应及时打开通风口通风。

6. 去除残留花瓣和柱头

冬季棚室花卉灰霉病的防治 第2篇

冬季棚室花卉灰霉病的防治

近几年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花卉种类日趋呈现多样化,而且名特优花的比重逐年提高.但随着花苗的不断引进,病原逐年积累,灰霉病日趋严重,有些花的.发病率高达60%,已成为棚室花卉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降低了花卉的观赏价值.

作 者:崔晓华 焦慧娟  作者单位:崔晓华(河南省滑县种子公司,456400)

焦慧娟(河南省滑县林业局,456400)

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GUN KEJI 年,卷(期): “”(2) 分类号:S4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灰霉病 防治效果 轮换使用

近几年山东省潍坊种植番茄的地区,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番茄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应响了农民的增收。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是保护地番茄上的主要病害。病害初侵染部位主要为花、果实的残留花瓣和柱头,叶片从叶缘受伤的部位或以掉落到叶片的花粉为主要侵染点,造成烂果、烂叶,对保护地番茄生产构成极大威胁,由于连年的化学防治加上农民轮换用药的次数少,造成了灰霉病的严重发生。为了较好的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为老百姓防治灰霉病提供依据,进行了本次药效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50%腐霉利WP(山东天达植保有限公司),40%嘧霉胺SC(青岛翰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氯烟酰胺WP(山东百信作物科学有限公司),25%乙霉威WP(山东罗邦生物)。

2.供试作物

韩粉1号番茄。

3.试验设计

处理1234Ck

药剂50%腐霉利WP40%嘧霉胺SC50%氯烟酰胺攻霉杀菌清水

倍数10008001500600

4.小区排列

小区面积20㎡,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

5.处理方法

试验于2009 年3月份在潍坊市寿光稻田镇马寨村番茄大棚内进行,种植面积666.7㎡。试验采用喷雾法,使用3WB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孔口径为1.0mm。先将药剂摇匀,用吸管抽取所需药量或者用天平称取所需药量,加少量(150ml左右)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再加到所需水量搅拌均匀加到手动喷雾器中作定向喷雾。

设50%腐霉利WP 1000 倍液、40%嘧霉胺SC 800 倍液、50%氯烟酰胺1500 倍液、攻霉杀菌 600 倍液、4 个处理,以喷洒等量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于花期即灰霉病初发期采用叶面均匀喷雾的方法施药,3 月19日、27 日施药2 次。

二、试验调查

1.调查方法

第一次施药前调查病害基数,在第1次施药后7d,第2 次施药后7d、14d 各调查一次,共计调查4 次。采用5 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株,共10 株,每株上、中、下部各取5 片叶,调查灰霉病病情指数。叶片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0 级—无病;

1 级—单叶片有病斑3 个;

3级—单叶片有病斑4~6 个;

5 级—单叶片有病斑7~10 个;

7 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 个;

9 级—单叶片病斑占叶面积1/4 以上。

2.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1)、(2)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和防效。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2)病情指数= ———————————————×100

调查总数×9

CK0 –PT1

(2)防治效果(%)=(1- ————— )×100

CK1×PT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三、结果与分析

四种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表

四、结论

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比较常用的药剂像腐霉利、乙霉威由于连年使用,造成病菌抗性上升,不如刚开始用的时候效果明显。试验中氯烟酰胺防治效果最好。第一次施药后7d和第二次施药后14d防效分别达到了73.88%和85.03%。其次是40%嘧霉胺SC,第一次施药后7d和第二次施药后14d防效分别达到了70.34%和80.51%。两种药剂都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值得在日常生产中使用推广。当然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轮换用药,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生。

通过本试验研究表明,在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上可以选用40%嘧霉胺SC和50%氯烟酰胺WP轮换使用,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宝聚,朱国仁.番茄灰霉病发展症状诊断及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1998,24(6):18~20

[2] 朱丽华.田间灰葡萄孢菌株对杀菌剂抗性的机理[J].世界农药,2003,25(2):32~35

[3] 刘波,叶钟音,刘经芬,等.灰霉菌对速克灵抗药菌系特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2,19(4):297~302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早期防治技术 第4篇

1 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不仅危害叶片、花、茎, 还严重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 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 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 后向柱头、子房、花柄扩展, 有大量的灰白色霉层产生, 软腐;果实受害, 多由花器侵入, 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 病斑呈水渍状软腐, 扩展快, 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 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 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1]。

2 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 (寒冷地区) 或菌丝体及分孢梗 (温暖地区) 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 菌核萌发, 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作业传播蔓延, 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 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 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尤其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病菌为弱寄生菌, 发育适温为20~23℃, 最高31℃, 最低2℃。空气湿度高时发病重。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3 防治技术

3.1 选择抗性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 推广应用高抗灰霉病番茄品种是防治灰霉病的基础。

3.2 改进栽培技术, 实施生态防治

(1) 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换气, 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 可有效预防番茄灰霉病。白天当棚室温度达到33℃时, 开始放风, 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 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2]。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放风风, , 当当温温度度降降至至2200℃℃时时, , 关关闭闭通通风风口口, , 使使夜夜间间温温度度保保持持在15℃左右。早春要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 掌握通风时间。

(2) 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 降低棚室相对湿度, 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 浇水后不仅要在棚两头通风, 还要尽量在棚室两边增加透风口, 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

(3) 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 放入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 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 防效达90%以上。

3.3 合理轮作套种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 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 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危害[3]。

3.4 科学施药, 及早防治

第1次喷药应在定植前, 苗床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速克灵) 1 5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预防菌核萌发的孢子侵染幼苗。第2次用药在蘸花时带药。做法是每穗果开花时, 在配好的2, 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 加入适乐时 (10 m L适乐时对自来水2 kg) , 进行蘸花或涂抹, 使花器着药, 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3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 d用药, 此时果实正处在快速膨大期, 喷药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实。如遇连阴雨天气, 气温低, 间隔7~10 d, 连喷2~3次, 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3.5 讲究喷药技术, 提高防治效果

每次喷药前将番茄的老叶、黄叶、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 既减少病原基数, 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4]。喷洒植株叶片要周到细致, 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山墙、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 做到全面杀菌。喷药应抓住3个要点:一是大棚前沿湿度高易发病, 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背面重点喷。及早发现中心病株, 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 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如21%菌克400~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适乐时750倍液, 有利于提高防效, 降低成本, 延缓抗药性。如果连续阴天棚内湿度大, 可使用木霉菌 (特立克) 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 见效快, 效果好。

参考文献

[1]高绪宝, 刘汉国, 罗厚德.越冬翻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3) :98.

[2]郭学习, 蒋笑军, 王洪利, 等.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167.

[3]赵干青, 刘涛, 张亚丽.温棚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 2009 (2) :38.

抗叶霉病不同基因型番茄的光合特性 第5篇

关键词:番茄;叶霉病;光合特性

中图分类号:S641.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185-02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随着我国保护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在我国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给我国番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1]。目前,关于番茄叶霉病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理小种鉴定、抗病资源筛选[2]、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有关番茄叶霉病侵染引起番茄植株光合特性变化的报道较少。本试验通过苗期人工接种当地番茄叶霉病病菌,侵染抗病、感病及杂交种番茄,测定植株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以期为番茄种质资源研究、叶霉病抗性鉴定及品种筛选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番茄抗病品系16、番茄感病品系61、番茄组合1661(16为母本,61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番茄育种课题组提供,2013年7—11月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温室大棚进行试验。于当地种植番茄温室采取发病菌叶,参照王美琴等的方法[3],在PDA培养基上对叶霉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后使用。

1.2方法

番茄抗病品系16、番茄感病品系61、番茄组合1661幼苗[LL]长至2叶1心期时移植营养钵,每小区30株,重复3次。幼苗长至3~5张真叶时喷雾接种叶霉病病菌,接种孢子浓度为0.1亿个/mL,对照组喷施清水。接种前后保湿24h,接种后白天温度维持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2℃左右。接种前1d及接种后1、5、10、15d利用GFS-3000型便携式光合仪(德国WALZ公司)测定番茄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每个品系(组合)随机挑选生长发育程度相同的3株,测定部位为从顶部向下完全展开的第4张真叶,设置光量子通量为1000mol/(m2·s),叶温为25℃,重复3次。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基因型番茄光合特性

接种前,番茄品系16与61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极显著。接种后,品系16净光合速率上升幅度为14.64%,品系61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为31.75%,二者下降幅度差异极显著。品系16、品系61接种前气孔导度差异极显著,接种后差异不显著。品系61的气孔导度下降幅度为23.01%,极显著高于品系16、组合1661(表1)。

2.2接种前后不同基因型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变化

接种后,品系16与组合1661净光合速率整体变化幅度均较小,品系61下降幅度较大。各品系(组合)在接种后1d净光合速率均增加。接种后1~15d番茄品系61净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组合1661与品系61相比下降幅度不明显;品系16净光合速率在接种后先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到接种前水平(图1)。

2.3接种前后不同基因型番茄的气孔导度变化

各品系(组合)接种第1天气孔导度均下降,番茄品系61的气孔导度接种后下降幅度最大,番茄品系16、组合1661气孔导度变化幅度较小,并随接种时间的增加逐渐恢复到接种前的水平(图2)。

2.4接种前后不同基因型番茄的胞间CO2浓度变化

各品系(组合)接种后胞间CO2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品系16、组合1661上升幅度较小,品系61上升幅度较大。品系16接种后1~5d略有上升,随后恢复到接种前的水平;组合1661胞间CO2浓度较接种前相比有小幅上升;品系61接种后胞间CO2浓度上升明显,说明叶霉病病菌对感病番茄的胞间CO2浓度影响较大,对抗病番茄影响较小(图3)。

2.5接种前后不同基因型番茄的蒸腾速率变化

接种后1~15d,番茄品系16叶片蒸腾速率基本不变;组合1661、品系61接菌后1d叶片蒸腾速率均有所增加,随后组合1661叶片蒸腾速率缓慢下降并恢复至接种前水平,番茄61叶片蒸腾速率则持续下降。说明叶霉病病菌侵染对感病番茄的叶片蒸腾速率影响较大,抗病番茄基本不受影响(图4)。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番茄品系16与61的净光合速率接种前差异极显著,二者下降幅度差异极显著。品系16、61接种前气孔导度差异极显著,接种后差异不显著。品系61的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极显著大于品系16、组合1661。番茄品系16与1661的胞间CO2浓度接种前差异极显著,组合1661同品系16胞间CO2浓度接种前后差异均极显著。番茄品系16与61接种后15d蒸腾速率差异达极显著。品系61接种后蒸腾速率与接种前相比下降了27.43%。接种前1d,番茄品系16与61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差异均极显著。随着叶霉病病菌接种时间的延长,感病品系61胞间CO2浓度表现为增长趋势,而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呈降低趋势。组合1661、抗病品系16的光合参数变化不大。这与以往报道的番茄白粉病[4]、番茄黄化曲叶病[5]、黄瓜靶斑病[6]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一致。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病菌侵染引起植物气孔部分关闭,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7]。柯玉琴等认为,感病品种受抑制程度大于抗病品种[8],张振贤等的研究结果[9]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番茄叶霉病菌侵染导致植株叶片光合能力下降,但也导致CO2的供应能力超出植株光合机构同化的能力,因此短时间内感病品种胞间CO2浓度增加[10]。可见,番茄叶霉病侵染导致感病番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对抗病番茄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宇飞.我国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4):411-414.

[2]张桂芝,杨昇,牛柏忠,等.番茄叶霉病生理小种鉴定和抗源筛选[J].北方园艺,2003(3):53-53.

[3]王美琴,王海荣,刘慧平,等.番茄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303-307.

[4]吴昊,董华芳,许延波.番茄白粉病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06-9008.

[5]于力,阎君,郭世荣,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侵染对番茄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3):22-25.

[6]樊仲庆,谢永成,查仙芳.靶斑病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58-159.

[7]郭興启,李向东,朱汉城,等.马铃薯Y病毒(PVY)的侵染对烟草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0,30(1):94-95.

[8]柯玉琴,潘廷国,方树民.青枯菌侵染对烟草叶片H2O2代谢、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36-39.

[9]张振贤,周绪元,陈利平.主要蔬菜作物光合与蒸腾特性研究[J].园艺学报,1997,24(2):52-57.

[10]艾希珍,王秀峰,郭延奎,等.弱光亚适温和低温对黄瓜气孔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063-2068.

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综合防治试验研究 第6篇

1 试验方法

1.1 地膜覆盖防病效果调查

在双辽市辽西街吉兴村1、2屯调查高畦覆膜滴灌棚、高垄覆膜滴灌棚和低畦漫灌棚 (对照) 番茄灰霉病发生程度和产量效益情况。

1.2 抗病品种调查

在近郊5个蔬菜村调查棚室番茄不同品种间灰霉病的发生程度, 比较其抗病性。

1.3 科学通风防病效果调查

在巨丰村早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高位曲线通风 (即在温室及大棚顶端增设塑料烟囱, 高35~45cm, 直径30~40cm, 每栋棚室5~7个) , 温室前沿及大棚四周围裙, 使棚室温度上午保持在25~28℃, 下午25~20℃, 当棚室温度降至20℃时, 关闭通风口, 减缓温度下降, 记录发病期及病果率, 比较防效。

1.4 药剂筛选及施药技术试验

药剂筛选:在吉兴村4、5屯进行, 供试4种药剂, 使用浓度如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A)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B)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C)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D) 。在果实零星发病时连续喷药2次, 间隔10d, 以清水为对照, 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2畦区, 小区面积20m2, 品种为402。

药防技术试验:设3个处理, 处理1:在番茄分花期蘸花加药 (在2, 4-D或番茄灵蘸花液中加入0.1%速克灵) , 且促果水前再喷1次药;处理2:果实发病初期全株喷药2次 (喷药期间隔10d) , 药剂均为50%速克灵1 500倍液, 空白作对照, 对比排列, 2次重复, 小区面积24m2, 品种为402。调查番茄病果率和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膜覆盖防病增产效果

据2003年5月10日上午9时观测, 未铺地膜的棚内相对湿度达96%, 铺地膜的为80%~82%。上午11时通风30min后, 铺地膜的相对湿度仅为55%~61%, 而对照为73%。病果率比对照降低9.9%~15.8%, 增产15.1%~21.1%, 增收16.9%~24.7% (见表1) 。

番茄灰霉病初侵染来源是土壤, 在病菌存在的条件下, 温、湿度是影响灰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低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 地膜覆盖后提高了前期地温, 降低了空气湿度, 所以抑制了灰霉病的发生蔓延, 表现为病果率下降, 增产增收。

2.2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

据2008年调查, 番茄不同品种抗病性具有显著差异性。中熟厚皮品种病情较轻, 表现为抗病, 中早熟薄皮品种抗病性较差 (见表2) 。

2.3 科学通风防病效果

由表3可知, 采用高位曲线通风要比常规通风发病期推迟8~10d, 相对湿度下降8.0%~14.0%, 防效提高63.7%~69.2%。

(种植品种:402)

高位曲线通风, 冷空气由底边进入后由于受棚室内围裙的阻挡而抬升, 再下沉, 同时棚室内的潮气靠烟囱的抽力排出较快, 这样降低了棚室内湿度, 减少了棚顶及植株叶面结霜, 有利于有害气体的排出, 使棚室内CO2含量增加, 光合作用增强, 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

2.4 化防试验

(1) 药剂筛选。50%速克灵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1.7%、68.7%、62.6%、59.1%, 以处理A防效最好。在控病防效对产量的影响方面, 以50%速克灵1 500倍液效果最好, 并且不同药剂防治番茄灰霉病与不施药对照相比增产幅度有显著差异, 用50%速克灵增产57.6%, 而百菌清和多菌灵增产在16.1%~32.8%之间 (表4~6) 。

(2) 药防技术试验。由表7可知, 在番茄头穗果花期蘸花加药后于浇促果水前再喷1次, 防效在90.0%以上, 比发病后全株喷药2次防效提高12.3%, 增产3.7%同时节省了用药、用工、用水, 经济效益显著。

注:F (5, 10) 0.01=5.64

3 结论

(1) 采用高畦覆膜滴灌或灌水的栽培方法, 增设塑料烟囱和围裙的高位曲线通风控温排湿的农业防治技术, 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蔓延, 达到保产增值的目的。

(2) 番茄不同品种间灰霉病的发生程度有差异。中晚熟厚皮品种比中早熟薄皮品种抗病性强。

(3) 药剂防治经试验筛选, 以50%速克灵为最好, 使用浓度为1 500倍液, 药防技术上采用在番茄头穗果花期结合蘸花加药后于果实膨大期加水前再喷1次药的联合防治措施, 在防病效果、增产、节省开支上都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培军, 孙小玲, 张志轩.温室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7 (10) :25.

[2]李启凤.早春番茄灰霉病的防治[J].陕西农业科学, 2008 (3) :217.

[3]杨立诚.温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 2006 (3) :37-38.

[4]岳振平, 张雪平, 陈建方.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及其防治[J].北京农业, 2002 (3) :14.

[5]岳振平, 于聚然.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及其综合防治[J].北方园艺, 2002 (1) :58.

[6]赵燕.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症及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 2006 (1) :32.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第7篇

关键词:寒地温室,番茄灰霉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 其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该病是北安市温室番茄生产中比较难防治的重要病害, 近年有上升趋势[1]。不仅危害番茄叶片、花、茎, 还严重危害果实, 尤以青果发病最重, 发生后传播快, 病菌抗药性强, 易产生抗性, 常造成大量果实腐烂, 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 一般可减产25%~35%, 严重的减产50%以上, 给菜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影响北安市温室番茄的生产。

1 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花和果实, 也能危害叶片和茎杆。一是花染病。多发生在第1~2花序上, 病菌一般先侵染已过盛花期的残留花瓣、花托或幼果柱头, 产生灰白色霉层, 然后向幼果或青果发展。二是果实染病。主要危害幼果和青果, 逐渐由果蒂、果脐向果面蔓延。病部初呈灰白色水渍状, 中期被害部位发生软腐, 后期在病部表面密生灰色或灰白色的霉层。三是叶片染病。常在植株下部老叶片的叶缘先侵染发生, 病斑呈“V”形扩展, 浅褐色, 稍有轮纹, 表面生少量灰白色的霉层, 发病末期可使整叶全部枯死, 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植株下部多数叶片枯死。四是茎杆染病。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 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 扩展后成长椭圆形, 病部呈淡褐色, 表面密生灰白色的霉层, 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

2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 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内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体, 继而形成分生孢子。病菌主要借气流、雨水、昆虫、露珠及农事操作传播, 多从植株伤口、气孔、柱头及衰老器官或枯死组织入侵, 蔓延至幼果。花期人工授粉最易造成其传播, 灰霉病的发生与温室温度、湿度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易发生蔓延。最适发病的环境温度为21~23℃, 相对湿度90%以上, 病害加重。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至座果期。如果连续阴天、光照不足加上通风排湿不及时就会造成病害流行。此外, 密度过大、管理差, 发病也重。番茄灰霉病主要发病部位是植株中下部和带有残花的幼果, 番茄进入盛花期是病害预防的重要时期。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适当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要大力推广垄作栽培、地膜覆盖、滴灌、膜下暗灌技术, 防止大水漫灌。降低温室空气湿度, 改善温室透光条件;合理密植, 防止密度过大, 造成中下部通风透光不良;及时整枝打杈, 摘除下部老叶;保持棚膜洁净, 提高透光率。花期是预防番茄灰霉病的关键时期, 做好花期预防, 可在授粉时改蘸花为喷花。番茄灰霉病易从花器入侵, 而涂抹授粉易将造成病菌在病株和健株间传播, 喷花则不会。发现病果、病叶应及时摘除, 装在塑料袋内, 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掉, 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病果, 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 拔除病株, 防止病害蔓延。加强通风管理以实现增温、排湿。做到阴天中午短时通风换气, 连阴天时温室内极易出现低温高湿, 从而可能导致该病大发生, 应及时加温以防止番茄受冻, 当温度达21~25℃时适当放风降低湿度。晴天上午闭棚升温至温度在31~33℃保持1 h后开始放顶风, 中午继续放风, 温度保持在20~25℃, 午后18~20℃时关闭通风口, 夜晚保持在14~16℃, 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灰霉病危害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应做到适时用药、准确用药, 在取得良好防效的同时减少农药残留, 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2]。花期药剂防治是控制番茄灰霉病发生的关键。蘸花选用2, 4-D加入嘧霉胺, 配比为2, 4-D 1 g+40%嘧霉胺悬浮剂1.5 g对水1.5 kg。于蘸花后7~15 d, 摘除残留花瓣及柱头, 以阻断果实灰霉病的初侵染部位。在苗期和花果期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3]。重视苗期防治, 即在灰霉病第1个高峰前用药预防。花果期是重点防治时期, 从初花期开始每隔7~10 d连续喷药多次, 保花保果。阴雨雪天温室内湿度太高不宜喷药液时, 可采用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熏蒸进行预防;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倍液或75%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等进行预防;可用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 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倍液, 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625~1 000倍液等隔7~10 d喷施1次叶面、果面进行防治。晴好天气时选择喷雾, 阴天可选用熏烟方法在傍晚闭棚时进行。一般情况下, 熏、喷应交替进行, 发生重时可白天喷雾、傍晚熏烟以提高防效[4]。

参考文献

[1]王俊文.番茄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4) :139.

[2]王润群, 王伟平, 夏春宝, 等.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防治番茄灰霉病效果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4) :140.

[3]曹春梅, 赵文先.保护地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3) :19-20.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第8篇

关键词:梧宁霉素,番茄叶霉病,防效

番茄叶霉病又叫黑毛病, 是北方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 可造成减产20%~30%。梧宁霉素作为一种生物农药, 大量应用于防治苹果腐烂病, 为探索其在蔬菜病害上的防治效果, 笔者于2009年初在当地温室番茄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防治对象为番茄叶霉病, 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为番茄叶霉病 (Fulvia fulvo (Cooke) Cif) ;试验作物为番茄“百利4号”本地主栽品种。试验药剂为梧宁霉素0.15%水剂, 辽宁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武夷菌素格润20000, 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北票市蔬菜科技示范园第32号棚, 该棚总长100m, 为钢筋骨架日光温室, 共138畦, 每畦种植番茄17株, 土壤为壤土、pH值6.7, 水浇地, 耕作条件好。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药剂用量与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4次, 共20个小区。每小区20m2, 小区总面积400m2。

1.4 施药方法

(1) 使用方法。上午11时左右, 大棚内种植的番茄无露滴时开始施药, 采用2台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 1台喷施试验药剂, 另1台喷施清水和对照药剂, 按照试验所需浓度进行喷雾, 植株叶片正反面均匀喷药。

(2) 施药器械。卫士牌背负式手动喷雾器WS-16P, 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3) 施药时间和次数。于2009年1月15日, 番茄初果期, 果实约乒乓球大小, 施药1次。

1.5 调查方法

每处理按5点调查, 每点取2株, 定点、定株于施药前调查病情指数, 施药后1d、3d、7d再调查病情指数, 计算防治效果。病情指数分级:0级为无病斑;1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5%;3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6%~15%;5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6%~30%;7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31%~50%;9级为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1%以上。

1.6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将所有数据列表, 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见表2、表3) 。由表2、表3可看出, 试验药剂梧宁霉素和对照药剂武夷菌素在药后7d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与清水对照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药后1d梧宁霉素3种浓度与武夷菌素防效相等, 均在34%左右, 无显著性差异。药后3d及7d, 梧宁霉素600倍液与武夷菌素600倍液防效相等, 无显著性差异, 而梧宁霉素800倍液、1000倍液在药后3d、7d与梧宁霉素600倍液、武夷菌素600倍液在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1%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安全性影响

在番茄生长期间, 梧宁霉素0.15%水剂各药剂处理对番茄作物生长均安全, 未见药害症状发生, 表明0.15%梧宁霉素的试验剂量是安全的。

3 结论

梧宁霉素防治番茄叶霉病在3种浓度下有一定防治效果, 但以梧宁霉素6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该浓度与对照药剂武夷菌素防治效果相当, 而且稀释倍数越高, 防治效果越差。因此, 在使用梧宁霉素防治番茄叶霉病时, 为达到理想防治效果, 建议使用600倍液进行防治, 最好与其他杀菌剂同时使用, 以提高杀菌效果, 控制病害蔓延。

参考文献

[1]王艳.几种防治番茄叶霉病药剂的田间对比试验[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 :9-10.

[2]严兴蓉.不同杀菌剂防治番茄叶霉病药效试验[J].青海科技, 2006 (4) :14-15.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第9篇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药剂

根据本地区用药习惯和特点, 选择以下4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10%世高水分散剂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30%爱苗乳油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河北省辛集市化工三厂) ;65%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住友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

2、试验设计

试验在腾鳌镇接关村设施农业安全控害示范基地春茬番茄大棚进行, 该基地已连续多年种植番茄, 近年来叶霉病发生较重。供试番茄品种为金棚1号, 2008年10月下旬播种, 11月中旬移苗, 2009年2月下旬定植, 药剂试验时番茄生育期为结果盛期, 农事操作统一按常规管理。试验小区设置如下: (1) 10%世高水分散剂2000倍液; (2) 30%爱苗乳油3000倍液; (3)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 清水处理对照 (CK) 。各处理小区面积均为66.7平方米, 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按上述处理将药剂兑水后对番茄正反面叶片均匀喷细雾, 共施药两次, 第一次在5月8日, 药后7天 (5月15日) 进行第二次施药。

3、调查方法

施药前病情调查, 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 每点调查2株, 每株调查上、中、下部各3张叶片, 并做标记, 记录调查的叶片数、病叶数及发病级数, 计算药前病情指数。第二次施药后第7天调查第一次施药前标记过的叶片病情, 计算药后病情指数, 计算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 所得防效经数据转换后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 观察药剂对番茄生长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具有治疗效果。

叶霉病发病分级标准为 (以叶片为单位) :0级, 无病斑;1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 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防效计算公式:

二、试验结果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 除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效很差以外, 其它三种药剂处理两次后对番茄叶霉病均有一定防效, 其中10%世高水分散剂2000倍液、30%爱苗乳油3000倍液的防效相对较好, 分别为79.00%和73.87%, 显著高于常用药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防效, 三种药剂处理均极显著高于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的防效。各试验药剂对番茄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此外, 试验结果表明:10%世高和30%爱苗对番茄叶霉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由于本试验在番茄叶霉病发病高峰期进行, 叶片发病率和发病级数较高, 因此两种药剂的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三、小结

冬春茬番茄严防灰霉病 第10篇

1.症状识别。番茄幼苗、成株均可受此病为害, 以成株期青果受害最重。幼苗受害后, 叶片和叶柄初呈水渍状, 而后变褐腐烂, 表面密生灰霉, 严重时可扩展到幼茎 (病部褐腐) , 造成猝倒死苗。在番茄成株期, 花、果、叶、茎均可染病, 以果实发病多且重。该病菌多从青果上残留的柱头、花瓣、花托开始侵染, 然后向果面、果柄蔓延, 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 后期果实、花托和果柄上出现灰绿色霉层, 果实失水僵化。叶片发病多由叶尖开始, 形成“V”字形向内扩展的黄褐色病斑 (边缘不规则, 有深浅相间的轮纹) , 最终导致病叶干枯。茎染病后, 初为水渍状小点, 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层, 严重的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2.发病规律。此病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随植株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或越夏, 通过气流、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因此, 冬春低温季节或寒流期间往往多发。栽培过密、生长过旺、连阴雨天气、气温偏低、光照不良、通风不及时、棚内湿度过大等, 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蔓延。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精选10篇)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第1篇一、田间症状表现番茄灰霉病主要为害番茄叶片和果实,也为害花及茎。叶片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