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抗旱效益论文
防洪抗旱效益论文(精选6篇)
防洪抗旱效益论文 第1篇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境呈枫叶形,东西长87.5km,南北宽79km,地区总面积3623.34km2。全县自西向东分布着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和秀水河四大河流水系,均属于辽河流域。境内总流域面积3623.34km2,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km2以上的河流24条,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河流14条。这些河流多受季节影响,具有多泥沙和冲淤的特点。地表水资源量为13099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38245万m3,水资源总量为44678万m3。根据2010年统计资料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为1076m3/人,亩均水资源量为213m3/亩。
2 防洪抗旱水利规划
2.1 江河治理
彰武县农村段河道多无堤防和护岸工程,河床极不稳定,冲刷塌岸现象严重。到2020年彰武县对全县22条主要河道农村河段规划治理总长度653.11km,其中:新修堤防74.7km;加固堤防12.8km;疏浚河道239.87km;护岸工程335.74km,;拦河闸坝新修及改造18处;跨河桥梁改造110座。
2.2 城市防洪工程
2011—2020年规划采取新修堤防、加固堤防措施来满足彰武县城市防洪安全及要求。规划治理长度36.17km。规划治理标准50年一遇。其中:新修堤防30.5km,加固堤防5.67km,跨河桥梁改造4座。其中:柳河彰武镇三家子村丁家至西郊村罗家段、彰武镇建华村蜘蛛山至西六乡前四家子段、五峰镇马仗房村至东南段村段3处共治理长度29.26km。治理措施为新修堤防29.26km。
2.3 抗旱工程
2.3.1 抗旱应急水源(备用)工程规划
a.地表水源工程。规划新建水库2座,供水规模0.6万m3/a;已建水库作为备用水源的配套输水管路长度9km,新增供水规模250m3/a;规划新建引、提水工程4座,供水规模2.6万m3/a;本次无调水工程规划。
b.地下水源工程。规划新建浅层地下水工程4638处,主要为机电井,供水规模4515.2万m3/a;新建一村一眼保命井174处,供水规模208.8万m3/a。
2.3.2 抗旱减灾管理体系规划内容
至2020年底:全县规划应急抗旱能力增加到29631亩/d,应急送水能力达到1693.2t/次;应拥有提灌设备台套,打井设备48套、送水车辆847台、净水设备847套、抗旱水箱12699个;规划建抗旱物资储备库24座,库房总使用面积1.2万m2。
2.4 河道内治理
2.4.1 排污口河道清淤、清污治理规划
彰武县排污口河道清淤、清污治理1处,在彰武县哈尔套镇东哈尔套村哈尔套西河利民桥头,主要是生活垃圾污染,需清除450m3,清除深度0.3m,计划将垃圾清除后深埋,于2011—2015年期间完成。
2.4.2 废弃砂场治理规划
彰武县有2处废弃砂场需要规划治理,分别是满堂红乡差大马砂场、四堡子乡韩家砂场。分别分布在苇塘河及苇塘河支流上,治理措施主要为平整后恢复河道自然滩面,并进行以人工栽种为主的生态恢复。砂场治理面积48000m2,需要平整及外运废弃砂石料6000m3,生态措施治理面积7000m2。
2.4.3 非法占河治理
2010年底彰武县非法占河项目有3处,哈尔套镇哈尔套西河2处、后新秋镇养息牧河1处。本次规划采取清除外运或就近选择合适的地方无害化处理。
2.4.4 河道内生活垃圾清理规划
河道内生活垃圾分布在7条河上共12处,有哈尔套西河、头道河、三合城河、尖山子河、拉马章河、海家河、双徐河。垃圾沿河堆放不仅对河道水源污染严重,而且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本次规划对辖区河道内生活垃圾彻底清除。垃圾占河长度29730m,垃圾倾倒相关人口数8339人,清理垃圾量59950m3,采取清除外运至垃圾站或就近选择合适的地方填埋等无害化处理。于2011—2015年期间及2016—2020年期间各完成50%工作量。
2.5 河道生态建设
2.5.1 河道封禁
河道封禁是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首先是采取人为监管的方式对现有荒地和林地进行封闭保护,然后通过管理以及必要的工程措施实行管制,禁止垦荒等生态破坏行为。有条件的重点河段,可以采用退耕的方式,自然恢复滩地植被生态。到2020年河道封禁规划涉及32条河流,封禁长度544.12 km,封禁面积58101亩,退耕面积12962亩。封禁工程量:隔离带153000m,铁丝网544120m,生态措施37511亩。
2.5.2 湿地建设规划
到2020年彰武县湿地规划共2处:一处是养息牧河人工湿地,在排污口下游,并且是河流汇流口;另一处是柳河人工湿地,在彰武县城镇段,对生态景观有较高要求。
2.6 城市排涝及雨污分流工程
2.6.1 老城区城市排涝及雨污分流现状
2010年底彰武县城市人口6.4536万人,建成区面积17.7 km2,排水标准10年一遇,用水总量750万m3/a,污水排放量420万m3/a。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处理污水能力2万m3/d,实际处理污水量1.6万m3/d,排水管网为合流管网,总长度116.36 km,满足彰武县城市排水要求。
2.6.2 工程措施配置及实施计划
城市排涝及雨污分流工程计划到2020年完成2座污水处理厂、2座泵站、120km雨水管道及116km污水管道建设任务。每座处理污水能力0.23m3/s。
3 规划实施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规划全面实施后,通过“东水济西”供水工程等一大批在建、拟建的供水水源工程,到2020年增加城镇供水量0.2373亿m3,年供水效益为0.35亿元。
抗旱节水工程实施后,全县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9万亩,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27250万kg,增收32700万元。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经计算,到规划期末的2020年,全县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后,年经济效益可达13900.65万元。其中:通过梯田、地埂植物带、改垄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的效益为3055.50万元;枝条效益为648.03万元,主要是退耕还林、水保林、封禁治理、风沙治理工程的造林措施;活立木效益为151.20万元,同样为退耕还林、水保林、风沙治理工程中的造林措施所产生的;果品效益为3801.00万元;饲草效益为6244.92万元。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后,年总净效益为3739万元,其中: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项目年增效益15万元;其他开发项目净效益3724万元,移民区年人均增加收入5678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0578元。
3.2 社会效益分析
规划全面实施后,河道及防洪工程经全面整治后,柳河、地河彰武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其他河流治理段防洪标准:绕阳河东白城子以下达到30年一遇;柳河农村段及绕阳河东白城子以上达到20年一遇;其他河流基本达到10年一遇。避免河水出槽,上岸淹地,保护彰武县23个乡镇130个村约29万人口、143万亩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3.3 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清淤疏浚、河道生态建设、水源防护林带、排污口优化、面源防治等水资源保护措施,水功能区功能得到保证;提高再生水(中水)回用率,水库下放环境水量,河道内外均配置生态环境用水量,生态用水和景观用水均得到保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效益巨大。2015年,“东水济西”供水工程彰武出水口开始供水,县城所有地下水取水工程逐年封闭。2020年将限采地下水0.2376亿m3,极大地改善地下水环境,使彰武县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良性循环;2020年把一些水利工程向经济社会供水退还给生态环境用水,为彰武县人水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支持。
各项规划措施实施后,蓄水量达到32801.23万m3,减少土壤流失量8481.26万t。林草覆盖度可由治理初期的35.34%提高到43.69%,随着下垫面条件的改善,地表径流拦蓄量将明显增加,可有效地抑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及风沙危害。
4 结语
通过水利规划实施可以保证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社会效益显著。全县的水资源分布趋于平衡,保证工农业用水需求,工业总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增大,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将得到解决。通过水源优化配置,全县2020年工农业用水将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海亭.区域水利规划工作要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3).
[2]杨小玲.南通水利现代化规划及相关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高绪艳.大庆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杜国志,张世伟.气候变化与水利规划[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1).
督查防洪抗旱工作 第2篇
近日,水口镇加强汛期防洪抗旱工作督查,确保山洪灾害和水库安全度汛等防御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组织成立防洪抗旱工作督查组,由镇纪委牵头加强防洪抗旱督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确保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二是镇纪委、安办和农业中心监督检查镇村防洪抗旱防灾机构建设情况和工作责任落实情况。要求镇属各部门及村社区要高度重视防洪抗旱防灾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洪防灾责任制,落实责任,认真履行防洪防灾工作职责,为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抢险和救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完善了防洪抗旱防灾应急抢险预案。加强值班工作,认真收集天气、雨水情况信息,及时掌握雨情、汛情、工情和灾情,及时分析形势、布置工作和上报信息。严格按批准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运行,严禁超汛限水位蓄水,加强大滩水库余桥水库等重要部位的监测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切实加强地质滑坡、危房的监测排险工作。三是镇纪委监督检查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和履职情况。一方面,通过会议、文件形式进一步严肃抗洪抢险纪律。抗洪抢险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相关责任人员不得脱岗漏岗,不得临阵退缩,不得敷衍塞责、欺下瞒上、谎报瞒报灾情,不得截留、挪用、贪污救灾款物。另一方面,通过明查暗访的方式掌握党员干部工作进展情况,作风状况和廉洁情况。
水口镇纪委
防洪抗旱效益论文 第3篇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農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洪抗旱问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洪抗旱,管理措施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新疆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水资源属于农田水利管理的一方面。但是农田水利的不完善会使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不仅如此, 它还影响着防汛抗旱功能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以北方地区为例简单的通过对目前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和农田水利管理对防洪抗旱影响的分析, 从而更好的把农田水利管理和防洪抗旱两者结合起来。
水是万物之源, 人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水。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用到水农业就更不必说了。众所周知, 我国是水资源储量大国, 但也是人口大国。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快、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和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等原因, 使得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多, 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水资源十分匮乏。但是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 对于农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 尤其是农业, 我们必须把农田水利与防洪抗旱的问题紧密结合。
1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不足
1.1 我国的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设施陈旧
要想发展农业, 就需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备最重要的功能是灌溉农作物、水多的时候进行排涝和储备。虽然我国政府重视农业的水利建设, 不断的对灌溉、进行排洪和储存水资源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 资金的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地提高, 但是由于这些设施的建立时间在上个世纪后半期, 距今已经有一些年代, 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 使得了很多的设施都存在老化问题, 很难满足现在高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需求。同时, 很多的灌溉设施由于时间长, 不符合现在的使用状况与此同时相关设置也比较差, 从而使得其灌溉效率十分的低。
1.2 农田水利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农田水利管理十分薄弱与基础设施老化都是在农田水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农田水利管理和运行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 比如说, 农田水利管理与众多单位有关但是涉及到的各单位存在着产权不明确、责任不能明确落实的情况。以前传统的农田水利管理主要归属于基层的乡镇水利服务站, 但是乡镇水利服务站在以前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撤消。并且乡镇水利服务站撤销以后没有相应的体系建立, 与此同时在很多农村农民的用水不协调容易出现矛盾, 这也使得农田水利管理难度加大。
1.3 我国政府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 我国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更加的注重工业的发展, 而忽视了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 从而使农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转变, 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 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也就弱化。虽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各地政府认识到水力设施的重要性, 加大了资金投入, 但是毕竟那些设施的使用时间都较长了, 所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化问题。所以各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并不乐观, 对农田水利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 防洪抗旱和农田水利管理
2.1 积极的推广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 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在节水灌溉的技术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 对于节水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研究, 这些技术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要想加大农田水利管理需要全面的推广节水的设施和节水技术, 政府引导农民选择合适的设备, 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灌溉、滴灌、喷灌、微灌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水分的流失, 而且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收入。更甚者对于农业污染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所以, 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下,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将会变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 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在节水灌溉方面做得突出的地区列为典型代表学习经验, 不断地完善灌溉设备, 进而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2.2 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因地制宜发展高产作物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各地农业对高标准的灌排要求也越来越高, 灌排设施的建设也因此必须加快进行。同时, 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标准灌排的需求, 农田水利建设必须适应相应的需要, 进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更好发展。
2.3 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虽然天天提倡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但是如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研究表明, 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忽视环境保护, 导致水资源污染的现象数不胜数。并且, 人们的环保意识仍不高, 乱砍乱伐现象严重, 进而产生了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4 加强防洪的工程管理
农田水利管理中另外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尤其是山洪暴雨水库地段。我们知道防洪工程的重要性, 所以要加大力量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
3 结语
农业是立国之本, 要想人民生活的幸福,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产量, 发展高产作物, 农田水利的建设就需要重点关注, 而防洪抗旱更是重中之重, 如何把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洪抗旱的作用紧密结合就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努力了, 不断地追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峰.关于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办法探讨[J].科技风, 2015, (15) :160-160.
梨树镇城区防洪工程效益分析 第5篇
梨树镇为梨树县政府所在地, 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镇区面积为7.76 km2;人口12.8万人。南河在镇中心地带流过。南河全长14.15公里, 需要治理长度4.35公里 (赵家屯桥至大房身桥) 。南河堤防防洪标准低, 无护岸工程, 河道比降陡, 流速大, 河床不稳定, 冲淤现象相当严重。河道无人管理, 在河道里面任意堆放大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致使河道床面抬高、断面狭窄成为卡口, 影响洪水安全通过。河道及其两岸脏、乱、差的现状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梨树镇暴雨发生频繁, 暴雨发生时间基本在7、8月份, 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 一般历时为3天左右。
二、历史洪涝灾害损失
梨树镇南河历史上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一般降雨量超过二十年一遇时, 河水便会泛滥出槽, 淹没河两岸, 给工农业、城镇居民、商业、学校造成重大损失。典型年份有:
1986年7月28日, 日最大降雨量166.5毫米, 三日 (7月27日至29日) 最大降雨量198.6毫米, 超过50年一遇洪水标准。淹没区域为河两岸150米左右宽, 朝阳桥至林业桥处最低点的地面高程大致为158.40。洪水水位朝阳桥处为161.05米, 林业桥处洪水水位为159.21米。
罕见的暴雨、无情的洪水给梨树镇南河两岸的城镇居民、工农业、商业、学校造成惨重的损失。淹没区域为河两岸各150米左右宽, 有130户居民房屋进水, 最大水深为1.3米;有些家庭的电视、冰箱、米面等家用电器和生活物品被水浸泡, 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巨大;有400多口居民被安全转移, 没有人员伤亡;有两所学校教室进水, 教学设备被洪水浸泡, 水退去后教室淤泥半尺多深, 致使学校停课半个多月;企业损失更是巨大, 有10家企业厂房进水, 加工机械、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以及成品半成品被洪水浸泡, 企业被迫停产半个多月;沿河两岸有35家经营烟酒糖茶、副食品、小百货、种子化肥等商品的商店, 有的是货物被冲走, 有的是货物被浸泡, 损失巨大, 据测算, 此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900万元。
1998年8月6日, 梨树镇内又发生强降雨过程, 日最大降雨量145.6毫米, 三日 (8月5日至7日) 最大降雨量170.4毫米, 接近30年一遇洪水标准。淹没区域为河两岸80米左右宽, 洪水水位朝阳桥处为159.86米, 林业桥处洪水水位为158.02米。80户居民家进水, 有1所学校、6户企业、20家商户遭受损失, 此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00万元。
三、梨树镇城区防洪工程一期工程建设情况
梨树镇城区防洪工程一期工程于2008年7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 已在南河两岸镇中心地段建设浆砌石直立式挡土墙1250米, 安装花岗岩栏杆及人行步道1250米, 河道断面平均宽15米, 修建跌水一座, 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700万元, 工程于2009年7月基本完成。
四、经济效益分析
梨树镇城区防洪工程建成后, 使南河防洪标准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水平, 事实上, 在2009年7月20日的洪涝灾害中, 城区防洪工程抵御了100年一遇的洪水:2009年7月20日, 南河上游北老壕村在4小时内降雨139毫米, 洪水水位朝阳桥处为161.72米, 林业桥处洪水水位为159.63米。经测算达到100年一遇洪水标准, 此时的城区防洪工程主体工程刚刚建完, 洪水沿河道宣泄, 没有出槽, 除下游低洼地带有零星杂物被冲走外, 没有其他损失。按照1986年、1998年洪灾损失程度计算, 可减少损失5200万元, 可以说, 梨树镇城区防洪工程的建成, 当年挽回的经济损失就是该工程建设投资的3倍, 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梨树镇城区防洪工程的建成, 彻底解决了南河河道内及两岸脏乱差的面貌, 净化了周边空气, 改善了生态环境, 改善了梨树镇居民生活条件, 使昔日梨树镇的“龙须沟”变成了梨树镇人民休闲娱乐的天堂。梨树镇变得美了, 漂亮了, 亦为投资环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会极大促进城镇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 加速梨树镇发展与繁荣。
五、结语
柴河水库防洪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水库,防洪效益,模糊优选
0 引言
防洪效益是水库工程运行的根本。水库运行后,应对其防洪效益进行分析。目前,水库防洪效益计算方法很多,各结果之间差异很大。为尽可能准确地估算水库的防洪效益,本文采用可从不同角度反映水库防洪效益的方法,计算柴河水库的防洪效益。历史资料对比法、洪灾损失频率曲线法、实际年系列法、发生年法四种方法分别从历史、统计、实际三个方面计算防洪效益,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水库的防洪效益,因此,本文采用上述四种方法计算柴河水库的防洪效益,并对其结果进行模糊优选。
1 历史资料对比法防洪效益分析
1.1 计算方法
根据典型洪水资料,通过水文水利计算,估算水库的防洪效益。
1.2 算例
在柴河水库1974~2002年的资料中,选5个典型年,对比计算结果如表1。
如果典型年的代表性好,该法能比较好地反映水库防洪效益的多年平均水平,但使用该法时需使用1/50000地形图,可能给计算带来较大误差,同时,如典型年的代表性不好,也会带来较大误差。
2 洪灾损失频率曲线法防洪效益分析
2.1 计算方法
2.1.1 计算水库修建前后发生不同频率洪水时受灾面积及相应的洪灾损失,据此分别绘制经验频率曲线。
2.1.2 曲线与两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即为修建水库前后的多年洪灾损失。相应于横坐标轴10%~100%上的平均值,其纵坐标即为各自的平均洪灾损失值,两者之差即为修建水库的防洪效益值。
2.2 计算实例
下面以柴河水库为例,对洪灾损失频率曲线法进行具体说明。
2.2.1 资料系列长度,1974~2002年。
2.2.2 计算水库修建前后各频率洪水的经济损失,据此绘制各自的频率曲线。通过计算,经济损失的估算有较大的任意性。
3 实际年系列法防洪效益分析
3.1 计算方法
选一段洪水灾害资料较完全的实际年系列,逐年计算修建水库前后各自的洪灾损失,再计算两者差值,再取其均值作为年平均洪灾损失。如果实际年系列选择得当,该法计算结果可较好地反应洪灾算是的多年平均值。
3.2 计算实例
经分析,认为柴河水库1991~2000年这一时段资料系列符合(2)中的要求,故选其作为计算系列。在所选系列中,柴河流域共发生三次大洪水和较大洪水,1993年,1994年,1995年。若不修建水库,这三年洪灾损失分别为:0.01亿元,1.3亿元,9.82亿元,由于修建水库,这三年的损失分别降低到0,0.1亿元,3.8亿元。则计算时段内累计减灾7.23亿元,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0.667亿元。实际年系列的选择不当会给计算带来较大误差。
4“发生年法”防洪效益分析
4.1 计算方法
在相应频率洪水实际发生年内,计算修建水库的防洪效益。它计算的结果不是多年平均结果,而是发生灾害洪水年份的实际效益值。
4.2 实例计算
在柴河水库95年7月洪水中,如不修建水库,损失约为20.82亿元;修建水库的损失约为3.8亿元。则柴河水库在“95.7”洪水中减少的洪灾损失约为:20.82-3.8=17.02(亿元)按上述方法计算出建库后各洪水灾害年的损失值,求其总和,然后计算其在系列内的均值为:0.3654亿元。
由于防洪效益只有遇上相应频率的洪水,效益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采用该法对已发生的防洪效益进行分析是一种精度比较高的方法。但成灾面积与暴雨洪水的频率关系不容易准确把握。
5 防洪效益分析的模糊优选模式
5.1 计算方法
分析计算表明,在诸多的计算方法中,上述四种方法比较适合柴河水库。但是,这四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很多,确定一个最接近实际的防洪效益值依然比较困难。以前多取四种结果的平均值,或凭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这样确定的结果,常常不是最佳的结果,因此,本文引进模糊分析方法对上述四种结果进行模糊优选。
5.2 算例
将四种方法视为一个总系统,内含两个分系统,分别是统计计算系统b1和实际计算系统b2。统计计算系统包括三种方法:d1=历史资料对比法,d2=洪灾损失频率曲线法,d3=实际年系列法;实际计算系统包括1种方法:d4发生年法。设定两个目标:c1=误差最小,c2=合理性最佳。分别计算四种方法关于c1、c2的优属度,再确定分系统对总系统的权重,最后求解四种计算方法d1、d2、d3、d4对优的隶属度分别为:
上面的计算结果表明,柴河水库所采用4种防洪效益计算方法按精度从高到低的排位为:洪灾损失频率曲线法,发生年法,实际年系列法,历史资料对比法,归一化计算:
则柴河水库多年平均防洪效益为:
6 小结
实际调研和统计分析表明,采用多种方法计算柴河水库的防洪效益,最后再进行优选,计算的结果比较合理,且接近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段水电规划报告[R].西安,1983.
[2]王义民.[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4.
[3]史瑛珉杨文华.龙羊峡,刘家峡梯级水库“81.9”“89.6”洪水特点与调度[J].水力发电,1997,9:47-48.
[4]《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8.
防洪抗旱效益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