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工程范文
防御工程范文(精选11篇)
防御工程 第1篇
日照市岚山区地处鲁东南, 东临黄海, 西邻莒南县, 北连日照市东港区, 南接江苏省赣榆县, 辖岚山头街道等8个乡镇, 417个村, 总人口42万人, 总面积759km2, 岚山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区, 有山岭、平地, 地貌类型繁多,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背山面海, 海岸线总长25km。
岚山区每年都要受台风袭击或者受台风影响, 导致强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 防汛任务艰巨。
2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体系原理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日照市岚山区山洪防御非工程措施主要是修建了15处自动雨量站、8处自动雨量水位一体站、2处六要素气象站、9处气象多媒体预警接受终端, 县级数据处理中心1处, 镇级预警发射中心8处, 60套村级预警接受系统等设备。
2.1 水雨情监测系统
包括水雨情监测站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等, 把监测信息汇集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2.1.1 自动雨量、雨量水位站监测站
自动雨量、雨量水位站监测站信息通过GPRS无线网络发送至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日照市水情中心, 由日照市水情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并传输至日照市水利局。并将雨水情数据等通过专线网络汇总到上级部门, 给防汛值班人员、专家、领导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雨量、水位信息每5min更新一次, 确保了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1.2 监测预警平台
2.1.2. 1 监测预警平台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
主要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组成, 应用支撑平台部署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上, 主要为各子系统数据交换、共享等提供支撑服务。数据中心主要用于分类存储各类数据, 为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平台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汇集、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等。其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2.1.2. 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为山洪防御工作提供空间信息支持。选用基于WebGIS平台下的地理信息产品。采用WebGIS方式执行GIS的分析任务。通过标准的浏览器来访问地图服务, 对于水雨情监测、预警响应的相关处理, 均能在GIS上进行可视化处理查询, 并能实现无级缩放, 具备等雨量线、等雨量面等绘制功能。采用1:50000的电子地图、卫星遥感图像、航空影像图。
2.2 预警系统
区预警系统在监测信息采集及预报分析决策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多方式、多信道地预警信息传输网络, 通过确定的预警程序和方式, 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受威胁区域, 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3 迎战第十号台风“达维”实例
3.1 7月28日
20时, 台风“达维”在日本海以东洋面上生成, 逐渐加强, 最后发展成为超强台风, 向西北方向移动。
3.2 山洪灾害
防御非工程措施监测平台监测到本台风后 (包含台风风力、风速、风向及移动方向) ,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 连线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密切注视台风发展趋势。
3.3 8月1日
接到山洪灾害预警多媒体接收终端发来的省市气象部门的台风预报和相应的台风三级预警, 启动防御台风三级预案。随着台风的临近, 相继发布台风橙色、红色预警, 并启动二级、一级预案相应。
3.4 8月2日
16~22时, 区防指领导通过本系统, 以短信发送软件, 向全区、镇、村等干部下达指令, 采取有效措施, 迅速转移低洼地带、危旧病房的群众, 孤寡老人等要妥善安排。严令死守, 不允许出现河堤、水库、塘坝决口溃坝。共发布命令5条。
3.5 8月2日
16时, 台风影响日照市岚山区、降雨开始并不断加强到狂风暴雨状态。
3.6 8月2日
20时, 区防指领导通过无线电预警发布系统, 向全区受山洪影响的60个村居发布广播通知, 要求处于山洪威胁的居民立即搬迁到安全地带。西潘渔港、荻水村等群众2628人转移。
3.7 8月2日
23时, 台风暴雨达到顶峰, 风力达到8级, 阵风10级, 乔木树种大量折断, 压折输电线路, 导致区镇村全面停电, 传真无法用, 语音电话不清, 区、镇、村居失去联系。在大面积停电的情况下, 迅速启动山洪防御机房备用电源, 机房设备运行正常, 气象预警多媒体接收终端清楚显示台风的风速、风向、风力、移动方向及各测点传来雨量、水位变化情况。给领导指挥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 通过手机短信方式, 及时传达领导的指令。
3.8 自动启动
相应预案, 随着降雨的强度增加, 当雨量超过警戒值时, 软件平台自动启动相应预警, 指令通过软件程序短信发到相关人员手机中。全区8个镇办都启动了一级防洪预案, 发出预警短信75条。
4 结论
土木工程灾害及防御研究论文 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土木工程产业在其影响下逐渐成为了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型众多、发生频繁的国家。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由于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所以说为了能够保证土木工程的安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必须要做好土木工程的灾害防护工作,防患于未然。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谈一谈自己的认知。
[关键词]土木工程;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众多,地震、火灾、地质灾害等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木工程的结构,进而造成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的情况。除了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外,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灾害源不断产生,致灾隐患越来越多。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于土木工程的安全及质量都有着巨大的威胁。所以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工作。
1灾害概述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的总称。灾害的产生,实际上是致灾体和承灾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如果承灾体无法抵抗致灾体所造成的影响,那么就容易引发灾害。反之,如果承灾体的抗灾能力较强,就不会轻易地产生灾害。致灾体的种类丰富多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认为致灾体是天意,是无法抗拒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灾害地了解又来越丰富,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做好承灾的工作,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灾害的发生,或者是将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灾害对于土木工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土木工程的设计者应当做好灾害的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小灾害对于土木工程的影响和伤害。
2土木工程灾害
土木工程容易受到的灾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所谓的自然灾害,指的是自然界产生的灾害,这种灾害可以从三个方面说起。其一,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其中一种,比如说台风、森林火灾、洪灾等等。其二,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等。其三,生物灾害。顾名思义,就是指的一些生物所带来的灾害。在自然界中,人与动植物相互依存,如果生态出现不平衡,就很容易产生生物灾害,比如说瘟疫、虫灾等等。除了自然灾害之外,人为灾害也是能够对土木工程形成巨大威胁的主要灾害类型。所谓的人为灾害,指的是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在目前,人为灾害的种类非常多,并且就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人为灾害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技术原因所造成的灾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致灾原因。比如说核爆炸、化学用品的爆炸等等,这些都是与技术的进步同时存在的。其二,过失行为所产生的灾害。这种灾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了解到,比如说最为普遍的交通事故,就属于过失行为所产生的灾害。除此之外,还有煤气爆炸、火灾等等。其三,恶意的做事方法所产生的灾害,一般来说指的是战争、恐怖袭击等等。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灾害一旦发生,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就势必会受到威胁和影响。在很多灾害发生的过程当中,都会对土木工程造成巨大的外力冲击,如果说此时土木工程的承灾能力较弱,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倒塌的现象,失去本应当有的效能,对人们造成伤害。所以说不断地优化灾害预防的工作,减少灾害的产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话题。
3土木工程防御措施探索
灾害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仅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甚至还会使得自然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原状。提高土木工程防御灾害的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对于自然界的伤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当充分地分析灾害所产生的原因,找到恰当的灾害防御措施,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1落实各项指导工作
想要预防土木工程的灾害,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落实各项相关的指导工作。具体来说,企业单位应当设立防灾减灾部门,提高对灾害防御的重视程度。第一,防灾减灾部门应当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实时的检测,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并进行预报和处理。防灾减灾办公室所负责的灾害防御工作比较多,比如说做好政府文件的传达和下达,对工作人员进行灾害方面的宣传教育等等。只有真正地将灾害指导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的影响和产生。
3.2根据灾害情况做好前期工作
实际上,很多灾害之所以会对土木工程造成较大的影响,是由于在灾害来临之前,我们没有做好前期的工作。所以说在对土木工程的灾害进行防御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前期工作。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合理的进行土木工程的选址;二是需要做好灾害的设防工作;三是要提前对土木工程进行设计,充分的考虑如何抵抗灾害。比如说针对地震这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地壳断层以及地震带上,这种地区不适合建设土木工程,所以在进行选址的时候需要避开。
3.3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和质量管理
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的质量,所以说为了能够尽可能的防御灾害,施工单位应当重视对施工过程的细节和质量控制管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着手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及时的发现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降低发生人为灾害的几率。其次,企业方面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促进工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进而及时预测和处理灾害的发生。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必须要加强土木工程的防灾防害工作,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
4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任何类型的灾害发生,都会对我们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说,为了能够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保证我们以及生活环境的安全,我们应当加强土木工程的灾害防御工作,从根源上减少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为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参考文献
[1]祁彦之.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J].居业,(05).
[2]石若利.土木工程的灾害及其防御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02).
防御工程 第3篇
与媒体极力渲染紧张气氛的做法不同的是,中印两国政府都希望缓和局势,表达了共同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的愿望。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10日在北京会见来访的印度外交部长萨尔曼·胡尔希德。杨洁篪表示,将继续推动边界问题谈判进程,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胡尔希德说,印方愿与中方共同努力,以高层互访为契机,拓展两国各领域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
那么印度陆军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如何?除了伞兵营,印度陆军还有哪些形形色色的“特种部队”?从武器装备角度来看,印度陆军装备水平如何?
规模最大四分之一兵力部署北部边境
印度陆军是印度军队规模最大的军种,在其130万军队人数中,其中陆军有90万多。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印度陆军继承了位于印度的英属陆军大部分基础设施。其最初的目标是为保护国家的边界,然而近来也对国内局势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对克什米尔和东北部的武装恐怖分子进行打击。
著名南亚问题专家、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称,印度传统上就是陆军强国,陆军这一兵种的规模最大,历史发展悠久,曾参与过许多重大战争。特别是在上世纪三次“印巴战争”里,即1947年“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和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陆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印度近年来也派遣军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事务,黎巴嫩、刚果、安哥拉、纳米比亚、萨尔瓦多、利比里亚、莫桑比克和索马里等地的维和部队里也能看到印度陆军的身影。
在立足南亚、争当世界军事强国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印度推行“地区性有限威慑”的军事战略。根据这种战略,印度平时把45%左右的陆、空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突出“进攻态势”的特点;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边境,保护其“既得利益”;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纵深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和内部治安力量。
其中,印度陆军的部署重点针对巴基斯坦,印度总共有35个步兵和装甲师,仅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和印巴正式边界上就部署了20个师。在中印边境地区也部署了近10个师。
对此,傅小强表示,从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看,印度一直将中国和巴基斯坦作为最大的对手,其中中国是潜在的对手,而巴基斯坦是现实对手。从印度陆军的部署方向来看,其重要针对的对象是中巴,无论是防守方向还是战略武器的配备都可以看出,印度陆军主要以对巴和对华为主要防范目标。
有分析称,印度此前对中国采取“守势防御”态势,即在中印边境建立大纵深立体化的防御体系,保持边境地区局部兵力优势,近年来则逐步向“攻势防御”转变。
印度军事战略已转变为以“先发制人”为要旨的“惩戒威慑”战略,要求陆军从常规突击军种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型,必须重点发展战略性打击力量,具备立体进攻、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
印度陆军为何要实现转型?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中亚-南亚”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志勇认为,印度一直追求世界大国的目标,为了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军队这几年开始采取进攻战略。陆军战略也顺应了这一趋势,最明显变化是从之前的常规打击升级为“快速反应部队”。“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服从于印度国家战略的变化,这是冷战后的其军事战略的最大改变。”
据胡志勇介绍,目前印度在中印边界地区部署了45个营的准军事部队,也即印方所说的边防部队,印度计划到2015年再增加9个营,届时,数量会达到54个营。印度这一军力部署,可以看出它对中国采取了“防御”态势。
“此外,南亚地区还有巴基斯坦与印度抗衡,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和印度国家战略的需要,印度陆军不得不在印巴边境部署大量陆军以应对来自巴基斯坦方面的突发情况。”
多元发展陆军增加航空兵投入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印度陆军正在持续扩充其空降部队,印度将把新扩充的伞兵营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有印度媒体分析称,这新增的两个营在该地区可用在传统的反恐怖主义和反暴乱行动中,如果未来发生战争也可被投送到敌人战线后方发挥作用。
印度陆军“天降伞兵”并非偶然,而是其兵种联合、作战立体化思想的直接体现。专家认为,近年来,印军的作战思想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印度军方重视速战速决、先发制人的攻势作战,重视全纵深立体作战的思想,在诸兵种联合作战方面,印军认为,“联合作战是现代作战的本质特征”,强调陆空的协同联合作战能力,其主要表现是建立了陆空联合作战体系与陆军航空兵部队。
2007年印军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联合作战理论,并据此拟制新的陆海空军作战条令,突出强调区域外行动,强化军队以信息优势和精确打击为核心的联合作战能力。
近几年,印度陆军为实现“精确打击”的目标,逐渐向战略打击部队转型,根据克什米尔地区作战和国内维稳的任务需要,印军专门制定了组建新型特种部队、打造新型快反部队和数字化部队的计划,重点发展立体进攻、远程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去年12月,印度国防部高级官员透露,印度陆军将批准增加1万名航空兵,以操控即将采购的攻击直升机等新武器装备。
“印度陆军增加航空兵有其明确的用意,主要是在夺得制空权方面获得优势,”胡志勇分析称,印巴边界主要是陆地,一旦发起地面战争,哪一方掌握了制空权,在一定意义上才能赢得战争。因此,航空兵进入陆军,可以对印度陆军夺取战争制空权有很大帮助。
去年11月,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克拉姆·辛格预计将向总理辛格提出成立一支攻击性山地部队的事项,其中约十万军人将被部署在东北部边境。印度陆军计划在西孟加拉邦的巴纳格尔成立这一新部队,同时在东北部边境部署一定数量的装甲和炮兵部队。
胡志勇认为,印度在过去十几年已经有了空中优势,而地面防务能力仍稍弱,特别与一些邻国接壤的山区地带,如何确保地面优势,一直是印军思考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几年发展山地部队是印度陆军的发展方向。“印度与巴基斯坦或其他国家的边境多集中在高山和高原地带,这一带的山地驻军主要功能是开展高原作战或高山作战。这几年印度军方一直提议建立攻击性山地部队,目的是要边境地带印度士兵的抗旱能力和高原作战能力。”
nlc202309051129
傅小强也发表了相似看法,他称,印度陆军近几年在北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控制的步伐确实很快,比如修建机场、增加山地作战力量的动作很多。此外,为适应山地作战环境,陆军还从美国引进了一批适合山地作战的军备。“意欲通过扩充军备,强化对他国的军力优势。”
另外,印度也在加紧东部的战场建设。据《印度教徒报》报道,由于印度长期未对中印边境的老旧公路进行维护并限制新建公路,致使印军前哨只能通过骡马和飞机空投进行补给。2006年6月,印政府批准斥资约2亿美元,在中印东段边境实际控制线沿线修建总长600多公里的公路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可使印度军队在出现任何“不利或紧急情况”时,迅速向该地区部署兵力,并为之提供后勤保障。
胡志勇表示,印度在边境地区修建公路的意图很明确,即一旦发生冲突的时候,依靠航空运输太危险,而公路则是投送人员和物资的安全途径,印度修建公路网目的是“备不时之需”。
印急欲武器现代化国防投入几近畸形
在装备方面,印度显然在不断增强其军事实力。以地面战车为例,现在印度已有坦克、装甲侦察车、装甲人员运输车、战斗支援车等;在火炮方面,印度陆军已拥有加农炮、榴弹炮、防空火炮、反坦克火箭筒等多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印度从国外进口而来。此外,印度还拥有反坦克导弹、地空导弹和地地导弹等导弹。
胡志勇表示,印度一直把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作为印度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向国外购买、引进和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第二代武器的更新换代目标。在过去10年,印度一直是发展中国家里最主要的军火购买国。
2012年11月,印度军方人士称,将要全面现代化装备落后的陆军。该报道称,印度陆军常年使用装备落后武器,一些武器甚至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整个计划将耗资1000亿印度卢比(约合18亿美元),其中包括购买6万支新型双筒步枪,将花费约9亿美元,以及价值5.8亿美元的4.3万支新型卡宾枪,用于常规战斗。印度还拟斥资3.6亿美元装备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在该计划中,陆军中的狙击步枪也将被替换。
除了加强提升常规武器的打击力量,印度还在核武器方面大做文章,以进一步增强核威慑。胡志勇介绍称,印度目前正在努力构筑以陆基核打击力量为主体、以空中核打击力量和海基核打击力量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体系,加快核武器实战化的进程和步伐。
印度认为,核武器的价值在于其政治力量。印度政府于1999年8月通过了印度核政策构想草案,提出最低限度可靠核威慑政策。“印度发展核武器除了有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目的外,还旨在保持对巴的核威慑优势,以加强和巩固对南亚次大陆的控制权。”胡志勇说。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印度在近日成功试射了一枚能够携带核弹头的“烈火Ⅱ”型地对地弹道导弹。这次发射再次证明,印度已拥有了可靠的遏制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印度的武器装备更新计划主要着眼于应对与巴基斯坦的武装冲突和抗衡日益强大的中国。
对全球最大的武器出口国美国来说,印度装备现代化改造的计划无疑为其带来了“滚滚财源”。2013年4月,美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安德鲁·皮罗称,美国的军工企业有望向印度再售出“数十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他表示,美国对印度的军售额已从2008年几乎为零,迅速上涨至80亿美元以上,而在未来两年仍有望再涨10亿多美元。美国洛马、波音、雷神等军工企业均热切希望能向印度千亿美元的装备现代化改造计划售出其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中,印度将把其GDP的1.79%用于国防开支。有数据显示,印度现在的国防预算已达468亿美元,据专家们预测,到2020年,印度的国防开支将赶超英国、法国和日本。
胡志勇认为,印度在武器现代化方面确实投入很大,对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很有必要。但是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改善民生和解决贫困的任务。它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民生领域,而是用以发展军事现代化。从这方面看,“印度的军费开支如此巨大,与国民经济发展中不成比例,甚至可以说是畸形。”
(南方日报)
中印边界谈判回顾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为中印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开设了最高层对话渠道,签署了《中印联合新闻公报》。公报指出:重新讨论边界问题;用和平友好方式解决边界问题;在讨论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发展两国其他方面友好关系;成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
1991年12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印,与印方就边界问题达成四点共识。四点共识为:通过友好协商早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办法;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边界问题等分歧不应该成为两国发展关系的障碍;同意将两国边防人员不定期会晤改为定期会晤。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访华,双方签署的《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将中印边界问题解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双方同意中印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确认中印双方边界上有一条“实际控制线”,并且严格尊重和遵守这条“实际控制线”;主张双方把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保持在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
1994年2月3日至4日,中印边界问题外交和军事专家小组在新德里举行首次会议。中印边界问题外交和军事专家小组会议在新德里和北京不定期轮流举行。
1996年11月至12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印,双方签署的《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协定有助于加快核实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进程,进一步维护边界的和平与安宁。
2003年10月23日至24日,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兼总理首席秘书布拉杰什·米什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了会晤。自此,拉开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的大幕。
2005年4月10日,中印第五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与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就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达成一致。具体内容为,双方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通过平等协商,寻求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方案。
2005年9月26日至28日,中印第六次会晤在中国北京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与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就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框架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同意,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战略高度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而建设性地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推动边界问题早日获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2009年8月7日至8日,中印第十三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深入交换意见后表示,将努力推进框架谈判进程,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要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中印第十四次会晤在中国北京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新任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回顾了新世纪以来两国关系的全面快速发展,一致认同将从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政治指导原则精神,努力推进谈判进程。
2012年1月16日至17日,中印第十五次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坦诚深入地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和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等事宜。会晤期间,两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这一协定旨在及时就边境形势沟通信息,妥善处理边境事件,切实开展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其他合作事务。
动物防御素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第4篇
1 防御素的分类、分布及分子结构
根据半胱氨酸的位置和二硫键连接方式的差异, 哺乳动物防御素可分为α-防御素、β-防御素、θ-防御素3种类型。α-防御素是最先从豚鼠和兔子的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出的一个防御素亚家族, 广泛分布于人、鼠、兔、猪的嗜中性粒细胞, 兔的齿槽巨噬细胞以及人和啮齿类动物的小肠潘氏细胞中, 在哺乳动物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中也有表达。它是由29~36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 分子内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的3对二硫键, 以Cys1-Cys6、Cys2-Cys4、Cys3-Cys5方式连接, 其中Cys1-Cys6二硫键与N端和C端的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大环, 所以α-防御素的一级结构为圆形。另外α-防御素二级结构是由3对二硫键形成稳定的反向平行的3股β片状结构。二硫键使小分子紧密连接以防御蛋白酶的水解, 所以防御素在富含蛋白的吞噬溶酶体环境中能保持特性, 这也是防御素区别于其他抗微生物肽的主要原因。β-防御素是美国科学家Diamond等最早从牛气管黏膜上皮中分离得到的。它广泛分布于人、鼠、牛、羊、猪的多种器官上皮细胞内。家禽体内只含有β-防御素。β-防御素由38~42个氨基酸组成, 其分子内也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 但6个半胱氨酸形成的3对二硫键的位置与α-防御素不同, β-防御素分子中二硫键是由Cys1-Cys5、Cys2-Cys4、Cys3-Cys6方式连接, 其分子质量相对较小并具明显的半胱氨酸排列特征, 对维持分子的三级结构有重要意义。θ-防御素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发现的具有活性的基因家族, 它存在于猕猴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颗粒中, 由6个半胱氨酸形成3对分子内二硫键, 以Cysl-Cys6、Cys2-Cys5、Cys3-Cys4的方式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成熟的θ-防御素由2个半防御素经过修饰与结合而产生, 它的前体是变异的α-防御素基因和一个未成熟的终止密码子的编码产物[2]。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所有的防御素均起源于同一个基因的观点。
2 防御素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
2.1 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防御素的杀菌机制是在细菌的细胞膜上穿孔形成离子通道, 引起细胞内的原生质外漏而导致细菌死亡。首先,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时, 机体释放防御素分子, 由于静电吸引的作用, 防御素α-螺旋上的正电荷与细菌表面结合, 然后借助分子连接结构的柔性将疏水基团插入细菌质膜中, 防御素也随即插入, 此时, 穿过膜的离子数量和浓度也发生了改变, 使细菌膜蛋白和脂质排列顺序改变, 出现萎缩、崩溃等现象。由于α-螺旋的两亲性, 防御素在膜内发生分子间相互位移而聚集在一起, 形成离子性通道, 从而使细菌失去膜电势, 细胞必需的代谢物质渗出, 外界物质内漏, 最终菌体因无法去除和修复损伤而死亡。机体通过该机制驱除病原体实现自我保护。
2.2 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
防御素对疱疹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有囊膜病毒具明显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该作用机制是防御素通过与病毒外壳蛋白结合而使病毒失去生物活性。但防御素对无囊膜病毒的抑制作用不理想, 进一步说明防御素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膜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另外, 防御素对病毒的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和分子内二硫键连接的紧密程度有关, 同时也受环境温度、湿度、pH值和培养液组成的影响。
2.3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Liehtenatein A等离体试验表明, 纯化的防御素能杀伤多种肿瘤细胞, 特别是对抗肿瘤坏死因子的U9TR细胞系及抗自然杀伤细胞因子的YAC-1和U937细胞系具有杀伤活性, 它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染色质来发挥杀伤作用的。具体表现为线粒体空泡化, 嵴脱落;核膜界限模糊、破损;核染色体DNA断裂;DNA的合成受阻等。王芳等通过昆虫抗菌肽作用于人髓样白血病和正常人白细胞的对比研究, 显微镜下观察到核染色体DNA断裂的现象, 进一步证实了该机制。
2.4 其他生物学功能
研究发现, 防御素除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外, 在获得性免疫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当微生物入侵时防御素可以作为效应分子在一定受体的参与下趋化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及表皮细胞等, 使其凝集到病变部位发挥免疫吞噬作用。此外, α-防御素还可与补体系统中的补体结合从而抑制补体的溶血活性, 低浓度的防御素还能起到免疫监视作用。
3 防御素的基因工程研究
防御素虽来源广泛, 但体内含量较低, 直接提取难度大而且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高, 人工合成虽然省时省力, 但由于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通过细菌或酵母等表达系统来大规模制备防御素具有广阔的前景。
防御素对原核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目前多以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Harder J等[3]将人β-防御素 3 (hBD3) 的基因克隆入pET-30c 中构建融合表达载体, 以大肠杆菌 BL21 为宿主菌, 产物用肠激酶切割后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结果获得了高纯度的 rhBD3 蛋白, 其活性与天然抗菌肽活性相同。Yang Y等将人的阳离子抗菌肽 hCAP-18和LL-37、凝血酶识别位点和硫氧还蛋白构建在一起, 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 获得的融合蛋白经凝血酶消化后形成重组的GSLL-39具有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尽管运用该系统已经成功地表达了一些防御素, 但防御素对宿主有细胞毒性、融合蛋白对表达蛋白活性也有影响。宿主细胞表达的防御素会反馈性地抑制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的增殖, 从而影响防御素的进一步表达。
目前, 酵母表达体系是抗菌肽基因和生物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体系之一。其中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应用最多。它具有操作简单、外源蛋白能正确加工与修饰、表达量高、易纯化和可大量发酵培养等优点。Hong I P等运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了人皮肤抗菌肽LL-37, 该基因装载于pGAPZ-E/LL-37载体, 转染毕赤酵母X-33, 甲醇诱导表达, 结果目的蛋白以分泌的形式表达, 产物纯化后经藤黄微球菌测试具有抗菌活性。张辉华等通过RT-PCR方法扩增鸡β-防御素-1 (Gal-1) , 然后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C中, 电转入宿主菌X-33, 体外抑菌活性检测具有抗大肠杆菌、沙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王艾平等将人α-防御素5 (mHD5) 与毕赤酵母分泌表达载体pPIC9K构建表达质粒, 经摇瓶发酵和甲醇诱导, 成功获得表达量约120 mg/L的发酵上清液, 抑菌鉴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标准株都有明显抑菌活性。综上所述, 多数防御素基因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实现了目的蛋白地分泌表达, 并且产物对宿主菌未产生抑制作用, 表达产物多具有抑菌活性。这表明利用基因工程生产防御素小肽,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是首选的表达体系。
4 小结
利用基因工程的原核与真核体系来获得防御素的尝试已初见成效, 但使其真正成为一类药物还需解决许多问题:①毕赤酵母作为理想的表达系统, 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如稀有密码子的影响、表达周期长、表达产量低甚至有些防御素难以获得有效表达等;②防御素由于分子质量小, 对蛋白酶敏感, 易被降解;③还要解决安全性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通过模拟体内环境[4]在体外进行防御素结构的设计与改造, 同时通过改造毕赤酵母密码子、表达载体的启动子等可以优化表达条件, 并不断寻找和开发更理想的表达系统, 相信制约防御素高效表达的瓶颈必将解除。
摘要:防御素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阳离子肽, 具广谱抗微生物性能, 无公害、无残留, 不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是较有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笔者从防御素的分类、分子结构, 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概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防御素的前景及问题, 为深入研究防御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御素,抗微生物,毕赤酵母
参考文献
[1]王立刚, 王立贤, 程笃学.动物防御素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34 (3) :85-89.
[2]SERGIO C, NIKOLINKAA, IGOR Z, et al.Primateβ-defensins-structure, function and evolution[J].Current Protein and Peptide Science, 2005, 6 (1) :7-21.
[3]HARDER J, BARTELS J, CHRISTOPHERS E, 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beta-defensin-3, a novel human induc-ible peptide antibiotic[J].Biol Chem, 2001, 276 (8) :5707.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第5篇
为有效防治我村山洪灾害,避免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县上安排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特定本预案。
一、***村基本情况
该村距镇政府公里,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水田90亩4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重点监护对象(2名五保户)。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工作机构:
在镇人民政府山洪灾害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本村成立了应急工作组。
组长:
成员:
2、应急工作组及成员职责
应急工作组的职责是:向村民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基本落实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各项措施;做好突发性山洪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村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山洪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每天执行“零报告制度”。
民兵连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组织山洪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村民小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内山洪灾害点监测和其它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响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山洪灾害灾情。
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在应急工作组组长指挥下开展工作,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工作。
三、救灾抢险
1、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本村遇大雨以上强降雨和接上级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山洪灾害点的监测,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地段的巡查,特别是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土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由村民小组长立即鸣锣报警,并组织受影响群众迅速撤离,同时向乡人民政府报告有关情况。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调查选点,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安全。
2、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正常情况下每十天监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强监测、巡查,每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提高警惕,加强观察,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3、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后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教育村民充分认识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不断提高村民自我防范意见。
2、措施到位。山洪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山洪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勘测到位,并向村民公布。
动物的防御妙招 第6篇
1.负鼠
装死是负鼠的拿手本领。弗吉尼亚负鼠是美国唯一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有袋动物”。它的体形与家猫不相上下,行动缓慢,一旦遭遇危险,就装死。负鼠装死的伎俩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任何凶残的猛兽—狮子、老虎、狼都不敢贸然接近刚死的猎物。恐惧感使猎食者的食欲受到抑制,使它们对已到手的猎物暂时失去兴趣,这就给负鼠提供了伺机逃生的机会。而负鼠从装死的状态到突发性地撒腿逃命这一反常表现,又把猎食者给唬住了,它们也就不会再去追杀这到手的猎物了。
2.狐狸
狐狸装死的技艺更高,它若被猎人击中,就会迅速原地躺倒,全身瘫软,一动也不动,猎人以为它死了,就把它放在原处,到别处打猎去了。等猎人回来收拾猎物时,狐狸早已跑掉了。还有这样一只狐狸,从一个小孔钻进农家鸡舍,把里面的鸡全吃光了。但进舍有孔,出舍無门。这个狐狸吃鸡太多,肚腹胀大,不能再从原路出去了。第二天一早,鸡舍主人发现鸡舍里躺着一只死狐,就将它拖出,打算埋到野地里。哪知这个“死狐”一到野地,立刻就跳起来,狂奔而逃了。
3.鲨鱼
鲨鱼虽然号称海中之霸,但在大自然中,动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即一物降一物。凶狠的鲨鱼怕一种叫逆戟鲸的海洋哺乳动物。逆戟鲸的牙齿非常锋利,活动时都是几十头一起出来。鲨鱼一旦碰到了逆戟鲸就要马上逃跑,如果来不及逃跑,它就将腹部朝上装死。因为逆戟鲸是从不吃死东西的。
4.猪鼻蛇
猪鼻蛇的装死水平堪称一流。猪鼻蛇是一种无毒的蛇,但当它与敌人遭遇时,却会模仿剧毒的眼镜蛇发起攻击的样子—把颈部弄扁,使身体膨胀,口中嘶嘶作响,尾巴不住地摇摆。被惊吓的对手一般都会仓皇而逃。如果它的这一招没能把敌人吓住,它还有一招—装死。只见猪鼻蛇忽然浑身痉挛,接着肚皮朝天就地而卧。猪鼻蛇装死的时候,还会偷偷地注视着对手的动静。等对手的视线刚一离开,它马上就会开溜。更有趣的是,当有人把它肚皮朝天的身体翻转过来摆正的时候,它会立即又翻过去,以表示它确实是一条死蛇。
5.蓝甲蟹
海滩上的蓝甲蟹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凶猛,不知躲避危险,跟谁都敢开战的;一种是温和的,不善抵抗的,只能装死。遇到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叼它,踩它,它都不理不动。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为了濒危动物;而较弱的,会装死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许多海滩。(原载《聪明泉》)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防御工程 第7篇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 为典型山区地貌, 境内河谷纵横, 山高坡陡。全县总面积5497平方公里, 山洪灾害较多, 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泥石流。全县人口居住地基本上沿河、沿沟、沿路而建, 又由于生活居住地地势较低, 一遇强降雨极易形成山洪, 山洪灾害威胁极大。全县共计有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 20平方公里以上小流域50条, 分布在四条主要河流上, 分别是滦河、驿玛图河、伊逊河、武烈河。多年平均降水量517毫米, 年内降水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全县共有山洪灾害威胁点201处, 涉及全县25个乡镇177个行政村, 分布在50条小流域中, 涉及384015口人, 1217401户, 房屋376036间, 耕地339831亩, 固定资产25.8亿元, 威胁区内重要基础设施或企业主要为县城、集镇、公路、桥梁、铁路等。
2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隆化县是一个山洪灾害较严重的县, 大多数乡镇村都依山依河建于山坡及沟道两侧, 极易受到山洪灾害、山体滑坡等侵害, 其特点是陡涨陡落、洪水历时短、灾害性大。据统计, 从1964-2010年洪水冲毁耕地14万余亩, 山洪、滑坡等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1964年全县平均降雨量663.1毫米, 是降水较多的年份, 洪水泛滥冲毁土地0.81万亩, 全县26个自然村受灾。1994年汛期降雨607.3毫米, 其中大到暴雨9次, 7月13日-14日最大日降雨量达203毫米, 发生百年一遇洪水, 全县25个乡镇, 293个行政村受灾, 损坏房屋2.37万间, 倒塌890间, 死亡13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40.88万亩, 冲毁护村护地坝152.5公里, 损坏人畜饮水工程45处, 机电泵站43座,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2010年7月31日, 该县自西向东遭受了一次强降雨过程, 此次强降雨造成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倒塌房屋61间, 农作物受灾16750亩, 冲毁河坝40.5公里, 冲走大牲畜106头, 冲毁大桥5座, 生产桥25座, 乡村公路25公里, 全县西部三个镇电力、通信设施中断。受灾群众达34620口人, 紧急转移安置628口人, 全县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10万元。
3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成效
3.1 划定危险区
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 各乡 (镇) 根据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 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 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 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并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编制山洪灾害预案, 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撤离路线设置标志。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两区划分, 对威胁区的居民所处的具体位置, 因地制宜地选择向安全区撤离的具体路线。
3.2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隆化县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信息采集、监测预警平台、预警、防御体制等系统建设。
3.2.1 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雨水情监测系统是实时获取山洪多发区内的雨水情信息, 及时将信息通过有效快捷的通道传输到县预警中心平台, 为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本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共新建自动雨量监测站49座, 自动水位监测站2座, 简易水位站139处, 简易雨量站133处。
3.2.2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隆化县山洪监测、预警平台是在雨情、水情、工情等多种信息一体化集成基础上, 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 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雨水情数据信息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提供雨水情信息实时查询、山洪预报决策, 为山洪预警服务。
3.2.3 预警防御系统建设
在县、乡、村配备相应预警防御设备 (1) 在县预警中心配备传真机1台、柴油发电机组1台、短信预警发布设备1套、电话传真预警发布设备1套; (2) 在25个乡镇配备电脑、传真机、卫星电话、发电设备各1台 (部) ; (3) 在村级配备手摇报警器、无线预警设备各1台 (套) ; (4) 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特点和防御现状, 分别编制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个, 乡 (镇) 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5个, 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01个; (5) 制作山洪灾害警示牌201块、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栏201块; (6) 对各级责任人、技术人员进行防御知识和技术培训。
3.3 加强宣传培训演练
加强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 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同时, 每年组织对全县的各条山洪沟、地质灾害点所威胁的村和有关住户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力争在即使没有电力、通讯等情况下不乱阵脚, 安全转移。
3.4 效益分析
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改造传统的防汛抢险救灾部署, 提升了防汛抢险的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在2013年“6.24”、“7.1”两次短时局地强降雨过程中, 由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向各乡镇、各村发布预警信息及时, 各乡镇村应急响应及时, 使得两次重大灾害区人员全部安全转移, 无一人伤亡, 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项目建设提高了乡镇村各级防汛部门的责任感, 提高了人们主动防御山洪灾害意识和防灾救灾的自救、互救能力。使防汛抗旱工作从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试点项目建成后可作为县级水利信息化窗口, 促进县乡水利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 大大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 为更好地履行职能, 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4 建议
隆化县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 将山洪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了较低限度, 探索出一条防御山洪灾害的方法, 同时也暴露出工作中一些不足之处, 提出以下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人们的主动避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仍需加强, 人为诱发的山洪灾害日益突出, 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灾害的基本知识, 增强防灾避灾意识, 提高自救能力。
4.2 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做好系统运行管理工作
水情设施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设备都属于技术含量高, 更新较快的产品, 并且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其养护、检修比较频繁, 运行费用及配件更新费用较高, 因此应将其运行维护费用纳入正常经费, 确保其有故障时能得到及时检修, 从而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4.3 统筹安排加强合作, 实现网络数据信息共享
统一部署, 协同配合, 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山洪灾害易发区, 要在加强专业防治、解决防治重点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县乡 (镇) 村“群测群防”体系, 水利、国土资源、气象、建设、民政、环保等部门要根据灾害类型, 明确主次, 细化分工和责任, 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 协同配合实现县级平台与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 全面汇集山洪灾害信息。
参考文献
[1]李霞.平山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J].河北水利, 2012.
[2]韩大鹏.河南济源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 2013.
防御工程 第8篇
通信网络安全保障工程多年来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建成了网络隔离、分区分域、纵深防御为主要的特点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应用系统和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安全威胁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安全产品(系统)只能解决某些特定的安全问题,而且是以被动防护为主。 基于“被动防范”建立的安全体系架构,也不足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攻击。 因此,为了应付日益复杂的网络威胁,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具备不同安全侧重点的安全技术有效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由被动防范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网络主动防御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的网络节点、复杂的网络分支结构和设备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数据信息,必须在对网络信息、安全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地监测和分析基础上进行。 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整合各种安全防护产品和技术,基于主动防御的思想构建主动防御统一安全管理,去主动监测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自动进行安全漏洞查补,自动进行安全态势分析等,从而更好地实现通信网络安全的主动防护。
2 主动防御应用现状
主动防御是近几年来网络安全领域新兴的一个概念,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就是在增强和保证本地网络安全性的同时,及时发现正在进行的网络攻击,预测和识别未知攻击,并采取各种措施使攻击者不能达到其目的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主动防御是一种前摄性防御, 由于一些防御措施的实施,使攻击者无法完成对目标的攻击,或者使系统能够在无需人为被动响应的情况下预防安全事件。 主动防御将使网络安全防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也被认为是未来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方向。
当前很多行业的网络安全体系架构都引入了主动防御的体系架构。 网络银行构建中,提出了基于主动防御技术构建安全保障,提供对内部攻击、内部误操作以及外部攻击的实时保护,将主动防御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相结合,构建一条网络安全的立体防线,以确保网络网络系统和个人用户的安全。 校园网络中,为了解决校园网络应用协议和软件存在固有的安全缺陷、应对越来越智能的入侵手段,以及校园网络管理模式简单的威胁现状,基于管理、策略和技术三个方面构建了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模型。 智能电网网络中,结合电网网络安全需求的特点,综合利用主被动防御技术,构建多道防线,形成综合的、立体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使得智能电网信息安全走向纵深防御阶段。 智能交通网络中,针对智能交通网络恶意入侵系统不断升级、手段层出不穷等安全问题和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双层动态蜜罐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主动防御方案。
从上述各行业主动防御技术的应用现状可以看出,为了应对网络恶意入侵系统不断升级、 手段层出不穷、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以及传统防御手段对未知入侵或其变种无能为力的现状,必须改变以往的被动防护的方式为主动防御的方式,即基于主动防御技术构建安全主动防御体系。
3 主动防御关键技术
主动防御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对抗网络攻击的技术,它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防御手段的防御思想和技术,克服了传统被动防御的不足。 主动防御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可以预测未来的攻击形势,检测未知的攻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防御落后于攻击的不利局面;二是具有自学习的功能,可以实现对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进行动态的加固;三是主动防御系统能够对网络进行监控,对检测到的网络攻击进行实时的响应。 这种响应包括牵制和转移黑客的攻击,对黑客入侵方法进行技术分析,对网络入侵进行取证,对入侵者进行跟踪甚至进行反击等。
主动防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由多种能够实现网络安全主动防御功能的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技术体系,并且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技术,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最终实现完备的网络安全保护。 主动防御是在保证和增强基本网络安全的基础之上实施的,是以传统网络安全保护为前提的,除了包含传统的防护技术和检测技术以外,还包括入侵预测技术和入侵响应技术等。
从目前对主动防御体系和技术的研究情况来看,网络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主动认证技术、 沙盒技术、蜜罐技术、微虚拟机技术、主动诱骗技术、移动目标防御技术、可信计算技术和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等。 结合通信网络安全保障工程的特点,这里重点介绍蜜罐技术、入侵防御技术、漏洞扫描技术三个关键技术。
3.1 蜜罐技术
蜜罐技术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的入侵响应技术,它通过设置一个与应用系统类似的操作环境, 诱骗攻击者,记录入侵过程、及时获取攻击信息,对攻击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入侵特征。 它提供了一种动态识别未知攻击的方法,将捕获的未知攻击信息反馈给防护系统,实现防护能力的动态提升。
蜜罐是一种安全资源, 其价值在于被扫描和攻击,所有流入和流出蜜罐的网络流量都可以视为攻击,因此蜜罐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这些攻击活动进行监视、检测和分析。 与传统的安全产品相比,蜜罐有几个独特的优势:
(1)防御优势 ———蜜罐可作为一个陷阱,欺骗黑客对其攻击。
(2)数据价值优势 ———由于蜜罐并不对外提供正常的服务,所以蜜罐所捕获的数据通常就是入侵攻击。 相比防火墙和IDS巨大的数据量,蜜罐的数据量较小却极具价值,便于事后分析。
(3)资源优势 ———与IDS相比,蜜罐对资源的要求不大,无需迅速的处理速度。 所以,其硬件上的投入相对较小。
3.2 入侵防御技术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事后报警,其是在威胁出现后报警,当看到报警信息时,入侵已发生甚至结束,只能在日志查找到病毒或侵犯的根源,对于检测出的威胁也无法及时进行处理。 入侵防御系统是一种主动防御技术,其主动监视网络主机的各种活动,检测攻击行为,并在攻击发生时予以实时的阻断。
入侵防御系统是整合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入侵防御技术。 它包括入侵防护、入侵检测、入侵预测、入侵响应全部过程。 如图1 所示。 入侵反击也需要借助到入侵防护的相关技术手段。
3.2.1 入侵防护技术
防护技术是主动防御技术体系的基础,与传统防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边界控制、身份认证、病毒网关和漏洞扫描等。最主要的防护措施防火墙、VPN等。在主动防御体系中,防护技术通过与检测技术、预测技术和响应技术的协调配合,使系统防护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进化当中,实现对系统防护策略的自动配置, 系统的防护水平会不断地得到加强。
3.2.2 入侵检测技术
在主动防御中,检测是预测的基础,是响应的前提条件,是在系统防护基础上对网络攻击和入侵的后验感知, 检测技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目前,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基于异常的检测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是根据是否存在异常行为来达到检测目的的,所以它能有效地检测出未知的入侵行为,漏报率较低,但是由于难以准确地定义正常的操作特征,所以导致误报率很高。 二是基于误用的检测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的缺点是依赖于特征库,只能检测出已知的入侵行为,不能检测未知攻击,导致漏报率较高,但误报率较低。
3.2.3 入侵预测技术
对网络入侵的预测功能是主动防御区别于传统防御的一个明显特征。 入侵预测体现了主动防御的重要特点:在网络攻击发生前预测攻击信息,取得系统防护的主动权。 这是一个新的网络安全研究领域,与后验的检测不同,入侵预测在攻击发生前预测将要发生的入侵和安全趋势,为信息系统的防护和响应提供线索,争取宝贵的响应时间。
目前,对于入侵预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基于安全事件的预测方法,根据入侵事件发生的历史规律性,预测将来一段时间的安全趋势,它能够对中长期的安全趋势和已知攻击进行预测;二是基于流量检测的预测方法, 它根据攻击的发生或发展对网络流量的统计特征的影响来预测攻击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它能够对短期安全趋势和未知攻击进行预测。
检测为动态响应提供了信息和依据,同时也辅助了安全策略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对网络的检测和监控,不仅能够发现网络攻击, 同时也能发现本地网络存在的脆弱性漏洞,这样就可以通过循环反馈来作出响应。
3.2.4 入侵响应技术
响应就是对危及网络安全的事件和行为作出反应,阻止对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破坏并使损失降到最低。 响应的方式包括回复和反击两种。 恢复让信息系统能迅速恢复正常的运行。 反击就是运用各种网络攻击手段对网络攻击者进行攻击,迫使其停止攻击。 对网络入侵进行实时地响应是主动防御与传统防御的本质区别。 入侵响应是主动防御技术在网络入侵防护中主动性的具体体现,用来对检测到的入侵事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防护能力,或者对入侵行为实施主动的影响。
主要的入侵响应技术有三种:入侵追踪、攻击吸收与转移、自动反击。 入侵追踪主要用于确定攻击源,可以在受保护网络中重建攻击者路径。 攻击吸收和转移可以把攻击包吸收到诱骗系统中,可以在不切断攻击者连接的同时保护主机服务,并对入侵行为进行研究。 攻击吸收和转移经常与蜜罐技术相结合使用。 自动反击技术是主动防御技术中最具难度也是最有效的响应技术,可以对入侵行为进行自动还击。 当前入侵行为库积累并不是很充分,而且反击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贸然使用自动反击存在误用的风险。 因为技术实现本身的原因,自动反击目前多处于实验室原型阶段。
3.3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指基于漏洞数据库,通过扫描等手段对指定的远程或者本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脆弱性进行检测,发现可利用的漏洞的一种安全检测行为。 漏洞扫描和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通过扫描,网络管理员能了解网络的安全设置状态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做到防患于未然。
4 主动防御在通信网络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结合通信网络网络架构和安全新威胁的特点,从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路出发, 基于主动防御的技术体系,构建了通信网络的主动防御体系,如图2 所示。 构建的主动防御体系, 从增强网络的主动安全检测能力入手,构建网络的主动安全检测体系,开展基于蜜罐网络的主动诱捕技术、恶意代码分析技术和异常流量检测技术等主动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为实现“主动检测、主动响应、主动恢复”为基础的主动防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信网络主动防御网络体系遵循策略、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整个体系架构包括三个部分:安全标准规范部分、主动防御部分、安全服务体系。 其中,主动防御体系结合网络分层的架构,分成三大部分:终端层主动防御、网络层主动防御和应用层主动防御。
主动防御网络体系是在安全标准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规范不仅仅包含通用规范, 还包含行业安全规范,即为了通信网络安全保障,制定的适应本行业的相关规范。 为了使整改系统的主动防御体系发挥充分作用,必须对应的建立相应的安全服务体系,包括风险评估、安全加固、安全培训、安全巡检、安全应急等。 风险评估评估通信网络的整体安全风险。 安全加固对现有的通信网络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从而提高网络安全能力。 网络安全的保障离不开人员的管理, 安全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 日常工作中,通过巡检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整改。 安全应急是防范网络安全事件是的应急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网络体系的主动防御从三个层面进行,包括终端层主动防御、网络层主动防御、应用层主动防御。 其中,应用层主动防御包括安全态势分析与展现, 安全策略规划与调整,风险评价与监控和应急响应联动。 网络层的主动防御和终端层终端防御都从主动检测和主动响应恢复两个层面来进行主动防御的设计。 网络主动防御体系包括主动安全检测、主动响应恢复两大部分,并且能够构成一个基于“检测、响应、恢复”的反馈控制模型,进一步提升对网络攻击的反制能力。 其中主动检测包括终端主动检测和网络主动检测, 响应和恢复则主要采用现有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和产品,如防火墙、防病毒系统、主机管控系统等,通过调整防火墙、主机管理系统等的安全策略,下发病毒查杀特征码,安装系统补丁等方式,实现对网络攻击的反制。 终端的主动检测可采用基于终端虚拟机的蜜罐诱捕技术、 基于白名单或可信度量的安全检测技术、 基于应用沙箱的安全检测技术、基于移动目标防御的安全检测技术等。网络的主动检测可采用基于云安全的恶意代码检测分析技术、基于蜜罐网络的主动诱捕技术和基于通信模型及行为特征提取的网络安全检测技术等。
5 主动防御在通信网络安全保障工程中的价值
本项目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研究开发的软硬件平台能够有效增强网络的主动安全检测能力。 主动防御技术体系可有效应用到网络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之中,可为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满足的通信保障需求,准确分析通信故障与安全事件的产生原因,制定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分析网络运行状况的安全态势,增强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项目主要创新点:(1) 基于蜜罐诱捕技术和数据控制技术,主动发现针对网络的未知隐蔽入侵行为,保护正常业务系统免受网络攻击;(2) 基于行为特征分析技术,实现对网络未知恶意代码的智能分析,提升网络的关联检测能力;(3) 基于通信模型和网络流量特征提取技术,实现对网络异常流量的检测发现,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有效提升网络管理智能化水平。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目前通信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情,对主动防御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在通信网络安全体系架构中进行了技术和实用方面的初步尝试。 项目实施后,通信网络全网的安全状况得到了大幅提升。 可以预见, 随着主动防御关键技术的发展和主动防御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网络安全自主防护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防御工程 第9篇
1 网络钓鱼概念及分类
网络钓鱼是一种常见的互联网攻击方式, 以垃圾邮件、即时聊天工具以及手机短信等为依托, 传递各种诈骗信息, 诱导用户登陆诈骗网站获得用户真实信息的一种诈骗行为。网络钓鱼攻击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 欺骗攻击。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 诱导用户登录钓鱼网站, 从而获得用户的机密信息;第二, 恶意程序攻击。网络具有较强的公开性, 部分用户受利益驱使恶意损坏其他用户键盘记录程序和截屏程序获得用户的机密信息;第三, 基于域名攻击。这种方式以改变用户的机主名为主, 误导用户登陆钓鱼网站, 从而获取用户的机密信息。
2 网络钓鱼产生的原因
2.1 制作成本低, 无法追踪犯罪事实
钓鱼网站制作成本非常低, 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益, 即使是新开发的钓鱼网站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较大经济投入, 一旦有用户相信钓鱼网站上各类虚假信息或者是用户被骗上当钓鱼网站即可获得庞大的经济效益。钓鱼者诱使用户提交真实身份信息后, 通过用户身份登录到真实网站即可获得经济利益, 该过程无迹可寻, 很难追究钓鱼者的责任, 导致现代网络社会钓鱼猖獗。
2.2 静态、单向用户名/口令认证体制
通常情况下, 用户向网站提交真实身份信息后, 很难得到准确的认证网络服务器的真实身份, 当用户上当受骗后, 基本无从查证。静态、单向用户名以及口令认证体制都是现代网络社会钓鱼猖獗的诱发因素。
2.3 网站身份容易被窃取
用户在网络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自身真实身份不被窃取。钓鱼者能通过多种渠道下载源文件, 通过修改整治后, 受害者很难找回真实信息, 几乎不可能正确区分钓鱼网站和真实网站之间的差别, 钓鱼技术非常简单实际效益也非常高, 导致现代网络社会钓鱼猖獗。
3 网络钓鱼攻击的防御技术
3.1 XSS型网络的钓鱼攻击防御技术
3.1.1 防御方法
XSS钓鱼攻击会严重威胁用户信息安全, 该攻击形式以反射型XSS漏洞和具有保存性质的XSS漏洞将具有严重危害的脚本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 或者把有危害性的脚本发送到用户个人网站。XSS漏洞的形式和种类非常多, 在同一网站中搜寻漏洞信息很难满足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的需求。目前, 一些钓鱼者为避开过滤器, 通常对URL编码JavaScript编码以及HTML编码进行处理, XSS型钓鱼攻击防御流程图如图1所示。
3.1.2 防御方法测试
该测试以一个样本为主, 利用XSS构造的钓鱼网站为依据, 当用户提交身份信息后, 系统会自动向服务器HTTP发送请求, 系统在收到服务器HTTP请求后, 通过截取系统服务器请求参数, 截获的参数已经经过程序处理, 系统会对其进行自动解码。当用户点击URL后, 系统会自动转向另一个手机用户信息的页面, 系统再一次截取服务HTTP上的信息, 在判断信息是否可疑后, 提出相关字符。系统将截取的字符与用户的真实信息进行核实, 获得公共字符串, 再利用iframe完成标签程序, 确定XSS钓鱼攻击, 既可以检测到系统中钓鱼网站的钓鱼攻击。
3.2 利用木马进行网络钓鱼攻击的防御技术
利用木马进行网络钓鱼攻击是防御钓鱼网站攻击的重要防御技术。利用木马进行钓鱼攻击是指钓鱼者将网站泄露的信息在正常网站中进行处理, 通过网页挂马的形式, 在用户访问该网站后, 木马会立即自动获得用户的真实信息, 导致用户操守钓鱼攻击。
3.2.1 用户层键盘记录及其防御方法分析
用户层键盘记录的方法非常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在自动调用函数后, 可以直接或间接获得键盘信息, 系统获得的函数由user32.dll提供, 函数信息均来源于系统的动态链接库。用户层键盘记录及其防御方法具体如下介绍:先获得用户层键盘记录地址后, 结合函数系统找到对应的地址, 利用现有的地址替换原有的函数地址, 当应用程序显示存在上述的函数地址后, 用户可以在内核中调用反键盘, 调反键盘的主要目的是记录程序中生成的函数,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函数为hook函数, 将该函数与PID号相结合, 判断是否存在具有欺诈性的键盘记录。用户反键盘记录流程如下介绍:
获取信息地址----挂钩用于键盘记录的函数----有应用程序调用键盘几楼函数----系统自身调用, 判断是否需要返回原函数或者通知用户存在键盘异常----获取用户响应----允许执行, 判断是否需要返回原函数执行----返回执行错误。
3.2.2 内核层键盘记录及其防御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系统中存在的HOOT函数可以自动获取键盘记录。内核层防御反键盘记录的流程如下图2所示。
4 网络钓鱼攻击的整理防御框架设计
上文中提到的XSS型网络的钓鱼攻击防御技术和利用木马进行网络钓鱼攻击的防御技术均以新型的网络钓鱼攻击为防御对象, 这两种方法不适合传统攻击方法的防御。为了弥补不足,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结合网络钓鱼攻击防御技术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防御框架。该框架实际设计非常复杂, 在传统钓鱼网站攻击防御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新型钓鱼攻击防御技术, 采用人机交互模块全面提高系统的防御能力。
基于网络钓鱼攻击的整理防御框架检测过程如下:以多线方程为依据, 任意打开某一网站, 判断该网址是否在黑名单数据库中出现, 当该网站出现在黑名单数据系统中后即可启动人机互动模式, 否则, 当出现可检测异常事故时, 系统将很难完成用户实际需求。地址分析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对用户地址的真实性进行分析, 系统会自动判断各种欺骗技术, 如果人机互动模块提醒用户关闭网页, 证明该网站存在钓鱼危害。当系统没有检测到钓鱼攻击时, 系统会自动将该页面提交给系统检测模块。系统通过判断表单之间的交互情况, 当表单存在交互时, 系统会自动开启反键盘记录模块, 为用户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钓鱼攻击为用户身份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信息技术领域在提高网络钓鱼攻击防御技术的前提下, 应该了解网络钓鱼概念及分类, 明确现代网络社会网络钓鱼猖獗的原因, 如制作成本低, 无法追踪犯罪事实、静态、单向用户名/口令认证体制以及网站身份容易被窃取等。针对具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强化各项网络钓鱼攻击防御技术, 结合各种攻击防御技术建立网络系统防御框架, 在提高用户信息安全性的同时, 为促进我国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城堡防御问题 第10篇
十座城堡
从前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想在首都兴建10座城堡,要求城堡排成5条直线,每条直线上要有4座城堡. 设计师们精心绘制了一幅“星型”设计图(见右图). 不过,国王过目后认为不安全,要求重新设计,于是设计师们又绘了4个草图(见下图).
美丽的防御高手 第11篇
海兔的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平时,当海兔用足在海滩或水下爬行时,身体会随着运动而变形,像随着节奏舞动的精灵,同时,海兔还会借助足的运动做短距离游泳,好似一个游泳小兵。
如此美丽的海兔平时喜欢在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不要小看了海兔,它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素食主义者,因为它们平日是以各种海藻为食物来充饥。不仅如此,海兔还是一个聪明的防御高手。它有一套很特殊的避敌本领,就是吃什么颜色的海藻就变成什么颜色。如一种吃红藻的海兔身体呈玫瑰红色,吃墨角藻的海兔身体就呈棕绿色。有的海兔体表还长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突起,从而使得海兔的体型、体色及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这样就为它自己避免了不少的麻烦和危险。这种避敌方式属于消极避敌。海兔的这种本领是什么在发挥作用呢?难道是海藻在中间发挥作用,还是海兔能够躲避敌害是因为自己的保护色呢?
实际上海兔可以在面临困境时采取积极的防御方式。因为在海兔体内有两种腺体,一种叫紫色腺,生在外套膜边缘的下面,当敌人侵袭时,它能放出很多紫红色液体,将周围的海水染成紫色,借以逃避敌人的视线。还有一种毒腺生在外套膜前部,能分泌一种略带酸性的乳状液体,气味难闻,对方如果接触到这种液汁会中毒而受伤,甚至死去,所以敌害闻到这种气味,就远远避开,是御敌的高级化学武器,杀伤力很大。
防御工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