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排水措施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防排水措施范文(精选10篇)

防排水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完善措施

在铁路隧道设计中, 防排水设计是施工设计的重点。如果隧道出现渗漏水情况不仅会对车辆的行驶安全造成影响, 并且还会对隧道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 降低隧道的使用年限。特别是天气寒冷的地区, 如果隧道出现渗漏水情况, 会出现底鼓、挂冰等情况, 对车辆的行驶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所以, 很有必要针对我国当前的防排水技术, 深入探讨防排水设计, 进一步对防排水设计进行完善。

1 隧道出现渗漏水的原因

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 高地温、高地应力、地下水是影响隧道施工的主要因素。其中地下水是导致隧道渗水的主要因素。由于隧道是在地表下修建的, 会被各种地下水包围。在施工过程中, 任何可能出现的排水系统缺陷都会导致隧道出现渗水和漏水。当前我国虽然在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施工经验,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总体防水效果依然不够理想, 很多已经竣工的隧道依然存在衬砌结构渗漏的情况。调查显示, 我国大约有接近1/3左右隧道有衬砌结构渗漏水的情况。常见的渗漏水病害主要表现为淌水、渗水、拱脚处渗水、滴水、侧墙渗水、局部涌水、道床积水等。冬季时, 隧道的顶部会产生冰挂, 道床上会产生冰坡和冰堆。

由于水具有流动性, 隧道衬砌结构受到的水头压力往往比较大。一旦衬砌出现病害和缺陷都会出现渗漏水。同时, 渗漏水会加剧其他病害的发展, 对隧道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 保证隧道工程的防排水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工程的防排水质量直接影响了隧道建成后结构的耐久性和坚固性。

2 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隧道防排水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目前, 我国已建隧道的防水都是参考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的, 对隧道防水的施工规范也进行了明确,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隧道防水等级模糊。很多隧道在施工时, 没有对隧道的防水等级进行明确[1]。和国外的隧道防水规范相比, 各类隧道的防水等级和防水要求都不够明确, 很多国标都缺乏定量的指标, 或者指标比较简单、笼统, 执行过程中的难度比较大。

2) 缺乏防水设计依据。由于隧道工程的施工环境复杂, 勘探费用高, 想要通过勘探来了解隧道地质情况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地下水的运动缺乏规律性, 在计算时也只是将地下水看作静水压力作用, 未对地下水的渗透作用进行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抗渗防水主要是根据地下层流台的达西定律来进行计算的, 计算的结果也只能作为地下工程抗渗设计的参考。当前, 很多学者都将应力场和渗流场进行综合考虑, 并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对地下水渗流进行研究, 但是依然缺乏可以参考的研究成果。此外, 设计人员在进行地下工程和隧道的设计时, 只考虑建筑和结构上的要求, 对防排水的设计要求不够重视[2]。在进行防水设计前, 没有全面了解水文地质情况和工程地质情况;没有全面勘察衬砌周围的水量、水源和流向情况。

3) 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之间缺乏沟通。隧道防排水工程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 在进行治理的时候, 需要以截、堵、排、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 要注意不要出现排而不堵或排而不防的情况, 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衬砌四周的积水不断增加, , 破破坏坏隧隧道道结构。

4) 隧道防水施工不合理。虽然相关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了隧道的施工规范, 但是并没有从经济性和效率性的角度上系统的研究防水措施。对于不同的工程, 也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防排水设计, 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 管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盲目性。很多隧道防水措施的防水经济性差或者达不到防水目标。此外, 一些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不高, 导致工程质量差, 埋下了安全隐患。

3 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的完善措施

当前, 我国的隧道防排水系统设计主要是对隧道功能进行设计, 对防水的维护性和动态性的设计比较少。一旦隧道结构某个部位出现渗漏, 处理起来难度会比较大, 并且会破坏结构, 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因此, 需要进一步对隧道的施工、防排水设计和运营维修进一步完善。

3.1 可维护性防排水的要求

隧道的防排水系统的可维护性指的是排水系统具有养护、维修便利等优点。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防水措施都无法保证工程使用期间功能的良好性, 但是如果隧道防排水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 就可以及时对隧道进行维护, 使隧道工程持续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排水系统的可维护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合理的施工设计。使系统的功能不容易丧失, 提高事后维护的便利度。2) 完工后的疏通、维修和更换更加的便利。要保证防水层保护周密, 排水系统通畅。不会被异物和泥沙堵塞。内部不容易淤积泥沙。衬砌出现渗漏后容易封堵, 可以及时找到渗漏源。变形缝、施工缝等结合部的构造更换容易。

3.2 分区防水的设计

在高速铁路修建中, 城区隧道一般位于地形水位下, 隧道四周的地下水无法自然排出。一般多使用防水层包裹住隧道的横断面。为了避免从防水层穿过的渗水会顺着隧道向纵向方向串流, 研发出了分区防水技术。主要是利用止水条带粘贴在防水层上, 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由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刚度和高度, 即便衬砌段背后出现了渗水, 渗水也无法随意窜流。此时, 如果一个防水分区的衬砌混凝土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就算是防水层出现了损伤, 此区域也不会出现渗漏的情况, 有效控制了隧道渗水。

在施工时, 使用呈几何线状的塑料条带作为止水条来阻止隧道渗水顺着隧道纵向窜流, 此条带的横断面为凸楞状。如图1所示, 在施工时, 使用冷粘法和热合法将其在防水板上进行固定, 并且保证防水板和止水条之间可以紧密结合。衬砌混凝土浇筑完成后, 止水条也会埋于混凝土中, 并在止水带之间产生一个防水分区。由于环向施工缝是隧道出现渗漏的重要位置, 因此, “凸楞”的止水条一般会在环向施工缝量测0.5 m的范围中进行固定。工程中使用止水条的宽度为10 mm, 高度为50 mm。

虽然分区防水可以有效控制衬砌混凝土和防水板之间的纵向窜流, 降低隧道渗水、漏水的情况, 但是还需要做如下完善:

1) 设置渗水下排通道。根据当前的设计, 加入分区中的渗水从防水板穿过, 这些渗水下部如果没有排水管道, 渗水会不断在衬砌和防水板之间聚集, 导致水压增加。长此以往会导致衬砌段出现渗漏。所以, 很有必要在衬砌段设置一个向下的排水管。

2) 对止水条和带安装工艺进行完善。当前, 分区防水的带安装和止水条主要是在已经铺设的防水板上进行施工。考虑到隧道中的施工条件不好, 不管是使用冷粘法还是热合法, 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施工效果。所以, 有必要考虑一下止水带、止水条的工厂化安装。此外, 要进行精细化施工管理, 准确确定止水带的位置, 提高施工质量。

3.3 注浆防水的完善措施

当前, 隧道二次衬砌使用整体式衬砌台车和泵送混凝土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这种方法虽然在公路、铁路和水工隧道施工中应用比较普遍, 但是仍然有一些缺陷:

1) 在泵送混凝土的时候, 通常会将坍落度控制在11 cm~18 cm, 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由于混凝土的坍落度比大, 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量, 致使隧道拱顶出现一个纵向的灌不满区。

2) 衬砌结构水平施工缝容易变成渗漏水的通道。在台车模板就位之前虽然处理了水平施工缝, 但是由于施工空间小, 泵送混凝土的灌注速度比较快, 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并且施工缝上部骨料下沉的密集度差, 不能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3) 两模板衬砌的接缝位置也是防水的重点, 由于衬砌台车一般会和已有的衬砌相互连接, 另一侧会使用堵头模板进行封堵。当衬砌台车顶压不够均匀、衬砌变形时, 会导致连接端出现漏浆的情况。在堵头模板的一端, 由于初期支护面平整度差, 一般使用木模进行施工, 模板上的接缝比较多, 在泵送混凝土压力的影响下, 会出现漏浆、跑浆的情况, 并且该处混凝土的密实性也无法保证。

为了提高结构的防水能力, 降低负面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在完成衬砌后, 有必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注浆, 将渗漏通道堵塞住, 进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在埋深注浆管时, 首先要保证可以增强衬砌薄弱部位。考虑到衬砌结构空隙区主要在拱顶部分出现, 为了保证分区的效果, 在拱顶安装注浆管来进行衬砌背后的回填注浆。在隧道二衬和背贴式止水带的接触位置也要设置注浆管。二衬完成后, 对注浆管进行注浆, 以便可以进一步缝补好施工缝的渗透通道。进行回填注浆时, 要在衬砌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达到70%后进行, 将衬砌内注浆和回填注浆的压力控制在0.5 MPa。回填注浆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从轴线处开始施工。在多水地区, 要先进行两头的施工, 再进行中间位置的施工。

4 结语

隧道防排水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施工, 除了要完善施工技术以外, 还需要做好防水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选择质量合格的防水材料, 组织专业化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 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TZ 311—2009, 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S].

[2]张慧玲.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隧道防排水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 2010 (1) :139-141.

隧道防排水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第2篇

关键词 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097-01

鉴于隧道工程的重要性,其防排水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鉴于防水工程属于隐蔽性工程,这为其质量判断等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其难度在于隧道工程施工中所留下的防排水隐患,在其后处理中是相当难解决,有时候还修复处理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显然在隧道施工中确保隧道的防排水施工质量是相当重要。

1 隧道防排水施工策略构思

针对隧道防排水工程的隐蔽性特点,在隧道施工中必须对防排水工程采取“防、排、堵、截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尤其是对于富水区段的隧道防排水施工,则重点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原则来进行施工。通过结合工程实践来看,对于隧道的防排水系统主要对隧洞采取全洞满铺防水层,而且实行环向封闭,防水层主要采用防水卷材等;对于隧道衬砌的变形缝则必须设置橡胶止水带,施工缝应设置膨胀橡胶止水条。对于隧道中有防水要求的区段所采用防水砼浇筑,同时为了达到更有效的防水效果,在混凝土中掺入UEA-H膨胀剂,以达到衬砌密实、防裂及防水目的,同时要求抗渗标号应当不低于S8。

为了确保防排水施工效果,隧道的防排水系统施工必须选取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操作;对隧道防排水系统所采用的防水材料等应当严格控制其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同时为了避免防水层施工后出现变形等漏水问题,防水层的施工应当选择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二次衬砌施工作前进行。在铺设隧道防水层前,喷混凝土层表面不得有锚杆头或钢筋端头外露,钢纤维表面的钢纤维要清除干净。对凹凸不平部位要进行修凿、补喷,使混凝土表面平顺。喷层表面漏水时,要及时引排。对于止水带在安装时以及在混凝土浇捣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止水带的保护,不得被钢筋、石子和钉子刺破,如发现有被刺破、割裂现象,必须及时修补。当整个隧道防排水系统完成后,应对其防水效果采取检测,如确保隧道洞内无渗漏水、安装孔眼不渗水、洞内路面不冒水、不积水。

2 隧道衬砌防排水施工技术

2.1 隧道防水施工

对于隧道的衬砌柔性防水工程可以通过在衬砌背面设置隧道专用复合防水卷材与喷砼层之间,其作用兼作衬背排水层及缓冲层。对于隧道明洞背部防水层则可采用复合防水卷材。同时防水卷材的施工时间应当选取在晴朗天气,防水层外部应作7cm水泥砂浆保护层后再做回填。针对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伸缩缝、沉降缝处的防水问题是施工重点。

为了达到隧道衬砌的防水效果,对于隧道的仰拱施工缝、变形缝防水应当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拱墙部位二衬防排水主要采取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间铺设纵向、环向排水盲管、土工布、防水板,拱顶设置注浆管。通过结合工程实践,针对二衬施工缝处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和波纹管来提出其正确的防水措施。

1)对于钢筋砼二衬中拱墙部位的环向施工缝处,在二衬厚度的1/2处埋设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止水带外侧埋设一环φ50波纹管(外包土工布);仰拱环向施工缝处,在仰拱厚度的1/2处埋设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素砼二衬中拱墙部位的环向施工缝处,在二衬厚度的1/2处埋设钢板腻子止水带,止水带外侧埋设一环φ50波纹管(外包土工布);仰拱环向施工缝处,在仰拱厚度的1/2处埋设钢板腻子止水带。

2)在仰拱和拱墙厚度的1/2处均埋设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在仰拱二次衬砌内设置双层Φ50抗剪钢筋,环向间距50 cm,钢筋位于仰拱厚度的1/3处,仰拱沉降缝空隙沥青木丝板填塞密实。拱墙部位沉降缝内缘3 cm内填塞聚硫密封胶,内缘3 cm~5 cm内设置一环镀锌钢板接水盒,5 cm以外的空隙采用沥青木丝板填塞密实。

3)对于纵向施工缝防水施工,在混凝土接触面涂以混凝土界面剂。止水带宽度选取为30 cm,同时应埋设于前后两段砼中各

15 cm,确保埋设误差不大于2 cm。

4)土工布、防水板的铺设。切除露出初期支护表面的锚杆头、钢筋头,采用细石混凝土抹平覆盖。同时采用专门的热熔衬垫和射钉将无纺布固定在喷射砼表面,确保松弛适度以有效地使无纺布上任何部位都能同时达到喷射砼面。衬垫和射钉采取梅花形布置,拱部间距采取0.5 m~0.7 m,边墙间距1.0 m~1.2 m,搭接宽度大于15 cm。采用手动电热熔接器加热,使防水板焊接在专用的热熔衬垫上。防水板搭接缝应与施工缝、变形缝错开1 m以上。应当确保防水板应松弛适度,无认为蓄水点。防水板搭接宽度不小于15 cm,且应采用双搭接缝焊接,每条焊缝宽度为

15 cm。焊接后,两条焊缝间留一条空气通道,用空气检漏器检测焊接质量,在0.2 MPa的气压下5分钟内气压不得低于0.16 MPa。如果防水板存在破损时,则应当取一小块防水板,除尽两防水板上的灰尘后,将其置于破损处,用手动电热熔接器熔接。

2.2 隧道排水施工

隧道排水是相对防水来说其属于补救的措施,其可有效地减缓了隧道因漏水问题而带来一些系列构件受损等。通过隧道的排水工程施工来看,排水措施主要集中在衬砌背面、路缘排水等。

1)喷射砼背面排水。隧道在初喷4 cm砼后,然后在环向设置φ50 Ω型弹簧排水半圆管,排水管的布置对于富水区段可间距控制为300 cm~500 cm,对于贫水区段间距应当控制为500 cm~800 cm。排水半圆管通过纵向排水盲沟和横向排水管最终引入排水边沟。

2)衬砌背面排水层。在防水层与喷砼之间设置400 g/m2土工布,使漏水能从衬砌背面通过排水滤层排至墙角,再出墙角处衬背纵向排水盲沟集水,通过φ100 mm、φ50 mmPVC横向排水管引至路侧排水沟排出洞外。盲沟应设置在防水层外面,固定在砼面上,且要求防水板“U”型包裹纵向盲沟。同时在衬背土工布排水层与喷砼之间设置φ50 mm软式透水管的环向盲沟,并采取与纵向盲沟三通连接,对于环向透水盲管布置间距,结合工程实践,笔者建议对于富水区段可选取为300 cm~500 cm,对于贫水区段可选取为500 cm~800 cm。

3)路缘排水工程。为了处理流入隧道的少量雨水及隧道内残留的裂隙渗水,在隧道两侧检修道每20 m设置一处雨水篦子,将路面水排至路侧排水沟。同时在隧道路面两侧电缆沟处设置Φ200 mm预制边沟,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排除路面积水以及隧道清洗等污水,每50 m设置一处沉砂浆井。

4)排水盲管的设置是隧道排水的重要设施之一。通过在铺设土工布、防水板前,在略低于电缆槽底标高的边墙脚处纵向每12 m(结合二衬台车长度)设置一段φ110 mm纵向排水盲沟;环向平均每8 m设置一环向φ50排水盲沟,环向盲沟可根据地下水发育情况适当调整。纵向盲沟两端及環向盲沟下端进行圆弯接入隧道侧沟。

3 结论

总之,从隧道防排水的施工实践来看,隧道内防排水应重视初期支护的防水,重点以衬砌结构自防水为主,以防水层防水、施工缝、沉降缝防水为重点,辅以专项防水,满足结构设计和使用要求;文章均对其施工采取了详细的探讨,以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翁传源.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之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6,02.

浅谈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措施和建议 第3篇

铁路隧道是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铁路隧道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施工工艺较为落后, 质量监控不够严谨等原因使得铁路隧道出现失格率较高的现象。在失格隧道的调查中, 形成隧道病害多的主要原因是漏水、渗水, 铁路隧道防排水问题一直是隧道建设和维护的难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铁路隧道防排水措施研究已取得明显效果, 隧道竣工验收时基本可以达到不漏、不渗的要求。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漏、渗水等隧道病害逐渐暴露。如何解决铁路隧道防排水问题, 使漏渗水等隧道病害得以解决, 是广大从事隧道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1 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防、排、截、堵结合,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是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进行铁路隧道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隧道区水文工程地质和气候条件, 以及地下水排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设计隧道衬砌和铁路隧道的开挖方法。

而根据防排水形式, 隧道防排水设计可分为:排水型隧道和防水型隧道。

排水型隧道坚持以排为主或以堵为主, 限量排放的原则, 一般应用在山岭隧道中。我国大部分铁路隧道尾部山区, 一般情况下隧道排水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大部分使用排水型隧道。允许地下水排放量要根据具体的隧道环境来确定。如果排水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可不控制排水。在保证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排水系统畅通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衬砌背后的盲沟让水排进隧道内排水沟排除洞外。但是, 如果排水系统发生堵塞时, 可能导致隧道承受水压, 使隧道失格。

防水型隧道是通过防水层或止水带等各种措施将水控制在衬砌之外。这种类型的隧道广泛应用于静水头压力不超过30m的隧道区中。经研究表明, 防水型隧道的静水头压力上限是60m, 但是这对隧道结构和防水的要求比较高且不符合经济性要求。但是, 在下列条件下是要优先选用防水型隧道的:1) 当地下水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时, 特别是城市条件下及大量排水对地表植被、生态环境等造成影响较大的地区;2) 当地表下沉对结构正常使用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其造成危害时;3) 当地下水具有腐蚀作用时, 为了避免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和加速混凝土的退化, 需要将混凝土与地下水隔离处理。

当铁路隧道穿过地下水较大的岩溶、断裂破碎带时, 考虑以排水为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要根据实际采取限量排放、以堵为主, 是隧道防排水达到合理堵水、防水有效、经济合理的效果。而在岩溶地下水发育地段, 为了维持岩溶暗河的原有的形状, 可以采取以堵为辅、以排为主。在同一座隧道中不同地段中, 可能在不同地段存在排水型隧道和防水型隧道两种形式, 在这种隧道防排水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这两种防排水形式的过渡措施。

2 铁路隧道防排水措施

铁路隧道防排水措施除了模筑混凝土主体自防水外, 还包括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防渗、防水层防水、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洞内排水等等措施。

2.1 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防渗

I-TA (国际隧协) 提倡用喷射混凝土作为防水层。但影响其抗渗性的因素较多, 采用此法需要隧道进行特别的处理。隧道围岩面处理对于喷射混凝土时十分必要的, 围岩漏渗水对喷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当隧道处于软弱围岩段时, 为了保证支护抗渗能力需要对支护及其背后进行注浆, 使喷射混凝土层内部密实。对于突出于围岩面的锚杆端部或钢筋头, 可事先切割然后喷射, 或者在喷射后在进行切割, 然后对其再补喷或用砂浆覆盖。必须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或对混凝土掺加外加剂提高混凝土抗渗能力。在喷射完后, 要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工作, 减少混凝土裂纹的发展。

2.2 防水层防水

防水层是山岭隧道复合式衬砌中防排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隧道防水功能的重要措施。防水层有效的消除底层渗水对二次衬砌的影响, 还可以对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起到隔离作用, 减小喷射混凝土对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的约束应力, 避免了二次衬砌裂缝的产生, 提高其抗渗能力。目前国内采用各类塑料防水板 (PVC、ECM、EVA等) 作为防水层较多, 设计经验表明, 铁路隧道防水层采用EYA或ECB防水板, 厚度1.5mm以上, 幅宽以3m~4m为宜。

2.3 施工缝、变形缝防水

施工缝是隧道衬砌混凝土施工时遗留的。沉降缝和伸缩缝统称为变形缝。沉降缝设于地质条件显著变化和衬砌受力不均处。伸缩缝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混凝土受温度和收缩影响而开裂。施工缝和变形缝是防水的薄弱部位, 需加强防水设计。二次衬砌结构混凝土时应尽量少留施工缝, 在拱圈、仰拱和地板等处不得留纵向施工缝。对于止水带的选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止水带。

2.4 洞内排水

洞内排水是在衬砌背后设置排水系统, 使水能从衬砌背后畅通排除。排水系统主要由环、纵和横向排水盲管、侧沟和中央排水管组成。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和岩面、防水层之间的水通过环向排水盲管下渗至纵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将水汇集流入位于衬砌基础的横向排水盲管, 然后再排至中央排水管中。地下水主要通过隧道内侧沟, 由侧沟汇集排至中央排水管。中央排水管要符合设计要求, 总体坡度、段落坡度和单管坡度要协调一致。排水系统埋设好之后, 还要进行通水实验,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对隧道防排水工作的建议

为了做好隧道防排水工作, 确保隧道的正常使用和质量, 提高运输速度和能力, 减少维修费用, 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 下面就铁路隧道防排水工作提出些建议:1) 认真系统的理解铁路隧道防排水的设计原则, 不能片面的、孤立的看待防排水的某些措施, 要结合各种因素, 选择合适的方法, 已达到防排水设计合理, 经济效益高的目标;2)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重视环境要求, 要坚持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 并尽量使工程与环境协调;3) 加大技术投入, 研究新型高耐久性、维护费用低的防排水材料, 使得防排水系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加强管理, 保证施工质量, 引进先进防排水施工工艺。在防排水施工组织设计里要对防排水设施的施工工艺优化、细化, 制定相关质量保证措施, 严格按要求检查施工质量。

4 结论

研究表明, 铁路隧道防排水是一项综合工程, 必须坚持“防、排、截、堵结合,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的原则, 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水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铁路隧道是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隧道渗漏水的危害极大, 是造成铁路隧道失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介绍了防排水的措施, 为了做好隧道防排水工作, 确保隧道的正常使用和质量, 提高运输速度和能力, 减少维修费用, 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铁路隧道,防水,排水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与工艺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U4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06-0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建设事业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隧道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现在还处于建设高峰期,随之而来公路隧道的数量和里程都在快速的增长。隧道的长度不断被改写,然而隧道的施工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深埋的特长隧道,其主要的地质灾害有高地应力、高地温、地下水等,其中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尤为突出。隧道修建于地表之下,处于各种地下水的包围之中。而地下水无孔不入,由于隧道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不到位,造成隧道防排水体系的任何缺陷,都可能引起隧道的渗漏水。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公路隧道排水方面的研究。

本文主要结合公路隧道的施工特点,对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展开应用分析研究,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与施工管理经验,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公路隧道排水施工现状分析

相较于国外,国内在公路隧道排水方面的研究应用水平相对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尽管我国在隧道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隧道的防排水及渗漏水的防治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但绝大部分隧道仍有不同程度的渗漏,有些隧道的渗漏状况相当严重。目前我国隧道防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隧道防排水的等级不明确

大部分规范对防水等级的划分比较模糊,相对于国外的隧道防排水规范,各种隧道的防水要求和等级都不明确。

2.2 隧道防水的设计依据不充分

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勘探费用昂贵,因此很难通过勘探来掌握隧道所处的地质情况。同时地下水的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能准确计算的问题,他对结构主要产生渗透作用。而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对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了解的不够细,对衬砌周围地下水水源、水量、流向及水质勘察不全。

2.3 隧道防水的施工做法不规范

尽管规范对不同隧道的防水进行了规定,但国内对不同的防水措施没有从经济、效率上进行系统的研究,对防水施工措施缺乏规范。另外,施工队伍专业技能水平较差,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这都为隧道的渗漏埋下了隐患。

2.4 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之间缺乏交叉渗透,缺乏组织协调和分工协作

科研开发往往是低水平、着眼主导产品多,而对配套洞内防水和施工技术的研究不够,妨碍了隧道防排水技术总体水平的提高。

3 公路隧道排放水技术应用研究

3.1 两排两防系统设计应用

传统的防排水系统设计采用“一排一防”的设计思想。即喷射混凝土与衬砌之间形成一圈排水和衬砌混凝土一层防水。为了进一步提高公路隧道的抗渗漏性能,公路隧道可采用“两排两防”的设计思想。“两排两防”的设计思想分为“两排”和“两防”。“两排”就是在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之间、防水层与衬砌之间形成两圈排水。“两防”就是采用防水层和衬砌混凝土两层防水。由于“两排两防”设计比“一排一防”设计增加了一圈排水和一层防水,因此大大提高了隧道的抗渗漏性能。

3.1.1 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间的排水

从围岩中出来的渗水,受到防水层的阻挡,不能沿径向渗向隧道,而只能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之间的间隙下渗。如果隧道围岩的渗水量不大,则此间隙足以将其下排;如果隧道围岩的渗水量较大,在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的间隙应每隔数米设有环向排水管,用以增加渗水的下排能力,减小喷射混凝土与防水层间隙内的水压,进而减小渗水穿越防水层的可能。

3.1.2 防水层与二次衬砌间的排水

由于防水层在隧道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均有可能受到损伤,一旦防水层出现缺陷,防水层外的有压水就会穿过防水层渗流到二次衬砌混凝土。由于二次衬砌混凝土与防水层之间空隙极小,又缺乏土工织物充当排水通道,二次衬砌混凝土与防水层之间的渗水下排到纵向排水管的阻力很大。这种情况下,渗水就容易沿隧道纵向扩散,通过混凝土衬砌的缺陷部位,尤其是衬砌施工缝,向隧道内空渗漏。因此,防水层与二次衬砌间的排水也很重要,而目前在隧道防排水体系设计中一般都不考虑采取防水层与混凝土衬砌间的排水措施,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3.1.3 防水层防水

在公路隧道建设中,隧道防水技术的核心是在复合式衬砌中设置防水层。防水层由防水板及其垫层组成。防水板的作用

是将地层渗水拒于二次衬砌之外,以免水与二次衬砌接触并通过二次衬砌中的薄弱环节渗入隧道。垫层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防水板,使防水板免遭尖锐物的刺伤,同时充当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间的渗水下排通道。

3.1.4 衬砌混凝土防水

混凝土衬砌是隧道防水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混凝土的配比得当,施工振捣充分,不出现漏浆和走模等意外情况,完工后的衬砌不出现裂缝,在壁后水压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渗水是不易从衬砌的外侧至衬砌的内侧的。

3.2 防水板材施工工艺分析

目前在公路隧道中实现防水的方法主要是依赖于防水板材的应用。目前防水卷材的铺设工艺有3种:无钉热合铺设法、有钉冷粘铺设法、多点复合免钉穿铺设法。

3.2.1 无钉热合铺设法

原理:塑料垫片和防水板为同质材料,固定防水板时,电烙铁从防水板表面加热防水板和垫片,经过加热,防水板先处于熔融状态,然后由于热传导,垫片才进入熔融状态,最后使二者融合。一般垫片的熔点要低于防水板的熔点,这样可以防止防水板“过热”。

3.2.2 有钉冷粘铺设法

固定防水板时,先采用射钉枪固定塑料垫片,塑料垫片外压防水卷材,卷材垫片间的粘接采用卷材厂家提供的专用胶,可冷涂施工。最后用比固定塑料垫片稍大的卷材块涂胶后修补射钉孔。这种工艺特点是防水卷材铺成的表面留有钉疤,接茬时用胶冷粘。

3.2.3 多点复合免钉穿铺设法

垫片与防水板的复合有两种:一种是面复合、防水板和土工布完全粘结在一起;一种是多点复合、防水板和土工布卷材有规律地在若干点上用专用胶复合在一起。

目前,防水层施工中经常采用单一的方法,即防水板接缝热焊则“补丁”也热焊,或防水板接缝冷粘则“补丁”也冷粘,这种方法不好,不利于发挥各种粘结技术的长处。从施工中可以看出,热焊法焊缝质量高,而冷粘法打“补丁”质量高,且施工方便,速度快。因此,在施工中可以将两种粘结方法结合起来,接缝用热焊法,打“补丁”用冷粘法。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隧道防排水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技术已得到工程界的认同和工程实践的检验,但总体上隧道防排水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和改进。本文主要对公路隧道的防排水技术展开了分析探讨,给出了若干具体的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的应用措施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的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树屏.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交通世界,2003(3):22~27

2 方梁正.公路隧道渗漏与冻害防治研究[D].长安大学,2001

3 吕康成、崔凌秋.隧道防排水工程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Anti-road Tunnel Drainage Technology and Process Research

Yang Yundong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road tunnel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waste water technology, the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article on the technology highway tunnel waterproofing and drainage were analyzed, first pointed out the anti-domestic road drainage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tus quo problem, on this bas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rows of two anti-technolog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given a specific program, combined with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the waterproof sheet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further improve our highway tunnel waterproofing and drainag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a certain reference guide.

防排水措施 第5篇

隧道防排水质量和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隧道整体工程质量和运营使用。如果隧道出现渗漏或路面溢水, 会造成施工难度加大, 作业环境危险情况恶化, 也会造成路面湿滑, 不利于行车安全。同时长期的渗漏水, 还会对隧道内的机电设备、消防系统和通讯线路构成威胁。所以, 对隧道防排水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工程

42省道磐安下葛至潘潭段改建工程第3合同段隧道长742.5m, 断面形式为分离式, 单洞总宽度为9.75m, 设计时速60km/h。程路线主要山间沟谷坡洪积、冲洪积平原区。该工程采用新奥法施工, 并以“光面爆破是基础, 喷锚支护保安全”为工作原则。

2 关键部位的防排水措施

本隧道防排水遵循“防、排、截、堵结合,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的原则, 达到排水通畅、防水可靠、经济合理, 不留后患的目的。主要采用结构防水 (防水砼) 、三缝排水 (变形缝、施工缝、止水带) 、防水层防水。

2.1 洞身防排水

2.1.1 施工方法。

隧道拱墙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EVA防水板 (厚1.2mm) , 并与300g/m无纺布结合使用。

2.1.2 施工准备。

在洞外宽敞平整的场地上, 将幅面较窄的防水卷材拼接成大幅面防水板。防水板搭接宽为10cm, 采用热焊粘结。拼接前须进行检查是否有变色、波纹 (厚薄不均) 、斑点、刀痕、撕裂、小孔等缺陷, 如果存在质量疑虑, 应进行张拉试验、防水试验和焊缝抗拉强度试验。吊挂防水板的台车就位后, 应用电焊或氧焊将初期支护外露的锚杆头、钢筋网头等铁件齐根切除, 并抹砂浆遮盖, 以防刺破防水板。对于开挖面严重凹凸不平的部位须进行修凿和找平。

2.1.3 防水板铺设和锚固。

本隧道采用无纺布作滤层, 在铺设过程中防水板与柔性垫层应密切结合。用射钉枪将吊挂肋条锚固在喷锚支护上, 无钉铺设见右图。

利用小型卷扬机将防水板提升到台车, 防水板环向长度应留余量, 全长约为喷砼面环向长度周长的1.1倍。吊挂时, 以防水板的全幅中部对准隧道中线, 自上而下将防水板托起贴着喷锚支护表面铺设, 松紧适度并用热焊机将防水板焊在吊挂肋条上, 拱部固定点间距0.5m左右, 边墙固定点间距1m左右。附属洞室处铺设防水板时, 先按照附属洞室的大小和形状加工防水板, 将其焊在洞室内壁的喷锚支护上, 并与边墙防水板焊接成一个整体。

2.1.4 检测标准。

铺设防水板的基面应坚实、平整、圆顺, 无漏水现象;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防水板的铺设应与基层固定牢固, 不得有绷紧和破损现象;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cm, 允许偏差-10cm。

2.2 施工缝及变形缝防水处理

二次衬砌施工缝设计为每10m一道, 采用带注浆管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 并配合有聚硫双组密封膏嵌缝。

2.2.1 施工缝施工。

施工缝有环向竖缝和水平缝两种, 在进行防水施工时, 首先须在二次衬砌砼灌注后的4~12小时内, 用钢丝刷将接缝处的砼面刷毛或用高压水冲洗, 直至露出表面石子。在新砼灌注前, 应将接缝处清理干净, 保持湿润, 先刷水泥浆两道, 再铺设10mm厚水泥砂浆 (用原砼配合比, 除去粗骨料, 也可掺加膨胀剂) , 过0.5小时后再灌注砼。砼衬砌施工缝处设带注浆管橡胶膨胀止水带, 同时将橡胶止水带沿隧道环向夹在挡头板中间, 两块挡头板用U形卡固定。预留一半橡胶止水带浇筑在下一循环砼衬砌中。橡胶止水带布置见上图。

2.2.2 变形缝施工缝防水处理。

变形缝是结构外防水的关键环节, 本标段变形缝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止水, 缝隙间充填沥青木丝板, 在变形缝结构内侧预留槽, 槽内采用带注浆管膨胀止水带。变形缝每10m设置一道, 变形缝止水带布置详见下图。止水带安装与定位, 先在预留槽内安设背贴式止水带并进行固定, 然后将中埋式止水带准确居中安设, 粘贴或焊接定位, 用模板固定, 先安装一端浇筑砼, 另一端用箱形木板保护, 待砼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及箱形保护。对竖直向的止水带两边的砼要加强振捣, 保证砼两边的砼密实, 同时将止水带与砼表面的气泡排出, 要保证止水带与砼牢固结合, 止水带处的砼不应有粗骨料集中或漏振现象。对水平向的止水带待止水带下充满砼并充分振捣密实后, 放平止水带并压出少量的砼浆, 然后再浇灌止水带上部砼, 振捣上部砼时要防止止水带变形。

2.2.3 检测标准

施工缝所用的止水条的质量符合要求, 止水带与防水板的连接方式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缝防水效果好, 无渗水;施工缝的表面质量应缝宽均匀、缝身竖直, 竖向贯通, 填塞密实, 外表光洁。变形缝所用各类材料均符合设计要求;变形缝细部构造做法符合设计要求, 表面不得有渗水;用做沉降的变形缝其最大允许沉降差值不应大于30mm;变形缝的表面质量应缝宽均匀、缝身竖直, 环向贯通, 填塞密实, 外表光洁;密封材料嵌填严密, 粘结牢固, 无开裂、鼓包、下塌现象。

2.3 衬砌排水施工

拱墙环向设ф5cm HDPE单壁打孔波纹管, 设置在喷砼面和防水板之间。边墙墙脚纵向设ф10cm HDPE双壁打孔波纹管盲沟, 并与环向盲沟连通, 连通点采用三通管连接。在仰拱填充砼中纵向30m设置一道横向10cm HDPE双壁打孔波纹管盲沟与中心透水级配碎石连接, 在设计标高下1.1m处设置ф400mm预制钢筋砼排水管, 通过水管顶部预留的透水孔将水排入纵向中心水沟, 通过水沟排出洞外。

2.3.1 施工方法。

在铺设防水板前用防水板条 (宽30~50cm) 和塑料胀栓将环向ф5cm HDPE单壁打孔波纹管固定在喷锚支护面上 (环向每隔40cm固定一处) 。用快凝水泥砂浆将塑料胀栓包住。

2.3.2 透水盲沟铺设要求。

沿喷砼表面布设, 松紧度适中, 以适应起伏不平的岩面。纵向盲沟要控制好标高, 与隧道的纵向坡度一致, 上下不能有起伏现象, 以保证排水的畅通。纵向排水管最下一层设在衬砌边墙脚下, 防水板向内上卷, 将弹簧管托起。连接处采用直通、三通接头连接。

3 结语

防排水措施 第6篇

1. 1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原材料会直接影响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型给排水管材被运用当中, 常常会用到铜管、不锈钢管、PVC管、钢塑管与铝塑复合管等管道, 新型管道材料往往以次充好, 存在质量问题。

1. 2工人技术水平低

在实际施工时, 由于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 加之技术水平不高, 导致不能很好的完成施工任务。水电安装专业在孔洞的预留位置上不够准确, 或者并没有固定留洞模板浮搁, 最终使得预留孔洞严重挪位; 或者补洞所使用的混凝土原材料在配合比和坍落度等方面无法跟相关要求符合, 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重视补洞部位, 导致最终减弱了混凝土强度; 在完成了防水工程后, 即便发现各个甩口有标高不对的情况发生也无法在较短时间里返工, 最终使得地面捧水坡度和坡向不满足相关规范, 容易发生倒坡现象; 或者在返工时没有处理好新旧搭接, 导致渗漏。

1. 3施工方法失当

没有妥善处理烟道、管井与地面交接位置, 常常只是使用一般的补洞处理方法; 没有嵌实穿楼板的管道、地漏和套管四周缝隙; 没有进行管道与楼板四周交接位置的局部防水处理; 没有严密处理地面水泥池槽的捧水口或地漏周围与地面交接。

2给排水管道防渗漏对策

2. 1选购优质材料

由于给水管道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 尤其是热水给水管道还会发生热胀冷缩, 易出现管道接头位置的渗漏, 因此, 应该使用质优的管件管材。

2. 2施工工艺控制

给排水工程施工往往使用封闭静止的方法。严格控制给排水安装的施工步骤, 建筑给排水常会用到的施工工艺包括: 熟悉图纸与技术资料、施工测量放线、开挖沟槽、管道连接、接口处理、检查井砌筑、 闭水试验、回填土。

2. 3规范安装操作

( 1) 挖土开槽, 挖土开槽应严格控制基底高程, 禁止超挖。 ( 2) 管道基础, 管道基础应按设计要求铺设, 基础采用砂石垫层。室内给水管道在穿过墙或楼板位置时一定要符合相关的规范进行套管设置, 要在卫生间和厨房处加设钢套管, 高出地面2 mm。粘胶连接时, 要清洗粘接面, 涂刷均匀, 承插数次后等待固化; 热熔连接时, 应使用专门工具, 均匀加热24 h后, 接口连接固化才能通水; 法兰连接时, 应紧固, 对应平行, 严密, 垫片不能用双层, 螺母应在同一面, 螺栓外露丝扣长度不大于直径的1 /2; 阀门安装, 应操作灵活, 方便。 ( 3) 沟槽回填, 从管底基础至管顶以上0. 7 m范围内, 必须用人工回填, 严禁用机械推土回填。回填先从管底与基础结合部位开始, 沿管腔两侧同时对称分层回填并夯实, 每层回填高度宜为0. 15 ~ 0. 20 m, 管顶以下宜用粗砂回填, 管顶以上0. 5 m范围内, 宜回填砂土或接近最佳含水率的素土。管顶0. 7 m以上部分回填土, 可采用机械回填, 但必须从管线两侧同时回填并夯实, 可使用机械碾压。 ( 4) 管道接口处密封操作, 施工安装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施工进行时还必须强化监督。

2. 5管道穿楼板防渗漏做法

( 1) 对于用止水圈的, 必须做到: 止水圈与UP- VC管结合要紧密, 胶粘得要牢固。补洞时须将UP- VC管外壁横向打毛、刷胶、沾细砂子两遍, 以利细石硅与管壁结合紧密。

( 2) 对于设钢套管的, 必须注意: 套管宜在打混凝土楼板时预埋, 这样防渗漏效果最好。套管内径可比穿越管外经大1 020 mm, 套管项部高出地坪50 mm底部与天棚平齐。管与套管间隙应用沥青油麻、油膏等防水嵌缝材料封堵。安装结束应配合土建进行支模, 并应采用不低于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分二次浇捣密实, 第一次浇注2 /3H, 第二次浇注1 /3H。每次封堵后均应浇水养护和作蓄水试验, 24 h后不渗漏方可进行下次封堵。

3结语

总之, 在房屋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中, 导致管道渗漏的原因较多, 需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为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目前, 为了避免房屋建筑给排水管道出现渗漏, 应严格控制工程的相关规定进行施工, 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施工材料的质量得到严格控制, 确保给排水管道的正确安装, 从而实现人们生活中对给排水管道的高效利用。

摘要:本文对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渗漏措施, 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防渗漏

参考文献

[1]马宏成.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渗漏及预防控制[J].科技交流, 2007, (5) .

[2]李公藩.塑料管道施工[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 (11) .

浅析隧道防排水工作技术 第7篇

1 进洞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知道, 做好洞口的防排水工作, 尤其是完善洞口排水系统, 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这保证了洞口的施工环境最佳, 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问题, 做到文明施工;另一方面, 也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 防治雨水和渗水对土层的破坏, 带来的可能性的坍塌;再者, 隧道的防排水施工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按照规定做好防排水工作的事前准备工作, 尤其是洞口的防排水系统, 可以保证工程的后续工作顺利完成, 减少不稳定的因素, 以免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洞口的防排水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截水沟的砌筑。考察好施工当地的地形, 在开始挖掘之前, 在开挖线5米以外的砌筑截水沟, 并且保证水可以自然引至排水沟, 或者城市原有的排水系统, 使得水流不至于流入到工程的实施范围内。

(2) 封闭坡土体。根据施工设计图的具体细节, 封闭坡面的坡土体, 必要时刻可以使用排水管引排, 尤其是在地面水渗入量大且严重的情况下。

(3) 洞内排水系统的设置。洞口的防排水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 不可以等到排水问题已经出现再想办法。假如说洞口向外且为下坡, 则在道路的两侧都设置排水沟, 反之则在其中一侧设置即可。另外, 也可以通过集水井的方法, 用水泵抽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存在安全隐患, 一定要保证集水井得到很好的封闭和防护。

2 挖掘中涌水地段的防排水工作

(1) 处理原则。挖掘中, 难免会出现地面的涌水问题, 对此必须要通过精准的分析和调查, 按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 应对开挖面出现的涌水进行调查分析, 严格按照“以排为主, 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 提出一套合理有效而又符合具体涌水情况的工作方案, 使得涌水得到控制, 排水系统得以顺利建造, 防水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2) 分析原因。涌水可以使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可能有水流的局部外涌、地下水的发育线路、岩层的断裂、地表水的下渗等种种原因。在隧道的防排水工作中, 需要做到的是准确记录这些涌水出现的地方、涌水的大小、时间段、来源、成分分析, 并且根据这些记录完善洞口的涌水问题。

(3) 解决方法。洞内的涌水地段, 通过判断涌水量, 可以采用超前钻孔排水、辅助坑道排水、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堵水、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井点降水及深井降水等辅助施工方法。但是如果涌水量过大, 则需要采取特殊的技术, 例如摩擦锚杆;涌水面积过大, 则要在岩石表面引排涌水, 再喷射混凝土;涌水特别严重, 则要做到一边排水一边喷射, 通过汇水孔的方法排水。既然出现了涌水, 就一定存在排水问题。如果涌水不能及时排出, 则会淤积在洞内, 使得土层被逐渐侵蚀, 造成安全隐患, 不能保证施工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 洞口是上坡, 可采用在距离边墙1米到2米的范围设置砂浆抹面排水沟来排水;洞口为下坡, 则要采用集水坑积水, 或者是利用潜水泵排水, 分级排送, 直到将涌水排出。

3 洞内的防排水工作施工技术

洞内的防排水工作内容繁复且重要, 主要有环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横向排水盲管、中央排水管、防水板、排水边沟。尤其是接缝处的防排水系统, 需要设置止水带和防水材料, 把引水放在首位, 同时注重排水。这项工作的开展, 对于后续的防排水工作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达到施工要求, 没有考虑到后续工作, 极有可能造成涌水、漏水等现象, 使得排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 要保证洞内的防排水工作, 使得施工顺利开展。

3.1 防水层

(1) 防水层的检查要多重且及时, 要采取样本检查和质量检查相结合, 要防水层进场时检查。要检查防水层的颜色、薄厚、表面。完好度。刀痕等, 如果有质量问题要及时解决。

(2) 铺设防水层前要特别检查。特别是对支护进行量测, 必要时喷射混凝土, 保证挖凿足够深入, 通过分层喷射混凝土使得防水层达到基本一致的平面。另外, 要注意不要外露锚杆头, 保证平顺。

(3) 铺设防水层后的检查。铺设工作结束后的检查更为重要, 在防水层投入使用前, 必须保证其质量足以完成排水工作。具体来讲,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 (1) 检查防水板, 保证防水板的铺设合理, 且有应急的富余; (2) 检查防水板的完整性; (3) 检查焊接的宽度。焊接时, 宽度一般为10厘米, , 两侧焊缝宽度应不小于2.5厘米, 搭接宽度为10厘米, 粘结宽度不小于5厘米。 (4) 检查钉子、外拱墙壁等, 使用塑料进行包覆; (5) 要定点剪开焊缝处, 抽样检查焊缝处的焊接情况; (6) 检查是够有漏水, 检查施工质量。上述问题的检查中, 无论哪一项出现问题, 都必需及时反馈和记录, 并且和工程部门进行沟通, 排除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补。

3.2 安装止水带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焊接缝隙等, 需要用止水带。对于止水带的安装, 也必须谨慎小心, 同时做好定期检查。保证止水带在固定的位置, 没有任何偏移, 同时有防止其偏移的工程设置。保证止水带的接头宽度和完好度, 保证止水带有卡环固定并伸入两端混凝土内。要详细检查和记录, 及时反馈和记录, 并且和工程部门进行沟通, 排除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补。

4 补充说明

(1) 要防止仰拱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衬砌变形裂缝, 要将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废墟处理好, 衬膜内清理干净, 用混凝土填充, 保证基地铺底的厚度。

(2) 不能错过细节的检查, 例如各个排水管道之间的焊接、管道的位置、衬砌钢筋焊接时对防水板或排水盲管的烧伤、戳破、防水层的质量等等。

5 结束语

现阶段, 隧道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防排水工作越来越重要, 安全问题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地段, 尤其是山区, 地段较高, 填土较高, 可能导致隧道过长, 而且坡度大, 加上南方地区的多余天气, 使得隧道呈现一种阴暗潮湿的状态。如果这种隧道在施用过程中, 因排水问题出现事故, 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有些隧道投入施用后, 可能由于其便利性, 使得附近居民通过隧道次数增多, 这必然会由于管理问题导致杂物的出现, 而引起新的安全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在隧道的防排水工作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我们需要知道, 隧道的防排水工作不是单一的工作环节, 任何一项工序的完成都影响着后续的工作环节, 其工程质量会对日后的使用和维护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施工过程中的疏忽造成了涌水、渗漏等安全隐患,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 应加强对每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 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保证隧道防排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进洞之前对于排水系统的完善、开始挖掘过程中易涌水地段的防排水处置、隧道内防排水系统的具体施工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隧道防排水技术及控制要点。

关键词: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高强.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探讨[J].桥隧技术, 2007 (09) .

公路路面防排水设计探讨 第8篇

1 公路水损坏

(1) 影响公路行车安全。若路表水不能迅速、有效地排走, 路表面就会形成水膜, 高速行驶的车辆通过水膜时, 降低了路面的抗滑性能, 行驶中的车辆明显感到横向滑移;高速行驶的车辆使水膜雾化, 摭挡司机视线, 造成雨天交通事故。

(2) 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剥落, 影响其耐久性并产生坑洞和龟裂;使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唧泥, 随之出现错台、开裂;使无粘结粒状材料和地基的强度降低。

公路路面防排水系统主要由路表防排水、中央分隔带防排水及路面结构内部防排水三大部分组成。

2 路表防排水

路表防排水主要有两种形式。 (1) 分散防排水, 是由边坡防护、路肩和路面横坡组成, 适用于路堤高度较低, 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较小的路段; (2) 集中防排水, 是由急流槽、拦水缘石或矩形槽、泄水口和路面横坡组成, 适用于路堤易受冲刷, 或路堤高度较高的砂性土、粉性土路段, 凹形曲线底部等。

2.1 分散防排水路段的土路肩边部构造

土路肩一般采用生态防护, 种植适合土质条件、当地气候的草皮, 并将横向排水管设置在底基层顶面外侧, 通过横向排水管将滞留在填土绿化层底面的渗水排到路基外, 如图2.1a所示, 图2.1b所示构造适用于低填方路堤, 垫层铺至路基边缘。

相对较大的冲刷路段, 可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或大于50mm厚的预制水泥混凝土块铺砌土路肩, 下设透水性材料如沙砾、砂、碎石等, 以利于路面结构防排水, 如图2.1c所示, 也可如图2.1d所示用碎石、砂砾加固。

分散防排水设计应与排水沟、边沟或路基边坡防护相结合。

2.2 直线段的集中防排水

边坡坡面未作防护或易受冲刷且降水量较小时, 可将沥青混凝土拦水带设置于硬路肩外侧边缘, 将路表水汇集于由拦水带和路肩铺面组成浅三角形边沟, 通过间隔出水口排出路堤 (或路堑) 如图2.2a所示;也可将U形混凝土排水沟设置于硬路肩外侧, 将表面水汇集在拦水带内, 通过间隔一定间距设置的出水口和泄水槽引排到排水沟内如图2.2b所示;在上述路堤较高, 边坡坡面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的情况下, 也可将三角形或蝶形水泥混凝土边沟设置于硬路肩外侧边缘, 如图2.2c所示以汇集路面表面水。

2.3 超高段集中防排水

公路超高段的集中防排水, 可将隙缝式排水沟或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的预制整体式U形混凝土沟设置在左侧路缘带左侧, 并由横向排水管引至暗管或边坡的急流槽中, 如图2.3所示。

3 中央分隔带防排水

中央分隔带防排水方案由多种因素决定, 应综合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分隔带宽度、绿化要求, 交通安全设施的形式, 分隔带表面的处理方式等。中央分隔带防排水由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内渗水的排除和中央分隔带表面防排水两个部分组成。中央分隔带有铺面封闭和无铺面封闭两种表面处理方式。表面采用铺面封闭处置后可不考虑内渗水的排除。

宽度小于3m的中央分隔带路段, 可采用铺面封闭的防排水形式, 中央分隔带铺面双向横坡宜比路面横坡略大。由横向漫流形式将分隔带表面水向路基坡面分散排放或汇集于路面外侧边缘的拦水带后排出路界。降雨量不大且对绿化要求相对较低的路段可采用此类防排水形式。

宽度大于3m的中央分隔带路段, 分隔带无铺面封闭且表面凹陷, 可采用分隔带内表面防排水方案。将分隔带横断面做成向内微凹的形式, 降落在分隔带表面上的水横向流入分隔带中间的低凹处, 汇集在分隔带的低洼部位, 顺着路线纵坡纵向流入出水口或桥涵河流中。

宽度大于3m的中央分隔带路段, 分隔带无铺面封闭且表面凸起, 降落在分隔带范围内的表面水, 一部分以表面径流的形式流向两侧行车道, 通过路面表面防排水设施排走;另一部分渗入分隔带土体内的表面水, 由分隔带内设置于地下的排水设施 (渗沟和管) 汇集, 并由间隔一定间距设置的横向排水管将渗沟内的水排出路界。

4 路面结构内部防排水

为了将渗入到路面结构层中的少量地表水快速排出到路面和路基结构之外, 还需设置路面结构层内部防排水系统。路面边缘防排水系统和路面排水层防排水系统共同构成了路面结构层防排水系统。路面边缘防排水系统主要是横向排出结构层间内渗水, 内渗水沿层件间隙及路拱横坡横向流向路肩集水沟, 并有透水性材料组成的纵向集水沟排出路外, 如图4.1所示。路面排水层防排水系统主要是竖向排出结构层间内渗水, 内渗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竖向渗流入有透水性材料组成的基层或底基层, 然后沿路拱横坡由排水层流入路肩纵向排水沟, 通过一定间距横向出水口排离路外如图4.2所示。

由于各地在水文、地质、地形等方面的差异, 公路防排水设计在规范规定的传统形式上有细节的变化。应依据本地的降雨、地质情况, 参考当地已经投入使用的成熟设计, 统筹经济效益与环保, 探索确保安全又绿色环保的公路路面防排水设计。

参考文献

[1]黄开宇.高速公路路面防排水设计探讨[J].中外公路, 2003, 23 (04) :68-70.

[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2006) [S].

[3]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防排水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公路;山岭隧道;防排水技术

公路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建设质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防排水技术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公路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国家对公路工程要求质量的不断提升,防排水技术在公路山岭隧道方面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部门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从设计理念、规范规定和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对防排水技术进行改进,以此来进一步促进公路工程质量。

一、公路山岭隧道防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山岭隧道施工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矿山法中的新奥法,这种方法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一次支护、二次模注混凝土和防水层,具体的防排水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虽然这种施工方法应用时间较长,施工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实际设计、施工方法,却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该方法防排水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以排为主,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隧道结构和围岩密实二者之间的共同作用造成破坏,致使隧道的整个结构受围岩约束不一致而出现开裂,加重了隧道渗漏水的病害程度。其次,在工程设计中,没有对隧道底部的受力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致使隧底结构化设计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再次,在防排水系统的实际施工中,围岩开挖扰动较大、止水工作不力、初期支护不力等问题也会直接影响防排水系统的施工效果。最后,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隧道病害,施工单位缺乏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加上施工单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进力度不够,致使病害无法得到有效防治,从而进一步降低隧道的防排水能力。

图1:一般公路隧道防排水结构形式

二、防排水技术的改进思路

1、更新设计理念

伴随着公路山岭隧道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传统的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工程质量需求。因此,必须对隧道设计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在公路山岭隧道建设中,防排水技术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隧道的整体结构、安全问题和维修问题等密切相关的,同时,防排水技术也是隧道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隧道工程设计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工程设计工作,综合考虑施工中的各项因素,摒弃传统隧道设计的经济型设计理念,逐步向安全型和耐久型设计转变,重视防排水设计的重要性。

2、对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就目前现行的技术规范来看,对于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并没有十分详细的要求,甚至还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在对防水等级进行规定的时候,只是要求其满足抗渗要求即可。这样一来,施工单位在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的防水等级进行定量的时候,其合理性便会有待商榷。而“以排为主”的设计理念也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目前,公路山岭隧道的渗漏水的威胁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即洞内排水和渗流携带泥沙。其中,前者会对地下水的原有平衡造成破坏,后者则会对围岩的稳定造成影响。在隧道施工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单纯的提升防排水技术施工效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工程的耐久性措施进行完善。因此,工程建设单位应该对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并确保其能够在施工作业中得到切实落实。

3、施工单位要意识到各个工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在公路山岭隧道施工中,能够对排水质量和工程耐久性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排水系统本身之外,还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其他工序,比如说围岩注浆、爆破开挖、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质量等。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确保隧道质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尽可能选取耐久性较好的注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光面爆破的质量进行样控制,同时安排专业的防排水队伍进行防排水系统的施工。

4、具有隧道病害整治意识

无论是哪一类工程建设,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工程病害,隧道工程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隧道病害大多出现于工程的施工和使用中,而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不同,病害的严重程度也有一定差别。如果不能对这些病害进行有效防治,久而久之,工程的性能就会造成影响。而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材料对病害进行有效整治,则需要工程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选择。

三、公路山岭隧道防排水技术的改进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新型的防水材料

目前,针对市场上的防水材料,质检部门在对其质量进行检验的时候,几乎没有从隧道防水要求的角度进行评估,只是单纯的按照平常的质检要求进行检验。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材料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经常出现达不到要求的情况。因此,在对防水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新型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新型防水材料,必须进行比较和使用情况调查,无论是围岩注浆材料、水泥材料,还是钢筋和复合机,都应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保其能够满足工程对防排水施工的质量需求。

2、重视初期支护的质量和防水作用

初期支护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提高对初期支护的重视程度。综合国内外诸多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在初期支护中,采用湿喷高性能混凝土是隧道结构自防水的最有效的措施,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外加剂来提高其密实度和抗冻性,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施工,支护强度可达C50,几乎没有渗水,厚度一次成型,没有施工缝,这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防水和结构效果。由此可见,在未来的隧道工程施工中,可以将该方法进行广泛推广。

3、设置新型隧道防排水结构形式

隧道防排水施工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路隧道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对公路隧道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将其与耐久性、安全防灾、通风和维修等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设置新型隧道防排水结构形式,进一步对隧道工程施工进行完善。

4、隧道病害整治措施

隧道病害整治措施的科学采用是确保隧道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运营铁路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所采用的一些最新的隧道堵漏、内贴式防水、注浆堵水、导排水等技术,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施工单位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公路山岭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研究出适用于公路隧道渗漏水整治的成套技术和配套材料,以此来为日后隧道防排水工程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山岭隧道工程施工中,防排水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伴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施工单位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并结合改进思路,采取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以此来确保防排水技术能够充分满足工程建设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国富,李永梅.我国公路山岭隧道防排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BD6).

[2]宋占辉.松露隧道防排水技术与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0.

[3]李传章.公路隧道防排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09).

农村公路防排水设计探析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水损害,防排水措施,优化设计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 但由于国家补助标准相对偏低, 省级财政没有相应补贴, 市级县级财政的资金也较为困难, 所以在资金条件制约下, 严重影响着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和建设质量的提升。农村公路建设中很多的防护排水设施、涵洞构造物在资金制约下, 建设不完善, 很难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蚀。其中尤以水损害为重, 路基沉陷、冲刷、坍塌、翻浆, 沥青路面剥落、龟裂、松散, 水泥路面唧泥、错台、断裂等病害, 都与路面渗水, 地表积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有关。下面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 水是促使路面过早损坏的重要原因

路面的病害大多是因为水的原因引起的。地下水轻者能使路面湿软, 降低路基强度;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塌。地面水对路基产生冲刷和渗透, 使土基强度和路面整体承载能力显著下降, 甚至形成水毁现象。雨水滞留在沥青面层内, 会使沥青膜逐渐地从集料表面剥落, 导致集料之间粘接力丧失, 而出现松散、剥落、龟裂。雨水通过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的接缝、裂缝下渗, 滞留在基层顶面, 在车辆荷载作用下, 形成动水压力冲刷基层, 形成唧泥、板底脱空、路面坑洞等病害。

在水的不断侵蚀下, 会造成路基坍塌、沉陷、翻浆病害, 沥青路面的松散、剥落, 水泥路面则会导致错台、断裂病害。所以说, 水的作用能损坏路基、路面, 并缩短了公路使用寿命。

2 形成水害的主要原因

形成道路水害的主要原因有:边沟、截水沟等公路排水设施未能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在边沟、排水沟或截水沟的设计中, 尺寸或位置不合理, 路面接缝处理不当造成严重渗水, 由于对地形、地质的勘探不到位, 未能根据地形合理设置排水、截水设施, 导致渗入路面结构层内部的雨水不能迅速排除;排水设施施工质量不合格, 不能达到设计要求。

3 预防水害的途径

预防水害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防止或减少水分进入路基路面, 如:采用密实的沥青表面层, 降低孔隙率;水泥路面采用优质封缝料, 裂缝及时修补等措施, 以减少水分的渗入。二是必须做好排水设计, 路面使用期间完全没有水分进入是不可能的, 必须通过排水设施, 尽快将水排出。在排水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因素外, 还应全面考虑路基、路面、各排水设施的综合情况, 注意排水设施和构造物之间的衔接配合, 做到排水设计、路基防护、地基处理整体协调, 使全线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完善的排水系统。

4 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设计, 首先要以水源不同为区别点, 根据路基、路面综合情况因地制宜, 整体规划, 综合设计。

4.1 路基水的来源

路基水来自降雨 (或雪) 形成的地面径流以及地下水流。地下水又可分为:上层滞水、层间水、泉水等。

4.2 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包括三部分:地下排水、地表排水、路基边坡排水。在排水设计中, 首先要考虑隔断、疏干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地下水, 将它引导至路基范围以外;对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 应排除至路基用地范围之外, 同时防止地面水的滞留和下渗。

5 地表排水设施的作用

5.1 边沟

边沟是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 在路基两侧设置的水沟。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地段均应设置边沟, 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 或矮路提的坡脚外侧, 多于路中心线平行。

5.2 截水沟

截水沟又称天沟, 用来拦截并排除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表流径, 减轻边沟的水流负担, 保证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不受水流冲刷。截水沟一般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 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位置。冲刷影响不大的路段, 如降水量较少, 坡面雨频繁, 山坡覆盖层松软, 坡面较高路段, 可能设置两道或多道截水沟。

5.3 排水沟

排水沟的主要用途在于引水, 将路基范围内各种水源的水流, 如边沟、截水沟、取土坑、边坡和路基附近积水, 引排到附近自然水道或桥涵, 从而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5.4 跌水与急流槽

跌水与急流槽用于陡坡处的竖向排水, 主要是路堤和路垫的坡面排水, 沟底纵坡可达45°。由于纵坡大, 流速快, 冲刷力大, 要求结构稳定耐久, 通常用浆砌块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 并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傍山路线遇有岩石山沟, 有的相当于天然急流槽, 应予利用。

6 边沟设计

6.1 布设位置

边沟紧靠路基, 对挖方路段, 设置在路肩外侧;填方路段矮路堤, 应在坡脚外侧设边沟, 若平坦地区填方路段的路旁规划取土坑, 则常与路基排水设计综合考虑, 使之兼顾边沟的作用。

6.2 横断面形状和尺寸

边沟一般不需要进行水文和水力计算, 可根据沿线情况, 选用标准横断面形式。边沟可采用三角形、流线形、梯形或矩形横断面 (如下图) 。底宽与深度都不应小于0.4m;农村公路受条件限制, 需采用矩形断面时, 应尽可能在顶面加带槽孔的混凝土盖板, 以防止生活垃圾或杂物堵塞边沟。当采用梯形横断面时, 边沟内侧边坡坡度按土质类别采用1:1~1:1.5。

6.3 纵向坡度

边沟的纵坡一般与路线的纵坡一致, 并不宜小于0.5%。设置超高路段的边沟应予以加深, 以保持边沟流水畅通。边沟出口处应做好必要的处理, 尤其在边沟水流流出路堑, 进入高填方路基边坡坡面时, 应以急流槽或跌水形式将水引出高填方坡脚以外, 以防止水流冲刷边坡。

7 截水沟设计

7.1 布设位置

截水沟通常设在路垫坡顶5m或路堤坡脚2m以外, 截水沟应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沿等高线布置, 尽量与绝大多数地面水流方向垂直, 以提高截水效能和缩短沟的长度。截水沟应保持水流顺畅, 就近排向自然沟谷或水道。

7.2 横断面形状和纵向坡度

一般采用梯形横断面, 沟底宽度和沟的深度不宜小于0.5m, 沟坡坡度为1:1~1:1.5。沟底纵坡不宜小于0.5%。沟底和沟壁要求密实、不渗水、不滞流, 不要时予以加固和铺砌。截水沟长度以200~500m为宜;超过500m时, 可以在中间适当位置处增设泄水口, 由急流槽或急流管分流排引。

8 排水沟设计

8.1 布设位置

排水沟应尽可能远离路基, 通常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2m。深路堑或高路堤边坡设边坡平台时, 在坡面径流量较大的情况下, 可设置平台排水沟, 以减少坡面冲刷。

排水沟平面上力求顺直, 需要转弯时应尽量圆顺, 做成弧形, 其半径不宜小于10~20m。排水沟水流引入其他水道时, 不应使原水道产生冲刷或淤积, 通常的做法是, 使排水沟与原水道两者锐角相交, 有可能时, 采用半径为10倍沟宽的圆曲线朝下游与其它水道相交。

8.2 横断面形状和纵向坡度

一采用梯形横断面, 断面尺寸根据设计流量确定, 且沟底宽度和沟的深度不宜小于0.5m, 沟坡坡度可采用1:1~1:1.5。排水沟即应保证水流畅通, 又应确保不产生冲刷或淤积, 合理的纵坡通过水文水力计算选定。一般情况下, 可取0.5%~1.0%。每段排水沟长度一般不超过500m。

9 结束语

以上主要针对我省目前的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主要为解决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出行需要, 改善群众通行条件, 技术方案相对简单, 但受资金限制较大, 不能像高等级公路一样进行全面的防排水设计, 因此, 防排水问题主要为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采用的又主要为边沟、截水沟等的纵向排水和涵洞、中小桥梁等的横向排水。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排水问题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4.

[2]李嘉.公路设计百问[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9.

防排水措施范文

防排水措施范文(精选10篇)防排水措施 第1篇关键词:高速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完善措施在铁路隧道设计中, 防排水设计是施工设计的重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