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精选6篇)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1篇

地震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

针对城市高层建筑办公区域人员密集的特点,通过对地震应急预案实施效果的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监护管理体系、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预案,高效有序地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作 者:罗明 苏光伟 Luo Ming Su Guangwei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河南,471003刊 名: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英文刊名:PETROCHEM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年,卷(期):25(6)分类号:X9关键词:地震 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 评估 改进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2篇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以下为本项目施工过程中风险预测:火灾及爆炸;起重作业掉梁倾翻事故;食物中毒;洪水、防洪渡汛等不可抗力自然灾害;突发传染病;机械事故。

风险防范见“事故应急预案”。

2.防洪渡汛

年内暴雨较集中的时间内,拟采取以下措施:

⑴ 成立防洪渡汛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洪渡汛措施,备足应急物资。

⑵ 洪水来临前和洪水期间,与气象部门联系,掌握洪水情况,调整施工计划。

⑶ 各种施工设施及生产、生活房屋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安设,处于较低地势的施工设施于汛期前及早撤离。

⑷ 参照设计资料及往年的汛情,充分考虑进入雨季后可能发生的洪灾。险情发生后及时向监理、建设单位汇报降雨量、危险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和可能发生的危害。必要时向下游地方政府通报,同地方政府防洪指挥部协调作战,采取强有力措施,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机械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发现险情的人员立即向机械队队长报告;并在需要时,切断电源;机械队队长召集抢险小组进入应急状态,由施工队队员上报项目部调度,由项目经理组织技术人员对险情制定抢修方案;各小组按职责实施方案。

4.桥梁跨线作业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5.可能出现的应急事故

跨越公路施工必须保证交通顺畅,确保行车安全。项目经理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订应急预案:高空施工坠物。

6.应急管理措施

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领导和调度值班,强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全体参战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对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意义。发现隐患及时报告项目经理部领导;若发生事故迅速报告各项目部和所属铁路局或交通管理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组织救援,保证人生安全并保证道路畅通。

7.应急预案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3篇

随着医院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普及,医院的网络建设越来越复杂化。同时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所需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多,只有建立系统的安全网络系统,才能为医院的健康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1 现阶段医院网络与信息存在的安全风险分析

目前我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以天融信网闸、内外网核心交换机为核心、组建了包括门诊、病房、急诊楼、放射科在内的网络系统,通过内网核心交换机与铁通、省医保、市医保进行联系,外网核心交换机与联通和电信进行联系,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网络系统如下图所示:

目前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主要是来自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网络入侵等,主要有:

1.1 病毒、黑客的攻击威胁

网络病毒及黑客攻击是造成电脑系统产生破坏性瘫痪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而医院系统的各种数据也处于互联网中,同样有着这种威胁和风险的存在。一些医院信息系统的杀毒软件落后或者缺乏必要的更新管理,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风险性。

1.2 软件漏洞风险

医院使用的系统中,如果在最初的编程设计方面不够科学和全面,存在软件漏洞,就很有可能成为黑客所利用的工具,造成系统破坏及信息被盗,同时网络病毒和木马等也会因此而侵犯系统,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及瘫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在IP协议中,不法分子也会利用预测序列号等方式进入系统内部,盗取信息,破坏系统。

1.3 操作风险

在系统操作方面,如何操作人不懂得正确的操作程序,缺乏足够的知识,就有可能在操作过程中造成操作失误,造成系统毁坏,还有可能引入病毒程序。而且如果加以处理,还将进一步增加危害性。因此操作人员的操作基础及安全意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有效防范医院网络与信息风险的预案措施

2.1 医院内外网的隔离及防护方面

一般来说,医院网络的病毒、黑客、木马都是来自外部网络,因此要确保医院网络的安全,就需要从内外网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一般医院都将网络线路分成了内线和外线两个部分,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线接口来进行内外网的切换。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网闸来实现内外网的有效隔离,从而切断来自外网的病毒、黑客木马等。为进一步提升保护效果,还可以增加入侵检测系统,对医院网络内的多台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检查,查找是否有可疑系统入侵,如果发现并将其进行隔离。这一技术是继防火墙技术之后的又一新型防护技术,不过是只对入侵特征进行分析,如果将其完全隔离,还需要借助防火墙技术,通过双重手段实现有效防护。

2.2 网络协议建设方面

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冒充IP地址的方式,进入医院系统盗取或破坏信息,可以定期进行清理,设IP地址相同或口令相同,并将IP地址及口令与医院系统的计算机MAC绑定,如此黑客即使冒充IP或口令,也会由于缺乏医院计算机的MAC向绑定,不能顺利进入医院内网。另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动态与静态结合的防护技术,对于静态信息引入授权访问技术,来限制不法分子查阅及盗取医院信息。动态防护方面主要是通过数据加密形式,如借助RSA加密技术,进行动态加密,来防止信息被盗。

2.3 医院网络安全制度建设方面

在医院的网络系统中操作人员主要是医务人员等,因此还需要对这些进行必要的使用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加强培训制度建设,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出现各类安全问题时能够应急处理。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实时备份制度,对备份情况开展相应的检查,尤其是重要数据要做好备份保存,并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不同岗位人员要有不同等级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可靠完整。

2.4 应急系统构建方面

要在医院内部构建有效的应急处理系统,建立统一领导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实施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有力,各司其职的应急预警处理系统。加强安全监测、分析、评估,建立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要及时进修核查、处理。

2.5 提高安全技术手段

(1)提高外网与内网之间的连接安全。主要是首先需要加强医院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通信内容的扫描,如DOS攻击、Java、Java Script侵入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主动防御,还可关闭不必要的端口,禁止访问非法站点,过滤不明通信。提高防火墙功能,应用新一代防火墙技术,加强防火墙的识别功能,如普通应用与移动应用的风险识别,有效识别用户信息,主动防御。应用IDS入侵检测系统,在安全策略库基础上,加强网络与业务系统的通信内容的监测,设置对于安全造成威胁的告警系统,与防火墙联动,主动阻断攻击事件,提高主机资源的抵御能力。进行VLAN划分,对不同的科室设置不同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从而提高网络使用的安全性,降低网络安全维护成本。

(2)重点建设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应用流量监测系统,根据医院中重要的信息系统分类,一般旁路部署于三层交换机,通过镜像端口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流量的分流,分别对每二个系统的访问流量、用户、停留时间等进行监测和分析,检查用户自己设置的阀值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主动进行告警。应用SAN存储系统,对医院内部的数据存储设备实施集中管理与整合,促进存储冗余,通过数据权限的设置、备份等技术受到确保数据安全。

(3)实现桌面终端的安全。给医院的每个桌面重点安装防病毒软件,也可以通过自动下载的方式或统一分发的方式安装,要确保同步更新,实现集中管理,确保防病毒能力,不管何种类型的病毒,不管是Windows还是Linux系统,发现入侵系统的可疑程序即刻清除。做好终端管理,主要是在USB使用、移动硬盘等外部设备时要加强控制,尤其是在安装和使用来自互联网的非法软件时要注意程序的安全,要设置非法网站的访问控制,确保安全应用。要及时进行软件升级,要及时进行系统补丁的升级,修复存在的安全漏洞。

(4)加强全网的安全监测和管理。健全和完善安全监测平台,要确保所以安全设备实现有效联动,提高对医院内部所有网络的基础设备与安全设备的监测水平,确保业务安全运行、性能达标、配置科学、预警有效,加强风险分析并生成量化报告,实现安全运行标准化,提高安全防范的整体性。要建设云安全管理平台,借助虚拟化平台,将不同种类的安全措施实施集中管理,对于数据防丢失(DLP)、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与终端保护方案等都实施云服务,通过虚拟化来降低维护的成本,提高医院内部网络安全运行效率。加强与防病毒厂商的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检测功能,不间断识别网络通信和阻止虚拟架构的配置更改,有效停止未授权用户的操作行为,在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抵御外部攻击等。

总之,要不断完善医院的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及时解决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责任制,构建分工明确、协调有力、技术有支撑、制度有保障的风险处理系统。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医院系统管理中也逐步引入网络与信息技术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虽然这些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质量,但也相应的存在的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医院网络及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解决措施。

关键词:医院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处理

参考文献

[1]吴南.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及保障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6.

[2]纪凤锦,孟双双,刘建.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及维护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6.

高校图书馆应急预案的构建与评估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应急预案;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37-04

近年来,恐怖事件、种族冲突、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和危机对图书馆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开始重视应急预案的构建,甚至以“是否拥有完备的应急预案”作为图书馆重要的评价指标或资金投入的依据[1]。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或“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迅速、有效、有序、科学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订的方案[2]。国际图联保存保护中心(IFLA-PAC)于2006年发布的IFLA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Planning:A Brief Manual(《国际图联灾害预防手册》),在面对灾难、准备应对灾难、处理灾难、回应灾难并回到正常状态等方面阐述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预防灾难指导原则[3];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旨在宏观层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4]。作为公共场所的一部分,国内许多图书馆也相应建立了自己的应急预案,但普遍比较简单和零碎。很多图书馆只是在图书馆管理条例或相应规则中,做出诸如防火、禁止室内吸烟等表面化的规定,缺乏可以依据的危机应对计划和灾后恢复重建计划[5]。国内学者在危机预案构建方面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如刘秀娥等从图书馆应急预案编制的依据与流程角度,提出了5W2H原则与PDCA模式[6];潘梅指出图书馆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该对图书馆的行政结构图、特定部门的业务范围、图书馆的网络结构图、图书馆关键系统与关键资产列表、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7]。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关于危机应急处理具体对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而实践环节上有待加强。本文立足我国高校图书馆现状,从图书馆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内容设置及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对高校图书馆应急预案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性探索。

1 图书馆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保护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设备等公共财产固然重要,但是保证读者与图书馆员工的生命安全乃是图书馆干预危机事件的第一要务。图书馆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避免读者与员工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Mike Regester曾经指出,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8]。因此图书馆制定应急预案,必须重视各项预防措施,通过各种日常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预警设备、预警措施的使用,在危机事件初露端倪时加以控制。各项预防措施中也应该考虑到危机事件后的恢复问题。图书馆在危机事件后如何采取措施尽快地恢复关键性的服务,把由于危机事件给读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对稳定读者情绪、维护本馆信誉、消除由于危机事件给本馆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危机分级、重点突出

图书馆在考虑本馆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时,应该从图书馆所处地理位置、馆舍馆藏状况、员工基本素质、资金运作状况以及曾经在本馆发生过的突发危机事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并根据危机事件的类型与影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与反应力度,进而使得制定出的预案更有针对性。危机发生时的决策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必须重点突出,使最为关键、最重要的应急工作优先进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相关设备则是图书馆最宝贵的财产,图书馆应该对这些资源设备的重要性、易破坏性与成本的可负担性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它们在抢救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中的先后次序,从资源设备的角度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1.3 信息公开、权责分明

图书馆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该重视信息公开原则,通过有关渠道及时与媒体、读者进行沟通,及时汇报危机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应急预案的制定也要考虑读者和员工及时掌握预案的途径,可以邀请读者参与本馆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从读者角度出发制定的预案更能保护读者利益。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明确指出应急预案要“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力和义务”[9],权责明确是应急处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图书馆应急管理应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指导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保证各应急反应系统的协同应对;在应急组织结构方面可以馆长为核心,建立由馆长、副馆长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以保证全馆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与快速反应;而且要把责任分配到图书馆每位员工,使员工切实地把自己当成处理危机事件的重要成员。

2 图书馆应急预案的内容设置

2.1 应急预防

2.1.1 风险评估

对图书馆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危机事件的第一步。其内容主要包括本馆可能遇到的风险、现有的应急反应程序、灾前预防与灾后恢复措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可以使应急预案更加周密。评估风险的专家一般来自本馆的馆藏保存部门与技术部门、本校的卫生与安全机构、所在地区的建筑物鉴定机构及应急服务部门,也可以请外地或外单位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的咨询工作。

2.1.2 预防措施

进行风险评估后,就要采取具体措施尽可能规避风险。图书馆应该采取以下必要措施,以保证馆内设备与馆藏资源的安全,同时与公安、消防、医疗部门等其他应急部门进行协调。

消防系统: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配置火灾、浓烟检测系统,自动提醒读者和员工,并向当地消防部门报警。浓烟检测系统可以对早期火情进行检测,使人们可以在启动自动灭火装置前人工消除火灾隐患。馆舍使用者可以手工操作的“火灾报警按钮”应该在全馆配置。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馆舍内设置自动灭火装置和防火门,其他图书馆可以考虑在馆舍内醒目的位置放置灭火器材。

水患预防:对灭火系统、馆舍结构、水管等管道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并将每次的维修记录进行存档;考虑在容易受水患侵害的区域,比如地下室,设置水患报警探测器。

日常维护:对馆舍的日常检查与维护应该给以高度重视,可以预防和减少由于水管爆裂、空气调节装置失灵、电力系统失灵等问题引起的常见紧急情况。

安全例行程序:此项工作必须细致而规律地进行,主要包括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员工是否可以根据安全策略保护自身安全,走廊的灯光照明是否正常,报警按钮是否运行正常等。

2.2 应急准备

台风、地震等自然地质灾害性危机事件几乎无法避免,因此图书馆要预先做好准备措施,力求把此类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应急准备措施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2.2.1 向保险公司投保

作为应急预案的准备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应该熟悉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内容,如“投保金额是否准确反映图书馆的馆舍、馆藏、家具以及零配件的真实价值”、“投保范围内的索赔金额是否有限制”、“应急反应负责人员提供赔付金额的权限有多大”等关键性问题。发生紧急情况后应该立即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究竟是由图书馆还是由本校财务部门与保险公司进行联系,预案必须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明确界定。

2.2.2 读者与员工安全

图书馆的紧急情况可能威胁读者与员工的生命安全,所以图书馆可以向处理严重事故的当地应急服务机构咨询如何保护读者与员工安全的相关建议。应急控制预案必须考虑图书馆关闭与馆内人员疏散的情况,特别是紧急情况下,对行动不便、听力、视力有障碍读者的疏散问题。

2.2.3 应急模拟训练

对图书馆员,尤其是应急处置小组的成员定期进行应急模拟演练,使他们熟悉整个处理流程。这种模拟训练可以在图书馆应急预案进行实际操作前,暴露预案存在的缺陷。训练科目还必须包括如何在巨大压力下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从没经历过紧急情况的员工,面对紧急情况可能会惊慌失措。

2.2.4 应急设备

图书馆应急设备的清单、设备的准确位置和能够提供设备的公司目录,都应该编写在应急预案中。它们的位置应该在馆舍建筑平面图上进行标注。配备运送应急设备的手推车等运输工具。有些应急设备与服务属于本馆无法提供之列,所以必须与专业设备供应商联络,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实现。

2.2.5 优先抢救区域与设备

确定优先抢救的馆藏范围时,需要考虑馆藏资源的成本、独特性、对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保险公司的要求。优先抢救的范围可以在全馆范围内界定,也可以在各学科分馆内界定,从而节约抢救时间。除了馆藏资源的抢救,相关设备与数据的恢复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危机发生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恢复那些影响图书馆系统正常运行的IT服务器,而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将关键性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2.3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包括拉响警报、疏散人群、启动应急程序、保护未受损害的馆藏资源、抢救受到损害的资源、稳定现场秩序等措施。

2.3.1 基本响应

实施者是危机事件的现场当事人,主要措施包括向图书馆管理层报警,向图书馆安保部门报警,向馆外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等)报警,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疏散馆内人群。

2.3.2 应急联络与协调

包括与应急管理团队成员和新闻官员的联络。应急响应负责人要明确与应急处置小组成员、图书馆突发事件指挥中心的其他负责人、馆外应急部门和专业设备供应商的联络方式,同时成立“控制中心”协调各个应急处置小组的工作。

2.3.3 对危机情况的现场应对

应急响应负责人到达现场后,应该立即与现场当事人取得联系。一旦情况稳定,需要立即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例如对情况进行记录,控制现场秩序,防止形势失控,向救援人员提供必要支持,转移受伤人员与受损资源,对受损资源进行必要处理等。如果有关媒体要求跟进报道,应急响应负责人应该让新闻官员负责处理媒体的要求。

2.4 应急恢复

应急恢复环节主要由应急恢复负责人处理,并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可以让馆藏保护负责人参与管理。

2.4.1 服务的恢复

危机事件结束后的恢复工作任重道远。应急恢复负责人在危机事件结合后应尽快启动“服务持续计划”:把未受损坏的藏书立即放到临时设置的书架上;与系统设备供应商、数据供应商联系,请他们提供必要的设备资源,从而以某种形式恢复对虚拟资源的访问;如果IT服务器没有受到影响的话,图书馆可以利用电子资源从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2.4.2 书籍的修复

根据灾难的具体情况和图书馆的抢救策略,恢复工作从修复受损书籍开始。情况稳定后,应该立即把书籍搬离危机发生区域,以防止霉斑滋生。受水损毁的书籍在未来12个月内要定期检查是否有发霉现象,灾后6个月不要把书籍摆放在原来的位置。经过冷冻干燥处理的书籍应该放置在温度适中、有相对湿度的地方,以利于恢复原样。

2.4.3 馆舍恢复重建

在把所有的受损书籍转移出危险区域后,该区域必须进行彻底打扫。对受水侵袭的区域要防止霉斑出现。对馆舍的温度与湿度进行调节。如果发生了像火灾这样导致馆舍必须彻底重新布置的灾难,可以借此机会对馆舍进行重新设计与布局,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使馆舍更加亲近读者。在重建环节,恢复在灾难中被毁坏的固定电话、信息节点等设备也是不可缺少的。

2.4.4 总结评审

在事件结束后,“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应该在主管校领导或馆长的领导下,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认定、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深入总结,还要对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找到成绩、发现不足,并对预案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改进。

3 图书馆应急预案的考核评估

借鉴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署(FEMA)的“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应急能力评价标准”[10],结合我国图书馆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与内容设置,高校图书馆应急预案相应的考核评估指标如下:

3.1 应急预防的评估

规章制度:防火防盗等规章制度是否规范建立和及时更新,是否定期检查执行情况;风险评估:评估部门与评估人员的组成是否合理,是否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预防措施:消防系统等预防措施是否完备,是否定期维护,是否保持与其它应急部门的联系;部门职责:是否实现了图书馆各部门的统一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2 应急准备的评估

灾害保险:是否为图书馆重要的馆藏资源、设备装置与员工的人身安全投保;培训演练:是否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应急培训演练,是否有成员固定的应急反应小组;应急资源:应急资金的来源是否有保证,应急设备的购置是否符合本馆的需要,应急设备是否定期维护,是否设置了优先抢救的馆藏区域与设备的范围。

3.3 应急响应的评估

联络协调:是否与馆内有关部门、馆外应急部门、专业设备提供商随时保持联系与协调;指挥控制:现场负责人是否能立即对现场状况做出评估并做出相关反应;抢救抢险:各项抢救抢险工作的流程是否完备;疏散避险:是否首先保障读者、本馆员工的人身安全。

3.4 应急恢复的评估

现场清理:是否能尽快恢复关键性服务,把损失降到最低;善后处置:是否能及时向保险公司索赔,是否有措施对读者、员工在心理上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干预;总结评审:是否及时对事件的起因、处理的过程进行总结,是否及时向媒体进行通报。

4 总 结

本文吸收了众多其他领域优秀的应急预案以及国外图书馆同行的相关经验,在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内容设置以及考核评估3个方面给出了详细意见。应急预案中,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要素,所以需要强调实践。优秀的应急预案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定期进行演练,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贾彩莲.试论图书馆联盟的灾难管理[J].图书馆杂志,2005,(11):11-15.

[2]张维平.关于公共突发事件和预警机制[J].兰州学刊,2006,(3):156-161.

[3]John McIlwaine.IFLA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Planning:A Brief Manual.http:∥archive.ifla.org/VI/4/news/ipi6-en.pdf,2012-0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http:∥www.gov.cn/yjgl/2006-01/08/content21048.htm,2012-04-01.

[5]燕辉.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之“信师事件”[J].图书情报知识,2007,(3):25-31.

[6]刘秀娥.图书馆防灾与危机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74-175.

[7]潘梅,刘兹恒.图书馆安全危机的防范与处置[J].图书与情报,2007,(2):46-52.

[8]Mike Regester.Crisis management:How to turn a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M].Longon:Hutchinson Business,1989:147.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http:∥www.gov.cn/zwgk/2005-08/25/content25976.htm,2012-04-01.

[10]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以城市地铁为对象[M].北京:冶金出版社,2006:23.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5篇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预测

1、地质地基条件。业主提供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技术要求资料有时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遇到其他障碍物都会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期。

2、水文气象条件。主要表现在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台风、暴风雨、雪、洪水、泥石流、塌方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现象和其它影响施工的自然条件,都会造成工期的拖延和财产的损失。

3、设计变更或变更图纸供应不及时。设计变更会影响施工安排,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设计变更图纸供应不及时,会导致施工进度延误,造成承包人工期推延和经济损失。

(二)经济方面的风险预测

1、要素市场价格。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设备市场等,这些市场价格的变化,特别是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着工程承包价格。

2、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市场因素包括存贷款利率变动、货币贬值等,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3、资金、材料、设备供应。主要表现为业主供应的资金不及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不及时。

4、国家政策调整。国家对工资、税种和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风险。

(三)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2、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

3、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完善合同内容,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

4、计量风险的防范

在项目投标阶段,对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进行预测,在投标报价前,分析政治、经济状况;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查,在单价和总价中考虑风险因素;除进行工程、设备、人身事故等保险外,还应通过保险机制减轻风险损失。

二、事故应急预案

(一)触电事故应急预案

1、预防措施

(1)现场用电设备、线路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设置安装。(2)设专业电工现场检查维护,电工需持证上岗。

(3)对进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重点对用电设备操作人员,包括炊事员、住宿人员。

2、应急措施

(1)当发生触电事故时,现场人员首先要尽快切断电源,并立即向应急小组汇报或拨打120。

①应急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根据现场严重程度做相应处理。

②救护人员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拉触电的人,防止发生救人触电事故。(2)脱离电源的方法

①如果开关或按钮距离触电地点很近,应迅速拉开开关,切断电源,如果是夜晚,应准备充足照明,以便进行抢救。

②如果开关距离触电地点很远,可用绝缘手钳或用干燥木柄的斧、刀、铁锨等把电线切断。

③当导线搭在触电人身上或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木棒、木板或其它带有绝缘柄的工具,迅速将电线挑开。

④如果触电人的衣服是干燥的,而且不是紧缠在身时,救护人员可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或用干衣服等把自己一只手作严格绝缘包裹,然后用这一只手拉触电人的衣服,将其拉离带电体。

(3)触电救护措施

①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开,严密监视,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

②触电者如神志不清者,应就地仰面躺开,确保空气通畅,并用5秒的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断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摆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坚持就地正确抢救,并尽快联系医院进行抢救。

(二)防火抢险事故预案

1、责任分工

(1)工程施工期间项目部实行分片包干的防火责任制,负责责任区域范围的防火抢险工作。

(2)各科室、工地要将防火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工程安全防火。

2、防火物资筹备

办公室要加强车辆、机械的维护保养,保证良好的技术状况,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物资设备科与各工地相互配合,备足消防砂、消防桶、灭火器、各种标志及锨、镐等抢险用工具。

3、落实值班制度

各科室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克服麻痹松懈情绪,做好24小时巡查,发现险情立即上报并组织抢险。项目部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遇到险情,领导干部要亲自带队,确保信息畅通。

(三)防汛抢险事故预案

1、责任分工

(1)防汛期间项目部实行分片包干的防汛责任制,负责责任区域范围的防汛抢险工作。

(2)各科室、工地要将防汛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2、防汛物资筹备

办公室要加强车辆、机械的维护保养,保证良好的技术状况,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物资设备科与各工地相互配合,备足木桩、编织袋、各种标志及锨、镐等抢险用工具。

3、落实值班制度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6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版)

备案编号:

备案时间:

****年**月**日

****年**月**日编制

****年**月**日实施

X XX 公司发布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单位名称

机构代码

法定代表人

邮政编码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 电子邮箱

地址

预案名称

X XX 加油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风险级别

一般(L L)

本单位于

月签署发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条件具备,备案文件齐全,现报送备案。

本单位承诺,本单位在办理备案中所提供的相关文件及其信息均经本单位确认真实,无虚假,且未隐瞒事实。

预案制定单位(公章)

****年**月**日

预案签署人

报送时间

突发环境

事件应急

预案备案

文件目录

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2.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

3.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4.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5.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

备案意见

该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文件已于

****年**月**日收讫,文件齐全,予以备案。

备案受理部门(公章)

****年**月**日

备案编号

报送单位

X XX 公司

受理部门

负责人

经办人

注:备案编号由企业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年份、流水号、企业环境风险级别(一般 L L、较大M M、重大 H)及跨区域(T)表征字母组成。例如,河北省永年县 ** 重大环境风险非跨区域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5 2015 年备案,是永年县环境保护局当年受理的第 6 26 个备案,则编号为 130429--2015--026--H H ;如果是跨区域的企业,则编号为:

130429--2015--026--HT。

I 编制说明 一、编制过程概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根据加油站实际的运营规模、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结合公司环保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完成预案的编制。

预案编制中,项目首先成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编制组人员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收集了相关资料。我单位根据收集的资料首先开展了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对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类型、事故影响程度、环境危害因素进行了识别,分析了与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区域环境的关系,构建了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并调查了我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环境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可请求援助或协议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对工程可能涉及的重点影响单位及个人进行了意见征询。

在此基础上,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编制组于 2020 年 12 月按规范编制完成了《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和《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上报环境保护监察大队备案。

二、重点内容说明 本预案结合加油站项目的性质、生产工艺、原辅料用量、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及储存处置等情况分析公司现有状况,对涉及到的环境风险物质、风险设施逐项进行识别和分析,根据事件类型及公司内部的人员配置,建立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应急处置小组的应急职责,提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措施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方案,确保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的应急救援处置。

根据加油站易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处理方案,通过调查公司己有的应急资源,以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应急资源情况,补充和

II 完善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所需应急资源。

三、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 本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编制小组与项目负责人就本项目的建设情况、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危险源相关情况、应急物资情况及相关处置措施等进行沟通、交流,并充分征求项目职工以及相关专家意见,在本应急预案中进行了采纳。

四、评审情况说明 本预案

****年**月**日组织进行内部评估审查,****年**月**日组织进行专家评审,针对评审会议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本预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III 《X XX 加油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布令

XX 加油站:

为认真贯彻落实环保部关于贯彻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及 XX 省环保厅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 环发[2011]50 号)精神,做好我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提高我单位应对风险和防范事件的能力,规范应急管理工作,保证职工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 69号)、《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1]130 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等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 XX 加油站实际,编制完成《XX 加油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于 2020 年 12 月 14 日编制,2020 年 12 月 25 日组织内部进行评估审查,2021 年 1 月 10 日组织专家进行外部评审,经过修改完善并上报 XX 州生态环境局 XX 分局备案。现予以批准颁布。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公司各部门及全体员工务必严格贯彻执行。

XX 公司(公章)

签发人:

****年**月**日

IV 总目录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二、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三、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V 目录总则................................................................................................1 1.1 编制目的................................................................................1 1.2 编制依据................................................................................1 1.2.1 法律、法规.....................................................................1 1.2.2 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2 1.2.3 国家标准、规范.............................................................3 1.2.4 相关资料.........................................................................4 1.3 适用范围...............................................................................4 1.4 应急预案体系.......................................................................4 1.5 应急工作原则........................................................................6 1.6 本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原则.............................................7 1.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分级.........................................................8 2 加油站基本情况..........................................................................11 2.1 加油站概况..........................................................................11 2.1.1 地理位置.......................................................................12 2.1.2 自然条件.......................................................................12 2.1.3 周边环境保护目标.......................................................14 2.1.4 站区平面分布...............................................................14 2.2 生产工艺基本情况...............................................................15 2.2.1 生产原、辅材料消耗量................................................15 2.2.2 产品名称及产量...........................................................15 2.2.3 生产设备及设施...........................................................15 2.2.4 生产工艺流程...............................................................16 2.3 加油站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17 3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20 3.1 主要环境风险源识别...........................................................20 3.1.1 物质风险识别...............................................................20 3.1.2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22

VI 3.1.3 重大危险源识别...........................................................22 3.2 环境风险分析.....................................................................23 3.2.1 火灾、爆炸..................................................................23 3.2.2 加油站作业风险分析...................................................23 3.2.3 非作业事故分析..........................................................25 3.3 风险事故环境影响评价.......................................................26 3.3.1 油品泄漏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26 3.3.2 火灾、爆炸事故环境影响...........................................27 3.3.3 小结...............................................................................27 3.4 风险事故管理......................................................................28 3.4.1 环境事故预防措施.......................................................28 3.4.2 环境事故发生后措施....................................................30 4 组织机构及职责..........................................................................33 4.1 应急组织体系......................................................................33 4.2 组织机构及职责.................................................................34 4.2.1 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及职责............................................34 4.2.2 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34 4.3 应急指挥运行机制...............................................................37 4.3.1 应急组织机构的联动....................................................37 4.3.2 应急联动机制图...........................................................39 5 预防和预警.................................................................................40 5.1 预防......................................................................................40 5.1.1 监控方法.......................................................................40 5.1.2 防范措施.......................................................................41 5.2 预警行动..............................................................................41 5.3 报警、通讯及联络方式.......................................................43 5.3.1 报警联络方式..............................................................43 5.3.2 内部通讯方式..............................................................44

VII 5.3.3 外部通讯方式..............................................................44 6 信息报告与通报..........................................................................45 6.1 内部报告..............................................................................45 6.1.1 事件信息报告...............................................................45 6.1.2 事件信息通报...............................................................45 6.1.3 电话通报及联系词内容................................................46 6.2 信息上报..............................................................................47 6.3 事件报告内容......................................................................48 6.4 疏散通报..............................................................................49 6.4.1 非事件原发点现场人员的紧急疏散............................49 6.4.2 周边区域人员的疏散....................................................49 6.5 信息发布.............................................................................49 7 应急响应与措施..........................................................................51 7.1 分级响应机制......................................................................51 7.1.1 可控事件应急响应.......................................................51 7.1.2 不可控事件应急响应....................................................51 7.2 响应程序..............................................................................52 7.3 应急监测..............................................................................55 7.4 应急处置.............................................................................57 7.4.1 作业现场、油罐区跑、冒、滴、漏应急处理...........57 7.4.2 火灾、爆炸引发次生环境风险的应急处理................59 7.4.3 地震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处理措施............................61 7.4.4 危险区隔离与交通疏导................................................61 7.5 应急终止..............................................................................62 7.5.1 应急终止条件...............................................................62 7.5.2 应急终止程序...............................................................62 7.6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62 8 后期处置.....................................................................................64

VIII 8.1 善后处置..............................................................................64 8.2 保险......................................................................................64 8.3 突发环境事件污染损害鉴定评估.......................................64 8.4 应急工作总结与分析评估...................................................64 9 保障措施.....................................................................................66 9.1 通信与信息保障..................................................................66 9.2 应急队伍保障......................................................................66 9.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66 9.4 经费保障..............................................................................67 9.5 其他保障..............................................................................67 9.5.1 已有救援装备保障.......................................................67 9.5.2 交通运输保障...............................................................67 9.5.3 救援医疗保障...............................................................67 9.5.4 治安保障.......................................................................68 10 培训和演练...............................................................................69 10.1 培训....................................................................................69 10.1.1 原则和范围.................................................................69 10.1.2 信息宣传.....................................................................69 10.1.3 应急人员培训.............................................................69 10.1.4 员工与公众培训.........................................................69 10.1.5 应急培训.....................................................................70 10.2 演练....................................................................................70 10.2.1 演练内容.....................................................................70 10.2.2 演练方式.....................................................................71 10.3 记录与考核........................................................................71 11 奖惩...........................................................................................72 11.1 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72 11.2 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奖励制.........................................72

IX 12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73 13 预案的实施与生效....................................................................74 14 附则

术语和定义..................................................................75

总则

本预案是为了加强 XX 加油站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公司的环境应急体系,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保证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的开展应急救援处置,以预防、降低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而预先制定的应对预案,是 XX 加油站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1.1 编制目的为了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避免和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危害及损失,保证企业、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在事件发生后采取迅速有效的控制处理措施,防止事件蔓延、扩大,积极组织抢救、抢险、抢修,发挥各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作用,使事件发生的损失减少至最低限度;使应急管理机制得以完善,做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稳健有序,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编制本预案。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2015 年 1 月 1 日实施);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 年 1 月 8 日实施); 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 年 12 月 29 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9 号,2007 年 11 月 1 日施行); 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 号);

6、《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17号); 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40 号); 8、《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 9、环保部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应急[2018]8 号); 10、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应急[2019]17 号)。1.2.2 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1、《XX 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 政发[2004]203 号); 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34号); 3、《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17号); 4、《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 版);

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 版)》; 6、《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 号);7、《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14 年版)》(GB50156-2012); 8、《XX 省环境保护厅应急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通知》(XX 环应发[2013]12号);

9、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环发[2015]4 号); 10、XX 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转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XX 环通[2015]39 号); 11、《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 号); 12、《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77 号); 13、《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 14、《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0]10号); 15、《危险废物收集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 1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 17、《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18、《XX 省企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指导目录和编制要点(试行)》; 19、《XX 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XX 环发[2015]50 号); 20、《XX 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 政发[2004]203 号)。1.2.3 国家标准、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4)。

41.2.4 相关资料

《XX 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及批复; 《XX 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XX 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其他 XX 加油站项目的相关资料。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 XX 加油站在运营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报告、处置救援和应急终止等工作。

1.4 应急预案体系

本应急预案属于突发环境事件综合预案,主要是通过分析 XX加油站易导致环境事件的重大危险源与风险,建立预警机制,确定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应急原则和应急措施,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和准备。

加油站建立了应急预案文件体系,文件体系主要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文本、应急资源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三部分。

(1)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加油站基本概况、所涉及的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预警、相关信息及通报、应急响应与措施、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培训与演练、备案实施及附件(包括企业地理位置图、企业平面布置图、应急物资装备清单、应急疏散路线图、企业周边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图等),是应对加油站突发各类环境事件的综合性文件。

(2)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本加油站的规模、性质、危险物质的储量、储存设施的安

全稳定性、生产安全的管理体系、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周围环境受体的敏感程度等综合评估,确定公司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等级。

(3)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资源调查报告从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周围资源、政府资源等综合多方面调查应急资源的储备和应急能力,保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满足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快速有效的开展救援工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应急救援工作有效进行。本项目应急预案与上级、平级预案衔接体系图 1-1。

图 图 1 1--1 本预案与上下级预案衔接体系(1)与上级预案衔接 《XX 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适用于 XX 县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以及行政区域外发生的、可能影响城区环境安全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2)与公司内部预案衔接 本项目安全预案与本预案属于平行预案,安全预案应急指挥机

构、应急资源和装备调度与配置、应急救援队伍、宣传、培训和演习协调机制等方面应该与本预案形成衔接。安全预案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都应注重日常的预防工作,一旦有安全事故发生导致环境污染时两个预案同时启动,在各自发挥最大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将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1.5 应急工作原则

加油站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1)救人第一、环境优先 以保障员工和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原则,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把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影响。

(2)先期处置、防止危害扩大 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接受并切实履行政府环保部门的领导和指示,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并及时启动相应应急方案,充分发挥各应急部门专业优势,采取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防止危害扩大。

(3)快速响应、科学应对 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点,实行分

类管理,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分队的作用,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环境安全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环境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指挥能力。

(4)应急工作与岗位职责相结合 应急工作既要与公司日常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消防管理和突发事故管理协调一致,又要在应急工作时全面调动公司内部各职务部门的力量,分级、分部门负责,相互配合协同应对,并与岗位职责相结合。1.6 本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原则

为了更好研判加油站内部突发环境事件级别,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Ⅰ级(社会级)、Ⅱ级(公司级)共两级。

1、社会级(Ⅰ级事件)

污染的范围超出厂界或污染的范围在厂界内但加油站不能独立处理,为了防止事件扩大,需要调动外部力量。Ⅰ级应急响应立即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由政府主导应急响应,加油站积极协助配合。如危险化学品(汽油、柴油)泄漏出加油站、危险废物处置不当出加油站、废气大量泄露出加油站等突发环境事件。

2、公司级(Ⅱ级事件)

污染的范围在厂界内且加油站能独立处理。Ⅱ级响应由加油站总指挥负责应急指挥,组织相关应急小组开展应急工作。如物料泄漏、设备故障、人员轻微受伤、化学品少量泄漏等依靠厂内技术力量能够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

81.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0 人以上死亡或 100 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5 万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 亿元以上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 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重大(Ⅱ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1 万人以上 5 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 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上50 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5000 人以上 1 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上 2000 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10 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4、一般(Ⅳ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 3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 5000 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加油站基本情况2.1 加油站概况

XX 加油站原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XX 加油站,由于生产经营的需要办理了相关变更手续。该加油站位于 XX 县 XX 国道过境线 XX 路口斜对面;占地 4667平方米,设计总建筑面积 1038.46平方米,其中:加油站罩棚 640平方米,站房398.46平方米;绿化面积 1400平方米;主要由油罐区、加油区、站房等功能区组成。主要建筑物为站房(2 层,含便利店、油站办公室、值班室、卫生间、配电室等)、加油棚。配套建设加油岛、道路、停车场、绿化、给排水、供电、环境保护设施、室外消防池和完善的室内消防系统等附属工程;建设安装电脑税控加油机 4 台 16 枪,埋地储油罐容积为 140 立方米(其中有 50m3 埋地 0#柴油罐 1个,30m3 埋地 95#汽油罐 1 个、30m 3 埋地 98#汽油罐 1 个、30m 3 埋地 92#汽油罐 1 个,油罐折算总容积为 115m3)。

项目共有工作人员 10 人,实行三班制,每班工作时间 8 小时,员工均在站区内食宿,每年工作日 365 天。

表 表 2 2--1 1 加油站基本情况一览表

单位名称 XX 加油站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

法人

联系人

加油站级别 二级站 详细地址

劳动定员和生产制度 共有职工 10 人,实行三班制,每天工作 8 小时。

前期环保手续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于 2017 年 4 月委托 XX 公司编制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 XX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17 年 5 月 15 日取得 XX 县环境保护局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XX 销售分公司 XX 加油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XX 环审[2017]11 号);2019 年 1 月取得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

主要环保设施或措施(1)废水 1 个水封井,1 个容积为 3m3的化粪池,加油区四周设有截水

沟,雨水排放口和污水排放口各一个。

(2)废气 已设置了油气回收系统、抽油烟装置。

(3)固废 危废收集桶 1 只、生活垃圾收集桶若干以及 1 间危废暂存间。

(4)环境风险防范 储油罐为地埋式双层油罐,油罐区做防渗、防腐处理,配套设置和安装了观测井、液位仪等;站内设有灭火器、消防沙、灭火毯等应急物资。2.1.1 地理位置

项目选址于 XX 州 XX,交通十分便利。具体地理位置图见附图一。2.1.2 自然条件

(1 1)地形地貌 及地质

XX 县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盆地,3000 亩以上的坝子有 35 个,其中平远坝子 27.5 万亩,是 XX 省八大坝子之一。境内最高海拔为阿舍彝族乡鲁都克村民委的马吊陡坡 2263 米,最低海拔为八嘎乡河流入西畴县的交界处 1080 米,县城海拔 1540 米。

XX 县地貌类型错综复杂,西北高,贡南低,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其面积分别为山地 2134平方千米。有平方千米以上的岩溶坝子 35 个,以平远、稼依坝子为大(约 61 万亩)。2007 年,XX县被列为全国 100 个石漠化治理试点县之一。

项目所在地地形地貌单一,地势较为平坦,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地质环境程度为中等,但未见滑坡、断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属稳定场地。

(2 2)水文和水系

XX 地处红河、珠江两流域分水岭,河网密度小。XX 县属珠江流

域西江水系面积 1548.85平方千米,占 41.4%;属红河流域泸江水系面积 2189.15平方千米,占 58.6%。主要河流有公革河、阿山龙河、八嘎河、稼依河、翁达河、贵马河 6 条小河,总长:213.9 千米,流域面积 2769.67平方千米,可灌溉农田耕地 551270 亩。人工湖、天然湖星罗棋布。

项目区附近的主要地表水体为 XX 水库,主要功能为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水质类别为Ⅲ类。

(3 3)气候气象

全县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高原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立体气候特征较明显。热量资源丰富,≥10℃的活动积温 2500℃~6500℃,年温差小,全年平均气温 12.50℃~19℃,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 6.60℃~10.0℃,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16.50℃~25.0℃,极端最高气温 33.20℃(1958 年 6 月 1 日),极端最低气温-7.8℃(1968 年 2 月 14日)。年无霜期 250 天~20 天,年日照时数 1400 小时~2100 小时,年降雨量 840mm~1400mm。境内海拔高低相差 1183m,形成河谷、平坝、山地 3 种不同气候类型。

(4 4)

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

受 XX 县全境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等5 个土类,11 个亚类,17 个土属,31 个土种。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贫乏,偏酸,耕作层较浅,氮、磷、钾含量少且不协调。

其中,红壤性耕地 63.4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68.7%。

项目区为耐干旱的 XX 松和多种类为主要组成树种,常见的乔木多为 XX 松、华山松、圆柏、扁柏、桉树、柳树、杨树等。灌木为杜鹃、苦豆刺、野山茶等。地表生长着禾本科和蕨类植物为主的草植

被。项目区人类活动较频繁,评价区内植被以半湿润常绿针叶林和部分人工林为主,其中植物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是 XX 松。项目区内无特有或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人工引种物种数量较多,如兰桉、油桐等。经实地调查分析计算,库区内植被覆盖良好,覆盖率高达70%-80%,高于 XX 县全县植被覆盖率的平均水平。2.1.3 周边环境保护目标

项目位于 XX 州 XX,项目区附近无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植物及古树名木,无风景名胜及特殊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教育机构等环境敏感点。周边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 2-2 和附图二。

表 表 2 2--2 2 周边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保护目标 相对厂址的方位、直线最近距离

人口户数

环境功能

保护类别

保护级别 新村散户 西南面约 70m 约 30 户 居住 环境空气声环境 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 标准。区域噪声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 类标准类区标准。

西北面约 55m 约 4 户

XX 水库 东南面约 1663m 饮 用 一级、农业用水,一般 鱼 类保护 地表水环境 GB3838—2002《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Ⅲ标准 鱼塘 东南约 600m 4 2.1.4 站区平面分布

加油站总图主要由油罐区、加油区、站房等功能区组成。主要建筑物为站房(2 层,含便利店、油站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配电室等)、加油棚。

站房面积约 398.46 ㎡,框架砖混结构,耐火等级Ⅱ级,2 类建筑;建筑层数为 2 层。加油区设矩形金属焊接网架罩棚,耐火等级为二级。设加油岛 4 座,上设四枪四油品潜油泵型加油机 4 台。

加油岛宽为 1.5m,高出地面 0.2m,罩棚支柱设在加油岛上,距端部0.75m。加油机与站房的最近距离约为 9m。加油区设双车道一条,约 11m 宽,单车道两条,分别约为 14m、8m。储罐区位于加油区西北侧,设埋地储油罐 4 个,其中 0#柴油罐 1 个,容积为 50m3 ;95#汽油油罐 1 个、92#汽油罐 1 个、98#汽油罐 1 个,容积均为 30m3。总储量 140m3,按加油站等级划分标准,柴油罐容积折半计入油罐总容积,折算后储油罐总容积为 115m3。在加油站东北角较独立的地带拟设置一台变压器,作为加油站进线。加油站车辆入口与出口分开设置,坡度小于 6%。站内加油区及西面设有停车、回车场。具体平面布置详见附图。2.2 生产工艺基本情况2.2.1 生产原、辅材料消耗量

主要进行汽油、柴油的销售。不使用原辅材料。2.2.2 产品名称及产量

本加油站主要从事油类物质(柴油、汽油)销售。2.2.3 生产设备及设施

加油站主要生产设备、设施见表 2-3。

表 表 2 2--3 3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 数量 备注 1 储油罐体 0#柴油(50m³)个 双层玻璃纤维 增强塑料油罐 2 92#汽油(30m³)个 3 95#汽油(30m³)个 4 98#汽油(30m³)个 5 加油机 / 4 台 四枪 6 加油枪 / 16 支 / 7 干粉灭火器 MF/ABC5 4 台 手提式 8 MF/ABC4 12 只 手提式 9 推车式灭火器 MFT/ABC35 1 台 推车式

16灭火毯 / 5 块2.2.4 生产工艺流程

①卸油、倒灌 项目外购的柴油、汽油由汽车储油罐车运入站内,装卸人员把接卸软管与储油罐车的密封进口连接好,把软管的另一端插入站内储油罐中,打开车储油罐开关,利用汽车罐车与储油罐体内油液之间的高差,开始自流式卸油,将柴油、汽油分别卸入埋地卧式钢制储油罐体储存。油气回收系统可将储油罐体内的油气回收到储油罐体车内。

②加油 加油时柴油、汽油通过潜油泵,经自吸式加油机连接加油枪注入车辆加油箱,整个加油过程由电脑控制,自动化完成。加油过程油气回收系统将油箱的油气回收到储油卸罐。

具体操作流程如图 2-1、图 2-2、图 2-3 所示:

图 图 2 2--1 1 工艺流程 简 图

图 图 2 2--2 2 卸油工艺及排污节点示意图

图 图 2 2--3 3 加油工艺及排污节点示意图

172.3 加油站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加油站营运过程中主要有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产生。1、废气

运营期废气主要为储油罐体装料损失、呼吸损失、加油作业损失以及加油时跑冒滴漏损失产生的烃类气体逸出,进入加油站汽车产生的汽车尾气,项目厨房会产生厨房油烟。

(1 1)烃类气体

主要是油罐车装卸、储油罐灌注、加油作业等过程造成油品中有机废气逸出进人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采用地埋式储油罐,密闭型较好,顶部有不小于 0.5m 的覆土,周围回填的沙子和细土厚度也不小于 0.3m,因此储油罐罐室内气温比较稳定,受大气环境稳定影响较小,可减少油罐小呼吸蒸发损耗,延缓油品变质。另外,根据《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HJ/T431-2008)的要求本加油站采用自封式加油枪及加油站设有卸油、加油油气回收系统等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非甲烷总烃的排放。

(2 2)汽车尾气

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为进出加油站区域的汽车在启动和停放过程中产生,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 CO、HC、NOx 等,为无组织排放。

(3 3)厨房油烟

厨房燃料主要采用电和液化气加热,属清洁能源,仅在厨房炒菜时产生少量的油烟,经抽油烟机净化处理后无组织排放。2、废水

运营期有四部分废水,分别为定期清洗储油罐体的废水、生活

污水、地坪冲洗废水及初期雨水。

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经收集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储油罐体废水清洗周期为 3 至 5 年,清洗储油罐体废水约为 1m3 /次,由具有专业清罐资质的储油罐体清洗单位进行清罐作业,抽掉罐内废水,进行专业处理;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地坪清洗废水采用雨水管经过水封井收集处理后排入站外进入市政排水系统。3、噪声

运行过程中产生噪声的主要有加油机等工艺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供水水泵、抽油烟机及项目区内来往的机动车产生的交通噪声。加油机、供水水泵、抽油烟机等通过距离衰减进行降噪处理,交通噪声通过限速、禁鸣进行降噪处理,以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为使用后的消防砂、生活垃圾及加油机滤网粘附的油渣以及化粪池的污泥。

①生活垃圾:项目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全部收集后按照当地环卫部门的要求清运处置,处置率 100%。

②废消防沙:加油停车的场地清洁主要使用消防沙吸附清除地面的油污,消防砂每半年到一年置换一次,约 3m3,置换的消防砂则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清运处理。

③废油渣:项目内的加油机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会有少量的油渣堵塞滤网,须定期对加油机滤网粘附的油渣进行清理,经收集后交供油单位回收处理。

综上所述,项目对其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均进行了合理处置,19

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可达 100%,无固体废弃物外排。

203 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3.1 主要环境风险源识别3.1.1 物质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精选6篇)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第1篇地震应急预案的评估与改进针对城市高层建筑办公区域人员密集的特点,通过对地震应...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