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精选7篇)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态度,教育,就业竞争力,职场竞争力

近日在进行课题调研时了解到, 对于新进人员的聘用, 企业不仅考虑聘用人员的经验、能力、学历等, 更看重应聘人员的职业态度。毕竟, 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 既有高学历, 又有社会经验, 工作能力也很强,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 企业更关注的是态度。甚至一些企业管理者明确表示, “不懂问题不大, 只要态度好, 肯学肯吃苦, 有一定的基础, 企业可以派人教导, 学好了做好了一样是高薪水高待遇, 最怕就是那些一知半解的, 自以为是的, 或是把企业当跳板的”就业市场的这种从最初重视学历, 到重视能力, 再到现在重视职业态度的变化, 对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技能与能力培养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职业态度教育。

1 职业态度的内涵

职业态度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或者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 其实质是一种敬业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认知, 指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 个人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 这是职业态度的基础。正确的职业认知是对职业的一种全面而理性的认识和评价, 进而引导个人产生合理的职业定位, 有效统一个人的才能、兴趣与职业内容,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实现个人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二是职业情感, 指个人对职业的感情倾注和情感的体验, 这是职业态度的核心, 主要表现为对职业的喜爱与憎恶, 积极的职业情感引导个人形成职业认同和职业忠诚;三是职业行为, 指个人对职业对象产生的某种反应行为, 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的外显和结果, 也是判断职业态度积极与否的直接依据。积极的职业行为直接表现出对职责的积极主动、勤勉努力、尽心尽责等。

2 职业态度教育创造价值

2.1 职业态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态度的内涵首先强调职业认知, 不仅是指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 也包括个人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从而引导个人对自己形成合理定位,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明确目标与方向。现在不少学生能力不错, 但在择业时由于缺乏对职业的了解, 在参加各种招聘活动时, 无法准确表达个人对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内容的认识, 导致企业对应聘者的各方面条件产生质疑, 影响个人求职成功的概率;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能力与条件的正确评价, 怕吃苦怕压力, 过于强调薪酬待遇, 强调工作环境, 对职业选择充满过高的期望值, 最终导致企业的厌恶甚至反感这些由于职业态度的不佳而表现出的求职盲目性和随意性, 最终导致求职的失败, 个人也许因此与良好的发展机会失之交臂。

因此, 需要通过职业态度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自我, 客观分析自身条件, 同时, 利用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各类职业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类职业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做出合理定位, 在参与各类职业招聘中, 能够正确理解企业招聘要求, 准确而且有条理地表达个人的意愿与想法, 给企业留下良好印象, 最终赢得企业的认可, 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2.2 职业态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不少学生就业时, 或是受所谓“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 抱着一种到企业混日子的心态, 造成企业的不良印象, 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 也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和机遇;或是片面追求薪酬待遇, 但却忽视个人的能力与条件, 难以胜任, 沦为笑谈;或是把自己当做人才, 大事做不了, 小事不愿做, 在企业比领导还像领导, 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或是野心太大, 能力不足, 两面三刀, 不仅破坏整个企业的和谐氛围, 甚至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这样的工作态度,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是难以生存的,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老大徒伤悲, 为职场所淘汰。

人们常说, 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 个人的职业态度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工作细节、细微的工作内容展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因素, 同时也表现为一种职业情感, 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热爱自己的职业的人, 会自然产生一种职业认同感, 用心关注自己的职业, 精心培育个人的职业发展, 在获得职业拓展的同时, 不断产生成就感和超越感, 进而形成一种职业忠诚, 帮助个人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 获得周围人员的广泛认可, 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职场竞争力得以不断增强。因此, 通过职业态度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结合个人的兴趣与特点, 在工作中学会把职业当做一种事业来经营, 以做事业的态度对待职业, 在工作中团结协作, 爱岗敬业, 积极进取, 勇于创新, 不断完善自我, 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个人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 企业欢迎这样的员工, 也会对这样的员工着力培养, 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储备人才, 个人向上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个人的职场竞争力也就不断加强。

3 职业态度教育的方式

形成职业态度的基础是职业认知。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对于学生而言, 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培养积极的职业态度, 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学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 或是一知半解, 或是盲目选择,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 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述, 让学生明白专业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了解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 结合教师自身相关工作、生活经历, 向学生讲述关于职业、职场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现实职场职业与课本的差距, 对实际工作形成客观认识。要教育学生正确把握自我, 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个人情况, 对自己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评价。同时, 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个性、自我期望等特点, 有选择性地选读一些与职业介绍相关的书籍、杂志, 拓宽自己的视野, 掌握一定的职业信息,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此外,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校园论坛和毕业生座谈会, 与毕业生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有关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各类职业在企业岗位设置中的具体特点等, 逐步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并学会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个人的专业技能, 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 实践教学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与职业的契合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兼职、锻炼等机会, 也可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校内实训实习等活动,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一方面, 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前景, 切身体会自身实际情况与真实职业要求的差距, 相关职业的日常行为规范与职业技能要求;另一方面, 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 学习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学习自我调整, 不断加强自己对职业的认同, 使自己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从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高职院校不仅要根据市场需要, 为社会培养和提供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更要适应企业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 加强学生的职业态度教育, 为企业造就爱岗敬业的合格人才, 努力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焱.谈谈做好本职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0) :568.

[2]何茂昌.高职学生职业教育探索[J].学理论, 2010 (28) :201.

[3]尹玉英, 郝素芳.论就业艰难时期的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J].嘉应学院学报, 2004 (4) :87-88.

中职护生职业态度培养的实践研究 第2篇

本研究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护理教学实践, 探索在中职护生中开展职业态度培养的具体内容、方法, 总结护生职业态度培养的实践经验, 改善目前护理传统教育重知识、强技能、轻态度的培养弊端, 为建立切实可行的护理职业态度培养体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6级中职护生6个班共260人, 均为女性, 年龄16~21岁, 平均17.5岁。选择3个班体为实验组, 另3个班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调查量表

(1) 护士职业态度量表, 由吴雅文等[2]研制。共30个条目, 依据构成护士职业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层面按不同的方向、强度及结构组成30条相互关联的态度语。将态度语按极端反对 (负情感) 到极端赞成 (正情感) 排成一列, 形成一条假设的连续度量线, 根据每句态度语在这条度量线上的位置赋予相应的数值 (0.95~8.28) 。要求被测试者采取不署名方式从30条态度语中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反映自己思想观点和态度倾向的7~9条。选择的条目分值相加除以条目数为职业态度均分, 4.5分为中立, 分数越高, 态度越积极。 (2) 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以心理学中态度的影响因素[3]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依据, 结合临床护理专家和学生访谈自行设计, 内容包括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来自城市或农村、入学原因、是否后悔和有转行念头) 、职业兴趣、求知需求、自我实现、归属感、社会环境因素等3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非常同意 (5分) 到非常不同意 (1分) 1~5级评分。

1.2.2 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

在入校第二学年上学期开始, 对2006级护理专业6个班进行了护理职业态度量表及护理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的测定, 发放问卷2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46份, 有效回收率为94.6%。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其结果显示, 职业兴趣、归属感、求知需求是中职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4], 并以此为依据, 对职业态度培养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提供修改依据。

于第二学年下学期护士结束在校理论学习, 进入临床实习前, 再次对实验对象进行护理职业态度量表及护理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的测定, 发放问卷2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5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2%。结果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1.2.3 职业态度的内容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试验组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培养良好护理职业态度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主要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

(1) 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双休日到福利院、孤儿院进行献爱心活动;利用学校校园网和教室视听系统听先进事迹报告会;以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南丁格尔, 做一名优秀护士”等主题演讲会。通过以上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加强护理情感教育, 培养护理职业兴趣。护理情感教育就是对护生的职业情感领域实施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 其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5]。要求护理教师讲课时着规范的护士装, 讲授中融入真实情感并富有激情, 课堂内外体现出护士的优雅、庄重, 用实际行动充分表达出自身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激发护生对教师的热爱, 进而使其产生热爱所授课程和护理专业的情感迁移。展现护理发展前景, 开展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题讲座。引导护生多接触临床, 观察危重患者的抢救案例并感受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得以康复时所表达的感激, 让护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职业兴趣。

(3) 倡导“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满足护生归属感需求。良好的归属感与学业成就、自我概念、积极的情感呈显著正相关[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 都会促使他去思考, 在思考中做人, 在思考中做事”。中职护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首次离开家庭, 对学校、教师依赖性强, 期望值高。这要求教师要热爱护生, 课堂上多表扬, 少批评, 尊重护生的人格、情感, 做护生的知心朋友。此外,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满足护生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4) 改革教学方法, 满足护生求知需求。调查发现, 一半以上的护生感觉学习压力大,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与中职护生基础差, 学习能力弱有关。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注重护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 紧扣中职护生教育目标,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积极探索护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让护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2 结果

实验前后对照组测试结果 (见表1)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01) , 而实验后2组测试结果 (见表2) 及实验前后实验组测试结果 (见表3) 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通过观察和与护生交谈发现, 实验组护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显著, 实验课中态度、语言及操作规范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护理职业态度是现代护理人才素质的首要成分, 在素质优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它的最终指向是护士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7]。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 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一种使患者达到身心完美状态的道德观念的实践, 护士的职业态度是实现现代护理要求的核心内容[7]。2003年国家已将护理人才列为紧缺人才之一, 我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传统的重专业知识 (知识目标) 和操作技能 (技能目标) , 轻职业态度 (态度目标) 的护理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 职业态度的培养应引起护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表明, 对护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加强护理情感教育, 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护生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对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态度具有积极作用。

态度的形成、培养, 是一个渐进提高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8]。本次研究时间短、范围小仅涉及一所学校的6个班, 而且教师的个体影响大, 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延长时间追踪调查, 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商临萍.临床护理教学研究新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3) :388.

[2]吴雅文, 姜安丽, 李树贞.护理学情感教学评价工具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11 (1) :58.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曾建平, 姜德才, 殷金明, 等.中职护生职业态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167:257.

[5]王斌权, 商临萍, 金瑞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情感培养[J].护理教育, 2005, 19 (1) :55.

[6]包克冰, 徐勤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6, 26 (2) :51.

[7]陈松兰, 陈慧, 修云.对护生职业态度教育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5, 19 (9) :1704.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3篇

一、关于职业态度的概念

职业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分工, 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为社会创造财富, 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职业不仅体现专业分工, 也体现精神追求。可以说, 职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其构成要素主要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体验;意向则是人们对待和处理事物活动的反应倾向。

职业态度就是指一个人对职业所持有的观念与态度, 主要包含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方面。职业认知是学生对于职业的感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 它是职业态度的基础;职业情感是学生在特定职业与自身利益关联中形成的内心体验与评价取向, 它是职业态度的核心;职业行为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的外显和结果, 它是职业态度评价的依据。只有当学生对某一特定职业有了充分的认知, 产生积极的情感后, 他才有可能形成职业的肯定评价与积极的反应意向, 进而在职业行为上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行动, 而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现状职业态度缺失

职业态度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的忠诚度、按照岗位要求履行职责并达成工作目标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而其中很多要素是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职业认知的偏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职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 人们的职业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职业已经不再只是以维持生活为目的, 而是成为人们个性化地满足自我需求、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一个社会平台。中职生职业认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识, 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于所从事职业 (企业) 的忠诚度不高;二是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识, 片面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 对职业之于自己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认识不清。

2. 职业情感的模糊。

职业情感是建立在个人与职业 (企业) 利益攸关之上的联系纽带, 当学生认为从某一职业中能够获得自己所需利益时, 他就会表现出亲近、喜爱等积极的情感取向, 利益越大, 所表现出的意向就会越强烈。问题是, 现在的中职生衣食无忧, 大部分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物质追求欲望并不强烈, 同时, 学校、家庭教育中又普遍缺乏对学生精神追求的引导, 对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意愿的有效刺激也不够,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职业活动的无所谓, 正是学生职业情感冷漠与模糊的具体体现。

3. 职业行为的消极。

在多年的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实践中, 我们发现学生消极的职业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及其家长的主观愿望消极, 或者提出的职业愿景过高, 学生暂时不想就业。二是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工作消极, 一旦出现专业技能不能适应岗位所需、对企业文化不能认同以及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时不能主动调适, 消极待岗。三是学生在短时期内频繁要求换岗, 进行再就业。四是学生受“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负面影响, 工作被动, 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策略

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 其影响因素既有自我因素, 也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同时, 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职业态度的变化。就学校教育而言, 职业态度养成教育的实施流程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 专业论证, 确立职业态度形成的客体。

培养学生职业态度, 首先必须要有体认的客体, 这个客体就是职业, 在学校则具体为某一特定的专业。只有在保证专业 (职业) 可预期发展的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职业态度养成教育也才更有说服力。

2. 企业体验, 感知职业。

我们在开学初期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一定课时的生产实践, 就某一专业的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与文化等进行体验, 进而形成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 促发学生对专业的理性选择。这种企业体验可以结合学生军训与入学教育来安排课时, 课时长短则根据专业, 从一个星期到一个月不等, 先入为主, 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的直观认识, 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

3. 职业规划, 确立职业态度。

尽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进入学校之前是模糊而不真实的, 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还是充满期待的, 这种期待感正是我们用以培养学生职业态度的基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进而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实现学生的职业期望与理想真正融入到职业的规划中来。同时, 创业本质就是就业, 而且是一种最好形式的就业, 因此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要大力进行创业教育。

4. 专业学习, 巩固职业态度。

一方面, 依据“三以一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为三大块。一是以项目课程开发为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 这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二是以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为关键的文化课程体系, 主要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迁移能力等关键能力;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这是职校学生专业学习的落脚点。另一方面, 培育校园企业文化, 建设高标准实习车间, 彰显现代企业生产理念, 让学生在学校就充分体会到企业生产管理的氛围,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缩短学生在顶岗实习与就业时的生产磨合期。

5. 就业实践, 展现职业态度。

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践过程就是学生职业态度真正外显的过程,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发展性。社会经济萧条, 学生就业与创业机会减少, 职业发展受到影响;而经济迅猛发展, 社会劳动力需求旺盛, 就业与创业环境宽松, 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些对于学生职业态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学生的职业态度正是在不断的调适中日趋成熟的。

四、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评价机制

1. 明确职业态度的内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则越来越成为决定个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0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做事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中倡导健康、人与自然和谐, 真理与智慧, 爱心与同情, 创造, 和平与公正, 可持续发展, 国家统一、全球团结, 全球精神等八个核心价值观。埃德加沙因博士将企业员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归结为敬业、责任、进取、合作、忠诚、创新、效率、服从等八大理念与价值观。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要求“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概括起来, 中等职校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应该内含四个方面的精神实质:一是勤于事业的工作欲望, 二是尚学奋进的工作态度, 三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 四是创新创优的职业理想。

2. 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标准。

学校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 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也是一个从无到有、渐进渐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成熟, 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我们就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学生个体优势与不足的同时, 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帮助学生不断改正错误、提高认识, 使学生的职业态度不断趋于理性与科学。

3. 实施科学的评价策略。

首先是建立评价网络, 采用全程陪同式评价。除了学生互评、家长评、学校评和企业评以外, 尤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再评价,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还可以明确发展目标, 增强学生自评、互评的客观性及科学性。其次是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尽可能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再次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 通过信息的搜集反馈搜集的多次循环, 不断改善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等职校开展职业态度养成教育, 是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也对我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又一个方向, 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职业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探索。

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等方面的缺失, 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就学校教育而言, 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可以从专业论证、企业体验、职业规划、专业学习以及就业实践等方面来实施。而对于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评价, 则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职校学生,职业态度,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占年.论职业态度教育与学生就业[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2]凡华.推行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6) .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资料

采取抽样检测法, 选取我院2011级全日制班及网络班护生各100名, 均为女生。第一部分为护生的一般资料, 包括年级、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住址、选择护理专业的最主要原因。第二部分为护士职业态度量表, 主要涉及护士专业态度的问题共50题, 从非常赞同到非常反对形成一条假设的度量线, 根据每条态度语在这一连线上赋予相应的分值 (0.95~8.28分) 。调查时要求被测者从50题中选出最能准确、真实地反映自己思想观点和态度倾向的条目7~9项, 每位被测者的职业态度平均分为被选择的条目分值之和除以条目数, 分数越高, 态度越积极。第三部分为自行设计的职业态度影响因素调查表,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 由调查者说明填表要求, 集中发放, 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其中全日制班100份, 网络班10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数据整理编号后双人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网络班的护生自学能力强, 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但网络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 护生间接触少, 与教师的沟通也明显少于全日制班护生。在本次职业态度调查中, 网络班护生对就职方向、职业定位及职业认同感较低, 而全日制班护生在对今后的求职方向、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能否认同护理工作的工作性质方面有较积极的认知。

3 分析

3.1 入学基础与职业态度成正相关

(1) 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区别。由于网络教学日益完善, 很多刚刚迈入工作岗位或还没有迈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护生选择继续深造, 但她们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动力性不强, 自主学习能力差, 对于职业态度不明确。而网络班护生多为城市生源, 她们家境好, 又多为独生子女。有调查显示, 独生子女的职业态度差于非独生子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 分析原因, 与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主能力差、合作能力差等有关。全日制班护生多为农村生源, 职业态度优于城市护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农村生源往往吃苦耐劳, 适应环境快, 能正确定位自己, 对工作期望值不高。

(2) 自主选择与被动选择专业的区别。本次调查显示, 选择专业的方式不同, 护生的职业态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职业态度评分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选择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部分护生热爱护理事业。无论是全日制班护生还是网络班护生, 她们对于自己主动选择护理事业, 表现出了一定的热情, 对于将来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一定的预期, 有解决困难、勇于实践的勇气。而对于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的护生, 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专业宣传, 积极引导护生自愿选择护理专业;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对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如介绍国内、国际护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使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特点、重要性及社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情况有所了解, 还应优化课程设置, 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

3.2 沟通渠道的畅通与职业态度成正相关

全日制班护生为寄宿制教学, 在校护生有任何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 包括对职业的期许、人生的追求、择业的困惑等。由于情感与职业态度的相关性最大, 所以情感对职业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班主任应根据护生的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护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而对于网络班护生而言, 她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明朗, 部分护生已经步入工作岗位, 要面对护生与护士的双重身份, 很难自我定位。网络班护生在本次调查中, 多表示对于学校及班主任的认可度较低, 缺乏与班主任沟通的机会, 对于未来感到迷茫。针对这一情况, 建议教育工作者根据网络班护生到学校次数少、大多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管理难度大的特点,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实现虚拟空间对话, 第一时间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 为她们解决职业困惑。

3.3 临床实践与职业态度的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 90%的全日制班护生表示期待参与临床实践;48%的全日制班护生表示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自己会努力解决。在实习期间, 全日制班护生系统地接触了临床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而提高了其人际交往效能感[2]。而网络班护生多有临床实践经验, 部分中专毕业后就直接选择网络教育的护生对临床实践的期望值明显低于全日制班护生 (P<0.05) 。大多数网络班护生在临床工作期间继续深造的本意是为了提升自我效能, 增加社会竞争力, 但由于护士社会地位较低, 在临床中自我决策的机会少, 多为被动服从, 导致网络班护生的职业态度明显差于全日制班护生 (P<0.05) 。

通过对全日制班护生与网络班护生的职业态度调查, 我们发现, 护生的入学基础及沟通渠道的畅通与护生职业态度呈正相关。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护生入学之前进行筛查, 明确其是否对职业存有期待, 是否愿意在今后从事护理事业。对于被动入学或被迫接受护理教育的护生, 更应加强专业认同感的教育, 使其通过后天的培养热爱护理事业。无论是全日制还是网络教学, 在教授护生临床知识的同时, 还应主动关心她们的心理问题, 选择不同的沟通渠道, 多与护生沟通。教育工作者就是护生的引航人,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为临床输送更多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生,教育模式,职业态度

参考文献

[1]虎文燕, 牛冬玲, 续小霞, 等.入学原因及就业需要对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影响[J].新疆医学, 2011 (1) :131-132.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5篇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伤预防工作,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职业安全氛围、态度及安全行为的基线调查, 分析工伤事故前因性指标基本状况, 研究与工伤事故的关系, 为制定工伤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根据中山市2010-2012年工伤事故的基本数据, 基线调查随机抽取五金加工行业8家不同规模的企业, 其中大型企业2家, 中小型企业6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参考深圳市南山区企业工人职业伤害年发生率12.05%[5], 估算样本量为2988人, 确定调查3000人。抽取操作冲床、冲压机的一线工人3086人接受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3000份。

2 研究内容的定义

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和最近一年工伤事故的发生情况。

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出生时间、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平均月收入等。

职业特征包括参加工作的时间、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所从事工作的性质 (工种) 、在现工作岗位的工作时间、以及对工作场所安全氛围的感知、职业安全态度及安全行为等。

工作场所安全氛围:参考国外有关维度研究, 采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安全氛围认知量表, 量表条目22个。经探索性因子分析识别4个维度, 解释总体变异程度的62.8%, 包含“安全监督” (Cronbach’sα=0.86) 、“管理者安全承诺” (Cronbach’sα=0.90) 、“同事的支持” (Cronbach’sα=0.88) 和安全培训 (Cronbach’sα=0.73) 。应用确证性因子分析显示4个维度提示了较好的结构模型, 其中χ2 (N=254) =3771.11 (P<0.001) , NC=14.85本研究样本量较大, χ2及N C值不能作为模型适配度的主要依据。拟合优度指数 (Goodnessof-fit index, GFI) =0.98, 近似误差均方根 (Root-mean-square-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 =0.05, 比较拟合指数 (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 =0.94。说明模型拟合良好。上述量表采用Likert5法 (1-5) , 分值越低说明感知状态越正向。

职业安全态度调查, 在国外学者Williamson[6]的职业安全态度问卷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修订, 27个条目组成, 包括4个维度, “消极态度” (Cronbach’sα=0.9 1) 、对安全政策的态度 (Cronbach’sα=0.90) 、对管理者的支持态度 (Cronbach’sα=0.81) 、乐观态度 (Cronbach’sα=0.78) , 应用确证性因子分析显示, 4个维度较好的结构模型, GFI=0.90, RMSEA=0.06, CFI=0.91。

职业安全行为调查, 根据现场调查及职业卫生医师及企业安全主任的共同讨论, 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 包括3个维度,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Cronbach’sα=0.89) 、“安全规程的遵守情况” (Cronbach’sα=0.7 7) 、“安全主动性行为” (Cronbach’sα=0.89) 。应用确证性因子分析显示3个维度较好的结构模型, GFI=0.93, RMSEA=0.06, CFI=0.93。

工伤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突发性损伤。本次对以下四种情况之一者被确认为工伤事故: (1) 被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或多种损伤; (2) 需要自己或他人做紧急处理; (3) 因伤情请假半天以上; (4) 因伤活动受限半天以上。

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1 调查员工的人口学特征

调查五金加工业员工平均年龄为35.4±8.16岁, 人口学特征见表1。

3.2 职业安全氛围感知程度

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工作场所安全氛围认知量表, 对安全氛围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1~5级评定, 分值越低说明感知的状态越正向。四个维度得分的结果见表2。从结果可见安全氛围的四个基本类似均值在1.97至2.22之间。

3.3 职业安全态度

研究采用的职业安全态度问卷借鉴Williamson等研究职业安全态度与意识量表 (长版本) , 主要用来测量制造业工人对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的态度和感知, 同时参考国内相关研究的版本, 对安全态度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1~5级评定, 分值越低说明感知的状态越正向。由于消极态度是反向问题, 评价结果使用分值转换, 结果见表3。

3.4 职业安全行为

结合国内职业安全行为量表, 对职业安全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采用1~5级评定, 分值越低说明感知的状态越正向。从结果显示工作姿势和个人防护是需要关注的安全行为, 结果见表4。

3.5 职业安全氛围、安全行为与工伤事故的关系分析

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 职业安全氛围、职业安全行为各个维度与工伤事故的关系, 将不同企业的事故率进行对数转换为定量资料后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良好的职业安全氛围与工伤事故成负相关, 良好的职业安全行为与工伤事故负相关, 职业安全氛围与职业安全行为正相关, 结果见表5。

4 结论与讨论

应用测量量表能客观反映企业职业安全氛围、安全态度及行为的客观状况。通过研究建立了3个测量量表, 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Cronbach’sα (0.77-0.90) , 均大于0.7, 3个量表的GFI在0.93-0.98之间, 均大于0.9, 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综合状况。

能够定量测量职业安全氛围、态度及行为的基本状况。研究应用量表不同维度的均数, 客观反映相关安全管理指标的现状, 从调查的结果可见, 中山市的职业安全氛围和态度各个维度得分在2左右, 提示整体企业的安全氛围状况及态度较好。但是在职业安全行为方面,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劳动者采取主动地安全行为方面, 在不经常和经常这两个级别之间, 提示这两个方面, 是今后开展工伤预防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行为。

职业安全氛围、行为与工伤事故的发生存在负相关。研究的结果提示职业安全氛围、安全行为的各个维度与工伤事故发生率存在负相关, 提示提升企业的职业安全氛围、改善企业职业安全行为, 能够减少相关企业职业伤害发生率。

综上所述, 职业安全氛围、安全态度及行为是能够客观反映员工对企业职业安全管理执行贯彻情况的综合性考评指标, 工伤预防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员工安全行为的主动性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从而降低伤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Zohar D.Safety climat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J].J Appl Psychol, 1980, 65 (1) :96-102

[2]Zohar D.Thirty years of safety climate research:reflec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J].Accid Anal Prev, 2010, 42 (5) :1517-1522.

[3]Zohar D.Thirty years of safety climate research:reflec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J].Accid Anal Prev, 2010, 42 (5) :1517-1522.

[4]Olsen E.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common structural model measur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safety climate factors and safety behaviour in health care and the petroleum sectors[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 2010, 42 (5) :1507-1516.

[5]Fugas C S, Silva S A, MeliáJ L.Another look at safety climate and safety behavior:Deepening 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mediator mechanisms[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 2012, 45 (0) :468-477.

[6]Fogarty G J, Shaw A.Safety climate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owards the prediction of unsafe behavior[J].Accid Anal Prev, 2010, 42 (5) :1455-1459.

[7]梁志琼, 严志平, 陈世端, 等.2006~2007年深圳市南山区部分企业工人职业伤害发生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9 (03) :202-204.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6篇

退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到个人以及国家利益, 并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退休制度需要相应的调整, 要求我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建立符合国情的退休制度。本研究以社会热点“延迟退休”等相关内容为切入点, 通过问卷法获取相关数据, 结合社会现状并通过数据的分析, 对本次调研的有关内容进行验证, 从而为政策的改革提供一定理论思路。

二、理论综述

1.职业紧张。紧张又被称为压力或应激,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侧重方向, 国内研究人员把职业紧张分别定义为职业压力或工作应激等, 现阶段我国统一定义为职业应激或工作应激。职业紧张的理论模型主要有:1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该理论认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职业压力, 职业紧张主要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能力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2交互作用理论, 主要是以个体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 认为职业紧张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环境要求、主观控制和个体的应对等三方面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的是个体主观上愿意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并且较为重要的工作, 并在此过程中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成就动机的主要研究理论有: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他认为动机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趋向,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 并且动机是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合力, 主要由倾向强度、成功概率以及诱因三方面构成。

3.延迟退休。延迟退休主要的含义是通过打破原有的退休制度和退休政策, 在一定意义上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 增加退休灵活度, 从而使得员工有更自主的退休选择,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有关延迟退休, 国外学者运用迭代模型证实了推迟退休年龄会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就业率造成影响, 产生家庭转移, 可能会增加年青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投入时间。 国内学者认为, 延迟退休年龄的决策基础是人均寿命延长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客观基础是生理上的人均余命的延长。

三、问题提出

本研究结合社会现状, 探讨工作因素 (职业紧张) 对于临退休人员工作意愿 (延迟退休) 态度的影响, 并考虑个人因素 (成就动机) 的影响。探究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态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检验成就动机的中间作用。在此基础上, 调查性别、月收入以及学历等因素在个体延迟退休态度上是否具有差异性。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法获得有关数据, 共计使用三个问卷。职业紧张问卷, 共计30个条目, 信度为0.96; 成就动机量表, 共计两个维度, 30个题目, 其分半信度为0.77。此外, 延迟退休态度量表为自编量表, 共计三个维度, 共计27题, 信度为0.95。

五、延迟退休态度的问卷编制

1.理论原则, Krech确立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态度三成分说”。按照此理论进行项目编制, 期初共计32题, 三个维度。

2.初步试测, 根据专家评定法所进行的内容效度分析, 确定每个维度所包含的项目数。初次试测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191份。进行同质性检验, 删除个别项目与总体分数未达到显著以及相关系数小于0.4的项目;再进行决断值检验, 以此对各项目的鉴别力进行分析。经过运算, 共计删除5个项目, 初步确定了问卷具体构成并进行第二项试测。

3.再次试测, 发放问卷共计140份, 收回121份, 有效数据为102份。

4.问卷信度为0.96, 认知维度0.92, 情绪维度0.85, 行为倾向维度0.87, 信度指标良好。

5. 问卷效度, RMSEA0.083, CMIN/DF1.702, CFI0. 895, TLI0.877, 经检验, 问卷效度良好。

经试测与分析后确定问卷结构, 共计27个题目, 分为三个维度, 分别为认知维度 (10题) , 情绪维度 (8题) , 行为倾向维度 (9题) 。

六、研究结果

本次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城市发放问卷共计300份, 回收271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51份, 有效率为92%。

1.差异性检验。1学历状况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根据数据分析发现, 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行为倾向以及总分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 差异系数分别为3.93、2.87、3.08。结合各维度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 高学历水平比低学历水平个体更倾向于支持延迟退休。在情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月收入状况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检验。根据数据分析发现, 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情绪维度、行为倾向以及总分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 差异系数分别为6.92、8.29、8.76、8.94。结合各维度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 具有较高月收入水平的个体比较低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延迟退休。3性别、与照顾子女家庭两个因素上, 个体的延迟退休态度并没有展现出差异性。

2.各变量的相关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态度三个维度之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认知-0.127、情绪-0.225、行为倾向-0.183, 简言之, 随着职业紧张的程度增大, 个体不会倾向延迟退休, 情绪维度表现最为明显。调节变量中, 追求成功的动机对于延迟退休无显著的相关性, 避免失败的动机与延迟退休态度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认知-0.151、情绪-0.167、行为倾向-0.158, 个体避免失败动机的提高会造成个体延迟退休意愿的削弱。

3.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我们得知, 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存在负相关, 并且避免失败动机与延迟退休存在负相关, 因此适宜采用回归分析来进行因果关系的检验。在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学历、月收入在延迟退休态度上存在差异性, 因此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后续检验。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根据分析发现, 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三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回归作用, 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职业紧张可以解释认知维度1.6% 的方差, 其回归系数为 (β=-0.127) ;职业紧张可以解释情绪维度5.1%的方差, 其回归系数为 (β=-0.225) ; 职业紧张可以解释行为倾向维度3.3%的方差, 其回归系数为 (β=-0.183) 。2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结合上部分相关分析我们发现, 避免失败的动机与职业紧张和延迟退休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适宜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检验。职业紧张带入方程, 职业紧张与情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β=-0.225) , 情绪维度的5.1% (R2=0.051) 的改变可能是由于职业紧张所引起的。调节变量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带入方程, 它与情绪维度负相关关系显著 (β=-0.134) , 并且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增加 (△R2=0.017) , 即在除去职业紧张对于延迟退休中情绪维度的影响后, 避免失败动机这一维度可以独立解释情绪维度1.7%的方差。职业紧张与避免失败动机的乘积变量带入方程, 与情绪维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著 (β=-0.819, △R2=0.027) 。 这说明在职业紧张与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 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显著。职业紧张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维度交互作用与情绪维度之间负相关关系显著 (β=-0.819, R2=0.096) , 情绪维度可被解释的方差增加2.7%。说明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 避免失败的动机起到了调节作用。

七、结果讨论

1.延迟退休态度的差异性分析。1学历状况上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学历个体在延迟退休认知维度、行为倾向以及总分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而在情绪维度方面差异不显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较高学历水平的个体相比较低水平的个体更具有延迟退休倾向。2月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的月收入状况的个体在延迟退休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高收入个体比低收入个体更加支持延迟退休。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个体在退休后所面临的经济状况而决定。如果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月收入较高的个体主观上更倾向于延迟退休, 而对于依靠退休金来维持生存的低收入个体, 倾向于提前退休或者是正常退休。

2.相关分析。经过分析发现, 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如果职业紧张程度增大, 个体不希望延迟退休, 在情绪维度上表现最为明显。在职业紧张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中发现, 职业紧张的增强会带来个体避免失败动机水平的提升, 会出现个体以减少错误为原则, 而不再以完成目标为原则。

3.回归分析。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分析。在数据分析中, 自变量与因变量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回归作用, 自变量与因变量中认知、情绪以及行为倾向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1.6%、5.1%、3.3%, 表明职业紧张对延迟退休态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因果关系显著。2调节作用分析。在数据分析中, 避免失败动机维度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中情绪维度的回归分析中起调节作用, 与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能够解释9.6%的方差。当个体面临延迟退休时, 除了职业紧张以外, 个人因素如成就动机在延迟退休态度方面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提醒我们, 在制定相关退休政策时除了需要考虑职业种类、职业紧张程度以外, 也需要将个体因素列入参考范畴。

八、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明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之间存在负相关, 当个体感受到较大的职业紧张时, 会倾向于正常退休或提前退休。成就动机在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并会对个体的退休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 学历、月收入等因素对个体的退休行为有重大影响, 学历较高、收入较高个体倾向于延迟退休。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寻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态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究这一过程中成就动机所起到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自编问卷——延迟退休态度调查量表以及两个成熟量表进行试测并回收数据。研究结论为:职业紧张与延迟退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成就动机在这一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此外, 不同的月收入和学历群体在面对延迟退休政策时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7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镇江市某农药生产企业,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370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农药作业的相关知识和以往的调查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 并培训调查人员。被调查者填写好的问卷通过当面回收和自行上交两种方式收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岗位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龄对职工掌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发放问卷370份, 回收有效问卷33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9.73%。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采用χ2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工的一般情况 (见表1)

2.2 不同情况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见表2)

本次调查显示, 从业人员总体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为72.65%。其中, 管理干部对知识的知晓率高于技术工人和操作工人 (P<0.01) ;基本呈现出文化程度越高, 对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就越高的特点 (P<0.01) ;不同工龄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同情况职工对职业卫生态度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的人数分布情况 (见表3)

职工对待各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91.61%。其中, 管理和技术岗位职工的回答正确率高于操作工人 (P<0.01)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 职工对各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基本上呈升高趋势 (P<0.01) ;不同工龄职工对各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职工对各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职业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

正确回答各项关于职业卫生行为和工作习惯问题的职工占73.80%。其中, 90.36%的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会遵守职业安全警示标志, 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的职工占92.77%, 主动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占85.84%, 按要求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职工占75.00%, 上岗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职工占71.99%, 定期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职工占64.75%, 接受过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培训的职工占63.86%, 回家之前会换下工作服的职工占62.95%, 在车间吃东西、喝水的职工占56.92%, 工作服和其他衣服分开洗的职工占62.65%, 下班前洗手的职工占64.16%, 饭前洗手的职工占61.45%, 下班之前淋浴的职工占41.87%。

3 讨论

调查显示, 农药企业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72.65%, 职工对各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91.61%, 正确回答各项关于职业卫生行为和工作习惯问题的职工占73.80%, 总体上仍然未达到《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纲要》中90.00%的要求[1]。另外, 不同岗位类型、文化程度和工龄的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不同 (P<0.01) 。管理干部无论是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还是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都高于操作工人 (P<0.01) , 其原因可能有: (1) 管理人员本身学历水平和文化素质高于操作工人; (2)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文件、网络、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获得职业卫生方面的知识, 并且本身接受知识的能力更高, 而操作工人多是通过同事、宣传栏、合同等较单一的形式粗浅地了解职业卫生方面的知识。表2显示,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 原因可能是找人代答导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施行已经近十年, 仍然有部分职工还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内容, 因此还要继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培训[2]。表2显示, 工龄也会影响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并且呈现出“中间高, 两头低”的特点, 即工龄在5年及以下和26年及以上的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低于工龄在6~25年的职工 (P<0.01) 。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教育培训机会的多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职业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有关。表3显示, 职工的职业卫生态度都较端正, 操作工人和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职工定期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比例较低;还有很大一部分职工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56.92%的职工会在车间吃东西或喝水, 下班前淋浴的职工只占41.87%, 这可能与工作场所的卫生设施缺乏有关, 反映出厂方和个人还不太重视对职业卫生习惯的培养。

我们应该认识到, 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和掌握情况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使劳动者掌握农药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的防护知识, 树立良好的职业卫生态度,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4], 要严格按照要求举办职业卫生培训[5], 加强对职工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工作, 加强管理层对职业卫生和安全的重视程度, 提高全体职工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这对提高整个农药生产行业的职业病防控水平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农药企业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态度及行为情况, 为制订职业卫生健康促进与教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镇江市某农药企业,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部分职工, 对他们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职工对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72.65%;对关于职业卫生态度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91.61%;能够正确回答各项关于职业卫生行为和工作习惯问题的职工占73.80%。结论 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药企业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及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行为, 提高管理层对职业卫生和安全的重视程度, 增强全体职工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这对提高整个农药生产行业的职业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卫生,农药企业职工,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宋文质.职业卫生监督与服务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0) :1278-1280.

[2]谢红卫, 陈仲轩, 袁秀琴, 等.工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知晓情况的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05, 32 (1) :46-47.

[3]陈泽红, 吴丽萍, 李雪雁.信息教育技术在继续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7 (9A) :2337-2338.

[4]吕建华, 汤冬梅, 戴春生, 等.北京市大兴区部分企业员工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7) :495-497.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精选7篇)风光摄影的职业态度 第1篇关键词:职业态度,教育,就业竞争力,职场竞争力近日在进行课题调研时了解到, 对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