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集成范文
服务器集成范文(精选12篇)
服务器集成 第1篇
1 技术原理
在IIS 5.0中, 每个Web站点都具有唯一的、有3个部分组成的标识, 用来接收和响应请求。即IP地址、端口号、主机头名。这三部分中的任一部分改变, 都代表不同的站点[1]。因此, 要在一台主机建立多个Web站点, 可以通过改变以上3个部分来实现。默认的Web站点端口号为80, 通过改变这一号码, 可以将不同服务站点对应到不同端口上, 实现多个站点配置在一个IP地址的服务器上。
2 实现方法
2.1 局域网环境
假设医院内部局域网由一台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和200台工作站组成, 医院内部网的网段是:202.168.68.1/210, 服务器的地址是:202.168.68.1, 名称是Webserver。在这台服务器已经安装了Internet服务管理, 即IIS5。
2.2 用户需求
假设医院机关的4个部门:医务处、政治处、院务处和护理部 (分别设为A、B、C、D) 。现在医院要求网络管理员在服务器上使用一个IP为医院的4个部门分别建立一个网站, 即要在一个服务器上使用一个IP地址建立4个网站。
2.3 实现步骤
2.3.1 在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上为医院4个部门在硬盘上建立文件夹, 做为Web站点主目录
如:医务处网站对应“D:WebDEPT_A”;政治处网站对应“D:WebDEPT_B”;院务处网站对应“D:WebDEPT_C”;护理部网站对应“D:WebDEPT_D”。
2.3.2 使用Windows 2000 Server Web站点管理向导, 分别为4个部门建立一个Web站点
为便于记忆, 可以将4个站点对应的TCP端口号码设置为具有一定标识意义的数字。比如:分别设为506、508、510和512 (办公室房间号码) , 将默认站点TCP端口号80保留给医院使用。
2.3.3 配置过程
选择“开始/程序/管理工具/In t e rn e t服务管理器”功能, 在所出现的窗口左侧面板中, 用右键单击服务器下的“默认Web站点”, 选择“新建/站点”命令。根据向导提示, 输入站点说明, 比如:输入“医务处站点”。单击“下一步”按钮, 出现“IP地址和端口设置”对话框, 下面以医务处站点设置为例, 应在“输入Web站点使用的IP地址”处输入:202.168.68.1;“此Web站点应使用的TCP端口 (默认:80) ”处输入:506;“此站点的主机头 (默认:无) ”处空缺。点击“下一步”按钮后, 出现“Web站点主目录”对话框, 点击“浏览”或输入路径“D:WebDEPT_A”, 点击“下一步”按钮, 并根据提示设置访问权限, 直至完成站点创建工作。每一个站点的创建工作都需要执行以上步骤。
2.3.4 用户访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URL访问4个不同的站点
通过使用附加端口号, 站点只需一个IP地址即可维护多个站点。用户要访问站点时, 需在静态IP地址后面附加端口号 (默认站点除外) 。如:“http://202.168.68.1:506”为医务处站点;“http://202.168.68.1:508”为政治处站点;“http://202.168.68.1:510”为院务处站点;“http://202.168.68.1:512”为护理部站点。
3 结语
这种方法建立的Web站点, 实际应用中使用非默认端口, 网站具有相对的隐蔽性, 并且结构清晰、容易理解等, 但采用此方法维护多个站点, 要求用户在浏览站点时端口号前键入实际的数字IP地址, 不能使用主机名和“友好名称”。虽然如此, 但对于内部局域网中使用此策略还是非常有效的, 一方面可以节省经费;另一方面便于维护和管理。另外, 有报道称还可以通过为服务器配置多个IP, 并为每个IP注册Web站点的方法来实现。一般情况下, 一块网卡只设置了一个IP地址。如果为这块网卡绑定多个IP地址, 每个IP地址对应一个Web站点, 同样可以实现“一机多站”的目的。还有在不更改TCP端口和IP地址的情况下, 使用“主机头名”来区分不同的站点, 也可实现“一机多站”[2]。
参考文献
[1]施光伟, 金悦.Windows2000Server配置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87~90.
服务器集成 第2篇
务高速增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业务管理系统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益,使得业务处理过程变得无纸化、智能化,便捷且快速地处理业务信息,提高企业的处理 业务水平。但业务管理的自动化,并没有解决业务流程中的许多应用问题,特别是在非结构化文档处理方面,这部分文档的处理基本独立于业务管理系统,依靠传统 人工方式进行,特别在传真通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真作为核心业务通讯方式的一种,孤立于业务管理系统之外,容易造成业务的不顺畅,在文档管理过程易出 错,降低了运营效率。面向各种业务场景,WaveFax传真服务器支持与各业务管理系统的整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当前,众多企业都意识到业务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对提高业务效率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管理自动化,但有相当的一部分核心 业务文档需要通过传真收发。这部分文档大多数由业务管理系统生成,但在发送时,却只能把文档打印然后传真出去。这种传统的传真方式,无法达到现代办公的安 全、高效、自动化的节奏。
WaveFax传真服务器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实现与SAP、金蝶等主流业务管理系统无缝整合,同时也支持自主开发系统的整合,从而为企业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使得企业在提高信息处理自动化的同时,提高信息的安全性。根据业务处理流程的特性,定制出专门的业务流程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业务管理系统上生成的各种文档,如订单、合同等文档,自动生成传真文件,传真到客户手中,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改善与客户沟通的效果。
国脉:赌对3G集成服务 第3篇
作为专业的第三方电信服务提供商,国脉科技不但在设备供货和技术服务上受益于3G业务,同时在咨询规划设计方面同样受益于3G业务。随着后3G时代的来临,国脉科技正享受3G带来的余宴——电信外包服务将为其带来持续稳定的业务。
“敏锐挥师电信3G配套产业,使国脉科技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脉科技董事长兼总裁陈国鹰对公司抓对机遇充满感慨。
电信设计咨询增速将达30%
隨着3G网络系统的建设,我国的电信工程咨询规划服务开始发力:2009年整体规模大概在7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40%;2010~2011年仍有20%左右的增长率,2011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
“公司通过国脉设计获得电信设计咨询业务资质,在全国3G设计咨询的高潮阶段将获得30%左右增速。”光大证券分析师周励谦分析认为。
国脉科技在电信工程咨询规划服务上具有竞争优势。其主营业务分为系统集成业务和电信网络技术服务两类,系统集成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IP网络设备的集成与服务上;电信网络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电信网络设备维护服务、电信工程咨询规划服务、电信培训服务等。
广发证券分析师惠毓伦看好国脉科技自身竞争力,并表示随着运营商成本意识的加强,相关业务能获得较多订单。
“国脉科技目前咨询设计业务仅开拓六、七个省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也可能通过兼并收购合适咨询设计机构实现业务的迅速开拓。”陈国鹰告诉记者。
据悉,其未来几年业绩成长的另一催化剂就是并购整合。电信网络技术服务业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快速布局全国最便捷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收购具备一定实力的区域性电信服务公司。
随着运营商加强成本控制,行业的利润有变薄的趋势,部分厂商将难以生存,有出售的动机。国脉科技必须在国内设备商开始转型以前,尽快抢占国外设备商让出的市场空间,做大做强,否则从技术、品牌到成本上,第三方服务商都将很难与国内的设备商竞争高端服务市场。
电信外包服务最受益
为了控制成本,电信三大运营商不得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惠毓伦预计,“电信服务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
国脉科技在电信设备维护方面拥有“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公司旗下的海峡学院正是培养这一技术人才的摇篮,2009年5月,公司为缓解公司业务不断扩张的基础人才不足问题,向海峡学院增资8000万培养技术人员。
作为第三方的电信外包服务公司,公司定位于“高端服务”,其技术能力、优质服务和快速反应使其具有强势的竞争力。据《投资者报》了解,国脉科技除了在服务质量上做到更好之外,同时服务响应时间更短,价格更优惠,在报价上仅是国外设备公司的40%。
全球云服务迈向云网集成 第4篇
云计算作为一种服务形态已经面世多年, 大部分企业服务提供商或硬件服务提供商逐渐转变成云服务提供商。最近, 一些新的服务开始出现提供不同形式和类型的云网集成 (cloud-network integration, CNI) 服务。目前大多数的云服务实际是由云服务组成的网络, 或者视作“云中的云”。而要想运转得好, 其应用需要紧密集成, 并与云服务及相关的网络服务相连。这包括最终用户对网络的访问, 以及在不同云服务资源和供应商之间的网络连接。所以对任何一个想要在企业管理服务领域仍保持领先的电信运营商来说, 必须拥有一个CNI的演进路线图。
美国电信运营商力推
基于自身的网络, 电信运营商早已声称在云服务领域拥有优势, 然而直到现在, 都少有迹象表明其能为客户带来利益。但该情况将逐渐改变。
在过去一年, AT&T发布了Net Bond, 作为一项与IBM合作的新服务, 其可以提供个人VPN接入到IBM的云数据中心;同时Level 3通信公司和Equinix公司也宣布与Amazon Web Services实现互连;不久之前, Verizon公司宣布了其私有IP安全的云端互连解决方案, 该方案将通过Verizon的全球IP网络、Terremark公司的托管中心、以及合作伙伴Equinix公司三方的联合, 可在企业网络中提供各数据中心之间持续、安全的互联。该方案也是目前在CNI领域最具雄心的计划, 预计其他电信运营商也将制定类似的战略来调集全球的网络资源, 并充分利用云服务优势。同时, 云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数据中心运营商都将向CNI迈进, 并拥抱其所带来的广阔前期。
智能网络将支撑全球云服务
实际上, 拥有巨大的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的美国电信运营商, 率先走向CNI并不值得业界称奇。同时在世界范围内, 其他通信服务提供商也将向智能网络发展, 未来将面向众多不同的云服务和资源提供一体化的网络连接。未来网络将越来越智慧, 运营商需要实现应用感知, 并能对应用程序和最终用户的性能作出回应。
目前, Orange商业服务和Tata通信已经显示出其走向跨越云的端到端应用的迹象, Ovum希望他们在这方面能大力创新。其他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云服务提供商等网络拥有者, 同样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至于那些声称拥有自身网络是一个优势, 而未能提供增值功能或实实在在的利益给客户的运营商, 则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云中的云”服务
在过去的两年里, 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成为业界焦点。但现下, 一个趋势正日益清晰:大多数提供商的云服务实际上是云服务组成的网络, 或“云中的云”的服务捆绑。计算机、数据库、应用程序和存储, 成为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实现的企业云应用基础资源。一些网络存在于数据中心内部, 而另一些延伸至数据中心外部, 连接着远程资源或用户。不同的云资源需要透过多重网络实现连接, 这也使得对CNI的需求大增。
拥抱开放式交互
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 IT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云服务供应商需要走向开放式交互, 以实现动态、灵活及多供应商的整合。伴随云市场的成熟以及企业用户经验的积累, 开放式交互 (包括开放必要的API) 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硬性条件。许多供应商已意识到这一点, 但仍有部分厂商还是选择传统封闭路线、私有的商业模式、僵硬的条款及死板的技术。
SDN/Open Flow是集成关键
服务器集成 第5篇
著名研究机构Gartner公司的资深分析师Daryl C. Plummer表示,Web服务是通过标准的互联网技术发布的松散耦合的软件组件。Web服务所使用的协议是独立于平台和供应商的,来自不同来源的不同应用彼此可以通过一个公共的XML格式进行交流,无须耗费大量时间进行自定义编码。使用Web服务可以让IT部门更见专注于建设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基础设施,而不是专有技术---这是创建更加灵活的企业业务应用的重要。
使用Web服务集成CRM应用可以让企业在很多方面受益。总的来说,使用Web服务进行应用集成的企业有可能会变得更有效率,并且更快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Web服务使得组件能够重用,减低了应用集成的成本,有助于企业解决系统互用性方面的挑战。Web服务还未共享信息和数据建立了一个共同的格式,这使企业能够克服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并有助于达到更快的用户普及率。
Web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按照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高效地将按需定制型自助应用和交互式语音应答(IVR)系统与核心CRM应用软件集成在一起。它们使企业能够在自助式工具、模块以及CRM应用之间无缝地交流信息,不需要进行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集成进程。
虽然Web服务提供了有效的集成机制,不过,这种方式确实也有一些缺点。由于用户界面非常灵活再加上相互依存性,定制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且Web服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技术,因此,它使用的标准和规范仍然在不断变化。作为一个基于HTTP的协议,Web服务也容易受到安全方面的威胁,所以必须要使用认证机制,并采用SSL加密技术。
Web服务如何支持CRM应用集成
使用Web服务集成任何两个应用程序都需要有一个面向服务的架构(SOA)。SOA捆绑了服务,而这些服务是由一个应用服务器环境发布的。Web服务器是访问这些服务的HTTP网络传输器,而应用服务器则托管了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接口。Web服务还提供了组成服务的对象组件,这些对象组件提供了位于应用之上的业务服务层。最终的结果是Web服务抽取了提供不同服务的基本应用,而这些服务有助于明确定义企业业务流程。
下面的这几个步骤构成了使用Web服务集成CRM应用软件的标准过程,
集成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和期限随着CRM应用的不同而不同,因为这依赖于需要集成的业务实体的数量以及需要开发的Web服务的数量。同样,部署过程和步骤也会由于需要集成的应用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处理数据所使用的原理和技术将保持不变。以下就列出了一些技术要点:
数据处理应该使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格式,XML是一种标准的数据和信息表示方式。
通用描述、发现和集成( UDDI)应该用于列举和定位应用。UDDI的是一个“目录标准”,一些应用工具在集成过程中将UDDI作为内置的服务向用户提供。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文件应该从第三方应用程序获得,数据应该发送给第三方应用程序或者从第三方应用程序检索数据。WSDL是一种“广义标准”,主要用于某个应用程序在向其它应用程序描述自己的接口和通讯规则。WSDL文档是用XML语言编写的;该文件对Web服务进行描述,定义了服务的位置和服务提供的操作(或方法)。WSDL文件还可以包含其它内容,比如扩展元素和服务元素,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扩展和服务元素将多个Web服务的定义集合在一个单一地俄WSDL文件中。
将WSDL与每个应用程序提供的专有工具配合在一起使用,生成能满足数据结构需要的XML消息。
然后使用SOAP传输XML数据,SOAP是一个用于数据交换的轻量级协议,它是XML并且由三部分组成:一个信封、一套编码规则、一个公约。信封定义了一个框架,描述了消息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处理;编码规则描述了定义应用所用的数据类型;公约提供了一种表示远程过程调用和响应的方法。
SOAP的可用于HTTP协议和HTTP扩展框架这样的协议。使用上面提到的XML,HTTP通信协议有助于张贴或查询第三方应用程序。
如何开始使用Web服务集成CRM系统
如果你考虑使用Web服务作为CRM集成的一部分,那么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分析现有的应用服务器、应用开发环境以及它们扩展Web服务的能力。
其次,在将Web服务用于CRM集成之前,分析和评估存在于多个客户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服务器集成 第6篇
关键词: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集成服务 模式
1 集成服务研究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与服务,通过对1994年以来中国知网收录的集成服务方面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近些年一些理论文章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集成服务研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第一,对于集成服务的研究相对分散,虽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都是分散在各个领域,不很集中,也不够系统。第二,对于集成服务的理论研究欠缺,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具体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称之为系统化的理论。第三,档案集成服务问题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寥寥无几。
2 集成服务模式的类型①
集成服务模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依据集成服务系统建立的特征,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①独立式,是通过系统内业务环节或业务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自动化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所进行的只是孤立的系统集成和孤立的系统服务。②整合式,是通过系统间建立集成的机制来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的一种模式。通过对各种质量规范进行统筹考虑,从多种客户需求、法律要求及质量要求出发来建立文件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文件质量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具有跨部门和跨系统兼容性的一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下,文件及其信息的质量标准在文件生命全过程和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得以连贯和一致,档案信息质量最终得以保证。③嵌入式,是通过复杂的系统间的各项功能的集成来实现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服务智能化的一种模式,也就是指依据城建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原理,将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的各种业务管理活动、建设工程审批活动、及各专业单位的相关业务职能活动纳入与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及其管理过程,以保证管理过程经济、高效;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全面考虑各类型档案信息的用户群需求,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集约化、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中,城建文件档案信息的服务实现了与城建专业系统服务的集成,城建文件档案的价值得以最大实现。
3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涵义及其最佳实践的特征
3.1 城市地下管理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涵义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即采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保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质量,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科学高效管理,从而达到用户服务高度满意的一种优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3.2 城市地下管理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最佳实践的特征② 第一,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管理流程集成(系统集成),即指以后现代档案管理理念为指导,将地下管线档案的各种管理系统、地下管线工程审批活动、各产权单位以及城建档案行政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地下管线工程以及档案管理法规制度等纳入地下管线工程业务流程,以保证地下管线管理过程经济、高效。第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产品集成(信息集成),即指通过对各种质量规范如:文件管理规范、档案管理规范、工程质量管理规范、信息分类规范、文件编目整理规范等都进行统筹考虑,真正从多方面保证信息数据的质量,使得各种载体形式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都能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第三,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服务集成(功能集成),即指依据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全面考虑地下管线信息的用户群,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集约化、多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和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存在的几种模式相比,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模式视角更开阔,涵盖范围更广,适用的对象更广泛,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方式和模式。
4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4.1 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横交织的城市地下管线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是现代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必须实行集成服务,才能够为社会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首先,城市地下管线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只有进行全程管理和集成的文件质量服务控制,才能够保障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其次,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信息时代的到来,提出了集成信息、集约化服务等需求。最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如果不采用集成服务的理念,档案服务系统将处于孤岛状况,服务将滞后于城市建设的需求,服务工作难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效果,服务水平就不可能提高。
4.2 可行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档案法》、《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以及城市管线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等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提供了保障。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第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纸和其他电子数据的形成,大大方便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传输、移交和提供利用。第二、GIS能够将地下管线数据信息在系统中进行集成,为包括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在内的综合性地理信息的管理与服务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第三、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使得地下管线的普查补测工作不再成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收集工作的障碍。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必须与市场接轨,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选择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模式的意义
4.3.1 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受益广泛。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集成服务的受益是多方面的。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管线产权单位、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测绘部门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都能够从中受益。城市建设部门能够发现体制上的弊端,理顺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改革管理体制,做好管理工作;建设单位能够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前提下依据可靠的管线信息保证建设工程顺利施工;各管线产权单位能够在科学合理保管和使用本专业管线档案的同时,加强与其他管线产权单位的联系,共建管沟,科学利用地下空间,防止因管线归属不同,报批和施工各自为政,且重复建设,频繁开挖,影响市民生活;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档案馆)能够对全市的地下管线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提供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与测绘部门可以利用已有的多种管线综合信息为新的管线工程提供科学的数据和预测信息;对政府而言,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集成服务是政府行政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公众而言,其知情权得到了保护。
4.3.2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集成服务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采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档案管理理念,把档案的管理纳入地下管线工程建设业务活动过程中,对业务流程进行全程控制,易于保证管线档案信息的质量。第二,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综合考虑多种类型的客户和多种形式的客户需求,努力达到集约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易于提高用户服务的满意度。第三,采用集成的管理机制,更有利于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易于管线工程文件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整合与优化,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该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华灿丽,“EDMS 与ERMS集成管理的国际化实践经验及其启示”,《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24-132页.
②本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安小米,“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21世纪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最优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节选)”,《城建档案》,2003年第5期,第15-17页。安小米,“城建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及其启示”,《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87-101页.
参考文献:
[1]安小米.“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21世纪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最优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承德会议研究报告,2003年8月.
[2]孟广均,徐引箎.“服务集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未来模式”,《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基于抽象服务流程构建集成组件 第7篇
关键词:Web服务组合,抽象服务流程,集成组件,工作流
1 引言
Web服务组合是一个透过网络服务间的资讯共享、同步活动和协同合作所产生的新兴分散式开发架构,运用工作流来组合网络服务是目前最常见的解决方式。在面向服务的体系领域中,不同的方法和平台都是为了实现Web服务组合[1]。无论是静态的、动态的、手工的、自动化的方法都推进了服务组合的发展。事实上,每一种服务组合方法都携带一种规范甚至两种或更多的潜在规范,但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数据从而出现了重叠现象。这可能会引发不同组合方法之间相互兼容性问题,使服务合成问题更加复杂化。针对上述情况,与其提供一种全新的规范合标准,不如用现有的Web服务规范和标准(如:HTTP、WSDL和BPEL)创建方法。
大多数类似的方法都忽视了组件或部分组件的重用,一味地试图通过单一的Web服务来描述服务组合。服务的高重用性可增强组件流程的高效性和多结构性,从而促进应用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开发者的角度看,探究现有服务的重用是必要的。说明了如何在发展更快速有效的Web应用软件的组合服务流程中运用服务的重用。首先,描述了一个服务组合的方法,它由抽象服务流程(SAP)、组合服务流程(SCP)和转化流程(TP)实现。抽象服务流程负责区分抽象服务和具体服务,为组合做准备。组合服务流程为重用服务提供必要的含义。转化流程则是在运行时将服务组合描述成一种由工作流引擎执行的如BPEL4WS(Web服务的商业流程执行语言)的组合语言。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模式和集成组件的服务组合模型。集成组件和工作流模式是利用重用和合并简单组件到复杂组件的基础。
2 服务组合方法
提出了一种支持服务重用和组合的方法。它由3个基本流程构成:抽象服务流程用于创建抽象服务和集成组件,服务组合流程重用抽象服务构建组合服务,而转化流程则将复杂服务转化为可调用的目标组合语言。
2.1 抽象服务流程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的接口联系起来。接口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该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但也导致了组合的紧耦合。因此,为了组合的独立性,服务应抽象化。图1用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类图表说明了抽象服务流程中的元素及其关系。
图1说明抽象服务流程是由以下模块组成的:
(1)抽象模块这个模块负责抽象操作:将操作和操作名图解成用公用词汇或分类学定义的名字使抽象操作在服务注册中可被应用。事实上,每一个抽象操作是一系列有给定功能的候选操作,由工作流引擎在运行时执行结果。尽管安全性、可用性、有效性和响应时间等属性在选择合适的操作是重要的,但却忽略了服务的质量[2]。
(2)绑定模块抽象流程本身在操作的抽象规范和如何访问操作之间存在缺陷。绑定则详细描述了抽象操作如何转化成具体操作。另外,绑定是独立的,它和抽象操作、具体操作在逻辑上是分离的。
2.2 组合服务流程
服务组合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递归地合成简单服务和复杂服务。而组合服务流程从两方面扩展了这种方法,首先,组件技术[3]允许软件系统重用组件组合服务。本质上,这和基于组件的软件发展是类似的,在应用逻辑上都是通过合成小的软件组件构造。其次,一系列的工作流模式定义了集成组件中的Web服务编制(Web Services Orchestration,WSO)。
正如图2所描绘的,组合流程中的任务间的关系开始于创建抽象服务流程中单一的抽象服务。每个单一的抽象操作都是一个基本要素。服务组件包含单一或合成的操作并且描述了控制流和数据流。控制流说明了服务组件调用的规则,数据流则是捕捉服务组件中的数据。基于上述关系,组合流程由发现现有的抽象操作、设计组合和注册3部分组成。
2.3 转化流程
转化流程将基于抽象流程和组合流程构建的组合服务合转化为面向Web服务的工作流语言。转化流程也将集成组件转化成工作流语言(如:BPEL4WS)供应用程序执行。使用者可利用集成组件组合、转化应用服务组件。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创建集成组件的抽象服务;其次,通过增加现有的集成组件组合、转化应用服务组件;最后,通过调用将其转化成可执行的语言。
3 基于抽象流程设计集成组件
基于抽象流程设计集成组件,两个关键的要素是集成组件和工作流模式。
3.1 集成组件
组件在服务组合中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首先,组件是组合流程的唯一要素;其次,组件是独立的,不依赖组合,可被重用;最后,组件无执行详细资料,仅使用元数据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组件的方法建立Web服务[4]的模型。集成组件是由抽象单一操作或抽象组合操作构成的。抽象(单一或组合)操作都是一个集成组件。为了设计一个服务,应考虑到集成组件的几个方面:(1)和执行服务操作相关的元数据;(2)服务的功能性;(3)服务的结构性;(4)绑定抽象操作和具体操作。
集成组件是将组件和服务合而为一,通过公有和私有接口实现功能。公有接口实现服务的功能性,私有接口实现服务的结构性。
3.2 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模式在描述集成组件的结构性方面及其重要,首先,为服务组件选择一系列相关的工作流模式;然后,讨论哪些被选择的工作流模式能在抽象服务流程中应用以及集成组件间的关系。用于工作流过程建模和分析有21种工作流模式[5]:基本模式(5个);高级分支与同步模式(5个);结构模式(2个);多实例模式(4个);基于状态的模式(3个);取消模式(2个)。这些工作流模式与输入、输出以及执行都密不可分,可根据实例选择具体的工作流模式。
在模型中,工作流模式的作用是在SAP中选择操作,在SCP中组合操作。这里着重说明在抽象流程中的选择作用。抽象流程的结果被认为是一个集成组件,它由一系列具有相似功能的候选操作构成。一个合适的工作流模式必须从一系列操作中执行其中的一个操作,这个特点扩展了在参考文献[6]中提出的选择性服务模式的功能性。
图3说明了分支条件与候选操作(输入)相关,而合并条件与选择操作(输出)相关,分支和合并是将抽象服务转化成具体服务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
3.3 构建集成组件
抽象流程的目标是为了构建用于组合流程的集成组件。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公有接口考虑的是集成组件的功能性和描述性;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私有接口考虑的是集成组件的结构性。所以,构造的集成组件应包含上述所有方面。
在抽象流程中,抽象操作转化为具体操作需要以下5个步骤:(1)根据必需的抽象操作定义域;(2)与抽象操作相关的功能性;(3)内部结构定义;(4)抽象操作与具体操作间转化的定义;(5)抽象操作注册。集成组件由与公有接口相关的(1)、(2)和与私有接口相关的(3)、(4)产生。第(1)步找出与给定的具体操作相关的适当抽象操作。其中存在两种可能性:抽象操作存在和抽象操作不存在。对于前者,说明抽象操作的描述性;对于后者,具体操作被分配给现存的抽象操作,不必说明其描述性和功能性。在第(2)步中,说明其功能性。同时各种属性形成公有接口。接下来的第(3)步通过说明选择的工作流模式提出结构性,以确保具体操作能够被成功地执行。绑定在(4)中用服务描述语言(WSDL)建立集成组件输入输出间的联系。最后,第(5)步注册抽象操作为可利用的集成组件以便将来能够重用。
4 结语
使用3种基本流程进行服务组合。然而,以流程为基础的Web服务组合很可能会因流程设计的错误而产生deadlock、non-reachable等问题。此外,为了更好地支持服务重用,还引入了以工作流和集成组件为核心的服务组合模型。未来的工作将着眼于开发一种支持集成组件的工具,并在组合流程中探究服务的重用。
参考文献
[1]饶元,冯博琴,李尊朝.基于Web Services的服务合成技术研究综述.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J],2005,(8).
[2]Menascé,D.A.:QoS Issues in Web Services.IEEE InternetComputing 6(6),2004:72-75.
[3]Szyperski,C.:Component Technology What,Where,and How?.In:Proc.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CSE’03,2003:683-693.
[4]岳昆,王晓玲,周傲英.Web服务核心支撑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4,15(3):428-442.
[5]Aalst,W.M.P.,Hofstede,A.H.M.,Kiepuszewski,B.,Barros,A.P.:Workflow Patterns.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2003,14(1):5-51.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 第8篇
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是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方面,我国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廖纲煊1993年在《图书情报工作》第1期上发表的《.加快科技情报业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路》一文,是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的有关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的期刊文献。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信息资源”+“集成服务”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8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19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115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4725篇,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在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的115篇文献中,主要涉及到的学科有: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67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42篇)、新闻与传媒(12篇)、档案及博物馆(10篇)等17个。其中,7篇论文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篇论文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7篇文献等到了其他国家或省级基金的资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集成服务(25)、信息服务(17)、信息集成(16)、信息集成服务(15)、图书馆(14)、数字图书馆(11)等15个方面。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安小米2003年在《城建档案》第1期上发表的《城市建设电子文件和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和城建档案管理的国际学术研究现状分析》一文,是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的期刊文献。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档案”为主题,并且以“信息资源”+“集成服务”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1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0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10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195篇,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以主题为检索项得到的10篇文献中,研究层次只有社科类的基础研究(10篇),但其中4篇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集成服务(3)、档案信息(3)、集成管理(3)等15个方面。
但有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只有5篇文献在文中提及,尚无专门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献。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得见。
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的主要内容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是新时期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与发展方向,其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宽,从现文献看研究主要涉及4个方面:
1、我国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现状及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发展趋势。
主要涉及我国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历史脉络、相关成果、政策框架;国外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现状及趋势;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文献综述等。
2、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研究。
主要涉及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历史进程;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现状;现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的分析等。
3、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实现的核心原则。
主要涉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原则的提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实现机制与保障措施等。
4、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法规、规章、政策、体制、机制的配套建设。
主要涉及信息资源集成服务趋势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影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对象、范围、目标、内容与程序的构建等。
在上述内容中,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数字档案的特点;现有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需求的差异;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实现机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可行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具体内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成果应用等几个方面。而研究的难点,则是国外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状况与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资料的相对缺乏,加之多数档案研究工作者外语水平偏低,所造成的。
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基本观点
1、数字档案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基础。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颁布,信息标准化已被放到了战略地位。同样,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标准化也具有其战略地位。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都十分重视档案信息自身的标准化建设,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迅速发展。”[1]之所以数字档案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基础是因为: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构建已被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档案信息需求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牵引与推动力。
2、网站平台建设与查询授权的控制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关键。
随着IT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化档案信息在档案领域迅速发展,利用方和提供方改变了原来传统的信息往来方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完成档案利用业务。如提供方可在网上发布档案信息和公开文件,在网上接受利用者的申请,在网上与利用者通过网上进行档案信息与文件信息的交流等。
但某一档案机构建设各自的电子档案系统网站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孤岛,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一档案机构吸引的利用者、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等档案资源的数量不足。各自建设的电子化档案平台造成了档案信息割据,分割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二是相互独立的电子化档案网站系统对各自获得的档案信息资源都只是一种存储和调用的处理,无法进行档案信息加工与对比,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三是对于同一行业的档案机构而言,从事的档案业务和面对的利用者群体都很相似,各自重复建设电子化档案网站,造成整体效率不高,不但网站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很高,同时各自的网站面对有限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电子化档案平台的规模效益和信息聚合效益。另一方面,对于某个档案利用者而言,同时要面对各个档案机构的网站平台,响应效率较低而成本提高。解决数字化档案中容易出现的信息割据和信息孤岛问题,根本方法是建设区域性或同行业内统一共享的电子化档案网站平台,促进同区域内或同行业内的档案人和数字档案信息集中汇聚,形成网上的全区域或行业性数字档案信息,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网站平台所有参与者的效率和效益,降低整体运行成本。
在方便利用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查询授权的控制问题。在信息系统中访问控制是一个基本的安全机制。在互联网网站上访问档案信息系统,授权访问控制更是一个基本的安全机制。数字档案资源是数字档案馆最终和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数字档案馆的安全问题,最终会归纳到不同信息的公开化程度问题,也就是如何保证信息不被非法传播的问题。“网格就是要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向用户提供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网络安全问题,并且网格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所以它存在更重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更高的安全需求。随着网格安全技术不断解决上述问题以及相关的经济和法律上的配套的完善,一定能够确保数据资源等的安全性,从而使得网格的大规模开展成为可能。”[2]
3、馆际间数字档案信息数据的跨库查询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核心。
在档案信息的馆际异地跨库查询利用时,需要注重以下三点。“其一,建立基于标准规范的档案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各市县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数据采集、加工与移交上。其二,与相关档案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多系统的档案馆内部管理信息系统。面对各级档案馆的众多基于不同系统、构架、数据库的档案管理系统,放弃是浪费,整合又费时费钱。可行的方案: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能用的就用,能改的则改,并进行异构数据库数据转换与共享研究,建设一个基于多系统的档案馆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最终,通过统一的升级平稳过渡。其三,提供标准通用接口方案,使得原没有档案管理软件的单位也能通过简单的普通办公软件实现档案数据的入库,实现省市县三级多库数据同步提供跨库查询服务。”[3]
4、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原则:
以低端格式统一可供查询的数据,以的公众视角提供查询检索,将数字档案信息备份、数字档案数据中心建设与省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一并整合。
总体而言,我国有关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研究还相当浅。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内外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现状与趋势有积极意义;借鉴国内外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相关经验,对于档案信息化及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制定有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有帮助;对我们制定合理的数字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实现机制,并且通过这个机制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准确高效地档案信息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是新时期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与发展方向,而数字档案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基础,网站平台建设与查询授权的控制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关键;馆际间数字档案信息数据的跨库查询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的核心。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参考文献
[1]段荣婷.论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化现状、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档案学研究,2008,No.10001:38-46.
[2]容海萍,莫岚,蒋坤燕.数字图书馆中多级授权访问控制模型部署探讨[J].现代情报,2009,v.29;No.21303:90-92+96.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运营模式 第9篇
物联网概念
在技术方面,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 经过传输网络, 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 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在应用方面, 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 形成“物联网”, 然后“物联网”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达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物联网可以让一切物品连上网络, 物品之间可以直接对话和自动反应, 这样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地了解到任何物品的状况, 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物联网具有如下特点:
全面感知。利用R F I D、感应器、传感器、二维码、智能芯片和终端设备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 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 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为RFID、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信芯片、通信模块、外部硬件的制造商;中游主要有系统设备的制造商、系统集成服务商和软件开发企业;下游主要有电信运营商和物联网运营商。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 上游企业主要从事设备制造环节, 其业务特点决定了这部分企业需要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巨大的资金、人员、物资投入;中游企业是由于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 系统集成的需求量巨大而产生的, 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从远期来看, 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拓展, 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催生运营商巨头。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的定位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 一部分自身规模较小、投融资能力较差、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 向物联网的上游和中游发展的难度较大, 而应该发展物联网集成服务。物联网产业的利润分布像个金字塔, 最底层是硬件设备和维护服务, 中间层是软件和相关服务, 最高的塔尖就是集成服务、咨询服务,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的选择就是直接进入高端环节。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的运营思路为:直接进入物联网产业链的高端, 梳理物联网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以客户需求为关注焦点, 以开放的眼光选择最强的合作伙伴, 组织各类资源, 推进物联网方案实施, 监督专业分供商服务并提供评价, 确保集成服务效果, 从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实现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的运营定位为:物联网领域的资源整合者、平台搭建者、项目组织者, 为客户提供整体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在物联网技术、方案、理念层面提高自身作为集成服务商的价值。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一方面是搭建客户服务平台, 通过公司自身的开拓能力, 寻求客户资源;另一方面是搭建资源管理平台, 组织协调物联网终端、设备、软件等专业公司。抓住了这两点也就抓住了集成服务的核心, 能够有针对性地构建企业的发展框架, 形成独特的服务体系, 在物联网刚刚起步发展的“机会窗”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的特点一是企业的人员将十分精干, 企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会逐步增强, 有利于企业向知识型、高端型过渡, 形成在物联网集成服务这一领域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 克服公司内部资源不足的困境, 使自身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使公司的服务竞争力得到提高;三是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物联网方案的设计、理念的提升上, 经济效益将会明显增强。
物联网集成服务商的运营模式
物联网集成服务的运营模式为:“轻资产+集成商”。
园区物联网集成服务的“轻资产”特点决定了集成商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固定资产, 需要的是高水平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 这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切入物联网这一业务;同时, 选择这一模式将避免了拥有资产的高成本, 能够做到“享有而不拥有固定资产”, 此外, “轻资产”使得公司的组织战术都比较灵活, 能够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未来市场需要的, 必定是知识密集型的, 能够为业主量身定制物联网全程服务的物联网集成服务公司, 以输出物联网建设方案和管理技术为主业、提供咨询策划、组织协调的专项服务, 前瞻性把握市场发展规律的公司。物联网系统集成商是开放的公司,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选择行业最强的合作伙伴, 以一流的集成能力 (核心是方案销售能力和客户关系) 形成行业一流的专业公司。
集成商与硬件设备制造商、供应商, 电信运营商等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就是可以有效地避免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制约以及巨额资金的投入。作为物联网集成商需要做的是以输出方案、提供咨询、管理协调为主的集成服务。其中具体涉及到五大因素:
客户行业知识。作为集成商, 在项目开发前期首先要求对客户所在行业的业务、组织结构、现状、发展等有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
应用系统模式和技术解决方案。以系统的高度为客户需求提供物联网应用的系统模式, 以及实现该系统模式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运作方案, 即为用户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
产品技术。联系原始设备、技术厂商, 对厂商提供的产品和技术充分掌握, 作为集成商可以提供自由研发产品, 诸如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 也可以负责引入集成应用系统开发商。
管理。对项目销售、售前、工程、售后服务过程进行统一的进程和质量方面的综合管理。
服务。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 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化, 系统服务的质量也会逐渐成为重要的参考点。
目前, 整个物联网系统集成领域力量均较弱, 管理和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行业市场和技术力量有待投入和培养。如果只注重短期行为的急速效益, 不注重培养和投入, 不仅会丧失掉可能抓住的市场机遇, 而且将很难在物联网系统集成领域得到长期的持续的效益增长。
基于本体与面向服务的信息集成 第10篇
本体是对领域中 概念和概 念之间关 系的规范 化描述[1]。一个典型的本体通常提供一个词汇表来描述感兴趣的领域,并对词汇表中用到的术语进行详细说明[2]。通过使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
SOA是开放的软件体系架构。该架构下应用程序的不同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构建在各种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SOA的主要特性是松耦合性。SOA的主要作用是把服务从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出来,使各服务之间是可互操作、独立、模块化、位置明确的并且是可相互调用、不依赖于其它系统的。
2基于本体和SOA的体系架构
2.1系统架构
现有集成技术主要通过定制适配器(或包装器)以及通过配置文件在不同 数据以及 消息格式 之间建立 映射。这种基于语法结构的集成方式难以解决信息语义上的冲突和互联,且集成的代码也往往固化在硬编码的逻辑中,难以支持新概念及事实的动态扩展。考虑到SOA架构在解决企业信息集成方面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及本体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异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本体和面向服务的信息集成方案。以3个系统的信息集成为例,具体如图1、图2所示。
要实现该集成架构,首先要做两项基本工作:
(1)对子系统进行领域本体的抽象。根据子系统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领域本体的抽象,在实际建模过程中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1基于数据库的结构进行本体抽象,例如对关系型数据库的ER模型进行本体抽象;2基于组件和服务提供的接口描述进行本体抽象;3基于非结构化资源的本体抽象,例如对文档管理等系统中形式各异的文件资料进行本体抽象。
(2)在不同领域本体之间建立映射。通过建立不同领域本体之间的映射可以消除各本体所表示的数据源异构,协调本体之间的冲突。
以上两项基本工作主要完成的是对来源不同的信息进行本体抽象,并最终通过本体映射建立集成本体。这样形成的集成本体比直接建立全局本体有着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集成本体的构建有利于实现全局模式下的信息交互,消除信息之间的异构,并可通过本体具有的推理特性实现对隐性关联知识的发现与推理。
2.2系统构成
该系统主要由查询接口、推理引擎、本体映射接口和数据存取接口组成。
(1)查询接口:接受查询请求,并把这些查询请求转换为一种RDF查询语言,如SPARQL。然后将转换后的查询命令传给推理引 擎,并接受来 自推理引 擎的查询 结果,查询结果可以用XML语法格式表示。最终向请求方返回其不同格式要求的信息。
(2)推理引擎:通过URL加载推理所需的本体结构以及本体实例信息,进行本体推理以及合法性验证。主要工作是对查询接口传来的查询命令进行逻辑推理,并形成各个子系统对应的查询请求格式,以实现对具体系统的查询。
(3)本体映射接口:建立不同系统本体的映射。由于现有的本体映射技术还未能实现完全的自动构建,一般需要领域专家的参与。
(4)数据存取接口(DAI):主要实现对不同系统不同形式存储介质的访问。例如可以通过SQL查询语言获取关系数据库的相关信息,通过FTP协议获取一些系统的FTP服务器上的非结构化文件等,还可以通过UDP协议获取相关的实时数据等。数据存储接口对数据操作的命令来源于推理引擎对查询请求的推理分解成的相应系统的数据操作查询请求。
2.3信息交互过程
(1)可以把查询接口、推理引擎、本体映射接口和数据存取接口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Broker。当一个系统需要加入该集成系统,首先要构建自己的领域本体,并向Broker发送自己的注册信息,得到批准后将构建好的领域本体上传到Broker,本体映射接口会将其与其它本体关联映射,扩充原有的 集成本体。系 统变更都 需要向Broker更新自己的本体信息。
(2)当一个系统向其它系统发起查询请求时,查询请求首先被发送到Broker的查询接口中,查询接口会将查询请求转换为RDF查询语言。RDF查询语言 将会被分解成不同系统的查询请求格式,然后DAI将会实现对不同系统的查询,查询结果由查询接口返回给请求者。
3本体映射
本体集成是为了解决不同本体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其中本体映射是语义网中能够成功进行异构数据集成的先决条件[3]。本体映射是指在两个本体中存在语义级的概念关联,通过语义的联系,实现将源本体的实体(概念、实例、属性等)映射到目标本体实体上的过程。映射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信息集成的效果。
本文采用的本体映射方法结合了文献[4]的基于模式结构分类的方法和文献[8]的综合相似度评估方法实现本体映射。该方法首先将待映射的本体按照自身的继承关系转换为图,其中将本体中每个概念描述为树。初始时待映射的两个本体中的所有树是在同一个类中,只对同一个类中的元素做映射操作。本体映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4个步骤:
(1)叶节点相似度计算。采用文献[8]中提出的方法计算叶节点相似度。在相似性计算中,同义词集、特征以及语义邻居都会被考虑在内。使用一个根据各部分相似度加权之和定义的相似度计算函数,如公式1所示。函数Sl、Su、Sn分别是本体O1中类e1和本体O2中类e2之间的同义词集、特征和语义邻居的相似度,wl、wu、wn分别是这3部分对应的相似度权重。
Sl、Su和Sn的权重要依据本体特性而定。公式2给出了一个基于标准的Tversky[9]模型和集合论 中的交集和差集的相似度测量公式。其中e1和e2是实体类,A和B分别是e1和e2的描述集合(例如同义词集、特征集、语义邻居的实体类集等),||表示集合的基数,a是一个定义非公共特性相关度的函数。
为了更好地获得实体类的层次,虚构一个根节点,它的两个子节点是两个独立本体的根节点。根据这种模型,函数a可以定义如公式3,其中函数depth对应实体类节点到虚根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文献[8]详细阐述了字符匹配Sl、特征匹配Su和语义邻居匹配Sn。
采用文献[5]的npercent方法设定一个阈值,以判断两个叶节点所代表的实体是否相似。该方法通过计算最高叶节点的相似度与固定百分比的乘积得到阈值,具体如公式4所示。
可以根据阈值过滤叶节点映射结果,将结果集存在叶节点映射矩阵中。
(2)非叶节点的相似度计算。可以采用文献[6]、[7]中的方法计算非叶节点之间的相似度,即根据叶节点的相似度计算非叶节点的相似度,如公式5所示。
其中,set(e1,mapping(O1,O2))表示本体O2中能够与本体O1中e1的叶节点建立映射的叶节点集合;set(e2)表示本体O2中e2的叶节点集合;W表示这些节点在O2中的相对权重。可以按下述思想定义相对权重:l是本体O中节点e的叶节点,如果l距离e越近,则l的权重越大,即权重与距离成反比。
(3)概念分类。概念分类指将语义相似的树分到一类。映射操作也只在同一类中进行,这样,不具有相关性的类之间的映射操作会被省略,算法的效率也得以提升。
通过计算两棵树根节点之间的相似度决定两棵树是否能归为一类。当两棵树根节点间的相似度大于一个固定的阈值,则这两棵树归为一类。根据文献[5],使用一个合适的常数作为这个阈值。
b =c,其中b是阈值,c是常数(6)
当且仅当sim(e1,e2)<b且sim(e2,e1)<b时,e1和e2 不被分在同一类,同时也可以推理出mapping (e1,e2,O1,O2)= null并且mapping (e2,e1,O2,O1)= null。
(4)调节图结构。图的结构需要根据计算出的节点间相似度值和阈值b进行调整。调整方式是根据规则移除部分根节点。被移除根节点的树将会根据继承关系分解成一系列子树。如何选择被移除的根节点,规则如下:1若sim (e1,e2)<b且sim (e2,e1)>b,则移除e2,推理出mapping(e1,e2,O1,O2)=subclass且mapping(e2,e1,O2,O1)=superclass;2若sim (e1,e2)>b且sim (e2,e1)<b,则移除e1,推理出mapping(e1,e2,O1,O2)=superclass且mapping(e2,e1,O2,O1)=subclass;3若sim (e1,e2)>b且sim (e2,e1)>b,则移除e1和e2中任意一个,推理出mapping(e1,e2,O1,O2) = equivalentclass且mapping(e2,e1,O2,O1)=equivalentclass。
服务器集成 第11篇
摘要:为了削弱面向服务的应用系统中业务流程对服务模块的强依赖关系,降低系统集成测试阶段问题服务对集成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模拟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方法,设计了面向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以缓解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下系统集成测试阶段面临的巨大压力。根据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中阐述的模拟服务生命周期以及构建模拟服务的关键过程,实现了系统原型研制并构建了SOAP类型模拟服务,验证了辅助集成测试方法有效性。
关键词:集成测试;模拟服务;SOAP服务;测试用例;服务生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1](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下,通过对业务单元进行服务封装,提高了系统中模块的复用率,也解耦了模块间的相互关系。虽然应用系统被拆分并封装成服务,但是系统业务流程依然对服务模块具有强依赖关系,随着服务的增多,导致服务集成过程变得缓慢而脆弱。首先,服务间通过网络进行通信,不但提高了集成测试环境的构建成本,而且增加了模块间的调试难度;其次,采用多团队或引入第三方单位的合作研制方式,加重了集成测试阶段的协调工作,通常会由于某个服务自身存在问题、研制团队失误或第三方研制单位的缺席而导致集成测试节点的延期,最终扰乱整个应用系统的研发过程,为集成测试带来巨大的压力[2]。
目前,面向服务系统的集成测试较多地侧重于单个服务的接口测试方面[3],以保证服务接口功能的正确性,从而降低服务相互间集成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集成测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本文从辅助服务间交互测试的角度出发,利用模拟服务配合被集成服务完成集成过程,有效地缓解了集成测试阶段的压力。
1 面向服务的系统集成测试定义
系统集成测试[4],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即将程序模块采用一次性或增殖方式组装起来,对模块间的接口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面向服务系统的集成测试是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下,对应用系统中的服务模块进行组装,以验证各服务间接口的功能正确性,确保应用系统中各服务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面向服务的系统集成测试将单个服务模块集成到应用系统中进行测试,可以是一次性的集成(非增量式集成),也可以是逐个的扩展集成(增量式集成),直到完成整个应用系统测试。服务的集成测试要求被集成的服务按照设计要求通过单元测试,保证单个服务的高质量要求,但经过单元测试的服务不足以保证整个系统的质量,有许多隐蔽的失效是高质量模块间发生非预期交互而产生的,所以服务集成测试的必要性在于保证能够单独工作的服务连接起来也能正常工作。此外,在某些开发模式中,如迭代式开发,服务的设计和实现是迭代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服務服务集成测试的意义还在于它能间接地验证概要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
2 模拟服务辅助集成测试原理
模拟服务是一种服务真实存在的服务提供者,模拟服务存在一个或多个被模拟的目标服务,模拟服务对外提供与目标服务相同的服务接口,两者对于同一服务调用请求(接口调用参数相同)返回一致的响应结果。与真实服务不同的是,模拟服务不关心目标服务的业务逻辑,仅仅采用请求参数匹配的方法来得到应该返回的结果数据,这样模拟服务即可替代目标服务及目标服务依赖的所有服务,屏蔽了目标服务的实现细节。如图1所示,某示例应用系统中A服务依赖B和C服务,B服务又依赖于D和E服务。
通常在服务的集成测试过程中,若需对A服务进行测试,那么必须首先构建出A服务的整颗依赖树,即B、C、D和E服务的实例。采用模拟服务辅助集成测试方法,在A服务需要进行集成测试时,只需如图中构建模拟B服务替代B、D、E服务实例以及用模拟C服务替代C服务实例,如此测试环境中的实例数量缩减为A服务、模拟B服务以及模拟C服务三个。模拟服务的应用可以辅助和简化系统集成测试的整个过程,具体会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简化集成测试环境,方便被集成测试服务组件依赖服务环境的部署与搭建;
(2)方便集成测试过程中问题的排查与定位,快速地应对突发情况;
(3)降低服务集成测试过程对关键服务的依赖程度,避免如第三方接口、在线集成组件等对测试过程的影响,提高测试的效率;
(4)缩短软件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5]。
3 面向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系统设计
3.1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用于生成、发布以及管理用于集成测试的模拟服务,本着自动化构建模拟服务的设计原则,为用户提供简易的操作方法,以应对系统集成测试过程中的频发状况。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独立于被集成测试服务,其存在的目的是为被集成测试服务提供依赖的服务环境,如图2所示,为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的模型设计图。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负责管理模拟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模型中主要阐述了测试数据准备、模拟服务生成以及模拟服务运行三个阶段的设计工作,测试数据准备阶段明确了集成测试前应准备的模拟服务接口用例样本和样本任务编排数据,模拟服务生成阶段指明了测试过程中模拟服务的构建流程,模拟服务运行阶段设计了模拟服务提供服务的关键过程。
3.2 测试数据准备
系统集成测试前,通常存在一定的准备时间,用于进行测试环境的准备工作。模型中的测试数据准备阶段设定在系统集成测试前,为集成测试过程准备必要的辅助集成测试数据,这些准备数据的目的是使得集成测试过程快速而有效,保障集成测试过程的可靠性,做到有条不紊地应对突发状况。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数据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准备被模拟服务的测试用例数据(图2中的服务接口用例样本),另一方面是准备模拟服务接口用例的任务编排数据。通常情况下,服务接口在执行请求操作时会按照参数处理、执行业务和返回响应数据三个步骤进行,如图3所示,在辅助集成测试系统中需对应准备请求样本数据、任务数据和响应样本数据。请求样本数据和响应样本数据为接口的测试用例数据,并以成对的方式出现,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测试用例文档的提取数据、用户人员的录入数据以及自动生成工具的生成数据[6]。任务编排数据用于描述模拟服务接口在特定的请求样本数据下需要执行的一系列任务信息,如第三方服务调用、计时返回等,任务编排数据可以模拟目标服务的功能特性,这一过程需要通过特定的任务编排工具进行操作。
3.3 模拟服务生成
在模拟服务的生成阶段中,辅助集成测试系统需要为测试人员提供能够简单而快速地构建模拟服务的服务生成工具,负责根据测试数据准备阶段的准备数据创构建模拟服务。
服务生成工具从被模拟服务接口的用例样本出发,筛选出测试结果表现正常(能够反应被模拟服务正常情况下应具有的请求、响应数据特性)的用例数据作为模拟对象,并且从这些对象中提取模拟服务接口的元信息用于服务的构建依据。通常,由于一个服务接口往往存在多个用例样本,所以提取出的接口元信息需要通过归并操作来简化模拟服务接口的数量,这一过程会提高模拟服务的质量及执行效率。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提供服务构建器用于根据提取出的接口元信息生成模拟服务的接口定义,再将接口的用例样本匹配逻辑以及任务执行逻辑注入至服务接口的实现中,即可完成对模拟服务接口的实现。最后,生成的模拟服务接口及其实现将经过编译与装载过程,等待模拟服务进入发布阶段。
3.4 模拟服务运行
模拟服务经过生成阶段被装载至内存中,而在模拟服务发布阶段,测试人员只需指定服务的发布地址以及绑定端口等部署信息,即可准备进行模拟服务的发布。由于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中设计集成了用于发布模拟服务的嵌入式服务容器,所以模拟服务可以快速地被部署和发布,嵌入式的服务容器也更加方便了对模拟服务的管理工作。
已发布的模拟服务由于没有真实的业务实现,当存在服务调用时,模拟服务执行注入的样本匹配逻辑完成响应数据的查询工作,同时在匹配目的用例样本后,根据植入的任务执行逻辑完成与用例样本关联的编排任务,最后将匹配的结果反馈至服务调用处。模拟服务的运行时序图如图4所示。
4 模型应用与原型系统实现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下,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作为面向服务的一种实现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系统开发过程,而Web服务中当以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服务技术历史最为悠久[7]。如图5所示,为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的原型系统部署图,下面将阐述系统中基于HTTP协议的SOAP模拟服务的自动构建和发布过程,介绍原型系统的实现细节。
4.1 模拟服务接口提取
SOAP服务以XML的形式封装服务请求消息[8],如图6展示了用于用户添加请求的SOAP消息信封,通过协议绑定技术该消息将被映射为调用服务实现POJO(简单Java对象)的addUser接口。
辅助集成测试系统采用图中加黑片段XML数据作为服务接口的一个请求样本数据,构建名为addUser的POJO方法,其输入参数为User对象,对象包含name、age和married三个属性。理想状态下,User对象三个属性的类型分别为String、int和boolean,但是辅助集成测试系统识别三个属性均为String类型,得到一个拥有三个String类型属性的User对象,因为基于Document/literal实现的SOAP服务消息中并不携带数据的类型信息[9],所以它不影响对象的数据绑定,如此简化了模拟服务的构建过程。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可以从响应样本数据中提取方法返回值类型,完成模拟服务接口元信息的提取过程。
4.2 模拟服务构建
模拟服务在接收到请求消息后,通过数据绑定技术将请求消息绑定至服务实现POJO的方法参数上,完成目标接口的匹配,这一过程采用CXF框架(Apache CXF服务框架)自动完成[10]。
模拟服务通过调用样本匹配引擎和任務查询引擎进行关联数据查询,二者采用独立运行的Web服务方式供模拟服务调用,下面为模拟服务的添加用户接口实现代码:
其中,Finder类封装了样本匹配引擎和任务查询引擎的查询接口,并提供了简单的调用接口findSample和findTasks,方便在创建模拟服务时植入统一的调用代码。在运行过程中,根据Java的反射机制finder实例可以明确当前服务的位置,再由接口的参数匹配确定具体的样本用例,用例样本匹配过程涉及Java基本类型和自定义对象类型的深度匹配,可以借助于规则引擎[11],本文采用的是将参数对象顺序进行序列化后比较的方法[12]。最后,模拟服务顺序遍历查询出的样本编排任务信息,并依次执行任务,完成后将查询出的响应消息返回。
4.3 服务发布与管理
通过动态生成和编译后的模拟服务实体被载入至内存,测试人员在设定模拟服务的部署位置、发布端口等信息后,模拟服务交由CXF以反射的方式进行发布,即可为外部请求者提供服务。模拟服务运行时依赖的样本匹配引擎与任务查询引擎通过独立的Web服务方式运行,为集成测试过程中的模拟服务提供查询服务。最后,模拟服务的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模拟服务启停状态的控制,通过调用CXF的服务控制接口可以很好的完成这方面工作;另一方面是样本数据和任务数据的管理,由于两个查询引擎采用独立的服务方式运行,所以提供简易的数据管理工具即可。
4.4 实际应用效果
经实践证明,模拟服务在系统集成测试阶段能够有效地应对关键服务模块出现问题的情况,使得集成测试过程持续且快速。模拟服务屏蔽了应用系统下复杂的测试环境,同样为无法进行在线集成的线上接口提供了便利的解决方案。如图7所示,为辅助集成测试系统的主界面图。
5 结束语
本文从构建模拟服务的独特角度出发,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辅助集成测试系统模型,通过模拟服务从容地应对了集成测试环境中服务数量多、服务环境复杂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服务集成过程快速而可靠,有效地缓解了集成测试阶段的压力。文中总结了模拟服务创建及发布的整个生命周期,明确了模型中各模块的对于构建模拟服务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尚未提及如接口归并、样本匹配等关键模块的高效实现方法,当样本数据量异常庞大时,这些模块将严重影响模拟服务的性能,为了能够提供高效并且可靠的模拟服务,这一方面仍需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凌晓东.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0):122-124.
[2]杨利利,李必信.Web服务测试问题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8(09):258-265.
[3]冯细光,刘建勋.Web服务测试技术综述[J].微计算机应用,2010(01):111-126.
[4]兰景英.软件集成测试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2006(08):102-105.
[5]Bobby Woolf.Streamline SOA Development using Service Mocks[J].IBM developerWorks,2005.
[6]马春燕,朱怡安,陆伟.Web服务自动化测试技术[J].计算机科学,2012(01):162-169.
[7]沙为超.基于Web服务的SOA应用研究[J].安徽大学,2007.
[8]张仙伟,张璟.Web服务的核心技术之一——SOAP协议[J].电子科技,2010(03):93-96.
[9]李海峰,杨小虎.基于风格与风格消息的服务性能比较[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01):80-117.
[10]彭邦伦.利用JAX—WS开发Web Service[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8(12):21-23.
[11]刘伟.Java规则引擎——Drools的介绍及应用[J].微计算机应用,2005(06):79-83.
[12]晏立,沈銳.Java序列化技术的探讨[J].红河学院学报,2011(04):37-39.
[13]张羽丰.面向服务的Web服务测试框架研究与实现[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14]罗作民,朱燕,程明.Web服务测试工具SOAPUI及其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05):155-157.
[15]秦锋,李乔,郑啸.Web服务测试的一种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08):239-242.
[16]严思静,常红春,刘钢,唐奋飞,冯国军.Web服务测试工具的设计[J].硅谷,2010(08):60-64.
作者简介:徐亮亮,男,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军用软件集成;宋剑锋,男,博士;田飞,男,研究生,研究方向:军用软件集成。
面向服务构架的应用集成技术研究 第12篇
根据内蒙古电力公司“十三五”规划要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新技术,提升信息化应用层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数据的深层次价值,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公司业务流程[1],提高管理效率,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内蒙古电力公司已经逐步构建并完善了“大集中”模式的用电营销、生产管理、ERP、项目辅助决策、计划统计等近20个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应用深入电网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为了解决各部门间的数据孤岛问题,内蒙古电力公司从2010年开始规划建设数据中心,目前已经集成了生产、营销、ERP、调度、电力交易等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了数据层面的数据集中、共享和交换,并通过SAP PI实现了ERP与生产PMS系统的集成。PI具有强大的消息检测功能和良好的灵活性,并提供了标准接口,从而消除了点对点链接,减少了维护费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运行的这些应用系统渐渐不能满足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2],应用系统之间都有各自的运行机制和策略,数据交换和应用共享联系的并不紧密。各个系统之间信息传输困难,无法实现实时的信息存取和对业务流程的透视,无法适应新的业务需求的扩展,难以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全面、彻底的透视和控制,导致企业IT系统维护所需的费用和时间不断增加,人力资源紧张,迫切需要梳理各业务系统的关系并进行有效的应用集成,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服务的需要。
1 内蒙古电力信息集成现状
一般来说,信息集成包括界面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流程集成4类:界面集成是指将各个业务应用的操作界面整合到一个页面中,以方便用户使用,提升操作效率;数据集成是指应用在数据层面的共享与同步;应用集成是指一个业务应用调用另一业务应用的功能,执行某个操作得到操作结果或获取相关信息,或者发送信息触发另一个业务应用内的进一步操作,解决的是业务应用之间的横向集成问题;流程集成是指通过编排各个业务应用中的功能,实现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在面向服务的架构集成平台中,流程集成是建立在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基础上的,流程执行模块通过编排各个应用中的服务实现流程集成。仅通过应用集成的方式也能实现流程的串联,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但通过流程集成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流程更为精细化的管理[3,4,5,6,7,8]。
目前,内蒙古电力公司已经通过建设门户系统和数据中心系统,实现了界面集成和数据集成。内蒙古电力公司建立了统一的门户系统,门户产品使用的是IBM Web Sphere Portal6.0,统一认证系统使用的是Tivoli Access Manager6.0,身份管理系统使用的是Tivoli Identity Manager4.6。目前统一认证系统与营销系统、OA系统、内容发布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单点登录,门户与各应用之间通过链接/页面封装等形式进行整合。
内蒙古电力公司通过建设一体化平台数据中心项目,完成了数据仓库的搭建,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各业务系统作为数据中心的数据源。在系统数据接入方面,数据中心分3期接入了ERP、省调、生产PMS、营销MIS等共计16个系统数据,包含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E格式、BW等多种数据类型。
数据接入数据中心后,使用统一的模型和编码进行规范存储,方便数据挖掘和共享平台使用。数据中心的统一数据模型和编码体系是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再结合内蒙古电力已上线业务系统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为了辅助提升数据质量,建设了数据质量管理平台,为了收集游离在系统之外的零散数据,建设了业务统计平台。
内蒙古电力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中心将各业务部门所需数据抽取到共享区,同时支持供用电稽查、生产GIS、审计系统等应用系统与数据中心的数据共享,满足各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提高了部门间的共享效率。例如供用电稽查系统大部分业务的开展都需要营销数据支撑,在建设数据中心之前,稽查系统每半年导出一次营销数据用于开展稽查工作,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下。为满足其共享需求,在数据中心采用物化视图技术,每小时更新一次共享数据,稽查系统通过共享平台可以随时查看需要的数据,梳理出营销问题数据,形成稽查主题,从而开展稽查工作。
基于数据仓库,数据中心建设了跨专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分析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图表展现方式,全面支持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的决策、分析、查询应用。面向决策层建设了领导人管理驾驶舱,集中展现公司各个业务部门的关键指标,辅助查看公司整体运营情况,解决了以往因为业务系统数据分散原因,公司领导只能通过周报、月报、季报的纸质文档查看公司整体运营情况的问题。面向管理层建设了管理桌面,集中展现本业务部门的主要指标,部门领导可以通过该页面方便地查看本部门运行情况。面向业务处理人员,数据中心提供了多维度指标关联分析、预测分析功能,自动形成的明细报表页面为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信息化支持[9,10]。数据中心建设架构如图1所示。
目前内蒙古电力公司ERP系统已通过SAP PI工具实现了与生产PMS系统的应用集成,通过PI提供集中管理、集中监控和集中处理功能,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系统整合的稳定性,使企业的各个系统真正做到多位一体、协同工作。PI通过统一的平台将多个不同系统的客户和业务信息集成,通过单一的用户界面在多个旧系统中进行通信和更新。
2 应用集成
2.1 SOA技术架构
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ESB)是企业信息的汇集点,可实现企业中信息服务的虚拟化。内蒙古电力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将通过ESB互相衔接,在设计时遵循松耦合与分离关注点的原则,通过ESB将各个系统相互隔离起来,这样才能够在实现服务共享/交换的同时保证各个业务系统的独立性、兼容性和安全性[11,12]。SOA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2.2 内蒙古电力公司SOA演进策略
目前,内蒙古电力公司ERP系统已经采用SAP PI工具实现了与生产PMS系统的应用集成:生产PMS系统通过调用SAP PI接口,获取ERP ECC模块数据,同样ERP ECC也可以通过调用SAP PI接口获取生产PMS系统数据,从而实现数据的实时双向互动。ERP与PMS数据交换流程如图3所示。
未来内蒙古电力如果统一建设企业服务总线,则需要兼容已有的服务接口,包括4种演进策略。4种演进策略流程如图4所示。
4种演进策略说明如下:
1)演进策略1:新建ESB与SAP PI共存,整个企业服务总线由新建ESB承担,SAP PI负责SAP模块间的集成及SAP内部模块与新建ESB的集成;
2)演进策略2:新建ESB与SAP PI共存,整个企业服务总线由新建ESB承担,SAP PI只负责SAP模块间的集成;
3)演进策略3:新建ESB,弃用SAP PI,整个企业服务总线由新建ESB承担;
4)演进策略4:不新建ESB,整个企业服务总线由新建PI承担。
演进策略对比分析见表1所列。
策略2通过新建ESB业务总线的方式实现企业所有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SAP PI只负责SAP模块和现有功能的整合,虽然策略2的实施成本略高,但实现技术相对容易,系统的稳定性、可用性和易用性最高,而且后期的维护成本较低。
3 结语
内蒙古电力公司通过建设一体化平台数据中心完成了数据集成,利用数据共享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通过决策分析,挖掘数据利用价值,辅助决策人员进行运营决策;在提高数据质量方面,通过数据质量管理平台,提出了292类疑问数据,为促进业务系统建设水平做出了贡献;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方面,通过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交换,统一了接口标准及规范,节省了各业务系统之间点对点的接口开发时间、开发费用,降低了以往各系统间不同技术标准的开发难度及成本,同时降低了硬件资源及运维成本。
内蒙古电力公司未来可能建设更多的非SAP辅助系统或专业系统,为了解决数据实时共享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SOA的服务平台,完成应用集成,提供用户界面、门户、工作流等方面统一开发、部署、实施的环境,降低集成成本,在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影响的前提下兼顾目前PI的应用现状及后期ESB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帮助公司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实现内部IT系统的整合,实现服务资产化。
参考文献
[1]许海清,王纪军.基于企业架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8):1-6.XU Hai-qing,WANG Ji-jun.Study on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based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3,11(8):1-6.
[2]周升,李树斌,郑纲.实时/历史数据平台统一应用技术架构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2(1):28-32.ZHOU Sheng,LI Shu-bin,ZHENG Gang.Study of unifie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ramework for the real-time/historical data platform[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4,12(1):28-32.
[3]董永放.电力行业企业架构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2):75-79.DONG Yong-fang.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power industry[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2):75-79.
[4]顾春红,于万钦.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架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艾萨克逊.多核应用架构关键技术:软件管道与SOA[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董德民.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7]周晓梅,郑伟发.企业管理信息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8]郑声俊,何启远,郑桢,等.基于SOA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2(4):66-70.ZHENG Sheng-jun,HE Qi-yuan,ZHENG Zhen,et al.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A based 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4,12(4):66-70.
[9]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李冠.现代企业信息化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党倩.适用于电力企业跨区域电网设备的信息集成建设[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4):102-105.DANG Qian.Informatio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crossregion grid equipment for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4):102-105.
服务器集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