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精选5篇)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第1篇
19、《山茶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
3、通过品读文本,感受到《山茶花》这篇课文的语言美以及山茶花的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教学重点】: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背诵第三自然段。【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文本1-3自然段,感受到课文《山茶花》的语言美以及山茶花的花色美和花形美。
一、导入:
1、从古至今,美丽的花朵向来是人们喜爱的对象,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宋代的著名诗人陆游专门为他所喜爱的花作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去分享。课件出示陆游的《山茶》,师朗诵。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你们知道陆游写的是什么花吗?(山茶花)
2、孩子们,你们见过山茶花吗?
咱们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它,因为它一般产于我国的云南及华东地区,想见见它吗? 课件出示一张山茶花图片,看,这就是山茶花,师相机介绍:目前我国的山茶花品种已经有三百多种了。
3、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山茶花园,欣赏山茶花吧!
板书课题,(小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山”起笔先写一竖,“茶”字的撇捺要舒展,这一短横不要漏掉了)
咱们一起读课题。(把花儿读得美一点)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音读准,句读顺。
2、课件出示生词: 墨茶 轻纱 清潭(图片)(潭的偏旁是三点水,是深水池)
潇洒 疏密 舒展(平翘舌音准)
特别劲儿 重瓣 花骨朵(多音字)(重点词多读)
(指读—齐读)(1、2行一起指名读)
3、现在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山茶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交流,相机板书:美)
4、再读读课文,你都知道了山茶花的哪些方面很美呢?
师相机板书并概括: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山茶花的颜色美、形态美以及花骨朵的特别劲儿。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孩子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山茶花园,看到了好多好美的山茶花啊!仔细瞧瞧,山茶花的颜色到底美在哪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用铅笔将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
2、现在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A: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时,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我发现好多同学都画到了这一自然段,我想找个同学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哪里感受山茶花的颜色美? 预设1:白的、红的、。。。有很多种颜色。(说说你的感受)(指导读出颜色多)师:山茶花竟能开出这么多种颜色,的确美。它只有文中写的这五种颜色吗?
你怎么知道的?(省略号)师:你们觉得山茶花还会有哪些颜色?
齐读,读出颜色多.预设2: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说说你的体会)(指名读)
(想象颜色)孩子们,你看到这株树上哪些颜色的茶花?你又看到哪些?
师:一株树上的开出的花颜色就那么多,那这棵树看上去就是彩色的了。多漂亮!(这句话要怎么读?指名读)
刚才大家很会学习,这山茶花的颜色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找到了吗? 预设3: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说感受)(指名读)
师: 彩色的树我们已经很少见,这样的花更是特别难见的。所以作者用上了“甚至”这个词,以后呀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也可以用了这个词。孩子们,这么美的山茶花,你们想好好的欣赏一番吗?(课件)
师:这么美的山茶花,你能夸夸它吗?用上这样的句式:这山茶花真()
师:你们所说的其实都跟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而他用了一个字把咱们的这些感受都概括了进来!(绝)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颜色绝美的山茶花吧!
生齐读,读出山茶花的绝。
师:山茶花的颜色这么丰富,特别,所以作者说它“真是美极了。”(板书)过度:现在,让我们走近山茶花,4、学习三自然段中颜色美的句子:(出示第三整段)
师:瞧,咱们的眼前出现了三种颜色的山茶花,(比喻句处变颜色)大家先自由去欣赏一番,自由读读吧。
师:刚才咱们自由观赏了这三种颜色的花,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呢?就把那句美美的多读几遍。(单独出示比喻句部分)全班交流:喜欢哪句讲哪句。
A、点击句子1: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指名读(那你美美的读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评价,你怎么样感受出山茶花很美的?
师:你们见过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吗?(请见过的说是什么样子)你觉得美吗?--读
师: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水花—晶莹,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晶莹的?
(课件出示山茶图片)白色的山茶花就像这晶莹的水花一样美,谁能读出它的美? 指读--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把白的的山茶花想象成晶莹的水花?
(正是因为他们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作者才把白茶花比作水花,这就是比喻句(板书),它的特点就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一定要有相似之处,运用了比喻就能使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事物的特点了)
C、点击句子2: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师:这墨绿的山茶就像一汪碧绿的清潭,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朵墨茶吗?你从哪知道的?
师:是的,我们现在看到了一片墨茶,再自由读读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交流后指导朗读。
师:这像一汪碧绿的清潭的绿色的花已很神奇美丽,而放眼望去,当微风吹来时,这大片的墨茶。。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墨茶就是这样美丽的富有光泽,指名读—齐读 过度:读的棒极了。老师知道很多同学早就想看粉茶了。D、点击句子3: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师:你为什么喜欢粉茶?
三分文章七分读,希望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粉茶的美丽。师:这里作者把粉茶比作了什么?
红色的朝霞与白云织成的粉茶就是如此轻柔美丽。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粉茶的美丽?
师:听你们这样读,这粉茶已出现在我们眼前。出示粉茶花图片
师:现在我想请班上的女生来读一读这句话,赞美这感觉轻柔的粉茶。(读得声音轻而柔美)师引导:听了你们的朗读,这粉茶真是美极了。
师:白茶花白得晶莹,墨茶花绿的清亮,粉茶花又是轻柔透亮的,煞是惹人喜爱,所以作者会说它:“真是美极了”
让咱们一起再去细细的观赏一下吧!(课件出示几句比喻句)
(请三生接读)(师生接读)(自由填空读)(配乐填空齐读)
师:这三个比喻句从不同角度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山茶花的颜色美,让美丽的山茶花跃然纸上,映入眼帘,你能仿照书上的比喻句写一写其他颜色的山茶花吗?(图片)过度:孩子们,这山茶花不仅颜色美,你再好好瞧瞧,会发现它的花形也很美。
5、学习描写山茶花花形美的句子 A、课件出示:山茶花的花形也很美。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美啊,美啊…… 师生接读。
师:想去看看这么多美丽的花形吗? 课件出示各种山茶花形状图片。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花瓣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先引导理解排列有致。
咱们再仔细欣赏一下这朵单瓣的山茶花 出示单瓣图片
师:你看看它的花瓣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展开的花瓣像什么? 师:是啊,这样的花瓣就是潇洒而舒展的。(课件)师:咱们再来好好观赏下他们美丽的花形吧。(齐读)小结:这山茶花还有更多的美丽姿态呢,想看看吗?(课件连续播放各种花形的花朵图片,配乐。)
6、面对着这么美的山茶花,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山茶花的美啊,美啊。。。这又有一个省略号,作者的赞叹溢于言表,所以他会说---“真是美极了。” 师:如此美妙绝伦的山茶花,让我们再驻足好好欣赏一番吧。
(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去了山茶花园见到了美丽的山茶花,知道了它美在颜色美在形状,美妙绝伦,再让我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叫的艳一点!
其实这山茶花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特别的美,我们在下节课里再去体会。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第2篇
«玩小车»是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身边的玩具»第三课。为了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玩具、学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展开各项探究活动,是本单元教学的出发点。有了前一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磁铁能吸铁,还有两极。在此基础上,本课将通过玩小车来进一步带领学生探究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以及磁铁指南北特点。课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玩小车探究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第二部分探究磁铁指南北特点;第三部分总结磁铁的特点;第四部分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和生产生活中磁铁现象的应用。从实验探究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本课文需要2课时教学,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活动。
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对磁铁特别感兴趣,但对磁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能吸铁这一性质上。对于其他性质的认识是模糊的、零散的。虽然他们喜欢动手探究,但是在探究过程中,看得多,记得少;发现的多,总结的少。所以,学生探究时老师要当好引领者、服务者适时予以指导,由扶到放。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磁铁的南北极,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2.了解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做磁铁指南北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实验; 2.能画出实验示意图,并标出方向。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探究,认识到反复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 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学生手脑互动、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和积极主动、大胆探究的科学精神。
说教法学法:
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认识磁铁的性质。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探索法。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探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养成探究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玩具车、大小条形磁铁、学生准备:
三组材料:第一组:两个装有磁铁的小车模型,实验报告单
第二组:多个环形磁铁、两个蹄形磁铁,第三组:水槽、塑料块、小条形磁铁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玩小车,引发猜测。
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创造最佳学习氛围。为此,我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爱玩小车吧,老师也爱玩。今天,老师发明了一种新鲜玩法。将一根条形磁铁放在一个玩具小车上,手里拿着另一块磁铁,我不接触小车,可以拉着小车走,也可以推着他走,这是为什么呢?奇特的现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猜测起来:拉着小车走,可能磁铁间有吸引力;推着小车走,可能是磁铁间产生推力。
第二环节:生玩小车,研究磁铁。
1.介绍材料,操作提示。
我简单的介绍了小车模型,里面各装有一根条形磁铁。学生熟悉器材后,课件显示“温馨提示” (①两辆小车总共有几种靠近的方法?②观察什么时候产生吸引力?什么时候产生拉力?③完成实验报告单)
由于该操作很简单,现象很有趣:小车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又迅速分离。为了避免他们漫无目的地玩,增强实验的针对性、实效性,我适时利用课件出示了实验要求。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我放手让学生去玩小车。在玩中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让他们在学中感悟到探究的乐趣。在玩的过程中,我不断巡回,探访学生实验现象,画示意图,小组记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3.深化理解,再次体验。
为了加深理解,我让他们再次用环形磁铁,蹄形磁铁体验一下。我改进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学生的体验多了,胜过了老师的讲解。
4.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学生尽兴的玩,深入的思考,完整的分析,在汇报的时候他们的课堂生成也是多姿多彩,充满灵性的。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一个意思: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展示学生实验报告单)
5.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老师玩小车时的奇特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自己的探究,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第三环节:再次实验,继续探究。
1. 设置问题,引发猜测。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为什么一个叫南极?一个叫北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普通却又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快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纷纷猜测起来:可能是磁铁能指南北。 2. 介绍材料,设计方案。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我首先请他们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然后简单的介绍了实验的器材,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我及时用课件显示了“温馨提示”
(1)小磁铁的周围不能有铁东西,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2)等小磁铁自然静止下来后,观察磁铁指示的方向。 (3)反复做三次,看看结果如何?
反复做三次,让他们知道,科学家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才得出了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习惯。
3.小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组同学根据材料互相讨论,研究出方案,并认真做实验,体现出一种合作互助的意识。 4.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明白了实验要求后,孩子们的实验很顺利,几乎一致的发现了:磁铁的南极、北极总是指向南方和北方,也明白了南极和北极的来历。
第四环节:拓展知识,课外延伸。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第3篇
猫
一、教学目标
1.体验猫的可爱,懂得珍爱生命。
2.能将关于猫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乐于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3.愿意参与交流研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4.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猫的外部特征。
5.知道从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身上长满毛,胎生,小猫吃奶长大。
6.知道猫的身体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观察、去描述猫的特点。7.知道猫抓老鼠,保护粮食,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猫的生活习性方面的投影片、活猫或猫的剥制标本。
2.学生准备:课前观察猫的生活特点,如果家里养有猫,可以装在笼子里带来和同学一起观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经验。1.播放猫的录像资料。2.出示猫的挂图。
3.猫的身体有些什么特点呢? 4.猫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
(二)学生讨论:猫的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1.提问:猫的身体特点对于它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学生汇报。4.教师小结。
(三)学生小结,将“我的发现”记在课本上。
(四)课后延伸。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第4篇
设计理念: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能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能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和言外之意。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语,认识7个字。
2、学习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说的“一股特别劲儿”中蕴含的坚韧、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了解设问句和反问句。
2、通过朗读感受山茶花的美和“一股特别的劲儿”。
课前准备:
1、山茶花的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查找山茶花的资料并在课前感知写山茶花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欣赏山茶花,整体感知文本。
1、欣赏陆游的《山茶》。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花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欣赏山茶:请你们边欣赏边听老师朗读,欣赏完了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二、品读文本,感受山茶花的美。
过渡:欣赏了山茶花,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随交流板书:美)
1、学生默读课文:山茶花真是美极了,请你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山茶花美的句子,然后美美地读一读。
2、学生交流,随机引导学生学习句子: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随交流随机板书:花色美)
句子1: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
①指名交流句子,随交流出示句子。
②你从哪里感觉到山茶花很美?
③你见过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④指导学生朗读:这么美的山茶花,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⑤多种形式练读(指名读、点评读、齐读)
句子2: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
①指名交流句子,随交流出示句子。
②引导学生感受墨茶,指导朗读:生活中你见过绿色的花吗?现在见到绿色的山茶花,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吗?
③学生同桌互相读句子。
④指名读,教师点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墨茶在阳光下对我们微笑,谁能让墨茶的笑容更灿烂一点?
⑤学生分组读句子。
句子3: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
①你觉得哪里美?引导学生感受:朝霞是什么颜色的?白云是什么颜色的?是啊,火红的朝霞和洁白的白云揉在一起的轻纱,美不美呢?
②指导学生朗读:谁能把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读出来?
③学生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在引导学生把三色的山茶花学完后,让学生齐读这几句。
句子4: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
①指名交流句子,遂交流出示句子。
②理解“绝”:什么是绝?山茶花哪些地方绝?山茶花还有什么颜色呢?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齐读)
在学生学习完写山茶花的句子后,引导学生拓展:你能仿照树上的比喻句说一说你喜欢的花色吗?(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句子5: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①随交流出示句子:这说的是山茶花的什么美?(随交流板书:花形美)
②学生欣赏图片,判断花形。
③看图片理解“排列有致”。
④学生读句子。
3、学生配乐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山茶花的样子。
三、赏读文本,体会山茶花的特别劲。
过渡:即使闭上眼,你也会感受到山茶花的美啊,美啊,山茶花为什么这样美?
1、学生交流。(引出板书:花骨朵特别劲)
2、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请你们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山茶花骨朵特别的句子。
3、学生交流,随交流学习句子。
句子:几乎是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新花的骨朵。原来山茶花骨朵是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着。
①自由读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吗?
②学生交流(随交流随机板书: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
③引导学生体会:在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地准备过程中,山茶花会经历什么呢?
4、学习反问句。
①出示反问句: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怎能不美呢?
②学生读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学生给句子换成陈述句:下了那么大功夫,花了那么大力气,开出的花一定很美。
④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话,感悟反问句的作用:你发现了什么?
四、回归文本,升华情感赞美花骨朵。
1、小结:正是由于花骨朵这样一个月又一个月地下功夫,一季又一季地花力气,我们才能欣赏到上茶花的美。(板书:下功夫花力气)
2、引读课文,赞美花骨朵:让我们一起对山茶花骨朵高声说:
3、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山茶花
美 下功夫 特别劲
花力气
花色美 一个月又一个月
花形美 一季又一季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美。能运用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使整节课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能收到美育的熏陶,能体现知情结合,学生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注重了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读写能力的相互转换,但本课的教学中,我也还存在不足,学生对反问句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当学生对反问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体会的时候,我自己把问题答案转给了学生,说明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的坡度还不够!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第5篇
鄂教版《山茶花》教学反思
《山茶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既有美的熏陶又有很深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其中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读,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读进行阅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比较、评读、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和多元化、启发性的评价,不仅是给学生朗读的信心,也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不能以老师自己的想象来替代事实。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上,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如果教师把上课作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计来做回答,那么学生就成了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谈不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了。因此,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四十分钟内都能受益。好一朵美丽的山茶花------《山茶花》教学反思
《山茶花》是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李华岚用浓重的抒情笔法描绘了山茶花的美、娇、艳,并使人感悟到山茶花的神韵,即“山茶花骨朵有股特别的劲儿”。进而使读者联想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引发出人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另外,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描写逼真,将人能置身于茶花烂漫,芬芳四溢的花海之中,令人留连忘返,美不胜收。
一、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其实,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学生多感受、多积累语言文字,在课堂上就是应该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书的课。读,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要求要逐渐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能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能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精髓和言外之意。
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多引导学生读,“读一读山茶花美在哪里?边读边勾画。”“读一读作者是怎样描写不同颜色山茶花的?”“读出你对山茶花的美的印象。”……几乎整篇课文我都在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默读、自由轻声读、品读、同桌合作读、分组比赛读等,进行读书活动,整节课上书声琅琅,学生们在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了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作者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受花美。
这一课中,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的全是山茶花的花色美、花形美,句子都是比喻句,描写得生动优美。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够形象的,比如,白色的山茶花,为什么会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那样晶莹?什么是晶莹?墨茶究竟是什么颜色?一汪碧绿的清潭又是什么样子?粉红的怎么会如轻纱?什么是单瓣?什么是重瓣?什么叫大小疏密、排列有致?什么又是潇洒和舒展?……这些问题,孩子们在头脑中是难以想像的,仅凭读是不够的,理解不能深入。
为了上好《山茶花》,我不仅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就鼓励他们进行了观察山茶花和收集山茶花图片的活动,而且在上课前,我还在教室里墙上、窗上,都贴上了美丽的山茶花的彩色图片,课件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将不同颜色、不同姿态的山茶花和相关图片随时提供给学生观赏。这样,以入图片呈现的方式,就使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了山茶花的具体形象,这时再来读句子,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比喻是多么的恰当,描写是多么的精妙!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粉红的山茶花瓣“像仙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时,我特意将一条粉红色的纱巾做成一朵山茶花的造型,别在胸前,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轻纱。同时,为了让他们对作者的描写精妙加深印象,我特地拿纱巾做的花和粉茶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品读,体会山茶花的美——那是“仙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普通的纱巾是不能和山茶花的花瓣媲美的!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得到形象的感知,他们获得了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加激发了对山茶花美的喜爱。
三、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这一课中,有个很好的练写机会,我抓住了。课文中作者对白茶、墨茶和粉茶的颜色和花形进行了很精妙地描写,句子优美、生动。我在引导学生学完2、3自然段后,将在课文中只提到但没有进行描写的红色、黄色和紫色的山茶花图片呈现给学生观赏,并鼓励他们也学着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写一写这三种山茶花。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读、欣赏和感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再加上又看了这许多美丽的花图,心中已经有了各自的体会,这时正好用文字抒发出来,所以在课堂学生们都写出了各自对山茶花的感受:“山茶花的红,那是怎样的红啊!像一位身着火红纱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黄色的呢?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
在指导学生读、写、分享的过程中,我还不失时机地渗透写法教学,让学生了解对于花、植物等的描写可以从色、形和特别之处着笔。这样知情结合地教学,让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进行读中学写,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地理解和运用能力。
《山茶花》教学反思
《山茶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既有美的熏陶又有很深教育意义。本文以设问句“你见过山茶花吗?”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介绍了“山茶花”的颜色形状,又以“我”和“老花农”的对话作为过渡,写出因为花骨朵有一股“特别的劲儿”,所以花才会这么美,最后以感叹号结尾,赞扬了山茶花的坚忍顽强品格。
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通过读进行阅读实践,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比较、评读、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自悟、自得,然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和多元化、启发性的评价,不仅是给学生朗读的信心,也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在我们常说的课前备课这一环节里,不能只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
鄂教版三上《山茶花》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