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理论范文
《内经》理论范文(精选9篇)
《内经》理论 第1篇
关键词:《内经》,养生益寿,情志调节
《内经》特别重视养生益寿, 并创造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益寿理论方法, 形成了完整的养生益寿理论体系, 对指导临床实践有深远影响。
根据《内经》养生理论, 人类要保持健康长寿, 首先要排除危害人类健康的诸多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以下4种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
(1) 脾肾功能失调。脾为后天之本, 当饮食无节, 暴饮暴食或偏食五味时, 可损伤后天脾胃运化吸收功能, 导致气血津液乏源。肾为先天之本, 主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 故肾脏精气主持着人的生死寿夭。因此, 长期违反生活规律的人, 可导致脾肾功能失调, 有害健康, 使人出现早衰。
(2) 情志失于调节。《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所以情志失调有害于健康长寿。
(3) 体育运动减少。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强身健体, 提高抗病能力;运动减少可能导致疾病;同时, 运动减少还影响机体新陈代谢, 使脾胃受损, 可伤及形体等, 有害于健康。
(5)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直接决定长寿或早衰, 而禀赋强弱的关键又在于先天肾脏精气盛衰。故研究养生益寿必须重视先天体质因素对后代机体的影响。
1《内经》中养生益寿的理论及方法
1.1 保护脾肾功能的方法
(1) 饮食有节:机体的生长发育, 全赖后天脾胃摄取补充营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阐述了饮食与脾胃和形体关系密切, 故要求饮食要有规律, 禁辛辣油腻之品, 不伤脏腑之气, 以保护脾胃之功能, 才能延年益寿。
(2) 固护肾精:为使肾脏精气不受损耗, 必须保持情志安顺调和, 精神内守, 要节制房事, 不可过度, 酒后不宜房事。《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乃为半百致衰的一大因素。《景岳全书》言:“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 设禀赋本薄, 而且恣情纵欲, 再伐后天, 则必成虚损, 此而伤生”告诫人们房事不可过多, 否则不但耗伤先天之精气, 而且损伤后天之脾气, 对健康极为不利。
1.2 重视情志调节
养生应以调神为要, 神明方能形安, 《灵枢天年》曰:“失神者亡, 得神者昌。”所谓调节情志, 主要是对意识思维情绪上的调节。人必须保持志闲少欲, 心安才能不惧。作为健康长寿之人, 必须要努力保持精神愉快, 情绪乐观, 认真按照养生之法调节充实自己的精神所需, 增强自身心理适应能力。
1.3 增强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认为:动静结合, 相互协调, 可养形调神。如《内经》中的导引、吐纳、气功等, 均属偏静的形神合一养生法。所谓“春三月, 广步于庭, 以使志生”, 动静结合, 对形神兼养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五禽戏以及当代中老年迪斯科等均属体育运动养生法, 所以笔者认为, 应该坚持动静结合体育运动, 这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1.4 注重内脏功能调摄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养生保健基础上, 除要重视脾肾功能之外, 不能忽视其它脏腑功能的调摄, 当其它脏腑发生病变时, 应该进行及时调整, 防止相互影响。因此, 临床上除用药物调节外, 更重要的是应以养和防为主, 如保护内脏功能的食疗、按摩、针灸等方法, 均可互相结合, 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2 结语
《内经》中的养生益寿理论是中医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本篇探讨了养生益寿理论方法, 其中保护脾肾、情志调摄、增强体育运动、内脏功能调摄, 这四种方法应视为《内经》养生益寿理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程士德.内经讲义[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内经》理论 第2篇
《内经》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 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一、《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产生、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当然,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 《 内经 》 的形成与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关系更为密切。
1 .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
春秋战国时代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制度。在思想战线上,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诸子蠢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借助于朴素的世界观解释自然界诸多现象。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和自然界斗争的记录,它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控制在逐步地深化和提高,自然科学有利于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御巫术等有神论思想的侵袭。
巫术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巫术是先民们应对自然中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也是科学不发达的标志。战国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逐步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日益发达,使巫术逐渐衰落。医学的事实教育人们,人患病之后,求助于巫术、占星问卜,乞望上帝、神灵解除疾病的痛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医学的发展成为时代的需要。《 内经 》 的作者们冲破了封建迷信及神权思想的笼罩,旗帜鲜明地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观点。 《 内经 》 的问世,是医巫分道扬镳的标志。
2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医学史研究证明,有人类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医疗实践。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据《 诗经 》 载有许多古代疾病的病名和证候,以及防病保健方面的知识。 《 山海经 》 收载了一百余种药物及三十多种疾病。 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批西汉医药帛书,如 《 足臂十一脉灸经 》 《 阴阳十一脉灸经 》 《 五十二病方 》 等,收载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的防治经验及有关经络等内容,足见《 内经 》 成书前,医家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战国时代,战争连年不断,战争必然要死人,这为解剖学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人们有机会探索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如《 内经 》 记载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皆有大数。” 《内经 》 时代不仅对人体外部有了细致的观察度量,而且在相当进步的人体解剖技术基础上,对人体内部器官也有了很多研究。对于脏腑的坚脆、大小、长短的观察测量,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医疗经验,为进一步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活动规律创造了条件。
再者, 《 内经 》 成书以前,已经有许多医学文献问世,这些医学典籍为《 内经 》 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因为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有连续性的,不可能从一无所有,突然产生一部巨著,这一点,从 《 内经 》 所引用的文献可以得到佐证。据统计,《 内经 》 引用的医学文献有 20 余种,如 《 上经 》 《 下经 》 《 大要 》 《 本病 》 《 奇恒》 《 撰度 》 等,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资料皆已散佚,无可稽考。
3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整部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诚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先秦时期,有着相当发达的理论思维和很高水平的哲学。在自然科学与哲学尚未明显分开的当时,正由于科学家们具有这种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因而创造了我国古代的科学理论。《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概莫能外,其中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对 《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关系尤为密切。
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萌生于先秦,成熟于战国及秦汉。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既不是虚幻的,也不是超感觉的,它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物质,其存在状态无非是弥散和聚合,即无形、有形两类。有形与无形之间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随时处于相互转化之中。万物的生成、变化、强盛、衰落都取决于气的运动及其变化。《 内经 》 的作者汲取了气一元论思想,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并以气为中介阐述人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进而设释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可以认为,气一元论是形成《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基石。
阴阳学说肇源于商周,至秦汉已较成熟。先民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的观察和体验中,发现自然界存在着许多既相关,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从中领悟了自然界的某些奥秘,并萌生了“阴”和“阳”的初始含义。通过推衍和引申,把阴阳作为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运用于诊解世界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的规律。《 易传 系辞上 》 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把自然界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归之为阴和阳相互间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 内经 》 把阴阳学说作为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法论,运用阴阳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交感、协调等关系,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从而筑起《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五行学说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是人们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中抽象而成的一种哲学思想。故《 尚书 洪范 》 日:“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古人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根据五行的属性特点,分为五大类别。并认为这五大类别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联系,运行不息,遂建构起一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的世界五行模式和图景。五行学说渗透入中医学领域,帮助中医学家认识机体自身内在的联系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内经 》 的作者汲取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系统的生理特性及其相互关系,阐释在病理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协助诊断,指导临床治疗。五行学说为 《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先秦时期,诸子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西汉司马谈 《 论六家要旨》 将诸子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他们对宇宙的构成、天体的演化、天人关系、形神关系,以及人性论、认识论、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深人的探索。应该说,诸家学术流派的哲学观点对《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仅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三种学说。
4 .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 素问 气交变大论 》 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提示医学理论与天文、地理、社会人事知识的密切联系。《 素问 举痛论 》 又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说明阐释医理必须借鉴各方面的知识。 《 内经 》 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接受借鉴秦汉时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有关,这可以从《 内经 》 有关篇章的记载中得到印证。
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学有了重要发展。如对天体的认识,据东汉 蔡琶 《 表志 》 称:“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周牌,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即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并以此说明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战国至汉初,历算学家发明了四分历,即以一回归年等于 365 青日,一朔望月等于 29 蒜日,十九个太阴年中插人七个闰”的历法。四分历兼有阴历月和回归年的双重性质,属于阴阳合历。它是兼顾太阳和月亮两种运动的历法。《 素问 六节藏象论 》 所记载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是说把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按月象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大小月共三百五十四天,积十二个朔望月不足一年的时间,需要通过加置闰月得以调整。《 素问 》 运气“七篇大论”中医家独创的五运六气历实际是对阴阳合历的创造和发展。
在天文、历法以及农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物候观察也很细致。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以节气及物候变化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 吕氏春秋 》 、《 礼 月令 》 及 《 淮南子 时则训 》 等记载了春月为春阳布发生之令,夏月为夏气扬蕃秀之令,秋月为秋气正收敛之令,冬月为冬气正养藏之令,反映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无独有偶,《 素问 六节藏象论 》 也载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 素问 》 运气“七篇大论”将气候、物候、病候的变化,纳人“五运六气”系统,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周期性的演变规律。《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倡导四季养生方法,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保持健康。这些观点乃是天文历法知识与医学相结合的成果。
古人观察到月廓盈虚与人体虚实有关。 《 列子 》 载:“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这种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况,在《 淮南子 》 又称为“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或“同气相动”。 《 吕氏春秋 》 则有具体记载:“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医学家把上述观点联系到人体。《 素问 八正神明论 》 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在针刺治疗时则应注意:“天温则血易写,气易行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这些观点可谓续前人之绪余,并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生和发展。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冶金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兵器的制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九针”的制造提供了材料。《 内经 》 针刺医术的发展与冶金技术是分不开的。全元起说:“贬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贬石,三羲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贬石渐为金属针所代替,这是医疗器械的重大进步,也是《 内经 》 时代针刺技术盛行并达到相当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作为医学典籍的 《 内经 》 ,直接记载了许多当代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医学理论的形成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血肉相联的。(二)建构方法
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步骤和手段的总和。《 内经 》 的方法是先人们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独特的认识方法形成了 《 内经 》 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医学科的众多特点。《 内经 》 方法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有不同层次。对 《 内经 》 理论体系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既是世界观,又是建构《 内经 》 理论的重要方法,与之相关的整体、系统方法、辨证方法可以认为是古代哲学方法的延伸,它们是 《 内经 》 方法论的最高层次。在这些哲学方法指导下, 《内经 》 采用了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直觉领悟、摇度奇恒等独具特色的方法。这是本节介绍的重点。
1 .司外揣内
先秦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表里之间存在着相应的联系。如 《管子 地数篇 》 载:“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这是地质勘探中的常用方法。(素问 五运行大论 》 也有类似记载:“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大地上的有形物类和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及大气的变化,似根本与枝叶,紧密相联,人们可以借助这种“根叶”关系,即根据地面上事物的变化推测天空中的情况。《 灵枢 刺节真邪 》 说得更明白:“下有渐枷,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从苇蒲的生长情况可以推断苇蒲下面的湿地大小以及肥痔情况。 《 灵枢 外揣》 还以形与影、响与声的因果关系为例,提出了“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认识方法。医学家将这些方法引人医学领域,通过体外的表征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就是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就是“司外揣内”的方法,《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提出的“以表知里”方法,与此意义相同。 《 内经 》 中关于“藏象”的含义,张介宾诊释得最为畅晓:“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 内经 》 的藏象学说正是运用了“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研究“象”和“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把握生命活动规律。“司外揣内”方法是建构 《 内经 》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与此类同。由于此法没有肢解对象,干扰破坏对象固有的各种联系,因此,“失真”较少,可获得许多用还原分析方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并从总体上把握对象之间的错综联系和变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2 .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 素问 示从容论 》 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表明它是医家常用的认知方法。
例如 《 灵枢 五变 》 用匠人以刀斧砍削树木作比类,说明为什么“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这个类比,从刀斧砍削树木其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树木本身质地的差异,推论出外来病因相同,而发病情况不同的原因在于机体本身体质的差异。《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 则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属性,来类比一日的旦昼夕夜,用以阐明疾病的转归规律。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要体察自然的变化。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是可以类比的。正如《 素问 离合真邪论 》 所说:“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灵枢 逆顺 》 以兵法类比针刺治法:“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搞搞之热,无刺渡流之汗。”打仗和针刺治病都是对立双方进行较量,两者有相似之点,故可将两者进行类比。作战时,如果敌人士气锐盛,阵容严整,则不可轻易冒进迎击;治病时,当病人呈现大热、大汗之时,病邪及病势正旺盛,不可施针,必待其衰退方可刺之。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 内经 》 的作者们善于从一些看起来很不相同的事物或现象中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然后进行类比,以探索新的知识。
3 .直觉领悟
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观规律性。直觉领悟是创造的直观,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审美沉淀的特征,它是非概念、非逻辑性的感性启示。传统中医理论的建立,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
《 素问 八正神明论 》 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帝曰:何谓神?岐伯日: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所谓神,古人有“阴阳不测谓之神”的解释。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只有大智大慧的人才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这种感悟“若风吹云”,突然而来,顿然领会。它并不完全依靠逻辑而是用整个心灵去体验和领悟。但直觉领悟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它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萌生的,它的产生既需具备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和技巧,更需要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并立足事实,对有关问题锲而不舍地追究深思。《 医学心悟 》 的作者做到了“学者,心学之也;悟者,心悟之也。心学之而必悟之”。对学问潜心研究,探微索隐,做到能有所领悟。吴鞠通所谓,“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然后有得。
直觉领悟属于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是 《 内经 》 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当然,运用这种方式把握到的真理带有较大的或然性,必须经过实践的进一步验证,或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升华为有价值的理论。
4 .摇度奇恒
所谓“撰度奇恒”,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和异常。 《素问 玉版论要 》 说:“挨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撰度奇恒,道在于一。”“楼度”,简言之是揣度、测度的意思。“奇恒”,是以一般情况(恒)与特异情况(奇)作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确认异常之所在。疾病相对于健康来说为“奇”,健康为“恒”。在疾病之中,则异于寻常之病为“奇”,一般常见之病为“恒”。《 内经 》 就是运用“揣度奇恒”法,借助于比较来发现、确定和考察各种事物的异常现象。
例如, 《 内经 》 采用健康人的呼吸来测定病人脉搏的迟速。《 素问 平人气象论 》 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先用比较的方法,确定健康人的呼吸次数与脉搏跳动次数的关系,然后以此为标准去揣度病人的脉搏,所谓“常以不病调病人”。《 素问 三部九候论 》 所说的“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大抵也属此法。“揣度奇恒”与 《 素问 示从容论 》 中的“别异比类”含义类同。 《 素问 疏五过论 》 说:“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别异、比类、奇恒等是 《 内经 》 总结的认识方法,都包含有比较同异的涵义。“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意思是对事物不去比较,不辨同异,就很难认清事物。《 素问 咳论 》 提出“五藏六府皆令人咳”的观点,并回答了五脏六腑咳“何以异之?”的问题,此即运用“别异比类”法解决了五脏六腑咳的鉴别诊断。大凡在医疗实践中,分析生理病理,确定疾病与否,鉴别诊断疾病,拟定治疗方案,均离不开“揣度奇恒” , “别异比类”的方法。
“摇度奇恒”、“别异比类”,皆是逻辑学中比较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客观世界的事物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具有相异之处,在其相同之中就包含着差异,在其差异之中又包含着相同之点,这是客观世界的本性,是比较方法的客观依据。科学的发展正在于不断深入地去研究认识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事物的相同点与差异点把握得越多,越精细,探索事物的本质也就越深。《 内经 》 的作者们在探察人体生理病理的过程中,自觉地普遍地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并创造了“摇度奇恒”、“别异比类”的方法,从而为构建 《 内经 》 理论体系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 内经 》 包括 《 素问 》 、《 灵枢 》 两部分,凡一百六十二篇,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许多学科的内容。就医学知识而言,又可分为基本理论和医疗技术两大类。历代医家曾经采用分类的方法对《 内经 》 加以注释研究,就其理论知识部分,借鉴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精神、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等十类。现将其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内经》肢体痹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第3篇
(黑山县小东镇姜玉宝中医诊所辽宁黑山121404)【摘要】《内经》论肢体痹病因重视风寒湿外感之邪而不忽视正气,而其关于痹病发生总机理的认识可用正虚邪侵、气血涩滞八字加以概括。此外,《内经》已注意到体质对痹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这些丰富而精彩的论述,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关键词】内经;肢體痹;病因病机;理论探讨【中国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39-01 今日中医临床所说的痹病,大致相当于《内经》中的肢体痹,即由于外邪侵袭、营卫气血涩滞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本文试对《内经》肢体痹病因病机理论加以梳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1《内经》论肢体痹病因病机1.1致病之因:《内经》论肢体痹病因重视风寒湿外感之邪而不忽视正气,并涉及与外邪密切相关的因素。(1)风寒湿邪气及其相关因素:《素问·痹论》明确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灵枢·周痹》说:“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1]所重亦在风寒湿邪的侵袭。其论痹与季节气候之间的关系,有《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2]之语,有《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发于胠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之文。可见,古医家已经观察到,当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即有可能导致痹病的发生。关于痹与居处环境的关系,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3]南方湿盛之地,人民易患痹病,这一认识直至今日仍具参考意义。其论起居调摄不慎、感受外邪致痹,如《素问·五藏生成》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即是其例。临床所见,平素不注意调摄,或睡卧之时不着被褥,或夜间单衣外出,皆易感受风寒邪气,甚至导致经络闭阻、营卫气血涩滞而成痹病。(2)正气亏虚:《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极为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痹论》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正气充足,营卫和调,则邪气难以侵袭导致痹病;若营卫之气失和,腠理不闭,卫表不固,风寒湿三邪乘虚侵袭,则可致痹病。也就是说,营卫失调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2发病机理:(1)正虚邪侵:《素问·痹论》强调“逆其气(指营卫二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正是为了说明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之本。(2)气血涩滞:《素问·痹论》明确指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5]所谓营卫实质上即是气血,故本段论述昭示医者,气血涩滞是痹病发生的重要环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6]经络涩滞在痹病发生中的重要性自是毋庸赘言,可以看出气血涩滞不通是痹病的基本病机。(3)体质因素:《素问·痹论》指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7]认为痹病寒热症状与人的体质密切相关。《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亦指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说明体质因素与阴痹(即寒痹)、热痹的发生密切相关,还为体质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2《内经》肢体痹病因病机理论对后世的影响2.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临床意义:后世如李中梓《医宗必读》治痹在采用祛风、除湿、散寒的常规治法外,提倡行痹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法。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林珮琴《类证治裁》论痹病之治皆遵此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一直沿用到今天。2.2热痹理论的意义:热痹之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并在《素问·痹论》提出了热痹的形成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这是《内经》“从化”思想的体现,巢元方《诸病源侯论》首倡脏腑积热蕴毒致痹学说,时气病病因还是受寒致病。宋代《圣济总录》提出的外感邪气从阳化热的从化学说,就是对《内经》热痹理论的继承。宋·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第一次阐明了外感风热病邪深入脏腑经络日久,脏腑热毒炽盛,攻注骨节的发病机理。现代中医内科学教材把外感痹证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认为风湿热痹是因为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而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2.3 营卫不和致痹理论的影响:在《内经》营卫失调为痹病发生主要内在因素的理论指导下,后世医家在论治痹病时,以《素问·痹论》“营卫之气,亦令人痹”,《素问·调经论》“病在气,调之卫”,为指导,十分重视调和营卫治法。如张仲景所立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诸方,或驱寒邪以复营卫之行,或益气血以补营卫之虚,或调营卫以和营卫之用,无不着眼于使营卫“不与风寒湿气合”而愈痹痛之疾。当今临床,一般在发作期间,以祛邪为主,在缓解期,则以调和营卫,养气血、补肝肾为主,[8]调畅营卫仍是是必用之法。要之,《内经》关于肢体痹病因病机的论述丰富而精彩,且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在学习《内经》理论,继承古今医家诊疗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肢体痹的疗效,是当前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参考文献[1]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语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7.[2]王长宇.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9.[4]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0.[5]王长宇.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6.[6]孟景春,王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语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64.[7]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8]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1.
《黄帝内经》论痿证理论探析 第4篇
1 首创痿证概念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内经》就首先提出了“痿”的概念。其中痿的含义:一是描述萎缩症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二是指的一种独立的病证即“痿病”, 如《素问·痿论》之“五脏使人痿”。
2 提出痿证分类
《素问·痿论》根据发病的病因、证候及五体与五脏相应关系对痿证进行初步分类。“故肺热叶焦, ……, 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 ……, 虚则生脉痿。肝气热, ……, 发为筋痿。脾气热, ……, 发为肉痿。肾气热, ……, 发为骨痿。”在同篇中也指出五痿鉴别要点:“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3 分析痿证病因
《内经》中将痿证病因分为内伤与外感两类。《内经》认为情志所伤与过度劳累是主要内因, 其中情志所伤包括“恐惧刺激”、“悲哀太甚”、“所愿不得”三方面。如《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痠痿厥, 精时自下”, 说明过度恐惧可损伤肾精而致痿。因为“肾在志为恐”、“肾主藏精”, 所以当恐惧达到“伤精”的程度时, 肾精不能化生骨髓, 充养骨骼, 就会发生肾痿。《素问·痿论》:“悲哀太甚, 则胞络绝……传为脉痿。”表明悲哀过度, 则心包络阻绝不通;心又为火脏, 在体合脉。心气不通则火郁于内, 最终可致脉痿。“所愿不得”指人的愿望或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而心情郁闷不舒。《内经》明确指出“所愿不得”的重要性, 如《素问·痿论》云:“肺者, 脏之长也, 为心之盖也, 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 则发肺鸣, 鸣则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发为筋痿。”所愿不得后情志郁而化火, 热盛可以消灼肺津与肝阴, 故而五脏六腑失去津液滋润濡养, 同时肝阴不足可致筋脉失荣, 日久四肢痿软无力而致痿。
同时《内经》提出过度劳累致痿包括“劳力过度”与“房劳过度”。如《素问·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藏也, 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可见, 过度劳累, 阳气亢盛, 最易伤阴耗液, 导致肝肾阴虚, 筋骨肌肉因此失养, 最终形成骨痿。“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表明房事不节, 房劳太过可以损伤肾精, 导致宗筋失养, 而肝在体合筋, 故日久可导致筋痿的发生。
在外感病因中《内经》认为湿邪阻遏与热邪耗精占主要地位。《灵枢·九宫八风》曰:“犯其雨湿之地, 则为痿。”说明长期因气候, 或居处工作环境而感受湿邪, 可以导致痿证的发生。热邪可以致痿, 如《素问·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脏也, 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如果长途跋涉, 劳累太甚, 阳气鸱张, 又逢天气炎热, 两热相加, 侵入肾脏, 水不胜火, 灼耗阴精, 骨枯髓空, 从而足痿无力形成骨痿。
4 阐述痿证病机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五脏气热、脾胃气虚、肝肾亏虚、湿邪浸淫是痿证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
4.1五脏气热
五脏气热是发生五体痿重要的内在根据。《素问·痿论》开篇即提出五脏气热使人痿:“肺热叶焦, ……, 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 ……, 虚则生脉痿;肝气热, ……, 发为筋痿;脾气热, ……, 发为肉痿;肾气热, ……, 发为骨痿。”由于五脏分主五体, 所以五脏气热, 熏灼津液, 五体失养, 从而发生五体痿。可见痿的病变部位虽在四肢, 但产生的根源却在五脏。然而五脏气热中, “肺热叶焦”则生痿躄冠其首。强调肺气热是各种痿证发生的前提。因为只要肺能布水精、朝百脉, 五脏即可得以滋荣。若内火炽盛灼伤肺金则五体失养而致痿。
4.2 脾胃气虚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脾胃为气血津液之化源, 后天之本。人体无不依赖于脾胃化生而得以资养, 另外“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利机关也。”故只有阳明经气血充足, 十二经筋才能禀承气血发挥“束骨而利机关”作用, 肢体才能运动灵活。反之, “阳明虚则宗筋纵, ……, 故足痿不用也”
王氏在临床中也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是脏腑之源, 水湿运化的保障[2]。况时祥教授认为临床中痿证尤以脾胃亏虚和脾肾两虚型为最多见, 治疗应以补法当先, 重用黄芪30~120g, 并常与党参、白术、甘草合用[3]。
4.3 肝肾亏虚
由于肝主筋, 为罴极之本;肾主骨, 为作强之官。肝肾精血充盛, 则筋骨强健。若肝肾精血亏虚, 筋骨失养, 则会导致痿证。如“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淫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有所远行劳倦……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为骨痿”;郝氏认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肝肾亏虚型最为常见[4]。
4.4 湿邪浸淫
脾主肌肉四肢, 湿邪浸淫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乏源, 肌肉失养出现肉痿。同时湿性黏滞, 阻滞气血日久致痿。故《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 以水为事, 若有所留;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 痹而不仁, 发为肉痿。”另外, 感受外来之湿邪, 日久化热, 以致湿热浸淫筋脉, 气血运行障碍, 筋脉肌肉弛纵不收也可成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攘,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 弛长为痿”。梅国强教授认为湿热浸淫为痿证主要病机, 运用清热利湿之四妙散治疗效如桴鼓[5]。
5 创立痿证治则
关于痿证的治疗, 《素问·痿论》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重要治疗原则, 并强调临床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因时制宜。
5.1 独取阳明
《内经》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揔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说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后天精血生化之源;同时阳明主润宗筋, 并与冲脉、带脉、督脉关系密切。因此, 只有后天阳明化源不竭, 才能奉养周身, 四肢运动正常。治疗痿证不论选方用药或针灸治疗, 皆应重视对脾胃的调理。如胡氏[6]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人针刺足阳明经阴市、上巨虚、内庭、足三里、下巨虚、解溪穴等而获良效。金教授在治疗时认为“取阳明”应包括补益脾胃与清泻胃火两方面[7]。陈氏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以健脾生肌为治疗大法, 加之足三里注射黄芪而达到补脾胃之功效[8]。
同时《内经》首次指出督、冲、带脉与痿证的密切关系, “冲脉者, 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 阴阳揔宗筋之会, 会于气街, 而阳明为之长, 皆属于带脉, 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强调了奇经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开启后世从奇经论治痿证的先河。秦亮甫教授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及“督领经脉之海”, 故针刺治疗脑髓病变所致的四肢疾病中, 常常通过百会、大椎等穴位来调理督脉气血[9]。胡玲香教授也常采用刮痧、走罐等方法配合针刺, 疏通任督二脉来治疗痿证[10]。
5.2辨证论治
然而“治痿独取阳明”不是唯一治则, 还须根据其病变部位、疾病的虚实顺逆, 针对有关的脏腑经络进行辨证论治, 即“各补其荥, 而通其俞, 调其虚实, 和其逆顺”。这是针灸治疗选穴原则, 它强调治痿要明辨虚实。若因某脏虚证, 则刺其荥穴以补其气。如肺气虚可采用补法针刺荥穴鱼际, 若为某脏实证, 则刺其俞穴以通其气。如肺热可采用泻法针刺俞穴太渊。
5.3 因时制宜
此外痿证还须以因时制宜[11]为原则, 考虑时间因素对痿证治疗的影响。“筋脉骨肉, 各以其时受月, 则病己矣。”认为五体痿只有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则易痊愈。如石氏在治疗中风合并肩手综合征时利用巳时足太阴脾经正当时的规律择时选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位而取得良效[12]。
综上所述《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 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有详细记载, 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月.中医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60.
[2]王忠祥.调理脾胃在痿证治疗中的作用探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1上) :8.
[3]代铁良, 徐衍华.况时祥教授治疗痿证经验.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2) :8.
[4]郝振华, 夏拉夫, 孙洁.骨痿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0例.河南中医, 2013, 33 (11) :1921.
[5]曾祥法, 梅琼, 刘松林.梅国强治疗痿证经验举隅.新中医, 2012, 44 (9) :136.
[6]胡玉胜, 晁利芹.浅悟“治痿独取阳明”.河南中医, 2013, 33 (7) :1183.
[7]张松峰.金杰教授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经验.中医学报, 2013, 28 (187) :1816.
[8]陈宵, 张国强, 张敏.中西医综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研究.中医学报, 2012, 27 (172) :1214.
[9]刘艳艳, 李璟.秦亮甫针药结合治疗痿证经验.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 46 (2) :2.
[10]赵梦云, 张汗.胡玲香痿证治疗经验总结.四川中医, 2013, 31 (4) :3.
[11]岳金换, 张秦宏, 孙忠人.浅析《素问·痿论》辨经取穴治疗五体痿.河南中医, 2014, 34 (5) :798.
《黄帝内经》介绍 第5篇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 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 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 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 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内经》理论 第6篇
【摘要】从《内经》角度阐述徐丽华副主任医师运用大小周天理论的针刺思路,并举临床验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经;大小周天;针刺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3-0047-02
经络乃全身经气运行之通道。生理情况下,经气充盛,流通各处,濡润肌腠,灌溉脏腑,阴平阳秘,具体表现在全身各机能的协调,人体处在健康平衡的状态。病理情况下,阴阳失衡,经气阻滞,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或经气亏损,不荣则痛,并出现在各组织代谢紊乱,人体处在亚健康或不健康的失衡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内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由此可见,阴阳平衡乃健康之根本。针刺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要旨在通过调动经气,疏通经络,调畅气机,调理全身阴阳,从而达到治病防疾的功效。运用毫针刺法刺激腧穴,则是为了梳理经络之气。腧穴功效主要可分为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1],但这样的腧穴功效分类易局限了施术者对腧穴运用的思维。笔者在随诊徐丽华副主任医师时,发现其在针刺治疗时选择基础穴组颇具特色,其选穴的方法开拓了针刺治疗疾病的思路,丰富了辨证选穴。
徐主任针刺基础腧穴以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居多,配合有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其中,督脉中选取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任脉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并取名为“引气归元穴组”;他经则有天枢、阳陵泉、太冲、内关。
1 小周奥义,任督治本
道家中称任督二脉之循环为小周天。道家主张通过静坐调息的功法促使人体经气沿任督二脉循环流动,故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水火相交,坎离交媾,培育元气,生息化神,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李时珍道曰:“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任督二脉又是主一身之阴阳,且均属一歧三源。督脉为诸阳所汇,统管一身阳气,联系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调理一身血脉,联系阴经。任督合璧,则气血相和,阴阳之气相顺接,故调理任督二脉可以达到调理全身阴阳气血的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于无论机体发生何种病理变化,只要涉及功能性的病变,基本不离阴阳气血失和的总病机。故调理任督,其用意在于治病求本。
2 大周衍生,多经相佐
2.1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灵枢·经脉》内:“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常言道,心包代心受邪,故可推测内关对心之功能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内言:“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正因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要穴,故针刺内关穴能达到安神明主,调养心神,助君除疾的作用。
2.2 足少阳胆经阳陵泉 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八会穴中的筋会。合穴意为经气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可见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有管辖全身各脏腑之职能。故针刺阳陵泉能起到使全身各脏腑机能平衡的功效,且从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巡行路线上可见,足少阳胆经贯穿全身,始外眦,绕耳目,上头部,下颈部,经胸胁,至髋部,走腿外,止于趾,调节阳陵泉可有调畅全身气机之功效。
2.3 足厥阴肝经太冲 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太,大也;冲,充盛也。《灵枢·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主疏泄,调情志,故肝失常,则情志乱,气机结,血不生。冲为血海。太冲穴既为肝经之原,又为冲脉之别,故针刺太冲穴能调畅气机,资生气血,从而培育正气,以抵邪外侵。
2.4 足阳明胃经天枢 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上在腹部最常用的穴位,其为大肠募穴。天枢位于脐旁,分割上下腹。脐上为天,脐下为地,脐中为人,天枢居中,以人为本,上承天气,下接地气,上下顺接,斡旋中土。天枢经归胃,位于脾,气聚于大肠,兼顾脾胃大肠,固摄中原,肥沃中土,益气健脾,和胃通肠。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故善顾护中土者,疾病不知其所生。针刺天枢穴,则能起到顾护脾土,生化气血,培本固原的功用。
3 典型病案
温某,女,49岁,已婚,教师,已绝经。持续发热1周余,头晕头痛加重3天。患者素有慢性咽炎1年余,时有低热,但不影响日常作息。一周前于2015年5月23日因接触重感患者且恰逢阴雨连绵天又吹空调受寒后,开始自觉发热,体温测38.9℃。至内科门诊就诊,治以输液和口服日夜百服咛3天抗炎退热,无明显好转。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症状,体温波动在37.8℃左右。后于5月26日至私人诊所寻求中医治疗,具体方药不详,两剂未愈。于6月1日至我处寻求针灸治疗。症见精神淡漠萎靡,面色通红,发热恶寒,其背尤甚,头晕天旋地转,眼疲欲闭,头痛以太阳穴附近为主,多汗,项背无强直,无咳嗽咳痰,无鼻塞流涕,无四肢乏力,无肌肉酸痛,无口干口渴,无胸闷心悸,无呕吐腹痛,纳眠差,大便四五日一行,小便黄。舌暗淡,苔厚微黄。脉滑。
治疗:①针刺治疗,主穴: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内关(双)、阳陵泉(双)、太冲(双);
配穴:合谷、太阳穴、晕听区;针刺方法:所有腧穴均选用一寸针,进针深度在0.3~0.5寸之间,进针后留针30分钟,无需行针或电针。②刺络放血:大椎、肺俞、膈腧。③麦粒灸:完骨、颈百劳、肩井、大椎、肺俞、脾俞、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
第二天自觉发热减轻,头晕症状明显改善。以上法继续治疗。第三天复诊自觉热已消退,体温正常,无头晕头痛,外观神清色润,精神明显好转。第四天基本恢复正常。
按:主穴中,百会、印堂、水沟、承浆、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皆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其于医者而言取穴方便,于患者而言体位舒适,有利于患者的经气运行,且选穴跨越任督二脉,阴阳相接,互根互用,互消互补,损有余而补不足,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内关、阳陵泉和太冲则从心、胆、肝三经入手,正心以明君,决胆以统辖,疏肝以调畅,从而达到心明则下安,胆正则民顺,肝达则气畅的目的。主穴旨在调理全身阴阳,疏通全身气机,而并非针对局部症状表现所取。配穴中,针刺合谷是由于患者持续发热且汗多,主要用以泄热解表。太阳穴则是由于患者太阳头痛,眼疲欲闭,故针刺以缓解局部症状。针刺晕听区则是针对患者头晕天旋地转的症状。辅助的治疗还有刺络放血和麦粒灸,皆用于增强泄热解表的功用,且两种方法一消一补,故能凑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之功。
综上所述,大凡中医治法,离不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总纲。追本溯源,可体现在《内经》的两句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任督二脉总督阴阳,故针刺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可起到如小周天功法使得阴阳之气循环流动的效果,从而到达调理平衡阴阳的治疗目的。配合针刺心、胆、肝、胃经上的关键腧穴,培育正气,强化正气,稳固正气,达到抗病御邪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23.
《内经》理论 第7篇
通过检索传统中医理论语言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 , 发现目前针对医书语言的研究较少。中医语篇有异于一般语类,它具有较强的语义密度的特征,其理论体系存在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思路。
1.英译文中评价尺度对等性的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大分支系统即评价系统(APPRAISAL),其中又包括三大子系统,即介入系统 (Engagement),态度系统(Attitude) 和级差系统(Graduation)。
黄帝内经的译本有很多版本,如国内的译者如李照国、朱明,国外的译如Maoshing Ni、ILiza Veith等等。而本文从一部较少人研究的Paul U. Unschuld的英译本选择译例进行分析。本文重点从评价理论出发,讨论文本评价尺度对等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译文质量的影响。
2.评价理论角度分析译文
2.1 原作者与译者的评价尺度一致
例1.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In former times there was Huang Di.When he came to life, he had spirituality and magic power.While he was [still] weak, he could speak.While he was [still] young, he was quick of apprehension.While he grew up, he was sincere and diligent. When he had matured, he ascended to heaven.
分析 :文中描述黄帝的评价词汇有“神灵”“能言”“徇齐”“敦敏”。“神灵”做两个词看,神就是神通,灵就是灵明,特别聪明。“能言”,指会说话。“徇齐”,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敦敏”,非常厚道,而且绝对的聪明。在评价理论中都属于判断系统中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伦理道德对于人或其行为作出的评判,为社会认可。译文当中“spirituality and magic power”“could speak”“quick of apprehension”“sincere and diligent”同属评价理论当中的社会认可,且评价级差一致。由此可以认为此处原作者与译者的评价尺度是一致的。
2.2 原作者与译者的评价尺度不一致
例2. 黄帝曰 : 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也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 ,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Heaven and earth, they are the above and the below of the myriad beings.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yriad beings.
分析 :“变化之父母”译者字面译为“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实际上,“变化之父母”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在评价理论中有积极的判断态度评价意义,理应翻译为“the change of Yin and Yang are the origin off variation. ”而译者并没有把原文当中的评价意义完整的翻译出来。因为文化差异,读者并不能理解父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态度评价意义,从而导致译文与原文产生评价尺度的偏差。
2.3 译者增加原著没有的评价意义
例3.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Yang diseases move up to the extreme [top], and descend.Yin diseases move down to the extreme [bottom], and rise. Hence,if one was harmed by wind,the upper [parts of the body] receive it first. If one was harmed by dampness, the lower [parts of the body] receive it first.
此处原文中省略了较多内容如“极”“上”“下”,若不增译补充则无法完整的表达作者的意思。例句的白话文意思是“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 ;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身体上部首先感受 ;湿邪成疾,身体下部首先侵害。”文树德先生此处增加了“extreme top”“extreme bottom”等表示级差的评价词汇,使得译文增加了评价意义。译者同时增译了“parts of the body”这样的词汇便于读者理解原文所指,降低读者对于中医术语的认知障碍。
2.4 译者减去原著的评价意义
例4.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yriad beings.
分析 :“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治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考虑”,这就包含了评价理论中的判断评价意义,那么恰当的翻译应该是 :“Yin and Yang must be considered while exerting treatment.”然而,译者的翻译却又是按照字面译为 :“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yriad beings. ”,这版译文,绕开原文的治病的根本这层意思,直接译为万物的起源,导致原文的评价意义缺失,甚至可以说是曲解,所以此处有待商榷。
三、小结
《内经》理论 第8篇
1 升降失序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病位在大肠, 究其病因与脾气虚密切相关, 如《灵枢·杂病》曰:“腹满食不化, 腹向向然, 不能大便, 取足太阴”, 明确了大便不通从脾论治的观点。《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 仓廪之官”, 阐释了脾胃统管糟粕的形成和传导。《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食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胃两者在功能上联系密切。脾胃居于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 两者互为表里, 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升降协调气机才能通畅。大肠传导糟粕有赖于气机畅通, 《灵枢·平人绝谷》曰:“胃满则肠虚, 肠满则胃虚, 更虚更满, 故气得上下。”脾虚失于运化, 脾气不升, 胃气不降, 升降失序, 肠胃不得虚满更替, 使气机不得上下。大肠气机不畅, 传导浊气糟粕的能力下降, 使得糟粕滞留肠腑, 不得排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长期思虑, 情志不舒会损伤脾的生理功能, 又如《素问·举痛论》曰:“思则气结”, 长期精神思虑还会使得气机郁结, 表现为脾气虚损, 气机上下不通, 进而引发便秘。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结肠慢传输便秘患者多有焦虑及抑郁存在, 有学者[4]也证实了应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便秘症状。
2 运化失司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 传道之官, 变化出也”, 大肠归属六腑而传化糟粕, 其传导功能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营血的濡养。脾者乃生化之源, 后天之根本。人饮食五谷, 受纳于胃, 全赖脾的运化功能将水谷精微物质消化吸收并转运到各脏腑。《素问·痹论》云:“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 营血化生与水谷之精微物质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 脾虚而运化失调, 营血生化乏源, 大肠缺乏营血的濡养则功能受限。此外, 脾气虚致使营血失于统摄, 妇人可见月经过多。营血耗散过多会进一步加剧脏腑营养缺失。
《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大肠传导糟粕有赖于阳气的推动, 肾阳是脏腑阳气之根本, 大肠得阳气温煦推动, 则糟粕传导有序。《灵枢·平人绝谷》曰:“平人不饮食七日而死者, 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肾阳虽受之先天, 但需后天水谷精微之气不断补充才能发挥功效。脾乃后天生化之根本, 脾气虚弱则后天生化不足, 无以充养先天肾阳, 使阳气逐渐匮乏, 大肠缺少阳气推动, 则传导糟粕无力且缓慢, 糟粕久留肠腑不得排出而生秘结。
肠腑内濡润也是糟粕正常传导的保证。《灵枢·经脉》曰:“手阳明大肠经脉, 主津所生病者。”大肠主津, 有分泌肠液濡润肠道的作用。肠道濡润, 在气的推动下, 糟粕传导通畅。大肠津来源于水谷之津液, 有赖于脾的运化输布, 脾失于运化则大肠泌津无源, 肠道失于濡润, 则糟粕传导不通。此外, 传输便秘患者有长期服用泻药助便的习惯, 此类泻药大多为大黄等苦寒泻下之品, 短期服用可刺激大肠泌津, 增加肠道濡润, 使得排便通畅, 但不解脾虚之本, 长期服食苦寒药物, 反而损伤脾阳, 加重脾虚失运状态及秘结症状。
3 培正治本, 通腑达标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病程长, 以结肠传输动力下降为特点。《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利治其本”, 本病因虚致秘, 以脾虚为本, 秘结为标, 本虚而标实, 但秘结亦可加重脾虚, 两者互为因果, 故当标本同治。《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故治宜培正通腑, 标本同治。培正通腑意在通腑, 重在补虚, 而补虚之法在于培。《说文》曰:“培敦, 土田山川也”, 即培有堆叠累加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概括, 先天之气受之父母, 需要后天的不断补充。《素问·痹论》曰:“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 又曰:“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荣卫的生成皆依赖脾运化功能, 脾虚不运则荣卫生化不足, 内无以濡养脏腑, 外无以抵御外邪, 百病始生, 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皆生于气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中央为土”, 又曰:“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其类土。”《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 通于土气。”古人取类比象将脾胃大肠等生理特性与土进行类比, 发现其中有相通之处, 故补脾当从土。药食进入人体需要脾胃运化来发挥药理作用,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病程长, 机体虚损程度重, 峻补猛药皆使脾虚不受补, 反而加重脾虚, 故补土宜缓。《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 传道之官。”大肠担负传导糟粕的主要功能, 当以通为用。但通腑法宜缓宜润, 切不可苦寒峻下。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效, 是健脾益气的代表药[5]。脾虚不运, 水谷不化, 湿气困脾, 津液不生, 白术可燥湿助运, 湿祛则脾健, 升降有序, 津液自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可改善慢传输便秘大鼠模型的结肠动力。麻仁性味甘平, 入脾胃、大肠经, 富含脂肪油[6], 是良好的通润缓泻的药物。麻仁与白术配伍, 其中麻仁可减少白术之燥, 使燥湿而不伤阴, 白术又可制约滑肠伤脾之弊。笔者在临床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时以白术配伍麻仁为培正通腑法基本药对, 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MUGIE SM, BENNINGA MA, DI LC.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1, 25 (1) :3-18.
[2]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gast 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Process[J].Gasltroenterology, 2006, 130 (5) :1377.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 2013 (10) :605-612.
[4]杨鸣, 郑景华.抗焦虑药、莫沙比利联合使用治疗慢性重度便秘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8 (10) :47.
[5]谢明, 宗可欣, 富波, 等.中药白术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医药, 2015 (2) :299-301.
《内经》理论 第9篇
中医英译的重点在于中医术语的翻译, 中医文献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使译者在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时面临两难境地, 诸如对《黄帝内经》的英译, 西方或者华人译者倾向于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 Veith将“气”译为“breath”, 而李照国采取“译古如古, 文不加饰”的原则, 将气译为“Qi”。中医翻译的难点在于众多中医概念在英语语言中基本上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1]比如阴阳、五形、脏腑、精、气、神、等。李照国对此采取的是音译加注释的方法, 在他看来, 凡是含有国情的概念均应音译, 以利于保持其内涵, 而中医基本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均含有国情, 这是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对中医基本概念英译给出的解释。语言, 特别是语言中的建筑材料词汇, 都有它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 在使用反映相同事物的词汇时, 有时概念十分接近, 但有时也会词义相距很远, 或者是部分接近, 部分不同, 这都取决于文化历史背景的不一。本文将从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对中医术语和基本概念及其英译做一解读, 力求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概述
弗雷格 (Gottlob Frege) 既是现代符号逻辑的创始人, 也是现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是关干语言符号的, 语言符号可分为三个种类, 即专名、谓词和句子, 本文重点讨论专名的意义。他认为暮星 (evening star) 和晨星 (morning star) 的指称虽然一样, 但两者的涵义却不同。[9]同样在汉语中“金星” (Venus) 也不能简单地称作“启明星”。所以一个单独对象的名称可以由几个词或各种不同的指号组成, 意即这些表达式 (或指号、名称) 的指称相同, 指号相异, 涵义也就各不相同;弗雷格同时指出“与一个指称 (对象) 相对应的可能不是只有一个指号”, 因此, 同一种涵义在不同的语言, 甚至在同一种语言中, 是由不同的表达式来表述的, 从而为翻译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意义都有相应的指称, 因此他又提出“对于涵义的把握并不能保证相应的指称的存在”, 比如他指出“离地球最远的天体” (the celestial body most distant from the Earth) 这些词具有涵义, 但指称却不确定。
3.《内经》术语与基本概念的分类及英译
根据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 以及汉语与英语表达方式的特点, 可将《内经》中医术语和基本概念分为如下几类:
3.1 汉英指称相同, 涵义不同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器官等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 但在生理、病理的涵义上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可能包括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也可能分散在中医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因为脏腑在中医学中不单单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 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比如“心”既是血液循环的中心, 又有藏神、主汗液、开窍于舌等方面的生理功能, 所以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心”除代表解剖学中的实体外, 不能完全和西医解剖学上的心等同起来。由此说明, 中医中的五脏与西医对应的概念虽然指称相同, 涵义却有所差别, 然而在目前《内经》翻译中, 无一例外将五脏器官译为“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医对照国际标准》给出的翻译也是如此。参照李照国《素问》译本, “心”译为“heart”, 注解中并未对“heart”做进一步解释, 但是他本人确实是意识到了“心”在中、西医中的意义不同, 遗憾的是并未在注解中体现出来。朱明在译本第二章引言中也指出了该问题“accurately speaking, the concept of zang-organs in TCM includes not only the materialistic viscera but also relevant functions.”而罗希文《素问》译本则在引言“theoretical system”一章就具体指出了“the heart in the conception of vicseral manifestation is different than the“heart”in its atonomical sense…”[5]Veith与吴氏父子父子译本显然也是直接将“心”译为“heart”, 并无任何解释与说明。这样的翻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因为“心”这一概念在中西医中指称对象是相同的, 西医一般采用的是“心脏”这一术语, “心”和“心脏”在某些功能, 即这两个术语本身涵义方面是有所区别的。语言毕竟是趋向于经济原则的, 对于这类指称相同, 涵义不同的术语用英语已有的词汇翻译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在前言或者注解中做一说明, 才不至于使读者造成概念上的误解, 否则中医的基本概念就逐渐会在翻译过程中变得不伦不类。类似的概念也包括病名的翻译, 如中医所指的消渴病概念远远大于“diabetes”。
3.2 汉语指称不定, 汉英涵义不同
精、神的概念就更复杂一些, 首先在汉语中它们并无固定指称, 比如“精”既可以指生殖之“精”, 也泛指一起精微物质, 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物质。神广义之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包括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 狭义指心所主之神志, 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引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起居有常, 不妄劳作,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为例, [3]来分析不同版本英译:
因此中医翻译难在对于这类汉语中指称不定的术语的翻译, 最佳方法是首先对原文解读正确, 然后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找出目标语中对应词汇, 必要时需要注解说明。
3.3 汉语中有涵义, 无指称类, 而英语中无指称
比如《内经》中最基本的概念气、阴、阳、三焦、命门等。这些术语本身就是一些概念, 无固定指称或者根本无指称, 比如, 气, 在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 被引进医学领域之后, 中医学中就有了气的概念, 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如脏腑之气, 经脉之气等。阴阳则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三焦是六腑中的一个器官, 在《难经》中有“有名而无形”之说,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 决读之官, 水道水焉。”[3]即水液的升降出入, 皆需三焦疏通水道。“命门”首见于《内经》《灵枢.根结篇》说:“命门者同也。”[3]针灸学中命门是作为一个穴位命名, 作为内脏, 命门具体所在部位和功能还无统一看法。这些术语在西方人眼中是连概念都没有的, 更无从谈指称与意义了, 所以翻译只能是规定性的, 然后加以解释。《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将其各译为“qi, yin, yang, triple energizer, life gate”。中国译者基本是采取异化译法, 即拼音加注释, 或在前言或注解中附注说明, 西方译者Veith译为“breath”, 吴氏父子译为“energy”, 都采取了归化译法。除此之外针灸穴位名称的翻译也是难点, 外国人学习针灸并非通过学习中文或外语翻译, 而是通过国际代码来认识穴位和寻找穴位, 而中国医师则是牢记穴位名称来进行临床实践的, 这样势必在国际交流中造成沟通障碍。对此已有研究者论述, 此处不赘述。
因此对于在中医中无指称有涵义, 而在英语中无指称无涵义的术语翻译也是一个难点, 目前认同的译法是译文加注释,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这些词汇进入到英语中作为固定词汇进入英语词典中后, 其翻译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词典编纂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深层涵义进行详细说明, 否则会使中医术语失去内涵意义, 中医文化也会在“中医西化”中被误读。
3.4 汉英涵义指称相同
这类词汇为数不多, 如女子胞, 小心 (心包络) 。《内经》曰:“七节之旁, 中有小心, 此处两肾所寄。”王冰训“小心”为心包络, 故云“新校谓真心神灵之宫室”, 杨上善则谓小心为肾。[7]故李译为“the small heart”, 在注解中对“小心“的不同理解做了说明;吴译本为“the refined substance of kidney”, 目前“小心”一次在中医概念中已经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心包络”, 其翻译也无非议, 即“pericardium”, 似乎由此已对“小心”的所指有了界定。女子胞出自《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又名胞宫, 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故译为“uterus”或“womb”。这类经过进一步订正的术语中西医中指称及意义都相似, 一般是不会产生歧义的, 因此也是最容易翻译的。
结语
《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 因此《内经》中的术语构成了中医学说的基本概念, 目前对《内经》翻译的研究大多是从西方翻译理论方面展开的, 然而笔者认为, 首先从最基本概念的订正入手并且审视其翻译正误对能否准确体现中医核心理论是关键, , 直接影响世界对中医的理解, 切不可使中医核心词汇和基本概念在不断地英译中失去了最基本的涵义。
摘要:本文借用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对《内经》基本名词术语进行分类, 通过分析其在汉语与英语中指称与涵义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指出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产生的分歧是由于对某些术语理解不当而造成的, 最后提出从对《内经》基本概念的订正入手审视其英译正误对能否准确体现中医核心理论是关键的一步, 从而直接影响世界对中医的理解, 切不可使中医核心词汇和基本概念在《内经》重译中失去了最基本的涵义。
关键词:涵义与指称理论,《内经》术语,解读
参考文献
[1]李照国, 刘希茹.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年, 总序第19-20页, 正文第3-5页.
[2]吴连胜, 吴奇.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 第7-8页.
[3]《黄帝内经》 (影印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 第8-9, 25, 226页.
[4]朱明.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9年, 第284-285页.
[5]罗希文.Introductory Study of Huangdi Neijing[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年, 第89-90页.
[6]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 第2-3页.
[7]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 第219页.
[8]郭蔼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 第1页.
[9]陈晓平.符号的涵义与指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5) :24-31.
《内经》理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