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简介范文
鲁迅故居简介范文(精选7篇)
鲁迅故居简介 第1篇
鲁迅故居在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19号(今鲁迅路2阗号)周家新台门内,1988年1月13日公布。
鲁迅故居所在的整个新台门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 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鲁迅故居后园是百草园,原是周家与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园,面积近2000平方米,童年时代的鲁迅常在这里玩耍,捕鸟。绍兴东昌坊口11号(今鲁迅路198号)是私塾三味书屋,12岁至17岁的鲁迅在此读书。 鲁迅故居几经修葺,恢得了旧貌。
【主要景点】
老台门
在新建的鲁迅纪念馆陈列大厅的东首,就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 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它仿佛是三张巨大的名片,展示着主人的身份。匾额的两旁各有一行泥金小楷:“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和“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
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第三进是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儒家以孝为本,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 .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
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清朝乾隆十九年,周家七世祖周绍鹏购得绍兴城内覆盆桥赵氏住宅,经过大规模的改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台门宅院,这就是周家老台门,从此,覆盆桥周氏在老台门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无名的《鲁迅的家世》中记载:“覆盆桥房最有钱的时候,三个台门共有三千多亩田和几爿当,”其实老台门和房的田产还不止这个数字,而且虽然经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冲击,和房仍是十分富有。但和房到第十世时,没有儿子,根据“小绝长顶”的族规,便向智房要了一个,承继下去,这就是鲁迅曾祖父的幼弟,以后被统称为“十五老爷”的周以坶。在覆盆桥周氏中,惟独和房单丁独传,因此资产集中,最为富有。因为和房曾经营商业,所以那一房又特别称为“和记”。鲁迅家虽与老台门的和房辈份相去甚远,但血统却是很近的。鲁迅祖父周介孚出狱后,常到老台门找这位亲胞叔谈天。
一直以来,周家老台门为周氏族人居住,保存完好。建国后,老台门被国家收购,拨款加以修葺。先后曾为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所用。老台门现以恢复了旧日样貌,里面的陈列是以周家老台门的建筑格局为基础,周家鼎盛时期的面貌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向游客充分展示了清代绍兴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 (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第一进,即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此匾用来光耀门楣,并表示着寿家人曾经出过举人,是户书香人家。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我们把它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游客可以在这仿真的书屋里坐一坐,体验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后边金柱上挂着对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德行、言论的赞颂抱对一副:“道义嘉谟见风骨,箴言懿德泽桑梓。”
穿过天井,即第三进--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 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于寿镜吾先生教学很严谨,他每年只收八个学生,认为多收了教不过来,所以他的教学收入很有限,因此,我们看到的卧室摆设超过了当时寿镜吾先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其实他过着更为俭朴、清苦的生活。
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现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县学、越中书院和越中学塾”三大块内容。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
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他学习,就要求老师更换位置,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
鲁迅的求知欲很强,他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唐诗》以及汉魏六朝辞文和其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之外,还找了许多课外书来读,如《尔雅音图》、《癸巳类稿》、《诗画舫》、《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等。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使鲁迅受益匪浅。鲁迅在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小园,南北不过两丈,东西一丈多宽,后壁上挂有署名赵孟頫的“自怡”匾额一块,在亭外粉墙上还有寿镜吾之父寿云巢亲笔题写的一首四言诗:“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岂容轻失?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园内有桂花树、腊梅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他们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
鲁迅曾经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与我毫不相干。”然而尽管如此,鲁迅对三味书屋仍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它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
三味书屋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保存十分完好。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都是当年的原物。建国后,三味书屋主人的裔孙寿积明等将它慨赠给国家。三味书屋作为国家重点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并成为鲁迅纪念馆的一个重要开放场所。
新台门
覆盆桥周氏房族由于嗣续繁衍,生齿激增,老台门房屋已不敷使用,
在清朝嘉庆年间,周家在老台门以南、以西各购建住宅一所,称之为过桥台门和新台门。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 4000 余平方米。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则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鲁迅故居临街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出入的地方。从黑色的台门进去,穿过小天井,是一间泥地的台门间,系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那里陈列着轿和橹,其中轿杠系鲁迅家的原物。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口水井,它亦是当年的遗物。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即由此而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听他的继祖母蒋氏给他猜谜,讲故事。
过了桂花明堂,便来到了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辛亥革命期间,他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系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
穿过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东首前半间是客厅,俗称“小堂前”,是鲁迅家吃饭、会客的地方。鲁迅在绍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这是鲁迅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周伯宜(18611896),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他常借酒消愁,后为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死时年仅36岁。
小堂前后面一板之隔为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 1943),绍兴乡下安桥头人。她性格和善而坚毅,原先不识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卧室南边放着一张大床,系鲁瑞睡过的原物。靠北窗的桌子上陈列着鲁瑞做针线活用的生活匾、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线板等物,其中的一只袜船系当年她给工友王鹤照亲手缝制的原物。
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的继祖母蒋氏的卧室。继祖母蒋氏(18421910),绍兴偏门外鲁墟人。蒋氏性幽默,侄孙辈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蒋氏卧室后面是过道,有楼梯可上。
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朱安(18781947),绍兴城内丁家弄人。她是个旧式妇女,缠足,思想比较封建,与鲁迅在思想、情趣、文化爱好等方面都相去甚远。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奉母亲之命回绍结婚。鲁迅对朱安无爱情可言,他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婚后没几天,他便又回到日本东京。从此,鲁迅和朱安做了一生的挂名夫妻,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朱安嫁到周家后,一直与鲁迅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辈子。
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那是当年的“忙月”(季节工)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庆,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除了做农活外,还有一手竹匠手艺。他经常到周家来做忙月,如种地,晒谷,修制竹器家具等。他曾为少年鲁迅做过一些竹器玩具,鲁迅十分喜爱。活忙不过来时,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小鲁迅年纪相仿,“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好朋友的。运水教鲁迅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 年,鲁迅在创作著名小说《故乡》时,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灶间北首,还有三间小房,这是在1981年纪念鲁迅百龄冥诞时,经过认真考证后修复的。当年“忙月”章福庆在这里劳作、生活,东边一间是他的住所。西边一间是堆积间,里面存放着稻谷及牵砻、风车、竹簟、锄头等农具杂物。中间一间是过道,有门通向百草园。
1918年底,经过新台门周家六房共议,决定将整座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邻朱姓。朱姓在购得新台门后,大兴土木,将新台门连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变原有结构,拆掉重新建造。因此,新台门大部分房屋面目全非。万幸的是,位于原台门西面的鲁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2003年10月,新台门改建部分作复原陈列,周家新台门这座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又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复原后的周家新台门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侧厢及杂屋等组成。台门斗内隐门正上方悬鲁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一块。第二进“德寿堂”,为三开通间的大厅,是新台门整个房族公共活动的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与周家各台门一样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匾下挂“松鹤图”大堂画一幅,并配对联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两旁柱子上有楹联二副:“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东西两侧则挂有红木嵌大理石“挂屏”。第三进“香火堂”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周氏房族兴衰”。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展示了周氏(鲁迅)家史,揭示绍兴周氏发展、壮大、衍变、式微的轨迹,重点介绍鲁迅祖父周福清、祖母蒋氏、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亲属的生平事略,及他们对鲁迅一生产生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鲁迅与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鲁迅与周建人”同样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的陈列方式,展示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的关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学时期与鲁迅的关系,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绩。周建人部分,则重点介绍鲁迅对其的关怀、培养,及其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历程。
百草园
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它为新台门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关于百草园的详细情状,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交通信息】
鲁迅故里景区,地处绍兴市区中心地带(鲁迅路与延安路交接口),是市区内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景区。作为绍兴对外文化宣传的主要窗口,鲁迅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广大游客。到鲁迅故里景区的交通非常便捷。每天都有数班车自各地直达绍兴。从杭州、宁波、上海的快客分别是20分钟、40分钟、 50分钟一班;在市区内以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另外在景区内还可以乘坐绍兴特有的乌篷船游览各个景点。
鲁迅故居简介 第2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祖籍河南正阳,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绍兴鲁迅故居风水浅析 第3篇
1. 四水环抱气脉通畅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选址常以水为龙脉。《水龙经》云:“有水就水, 无水依形, 平洋之地, 以水为龙。水积如山脉之住, 水流如山脉之动。水流动则气脉纷飞, 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大河类干龙之形, 小河乃支龙之体。后有河兜, 荣华之宅前逢池沼, 富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 堆金积玉。”如图2 所示, 鲁迅故居前有张马河迎朝, 后有咸欢河兜抱、左右由庙河、府河环绕, 张马河与咸欢河由府河分流而来流至庙河向北流去。这种区域格局使整个鲁迅故居处在众活水环抱之中, 实乃生气融聚之地, 气脉畅通之处。
2.“土”形之宅显富贵
“土”形宅, 即前窄后款的宅基。紫荆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中国最为典型的“土”形宅。
如图3 所示, 鲁迅故居由前部的新台门建筑主体以及后部的百草园构成, 如果将这两部分单独观察, 我们发现正好是两个“土”形。风水学上认为土为五行之尊, 居中而统四方。《三元经》云:宅基地势、宜端正广大, 前窄后宽, 两边有斜墙如棺材形, 为紧口宅基, 多入少出, 主富贵。
鲁迅故居宅基由两个“土”形构成, 更加有助于“纳”气, 多入少出, 是富贵之宅。
3. 东南附房引得紫气东来
鲁迅故居由前部的新台门建筑主体以及后部的百草园构成。从图1 我们看出整个故居东南方临河有平屋三间与楼一座, 与主体宅基隔街相望。我们这里将这三间平屋与楼称为附房。此处的附房看起来与主体方正的新台门建筑有点格格不入。是此处原有空地而因地制宜, 还是刻意营建?为什么附房在东南方而不在西南方?如果此处附房是刻意营建, 那么会对鲁迅故居风水格局产生什么的作用?
风水学诉求人与天地的和谐, 讲究平衡, 因此住宅大门大小应与住宅大小保持匹配与和谐, 大宅开大门, 小宅开小门。鲁迅故居主体建筑虽然开了一大一小两个大门, 门开得再大, 相对整座建筑来说, 还是小。东南出附房的营建, 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附房临河的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门”, 这个“大门”大小与附房显得十分协调。再者此处正是张马河自西向东流向庙河的必经之地, 气脉通畅。这个附房的营建使鲁迅故居所纳之气在此有了回旋与停顿, 过滤掉污浊之气, 引得紫气东方来。
总结来看, 东南处附房的营建起到了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纳气过滤器。过滤掉河道中纳入的浊气, 再源源不断输入到新台门内部。
二、玄关。此处附房的设计就像现代装潢设计中的玄关, 使得新台门主体建筑藏风聚气, 隐而不露。
三、张马河与附房五行相生。附房处于整个建筑东南方, 五行属木。张马河五行属水。水生木, 张马河更加有益于附房的纳气。如果附房建在西南方, 五行属土。张马河五行属水, 那么土克水, 这极不利于附房纳气。
4. 三元五行的营建理念
绍兴鲁迅故居的建筑格局为三路五进。三路即左路、中路、右路, 对应风水学上天、地、人三元, 该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在探讨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五进院对应风水学上的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鲁迅故居每一路上的建筑都有相对独立的院落构成, 共五进院。从图中我们看到第四、第五进院面积明显小于其他三个院落, 为什么不设计成四进院或六进院来保证每个院落面积的一致性?显然鲁迅故居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营建理念, 将天地人三元灌注在建筑营建中。
5. 坐坎向离延年宅
第一, 对鲁迅故居进行八卦定向。以鲁迅故居 (立极点) 中心位置格定八卦。鲁迅故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八卦之中, 北为坎卦, 南为离卦, 也就是说鲁迅故居为坐坎向离宅。
第二, 对鲁迅故居进行九星定性。从坎宫飞布九星到离宫, 朝向方离宫所飞临的九星是延年星。
因此, 从风水学上讲, 鲁迅故居属于坐坎向离延年宅。
6. 五进院九星五行解析
通过竹节贯顶法确定鲁迅故居五进院的九星五行。竹节贯顶具体方法为将飞临宅向 (南方) 的九星五行作为第一个进院的五行, 通过“相生相克原理”和“吉不生凶、凶不生吉”原理飞布至每一个进院。由此得出, 第一至第五进院分别飞临延年金星、六煞水星、生气木星、五鬼火星、祸害土星。
第一进院飞布的九星为延年金星, 性吉之星。风水学的终极目的是趋吉避害, 如何助吉伏凶成了关键问题。从方位上看, 延年金星飞临的离宫八卦五行属火, 火克金, 这颗吉星受到了克制。严格意义上讲第一进院由街道构成, 街道五行属土。五行的特征之一是“贪生忘克”有了此处的土, 离宫的火就会贪生土而忘了克金。一方面解决了第一进院延年金星受克的问题;另一方面, 离宫贪生的土又加强了整个鲁迅故居“土形宅”土的力量, 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进院飞布的九星为六煞水星, 性凶之星。《河图》云:天三生木, 第八成之。三数五行属木。第二进院有正厅三间, 正是为了体现五行中的“木”。一方面, 因水生木, 飞临第二进院的六煞水星被木所制伏;另一方面, 此处的木又极大加强了第三进院性吉的生气木星的能量, 可谓化凶为吉。
第三进院飞布的九星为生气木星, 性吉之星。《阳宅十木》云:“凡吉星所临之方, 宜高大、宽广, 而吉更吉。”在第三进院的右侧是鲁迅故居建筑体制最大的大楼屋五间。风水学上把建筑高大又有木星飞布的院落称做“木星得位”。加之第二进院纳入的木能量使生气木星吉星更吉。
第四进院飞布的九星为五鬼火星, 性凶之星。《阳宅十木》云:“凡凶星所临之方, 宜矮小、狭窄, 则凶不凶。”从平面图中看出第四进院的石名堂相对其他四个进院来说明显窄了很多。当初营建之时就是为了制伏此处的五鬼火星, 使凶不凶。
第五进院飞布的九星为祸害土星, 大凶之星。一方面, 从平面图中看出第五进院 (天井) 相对其他四个进院来说是最小的。因为后方就是开阔的百草园, 第五进庭院完全可以做得更大。体制最小理由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为了制伏此处极凶的祸害土星, 使凶不凶;另一方面, 《地理全书·阳宅大全》云:“木形之宅, 似树干直立或横卧, 其形高大直长而条达。”第五进分布着规整的17 间平屋的。从整体上看, 这17 间平屋是一个笔直、横长的构造, 五行属木。因木克土, 大凶的祸害土星被这里的木形平屋所制伏。通过建筑体制的缩小以及木形平屋的构建完全克制了大凶的祸害土星, 可谓是双保险之举。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营建过程中包含着风水的思想, 本文以绍兴周家新台门出卖给东邻朱家前绘制的平面图为研究对象, 从周边环境、宅形、营建理念等对绍兴鲁迅故居进行风水浅析。
走访鲁迅故居 第4篇
屋前是一颗枣树,赤裸裸的一副狰狞样,几根低压着的树枝上冒出几片发黄的叶儿,有些颓废。粗壮的树干上满是窟窿,但它那么直挺,默默地直刺天空。
不知走到了哪里,一转角,只见几朵刚开的粉杏儿,优雅地躺在树梢上。春天的痕迹竟躲在这个角落里!低矮的道墙旁有几棵修竹,清脆的绿十分养眼,微风徐來,它们随风摇曳,兼以“沙沙”伴响。风停后,又恢复了原來的缄默,静静地立着,给人一种别致的美。
再前面便是百草园了,一进门,只觉眼前一片新绿,却让我浮想联翩。那仿佛隐藏在油菜花后的蟋蟀,扭动着身子的百脚蜈蚣,浑身黑黄的“放屁”斑蝥,都出现在我的眼前,还有那耸立在墙边的高大的皂荚树,树下缠绕着的木莲藤和何首乌藤,紫红的桑葚,珍珠似的覆盆子,倘若口渴,可以摘來吃,酸酸甜甜的。
走过百草园,眼前便是一座嶙峋的假山,仿佛是一只沉睡着的猛狮,凹凸不平的沟裂是它暴跳着的青筋,身上虽爬满蜘蛛网,长满裂纹,但是每根“骨头”依然那么坚硬,它目光灼灼地望着远方,矢志不渝!
转身绕过一堵墙,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水榭庭院,中间是一个戏台,远远望去恍若人间仙境,耳边传來悦耳婉转的唱戏声和悠扬的笛声。眼前,一个个技艺娴熟的演员翻着筋斗,舞着刀剑,腾身百变,颇有一番江南味儿。回想鲁迅儿时喜欢看的迎神赛会、社戏的场景,便清楚搭着戏台的缘由。
故居的尽头是一条河,望着碧绿的泛着微波的河水流向远处,不禁想起了那张消瘦枯黄、却又透出刚毅和坚强的面孔……
(指导老师:莫爱琴)
老舍故居简介 第5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老舍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院中的柿树也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小院因此得名。
鲁迅生平简介 第6篇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生平事迹: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3.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24、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鲁迅简介 第7篇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1902年公费至留学,原在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故居简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