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精选14篇)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第1篇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说,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因为通过博物馆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了解它的悠久历,,风土人情,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等。.想想的确是这样,博物馆记载了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记载了一个城市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作为甘肃省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的兰州,其博物馆一定有太多的宝藏和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原为白衣寺故址,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市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区:“兰州历史文物展”和“馆藏书画精品展”。走进市博物馆的“兰州历史文物馆”展区的那一刻不由得就被一种浓浓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同时又不枯燥无味,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样。这里展出了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陶器,白衣寺塔藏文物,佛教造像,铜器,东汉明器等文物200余件,着重反映兰州远古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明,启迪人们对兰州黄河文明的认识和热爱。每一件展品都做得形象逼真,佛教塑像更是具有特色,就像真人在那战着一样。有一件展品特别引人注目,也是马家文化的代表作,其造型为奇特的喇叭形,听解说员说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以瓦为框,以革为面,可击也”的土鼓,是所有中国膜鸣鼓的母胎。该器物主要由喇叭形的大头和呈罐口、盘口造形的大小头以及长形圆筒状的中腔三部分组成,前后贯通。部分器表施有黑红相间的网格纹、锯齿纹、漩涡纹等彩陶
纹饰,具有较明显的马厂类型文化之早期特征,有的还保留半山类型文化晚期风格。每一件展品都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瓷器上面的花纹同时也反映出在儒家孔子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人民追求自然与人混为一体的理念,追求天地人和,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j走进“馆藏书画精品展区”,到处弥漫着书香气息。陈列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现代知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也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无论哪一幅作品,上面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苍劲有力,表现出陇上书画的艺术魅力。里面陈列的一些画有的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每一件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件汉代出土的书法作品,虽然历经千年,但是字迹仍然那么清晰可见。表现出我国造纸术历史悠久和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作品的热爱和欣赏!
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相比更胜一筹,它是一所位于中国甘肃的综合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在这里都有丰富的收藏。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它有“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三个常设主题展览,每个展区都各具特色。
走进“甘肃彩陶”展区的那一刻,立即被这里各种各样的彩陶吸引住了,乍看一模一样,仔细瞧却各有特色,其类型众多、器型丰富、制作精致、图案绚丽、艺术价值极高。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最引人瞩目的有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著名的大地湾地画。这里的一切不由得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千年的文化仿佛出现在眼前。“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集中展示了420余件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望着这里的一切,面前似乎出现了一缕缕的驼队从这里经过,每个人都精神焕发,每个骆驼都膘肥体健,伴着阵阵驼铃向前方走去…“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惊叹,在这里,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展现的如此淋漓尽在,也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第2篇
一、活动名称
名称:参观赣州市博物馆
二、活动目的目的:为让学生党建成员更好的了解赣南的历史,对赣南特有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勉励大学生的爱国热心,发扬爱国热情,展现我学生党建成员的青春风采。
三、活动时间
时间:待定
四、活动地点
地点:赣州市博物馆
五、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党建联合会
2、承办单位:学生党建联合会学习部
六、活动对象
1、学工办老师
2、学生党建全体成员
3、学生预备党员以上人员
七、活动具体内容
1、前期准备
(1)草拟策划书
(2)主席团进行审定修改和定稿、召开相关会议讨
论。
(3)下发相关通知,准备照相及其相关设施。
2、活动流程
(1)集合、坐车到达赣州市博物馆(时间待定)
(2)全体人员到达后在馆外合影留念
(3)在老师的带领下进馆参观
(4)出海报进行参观博物馆总结
八、活动人员安排
1、党建学习部进行策划、安排活动。
2、宣传部进行海报宣传、拍照。
3、学生党建其他部门负责后勤。
九、经费预算
活动经费:
十、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增加了学生党建成员对赣南从远古时期到民国,从赣南人民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其爱国爱党的热情。与此同时,此活动增进了学生党建成员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党建的战斗力,为学生党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文社科学院学生党建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第3篇
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 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 先后有20 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中原大地, 数千年来居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更是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举世闻名的中华古都,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 同时还拥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等古都。可以说, 河南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化程度加快, 中西方文化交流加深,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热爱中国, 并积极投身到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博物馆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综合场所, 其解说词的译文对中国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中外文化背景与思维习惯的差异, 解说词的译文问题上显得尤为明显。首先从西方观众视角解读中国博物馆解说词的得失。
一、中西方思维差异
那么, 中西方思维差异究竟是什么?笔者举例:美国的弗洛姆和日本的铃木大拙认为“西方的心灵更倾向于分析性、客观性、概念化, 而东方的心灵特点则可以概述为综合的、整体化的、主观的、直观的。”左庵写道:“在思维方式上, 西方文化如同直线切划, 细分明析, 注重抽象推理;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 综观合察, 寻求直觉顿悟。”早在1898 年, 严复先生在《天演论》卷首“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一标准的影响之大, 成为评论翻译者水平的唯一标准。然而文物翻译不同于公文、外交等其他行业翻译, 具有相当深厚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 既要翻译其躯体又要翻译其灵魂。既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观念, 在翻译中遵守的“信、达、雅”原则不能完全在文物讲解词翻译中展示。
二、国内博物馆译文现状
作为一名河南地区博物馆的外语讲解员, 肩负着对河南文物文化对外宣传和传播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 不仅担任博物馆的英文讲解任务, 同时还有馆内的英译资料的翻译工作。这不仅仅是把英文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就能一劳永逸, 还要不断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在做翻译工作的同时对以下博物馆译文的普遍问题感同身受。
(一) 字母大小写混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大小写。有的译文把首字母大写, 有的是大小写混写。究竟什么时候该大写, 什么时候该小写, 都显得没有规矩可言。中国是个礼仪之邦, 除了言行举止得体, 还要书写统一规范。博物馆活动宣传的大型展板或标语文章中时不时会出现字母大小写混乱的问题, 着实是个门面问题。
(二) 音译文没有注解。中国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博物馆里的文物自身带有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一特色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所以一些文物很难找到对应的或专有的英文词汇, 接下来只能考虑选择音译法用来翻译。往往单纯的音译让外宾不知所云, 不知何物, 离文物英译的最终目的渐行渐远。
(三) 选词不恰当。在翻译一些专有名词上, 如果词语选择不妥, 意思也会大相径庭。例如, “瓮”一词orn, urn都代表, 在一些博物馆展板译文中都出现过。又如, “龟甲”一词tortoise shell, turtleback都代表, 同样在博物馆展板译文中都出现过, 但哪个更为准确、严谨呢?
(四) 译名使用不规范。如果博物馆中同类文物译文截然不同, 对于外宾来说会认为他们不属同类文物, 理解上会产生误区。如, “铜器”一词有多种翻译bronze ware (object) , brass ware (object) or copper ware (object) 等。究竟使用哪个最规范?至今也说法不一。
综上所述, 文章作者归纳了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尽可能使用现有规范的统一翻译用语, 力求译文措辞精准, 短小精悍, 异化与归化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对等, 在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译文个体优美。笔者认为文章作者总结得恰到好处, 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自身工作实际来看, 国内的英文解说词通常采取在原文基础上对照翻译的办法。而国外博物馆的英文解说词采取信息补充的方式, 提供关于展品的更多内容 (涉及名称、时间、来源、大小等信息) 。以西方人的观点和角度出发, 按西方人思维和阅读习惯, 结合两国文化恰当增减重要及非重要信息, 达到异化和归化的结合。
三、启发
(一) 提升翻译人员翻译水平, 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翻译人员是翻译工作的核心。大部分人认为会外语就能做翻译工作, 实则不然。作为翻译人首先要对中国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有基本乃至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对历史文物翻译的特点有明确的归类, 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对有效的文化信息进行筛选, 贴切用词, 提高翻译质量。
(二) 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和扶持文物翻译工作, 内外兼修。对内, 给予文博行业专业人员以更多对外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从西方文化角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掌握翻译技巧, 把握用语习俗, 将相关专业人员推进国际化专业人才进程。如果说一味要求译者一字不落地翻译, 而业内人员不具备一定的翻译常识, 遇到不可翻译不易翻译的内容无从下手或弃之不理, 有可能对翻译工作造成损失和影响。对外, 翻译工作就是民族文化传播工作,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指定专家对官方媒体、网站、刊物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给予指正, 使官方媒介引领行业翻译规范化, 有力推动城市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三) 提高讲解员的外语讲解水平。一直以来, 国内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很少有国外学习的机会。凡大都市或省级博物馆的外宾接待量尚可, 仍有相当部分地区博物馆受到外国观众参观量少的制约, 导致外语讲解员平时缺乏语言环境和交流对象, 又少有和同行们交流的机会, 存在讲解员缺乏经验和历练, 外语讲解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这种不足说明一部分博物馆的外语讲解员缺乏日常口语练习, 只停留在外语讲解词的书面表达, 还没转换到口头表达的境遇。更别说新生词汇、俚语、习俗用语的使用了。目前, 除了个别博物馆组织与国外的业务、活动往来外, 国内应设有专业组织机构组织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出国交流实习, 为他们搭建一条外语讲解员业务交流学习的渠道。
(四) 由专业翻译人员负责印刷排版校正。对外宾来说讲解词的译文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快捷途径, 是面对面的交流, 是翻译工作成功与否的最终关卡, 十分重要。往往因为排版印刷人员的工作失误或翻译业务的不熟练, 导致错误译文直接面世, 这样的译文还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阻滞了文化传播。即便发现不妥之处及时纠正, 因博物馆是公益性公共传播场所, 也会持续造成一定范围的不利影响。因此, 排版印刷人员一定要由专业翻译人员负责, 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国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9 (3) :74-77.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第4篇
整个山洞长600多米,内设地震知识壁画、甘肃地震、国外地震、文物史料、“5.12”地震、勇闯无人区、抗震设防、地震仪器等分馆。
洞门口的石碑上,复刻着世界上最早的地震烈度图,相当珍贵。公元1815年,山西省平陆县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震后,皇帝派钦差那彦宝视察灾情,他用了整整68天把平陆县及周边十几个县的受灾情况绘制成图,并附于奏折之上。由图可知,震中平陆县受灾情况较严重,周边县区受灾情况则相对较轻。
地震知识壁画是馆内颇具分量的展区,整个壁画长104米,绘制了80多幅古今中外有关地震的故事。你可以借此生动了解很多知识,比如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震前动物会出现宏观异常,如鸡飞狗跳、羊不进圈、牛不吃草等;如果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紧接着左右摇摆,此为近震,应采取避震措施;如果只感觉到左右摇摆,即为远震,大可不必惊慌。
在博物馆内,你还可以看到因地震而发行的货币。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造成23.4万余人死亡,由于波及范围非常广,许多国家、地区都有监测到,因此也被稱为“环球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甘肃天水受灾严重,造成钱荒。政府以工代赈进行救灾,驻防天水的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开炉仿造四川铜币,以代使用。因其质量粗糙,被群众称之为“沙板”,几年后又购机器开始机制铜元。这是唯一一次因地震而产生的货币,价值不言而喻。
馆内陈列的“碳化断层泥”堪称镇馆之宝,这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的断层混合物。所谓碳化断层泥,是地震发生时,断层高速错动,产生高温、高压,把断层混合物燃烧碳化而成的,在国内外也实属罕见。
不仅如此,你更有机会一睹“我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真容。此图是解放初期,由我国专家和前苏联专家共同研究绘制的,一共两张,一张在苏联专家撤离时被带走,馆内展出的是仅存的一张。烈度区划图是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烈度每提高一度,建筑成本就增加15%~20%,目前我国使用的已经是第四代烈度区划图。
作为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还肩负着地震监测任务。博物馆地表为基岩,恒温干扰小,观测条件极佳,因此在馆内架设了多台仪器,其中就包括长水管倾斜仪。整套仪器南北长22米,东西长近70米(规格在国内属较长型,水管仪越长精度越高),并于2004年升级为数字化。水管倾斜仪主要监测地壳的细微倾斜变化,是一种用于长期观测的前兆仪器。
博物馆副馆长雷麦莉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建筑侵入到我们的生存空间,历次震害表明,夺命的常常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本身。“我们希望用陈列的方式,让更多人直面灾难,了解灾难,并在灾难突然降临时懂得如何自救与逃生。”
名 称: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西路348号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3:00~16:30
联系电话:0931-7670878,7676717
门 票:免费参观
衢州市博物馆之旅800字作文 第5篇
我在衢州修文物,哈哈,当然不是我们来修这个文物,但是我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文物工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产生。这些文物可是国家至宝,而很多的文物需要技术人员来维护、修护,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大的耐心、精力才能完成。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新华小记者“我在衢州修文物”的活动现场看看吧。
我们来到博物馆,首先见到的是又热情又有亲和力的程阿姨,她向我们小记者介绍博物馆的概况,并讲述了我们今天的活动的安排。首先带我们了解瓷器,程阿姨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瓷器的知识,这里的瓷器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当然程阿姨给我们一个任务:观察这些瓷器有没有裂纹。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这些文物上都有很细小的裂纹,有些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程阿姨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经过修复师修复的样子。哇!这些修复师肯定很累,因为这需要很专注、很仔细呢。
嗯!一股木头的香味迎面扑来,这是博物馆的三楼的古籍库房。程阿姨帮我们打开了第一个柜子,“哇!好多好多古籍呀!”我惊叹道。柜子里的古籍让我们数都数不清楚,这里面包括已经修复好的,还有一些没有修复好的书。通过程阿姨的讲解我了解了修护这些古籍是一件很漫长很枯燥的事情,他们甚至要花上整整一年才能修复好一册200页的古籍呢,我的.内心已经不由自主的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体会古籍修复的困难,程阿姨带我们走进了实践空间――体验古籍装订。我们来到了工作台,里面的东西可真多啊,有放大镜、纸片、薄纸、印刷纸、浆糊……告诉你们我们还尝了浆糊呢,这可是用纯天然的大米调至而成呢。接着老师为我们细致的讲解每一个步骤,小记者们各个听得聚精会神,大家都跃跃欲试呢。首先要在书上面的黑点上打上四个洞,这个每张纸可一定要对齐哦。然后我们穿针引线,手要稳、眼要准,对准针孔一穿而过。“你们可不要把针和线穿错地方了,不能把针和线穿的第一个洞里,而是要穿在右边第二个洞里面,这样才能做好。”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说着注意事项。我们左缝右缝,上翻下翻,从一开始的笨拙到后面的灵巧,啊!一本书终于做好了!我们花费了将近一小时呢,可真是不容易啊,告诉你们这个打绳结也是有讲究的哦。
近代史-郑州市博物馆实践报告 第6篇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______ 提交时间: 2012—2013 学年 第 2学期
关于郑州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的考察报告 调查时间:4月21号
调查对象:河南xx大学、郑州博物馆 调查方法:问卷的发放填写以及访谈 调查人员:本组所有成员 调查分工:
问卷的制作:xxx 摄影:xxx 问卷的发放:xxxx 访谈记录:xxxxxx 材料分析:全体成员
前言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学校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能力,特开展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小组由八位成员组成,于4月21日早上在学校随机的选择一些同学进行访谈,下午前往郑州市博物馆进行了实地的调研考察,参观之余并对来往逛馆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问题访谈。在这些民众中大都有学生、就业青年、中老年游客。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旨在了解现今人们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先辈们革命事迹的熟悉情况以及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措施,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很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深知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博物馆历史
郑州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7月1日,原名郑州市文物陈列室,它位于碧沙岗公园内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地烈土祠堂,为1928年8月冯玉祥所建,馆舍占地433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砖木仿古代建筑。
1965年更名为郑州市博物馆,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馆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郑州市委,市政府在制定“九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划中决定建设郑州市博物馆新馆,1997年12月18日奠基兴建。经过两年建设,1999年12月18日落成开放。新馆占地14.8亩,主展馆建筑面积8337平方米,总投资近
4000万元。主展馆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的原始基础,寓意鼎立中原、强本固基,整体建筑风格取鼎器粗犷与精美相统一的神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感。建筑上方的圆形碟状屋顶,出檐深远,隐喻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整座建筑造型沉稳、凝重,取鼎之意,而超越简单的形似,既令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绵延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又具有时代建筑的独特形象和崭新魅力,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成果。馆内陈列展览厅配备有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系统,触摸屏参与系统、数妈语音导览系统及多功能的文物演示报告厅。这使新馆具备有完善的陈列展览、收藏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休闲、外事接持、信息交流、标志性文化建筑等多种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郑州市博物馆为河南省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基地,是展示郑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
活动过程
我们利用周末的可以时间参观了郑州市博物馆,并对来往参观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随机的访谈记录,同时做了爱国主义活动的宣传,呼吁人们应该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要珍惜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将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传递下去,懂得居安思危,对于一切的反社会、反民众的行为应该给于批评与制止,革命的精神应该是连绵不断的,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的。
问卷分析
在实践回来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分析,从问卷中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很看重的,相对而言是比较了解的;而且学历越高的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和革命先烈事迹的了解越多,从中说明在大学阶段加重爱国主义活动以及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般的民众中对于这方面的事了解的不是太多,知道的事大部分都是听别人说的,或者是通过观看抗日电视剧、红色电影这样的途径得知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所以他们有的看法也会比较实际,温饱利益方面看得会比较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一颗热情的爱国之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放跟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对于精神方面也能很好的提升,对于历史每一个人都能很了解达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准则。
活动的意义
根据1994年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将部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
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教育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这次的走访都能很好的达到了这些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虽然这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但是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它让我知道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牢记革命先辈们的光辉历史、学习他们的刻苦奋斗精神、发扬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要将这些故事、这些精神传扬出去,让那些没上过学、平时不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的人们能够了解到革命的历史、爱国的重要性。
我们的做法
郑州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策划书 第7篇
为了锻炼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志愿者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我们郑州的历史和发展,更好的宣传郑州博物馆。学院青协经研究决定,举办“郑州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义务讲解活动。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活动概况: 活动对象:全院各年级青协成员.活动时间:每个周六或周日,工作时间为两个小时.活动形式:志愿者分为两组,两组轮流开展义务讲解活动.主办单位:学院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
具体介绍: 本次活动分为三大模块: 1.活动宣传: 主要通过海报及通知的形式,宣传活动的意义、目的,介绍志愿者招募的条件及工作形式,同时也通过各年级负责人对各班青协成员进行更一步的面对面讲解宣传。
2.活动流程: 通过报名的形式,面向全院青协成员进行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对报名的青协成员,我们将进行针对其声音、吐字、普通话及语言表达能力测试的面试。被招募的志愿者,将集体参观郑州博物馆,选择自己喜欢的展厅,填写报名表,领取讲解材料并分配讲解范围。经过讲解培训达到标准后,即可正式上岗工作。
3.活动准备工作:(1).策划部:负责策划本次活动的整体过程
(2).宣传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引起青协志愿者兴趣,为招募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办公室:负责统计各年级报名情况,安排面试时间,维护面试现场秩序,确定面试活动具人员并分组。
三、体时间安排: 1.11月1号~11月3号“郑州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活动宣传与报名
2.11月4号报名截止,并对报名青协成员进行面试
3.11月5号公布面试通过人员名单,并确定到郑州博物馆报名时间及形式
4.11月9号到郑州博物馆进行参观并报名登记资料
四.活动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 1.对所招募的志愿者要求:(1)形象好,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对历史文物有较强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讲解经验者优先。
(3)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服从组织的指挥和调配,遵守馆内的各项规定,服从团队管理。
(4)人数不限,男女不限,仅限学院青协成员报名
(5)路费、伙食费由本人承担,并且每周都能坚持工作 2.各年级负责人:
11级公管:杨荣山
信管:杨帆
10级公管:付美辰
信管:张英璐
09级:赵 晴
3.在组织去博物馆的往返途中,应确保志愿者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五.活动后期总结: 1.办公室写工作总结报告.2.各部门及各班负责人做意见及建议反馈,书面及口头均可。3.总结本次活动经验,为下届举办做好资料参考。
——河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元青花 第8篇
此墓出土的三件青花瓷器,一瓶、一盘、一碗,为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从胎、釉、造型、纹饰、青花的發色看,处处都表现出元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三件瓷器胎体均坚致细密,较为纯净,局部含有少量杂质,呈铁褐色小点状,胎体从口沿到底部由薄逐渐增厚,玉壶春瓶和碗尤其变化明显。其釉质莹润,白中闪青,口沿处非常薄,有的地方甚至露胎,底足施釉不甚到底,玉壶春瓶底足内施薄釉。胎与釉结合处呈现非常自然的火石红色。从造型看,玉壶春瓶颈部细长,腹部不太丰满,整体显得瘦高;玉壶春瓶和碗圈足外撇,盘、碗口沿呈葵花形,碗圈足内有明显的乳丁状突起,这些都是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从纹饰看,卷草纹,回纹、蕉叶纹、变形莲瓣纹、菊花纹、龙纹都是元代非常流行的纹饰,尤其是玉壶春瓶上的龙纹,小头,细颈,三爪,网状鳞,堪称元代龙纹的典范之作。从青花的颜色看,颜色深浅不一,發色较为浓艳,所用钻料应为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颜色深的地方呈现蓝黑色,用手触摸有明显下凹的感觉。
这三件青花瓷器出土地点明确,时代特征非常典型,为我们深入研究元青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雷州市博物馆藏 第9篇
在清代的10位皇帝当中,咸丰(1851-1861)皇帝是第7位皇帝。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占半壁江山,造成清廷财政吃紧,铸钱混乱。因而咸丰朝的钱币具有币值、币名、钱文、材料等组成复杂的特点。钱币种类繁多,钱币品种丰富多彩,多年来受到钱币收藏界的重视。
雷州市博物馆馆藏传世“大清镇库、咸丰通宝”铜钱,黄铜质,直径 14cm、内穿边长 2.5cm,重1050g,双面文。正面“咸丰通宝”四字为楷书,顺读;背面“大清镇库”四字亦为楷书,也是顺读。钱文书法精美,刚健有力(如下图)。该铜钱收入当代收集中国古钱图录最全面的书——华光普的《中国古钱大集》一书中(一共4册),经有关专家鉴定,价值为120万元(实际上此钱不定价更客观些)。因为钱币词典里对此类钱的评价是:“盖清钱中无价之宝也。”
“大清镇库、咸丰通宝”为国内罕见,堪称咸丰铜钱之王。它与钱币辞典“大清镇库”大铜钱拓片对比,雷州市博物馆藏品的这一钱币,其规格完全一致、吻合,且品相绝佳,应为同时期同类珍稀铜钱。
博物馆观后感 第10篇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宁波鄞州博物馆,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刚开始对博物馆没有什么概念,总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将一些前人有名的作品进行展示的地方,或者就是放了一些古迹以供人们来参观。直到我实地去参观后,我才感觉我的想法是错的。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是所在城市的象征。
第一次来到宁波博物馆就被其散发出来的庄严的气息深深感染。博物馆的外面很安静很安静,走进,给人一种文学气息。或许在这个充满着人文之感的地方就是需要这种氛围。它的安静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带着一种舒适安逸之感去感受它的历史,它的古迹,它的发展,它的一切。
宁波博物馆现有藏品6万余件,共设7个展厅,按“主题陈列”、“专题陈列”、“特别陈列”内容构建“三位一体”的展览体系,另有“引进特展”,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成就为主,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藏品包括从史前河姆渡文化至近代以来的珍贵青铜器、瓷器、竹刻、玉器、书画、金银器、民俗等各类文物,其中包括大量国家一级文物藏品。主题陈列“东方神舟”,将宁波的历史已丝绸之路为主线展示在游客面前。“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口”“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看到的是宁波从河姆渡文化开始7000年文明史。宁波博物馆很大,收藏了许多东西,也证明着宁波的历史是如此的精彩和丰富。宁波博物馆到处洋溢着老宁波的气息,二楼展厅里深刻的模拟了古时的集市,有一些小商小画,还可以看到很多当代很少会看到的家庭用品,对于一个不是宁波土生土长的人而言,让人感觉更加接近宁波,更加了解宁波,走进了宁波。对于是当地的人而言,这是一种真实的反映,让人可以缅怀过去。二楼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就是阿拉宁波人。就是在一个屏幕前会有宁波话的挑战,会有一系列的题目是和宁波话有关的,然后在屏幕前的人,回答相应的题目。我看到很多年纪很大的人都来参观博物馆,她们嘴里念念有词,可能是这里的一切对年纪大的人而言是非常熟悉的。
博物馆观后感 第11篇
倪佳伟五(4)班
博乐市一小
今天,阳光明媚。下午4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来到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
博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博乐市南城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10平方米,展厅面积387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特色,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开馆。
新馆分历史与民俗两大展厅,以“草原古道••肆囿孛罗”为主线,向世人展示了“壮美博尔塔拉、和谐民族家园”的文化风貌。博物馆现藏有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文物有6件,二、三 级文物有51件。馆藏文物主要分类为:石器类、砖瓦类、玉器类、陶瓷类、金属类、玻璃、料石类、货币类、织绣皮革类、竹木漆器类、印章类,门类齐全,充分反映了博洲历史文化的悠久、厚重。
一楼的民俗展厅:有对我洲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的迁徙、生活、传统生产方式、信仰等介绍;展出了蒙古族自古以来游猎、放牧等使用的各种工具、生活器具,有蒙古刀、成套的兽医器械、猎枪、各种马具、蒙古象棋、华丽服装和精致的饰;最让我惊奇的是那些活灵活现的动物,有狼、骆驼、马鹿、牦牛、翎羊、牛、马、绵羊,还有雄鹰,经馆内管理人员介绍,才知道它们都是经过防腐等处理的真品,可不能乱摸;那潇洒英俊的蒙古小伙、飒爽英姿的蒙古姑娘、活泼可爱的蒙古族小朋友,个个形象逼真。
二楼的历史展厅:再现了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踪迹、游牧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那鹿石文化、草原石人、达勒特古城原来近在身边,草原古道就在我们脚下;那古币、铜镜、油灯、出土的器皿仿佛在娓娓道述一座繁荣喧闹的小城;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博尔塔拉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使我耳目一新,为我的家乡有这样的辉煌历史感到无比自豪。
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精品赏析 第12篇
一、滕侯鼎
1982年3月,滕县姜屯公社庄里西村社员取土时,在距地表4米处发现一座古墓,出土鼎、簋、鬲、壶等六件重要文物,滕侯鼎是其中之一(图1)。
滕侯鼎通高27厘米,口径11.5*16厘米,腹深15厘米,重5.03公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子母口加盖,上置卷龙状四小钮,附耳,腹外鼓,四柱状实足,盖及口沿下均饰夔龙纹、鸟纹各一周,雲雷纹填地。腹饰饕餮纹四组,足饰蝉纹及卷罢纹(图2)。为“对铭器”,盖、器内底部铸有相同的铭文,两行六字(图3)。此器属于西周早期滕国之器。
滕侯鼎铭文:
“滕侯乍(作)宝尊彝”。
“滕”作为“国”见于史籍,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初期。据索隐,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为滕君,世系无考。在殷商之世,“滕”已经成为方国。西周初年,武王克商之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爵为“侯”立为滕国。
滕国在周朝时期是个有名的小国,据《左传》称“它的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但却因为它是周王姬姓的后裔,在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上很受人注目。春秋时,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薛侯都到鲁国去朝聘,两人为先后次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说,他是“周之卜正”,薛是庶姓,因此,滕不可以居于后。鲁公便让自己的大臣出面调解,遂按照周族的规矩定异姓的薛国为后。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滕国虽小却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纷扰局面中得以相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之久,直到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才被宋国所灭。
滕侯鼎是滕国贵族随葬的礼器,其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其身饕餮纹饰屈曲婉转,神秘而威严。饕餮之名源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鼻梁为中线,对称排列,角、目、眉为主纹,足、身、尾为副纹。它们始终处于青铜器的显著位置,与统治者的权力相辅相成,也更加突出了青铜器神秘的文化内涵。
滕侯鼎在滕州市发现的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滕侯簋
滕侯簋与滕侯鼎出自同一墓葬。因造型端庄厚重,气势磅礴,在馆藏青铜器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通高22.5厘米,口径20.5厘米,重4.79公斤。圆唇鼓腹,兽首形耳,下有卷龙状珥,圈足下连方座(图4)。颈部中间饰小铺首,两侧及圈足均饰夔龙纹一周,云雷纹填地,腹、座均饰斜方格乳丁纹,内填云雷纹,方座四边角饰兽面纹(图5)。器内底部铸有铭文八字(图6,图7):
“滕侯乍(作)滕公宝尊彝”。
三、不其簋
不其簋是馆藏诸多有铭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以记述事件最详细而堪称佼佼者。不其簋1980年出土于滕州市后沟“居龙腰”遗址的春秋墓葬中。该墓出土有鼎、簋、簋、盘、匜等15件青铜器。
不其簋通高26厘米,口径21.3厘米,腹深13厘米,重8.5公斤。器身椭圆,子母口盖,盖呈复盆状,有圈足形捉手,腹部铸有对称獣首附耳,有珥,圈足下铸三伏猷状足(图8)。盖及身饰瓦纹、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纹。器内底部铸文十二行一百五十一字,其中重文三字(图9,图10)。
附不簋释文:
唯九月初吉戊申白氏日不其
驭方獬允(猃狁)广伐西艅(俞)王令我
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擒)余命
女(汝)御追于(洛)女(汝)以我车宕伐
玁允(猃狁)于高陶女(汝)多折首执讯戎
大同从追女(汝)女(汝)及戎大敦女(汝)
休弗
以我车函(陷)于艰女(汝)多禽折首执讯
白氏日不女(汝)小子女(汝)肇诲(敏)
于戎工
锡(赐)女(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
从乃
事不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
白(伯)孟姬簋用匄(丐)多福眉寿
无疆永屯(纯)灵冬(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李学勤先生在《秦国文物的新认识》一文中谈到,不其簋是最早的秦器,铭文所记的是周宣王时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史记·秦本记》载:“公佰立三年,卒。生秦仲。……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日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秦庄公名其。”因此,簋铭中的不可能就是文献中的秦庄公。不其簋短短的151字铭文将战争的经过,战略、战术的运用和王的赏赐,以及不其造器,祭祀先皇祖,以永保用享的目的,描述得简单明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四、父辛卣
1981年夏天,滕县姜屯公社庄里西村社员在劳动生产时发现父辛卣(图11)。其通高23.4厘米、横径17.1厘米、竖径13厘米。器身椭方,盖子母口内敛。柬颈,腹下垂,圆底近平,短圈足下向外侈。盖顶置圈状提手,两端有犄角。颈部前后饰有突出兽面纹,两侧以雷纹填地,鸟纹四组,外饰凸弦纹。盖纹饰与器身相同,提梁上饰蝉纹,间以凸棱纹,錾端兽面圆耳,小眼,高鼻粱,尖嘴,似幼鹿(图12)。盖内铸铭文一行三字(图13),腹内铸铭文三行十七字(图14)。
父辛卣铭文:
盖铭:乍(作)宝彝
器铭:□□□□京□
□□□厥文考
父辛宝尊彝
父辛卣与河南洛阳出土召卣器形相似,所以为西周前期酒器。卣初定名,始于宋代,沿用至今。卣在《尚书洛诰》里记载:“以秬鬯二卣”,又《诗大雅江汉》:“秬鬯一卣”故卣是专用来盛秬鬯的祭器。
参考资料:
1《考古》1981年第1期。
博物馆观后感 第13篇
2012年3月14日,由班长组织,我们全班集体去参观自治区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立体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从图上可以看到这里高山绵延,沙漠广布,属高海拔地区,可以清楚了解我们新疆的地理位置。
在一楼,能看到的是风情馆和自然馆。在风情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维吾尔少数民族传统的风格住宅建筑,以及载歌载舞的景象。往后风情馆里陈列了维吾尔族传统服装、传统的农耕工具以及生活用品,充分的将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习惯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民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也体现在这些活灵活现的模型和他们民族创造的生活工具上。当然,也不乏新疆特有的农作物、水果和动物。哈密瓜、库尔勒香梨、若羌红枣、新疆彩棉都将新疆推向了世界。还有骆驼的模型,也反映了新疆沙漠广布,缺水的自然地理坏境。
接下来参观的是自然馆。在自然馆内,看到了著名的小河墓地群的还原场景以及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在几个模型的反映下,可以逐步了解到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并为他们为生存而创造的工具感到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和创造性的伟大由衷赞叹。当看到小河墓地群是,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在艺术上的造诣,同时也可以看到古代新疆发展的繁荣与昌盛,以及文化的先进性。
上到二楼,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陈放干尸的馆,在这个馆内看到了四具干尸,从干尸的保存上来看,其衣物的完整性、存留指甲和毛发都能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衣物和下葬习俗,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楼兰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平。
接下来看到的是白玉馆和民族馆。在白玉馆里,看到了雕琢各类精美的玉石。新疆以和田的羊脂软玉闻名,羊脂玉细腻温润,色泽白,自古以来都是人嘛一直奉为上品的一种玉石。作为新疆特有的矿产,不仅带动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也是新疆为世界所认知的重要一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其中55个在新疆都有分布。在民族馆内,各族小朋友手拉手的模型则让我们感受到各民族团结友好、和平相处的美好景象。在这个馆里,介绍了新疆长居民族的发展史,这使我们更加坚信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后一个馆讲的是大清王朝与新疆的发展。馆内陈列了大清时期的瓷器、玉器、满族所穿的旗袍、战士所穿的战袍,以及名家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当然,也有新疆与大清的历史,很多作品如《八骏图》都反映了大清时期新疆的发展面貌。不得不说新疆人民在当时所表现出的英勇骁战和对祖国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那些做工精美的手工艺品,也将人民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将那一个时代的辉煌都浓缩在这些精美的文物里,让后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这一次的自治区博物馆之行,不仅仅是回顾了新疆的历史,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新疆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在这些文物的见证下,确实可以看到这片土地的前行,看到新疆这些年的起起伏伏,这些带来的不只是惊讶与震撼,更是给我们一个前进的激励,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生活。
博物馆观后感 第14篇
12国际商务A1 20124840865徐紫薇
为了在学习金融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了解到一些关于金融和银行的历史知识,我们利用了课堂的时间来到了位于浦东大道的上海银行博物馆进行了参观。
上海自开埠以来,因“江海通津”的地理优势,不断引来“冒险家”逐鹿征战于此,近代被称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文化已深深渗透上海的历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走出课堂,了解银行业发展史,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
在这浓缩着上海150年银行发展史的展馆中,我们观看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体味着上海这个金融中心的演变历程,这堂在课堂之外的特殊课程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闻,更提升了我们对金融发展的认识。
通过文字介绍使我对上海银行博物馆有了大概的了解。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是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中国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1998年在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大力扶持下开始筹备建馆,2000年4月正式开馆,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了2000余件展品,分主馆、钱币馆和展示厅三部分。
博物馆主体部分是浓缩上海银行业150年发展沧桑的主馆。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描绘上海开埠之初外滩景象的巨型图片,当时已是百舸争流,一片繁华。此后,1847年,中国第一家银行———英国的东方银行开业;1850年,中国户部银行上海分行(后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改为中国银行)设立;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其它还有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上海金融机构盛极一时。可银行业兴起的背后却是中国经济的萧条与行业的凋敝。上海30年代被誉为远东金融中心,但外商银行尤其是汇丰银行操纵金融数十年,它们可以发行钞票,决定汇兑,控制货币市场;国民党时期银行也没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而40年代的通货膨胀更导致国民经济的崩溃,馆内就藏有一张新疆银行发行的面值高达60亿的纸币,堪称世界之最。第二部分体现了解放后到1978前上海银行业发展情况,此间虽取得很大成绩,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银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一切要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改观。第三部分是80年代后工商银行的发展史。为增加参观者的兴趣,馆内还设有“清末民初钱庄”、“兑银元”、“80年代初人民银行储蓄所”三个场景,再现当日景况,人像雕塑栩栩如生。
馆内还有一处场景则是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前身)下属一家小型储蓄所的。这是一间原式原样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公平路储蓄所,门面、柜台、账台、厚厚的账户卡、陈旧的蘸水钢笔,甚至连竹壳热水瓶、木盖饮水缸等都是原物。从场景陈列的每一件原物中,可以看到当时银行的各项设施还比较落后。再想一想今天,当许多人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当代物品弃之如敝屣时,这一场景的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它令当时在场的许多人多少又找回了自己刚进银行时的记忆,同时也让金融业的百年变迁历史保持了连续性、完整性。
初期展品大多是工行多年发展中收藏的历史物品,当然也包括在筹备期间四方征集的藏品,更有不少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个拍卖会拍得的珍贵文物。随着银行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日渐扩大,也有不少社会收藏家慷慨捐赠了金融文物。目前,该馆的藏品已近30000件。
在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中有上海开埠时钱庄的记账摺、账□、票柜等实物和以后银行中的各类存摺、银行印章、徽章和号码铜牌等,还有各个时期的货币和流通票据。其中有些货币的原件已成为珍稀收藏品。而那台美国二十年代生产的国民牌(NATIONAL BRAND)机械记账机,已成为全球仅存的唯一一台,被列为该馆的震馆之宝,这台机械记账机,由美国人生产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筹馆初期工作人员从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内找出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台机械记账机。上世纪四十年代,银行记账都采用手工操作,而上海的一些大银行为了满足激增的金融业务量,引进了这种机械记账机,其既有记账功能,又有计算功能,并附带英文打字机,一直在银行中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通过展览,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是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祥之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有利银行于1847年在上海开张,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于1896年在上海开业,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自民国建立后,英、美、法、德、荷兰、比利时、日本和暹罗等国家又纷纷在上海开设银行。到上世纪30年代时,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远东乃至世界的金融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触,首先我要感谢那些积极筹划并建设银行博物馆的有心人,用实物的形式为后人积累、展示了一段金融货币方面的宝贵历史,填补了这片国内的空白,也成为世界同类博物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有志于研究金融货币发展史的良好学习课堂;
银行博物馆记载着中国金融业的辉煌成就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但随着历史的变幻,上海在金融领域曾经的辉煌一度不再。而斗转星移,世世变迁,如今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又在开创一个令世界金融界惊叹的新辉煌。
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建设现代金融文化,必然会面临东西文化融合的问题。回顾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给人以历史的启示。
而这次的展览不仅仅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的金融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为了能够使我们透过历史来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都会接触很多有关于金融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而是在选择本专业类工作后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派上实际用处。为了更好地使我们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这次的展览便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身在中国身在上海,又同时学习了那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更是应该发挥自己的知识来为中国将来的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历史的车轮在中国金融史上碾过留下了一段段光辉的历史成就,而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要以史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前人留下的辉煌历史容不得我们挥霍,而是要更进一步地发扬和发展下去。
兰州市博物馆观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