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精选12篇)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 第1篇
关键词: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一、前言
众所周知, 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 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 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 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 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 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 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 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 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 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 非礼也”, “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 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 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 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 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 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 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1、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 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 日常亲朋, 邻里间走动, 托人办事或答谢等, 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 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 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 开张庆贺等, 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 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 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 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 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2、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 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 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 送钱则较为普遍, 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 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 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 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 一瓶酒, 一盒巧克力, 一块手表, 一些房间的装饰物, 纪念品, 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 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3、送礼方式
中国人在挑选礼物前一般都根据具体的场合和情况仔细斟酌, 然后精心挑选, 送出礼物时一般双手奉上, 而且即使所选礼物价格不菲, 他们也会谦虚地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 或“我随便挑的, 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等。拜访他人时有的人甚至一声不吭, 随便找一个地方把礼物放下, 待最后人走了, 主人才惊奇地发现礼物。
相反, “西方人把礼物献给对方时, 即使是很小的礼物, 人们一般也要描述他的礼物很好, 自己觉得很别致, 很适合对方, 甚至告诉对方自己是如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千挑万选买来的, 希望对方也能喜欢。”
4、受礼方式
中国人在看到对方为自己准备的礼物时一般不会喜形于色, 在收下礼物前出于礼貌, 往往会客气的推辞再三并客气地说“看你太见外了!”“让你破费了!”之类的话以表明自己并不在意对方送不送礼物, 重要的是双方的情谊。即使收下礼物后他们也不会立即打开看, 而是把礼物放在一边, 然后热情招待客人, 一般等客人离开后才打开看。
西方人送礼时一般期望接收礼物的人当面打开, 希望看到对方收到礼物时的愉快心情。因此西方人总是非常热情、愉快地收下礼物, 然后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与对方一同分享自己的惊喜和快乐, 同时会真诚地说“Thank you!It is the best gift!或“how thoughtful of you!”等。
5、与送礼相关的禁忌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在送礼的禁忌上也存在着差异。
(1) 宗教。“宗教根植于文化之中, 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它的教义和信条也规约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仰基督教的人在包装礼品时忌讳把丝带系成十字交叉状。在伊斯兰国家不要送任何与女人的图像有关的物品, 也不能送酒和猪肉制品。又如, 在印度, 印度教视牛为神灵, 送牛皮制品给人是犯忌的。
(2) 数字。在中国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此日常交际中的礼物往来或碰到喜事时所送的礼物一般都“好双忌单”, 但是数字“四”因与汉字“死”的发音相似, 被视为很不吉利。而在西方国家, “十三”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 人们常把它与厄运联系在一起;此外星期“五”也是应该尽量避开的, 特别如果哪个月“十三”号恰逢星期五的话尤其不吉利。
(3) 颜色。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被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中国, 红色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颜色, 它代表了欢乐、好运、祝贺等。而对白色和黑色则比较忌讳, 视其为哀丧和凶灾之色。在西方国家, 白色则有纯洁无暇之意;而红色则被认为是激进和暴力的象征。因此在送礼时应注意包装的颜色。
(4) 风俗习惯。在中国人们一般不送剪刀、刀子等利器给别人, 因为那代表着要断绝关系。此外, 忌送老年人“钟”, 因为它与汉字“终” (意为“死亡”) 的读音相同, 被认为是诅咒。在西方国家, 忌送昂贵的礼物, 香皂和内衣一般不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女性, 以免引起误会。此外在英国忌送百合花, 因为这意味着死亡。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 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1、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 对群体有依赖性, 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 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中国人重“礼”, 崇尚“礼尚往来”, 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尊重个人权力, 向往自由, 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 相对独立于集体, 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 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 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2、面子观
说到“面子”, 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在中国, “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尽量避免“丢脸”, 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 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 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 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 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3、谦虚VS自信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为了维持人际交往的和谐, 人们一向推崇“卑己尊人”, 主张谦虚、含蓄。在待人接物时要自贬、自谦以表谦虚有礼。因此在送出礼物时一般会谦虚地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 或“我随便挑的,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等。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谦虚含蓄地推辞再三, 即使收下后也不会立即打开。
西方人则强调自我价值和自信, 推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过分谦虚反而会被看作是虚伪。因此在送出礼物时一般会自信满满地说这是精心为对方挑选的礼物, 或者说礼物很好, 很适合对方。接受礼物时也会落落大方地收下, 同时打开礼物, 毫不掩饰地与对方一起分享自己的惊喜和快乐。
4、高语境VS低语境取向
“‘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 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 最早由爱德华·霍尔 (Edward Hall) 在《超越文化》 (1976) 一书中提出。”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际关系紧密, 往来频繁。在交际中往往使用间接、含蓄的语言来沟通, 在谈话中有时对自身真实想法有所保留, 而且反应很少外露。相反, 在低语境文化中, 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外在、明了的语言方式传达的。该文化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力和自由, 不喜欢被群体或社会价值所左右, 因此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但人际交往中关系却不怎么紧密。
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 群体观念较强, 注重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送礼不仅仅指送出礼物这一行为, 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此外在交际中, 主张谦虚和含蓄, 许多事情往往意在言外。相比较而言, 西方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 该文化以个体为导向, 受群体的约束较少, 交际中习惯用直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沟通。这诸多差异从以上关于中西方送礼的对比分析中也可窥见一斑。
五、结论
总之, “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 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 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 2006, (7) :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 2008, (4) :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104.
中西方婚礼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第2篇
摘要:婚礼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其他国家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数千年文化的传承,逐渐形成一种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婚礼习俗,但在文化大一统的环境中,婚礼大同小异。这里我们就以中西方的婚礼中较为普遍的婚礼习俗来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 婚礼 文化差异
我们先来谈谈中国的婚礼,中国的婚礼按地区不同,也有不同的习俗,这里我们以传统婚礼为例。传统婚礼程序颇为复杂,但每一项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婚礼前的准备 聘礼:婚前男方要将娶亲的聘礼送到女方家,一般来说除了礼金还有包含一些寓意美好的事物,每个地方送的种类都不相同,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礼金则象征着娶方财厚,暗示着新娘嫁过去可以享福,让女方家放心。
回礼:收到聘礼女方要给回礼,一般情况下,包含礼金和一些日常用品。
安床: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要由女方家出一个家庭和睦、父母双全、又育有儿子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再将寓意早生贵子的四品:核桃、莲子、红枣、花生铺在新床上面。嫁妆:女方家会给新娘准备带去婆家的嫁妆,全部放在红色的箱子中交给新娘。开箱子的一般是新娘的弟弟。
上头:婚礼举行前一晚,要选择一个吉时拜神求平安幸福,而且男方也要在同一个时间在自家那边拜。梳头:新娘梳妆打扮的时候,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来给新娘梳头,寓意跟安床的道理相似。吃汤圆:汤圆,寓意团圆美满,祝福新人可以圆满成婚。婚礼当天的仪式
迎亲:婚礼当天的上午,男方要带着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接新娘绝对算得上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首先要“入门”。新郎要想顺利接得新娘归,可不是进门带出那么容易,要通过姊妹群的考验,不光是智力要好,体力要好,若有要求还得唱情歌,说情话,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给红包才有可能打动新娘的姊妹们,这就是所谓的开门红包。而且新郎还要用花球去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找红鞋:新郎进门后也不能马上带走新娘,还要在新娘的房间里找到准备好给新娘的红色婚鞋,帮新娘穿上后才可以带走新娘。
敬茶:两位新人要向双亲跪拜,奉茶直到长辈喝下才能站起来(以前的习俗是,新人在女方家时要站着奉茶,因为还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不过现在讲究没有这么多了,两边都跪拜以示同样的尊重。
撑红伞、撒米:新娘新郎出门的时候,要由伴娘撑红伞陪同,而且要同时往路旁撒米,意思是不要让鸡啄到新娘。
绕吉祥路:新人上迎亲车后不能直达目的地,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开一圈。过门:即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后,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的习俗。婚礼:传统婚礼,一般是请司仪主持婚礼仪式。
敬客:婚礼仪式结束后,酒宴正式开始,待到上鱼的时候,新娘要换上传统的龙凤褂跟新郎一起向每桌客人敬茶,客人都要说些祝福的话。
入洞房:新郎新娘会带要好的朋友一起去新房参观,或者做些闹洞房的娱乐。
三朝回门: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陪同回娘家,要带上烧全猪和礼物等回去见女方父母,并且要祭祖。(以上摘自百度经验——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各种礼节,只是繁琐的步骤不大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的环节都取消掉简化掉。像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婚礼现场中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等话语,在现代婚礼中就被简化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台上对父母、亲朋好友的鞠躬答谢,少了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不过依然能够体现出传统的人文理念。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西方婚礼,西方婚礼以教堂婚礼为典型。教堂婚礼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西方婚礼中新娘要戴面纱。
在基督徒看来新娘戴着白色面纱表示清纯和欢庆;而戴蓝色的面纱则表示圣女玛丽亚的纯洁。而婚礼中流行采用面纱则是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戴着白色围巾,掀起一股热潮,据说源于妮莉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美貌惊人,赞叹不已。这使她有了在婚礼上戴白纱的想法。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色面纱的习俗的由来。
二、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爱情。在 1850 年到 1900 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已远超过其他。因此在婚礼中,新娘们一般采用白色礼服。
三、在婚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这个习俗是源于古代的盎格鲁撒可逊,古时候,盎格鲁撒可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不被别人抢走。在婚礼上,新郎站在新娘的右边,一旦敌人出现,新郎就可以马上拔出佩带在左手的剑,击退敌人。
四、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五、新娘要戴手套
源于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要送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男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若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经答应求婚。
六、新娘要抛花球
新娘抛花球意味着谁接到谁就快要结婚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轻人等待着新娘手中抛出的花球。
七、新郎也要抛东西
与新娘不同,新郎抛的则是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八、结婚蛋糕
这个源于古罗马时代新人结婚时,要将蛋糕放到新娘头上敲碎来享用,是婚礼气氛高潮的重要环节,而且分蛋糕则寓意亲友分享到新人的幸福和喜悦。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到今日。
九、结婚蛋糕是一层叠一层的
多层式蛋糕起源于早期的英国。当时,社会上流行带小型蛋糕参加宴会,并把蛋糕堆成小山状,目的就是要一对新人亲吻到最顶端的部分。以象征他们的爱情能跨越重重困难,最终获得坚贞的爱和幸福。到现在,传统的结婚蛋糕均采用多层设计,并以白色为主,代表着纯洁和美好。
十、舞会在宴会上,甜点吃完后,舞会便开始。如果招待会是在下午举行的婚礼之后,菜会晚上一会儿,在新婚夫妇入座前跳舞之后。在自助餐招待会上,新郎和新娘从迎宾队列中退出,休息一会儿就开始跳舞。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人都观看并鼓掌。新娘的公公请她跳第二支舞,然后是新娘的父亲。当新郎和伴娘跳舞,引导和傧相跳舞时,客人才可以加进来。如可能,所有男性都应该积极的要求和新娘跳一支舞。当跳舞的次序变得非常复杂时,新娘和新郎跳第一支舞后,大家就可以随便跳了。乐队或 DJ 更换曲子,婚礼参与者加入到新郎新娘的舞蹈中,所有的人都知道此时每个人都可以跳舞了。
关于西方婚礼需要注意的是新娘结婚当日身上必须有四种东西: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朋友送的礼物,象征新的生活。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那里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新娘的一些蓝色的小饰物或花束,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和贞洁。
另外选择有意义的婚戒是非常重要的,结婚戒在西方人看来是意义重大的,因此挑选好戒指意义也等于完成了挑选戒指的一半。结婚戒指一定要挑选寓意独特的戒指来作为爱情的见证。跟最心爱的人在一起,便是每个女孩子心目中最幸福的爱情归属。结婚戒指绝对不只是一件珠宝,他是一对夫妻的爱和对彼此的承诺的最佳信物。(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经验——西方教堂结婚婚礼习俗)
以上是中西方传统婚礼的简单过程及内容。
色彩上中国婚礼大多采用红色,而西方则采用白色。
在彩礼这方面,西方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一般费用都是又双方平摊。这体现了西方平等的人文观点。
中国传统婚礼中并没有定情戒指这一说,传统婚礼中,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并未见过面,女方父母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决定对方是否适合自己的女儿。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父母在一个人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而且婚礼中处处体现出对长辈的尊敬,是传统文化中孝的表现。这些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没有的。
中国婚礼在准备时,从衣食住行来为新人考虑,考虑周到,且寓意较多,目的性比较强。像安床这是希望女方能够早生贵子。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一般情况下,新娘要是不能够传宗接代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就比较危险了。这也体现出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则没有体现。中国婚礼中,整个婚礼一般持续3天左右,而西方婚礼基本上属于一个晚上就能完事的那种,所以,这一点可以体现出中国是礼仪大邦,其文化的繁琐程度是外国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其他婚礼细节上,虽不同,但寓意基本相似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第3篇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自然环境 生活习俗 宗教信仰
在一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固定短语或是短句会因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特有效果而被提炼出来构成了该语言中的习语。习语通过其含蓄性、幽默性、生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所要表明的意思更具语言效果,有时候必须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其意义。而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拥有着历史悠久性,自然也会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因此,英语学习者往往可以从英语习语的学习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学习,这对于其真正把握英语这种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因为每种文化都会随着其所处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为独特文化基因的习语更是将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予以融入。换言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会使得文化在形成和应用中也具有了差异性,可以说,特定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特定文化的基础,这就使得该种文化中的语言会通过不同的习语来进行表达。一方面,由于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势必会注重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因此,英语习语中自然会有很多有关海上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陆地国家,自古以来农业在其生产和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汉语习语自然会与陆地关系密切。例如,英语习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是用来比喻花钱浪费和大手大脚的,而汉语习语中却是用成语“挥金如土”来表达此种含义的;英语习语中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恶魔与深海之间)” 是表达汉语习语中的“进退维谷”的意思的;英语习语中的“have an oar in everyman's boat (把桨放到每个人的船里)”是用来表示汉语汇习语中的“爱管闲事”的意思的。类似的有关船和水的英语习语还有:“to keep sb’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miss the boat(失去机会)”,“rock the boat(捣乱)”,“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feel at sea(迷茫)”,“in the same boat(处境相同)”,等等。此外,英汉习语也反映了中西方天气气候的差异。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英语中的“西风”(west wind)相当于汉语的东风,正如英语著名诗人雪莱在其“西风颂”诗篇中歌颂西风一样,在英语中西风具有温暖、和煦的含义,而在汉语中西风却是萧瑟、凄凉的“寒风”。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
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 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the dog days of summer (三伏天)”、“work like a dog (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 timid as a 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
三、基于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宗教的一种具有伦理观点的代表,它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该社会特定文化中的重要核心。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在该国语言中得以体现和反映。在西方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它们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巨作《圣经》是很多英语习语的来源。例如:“Adam's Apple(喉结)”,“the apple of the/one's eye(掌上明珠)”等等。而汉语中的习语往往会凸显其佛教信仰的特点,诸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了。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不能仅仅是局限于对于其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是包含于对于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而习语的学习正是凸显其语言精华之所在,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是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和翻译,就不是真正得以把握。
参考文献:
[1]车庆华.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从送礼看中西方礼仪的文化差异 第4篇
众所周知, 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 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 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 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 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 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 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 “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 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 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 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 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 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 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 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 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 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 日常亲朋, 邻里间走动, 托人办事或答谢等, 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 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 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 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 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 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 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 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 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 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 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 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 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 而且大部分时候, 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 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 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 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 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 对群体有依赖性, 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 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 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 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 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 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 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 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 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 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四、结论
总之, 无论东西方文化, “送礼”都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社会习俗, 而且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送礼的相关习俗和禁忌的区别, 本质上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随着在现代生活中,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对于交际的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 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 2006 (7) :54.
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第5篇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些差异将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困扰与麻烦。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在与老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总是喜欢用“ :-) ”来表示微笑之意,而亚洲人则喜欢用“ ^_^ ”。作为东方人的你,是否也觉得“ ^_^ ”更能表现你的微笑之意、开心之情呢?本文将从中西方对面部表情着重点的不同着手,研究面部表情的不同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系。
一、“眼睛还是嘴”
1、网络表情符号的不同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网络表情符号上,西方人总是偏向于使用“ :-) ”来表示微笑之意,而亚洲人却是喜欢用“ ^_^ ”。西方人偏爱于用“ :-) ”这种“倒”着的表情符号,是因为这种“倒”着的符号主要表现的是“嘴巴”的变化。他们可以用半括号、方括号、字母、数字、竖线等等来表现嘴巴的不同形状,从而表现他们不同的表情:微笑、大笑、吃惊、悲伤等等。而眼睛的变化却很少,几乎没有。而相对西方人来说,亚洲人喜欢用“ ^_^ ”这种“正”着的表情符号,则是因为这样“正”着的表情符号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现眼睛的变化,让眼睛的表情多姿多彩。比如,可以有大眼、小眼、戴眼镜、流泪、流汗等等的变化。
这个现象让我们察觉到,西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注重的是嘴巴,而东方人更注重的是眼睛传达的信息。
2、演技的着重点不同
在东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导演通常最看重的是眼神的表演力。每当到人物情感表现的时候,导演通常都会讲镜头拉近,着重展现演员眼神的变化:一个回眸、一个眼波的流转、眼角些许的湿润、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泪,都能将剧中人物最细微的情感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感染观众。所谓的好的演员,都是能很好的把握与控制眼神感情的流露与表达。
而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眼神戏却不出众。他们在表现人物情感的镜头上,通常着重表现嘴部的动作,而不是眼睛。比如在《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在家中初次见到他的孩子的时候,镜头停留在人物脸上有几秒钟,但似乎主要表现的是主人公嘴部的动作,而不是眼睛。
3、分辨表情的准确度不同
8月13日发表在细胞出版社的《当代生物学》网站上的一份新的报告表明:来自东亚的人们通常比来自欧洲国家的人们更难分辨表现出恐惧与吃惊、厌恶与愤怒的脸。
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东亚的人们总是着重观察人们的眼睛,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平均的扫视整个面部。
格拉斯哥大学的Rachael E. Jack[1]说,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东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加注重眼睛而往往忽略掉嘴。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2]它是人们表现情感、传达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的非文字表现方法。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曾经提过:在信息的传达效果中,文字占7%,音调占38%,而面部表情独占55%。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的地位。
国外最早研究面部表情的查尔斯达尔文曾经说过:“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3]这些都说明了面部表情对于我们表达与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于面部表情的依赖程度有多深。
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 研究了一套称为FAST(面部表情编码技术)的系统,将人的面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提出了悲伤、生气、厌恶、惧怕、吃惊和开心六种人类的基本情绪。[4]这一研究展现了人类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同样的面部表情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东方人通常都可能会用微笑来表示消极的情绪,而西方人则会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于面部表情的着重点也不同。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面部表情着重点的不同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为什么在面部表情上西方人更注重嘴部而东方人更注重眼睛呢?
东方人故来以含蓄内敛着称,比较注重内在的表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而西方人素来开朗开放外向,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很直接,所以总是会通过嘴巴将自己的感情夸张直接的表现出来。对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在解析表情的时候关注点不同。这也就说明,虽然人类的表情存在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中,这样具有普遍性的面部表情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在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不会将真实的感情表露在外,而眼睛却很难控制,因此通过眼睛通常能观察到一个人的真实情感。而在开放的外国文化中,人们通常都会夸张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直接从面部表情便可知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而嘴巴作为最灵活最具表现力的一个部位,自然成为西方人的主要关注点。
四、结语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 第6篇
【关键词】十二生肖 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
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外媒在翻译“羊”年时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英语中对于“羊”有各种不同的对应翻译,如“goat”对应“山羊”,“sheep”对应“绵羊”,“ram”对应星座中的白羊座,究竟哪只羊才是中国的那只羊呢?英国《伯明翰邮报》2015年2月13日以《2015年中国羊年:绵羊(sheep),山羊(goat)还是有角大公羊(ram)?》为题目,美国《纽约时报》则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报道:《喜迎有角反刍动物年》,伯明翰中国节日委员会则采用了以下措辞:“中国绵羊&山羊农历新年的庆祝即将开始”。对于“羊”年或者其他的十一生肖年应该怎样正确翻译呢?
一、翻译理论
美国翻译家奈达(E.A.Nida)曾指出:“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因为对于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出现过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更谈不上在两种不同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中西方文化本质的差异,造成了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空缺,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在翻译中并非罕见。
十二生肖的翻译,不仅有语义空缺,更有词汇空缺。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但是龙从诞生之日起便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存在,其真实性暂不可考,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所以对于十二生肖翻译的争议与分歧一直存在。
二、十二生肖的文化含义及其翻译
1.鼠年。鼠在英文中有“mouse”和“rat”,“mouse”是“small rodent with a long thin tail”(长尾小鼠),而“rat”是“rodent that looks like,but is larger than,a mouse”(长尾大鼠),体型上“rat”要比“mouse”大,中国文化中的“鼠”一般来指代家里的鼠,体型较小,与“mouse”相符。英文中用“rat”来比喻“不忠的人”或者“讨厌的人、卑鄙的人”,用“mouse”来指“羞怯、胆小的人”,中文中通常用鼠来比喻胆小的人,如成语“胆小如鼠”,也与英文里的“mouse”不谋而合,所以生肖鼠用“mouse”更加合适。
2.牛年。牛在英文中有“ox”,“cow”和“bull”三种。“ox”是“fully grown bullock used for pulling carts,farm machinery,etc or for food”(去势大公牛,供役使或食用),旧时也指“any domestic cow or bull”(饲养的牛),“cow”主要指母牛或菜牛,“bull”指公牛,尤其是西方斗牛里的公牛。中文中牛的形象主要是“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俯首甘为孺子牛,与英文中的“ox”更加相近,所以用“ox”比较合适。
3.兔年。兔在英文中有“rabbit”和“hare”。“rabbit”是“small burrowing animal of the hare family with long ears and a short furry tail(兔子)”,“hare”是“fast-running mammal that lives in fields,like a rabbit but larger,with long ears and a divided upper lip(野兔)”。生肖兔是家养兔的形象,温驯,乖巧,可爱,广寒宫里的玉兔也是一只纯白的红眼家养小兔的形象,而不是一只野兔的形象,所以从文化意义上来说,“rabbit”比“hare”更适合生肖兔。
4.龙年。目前生肖龙被翻译成“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这个翻译笔者并不认同。
从外在形象上来说,中国龙中国龙由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人须、蛇腹、凤足构成,能行云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是东方文化中独特的存在,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dragon”是“imaginary animal with wings and claws,able to breath out fire”(想象中的动物,有翅膀和爪子,会喷火)。对中西方文化稍有涉猎的人都会发现,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拥有完全不同的外在形象。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中国的龙,是图腾,是神物,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如司马迁撰写的《高祖本纪》里,汉高祖刘邦便是其母刘媪梦中与龙结合而生,所以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龙也是祥瑞的象征,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西方的“dragon”,以《贝奥武夫》为例,它喜欢囤积并看守宝物、好奇心重、好报复,承袭了基督教中的反面形象。“dragon”也用来形容“fierce person,esp a woman”(凶恶的人,尤指悍妇)。所以龙和“dragon”的文化意义也是不同的。现在国内有学者主张为中国龙正名,主张用“loong” 或者拼音“long”,不再使用“dragon”来造成中国龙形象上的误解和混淆。笔者建议使用第一种“loong”,因为拼音“long”和英文单词“long”(长的)拼写方式一样,容易造成混淆。
5.羊年。中国的羊是统称,羊字谐音祥,代表吉祥之意,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羊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为感谢羊的这种行为,人间每年举行腊祭,并在听说玉帝要挑十二种动物为人类生肖并赐神之后,人们一致推举羊作为生肖之一。英文中的“goat”(山羊)、“sheep”(绵羊)都是羊的一种,并不是统称。山羊虽然在中文中作为智慧的象征,在英文中却经常以不好的形象出现,如act the goat(行为愚蠢),old goat(老色鬼),“sheep”却是温顺善良的代表,比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人与坏人,挑出智者)。2015年春晚的羊年吉祥物“阳阳”虽然是以“ram”(白羊座)的造型出现的,但是作为羊形象的卡通演变,倒也无伤大雅。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生肖羊更适合翻译为“sheep”
6.鸡年。鸡在英文中有很多,如“chicken”(鸡,小鸡)、“hen”(母鸡)、“cock”(公鸡)、“rooster”(公鸡)。“chicken”有“胆小”的意思,“cock”俚语中对应男性生殖器,“hen”对应的是母鸡,生肖鸡的形象是一只雄赳赳气昂昂,每天召唤黎明日出的公鸡形象,所以“rooster”更加贴切。
7.虎年、蛇年、马年、猴年、狗年和猪年。虎、蛇、马、猴、狗、猪在英文中的对应分别是“tiger”、“snake”、“horse”、“monkey”、“dog”和“pig”,指代同一种生物,文化意义也基本吻合,所以对生肖虎、蛇、马、猴、狗、猪的翻译无异议。
三、结论
从对中国十二生肖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差异不可消除,但可以通过对双方文化的深入了解进行正确的翻译,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习其他文化的同时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编译: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版)[M].商务印书馆,2002.
[3]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
[4]张雪晶.初探十二生肖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2(4).
[5]张顺生.从“龙”的英译实践谈“龙”的英文名修改[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杨进.十二生肖英文翻译趣谈[J].新课程研究,2012(9).
从公益广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第7篇
关键词:公益广告,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广告作为一种传播手段, 其承载的信息往往具有本国的文化烙印, 公益广告作为其中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 不是以出售商品为目的, 而是以社会热点现象为切入点, 呼吁人们关注人性或者品德行为, 倡导社会的文明和谐为目的。可以说, 公益广告在淡化了商业性质的同时更融入了更多文化的元素。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 公益广告在中西方具有不同文化表现形式。
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公益广告
中国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群体价值为重心和价值取向的文化, 突出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 这与公益广告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不谋而合。近年来, 我国各大主流媒体都对公益广告倾注了很多心血,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 据统计, 公益广告占中央是电视所有电视广告的时长的8% 以上, 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广告层出不穷。目前我国正面临环境、社会、人口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公益广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素质, 而我国的公益广告也在广泛宣传父慈子孝、关爱残疾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宣传军民鱼水情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可以说, 中国的公益广告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外化, 是宣传中国式伦理道德的有利阵地。特别是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之后, 各大媒体和企业纷纷制作了精良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公益广告,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士气, 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公益广告主要是以感性的词句和情感来感染人, 体现了东方的感性主义。
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公益广告
美国的公益广告一般旨在增加公众对于社会突出问题的了解, 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影响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 从而缓解社会问题和矛盾, 公益广告在传播学中相当于意见领袖。西方的公益广告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公共广告, 由绿色和平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动物保护协会等组织针对各自领域的问题发布的公益广告。另一类是一件广告, 这类广告是由各个企业针对各类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实质是企业形象广告的一种延伸, 表明了企业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态度, 提升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西方的广告文化崇尚个性, 强调特色, 美国贝纳通的公益广告世界知名, 其一改公益广告严肃的面孔, 画面具有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 例如用剪短的婴儿脐带、死囚犯、接吻的修女、浑身沾满石油无法飞翔的海鸟等画面来体现公益广告的主题。贝纳通公司的公益广告只是西方公益广告的缩影, 但却可以看出西方公益广告强调的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 广告中所使用的文案也有简洁、简单的特点, 例如倡导人们为抗击癌症Help fight cancer. Call in some fresh troops. 号召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的公益广告, Start Talking Before They Start Drinking。简单的表达让处在所有知识层次人都能够懂, 反映出低语境黄精中的坦率和直白。
三、中西方公益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对比
首先, 从价值观上来说, 中国的公益广告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态度, 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追求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例如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就是“和谐”“中国梦”这一系列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 就是中国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和谐社会”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相对应的说法的, 西方的价值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反, 他们坚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人可以改造并且利用自然甚至可以征服自然, 这种价值观与西方“独立、张扬”价值观是吻合的。
其次, 西方国家的文化重视个人主义, 而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 因此常常可以看见中国的公益广告宣传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等表达, 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更重视的是个人个性的张扬, 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例如同样都是森林防火的公益广告, 西方的表达就是美国有“Only you can preventforest fires”, 直译出来是“只有你能阻止森林火灾”, 而在中国, 通常用“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这样的字眼来表达。
最后, 在道德追求上, 中国文化主张重义轻利, 金钱的地位排在道义之后, 因此在公益广告中更多的是宣传人文关怀, 用各种极富情感色彩的词句来煽情, 以达到教化人心的效果, 而西方的公益广告往往直白的表达金钱的重要性, 例如在宣传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中, 西方的表达是“Animalsneed money too”, 直白的表达关爱动物需要钱。而在中国, 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则表达为“动物同样需要关爱”。怎样关爱动物呢?显然金钱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直白而中国文化含蓄的特点。
结语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公益广告作为文化的一种宣传手段, 承载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信息, 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杆, 在比较中西方的公益广告时, 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克服文化差异的屏障, 为适情适景的理解、翻译、传播中西方的公益广告内涵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华章.从公益广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02)
[2]朱奕霏.中西公益广告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4)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第8篇
一、中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1.中西方婚礼的总体形象。在中西方婚礼习俗里最大差别是颜色,在我们中国红色被誉为是喜庆、热闹、吉利、兴盛的。在结婚当天主要以红颜色为主,墙壁上、门窗上、等各个地方、各类物品上都是必须要粘着颜色为大红的“囍”字的,新娘更是以大红色为中心,新娘子只可以穿红色的衣服出嫁,这将被看作是一辈子都会带着自己母亲的祝福和神灵的保佑,婚礼上所用的小花生、大鸡蛋、蜡烛、红包等都必须是红色或者是用红纸装饰,这将象征着新人一定会幸福吉祥。西方国家婚礼则是以白色为主要颜色,结婚当天的新娘,必须身穿白颜色的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着内心的忠贞。西方穿白色婚纱的习俗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据说当时维多利亚女王身穿白色婚纱嫁给了自己心爱的王子,并且一直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自此以后,白色婚纱便成为女孩在结婚当天最喜欢的礼服,而西方的男士一定要身穿白色或黑色西装。白颜色被西方国家的人认为是慎重的、又是浪漫的,所以在婚礼现场旁边的大多数东西大多都会是白颜色的。不管是新娘,还是新房或是教堂的装饰都是白色的鲜花,这给人一种安静而又和谐的感觉。结婚当天新娘必须身穿白颜色的婚纱,象征着纯洁无暇,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祝福。
2.中西方新娘的着装比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娘的传统服装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新娘子也会穿上和西方新娘相同的白颜色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美丽。但是在白色婚纱上必须要有红色的鲜花或红绳依旧可以看出中国古老的传承依旧没有随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止步,因为在我们国家全白色的衣服只有用于办丧事的时候。中国人结婚的时候不能穿所有带“短”字的衣服,因为这样将预示着婚姻的短暂。新娘在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会买来所有从内到外的衣服及鞋袜,这样将表示婚后这对新人便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西方,对于新娘装有一个没有记载的规矩,新娘在婚礼那天的礼服中必须具有五种东西:“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的,一样蓝的,快乐的新娘子,还有一枚六便士在鞋里。”这种现象在美国非常明显。所以新娘穿的婚纱是绝对不能卖掉的,如果新娘卖掉了自己穿过的婚纱,则将表示现在的生活是和钱有关的,这样的婚姻被誉为是不会长久的。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比较
1.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认为中国男女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中国传统的婚俗带有较强的封建文化色彩。可见男子娶女子都是为了给家族传宗接代,添加人口。孟子也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爱情都是次要的。在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里结婚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大事。古代有言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足以体现出新人在婚姻中的被动。中国传统婚姻中媒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结婚的所有程序中媒人都要有所参加,所谓“媒妁之言”说的是男女结婚对对方的了解全靠媒人的陈述。“父母之命”说的是家长在听完媒人的介绍再做决定,最后才会告知当事人。古代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是陌生的,对彼此的了解也全是从媒人与父母的描述而得知。媒人与父母决定的婚姻,就算是当事人双方都反对也是没有作用的。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倡导自由恋爱,但结婚的时候还是需要媒人的。因为中国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我国结婚当天必须是有鞭炮声声的、而且是震耳欲聋的,如果嘈杂的声音大则会被认为是热闹的,新人就会得到更多的祝福,所以婚礼当天必须是热热闹闹的。
2.西方婚姻伦理观是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基督文化的交融,由此而发展到现代自由恋爱的伦理关系。西方国家的婚姻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自由意志的最大程度的展现,是完全根据个人内心真实的向往所选择。二个人从相遇,相互吸引,相互追求,相互依恋到难分难舍,因而心甘情愿将自己交给对方,在相互承诺的婚姻下共同组建家庭。他们渴望的是为爱情努力付出,为婚姻不断牺牲。西方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国家的婚礼大多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而主持婚礼人一般都是牧师,其实在基督徒的观念中,婚姻是神赐予人们的礼物,因此他们的婚姻是无条件的相互委身,并不是基于互惠。在西方国家,婚礼当天教堂播放的婚礼进行曲是柔和而安详的,在音乐播放期间整个教堂是非常安静的,除音乐外听不见任何声音,婚礼在一种特别严谨的气氛中进行着。在西方国家,青年男女相爱的最后结果就是结婚,他们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双方可以长相厮守,也是为了双方可以更美好的一起生活,所以,西方人在选择结婚伴侣的时候,比较看重双方有没有感情,而不会和家庭的利益有任何的关系。
三、结束语
婚礼习俗展现了在中西方文化的摩擦中婚礼逐渐趋于西化,西式婚礼的中国化,婚礼具体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婚礼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成为当今全球的一个真实写照,它的思想和价值将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从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影响力的差异 第9篇
在中国最大的电影数据库豆瓣电影[1]的用户评分信息 (中文) [2]和全球最大的电影数据库IMDB[3]的用户评分信息 (英文) [4]中, 综合每部影片看过的人数以及该影片所得的评价等综合数据, 产生最受欢迎的前250部 (Top250) 电影。如下表所示:
通过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1、中国人最喜欢看的电影的首要来源是美国, 其次是日本, 再次是法国和英国。
2、豆瓣最受欢迎的前250部电影 (Top250) 中, 中国大陆出产的电影只有11部, 仅仅是美国出产电影 (111部) 的十分之一。这说明中国电影, 虽然数量庞大, 但少有高质量的内容, 远远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IMDB的数据看,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出产的电影没有一部进入IMDB的最受欢迎的前250部电影 (Top250) 中。中国香港出产的电影仅有3部进入IMDB的Top250中, 说明中国香港出产的电影虽容易被大陆地区所接受, 但是并未取得国际观众的核心认同。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的劣与优。中国电影的劣处在于, 从整体来说, 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都甚弱;但福祸相依, 中国电影的优处恰恰在于, 其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提升潜力。
3、美国电影不仅在中国国内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 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在豆瓣和IMDB前250的交集中, 共有88部相同的电影, 其中55部为美国电影。
4、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日本出产的电影远远高于中国, 其出产的电影在豆瓣和IMDB的Top250中, 与英国、法国出产的电影不相上下, 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文化国际影响力远高于中国。
为反映数量上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豆瓣电影数据库与IMDB电影数据库中的交集[5], 数据分别为:中国香港电影为2521部、中国台湾电影为379部、中国大陆电影为1024部, 中国电影共计为3924部, 美国电影共计为9946部。中国大陆电影输出西方的数量只有约美国输入中国电影的10%,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输入到对方观众中的电影数量的明显不对等性。我们用几个图标来说明问题。
如Figure 1所示, 横坐标为每部电影的得分 (0-100, 为IMDB实际加权评分的十倍) , 大陆的电影的得分在IMDB数据库中的得分普遍低于美国电影, 其中高于80的只有约2%。
从每部电影的用户评论数角度。如Figure 2所示, 中国产电影的用户评论数远低于美国电影, 不足10%的电影超过1000评论。相对的, 美国电影中评论数大于1000评论的比例是74%。
如果在考虑绝对值只有1025部, 也就是说中国大陆产电影在IMDB上评论超过1000的只有100部左右。这说明中国电影在海外特别是美国观众中的不论是内容的数量和受欢迎程度都与中华文化应有的国际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而反观美国电影在大陆的受欢迎程度, 如Figure 3所示, 评分高于80的比例甚至高于国产电影。
二、原因探讨
以上出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造成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 由于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和引入机制的原因, 这些美国电影 (9946部) 多数没有通过合法渠道引进版权。
没有合法版权的电影, 为何在中国如此风行?首要的原因应该是, 这些电影在中国有市场, 尽管政府监控的比较严格的时候, 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从2010年开始, 国家版权局加强了对视频网站的监管力度, 一些大的视频网站被列入了监管范围。在国内排名靠前的盗版BT网站被大量关闭, 大型视频服务网站的盗版行为由于受到版权所有者的起诉和高额索赔要求, 盗版率明显下降。2011年12月30日, 国家版权局通报了视频网站主动监管的情况, 优酷网、乐视网、酷6网、土豆网等18家重点视频网站影视节目正版率在70%左右[6]。然而, 与之相应的, 数以万计的中小型盗版影视网站却因此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网站没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甚至连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ICP) 也没有, 网站的域名注册通常不通过国内的域名注册商, 他们即使被发现, 也不能够轻易地确定处罚对象。
其次, 这些中小型网站由于自身的限制, 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以实现内容的高效能、低成本的传播, 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提供视频的存储和带宽。他们往往通过与QVOD、xunlei等合作的方式, 中小型网站可以获得网站的广告收益, 而QVOD可以通过客户端获取客户端广告收益或如xunlei获取会员收益。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由于当前法律的空白, 版权所有者根本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一些法院甚至将之称为“为保护软件开发商自主创新确立的司法范例”[7]。这些没有获得版权的影视网站为数众多, 一些网站的Alexa流量排名相当靠前, 如人人影视 (yyets.com的国内流量排名为221) , 分为片源、字幕翻译、转码、上传到BT/e Mule/迅雷快传/QVOD的一系列分工明确的团队。
由于中国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将英语作为主要的课程, 客观上国内存在大量的优秀外语翻译人才, 打击盗版的不力和政府对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的限制。例如:中新网2月13日电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 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工作, 境外影视剧不得在黄金时段 (19:00-22:00) 播出。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 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五。
这些反盗版的举措, 在某些方面, 反而促进了盗版网站的发展和壮大。中国电影市场“欲抑之, 反而扬之”的现象, 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反思。
三、建议对策
中国电影的现状警策我们, 中国电影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9]的电影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落实和践行电影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 中国电影要找寻电影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电影文化兴趣的契合点。中国五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 契合点不仅仅只是后宫, 应该面向更广阔的空间, 诸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其次, 中国电影要努力把握观众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需求。“谁真正掌握了大众的内心情感与精神需求”[10], 谁就真正掌握了观众的兴趣点, 谁就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 谁就有了至高的文化影响力。而电影的影响力是个变数, 是随着观众的兴趣点改变而改变的。应该是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 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 力求构建能绝对吸引眼球的、适合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中国模式”电影。
再次, 中国电影需要创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交流机制。中国电影的评价机制急需完善, 这在上面已经给出数据予以说明。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形成科学的影评标准, 提高影评权威性和公信度以及时效性和有效性。
总之, 中国电影需要实施精品战略, 推出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精品电影力作。只有糅合了中国本土因素和本土特色的电影, 才是有着长久生命力的中国电影, 应着力提升中国电影的原创力, 满足国内和国际观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电影才能占有电影市场, 从而提升中国电影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豆瓣电影http://movie.douban.com/
[2]、由于豆瓣在国内电影评论网站的流量排名为第一, 我们基本认可对豆瓣的评分可以代表国内观众的喜好。
[3]、IMDB数据库http://www.imdb.com/
[4]、由于IMDB在国际电影评论网站的流量排名为第一, 我们基本认可对IMDB的评分可以代表欧美国家的喜好。
[5]、数据采集于2012年6月份。
[6]、李海秀.影视网络侵权乱象待解院线盗版商合作成公开秘密.http://media.people.com.cn/GB/138367/16996409.html[2012-02-02]
[7]、朱长河.福田法院十大精品案例助推一流法治环境建设.http://jb.sznews.com/html/2012-01/04/content_1890418.htm[2012-01-04]
[8]、陈志刚.互联网盗版:道德、法律与公平.通信世界网.[2012-01-20]
[9]、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2012-01-20]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 第10篇
在汉英语言中, 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 但是这类词汇的形成发展都受到了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影响, 成为其特定的文化标志。尽管人们对颜色的认识大体一致, 但由于受到各民族之间地理条件、历史及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颜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颜色词的不同运用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以“红”“白”二种颜色为例, 从历史背景, 时代传承等方面探析中西方对这两种颜色不同看法的原因, 帮助读者们对此有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红”“白”二色的象征意义
(一) 红色
在中国文化中, 对红色的感知最早来源于对太阳颜色的认识, 因为人们认为烈日如火。我们的祖先在祭祀的时候, 对太阳有种本能的崇拜, 就这样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感到在阳光的照耀下, 万物散发着生机, 令人振奋, 因而对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的依恋, 红色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之一, 体现着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 如中国人在过年时挂的红灯笼, 贴的红对联儿, 在婚庆时候惯用大红的颜色;把热闹兴旺称为“红红火火”。当然红色也与革命进步的时代联系一起, 如“红色政权”“又红又专”;象征着顺利、成功, 如“走红一时”“红人”等;美丽的女子也被称为“红袖”“红颜”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中国馆的红色, 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红色在国人心目中所代表的喜庆祥和。而在西方国家, 红色似乎成了贬义词, 成了火、血的象征, 指示着激进、暴力、危险和紧张。比如:red battle指的是血战, red flag则表示令人生气的东西,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意为惹人生气, 这是转义于在斗牛场上, 斗牛士挥舞红布激怒公牛, 公牛见到红色就怒不可遏, 不顾一切向前冲。在西方国家红色也有褒义的意思, 如red-letter day表示喜庆的日子;red carpet是对人的隆重的欢迎, 等等。随着文化的融合交融, 中西文化对“红色”也有一些共同的理解。如国际红十字会 (International Red Cross) 是国际上一个专门负责监督各国履行救死扶伤和协助受灾国家和地区的组织;一些充满色情的地方被称为“red-light district”, 即“红灯区”, 它非常形象地向人们发出危险信号, 让人们停止前进。
(二) 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的词, 体现着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对腐朽或者不好的事物的摈弃和排斥。比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在旧时代人们还把白虎视为凶神, 称给男人带来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它还象征着时代的腐朽反动和落后, 如白色恐怖;此外还有失败、愚蠢和无利可得的意思, 像“白忙活”、“白痴”、“白费力”等等;在古代还意味着学识浅薄, 没有功名, 如“白面书生”。西方文化中, 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是着眼于其本身的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以及百合花的颜色。他们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成了西方国家人们最喜欢的颜色之一。它意味着天真纯洁高雅, 如a white soul (纯洁的心灵) 、white wedding (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 ;象征着正直诚实, 如a white spirit (正直的精神) , white hand (廉洁、诚实) ;还有着吉利、幸运和合法的意思, 如one of the white days of sb’s life (某人一生中的吉日之一) , white magic (有天相助的法术) , white market (合法市场)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让人们对中西方文化在颜色词的使用上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比如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elephant (贵而无用之物) 已成共识, 这样在交流沟通时就可以避免一些尴尬场面的出现。
二、造成差异原因的探析
(一) 历史因素
人们对颜色的感知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尽管在先秦时代, 颜色就已经和古人的世界观, 哲学观联系在一起,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也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 造成了教育科技的相对落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 也使对颜色的科学认识难以形成。而西方人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他们对颜色的象征意义的认识比较直接, 他们的语义和逻辑理据都比较清楚, 大都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涵义。
(二) 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们对颜色的感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可否认, 由于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本身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 不通民族往往会赋予某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 颜色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中西方都有各自的颜色观, 同种颜色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里,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色彩的象征性是色彩的联想被固定为一种社会观念时形成的, 这种象征意义是其内涵性质的外延。比如中国颜色生成的神秘丰富, 对红色的崇拜源于对日神的崇敬, 对白色的禁忌则来自对月神的崇拜。而西方人个性意识发达, 具有悲剧性的崇高审美观, 没有五花八门的迷信。
(三) 时代的传承
人们使用颜色词的历史悠久, 颜色词是每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文化总是在继承中变化发展, 有其传承性。所以我们在掌握其表层语义传递的同时, 也应重视其深层文化信息的传递, 除了留心其本身的意义之外, 还应该对更深层的涵义有所了解。因为这些更深层的涵义在经过认为的引申或者加工之外, 会在无形之中称为人们对颜色的偏爱或者为人所排斥。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正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发展伴随着的文化、风俗习惯积淀的过程中留下它们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结语
在使用颜色词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其本身的意义, 更要留心其深广的象征意义。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及传承发展方面各异, 颜色词的用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 就是对同样一种颜色的理解和使用都会有差异。正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语言论》中所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及时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 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表示颜色的词汇的意义也将相继续得到丰富, 它们的意义也从将从原来某种单纯的颜色而派生出更多新的内涵, 使颜色这种无声的语言更加形象和丰富多彩。所以, 有意识地对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加深了解, 掌握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深层的不同涵义, 有助于我们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和学习。
摘要:在人类的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 它们是每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射着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这些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背景不同, 中西方对于颜色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本文以红白二色为例, 通过指出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运用, 探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帮助读者对这两种颜色以及中西方文化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颜色,差异,原因
参考文献
[1]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184-185.
[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05.04.
中西文化差异之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第11篇
【关键词】中西方 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第一,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必要性。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通中学新课程标准对跨文化交际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上适当向学生渗透中西方文化知识对学生积累西方文化知识。学生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上。餐桌礼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因此,以此为切入点最能让学生深刻并且切身地体验。餐桌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的了解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及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西文化冲击,为以后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石。
第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形成均有其独特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因素。中国人推崇孔孟的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中国人喜欢在就餐时围坐在一起,感受团圆和睦的团体或家庭氛围。而在西方,早期的游牧狩猎生活造就了西方人亲近大自然,本质中不羁、崇尚自由的民族特性。因此,西方人追求个体解放、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因此,西方人喜欢分餐而食。
笔者将围绕“出席时间的差异、餐具的使用礼仪差异、席位安排差异、进餐礼仪差异、及餐桌上交谈的礼仪差异”五大差异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对比。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
中国人在出席宴会时 认为“宜迟不宜早”。时间总是随心而定。因此,假设一场婚宴的开始定为时间是六点半开始,但八点才能真正开始。因为,宾客要到七点五十分左右才会基本到齐。所以,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去参加外国人的宴会,如果根据中国的习惯来,会遇到尴尬。西方人信奉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他们认为:不尊重时间就不懂得尊重他人。因此,一定会准时、甚至提前到达,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二、餐具的使用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体现在餐具使用上。中国人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选择最原始的进食工具——筷子。我国北方多木因而北方人用木筷;南方竹子多,因此南方 人都用竹筷。而西方人吃饭时用刀叉源于古欧洲人的猎人属性。在打猎的过程中,西方人用刀把烤熟的肉割下来,再用叉子叉起来吃。刀叉和筷子的使用,直接导致中西方人进食习惯的差异,并且对东西方人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人用刀叉决定了他们必须分开吃,因此西方人最独立。并且,在就餐时,筷子与汤勺不可一起使用;而西方人就餐时,则必需左手执叉,右手握刀。因为餐具使用的不同,中西方人吃的方式也有差别。例如,吃面条。因为面条比较长,用筷子只能夹住,所以中国人吃面用力把面条吸进嘴里。是以在中国面条又被称之为“吸溜”。而西方人会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再吃,不用发出声音。
三、席位安排差异。
在席位安排方面,中国与西方均比较讲究。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古代中国宴请宾客时,男子方可入座主宴会厅,女主人及女宾则只能就席于内厅。到了现代,虽然讲究男女平等,但依然严格遵守“长幼有序”的礼仪。入座时,主人会请年长、主宾或者高位的重要宾客坐上座,双方会互相“让座”。长者、主宾或高位者坐上座;被特邀来陪伴主客的 “陪客”则坐于两旁的偏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就座。男女主人坐下座。
西方用餐时坐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按顺序就座。西方讲究“女士优先”,因此,主宾夫人座位被安排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座时,男士会展示出“绅士风度”殷勤地为女士拉出椅子,并驻足等女士入座后才自己就座。
四、进餐礼仪差异
中西方进餐礼仪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以礼待人,每上一道菜,主人都要请客人先吃,俗称“让菜”,而客人会与主人互相谦让后才开始吃。中国的宴席中如果有酒的话,劝酒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酒是先上桌的。主人会举着酒杯一一敬酒。席间,主宾之间会猜拳比酒,气氛越热闹,越能显示宾主尽欢。而在西方,酒是每道菜上完后才上桌的。在西方,客人会等主人先品尝后才开始吃。与中国人一样的是,西方人喝汤时也不发出声响。西等汤菜不烫再吃。方人进餐时也可交谈,但是音量不能太高。中西方人都会遵守的餐桌礼仪之一就是:不可在食物未咽下前与人交谈。
五、餐桌上交谈的差异。
聚餐是中国人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首先,“不成敬意,请海涵”等自谦词语频频出现,其实主人已准备最丰盛的酒菜来招待客人。而客人则回以,“让您费神、多有打扰”。餐桌上用语要文明。例如:古人说“如厕”,现在用“减轻”来代替“上厕所”。在西方,主客间交谈的交流以真诚为主。主人精心准备菜肴,主人会如实地对宾客说:“I’m honored to have you here. ”,以示对客人的来到的感谢。客人将菜都吃完的话,便是对女主人最好的赞美。西方人同中国人一样,餐桌语言也比较含蓄。例如,“Excuse me?” 、“May I use the washing room?”可以被用来代替“toilet”。
二十一世纪在经济、文化两方面都已经成为国际大融合的一个世纪。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中西方餐桌礼仪因为其历史、文化渊源,所以成为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可通过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来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这样有助于我们避免以本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去衡量西方的文化。我们充分认识到: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盲目追求外国文化,摒弃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是不可取。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dog”,文化差异,文化内涵
随着跨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中的文化现象。
语言是人类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 文化是指集居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的信仰、习俗、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一个民族的语言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与该民族的文化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并反映文化, 其实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换而言之, 即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特有的不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包括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由于上述各种背景的差异, 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如果只注重其语言本身的语义的对等, 而忽略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 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culture clash) 甚至产生误解和歧异, 即人们所说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
笔者以“dog” (狗) 一词为例, 列举了中西方语言中的不同用法, 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并强调了解文化差异对掌握彼此语言的重要性。
一、“狗”在汉语语域中的文化内涵
“Dog” (狗) , 在中、西方的语言中, 其直接的意义是基本相同的, 指的是一种嗅觉、听觉都很灵敏的家畜, 其类属种类和用途, 如哺乳动物, 种类繁多, 可用于打猎、牧羊等, 是相同的。但是, 在中国人眼里, 狗是一种卑贱的、令人不齿的东西, 常被用来比喻一些丑陋无耻的小人。汉语中的“狗”在直接意义的基础之上附上了明显的汉文化的色彩, 直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凡被比作“狗”的人, 都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卑鄙小人。
在汉语语域中, 狗的地位很低下, 有很多带有“狗”的词, 如:狗腿子、够崽子、走狗、丧家犬、狗杂种、狗汉奸、落水狗、狗头军师等都是被用来比作那种被人们所鄙视、所唾弃的, 无耻、卑贱、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的小人。许多文人作家都曾用“狗”来比喻一些无耻小人, 如:“新月派”古典主义倡导者梁实秋反对文学“阶级”观念, 鲁迅就作了一篇名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杂文, 借狗的献媚邀宠的本性来讽刺丧失民族立场的无耻小人, 并号召民众棒打“落水狗”。叶挺将军在《囚歌》中写道:“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人的身躯怎能从那狗洞里爬出?”
2. 大凡含有“狗”的词语及谚语都是含有贬义的。
汉语中只要涉及有关“狗”的成语, 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人模狗样、狗尾续貂、狗屁不通、狼心狗肺、鸡犬不宁、鸡犬升天、狗仗人势、狗血喷头、蝇营狗苟等, 都是贬义的;同样, 汉语中含有“狗”谚语, 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好狗不挡路, 狗改不了吃屎等, 也统统有贬义的内涵。
3. 大凡带“犬”字旁的字都是贬义的。
汉语中有很多字都带有“犬”字旁, 而带“犬”字的往往都是贬义的。如:犯、狂、猥、猖獗、狰狞等。这些文字的创造, 无不渗透了汉语文化, 即千百年来人们对狗的卑视。
4. 人们豢养狗的方式, 也反映了“狗”在中国人眼中的地位是卑微的。
在中国人眼里, 狗是用来看门的, 所以有“看门狗”一词, 吃的是残羹冷饭, 主人对狗可以随意打骂, 甚至可以宰杀等。即使狗被宰了成了饭桌上的佳肴, 也难逃被轻视的命运, 因为人们认为“狗肉上不了宴席”。
二、“dog”在英语语域中的文化内涵
狗在英语国家中有Man’s best friend的美誉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78:323) 。许多人爱狗如命, 以狗为友, 与之相依为命者有之, 为狗不惜倾家荡产、与人格斗拼命者有之。“狗”在英语国家中的形象与中国人眼中的形象截然相反。在英国流传着许多有关“狗”的感人故事, 如“亲王与他的狗”等, 其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用“dog”一词来形容人, 大多都表示赞扬、信任等褒义。
在英语中有些带有“dog”的词, 常常表示对一些人的赞美, 这在汉语中是从未出现过的。如:
2.一些含有“dog”的短语也有褒义的内涵。如:
3.“dog”一词还有一些表示“中性”的用法。
在英语国家中有些与“dog”相关的词语、短语的用法虽然不是褒义的, 但是表示中性。
(1) 用于表示同情、怜悯的。如:
(2) 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常见用法。如:
(3) 与“狗”的本意无关的用法。
在汉语中, 大凡提到“狗”的词语、成语和谚语都基本和“狗”的本意有关, 而在英语中很多带有“dog”的词汇则与狗的本意无关,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如:
4.“dog”一词在英语语域中也有少部分表示贬义的。
在英语语域中的很多词汇不是反映英语国家的本国文化, 有一部分是一些外来语, 如来自拉丁语、希腊语等, 这些外来语中也不可避免渗透了其本族的文化, 因此, “dog”在英语也会有一些贬义的用法, 大多见于美国俚语或《圣经》里的词汇, 《圣经》里的词汇大都蕴含古希腊的文化, 在《圣经》里, “狗”常常被看作是不洁之物, 因此, “dog”一词有一部分用法带有贬义, 如:
5. 在英语国家人们豢养狗的方式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在一些英美国家, 人绝不让狗吃人剩下的残羹冷炙, 狗有专门的狗食。在超市, 狗食与人的食品放在一起销售, 还有一些专门为狗提供服务的设施和商店, 如:狗食店、狗餐厅、狗医院、狗旅社等。另外, 还有专门为狗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的。因此, 狗成了他们的朋友, 受到与人平等的尊重, 这在中国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三、文化的差异容易导致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上述列举了中西方关于“狗”的文化差异和用法的不同, 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在学习和翻译时, 我们只有了解这种差异, 才不会引起误解, 下面便列举几个最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的几个用法。如:
例1:《大学英语精读》 (上外版) 第三册第四单元Lady Hemits中有这样一段话:If she chooses your door 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这里的lost dog在汉语语域中很可能就被翻译成“丧家之犬”, 而该成语在汉语中的意思是指流离失所、到处乱窜的狗, 显然贬抑至极。而原文想表达的是这些流浪女隐士们虽无家可归, 却与生活作顽强的斗争。作者在这里用lost dog一词, 表达了对她们的理解和支持, 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她们的关爱, 因此, lost dog应该尊重英语语域中的文化, 翻译成“迷路犬”, 而不是“丧家之犬”。
例2: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如果我们不了解英语语域中“an old dog”的文化内涵, 很可能就会翻译成“老狗不会白叫唤”, 理解上就会有偏差。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an old dog”是指那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翻译成:像他这样的行家高手一般是不会轻易发表意见的, 一旦发表, 总有高见值得一听。
例3:They said the black dog was over Tom.这里的“black dog”没有狗的本义在里面, 因而不能误译为:“他们说那只狗扑向汤姆。”在英语中“black dog”指的是“忧郁”、“意志消沉”, 所以应该翻译成:他们说汤姆很沮丧。
四、结语
综上可见, “dog”一词在汉、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 笔者在此只是例举了一个单词的意义, 举了一部分的事例加以说明和论证, 而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词语, 其包含的文化涵义都不尽相同, 而且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而言之, 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 只要了解彼此语言所蕴含的文化, 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而不会因为文化差异影响语言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M]English Longman Group UK vimited, 1987.
[2]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3月1日第二版
[3]詹蓓, Thesis:试论dog-“狗”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差异[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00, 第7卷, 第3期.
[4]陈红霞谈“dog”在英语习语中的广泛应用[J].天府新论, 2005.11.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