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1篇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1.(展示新龟兔赛跑的图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辆汽车,瞧„„我们来猜一猜,哪辆车开得快一些?(学生先独立思考)

生:我认为是小兔子开的快,因为平时我观察到它的速度比较快„„.生:我认为是小乌龟开的快„„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谁更快一些。(逐步出示其它条件)

师:根据这些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生:小兔子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乌龟每小时行驶70千米,所以小乌龟开车快一些。

算式:120÷2=60

210÷3=70

师:你们刚才所比较的其实就是它们的速度。

小兔子开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说小兔子开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小乌龟开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也就是说小乌龟开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

千米∕时是表示的是速度的单位,它和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来读读看。(千米每时)师:我们来认识一下其它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那根据刚才我们所比较的是两辆车的速度,根据刚才你所列出的算式,你能说一说速度与什么有关的吗?

生:(议论纷纷)有可能是长度和时间,有可能是时间,有可能是路程和时间„„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在数学上说,是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师:你来说一说,刚才的数学信息中,哪个是路程,哪个是时间呢? 生:120千米就是小兔子开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 210千米就是小乌龟开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 2时是小兔子开车行驶120千米所用的时间 3时就是小乌龟开车行驶210千米所用的时间

师:你能从下面的一些信息中找出那些是路程,那些是时间,那些是速度吗? 出示一些资料,让学生口答

师:看来同学的知识还真不少,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算式,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式呢? 生:速度=路程÷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师:板书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2.合作探究,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其他关系式。

师:猜猜看,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还有哪些联系呢?你从“我发现了”这张探究纸上来进行推理论证吧。

3.反馈: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二.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真爱思考,能通过自己的推理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吧!

1.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时。60×3=180表示什么? 180÷3=60表示什么? 180÷60=3表示什么?

2.我们班同学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已知从小溪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900米,如果每分钟走100米,10分钟够吗?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20÷2=60千米/时

210÷3=70千米/时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五题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2篇

西村小学 四年级 王剑霞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1、激趣导入,有兴趣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 “动物比赛竞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2、合作学习。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贯穿本课的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愤,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适当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陡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的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和表扬,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把我的方法、想法展示出来。

4、教育技术。这类看似只有一个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的课,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激发兴趣注意力集中。

不过,在课后通过和老师的交流,我深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学中一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着急,比如速度定义的出示,可以在学生试着说一说速度的定义之后,多举一些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让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短跑训练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运动, 比较单调、枯燥, 没有趣味, 必须先做好思想工作, 经常启发、诱导。所以在正式组队开始训练前, 我组织高年级学生举行了一次100米跑比赛, 目的是: (1) 物色100米跑队员; (2) 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训练场上。同时, 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在各种运动中的感受和快乐, 激发学生对短跑的兴趣与参与欲望, 促进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学习, 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愉悦的气氛中习得知识。

二、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

田径训练是一项艰苦的训练, 尤其是短跑, 学生最不感兴趣, 既枯燥乏味、辛苦, 又不容易出成绩。所以, 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结合, 寻求以发展步幅为主要指导方针的基本规律, 摸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1) 实验对比法:通过制定100米跑专项素质力量训练方案, 以及对训练前后成绩进行对比, 从数据上为其提供帮助。 (2) 逻辑分析法: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 结合运动生理学、解剖学及训练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进一步改进措施, 尽可能地使方法科学、有趣, 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使学生乐而不疲, 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技术指导

小学生处在体育知识的初学阶段, 只有全面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 为学习短跑的技术打下基础, 才能将良好的身体素质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但小学生年龄小, 某些动作难以理解, 需要将分解技术和完整技术相结合进行。因此, 教学中我以基本技术为主, 先学习简易技术, 如学习途中跑和冲刺跑技术, 过一段时间再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其中特别对学生脚的着地支撑方式, 摆动腿的前摆送髋、蹬踞的协调配合, 摆臂的方向等基本动作进行精心指导, 反复练习, 直至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这些基本动作建立错误的技术定型, 影响了以后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四、严格把握力量的步骤

力量是短跑的必备条件, 但小学生的力量相对薄弱, 若盲目地加大运动量, 不注意忽视劳逸结合, 就会使学生产生“速度障碍”, 感到枯燥, 不愿意参加训练。因此, 在训练中, 我非常注意训练的节奏感, 分步进行力量训练, 使学生累而不烦。

1. 加强一般的基础力量训练。

训练中, 我多采用循环式方法, 一般3-6个动作为一个循环, 每个动作重复8-12次, 2-3组, 组间歇5-8分钟, 多为负重练习, 如持1千克哑铃、1千克沙袋、1千克实心球、1-1.5千克哑铃、1-1.5千克沙护腿等每天进行练习。

2. 加强局部力量的训练。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如过早过多地用杠铃负重练习, 往往容易过早地被淘汰。训练中, 我通常把它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发展最大意志的肌肉等张收缩的能力和肌肉横断面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 如采用负荷强度为65%-80%, 组数2-3组, 重复2次, 组间歇5分钟左右。二是提高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和集中的能力, 动员更多的肌肉运动系统参加工作, 采用负荷强度为80%-100%, 组数2组, 重复次数1次, 组间歇6分钟左右。

如以发展髋部肌群为主的循环练习 (各练2组) 。

(1) 仰卧挺髋10次; (2) 器械伸踝8次; (3) 单腿支撑伸髋, 每腿4次; (4) 单腿支撑屈髋, 每腿4次; (5) 持哑铃 (1.0千克) 摆臂10次。

3. 以肩为轴的上肢摆动力量练习。

上肢摆动力量是我国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薄弱环节, 国外短跑运动员上肢肩带群都十分发达, 这不是练跑练出来的, 而是通过专门的力量练习练出来的。因此, 我尤其注重摆臂的练习, 遵循“松、大、快”的原则, “松”则要求在摆臂练习过程中使整个上肢的肌肉, 尤其是肩部的肌肉放松, 避免僵硬、紧张;“大”则要求摆动幅度在一定范围内要大;“快”则要求摆动要快速, 因为上肢的摆动与下肢的摆动是相互协调的, 如果上肢的摆动做不到“快速”这一环, 那么下肢的摆动也一定快不了。

4. 以髋为轴的加速制动摆动练习。

研究表明, 运动员跑速的提高主要靠步频的提高, 而步频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髋关节肌肉的力量、高度的协调性, 以髋为轴的快速摆动力量和工作肌群间的高度协调能力是百米跑力量的重要练习手段。训练中我常用高抬腿跑改善屈大腿上摆力量能力, 把快速抬大腿和快速下放大腿相结合进行, 增加练习难度, 使其接近短跑的肌肉用力特点。

五、制订科学的计划

1. 准备期 (第1-7天) 。

这个阶段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训练, 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要以大部分学生的平均水平安排运动量及强度, 避免产生训练恐惧感, 对体育训练产生好感, 激发继续练习的兴趣。为此, 我以灵敏、耐力练习为主, 配合力量、速度素质, 注重柔韧、协调能力, 如压韧带、球类活动及游戏。耐力练习以有氧代谢为主, 如越野跑、定时跑。力量、速度多采用多级跳, 以小杠铃练习、反应速度为主, 强度及量则是由小到中。

2. 早期 (第8-20天) 。

这时期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于是, 我把灵敏及协调柔韧练习放在准备活动及休息调整阶段采用。速度练习从反应速度逐步过渡以速度力量及位移速度为主, 如30米后蹬跑、30米重复跑。力量练习以力量耐力为主, 如10米多级跳、耐力从有氧代谢过渡到无氧代谢, 采用50米、133米的间歇跑和变速跑。

3. 中期 (第21-40天) 。

这时期, 以早期训练内容为主, 但量要大些, 同时结合准备期的训练内容, 但尤其要注意训练后的恢复, 以免运动员引起过度疲劳。

4. 后期 (第41-50天) 。

这时期, 以竞赛期的训练方法为主, 结合准备期的训练内容进行训练。经过一个半月的基础素质练习,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训练水平, 这时期采用竞赛训练法。

六、对训练结果的思考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4篇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endprint

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化为例,来探讨本课的教材教法变革的一点不成熟看法。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321015)endprint

笔者从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到工作至今,主要经历了四套教材的变动。在师范学校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上采用的是1989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人教版)。工作中,先使用的是1994年的五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接着是2002年的六年制小学课本(浙教版),现在使用的是2006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研究不同时期的教材特点,回眸它们曾经的身影和远去的痕迹,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差异存在,这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下面笔者以“路程、时间和速度”在教材中的变化为例,来探讨本课的教材教法变革的一点不成熟看法。

一、“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编排顺序

1994年的五年制教材将“路程、时间和速度”编排在第六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里,前面已学“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和归一应用题以及“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和归总应用题,这一内容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再学习相遇问题。2002年的六年制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七册第三单元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中,是后继学习归一、归总等类型应用题的基础。2006年的教材将其编写在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除法”中,1989年的教材中则没有这一内容。

二、“路程、时间和速度”在四套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如何出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概念和三者关系,将体现教材编者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编排意图。以下是四套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呈现方式。

1989年人教版教材第74页:

1994年浙教版教材第87页:

2002年浙教版教材:

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第62页:

除了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从其他三套教材可以看到以下共同的特点:这一内容都被安排在小学中段三、四年级时来学习,教材编写上都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注重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归纳三种关系式的过程。四套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还有明显的差异。1989年的人教版教材没有出示相关概念名称,没有提及速度,直接解决相遇应用题。1994年的浙教版教材通过两个例子归纳总结了三者的数量关系,马上转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相遇求距离应用题的教学。2002年的浙教版教材则在一个课时里通过三组例题的教学,概括出三种数量关系,并且每组有明确的概念定义。2006年的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创设“哪辆车跑得快些”的问题情境引入速度,没有速度定义,只出示像“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这样的表述,接着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来感悟理解速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得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其他两个数量关系。

三、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学习难点

可以看到,前期的教材中,更注重“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数量关系的建立,然后运用这一结构特征去解决问题。而在后期的教材中,同样在关注数量关系之前先注重了概念的理解。那么,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是否清晰呢?金华市江滨小学冯美燕老师曾对该校四年级学生45人做过学前调查,前测题目如下:

你听说过“路程”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你听说过“速度”吗?如果听说过,请举个例子。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这三条信息之间的关系吗?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一共行驶了240千米。”本题中,( )表示路程,( )表示时间, ( )表示速度。

前测情况统计如下:

题号正确人数模糊人数错误人数

1(路程)39(87%)2(4%)4(9%)

2(速度)27(60%)5(11%)13(29%)

3(线段图)20(44%)025(56%)

4(辨别)39(87%)06(13%)

笔者也对本校四年级学生的38人做了前测,发现能正确描述“路程”的有30人,占78.9%,大部分学生把“路程”描述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永康到金华等这样的举例。100%的学生能正确描述“时间”。对于“速度”的描述统计如下:

以上前测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差异,我校处于郊区,学生的认知经验比处于市区的江滨小学学生要弱一些。但同一个年段的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共性。不管哪里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快慢经验,例如,跑步、跳绳、吃饭、做作业等事情中的快慢。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已学习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知识,因此,对于“路程”“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相对容易些。然而学生的经验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跑相同路程,时间短就是速度快,把时间等同于速度;都跳绳1分钟,谁数量多谁就快,这时又把跳绳的速度等于跳绳数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快”就是速度,“慢”则不是速度。大部分学生听说过速度,却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速度,但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比快慢经验:路程相同,比一比时间;时间相同,比一比路程;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转化为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再比一比。因此,教材通过创设比快慢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一份可供学生讨论的经验型认识材料,通过进一步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性认识中的速度进行改造、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

四、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材变化带来的教学方法变化

“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内容如果按知识类型来划分,在以往一般都把它归类到解决问题的课型,或是让学生直接进行“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的辨认,或是简单地告诉,忽略了三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由此概括出三者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的得出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留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和模仿。从北师大版教材和学生前测情况分析来看,认为“路程、时间和速度”首先是概念课的课型,如果划分课时目标的话,第一课时进行速度概念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以速度概念教学为主,跑多远——路程,跑多久——时间,跑多快——速度,路程和时间概念是可看见的,路程可用长度表示,时间可用钟表计时,学生前面已学了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概念,而速度是一个关系概念,很抽象,只可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路程和时间都不同,哪辆车跑得快些?怎么比?让学生体会速度就是比快慢。其次,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熟悉的速度,教材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在变式教学中学生体会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然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理解速度的含义,速度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一教学过程特别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建构是经验的改造过程,由日常的、朴素的比快慢的经验改造成数学意义上的速度概念。

五、“路程、时间和速度”教材教法变化带来的思考

在成人眼里很习以为常的概念知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理解。教材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越来越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直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困难,把经验性的知识改造、提升为数学知识。其次,要重视概念教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只有清晰地理解了概念的意义,解决问题才能水到渠成。本课中的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建立的过程。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意义孕育方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第5篇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开始创设了一个生 活化的情境,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本课的始终。在导入新课这一部分,我结合亚运会这一特殊情境,通过运动会上跑步比赛输赢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比快慢的 多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时,又怎么比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疑 问自然地进入新课,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 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我们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 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过程中的那 种愉快。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中,也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现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理念,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反思本节课,觉得在很多细节的地方还需要仔细琢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于“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力度明显感觉不够。应该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感知速度的快慢。然后在引导理解求出的速度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中概括速度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速度时间与路程》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而我觉得后一块内容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教师的补充介绍刘翔跑步速度大约是每秒8.5米、猎豹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1300米,蜗牛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8米。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到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再到光速的不可想象,让学生一次加一次的惊叹,最后戏剧性的出现慢速的蜗牛。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2、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速度的写法和读法也是先问一问学生有没有知道的,若是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学生。

3、特别注意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也能掌握本堂课教学的目的。另外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像三星级的题目较难,就满足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在很多方面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没能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的内容入手,以及在理解速度时没能让学生谈及自己生活的实际,没能在这里留下精彩的一笔,而是草草的将学生生拉硬拽拉到速度上了。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第7篇

1.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速度”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根据生活经验比快慢。

1、看比赛,引入比快慢。(视频插入)

2、路程相同,比时间。

3、时间相同,比路程。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引出速度概念。

师:同学们刚才比快慢比得都不错。如果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我们又怎么比呢?吉普车和大巴车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出示信息)

请一生说信息。

师:我们能根据刚才的方法比吗?为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比出它们的快慢的。在你的本子上试者算算吧!

2.生独立算,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提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每个算式算的是什么?这里算出来的60千米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每时行驶60千米

每时行驶70千米

4.介绍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比出他们的快慢来。

师:无论通过计算还是画线段图,都是比较这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1时。)

师揭示吉普车、大巴车的.速度。(板书:速度)

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是速度。(板书课题:速度)

师:那你们想想,吉普车PK大巴车的时候,我们比快慢是比的它们的什么?

请生回答。(速度)

6.再算算下面2个速度。(大屏幕出示)

(1)“神七”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是。

(2)一架飞机2分钟飞行了16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生列式:40÷5=8(千米)

16÷2=8(千米)

师:咦?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他们的速度是一样的?

生不同意。

请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说两个“8千米”各表示什么意思。(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每秒飞行8千米,每分飞行8千米)

7.(1)介绍速度单位的读写方法及意义。

(2)补充完整上面两个速度单位。

8.学到这儿,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速度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多请几生说。

师小结:一个物体每秒、每分、每时所行驶的路程就是它的速度。

9.我们再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速度。(大屏幕出示)

(1)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让生读,说意义。

(2)猎豹和蜗牛的速度

让生体会速度的快慢。

(3)电闪雷鸣图

师:夏天雷雨天气的时候同学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介绍:声音的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让生体会一秒钟的长短,340米大约有跑道圈半。)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我们的地球大不大。就刚才一眨眼的工夫,光已经围绕地球走了7圈半了。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快的速度了。)

师:现在知道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了吗?

10.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速度,我们又是怎样求速度的呢?你能根据上面的这4个算式总结出求速度的关系式吗?

生总结:路程÷时间=速度(师板书)

师:原来路程、时间与速度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补充板书课题:路程、时间)要求速度就要知道相应的路程和时间。

11.路程又该怎么求?时间呢?(出示大屏幕)

生根据具体题总结出求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

三.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1.填表格。(大屏幕出示题)

请生说算式,求得数。

2.请你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00米,我步行的速度是4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8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你有不同方法吗?)

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8篇

从运动生化理论的角度分析,人体有机体供给运动员100 m短跑的能源物质主要是A T P ,但是这部分能源物质在人体内的储备量非常少,有机体在100 m剧烈运动过程中到7 s左右就消耗殆尽,随后有机体接着与体内CP合成供能。里根(美国)曾经这样提出“当人们尽全力奔跑时,不论其有机体运动水平的高低,都将在运动后第6 s左右达到最大速度”的论点[1]。在这短短的6 s时间内,世界上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可以跑到60~70 m的距离,而一般的100 m运动员可以跑到可能不到50 m的距离。由此,运动员在跑到最大速度的时候,能够保持好身体姿势并且坚持跑到1 0 0 m终点是最好的选择。通过大量研究证实,对100 m运动员进行恰当的训练可以使有机体ATP供能和CP供能能力得到提升。

短跑教练王冶华曾对短跑运动员进行300 m全速跑的研究发现,300 m全速跑这种方法是提高有机体糖酵解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外国有许多教练员研究发现最大氧债5 0 0 m跑,同样也是发展有机体糖酵解能力的最好方法。此外还有,游泳项目中50 m全速游泳,短道速滑中500 m速滑及踢足球运动等队100 m短跑运动员,也都是发展他们有机体糖酵解能力的有效手段。针对100 m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周振平总结了很多种手段:像原地间歇性快速高抬腿训练和短时快速高抬腿练习;像提高有机体非乳酸性的无氧耐力方面,做6~8组间隔5~10 s的强度为90~95%的快速高抬腿练习,间歇时间大约2~3 min,要求的原则是越快越好;原地的或行进间的强度为75~80% 的每组50~70次的间歇车轮跑6~8组的训练练习,组间歇时间大约2~4 min;像发展有机体乳酸性的无氧耐力,做强度为80%的快速高抬腿1 min练习,或100~150的次数练习6~8组的练习训练,每组间隔的时间大约2~4 min等等。这些手段方法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有机体ATP和CP系统供能能力。在该文的理论研究中,这些手段都可以发展有机体无氧工作的能力,但具体运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针对100 m运动员有效,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征而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运动生理生化的角度来对它进行研究,针对100 m短跑运动员得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1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 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现如今,教练员主要是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来提高有机体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我们都知道在人机体内ATP只含有一定的量,只能维持有机体进行大约1~2 s的急剧运动。而有机体内CP到ATP虽然很快会合成供给能量,但是这时候运动员也只能维持5~7 s时间的运动。所以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能选择在极限强度和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 s的工作练习,而且练习时时间不能短于30 s的休息间歇,因为有机体短于30 s时ATP 、CP在运动间歇中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训练对于能量的需求,同时在成组练习时,组间的练习时间也不能短于3~4 min。有机体内与其他的供能物质相比,磷酸原的恢复较快,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被消耗掉的磷酸原在20~30 s时间内会合成一半,基本上到3~4 min左右有机体就可完全恢复。因此,进行发展有机体磷酸原系统的训练时,一般采用短时间的、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手段。

从运动生化理论上来看, 在运动员进行1 0 0 m短跑比赛过程中,有机体需要的10 s内的能量供应,主要是由ATP-CP系统供应以最大功率输出完成运动,但此过程中,相邻的供能系统也会参与供能。有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短跑运动员100 m跑后所得血乳酸为9.46~1.33 mmol/L。[2]所以,运动员在100 m短跑训练中,在注意有机体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训练的时候,同时要注意加强有机体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大于10 s的无氧训练。

1 . 2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2.1 乳酸耐受能力

在生化理论上,有机体乳酸耐受能力可以在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的训练中获得。所以,100 m短跑运动员在训练中要求有机体血乳酸浓度在12 mmol/L左右水平为最佳。在之后在重复训练的过程中,继续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来刺激有机体对这一水平的适应,增加缓冲能力和提高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能力。采用反复训练的方法发展无氧代谢的能力时,有机体要有超过30 s的间歇休息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进行下一次跑时能量的供应,这个时候有机体内A T P和CP通过有氧代谢才能很好地补充上。

进行速度耐力的训练作用是推迟100 m跑后程减速时间的出现,相反的有机体在进行无氧代谢的情况下,人体肌肉活动时间非常短。通过实证,有机体剧烈运动35 s左右的时候,运动员乳酸产生达到最高值[3],由此得出有机体糖酵解供能能维持35 s左右。在教练员进行训练过程时,宗旨是使有机体CP耗竭和乳酸堆积才能发展运动员速度耐力,时间太短不利于提高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4]。所以说,运动员在训练时宜采取持续时间大约在10 s~1 min左右的手段。因此训练1 0 0 m短跑运动员, 对教练员来说用强度水平为85~90% 最大强度,距离为120 m~300 m间歇跑、各种距离的变速跑100 m快跑+100 m慢跑、计时测验跑、200 m快跑+200 m慢跑、300 m快跑+100 m慢跑等各种组合跑,时间4 min左右间歇的训练手段。这样保证下一次跑时能量得到及时供应。当然这也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训练课任务与运动员体能情况,安排适宜的组数和次数,组间间歇为完全恢复。

1.2.2 最大乳酸训练

人体有机体生产乳酸的能力以及对它的耐受能力和100 m运动成绩紧密相关。从运动人体生物化学角度,在提高速度耐力的运动训练时,使有机体兼顾以12 mmol/L左右的乳酸水平的训练以提高L H D的活性,同时利用最大浓度乳酸训练提高单位时间肌肉利用无氧糖酵解生成能量的最大能力,并生成最大浓度乳酸,以使有机体利用此刺激来提高运动员在高乳酸浓度环境中的工作能力,提高100 m跑运动成绩。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有机体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时最敏感的范围是血乳酸水平在12~20 mmol/L。教练员对100 m短跑运动员通过采用1 min竭尽全力强度跑、间歇4 min共重复5次的训练,运动员血乳酸浓度可达到客观的水平,最高值可达31.1 mmol/L。由此得出训练方法是:强度水平为95%~100%的1 min左右极限运动,次间间歇时间3 min左右的训练较之运动员有效,使运动员不完全恢复。教练在训练时要根据运动员体能训练任务等,确定一节训练课安排组数及次数。主要控制间歇时间,既使得肌肉得到一定的休息能完成下一次高负荷运动,同时又不能恢复过多使血乳酸浓度明显恢复。控制这个时间的宗旨是让有机体负荷期间生成的高浓度肌乳酸弥散到人体血液,使肌肉功能得到恢复以便完成下一次负荷,同时控制住血乳酸升高过大。

2 结语

决定着短跑运动员100 m跑最高速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无氧耐力,而有机体非乳酸能供能和乳酸能供能能力是影响无氧耐力最主要的因素。教练员在进行运动员1 0 0 m跑教学与训练中,应从生理、生化多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与训练实践,同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运动员无氧耐力训练,更有效的发展有机体非乳酸能供能和乳酸能供能能力,提高100 m最高速度持续的时间,提高运动成绩。

摘要:在训练中怎样保持运动员100 m跑最高速度的持续时间问题,是一直困扰短跑教练员训练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试图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的不同理论角度,研究运动员如何保持100 m跑最高速度的持续时间的训练手段与方法问题,提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旨为增加运动员100 m跑最高速度的持续时间,从而为提高100 m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100m跑,ATP-CP,糖酵解供能,训练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王宝成,李侃,张贵敏.力量训练与运动机能强化指导[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李节昌.重视“放松跑”的教学[J].田径,1999(6):29-30.

[5]周振平,李秀梅,杨辉.无氧耐力训练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6]万文君.速度耐力跑运动员乳酸耐受训练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51-53.

“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9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体验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探索它们间的抽象数量关系,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建模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的读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构新知

2011年的秋天,秋高气爽,百乐汽车城的汽车们决定进行一次比赛,比比谁跑得最快。

最先出场的是小卡车和中巴车,比赛分三回合进行:

(1)第一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同时跑400米的路(演示)。

师:都跑400米,我们可以给它一个专门的名词,预习过新课的同学,有谁知道?(路程,为什么叫路程不说距离?是因为两点间的距离规定是直的,是一条直线,但路程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是指走过路的长短)

师:同学们猜猜谁会先冲线,为什么?(小卡车,因为它的速度快)板书:速度。

师:速度这个词你是从哪里听到的?

生:开车时常听说时速,就是速度。

师:先冲线表示小卡车所用的时间比中巴车的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程相同,比时间。

(2)第二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同时跑2分钟的路(演示)。

师:2分钟我们也可以给它一个名词,谁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觉得同样是2分钟,谁能跑得更远?为什么?

生:中巴车跑得快,因为它的速度快,所以跑得远。

师:因此,时间相同,比路程。

(3)第三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到大马路上自算时间自由跑,结果小卡车2时行驶了120千米,中巴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

师:第三回合与前两回合有什么不同?

生: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

师:那如何才能判定这一回合谁胜谁负?

生:算一算小卡车和中巴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小卡车:120÷2=60(千米);中巴车:210÷3=70(千米)。

师:(教学速度的读写法)60千米和70千米,说的是每时60千米和70千米,意思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中巴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读作:60千米每时,表示每小时走60千米。后一个谁来读一读?表示什么?

师:60千米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120千米是路程,那么2时表示什么?(时间)结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师:生活中,除了车子有速度,我们身边的哪些事物也有速度?

生:动物、风、光、人等。

师:这些表示速度的数据,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表示路程的数据,也有表示时间的数据,如每秒、每分、每时。

师:还可以有其他的时间单位吗?比如说每天、每月、甚至于每年,等等。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要求速度时,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师:因此,我们说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

师:一起去认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实现梯次上升,师生有效的互动,共同探讨速度的由来和读写法。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得到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速度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了解,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巩固拓展,应用提高

1. 比较速度,灵活应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翔的速度。刘翔:9米/秒。谁来读一读。快吗?谁来形容一下。

师:谁知道速度很快的动物?

生:猎豹。

师:看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谁更快一些?

生:猎豹,刘翔每分只能跑540米,而猎豹跑了1800米。

师: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比较?只能转换刘翔的数据吗?

生:猎豹每秒跑1800÷60=30米,猎豹的速度是30米/秒。

2. 推导公式,拓展提高

师:我们来看下面这辆车子怎么跑?要求什么?怎么求?

生:用除法,140千米里面有2个70千米,所以用了2时。

师:这里的140千米表示什么?70千米/时表示什么?谁能说出一个公式来?

生:时间=路程÷速度

师:我们再来看淘气上学。谁会解答。

生: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 发散思维,多法解题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300米,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4分钟能否到达学校?

4. 教书育人,珍惜生命

师:是不是所有事物的速度都是越快越好呢?交流讨论,有什么事情快不得?

生:不是。比如说汽车太快了会超速。

师:看这个标志牌什么意思?

生:时速不能超过5千米每时。

5. 见多识广,开阔视野

加强对光、蜗牛、树獭、驼鸟、旗鱼、雨燕等的速度的了解。

设计意图:走出数学圈子,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第10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表示法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新知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用教具直观演示,增强感染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品味成功的喜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由形象到抽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已有感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你们看,这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有关速度的信息。(教具出示信息:图片)

1、出示课本45面彩图挂图:从这些关于速度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教师肯定学生对课本45面彩图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叙述。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速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继续探究:以上列举的速度中,都是以“每小时”为单位时间,如果出现其它的“单位时间”呢?(板书:时间)

(3)小结:比较速度的大小,就要有相同的单位时间才能比较,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等。

3、“路程”的含义:路程就是指两点间的长度,可以是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直线的距离。

4、速度的表示

(1)描述: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是速度。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2)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如:每小时行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小时

1(3)把课本45面的挂图中的速度改写成统一速度表示法。

三、提供思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1、出示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很密切,那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继续来学习。

(2)学生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演。802=160(千米)

(边板演边讲: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就要行两个80千米,两个80千米的和可以列式为802)

2、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想一想: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来吗?

802=160(千米)

(2)请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关系式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3)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板书:160÷2=80(千米/时)

160÷80=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3、出示例3: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1)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出各个数量表示什么

四、课堂练习:大家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1)卡车2小时可行120千米,卡车的速度是多少?

(2)小丽乘一辆速度为70千米/时的车回家,要走210千米,几小时她能到达?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并用统一的方法来表示速度,还学习了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八第5-6题。

2、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八第7-9题。

(2)熟记三个关系式及速度表示法。

板书设计:

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速度时间=路程

60÷2=80(千米/时)

160÷80=2(小时)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例3(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22510=2250(千米)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设计 第1篇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