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辽宁中部城市群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辽宁中部城市群(精选9篇)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1篇

关键词:抚顺,辽中城市群,矿业城市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由一两个超大或特大型城市为核心, 以若干次级城市为腹地, 借助于现代化交通网络进行辐射和集聚, 城市之间发生着密切联系的城镇体系组成的“集合体”。城市群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一、辽宁中部城市群沿革

辽中城市群包括七城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 这七城市均在以沈阳为中心的150公里的“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辽中城市群的形成是一段很长的历史过程, 从城镇形成时期, 城镇规模、职能和发展特点等分析, 大致可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两汉时期。形成了襄平 (今辽阳) 、侯城 (今沈阳) 、海州 (今海城) 等主要城镇, 多分布在区位适中、自然与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地区。第二个时期是两晋明清时期。辽、金少数民族占据辽中地区, 建立封建割据政权, 发展生产力, 如辽代鞍山和辽阳地区的冶炼业已达鼎盛, 号称铁州。第三个时期是军阀和俄、日占领时期。这一时期就进行了农业生产和煤、铁、铜、菱镁矿、滑石矿和铅锌矿等采掘, 同时进行冶金、机械、建材、电力、轻纺等现代工业生产。鞍山、抚顺、本溪和沈阳等城市均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基础或得到发展的, 它奠定了本地区城市分布的现代格局。第四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建国初期辽中地区工业基础扎实, 国家对辽宁重工业基地进行了大力营建, 一度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发展的工业基地, 如沈阳的飞机制造工业、鞍山的钢铁工业, 迄今仍然是国家发展的支柱。

二、抚顺与辽中城市群的关系

矿业城市在辽中城市群占据重要地位。考察辽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资源开发在该地区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煤炭开采而兴起的抚顺、因钢铁冶炼而发展的鞍山和本溪, 除此之外, 铁岭也有大量煤炭开采。这三座城市是国家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或矿业城市, 矿业产值在城市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 如抚顺2004年采掘业产值为18.9亿元, 占工业生产总值的3.2%, 后续加工产值250.8亿元, 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2.5%。因资源建矿, 因矿而兴城, 因城而兴业, 因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而带动城市发展, 这是资源开发的作用机制, 在城市群体系中, 三座矿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城市群经济总量的38%。

抚顺概况及与城市群经济关系计量经济学分析。抚顺是中国最早时行煤炭大规模开采的矿业城市, 20世纪50~60年代煤炭产量居全国前列, 素有“煤都”之称, 石油加工、煤炭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其支柱产业。当前, 抚顺经济总量占全省第五位, 城市群中居第三位, 抚顺与中心城市沈阳距离最近, 两城郊区相距仅20公里, 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可以说, 唇亡齿寒、休戚相关。我们研究了抚顺市和城市群的GDP增长历程, 对二者进行了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抚顺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协整关系;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是抚顺市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换句话说, 城市群经济增长带动了抚顺经济增长, 因此, 城市群成为影响抚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对于抚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抚顺与辽中城市群产业耦合及意义

耦合原是物理学概念,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价值和功能联系, 产业以价值为纽带与相关产业之间存在着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 产业耦合是指分布于不同区域的某一产业及多个产业之间各自耦合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具体到辽中城市群和抚顺的产业系统, 它是指抚顺产业体系与辽中城市群产业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彼此影响的关系。

辽中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产业分工体系, 抚顺的多个产业处于这些产业链之中, 这是两者之间产业耦合的体现。例如, 辽宁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 其产业活动主要集聚于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与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黑色金属采掘业如钢铁集聚于鞍山、本溪, 其下流的黑色金属加工及压延业的经济活动在抚顺、本溪和辽阳等市呈现集聚产业的特征, 这些产业之间纵横交错、密切关联, 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构成了城市群耦合的装备制造业系统。在整个产业链分工体系中, 抚顺承担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 这些产业成为抚顺城市经济的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抚顺如果以它们为基点, 进行集聚式发展, 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它们将为城市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解决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而威胁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一点对于中国一些类似抚顺的处于城市群之中的矿业城市也有启发, 它们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群发展带来的各种机会, 发挥城市群产业优势, 将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融入到城市群的发展之中, 从新角度、新范围, 以新方向、新措施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Haibin L, Zhenling L.Economy Growth Cointegration Test Between Fushun and Medial Megalopolis in Liaoning Province[C].Wuhan:Science Press, 2007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2篇

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河段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水资源缺乏,再次是环境地质灾害表现突出.提出应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以改善河流水质和城市空气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周秀艳 孙洪雨 李培军 ZHOU Xiu-yan SUN Hong-yu LI Pei-jun  作者单位:周秀艳,孙洪雨,ZHOU Xiu-yan,SUN Hong-yu(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

李培军,LI Pei-ju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5(3) 分类号:X21 关键词:环境学   污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3篇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碎秆覆盖;高留茬覆盖;垄作;免耕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01-05

针对辽宁中部平原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特点,围绕地力培育型保护性耕作模式构建这一目标,在垄作高留茬覆盖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形成了适合辽宁中部平原地区玉米田高留茬覆盖少免耕及碎秆覆盖少免耕保护性耕作集成技术体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2007,2008和2009年分别在沈阳苏家屯保护性耕作试验区进行了连续试验。该试验区能够较好地代表辽宁中部平原区的气候特点。

1.2 试验方法

试验田玉米播种行距为60 cm。春玉米于每年4月播种,6月中耕追肥,10月收获。

试验区共设4个处理:1) 传统垄作模式(TL)。秋季玉米收获后,用人工将地表秸秆移走,地表留茬8 cm左右。春季播种前使用旋耕机整地起垄,4月底使用普通玉米播种机进行田间施肥播种,待玉米出苗后人工间苗除草,6月中旬进行中耕追肥起垄。2) 碎秆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SCNL)。秋季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于地表,春季播种时使用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直接免耕播种,出苗后人工间苗、除草,6月中旬进行中耕追肥修垄。3) 高留茬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GCNL)。秋季收获玉米时用人工将玉米穗摘走并将玉米秸秆上半部分移走,地表留茬25 cm左右作为地表覆盖物。春季播种时使用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出苗后人工间苗、除草,6月中旬进行中耕追肥修垄。4) 整秆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ZCNL):秋季玉米收获时用人工将玉米穗摘走,将玉米整秆留在地里作为覆盖物。春季播种时先将玉米立秆压倒,再使用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出苗后人工间苗、除草,6月中旬进行中耕追肥修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007和2008年不同处理下玉米关键生育期(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在0~100 cm土层内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从出苗期整个1 m土层内的土壤蓄水量来看,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与传统垄作模式相比分别提高了5.72%,2.36%和5.52%;在拔节期,0~10 cm土层内,碎秆覆盖和整秆覆盖少免耕模式的土壤含水量与传统垄作技术模式相比分别提高了15.99%和14.49%,而高留茬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的土壤含水量略有提高,提高了3.33%;在抽穗期,垄作少免耕模式的土壤含水量仍略高于传统垄作技术模式,其中,0~10 cm土层内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0.60%~5.80%,10~20 cm土层内提高了0.10%~2.40%;在乳熟期,整个0~100 cm土层内,碎秆覆盖垄作、高留茬覆盖垄作和整秆覆盖垄作3种处理模式的土壤蓄水量与传统垄作模式相比分别降低了0.52%,0.20%和0.70%。

由表2可以看出:在出苗期,整个0~100 cm土层内,碎秆覆盖、高留茬覆盖和整秆覆盖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传统垄作模式;在拔节期,0~10 cm土层内,与传统垄作技术模式相比,碎秆覆盖和整秆覆盖少免耕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了11.30%和9.80%,高留茬覆盖垄作模式提高了2.86%;在抽穗期,4种处理模式的土壤水分含量情况与2007年抽穗期相似;在乳熟期,4种垄作处理之间的土壤含水量不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在玉米出苗期、拔节期与灌浆期,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土壤水分均高于传统垄作;在玉米乳熟期,碎秆覆盖和高留茬覆盖两种垄作少免耕的土壤水分略低于传统垄作,整秆覆盖垄作模式略高于传统垄作。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肥力情况见表3和表4。

由表3可以看出:在0~5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发生了变化,与2006年相比,2008年传统垄作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110 g/kg,而碎秆覆盖、高留茬覆盖和整秆覆盖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0.510,0.170和0.390 g/kg。在这一土层内土壤全氮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与2006年相比,2008年传统垄作的全氮含量减少了0.001 g/kg,碎秆覆盖模式提高了0.014 g/kg,高留茬模式提高了0.002 g/kg,而整秆模式提高了0.010 g/kg。这一土层中传统垄作的全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碎秆覆盖、高留茬覆盖和整秆覆盖均有所增加,2008年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0.012,0.007和0.004 g/kg。

由表4可以看出:在5~10 cm土层内,4种垄作处理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可能是由于试验研究周期较短,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综合来看,以“免耕少耕”等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有机质侵蚀损失,调节土壤有机质转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以增加土壤养分输入量,减少土壤养分损失,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肥力,达到培肥地力的效果。

2.3 不同处理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播种30 d后,各处理模式在田间按S形状随机取5点,然后在每个点所在的行上测6 m内的玉米苗数,最后取5点的平均值。2007和2008年测试结果见表5。

nlc202309021005

由表5可以看出:碎秆覆盖、传统垄作和高留茬覆盖3种垄作模式的出苗情况差别不大,而整秆覆盖垄作模式相对较差。从整秆覆盖垄作模式的变异系数上看,其变异系数比最大,分别为10.60%和8.72%,这说明整秆覆盖垄作模式的出苗数量变异性较大,原因在于这种模式存在缺苗的情况。

但总体来看,2008年试验田出苗情况好于2007年,这是由于2008年播种后发生了降雨,补充了土壤水分,促进了玉米发芽和出苗。整秆覆盖垄作模式出苗差的主因是秋季玉米收获后整秆留在地表,秸秆覆盖量大,且在播种前不进行任何秸秆处理。尽管驱动圆盘式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在玉米秸秆覆盖地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可以有效保证播种作业,但播种后种带内仍存在大量粗大整秆,影响了玉米种子的发芽出苗。传统垄作模式的出苗数量低于碎秆覆盖和高留茬覆盖少免耕模式,主要原因是传统垄作播种前实施的整地作业尽管疏松了地表土壤,却不利于蓄水保墒,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

2.4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处理下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情况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碎秆覆盖和高留茬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的玉米产量均高于传统垄作模式,而整秆覆盖垄作模式低于传统垄作。从产量性状上看,2007年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与传统垄作模式相比平均穗粒数增加了3.46%~7.46%,2008年平均穗粒数增加了1.97%~5.08%;碎秆覆盖垄作模式的百粒质量最高,传统垄作模式的百粒质量最低;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穗行数均略高于传统垄作,其中碎秆覆盖垄作模式最高;碎秆覆盖垄作模式的平均穗长最长,2007和2008年平均穗长分别为26.4和27.2 cm;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与传统垄作相比,2007年穗粗分别增加8.08%,5.96%和4.23%,2008年分别增加5.52%,3.45%和2.24%;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与传统垄作模式相比,秃尖长度分别缩短4.14%~24.17%,3.19%~10.00%和4.17%~5.38%。

2.5 不同处理的生产效益评价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对比情况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从投入来看,整秆覆盖垄作模式作业成本最低,比传统垄作模式降低了35.3%;碎秆覆盖垄作模式减少了春播前整地作业和秸秆运输,增加了秸秆粉碎作业,机械作业成本略高于整秆覆盖垄作模式,比传统垄作降低了29.4%;高留茬覆盖垄作减少了春季播前整地作业,增加了秸秆运输,比传统垄作降低了23.5%;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非机械作业成本均略高于传统垄作;3种垄作少免耕模式的总投入降低了7.8%~12.1%。从产出来看,碎秆覆盖垄作模式的收入最高,高留茬覆盖模式次之,整秆覆盖垄作模式最低。从产投比来看,碎秆覆盖垄作模式最高为4.7,高留茬覆盖次之为4.4,整秆覆盖再次为4.2,传统垄作最低为3.9。

总之,碎秆覆盖和高留茬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具有较低的作业成本和较高的产出,经济效益明显好于传统垄作模式;而整秆覆盖垄作模式机械作业成本虽然最低,但其产量也偏低,其经济效益在这4种垄作模式中是最低的。

3 结论与讨论

经过多年试验,在对4种不同垄作模式下土壤水分、土壤肥力、作物产量等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辽宁中部垄作区的垄作少免耕模式是碎秆覆盖和高留茬覆盖垄作少免耕模式。从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来看,碎秆覆盖垄作模式为最佳耕作模式,其次为高留茬覆盖垄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16-20.

[2] 苑井辉.朝阳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3):6-7.

[3] 谢瑞芝,李少昆,李小君,等.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J].中国农业科学,2007(9):1 914-1 924.

[4] 任军,刘慧涛,高玉山.半干旱区玉米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7(3):8-9.

[5] 曹志佳.北镇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4):3-4.

Research on Key Technique of Plain Fertility Foster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Middle of Liaoning

CUI Xin

(Liaoning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key technique of high ridge and stubble less covering and no-tillage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plain area in middle of Liaoning, surrounding the target of constructing the mode of fertility foster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no-tillage mode of chopped straw covering and high stubble covering and less ridges is suitable for ridge culture in middle of Liaoning. The mode of chopped straw covering ridges is the best cultivation mode.

Key words: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ique mode; chopped straw covering; high stubble covering; ridge; no-tillage

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4篇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带, 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近几年来, 该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逐渐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和颇具潜力的城市密集区域。

2006年末, 全区户籍人口2722.9万人, 占辽宁省总人口的64.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7.7亿元, 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 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 6 2 4.4亿元, 占辽宁省的8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亿元, 占辽宁省的81%;地方财政收入5 4 1亿元, 占辽宁省的8 2.8%。可以看出,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明显,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我们应该看到, 虽然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辽宁中部城市群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跨地区、跨流域的伤害和污染对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水资源短缺、水质重度污染;土地占用与破坏严重、承载容量不足;林业资源保护和整治主体单一、手段落后;资源消耗强度高、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空气、土地、工业固体废物和辐射污染日益严重等等。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于是, 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对策势在必行。

二、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压力较重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 经济增长快, 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很大, 资源消耗量的增加, 也必然导致排污总量的增加。长期以来, 由于过度地关注传统的能源生产模式, 严重忽视了调节能源结构的需求, 这种政策和市场的失误, 刺激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工业发展和消费, 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环境问题突出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城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特别集中, 于是伴生了空气污染、垃圾问题、饮水危机、噪声干扰、采光通风等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新的污染也随之产生, 环境污染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具隐患。

3. 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环境压力增大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省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较快的区域, 家用电器、房屋、食品、汽车、电子产品等商品的消费量比较大, 消费品的换代升级频率要求快, 导致各种废弃物大幅增加, 这也是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

三、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对策

作为北方中等城市群发展的龙头, 辽宁中部城市群必然是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较快的区域, 新一轮的经济浪潮将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区域的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针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现状, 主要提出以下4点建议。

1. 开展重点区域性的水污染防治, 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辽宁中部城市群各流域的水功能区划和治理规划为基础建立总量控制体系, 将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对应的控制单元和污染源。建立以容量控制为基础的总量削减和水质改善对应关系, 以总量控制的实施带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 实施重点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计划, 首先实现重点企业污染物的全因子达标, 对排污量大的工业企业要率先重点调整。同时, 重视近海海域的环境保护, 对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活动要加强管理, 在科学、合理开发的前提下, 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2. 调整能源结构, 改善空气质量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典型的北方燃煤地区, 较长一段时期内, 煤炭仍将是该区域的主要能源。要改变这种状况, 第一, 积极运用经济改革政策、能源价格政策及节约能源政策降低单位G D P的能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各类能源消费布局, 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 促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第二, 鼓励科技创新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使燃煤量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比率持续下降。第三,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关闭一些钢铁、水泥等生产能力过剩、结构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企业。

3.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恢复生态功能

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辽宁生态省建设纲要,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 按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容量的要求,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 实行分面、分片、分级保护和管理;按照生态功能采取封山育林、封湖育水, 封沙育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 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开发, 同时用生态学的原理恢复营造林草, 提高植被和森林质量, 推动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4. 防治废物污染

随着辽宁中部城市群资源整合的进一步发展, 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两部分, 对于生活垃圾的治理, 要实行分类收集、清洁贮存、密闭运输、压缩及无害化处理;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的防治, 要严格遵循清洁生产的要求, 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重视减量化、资源化与再利用, 并推进固体废物的立法工作, 使固体废物的管理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罗勇曾晓非: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11

[2]杨士弘廖重斌郑宗清: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14-119

[3]牛凤瑞盛广耀:三大都市密集区:中国现代化的引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10-219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5篇

2008年2月26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和辽宁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这意味着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为支撑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即“6+1”发展战略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6+1”发展战略对加快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意义非凡。

辽宁中部城市群总面积64 880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44%和51%,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63%和54%,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这一区域具有工业基础雄厚、城市高度密集、基础设施完备等多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和生产力布局的重复建设、政府执政的体制僵化、城市间各自为政,契合紧密度比较差等问题。为使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加强城市之间的整合。

城市整合是指地域毗邻的城市之间在竞争、合作和控制三维框架下动态的、可调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城市整合要求城市具有近域性、经济互补性、合作愿望和通道关联性。城市整合的实质是使城市经济要素资源及其运行环境的重新优化组合,达到城市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经济资源利用等更趋合理,形成城市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共赢。城市整合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建立在竞合框架下寻求城市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

一般而言,城市整合往往需要政府力和市场力的双重作用。当前,辽宁省政府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力量已经开始启动。辽宁中部城市应该抓住此契机,遵循市场机制,努力调整自身,将各自优势整合,积极寻求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实现整体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参与国内及国际竞争。

二、辽宁中部城市整合的途径

(一)城市政府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6+1”的模式是自上而下,即辽宁省政府首先作为主导力量,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规划来推动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因此,每一级政府都应该首先为城市整合排除行政体制上的障碍,制定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的相关规定和政策。以往受经济区划和管理体制等因素的束缚,辽宁中部城市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各自为政、经济联系松散的特征。比如,沈阳、本溪和抚顺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虽有往来交流,但却缺乏共同发展理念。如果产业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生产利益最大化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阻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打破这种僵化局面对于促进单个城市及整个城市群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为把零散的关联性不强的经济体整合成有机整体,首先应从制度上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城市政府之间创立沟通平台,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在城市的各方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这就会大大提高城市群整体的生产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与协作。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流动性壁垒。辽宁中部多个城市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8年7月,辽宁省中部的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八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共同签署《辽宁中部八城市住房公积金协作协议》,八城公积金个贷实现同城一体化。下一步将推进社会保障方面的异地转移和接续改革,在不远的将来,八城市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险有望实现“异地迁移”。同时还在筹划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消除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公积金、保险,户籍等的自由迁移会打破人口自由流动的瓶颈,推动人力资本实现更优配置。

(二)以产业集群带动城市整合,实现城市发展一体化

“6+1”模式是辽宁省中部区域的发展战略,要求城市之间必须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发展。城市产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近域城市通过发展相关联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进而带动城市间的整合是城市的一种生长拓展模式,产业的积聚发展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增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关联和密集的交易对城市近域整合起到促进作用。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人才的集聚、技术的创新、信息的溢出、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专业化市场的形成,这些都可成为城市间发展合作的依托。产业聚集可以使城市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促进近域城市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不是机械地堆砌企业,而是要根据各个城市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权衡确定城市的职能及其主导产业,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形成系统有序的、结构合理的、高效运行的产业体系。总体上,辽宁老工业基地及其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结构是基于地区资源开发而形成的,重工业比例高,对资源的依附性强。虽然许多城市一度面临资源枯竭后的经济发展问题,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摆脱困境,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增强等,这些都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在近域城市整合的市场一体化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辽宁中部城市群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集群,相继发展石油化工、钢铁工业、新材料、高新技术和制药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同时,明确城市间主导产业的具体分工,延伸产业链,形成城市群有机体。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沈阳装备制造业为中心,打造区域装备制造业研发集成总部,零部件加工向周边城市辐射转移;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主要以抚顺为核心建设北方重要炼化一体化基地,辽阳、沈阳、本溪、鞍山和铁岭依据自身的工业特点发展相应的化学工业,如沈阳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鞍山和本溪利用焦化副产资源,铁岭利用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等;钢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以鞍钢、本钢为核心企业,营口新鞍钢、抚顺特钢等为辅助支撑,建设钢铁产业及钢铁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沈阳新纳米技术为核心构建产业链,鞍山、本溪新型钢铁材料产业链,以及抚顺、辽阳、营口等新型材料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装备、软件等核心产业,以及打造国家生物工程、通信电子、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制药产业集群以构建国家级新药研发为平台,参与国际中药生产经营标准制定为主攻方向,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培育创新型网络式医药产业发展集群。

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空间整合的过程,每一个产业集群跨区域扩展都可以把近域城市有机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近域城市以及区域整体加速发展的目的。

(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一体化,实现整体竞争优势

“6+1”规划纲要适应了当今世界全球竞争的趋势,即当代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个城市或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的竞争,而是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整体上的竞争。辽宁中部城市必须在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能做到相互协调与协作、制定共同的发展战略,打造出城市规模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有序的城市群,获得“6+1>7”的效果,提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群整体的经济竞争力。

城市整合追求的是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应当更多体现统一的整体性策略与调控,在共识的基础上保持共同的利益和方向。在城市发展规划制定上要避免单从城市自身利益出发,片面关注城市自身的独立发展,没有从区域整体上进行合理的考虑和布局,造成上下级规划不协调,空间上衔接困难,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结合生产、市场、技术、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制订突破城市市区或城区的行政管理界限的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实现城市之间地域上的开放性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产业结构及城市土地规划等城市间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体化。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城市间的互补与优势共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产业结构规划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城市之间的产业系统有序化,节省资源提高生产率,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城市土地规划一体化,有助于形成城市群的合理的等级体系与城市规模,明晰各个城市职能和分工,提升城市群的有机整体性。

城市整合战略是实现核城市之间的互利共赢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中既要依赖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和城市规划,努力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平台,促进城市整合,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廷玉.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J].经济地理, 2008, (7) .

[2]陆岚.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整合战略[J].铜仁学院学报, 2007, (3) .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6篇

一、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世界上所有旅游大国, 都以发展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旅游几乎都与施特劳斯等本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基本都蕴含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意大利统计, 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 并能提供就业岗位, 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 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由此认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的宝藏, 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 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自1985年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 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身、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韩国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意欲将文化、旅游培育成21世纪的国家战略性产业。由此可见, 利用文化发展旅游已成国际旅游业的潮流和趋势。从国内看, 旅游业从古代的非功利活动到现代的经济产业, 无不与文化水乳交融:西湖十八景, 景景有典故;深圳三大园, 园园汇文华。这些都值得辽宁省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二、辽宁省现有旅游业资源优势及文化建设现状

辽宁省不仅是一个工业大省, 同时还是一个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大省。从纵向看, 辽宁有发源于7000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 有距今6000年历史的朝阳红山文化遗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发迹和开国历史遗迹几乎遍布了辽宁的中部城市群;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历史, 乃至之前的皇姑屯事件遗址和至今仍牵绕于诸多海外华人心中的张氏帅府;以及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装备基地建设的历史。这些都是辽宁省独具特色并优于外省的旅游资源。从横向看, 辽宁具备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时代特色的旅游项目资源, 从沈阳的“一宫两陵”到清代第一都城的抚顺赫图阿拉城, 从“老边饺子”、“马家烧麦”、“李连贵熏肉大饼”等一系列满族风味的特色小吃到“二人转”、“东北秧歌”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精品;从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和解放战争历程的沈阳“9.18纪念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到体现共和国装备基地建设历程的鞍钢集团、沈阳航空博览园、机床博物馆、蒸汽机车陈列馆、机器人展示厅等;从体现辽宁省特殊地质特色的拥有喀斯特地貌的本溪水洞到全球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湿地资源盘锦红海滩等;从彰显辽宁省独有的宗教特色及名人效应的东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到被誉为藏传佛教艺术名山的阜新海棠山等, 以及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这些都是其他省份和地区无法比拟的旅游资源优势。

然而目前辽宁省的这些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资源优势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尽管辽宁旅游业近年的发展中不断增加了在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比重, 但是和江浙等其他省份相比, 和国外具备同类条件的城市相比, 辽宁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真正体现出来, 辽宁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 主要是辽宁的旅游文化建设, 特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发展不快,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升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大力加强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文化建设, 是提升辽宁旅游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关键因素, 是提升辽宁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辽宁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势必要将辽宁省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 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经济硬实力。

三、发展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产业的战略设想

所谓“辽宁中部城市群”又称“沈阳经济区”, 是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 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 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发展趋势。其所包含的城市主要有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随着该经济区突飞猛进的发展, 经济一体化的形态和特征日益凸显, 是目前辽宁省经济核心地带。

在针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 利用中部城市群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的工业文化、鲜明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 (重点是满族文化和朝鲜族文化) 、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具有体验和参与特色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具有满清特色和教化特色的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旅游文化资源, 笔者提出多样性主题文化建设项目及项目所需依托的建设平台和载体的构建设想, 以更好地促进辽宁省旅游文化建设发展。

1. 根据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

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的趋势, 针对各类旅游文化的不同特点及现有资源状况进行开发设计, 提出和设计开发“清朝开国历史系列游”、“东北抗日历史回顾游”、“共和国装备基地建设历史系列游”、“绿色农业生态系列游”、“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辽宁玉器文化鉴赏游”、“东北地域文化特色游”、“特色生态娱乐体验游”、“独特地质地貌观赏游”等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 参考北京世界公园, 将各地有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借鉴、汇集, 并在不同主题文化项目中, 设计若干子项目路线, 令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路线中体会更为详尽、细致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清朝开国历史系列游”中设计诸如“清朝发祥史三京’游”、“满清初期战争历程游”、“后金首府回顾游”、“东京’城体验游”、“清朝陪都’盛京游”、“满族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不同角度的历史回顾旅游线路, 将辽宁省关于女真族的发展历程及清朝开国初期的众多史迹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充分利用, 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弘扬文化的目的, 并在此基础上, 深挖掘、精包装、当主角、挑大梁, 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

2. 以所提出的重点旅游文化建设项目为主, 对承载

旅游文化建设项目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 进一步提出旅游文化建设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建议和构想, 重点就开发建设“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玉器文化交流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辽沈特色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旅游商业项目进行研究, 力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 集中相近文化的旅游项目资源, 依托上述主题文化旅游项目, 以现有的旅游景观为中心, 辐射周边旅游及各类商业服务项目和条件, 形成不同的“旅游主题文化经济圈”, 有效涵盖旅游所必须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和时尚娱乐元素集中展示, 供广大游客鉴赏、选购、消费、休闲, 建立一条庞大的第三产业链, 通过旅游文化建设提升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形象, 促进社会进一步繁荣, 开发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7篇

1 项目概况

纱帽山隧道本溪方向入口处路堑边坡最高处为三级边坡, 坡率为1∶1.5~1∶75。一级、二级边坡为菱形骨架植草防护, 三级边坡为自然防护。该段边坡的整体排水系统主要由6道纵向急流槽、2道平台流水槽和1条坡顶截水沟构成 (注:每个纵向急流槽之间的间距约50m左右) 。三级边坡段落主要分布在第一道和第三道纵向急流槽之间。坡顶以上原地表植被覆盖较好, 距坡顶大约100m以内地势非常平缓, 100m外则为较高的山体。

(1) 2011年8月, 该段边坡发生破坏现象, 当时的调查结果表明:

①隧道口第一道纵向急流槽东侧为仰坡地带, 表面无圬工防护, 局部可见有比较明显的渗水现象, 且平行于西侧一级边坡位置可见土体有塌落现象, 塌落土体堵塞在隧道口碎落台处, 并且土质含水量较大, 呈液化现象。

②边坡坡顶截水沟、平台流水槽内局部可见堆积碎块石及杂草堵塞物, 截水沟、平台流水槽、急流槽局部存在开裂等毁坏现象。

③坡面菱形骨架受损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第一道、第三道纵向急流槽之间的二级边坡上和第四道、第五道纵向流水槽之间的一级边坡上, 该区域内局部完全损坏。

(2) 2012年初, 本辽高速公路通过竣工验收, 管养单位再次对该边坡进行现场调查, 结果表明:

①第一道至第三道急流槽之间的二级平台局部损毁程度加剧, 部分地段被完全冲走。

②第二道急流槽右侧附近一级边坡上部菱形骨架损毁严重, 下部屈曲变形明显。

③第三道和第四道急流槽之间的一级边坡大部分坡面严重鼓起, 菱形骨架出现强烈的屈曲变形。

2 成因分析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 经分析可知, 在大气降雨长期作用下, 由于坡顶地势平缓, 且局部存在积水凹地, 使得大量地表水下渗进入坡体;坡顶远处的山势较高也存在补给地下水的可能;坡顶截水沟底部区域、急流槽和平台流水槽局部出现的裂缝及沟内堵塞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程度的渗水现象, 从而未形成完善的整体排泄系统, 导致采用浆砌片石菱形骨架防护局部受损严重, 甚至完全破坏。东侧隧道口仰坡地带未采用圬工防护的坡面出水比较严重, 导致出现表层土体开裂滑落的现象。因此, 边坡坡面发生破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区未形成良好的排泄系统, 降雨渗入坡面未能及时排除。

3 处置方案

为了消除边坡进一步发生破坏的隐患并建立完善的排泄系统, 拟对坡顶截水沟裂缝进行堵塞, 对边坡坡面、急流槽和平台流水槽裂缝进行堵塞;对边坡平台裂缝以及坡面破坏及纱帽山隧道口土质边坡滑塌段落、仰坡地带的裸露区域等存在不利因素的部位进行恢复和治理, 为保证处置方案安全可行, 制定了两套治理措施, 具体如下:

3.1 “钢筋混凝土框架+锚杆+植草”方案

(1) 首先清除坡顶截水沟、急流槽和平台流水槽内及平台上堆积的碎块石和杂草堵塞物;其次, 对于坡顶截水沟、急流槽、平台流水槽及平台细小裂缝处可将缝隙凿平, 清除碎渣和杂物, 采用M10水泥砂浆进行充填封闭或勾缝封闭, 防止雨水流入裂缝;而对于受损严重的区域进行拆除重建, 恢复其本来形状, 使其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及时排除地表水及坡面水;由于第一道纵向急流槽东侧隧道口边坡出水严重且流量较大, 本次将第一道纵向急流槽拆除并向东侧加宽, 沟底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 两侧沟壁采用M10浆砌块石砌筑, 尺寸改为“净宽1.5m、净深40cm、两侧壁厚各30cm、沟底厚20cm”, 下铺设10cm砂砾垫层。

(2) 针对上述坡面受损严重甚至完全破坏的二级边坡、一级边坡段落:对破坏坡面进行清理整形并在局部设置盲沟后, 本次对清理后的破坏坡面改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锚杆+植草”进行防护, 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采用C25菱形框架, 框架尺寸为厚20cm、宽35cm、“横向间距2m×纵向间距4m”, 并在节点处采用砂浆锚杆加固, 长度约5m, 要求框架嵌入整形后坡面10cm, 框架内回填10cm厚土石混装袋且在其网眼内植草, 并在框架内采用木桩对土石混装袋进行固定, 其中木桩直径不小于10cm, 长约1.5m, 嵌入坡面深度不小于1m。

(3) 对于纱帽山隧道口土质边坡塌落段落及以上仰坡地带未采用圬工防护的裸露区域:首先拆除地面以上原路堑挡土墙, 并保证地面平整, 在原位置处分层设置格宾式挡墙, 每层格宾挡墙墙高约1m, 宽约2m, 长度自隧道洞口边墙至第一道纵向急流槽加宽部位, 应根据实际长度而确定 (预计约2.5m长) , 每层格宾挡墙错开50~150cm左右, 墙后空隙内回填袋装透水粒料或碎石, 要求布置5~6层, 每层尽量压着滑塌线, 直至滑塌区域顶部附近, 格宾长、宽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次, 对隧道口顶层格宾挡墙以上坡面 (未采用圬工防护的裸露土质边坡区域) 进行清理整形, 并对仰坡地带较陡裸露临空边坡削坡放缓, 保持和下方边坡坡率一致, 然后整体坡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锚杆+植草”进行加固防护, 框架内回填土石混装袋且在其网眼内植草, 截止到坡顶植被相对较好的区域。

3.2 “浆砌片石网格+三维网植草”方案

(1) 坡顶截水沟、平台急流槽的处置方案不变。

(2) 针对受损严重甚至完全破坏的二级边坡、一级边坡段落:对破坏坡面进行清理整形并在局部设置盲沟后, 改用“浆砌片石网格+三维网植草”进行防护, 其中浆砌片石网格采用M7.5浆砌片石菱形网格, 网格尺寸为厚50cm、宽50cm、“横向间距2m×纵向间距4m”, 要求网格嵌入整形后坡面40cm, 网格内设三维网植草。三维网为层式三维网, 网包两层, 原材料为聚乙烯, 厚度12mm, 质控抗拉强度不小于1.4kN/m, 单位质量不小于240 kg/m2。其余处置方案与前一方案一致。

(3) 对于纱帽山隧道口土质边坡塌落段落及以上仰坡地带未采用圬工防护的裸露区域:设置格宾式挡墙及对仰坡地带较陡裸露临空边坡削坡放缓方案不变;对较陡临空面改做浆砌片石护坡, 防护区域截止到坡顶植被相对较好的区域。自陡坡护坡基础前起沿坡面上冲刷出的小冲沟做一盲沟至洞口干砌片石处, 形式和尺寸都与浆砌片石网格内盲沟相同。盲沟施工完成后对该段坡面进行浆砌片石加固防护。两套方案工程量对比表1、表2。

3.3 经论证后最终实施的处置方案

(1) 坡顶截水沟拆除重建, 尺寸加大至底宽2m, 深0.8m。沟底纵坡应不小于0.3%。截水沟向洞口侧延长15m左右, 以截住来自上方冲沟的水流。第一至五道急流槽拆除重建:第一道急流槽西侧位置不变, 向洞口方向加宽至2m;第二道至第五道急流槽向两边对称加宽至1m。对轻微损毁的平台和平台流水槽, 应在清理掉平台上堆积的碎块石和杂草堵塞物进行局部修复;而对于受损严重的段落进行拆除重建。

(2) 针对上述坡面受损严重甚至完全破坏的二级边坡、一级边坡段落:对破坏坡面进行清理整平并在局部设置盲沟后, 改用“钢筋混凝土网格+锚杆+三维网植草”进行防护, 其中钢筋混凝土网格采用C25混凝土菱形网格, 网格尺寸为厚20cm、宽35cm、“横向间距2m×纵向间距4m”, 并在节点处采用砂浆锚杆加固, 长度5m。要求网格嵌入整形后坡面15cm。网格内设三维网植草。施工顺序为:清理坡面—钻设孔位—安装砂浆锚杆—开挖骨架基槽—铺设三维网—制作钢筋混凝土骨架—喷播植草。

(3) 对于纱帽山隧道洞口土质边坡塌落段落及以上仰坡地带未采用圬工防护的裸露区域:首先拆除地面以上原路堑挡土墙, 并保证地面平整, 在原位置处向上分层码砌石笼。每层高约1m, 长度自隧道洞口边墙至第一道纵向急流槽加宽部位, 每层尽量压着滑塌线, 直至滑塌区域顶部附近, 预计需要5~6层。石笼与滑塌面之间空隙用植生袋装碎石填充。考虑到美观的因素, 石笼外侧用干砌片石遮面。其次, 对隧道口顶层石笼以上坡面 (未采用圬工防护的裸露土质边坡区域) 进行清理整形, 并对仰坡地带较陡裸露临空边坡削坡放缓, 保持和下方边坡坡率一致, 然后对较陡临空面做浆砌片石护坡, 防护区域截止到坡顶植被相对较好的区域。自陡坡护坡基础前起沿坡面上冲刷出的小冲沟做一盲沟至石笼处, 形式和尺寸都与钢筋混凝土网格内盲沟相同。盲沟施工完成后对该段坡面进行浆砌片石加固防护。护坡由40cmM7.5浆砌片石及10cm砂砾垫层组成。削坡产生的土方可以用来平整坡顶积水凹地, 使水流能汇入排水系统内。

(4) 原设计该段落内边沟为暗边沟, 容易堵塞引起排水不畅, 且不便清理。因此, 将该段落所处的整个挖方段 (ZK18+180~ZK28+850) 左侧的暗边沟改为明边沟, 具体方法如下:清理掉暗边沟上种植土, 拆除盖板, 对边沟两侧坡面整形, 使边沟与土路肩、边沟与碎落台顺势衔接。然后对边沟两侧坡面采用30cmM7.5浆砌片石及10cm砂砾垫层铺砌加固。注意:土路肩侧铺砌应在安装完防撞护栏后进行。最后应对边沟进行清理, 以利排水。另外, 考虑到改成明边沟后的行车安全问题, 在土路肩上需要增加防撞护栏。

4 施工注意事项

(1) 排水系统之间相接处应注意处理, 保证衔接紧密, 不渗漏水。截水沟的外侧应形成向沟的顺坡, 保证水能正常汇入沟内。

(2) 坡面清理整形时应尽可能通过“挖”的方法 (清除浮土) 进行, 保证钢筋混凝土骨架、排水系统等嵌入稳定的坡面内。

(3) 钻孔孔径、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设计值。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 不能立即停钻, 要求稳钻1~2min, 防止孔底尖灭。钻孔完成后使用高压空气 (风压0.2~0.4MPa) 清理干净钻孔孔壁, 不得有水体或杂物。

(4) 锚杆尾部折弯与骨架主筋焊接。浇注钢筋混凝土骨架时, 在锚孔周围钢筋较密集, 一定要仔细振捣, 保证质量。

(5) 骨架完工后应尽快完成三维网喷播植草的工序。

5 几点体会

(1) 边坡滑塌治理是公路管养部门常年都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仅凭一种处治方式, 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只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 并加强日常养护, 才能取得较好的整治效果。

(2) 雨水渗入坡体是造成纱帽山隧道洞口路堑边坡滑塌的主要的外因, 做好坡顶及边坡防排水设施, 阻止雨水进入坡体, 是确保边坡稳定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3) 本工程的特点之一就是, 在施工过程中, 高速公路仍运营通车, 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①施工段两端1.5km、1km、500m、300m、100m、50m处设置萤光警示牌, 在500m及300m处设置减速带两道, 并设立减速及限速标志;在彩钢板外侧横向贴三道萤光贴, 彩钢板顶采用红色荧光棒。

②施工时, 段落两侧100m处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指挥过往车辆通行, 夜间设有专职安全值守。

③由于施工期间遇上国庆黄金周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施工路段车流量猛增, 为避免施工造成道路拥挤, 国庆期间现场全部停工, 大型机械设备全部移走, 小型器具、材料全部堆放在硬路肩以外并用围板做好覆盖遮挡。

项目前期严谨的方案比选、施工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 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是非常重要的。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8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六省的定位是“三基地一枢纽”, 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 (以下简称“中博会”) 正是此项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为中部六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构建交流的平台。

中部地区正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中博会的优势也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成果为世瞩目。

仅以招商引资为例:2006年首届中博会在湖南长沙举办, 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63个、合同利用外资99亿美元。2007年郑州第二届中博会签订外资项目196个、合同利用外资123.74亿美元。去年武汉第三届中博会签约外资项目673个、吸引外资161.69亿美元。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部地区对外商的强大吸引力。去年中博会共有350家世界500强企业出席, 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各地的客商和政府、财团代表与中部六省签订了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的产业开发项目。这传递了一个讯号: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步伐在加快, 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

这得益于中部各省所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更得益于中国区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优化。这说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部地区无疑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中部地区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也将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中部地区各级政府正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 坚持从实际出发, 按客观规律办事, 全面落实中央确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并以此制定各自的战略发展规划。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经验, 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动政策, 成为中部六省的共识。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引导下, 中部六省已经或正准备出台各自的区域经济发展蓝图:湖北推出了“武汉城市圈” (又称“1+8”城市圈) 战略, 湖南正在推进“长株潭城市圈”建设, 河南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战略, 安徽则在创想“合芜蚌创新实验区”建设, 山西拟定了“太原经济圈”战略, 而江西正致力于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

城市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引领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9篇

一、中部城市群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 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 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0.7%。2010年, 中部6省GDP85 437亿元, 占全国的21.47%。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构想伊始, 中部各省在崛起路径上不约而同地将城市群作为各自的发展重点, 以期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崛起, 并培育出了以下6大城市群:太原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3+5城市群。这6大城市群发展参差不齐, 其中, 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3+5城市群属于国家级城市群, 在发展阶段上大致处于成长期;而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经济圈属于区域级的城市群, 在发展阶段是大致处于萌芽期。

中部各省城市群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撑力量, 在中部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图1所示, 中部城市群2010年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出口等几个重要经济指标占中部总量的比重分别是:60.23%、58.63%、60.08%、64.61%、76.75%。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中部崛起实质上就是中部城市群的崛起。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中部城市群各自在中部的地位, 本文选取了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财政总收入4个指标, 分别计算6大城市群相应指标在中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不难看出, 河南的中原城市群除财政总收入以外, 其他3个指标均领先于中部其他城市群;其次是湖南的长株潭3+5城市群, 该城市群除财政总收入指标落后于武汉城市圈以外, 其余指标均优于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与武汉城市圈出现了齐头并进之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经济圈实力相对较弱。

二、中部城市群的现存问题

(一) 城市化水平较低

中部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普遍偏低, 如2009年,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为45.7%, 长株潭3+5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为42.43%, 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化水平为38.5%, 均低于全国水平45.7%, 更远远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 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率也有60%以上) 。中部城市群城市化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 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

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顺序是香港、上海、北京位列三甲, 而中部的武汉排名第17位, 郑州第24位, 长沙更是在30位开外。中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有限, 其领导力和带动力明显不够, 起不到区域经济核心辐射源的作用, 难以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从而影响了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壮大。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2010年统计公报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 中部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国内较成熟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相比, 差距较大。从GDP来看, 中部最高的武汉市GDP为5 515.76亿元, 仅相当于北京市的40%, 上海市的33%, 广州市的52%;从规模工业增加值来看, 武汉市为1 941.33亿元, 但是也仅相当于上海市的31%, 广州市的54%;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 武汉市为3 753.17亿元, 仅为北京市的68%, 上海市的70%;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 武汉市为2 523.2亿元, 仅为北京的41%, 上海的42%, 广州的56%;从出口来看差距更大, 武汉出口为87.54亿美元, 仅为北京市的16%, 上海市的2%, 广州的18%。长武郑三大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处于领先位置, 中心城市与成熟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相比差距尚且这么大, 其他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 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合理

城市群经济活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内部结构的完善程度。国外成熟的城市群大多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卫星城市为依托, 形成金字塔式的城市群内部比例结构[1]。而中部城市群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结构不尽合理, 甚至可以说严重的结构失衡。如武汉城市圈明显地表现为武汉“一城独大”, 两极化严重, 缺乏中等城市作为支撑和衔接。2010年, 武汉核心区首位度高达6.4, 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资源的吸纳远大于二者的互补性;而中原城市群又表现为中心城市郑州和第二位城市洛阳差距不明显, 2010年, 郑州核心区首位度仅为1.72, 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对周边城市带动作用不强。

(四) 中部城市群之间缺乏合作

中部各省都宣称自己的区位优势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部城市群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湖北武汉城市圈争当中部崛起的“支点”, 湖南3+5城市群要充当中部崛起的“引擎”, 河南中原城市群力求撑起中部崛起的“脊梁”, 安徽皖江城市带要充当中部加速崛起的“助推器”, 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倡导“中部崛起看江西”, 山西太原经济圈要成为中部崛起的“北引擎。中部6省城市群建设出现了中部地区省与省之间、中部省份相邻城市之间的合作, 反而不如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合作情况。如安徽省积极与长江三角洲建立合作关系, 江西省要对接“长珠闽”, 山西省一直谋求加入环渤海经济圈, 湖南省则利用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 提出了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圈的南进战略[2]。这种舍近求远、唯我独尊的做法, 严重制约了中部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中部城市群的对策思考

(一)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提升城市化水平

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推动力, 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走一条经济高效、发展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化新道路。

(二)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发挥龙头作用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创新极和增长极, 城市群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心城市的竞争, 建议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环境, 强化城市个性等途径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 发挥好龙头作用。

(三) 统筹发展大中小城市, 优化城市群内部结构

城市群内部在产业布局、规模协调方面要进行科学规划, 强调产业集群的作用, 注重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 城市规模应讲求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合, 形成金字塔形的优化比例。

(四) 加强区域合作, 增强中部整体实力

在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下, 中部地区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赢, 鼓励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强化人才、技术、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

摘要: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群的竞争。中部六省也在着力构建自己的城市群, 希望通过城市群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 以实现中部崛起。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原因, 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凸显出诸如城市化水平低下、结构失衡、缺乏协作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推进和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来实现。

关键词:中部崛起,中部城市群,城市化

参考文献

[1]朱有志, 方向新, 童忠贤.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 (2008) :开创城市群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51.

辽宁中部城市群

辽宁中部城市群(精选9篇)辽宁中部城市群 第1篇关键词:抚顺,辽中城市群,矿业城市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由一两个超大或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