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连续性肾脏疗法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连续性肾脏疗法(精选8篇)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4月30日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符合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会联席会议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更新的定义和概念[3]; (2) 患者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随访者[4]。排除标准: (1) 孕妇; (2)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5]; (3) 严重基础性疾病患者[6]; (4) 留置动、静脉导管禁忌者; (5) 活动性胃肠道出血者[7]。60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 (62.22±6.29) 岁。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40~80岁, 平均 (62.71±5.89)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包含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维持平均动脉压、必要时机械通气。

试验组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在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12 h之内进行治疗, 患者行右侧股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穿刺, 留置单针双枪导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使用笔者所在医院血滤机和聚砜膜滤器, 面积为1.2 m2, 将治疗模式调整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置换液使用某公司血液滤过置换基础液成品, 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电解质成分。置换液采用前稀释加后稀释的方式, 比例为2∶1, 置换液为70~90 L/h, 超滤率为35~50 ml/ (kg·h) , 具体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抗凝剂使用最小肝素化, 首剂0.3~0.5 U/kg, 追加2~10 mg/h, 监测患者活化凝血时间, 将活化凝血时间维持在170~250 s。针对有出血倾向患者采用无肝素治疗。当跨膜压超过200 mm Hg时更换管路和滤器, 治疗过程中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患者心电、呼吸、有创血压、经皮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变化进行监测。使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APACHEⅡ) 进行评分, 总分为0~71分, 分数越高, 病情越重。分析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分析对人体乳酸情况和肾脏功能的影响。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和氧合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过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4 h均使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在治疗48 h后, 试验组5例停用药物, 对照组1例停用药物。在治疗72 h之后, 试验组10例停用药物, 对照组仅1例停用药物, 两组在治疗72 h之后药物使用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治疗24、48、72 h之后试验组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患者乳酸和肾功能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前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乳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治疗24、48、72 h之后两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mmol/L

*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4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30例研究对象无严重并发症 (包含严重低血压、大出血等情况) 出现。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以全身感染导致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8]。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原因是其作为一种失控的炎症反应, 表现为一系列炎症介质的级联“瀑布样”释放[9], 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过度释放[10]。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出现严重感染时全身炎症反应一定程度上会对帮助机体抵抗感染和创伤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这种系统性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会导致人体免疫内稳状态的失衡, 最终导致人体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11]。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 采取的是连续24 h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 从最初的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到后续救治各种危重患者, 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CRRT能够连续、缓慢、等渗清除水分和溶质, 调节人体生理状态[12], 加上接近24 h的清除作业, 通过对高通量血液的滤过能够清除多种炎症介质[13], 从而改善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另外从营养支持的角度保障患者液体平衡, 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将CRRT应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 其通过吸附和滤过的方式清除人体中的促炎和抗炎因子[14], 有效调节人体内部的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平衡。CRRT还能够调节人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减少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产物,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RRT治疗发现在早期进行CRRT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情况, 改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 促进内环境稳定, 是临床中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良好手段。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CRRT) 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4月30日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CRRT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过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72 h后试验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治疗24、48、72 h之后试验组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前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乳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治疗24、48、72 h之后两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使用CRRT治疗感染性休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特别是在早期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氧合情况、尿素氮、血肌酐, 促进人体内环境稳定。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2篇

关键词:还原电子疗法;慢性肾脏病

中图分类号:R584.2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8-541-05

1前言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精神紧张,不安,或是劳累过度而引起中枢性,末梢性交感神经持续紧张,末梢循环血液障碍,自由基产生增加,从而导致细胞内外的酸性增强,氧化加速,血液变得浓稠,细胞衰弱,继而引发疾病。还原电子疗法是通过离子变换器,与自然界的大气负离子(离子团)等同的负离子通过导子极板导人人休,进入人体内的负离子因具有很大的抗氧化效果和还原力,并作用于机体产生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疗法。其基本原理是,还原电子作用于机体作用,在人体内可使体液PH值转向弱碱性,激活细胞的新陈代谢,清除乳酸等的疲劳物质,清除体内自由基,改善植物神经,调整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以此来提高自然治愈能力,引导身体达到健康水平。目前,还原电子疗法不仅是一种医学预防手段,也是一种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治疗手段之一。还原电子疗法目前在日本比较盛行,在头痛,肩背酸痛,失眠,慢性便秘、痴呆、脑梗塞、脑神经麻痹、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炎、癌症术后等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疗效。Mi安娜奇治疗仪已取得日本厚生省批准正式上市,在中国也已经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慢性肾脏病(CKD)是当今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在发达国家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6.5%~16%,在美国慢性肾脏病人数已超过2000万,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也已接近10%,40岁以上人群已高达18.7%。

慢性肾脏病包括: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以及遗传性肾脏疾病等多种类型。我国目前仍以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尤以IgA肾病最为常见),其次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以及多囊肾等,但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

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招致微生物反复侵袭;机体又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以清除致病物质(抗原),致使抗原能持续存留机体内,并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产生慢性炎症过程。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中亦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健存肾单位代偿性血清灌注压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拌跨膜压力及滤过压增高,均可引致肾小球硬化。同时高血压病的长期存在,可导致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加速肾小球硬化。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是两肾弥漫性肾小球病变。由于慢性炎症过程,肾小球毛细血管逐渐破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由于肾小球血流受阻,相应肾小管萎缩,纤维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我们认为还原电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理生理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为此我们利用现有条件,使用还原电子疗法Mi安娜奇治疗仪对慢性肾脏病进行了初步的治疗性尝试,其结果现汇报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们采用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慢性肾脏病16例。其中男3例,女13例;年龄分布为21~67岁,平均年龄56.18岁。选择病种包括慢性肾功能衰竭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

用还原电子疗法治疗后,主要观察病人的尿蛋白、尿红细胞数、尿隐血等尿常规的变化,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功能的变化,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等血常规的变化,以此来判定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效果。

治疗前患者情况为尿中蛋白阳性(±~+++)者12例,尿红细胞平均数为83.47±2.43,尿潜血阳性(+~+++)者14例:血尿素氮平均数为19.69+10.72,血肌酐平均数为523.38±419.44;血红细胞平均数为2.91+0.86,血红蛋白平均数为97.38+29.88。

2.2治疗方法

2.2.1治疗设备

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型号ET-16(制造商:SERUMI医疗器株式会社,日本;国内经销单位:大连欣欣向荣贸易有限公司)。

2.2.2电极板放置区域

因为所观察的病例是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所以还原电子疗法的电极板放置区域选择两侧肾脏部位的腹部和背部。(见图1)

2.2.3治疗时间、疗程及方法

(1)慢性肾功能衰竭

观察疗程:4周

每次治疗时间:30分

每日治疗次数:2次

观察目的:肾功能的改善程度、肾性贫血的改善程度、症状改善程度。

观察项目: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

(2)慢性肾小球肾炎

观察疗程:4周

每次治疗时间:30分

每日治疗次数:2次

观察目的:尿常规的改善程度、症状改善程度。

观察项目:尿常规。

3结果

3.1对尿常规的影响

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均属于慢性肾脏病,均具有尿中的变化,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红细胞、潜血等方面的变化。

3.11对尿蛋白的影响

治疗前尿中蛋白阳性(±~~+++)者为12例,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尿中蛋白阳性者减为9例,从数量上有好转倾向。但是经Ridit统计分析法统计,u为0.987,P>0.05,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蛋白尿改善作用不确切。(见表1)

3.1.2对尿红细胞数的影响

治疗前尿中红细胞数异常者为15例,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尿中红细胞数异

常数减为12例,从数量上有好转倾向。同时经t检验统计,统计处理,t为2.660,P<0.05,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红细胞数改善作用确切。(见表2)

3.1.3对尿潜血的影响

治疗前尿中潜血阳性(±~+++)者为16例,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尿中潜血阳性者为减为14例,从数量上有好转倾向。同时经Ridit统计分析法统计,u为2.277,P<0.05,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尿潜血改善作用确切。这一结果与尿红细胞的改善作用相同。(见表3)

3.2对肾功能的影响

3.2.1对血尿素氮的影响

本组病例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数为8例,全部病例的治疗前血尿素氮均为异常,其平均值为19.69±10.72,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血尿素氮的平均值下降至13.19±7.92,从平均值变化有好转倾向。但是经t检验统计法统计处理,t为1.379,P>0.05,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病血尿素氮的改善作用不确切。(见表4)

3.2.2对血肌醋的影响

本组病例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数为8例,全部病例的治疗前血肌酣数均为异常,其平均值为523.38±419.44,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血尿素氮的平均值下降至347.00±214.87,从平均值变化有好转倾向。但是经t检验统计法统计处理,t为1059,P>0.05,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疾病血肌酐的改善作用不确切。这一结果与血尿素氮的改善作用相同,说明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功能改善作用不确切。(见表5)

3.3对血常规的影响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最终都要出现程度不同的肾性贫血,为了判定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肾性贫血的疗效,我们观察了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数的变化。

3.3.1对血红细胞数的影响

本组病例中的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肾性贫血,治疗前血红细胞数的平均值为2.91+0.86,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的血红细胞数平均值上升至3.21+0.67,从平均值变化有好转倾向。但是经t检验统计法统计处理,t为0.725,P>0.05,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肾性贫血血红细胞的改善作用不确切。(见表6)

3.3.1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本组病例中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前血红蛋白数的平均值为97.38+29.邸,经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数平均值上升至105.13±26.81,从平均值变化有好转倾向。但是经t检验统计法统计处理,t为0.546,P>0.05,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显示还原电子疗法对肾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改善作用不确切。这一结果与血红细胞数的改善作用相同,说明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性贫血,没有确切疗效。(见表7)

3.4小结

我们采用Mi安娜奇还原电子疗法治疗仪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各8例,主要观察病人的尿蛋白、尿红细胞数、尿隐血等尿的变化,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功能的变化,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等血常规的变化,来判定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中的尿蛋白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尿红细胞数、尿隐血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治疗作用。

4讨论

4.1还原电子疗法的基本原理

还原电子疗法是对机体作用还原电子之后,还原电子在人体内可使体液PH值转向弱碱性,激活细胞的新陈代谢,清除乳酸等的疲劳物质,清除体内自由基,改善植物神经,调整内分泌,提高免疫力,以此来提高自然治愈能力,引导身体达到健康水平。

4.2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虽然对尿蛋白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尿红细胞数、尿隐血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结论。这一结果可能与还原电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理生理有一定关系。因为,多数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一般因为,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疾病的始发机制,在此基础上炎症介质(如补体、白细胞介素、活性氧等)参与下,最后导致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同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促进肾小球硬化,高脂血症加重肾小球损伤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从还原电子疗法基本原理而言,它具有对生命体的氧化有抑制作用,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还原电子疗法的这些作用,可能有利于改善肾小球肾炎的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缓解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减轻高脂血症所致的肾小球损伤,进而促进肾小球疾病的缓解。

4.3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无治疗作用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肌断,血尿素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没有治疗作用的结论。这一结果可能与还原电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理生理有一定关系。因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肾单位逐渐减少,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导致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子疗法虽然具有对生命体的氧化有抑制作用,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力,但难以使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宾利变化逆转,减少的肾单位增多,已经萎缩的肾脏恢复正常。这些可能就是还原电子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能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原因。

肾性贫血的主要发病机理也是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和肾单位逐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所以,虽有还原电子疗法的治疗作用,但在。肾功能不能得到改善的前提下,肾性贫血仍然难以得到改善。

4.4不足点及问题

(1)观察病例过少,影响还原电子疗法治疗效果的准确判定。(2)由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每日未能进行5次治疗,影响疗效。(3)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属于后果较为严重的疾病,在进行还原电子疗法并在判定其治疗作用时,由于必须照常对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没有办法排除常规药物治疗对本次临床试验的影响。

4.5今后改进意见及设想

(1)增加临床观察病例数,进行规范化的系统观察。

(2)这一课题的正规开展,需要得到日方的设备、技术、经济方面的支持。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3篇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老年,重度脓毒血症

脓毒血症是指因感染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病情凶险, 致死率较高,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尽量当前器官功能支持以及抗感染治疗技术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发展, 但脓毒症仍有较高的致死率。特别是老年人, 基础疾病多, 基础条件差, 死亡率高。查阅相关资料[1,2], 美国每年脓毒血症发病人群约为70万, 死亡率高达30%。若早期脓毒血症未得到及时确诊、治疗, 病情会继续恶化发展, 继而形成重症重症脓毒血症, 是主要的致死病因。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脓毒血症的治疗技术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除传统的抗感染治疗, CRRT方法也为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免疫状态, 可有效减少炎症反应, 同时具有稳定血液动力学作用, 可广泛应用于床旁治疗。为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老年重度脓毒血症治疗效果, 该研究中, 给予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该院选取的60例老年脓毒血症患者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 分析该治疗方法对生化指标、氧合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扥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老年重度脓毒血症患者中抽调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为68~82岁, 平均年龄为 (75±1.0)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及危重病医学会委员会 (ACCP/SCCM) 制定的脓毒血症诊断标准[3], 诊断为脓毒症23例, 严重脓毒症20例, 脓毒性休克17例;基础疾病包括:重症肺炎35例, 外科术后并发肺部感染6例, 重症胰腺炎5例, 严重颅脑外伤4例, 急性脑血管病伴严重感染5例, 急性左心衰4例, 心脏大手术后1例。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根据危重病医学委会指定的脓毒血症诊断标准, 确诊为脓毒症。60例患者中, 脓毒症21例, 脓毒性休克26例, 严重脓毒症13例。基础疾病包括:急性左心衰9例,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严重感染2例, 严重腹部外伤2例, 重症胰腺炎5例, 外科术后并发肺部感染5例, 重症肺炎37例。

1.3 方法

均给予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 采用CRRT-Prisma FLex机 (中国沈阳, PRISMAflex连续性血液净化机) 进行治疗, 治疗模式为CVVHDF, 血流量为100~180 m L/min, 置换液的流量为2 000~3 500 m L/h。建立血管通路方法为:先建立临时性的单针双腔深静脉插管, 均选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连续治疗时间为11~53 h, 其中持续时间超过24 h的共50例次;每天置换液的总量应为20~70 L, 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情况, 给予患者实施肝素抗凝, 首次使用剂量为20~40 U/kg, 维持剂量为5~15 U/ (kgh) 。

1.4 观察指标

给予患者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治疗后, 分别对评价患者的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 并注意监测电解质、肾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变化情况, 并详细记录治疗前后呼吸机的吸氧浓度以及多巴胺用量情况。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乳酸、氧合指数、吸入氧浓度、血肌酐、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变化及多巴胺用量等情况, 并进行比较分析。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转归

该研究60例患者经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之后, 50例治愈, 10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在治疗初期病情有所好转, 后来因为感染状况日益严重而无法控制, 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者放弃治疗等各种原因而最终死亡, 死亡率达到16.6%。

2.2 单次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HCO3-水平、血乳酸、氧合指数、平均动脉血压、APACHEⅡ评分、血剩余碱以及血肌酐水平均有明显差异, 吸入氧浓度 (Fi O2) 下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HR正常值为60~100次/min, 血清Cr正常值为44~133μmol/L, 血HCO3-正常值为22~27 mmol/L。

3 讨论

脓毒血症为临床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 其发病率以及致死率较高, 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4]。相关临床研究表明, CRRT可有效清除与脓毒血症相关炎性介质, 抑制炎症出现级联反应, 起到较好的抑制脓毒血症发展的效果[5]。同时具有改善脓毒血症早期免疫反应效果, 可起到较好的保护脏器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以及稳定内环境效果, 因其优势广泛, 当前临床已开始将其推广应用到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中[6,7]。尤其是该方法治疗重症脓毒血症时, 可有效清除炎性介质、毒素以及代谢废物, 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以及对器官功能造成的损伤[8,9]。该研究发现单次治疗后可见患者的血BUN、Scr、PO2和HCO3-及血乳酸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CVVHDF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以及小分子溶质, 以及纠正代谢性酸以及血乳酸中毒情况, 疗效显著。该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明显改善, 可能是因炎症介质被大量清除, 缓解体内脓毒血症症状[10]。上述研究表明, CVVHF治疗脓毒血症效果显著。且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APACHE II评分、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有明显改善, 同时多巴胺的用量持续下降 (16.0±3.9) μg/ (kgmin) VS (4.6±3.3) μg/ (kgmin) , 反映了CVVHDF治疗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11,12]。该研究与许瑛等临床研究基本相符, 该研究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在老年脓毒血症患者中, 对于全身情况较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 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维持内环境稳定, 有效治疗重症脓毒血症。但进一步仍需要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加以证实。并对治疗时机、治疗时间、治疗剂量及治疗模式等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InoueS, Suzuki-Utsunomiya K, OkadaY.Reduction of immunocompetent T cells followed by prolonged lymphopenia in severe sepsis in the elderly[J].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3, 41 (3) :562-563.

[2]Nasa P, Juneja D, Singh O.Severe sepsis and its impact on outcome in elderly and very elderly patients admitted in intensive care unit[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12, 27 (3) :678-679.

[4]许瑛, 陈峰敏, 陈芳, 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老年脓毒血症69例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 2012, 34 (2) :297-298.

[5]劳志刚, 吴昊, 王素宁, 等.乌司他丁治疗老年脓毒症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 2011, 51 (41) :421-422.

[6]黄洁夫, 湛海伦, 刘小彭, 等.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防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7) :46-47.

[7]池洪波, 杜德山.老年人胆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治体会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5) :246-247.

[8]奚燕萍.丹红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人脓毒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9) :92-93.

[9]周丹.脓毒血症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降钙素原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9 (4) :127-128.

[10]池洪波, 杜德山.老年人胆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治体会3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2 (5) :162-163.

[11]许涛, 盛晓华, 崔勇平.CRRT在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 2013, 12 (12) :429-430.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4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应用CRRT+HP抢救21例急性重度中毒患者49例次, 男8例, 女13例, 年龄23~64岁。有机磷农药中毒11例, 百草枯中毒5例, 安眠药中毒4例, 毒蜂叮咬1例。合并肝肾功能异常15例, 神志不清10例, 应用呼吸机5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 中毒治疗时间6~72h。

1.2 方法

21例患者均先行HP, 后行CRRT[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 ]治疗, 通过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管建立临时性体外循环血管通路, 使用百特BM25床旁血滤机, 爱尔YTS-180活性炭灌流器, F60血滤器, CVVH连续治疗6~72h, 置换液采用前稀释方法, 根据患者有无出血情况, 选择全身肝素化或无肝素方式, HP每天1~2次, 每次2~3h, 可进行1~5次。

1.3 结果

21例患者经CVVH+HP治疗后, 治愈20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因病重、经济等原因, 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

2护理

2.1 血液净化前的护理

床旁备好抢救药品, 急救用物。向家属耐心细致的解释, 说明血液净化的目的、意义, 操作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按无菌操作原则连接各管路、滤器及灌流器, 预冲管路并排尽空气。

2.2 血液净化中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常规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 每15~30分钟记录生命体征1次,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3~5L/min) 。血液灌流时, 因血液体外循环会使血压下降, 可减慢血流量速度, 持续补充血容量和选择合适的药物。

2.2.2 正确计算置换液进出量, 保证进出平衡:

置换液应现配现用, 更换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置换液的温度不可过冷, 以36℃适宜, 避免患者因大量输入置换液引起寒颤。低温可使血压收缩, 血压升高, 因此在低血压状态时不宜加温。

2.2.3 保持体外循环通畅, 妥善固定各导管:

由于HP的作用, 药物被灌流器逐渐吸附, 患者会逐渐出现躁动、不安, 可适当给予约束, 防止因剧烈活动导致导管变形、脱出, 衔接处滑脱出血或空气进入引起空气栓塞。

2.2.4 密切观察机器各参数, 注意静脉压和跨膜压波动范围:

采用无肝素方式在治疗过程中每15~30分钟用生理盐水100~200ml冲1次血路[2], 当出现静脉压或跨膜压升高报警时, 或血滤器出现条纹, 血液颜色由红变黑, 提示滤器凝血, 在生理盐水冲洗无效时应更换滤器管路。

2.3 血液净化后护理

血液净化结束后回血时要防止空气栓塞, 首次透析结束后, 均留置单针双腔导管, 常规封管, 用复方碘溶液消毒留置导管处创口, 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 防止导管感染, 以便下次再次使用;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每30分钟记录1次, 以防病情反复。病情稳定给予股静脉双腔管拔管, 穿刺部位按压40min后, 予加压包扎24h, 并注意观察肢端的温度和出血。神志清醒后, 及时做好心理护理, 同时和家属做好患者的安慰及陪护工作,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

3小结

血液灌流是一种吸附型的血液净化技术, 对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较大的毒物清除率高, 但不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故与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应用效果更好[3], 在中毒早期效果更加显著。本组21例重度中毒患者, 应用HP+CVVH技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除1例患者因病重或家庭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死亡, 其余20例均好转出院。护理人员在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 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熟练掌握CRRT+HP操作方法, 积极防治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林惠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72-176.

[2]阚蓉英, 邓小凡.两种间隔时间冲洗法在无肝素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1) :130-131.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琼海市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CRRT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54.23±9.23) 岁; 糖尿病史8例,慢性肾脏病史3例。 APD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69±8.56)岁;糖尿病史6例, 慢性肾脏病史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年龄18~60岁。2符合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并存在如下情况之一[4]:血肌酐(Scr)≥530 μmol/L,无尿或少尿≥2 d;使用利尿剂无效的水负荷过多;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有明显的高分解状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血症。 3肾内科医师认定因特殊原因需进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置换液> 30 m L/(kg·h)。 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过往因急性/慢性肾衰进行CRRT和APD治疗患者; 2进行肾移植后出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3以梗阻性肾病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4合并晚期肿瘤或慢性恶液质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 CRRT组主要方式为CVVH,置换液为乳酸盐/ 碳酸氢盐,血滤器(Multiflow 100,上海金宝肾护理有限公司)为生物相容性膜,血流量为100~180 m L/h, 治疗时间为10~22 h,平均(13.46±5.96)h,置换液流量为35~60 m L/(kg·h);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凝血及出血情况采取了对症措施。

1.4.2 APD组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局麻后行腹腔置管术,置入带双涤纶套的导管后采用APD机(M9W- YLGH08,百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百特双联腹膜透析液开始透析,治疗前2 d透析液量为1 L,之后每次增加到2 L,其后每次入液2 L左右。以80%潮气模式进行治疗,透析液交换量为15~20 L/d,单次治疗时间为24 h。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均以肾功能恢复至病前水平停止治疗。

1.5观察指标

1肾功能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尿氮素(BUN)、Scr的水平。 2检测指标: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清p H值。 3血生化指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K+、Na+和HCO3-的变化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BUN、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CRRT组BUN和Scr水平均高于APD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1。

注:D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APD:自动腹膜透析;BUN:尿氮素;Scr:血肌酐

2.2两组治疗前后HR、MAP和p H值的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HR、MAP和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MAP和p H值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后两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MAP和p H值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1 mm Hg=0.133 k Pa

2.3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生化指标K+、Na+和HCO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K+、 Na+和HCO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两组治疗后K+、Na+和HCO3-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3讨论

目前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2004年急性透析质量倡议小组(ADQI)提出将急性肾损伤取代急性肾功能衰竭,全世界使用该项标准评价急性肾损伤超过17万次[5]。 CRRT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肾脏动/静- 静脉血液滤过、连续性高通量透析、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等。有研究表明多数重症急性肾衰并发症较多[6], CRRT血流动力学稳定,能维持体液平衡及清除血液循环中的中分子物质和毒素,对清除体内炎性介质及供给人体所需的营养及药物治疗有较好的优势[7],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缺点[8]。 APD是急性和慢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体化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9],有调查显示[10]: 全球约35%以上的腹膜透析患者使用APD, 而由于APD机器昂贵, 居家APD机的数量较少, 我国APD的使用技术在逐渐进步完善中。 关于APD治疗患者, 尤其是腹膜运转特性为高运转或是高平均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生存率。 APD治疗操作简单,急性透析时只需在床旁置入腹膜透析导管后便可实施,使用于无法建立血管通道、具有出血倾向或外伤及术后伴颅内出血等抗凝禁忌的患者。

本次研究中利用CRRT中的CVVH技术与APD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UN和Scr均有较好的改善,APD组治疗后BUN和Scr低于CR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检测HR、MAP和p H指标后发现,两组治疗后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治疗后MAP和p H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猜测原因可能为患者本身疾病的特异性或是检测医疗人员的差异造成数据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11,12],腹膜透析较血液透析能更好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保护残存肾功能。 本次研究观测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结果显示:APD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恢复较CRRT组好, 进一步提示APD治疗有利于肾功能恢复, 在纠正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及血压控制与CRRT比较并无较大差异,在纠正电解质的方面更有效。

综上所述,APD和CRRT在治疗重症急性肾衰对患者的肾功能及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有较好的效果;APD具有费用更低、效果更好的特点。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过少,关于APD对重症急性肾衰的作用机制及预后的影响及剂量未做出明确的探讨和实验,仍需大量的研究来证实APD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的优越性。

摘要:目的 比较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自动腹膜透析(APD)治疗对重症急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琼海市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的重症急性肾衰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CRRT组(42例)和APD组(37例),收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清pH值以及血生化指标(K+、Na+和HCO3-)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BUN和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RRT组BUN为(21.28±9.46)mmol/L,APD组BUN为(17.56±8.12)mmol/L;CRRT组Scr为(400.23±103.92)μmol/L,APD组Scr为(320.18±102.4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HR、MAP和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RRT组HR[(96.19±4.69)次/min]高于APD组[(93.46±4.9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P和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K+、Na+和HCO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RRT组K+为(6.46±0.96)mmol/L,高于APD组[(4.96±0.11)mmol/L];CRRT组Na+为(135.46±1.46)mmol/L,低于APD组[(142.29±1.39)mmol/L];CRRT组HCO3-为(18.45±4.26)mmol/L,低于APD组[(21.20±3.4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PD在恢复重症急性肾衰患者的肾功能、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方面较CRRT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通过相关临床诊断标准确认患有重症急性胰腺炎, 并且患者的化验血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升高[2]。根据不同的的治疗方式,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4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 男性20例, 女性14例, 年龄在27-71岁之间, 平均年龄约为 (52.8±3.7) 岁;发病原因:7例患者为胆道结石, 5例患者为高血脂, 9例患者为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 6例患者为酗酒引发, 7例患者为暴饮暴食引发。治疗组34例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29~73岁之间, 平均年龄约为 (53.2±3.4) 岁;发病原因主要有:5例患者为胆道结石, 7例患者为高血脂, 8例患者为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 7例患者为酗酒引发, 7例患者为暴饮暴食引发。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监测生命征、禁食、吸氧、抑酸抑酶、镇痛、抗感染、胃肠减压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补充血容量、液体复苏、营养支持、采用中药大黄煎水灌肠促胃肠蠕动等, 密切监测肾、肺、肝等脏器功能变化[3]。如果患者血糖较高则需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 如果患者血钙较低则需对患者进行补钙, 并适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等[4]。

1.2.2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仪器为Aquarius血液净化机并配合使用AV600S滤器[5]。对滤器和管道采用13 000 IU/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然后采用低分子肝素维持状态, 低分子肝素首次剂量为2 500~4 500 U, 然后将低分子肝素的剂量维持在每小时250~4 500 U之间。根据患者的实际血压情况进行体外循环的血流量的调节, 一般是维持在200~300 m L/min之间;根据患者实际的血压和水肿情况来对超滤率进行调节, 一般是维持在400~900 m L/h之间[6]。置换液更换的频率应该为1次/d, 更换量为2 500~3 500 m L/h;置换液配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139 mmol/L的钠+1.80 mmol/L的钙+1mmol/L的镁+120 mmol/L的氯+11 mmol/L的葡萄糖并利用前稀释形式输入, 3 L/袋;第二中是采用200 m L的4%碳酸氢钠采用另路输入[7]。

1.3 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 H、HCO、Pa O2、Pa O2/Fi O2等血气分析指标进行记录并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经过不同方法的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p H、HCO、Pa O2、Pa O2/Fi O2等血气分析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主要是由于胆道疾患、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外伤以及手术或者某些药物所导致的, 该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两种类型, 其中前者较为多见, 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胰腺水肿, 并且呈自限性;后者的病情较为危及, 以胰腺出血坏死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 很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生命。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指的是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方法, 因此又被称之为连续性血液净化, 这种治疗方法是模仿肾小球的滤过原理, 是危重症抢救中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之一。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法的优点主要有:能够清除炎性介质、稳定血液动力学、溶质清除率高和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等, 已经在临床治疗急性肾损伤、重症急性胰腺炎等临床之间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中, 将该院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租和治疗组进行研究, 治疗组患者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法进行治疗, 对于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较为显著, 对照组患者虽然采用常规疗法也对患者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由于常规疗法的局限性, 对于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并不显著。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p H、HCO、Pa O2、Pa O2/Fi O2等血气分析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易亮[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实践证明,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价值,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状况,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充分证明了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 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 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此种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并进行推广使用, 同时也要注重治疗过程中某些对于患者不利因素的改进, 确保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提升临床治疗水平。

摘要:目的对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应用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整群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4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观察并比较常规疗法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治疗价值。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p H、HCO、Pa O2、Pa O2/Fi O2等血气分析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价值,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状况,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连续肾脏替代疗法,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凤杰, 李海红, 姚立岩, 等.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联合大承气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5 (12) :216-217.

[2]陈景, 唐东兴, 刘艳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肾损害的疗效及炎症介质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 :255-256.

[3]刘雯, 孙同文, 刘栋, 等.持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肾损害的防治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0, 18 (5) :502-503.

[4]吉华亮, 田尧, 颜永进, 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和脂联素的影响[J].交通医学, 2011, 25 (4) :378-379.

[5]冯淑芬.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 2010.

[6]苟慎菊, 付平, 张凌, 等.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效应分析[J].西部医学, 2011, 23 (2) :242-243.

[7]卓少贤, 阮礼茹, 庞新华.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1, 13 (1) :72-73.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201 2年12月至201 4年12月住院的18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男102例, 女78例, 平均年龄 (52.1±6.3) 岁;肾衰竭分类:肾前性55例 (30.6%) , 肾后性77例 (42.8%) , 肾性48例 (26.7%) 。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血液透析治疗, 无发热、感染状况,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肾衰竭分类等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采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4008S血液透析滤过机, 超滤系数为40ml/min, 表面积1.3m2, 透析液流量500ml/min。患者每次透析4~5小时, 每周透析2~3次。

1.2.2 观察组

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采用美国生产的一次性使用血液过滤器, 型号为SQ40S。采用塞丁格技术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 置换液用Port配方, 液体全部装入输液袋同步输入, 碳酸氢钠单独输注。患者白天治疗10~12小时, 期间输注碳酸氢钠16~24小时, 且24小时不间断输注置换液[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各项血液指标水平、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

1.4 效果评定标准[5]

显效:治疗1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 临床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个月后病情好转, 个别临床指标未恢复正常;无效:治疗1个月后病情未好转甚至加重, 临床指标大部分未恢复正常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49例 (54.4%) , 有效26例 (28.9%) , 无效15例 (16.7%) , 对照组显效3 4例 (3 7.8%) , 有效2 5例 (2 7.8%) , 无效3 1例 (34.4%)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 0, P<0.01) 。

2.2 两组各项血液指标比较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间各项指标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尿素氮、β2微球蛋白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血肌酐水平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1、2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3、4为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

2.3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水平相近,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 中心静脉压高于对照组, 心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均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注:1、2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3、4为两组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

3 讨论

CRRT是一种新的血液净化方法, 可以替代受损的肾脏, 发挥其相应功能[6]。目前, CRRT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利用动静脉压力差作为体外循环的驱动力, 根据超滤作用清除人体多余水分, 以对流方式清除中小分子溶质, 以吸附方式清除炎症介质, 基本克服了血液透析的缺点。CRRT具有自限性、持续性、稳定性和简便性, 平均动脉压下降时超滤会自动下降、可以24小时持续治疗、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小、无须移动患者, 可在床边进行等血液透析无法达到的优势, 可以有效调节患者水电解质平衡[7]。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每周进行间歇透析治疗, CRRT主要通过塞丁格技术建立自身血管回路, 治疗ARF的疗效优于血液透析疗法。如今, CRRT的治疗范围从单纯提高ARF的救治效果扩展至临床上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尿素氮、β2微球蛋白与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水平优于对照组。

CRRT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越来越多的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要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在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 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 (IHD)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的水平, 观察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变化。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血肌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血液指标水平和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 但是CRRT的效果更加优于IHD。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间歇性血液透析,急性肾衰竭

参考文献

[1]张凌, 付平.急性肾损伤肾替代治疗的新观点与新认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11, 50 (12) :999.

[2]张汀, 陈孟华.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 (6) :296.

[3]齐华林, 刘峰, 王俊, 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剂量对急性肾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0, 26 (12) :880.

[4]Wand S, Schneider S, Meybohm P, et al.Assessment of hemostatic changes after initiation of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J].Clin Lab, 2015, 61 (3-4) :379.

[5]Schmitz M, Heering PJ, Hutagalung R, et al.Treatment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 Germany:Analysis of current practice[J].Med Klin Intensivmed Notfmed, 2015, 110 (4) :256.

[6]陈文慧, 尚永霞, 周红英.间断性血液透析和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在心肾综合征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处方药, 2014, 12 (2) :50.

[7]Iwagami M, Yasunaga H, Noiri E, et al.Current state of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in Japanese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2011:analysis of a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database[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5, 30 (6) :988.

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案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61~84 (74.2±0.6) 岁;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4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例;其中5例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 4例合并糖尿病, 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尿少、浮肿, 部分患者伴有肺水肿、胸腔积液及腹水等表现。

1.2 方法

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透析方案, 针对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则采用股静脉插管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案。采取血液透析及滤过仪器进行治疗, 采取连续性静脉及静脉血液滤过的方案。将40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80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酸钙、13ml浓度为25%的硫酸镁与12000ml生理盐水进行混合配置, 作为置换液, 装入营养袋中。同时给予胰岛素治疗, 浓度的确定需严格按照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处理与调节。与置换液同步输入250ml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控制血流量为100~300ml/min, 设定滤过量为10到20ml/min, 控制置换速率为10到12ml/min。每8h治疗1次,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治疗情况确定抗凝剂的使用。同时使用心理盐水冲洗滤过器, 清除内部的气泡及消毒液, 加用5mg地塞米松、20mg肝素与500ml生理盐水进行配比, 冲洗整个滤过器管路, 维持时间为0.5h。在患者行滤过治疗的过程中, 每间隔1h在滤过器内加入100~150ml生理盐水行冲洗处理, 在冲洗过程中必须停止置换处理, 并控制血流频率为50ml/min。

1.3 护理

1.3.1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过程中,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关注其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定期检查患者血气、血糖、水电解质及凝血时间的变化概况。同时为避免过滤器堵塞影响患者的治疗, 一般在治疗过程中不提倡注入钙镁离子、高糖、静脉高营养剂等。对部分插管风险高的患者, 于插管前, 需对过滤器实施精密检查, 确保血液分布均匀, 控制滤出液体量, 取患者坐位, 保持其呼吸通畅, 并根据患者治疗的具体情况调节血液的泵入速度。重视穿刺点的选择, 严密观察患者的出血、渗血现象, 若出现异常, 则及时报告医师,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保障管路连接的紧密性, 在管路冲洗时, 需确保排气彻底, 防止多余空气进入过滤器内部, 控制给液稳定在38℃左右。

1.3.2 日常护理

为患者构建良好的住院与治疗环境, 定时通风换气, 进行消毒处理, 保障病房内部的干净整洁。充分保障患者的修养时间, 做好体位护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 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 均衡饮食, 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 温水轻柔擦拭,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位, 降低压疮发生率。

1.3.3 心理护理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掌握患者的一般资料, 了解其疾病症状, 观察其情绪表现, 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使其明确治疗的必要性与安全性, 树立治疗的信心, 稳定其思想状态, 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充分取得亲属及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1.3.4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与其疾病相关的知识, 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治疗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做好饮食护理, 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均衡饮食, 禁食刺激性食物。同时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治疗药物, 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督促患者定期复查。

2 结果

入选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液滤过治疗, 除水量均可达4000ml左右, 其中1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顽固性水肿症状显著改善、消退, 体内转氨酶水平明显降低, 其紊乱水电解质基本均衡。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 日常生活均基本可自理。

3 讨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主要遵循超滤的原则, 通过实施物质交换, 来降低患者心脏负荷, 缓解其临床症状, 改善心功能, 降低水肿表现, 保持患者肾脏血流的平衡, 以纠正其紊乱水电解质, 优化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4]。

相较传统血液透析而言,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案有其明显的优势,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且迎合患者的生理需求, 治疗不良反应少, 对人体正常的供氧、供血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改善患者心肌功能方面疗效显著[5]。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方案,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观察其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改善其病情。且配合心理护理、日常护理与健康宣教, 可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提高治疗效果有其积极的意义。

综上,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水肿患者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案, 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改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于我院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案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治疗前后的针对性护理, 分析其护理效果, 总结其护理体会。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液滤过治疗, 除水量均可达4000ml左右, 其中1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顽固性水肿症状显著改善、消退, 体内转氨酶水平明显降低, 其紊乱水电解质基本均衡。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水肿患者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案, 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优化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水肿,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参考文献

[1]郭松奇, 王姝, 王瑞, 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水肿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8) :43-44.

[2]屈亚新, 唐立荣, 宣守凤, 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重度急性肺水肿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10, 12 (1) :105-106.

[3]耿秀巧, 李兆辉, 张建民, 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肺水肿2例序贯通气[J].河北医药, 2009, 31 (14) :1845-1846.

[4]陈莉, 周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水肿、心源性休克1例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1) :4030-4031.

连续性肾脏疗法

连续性肾脏疗法(精选8篇)连续性肾脏疗法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4月30日收治的60例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