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两课评比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两课评比范文(精选7篇)

两课评比 第1篇

关键词:江苏,职业教育,“五课”教研,“两课”评比

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出台的背景

2010年江苏省教科院11号文正式下发通知, 在全省职业教育内开展“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活动由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及各专业教研中心牵头举办。活动举办的目的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活动质量;巩固正常教学管理;优化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全省职业学校纷纷响应, 所有职业学校的教师全员参与, 其重视程度始料未及。

二、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意义

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包括课前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方面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两课”评比即省级“示范课”和“研究课”的评比竞赛活动。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 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推动全国、省和市有关职业学校专业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更加合理等方面进行落实,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发挥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管理模式即采用1+1+1+1+3模式, 即1位省级领导、1位市级领导、1位校领导、1位校级督导、3位高级职称教师或系 (中心) 领导。做好集体备课、教师教学资料检查、开展教学设计竞赛、同上一节课竞赛、说课竞赛、教学反思竞赛等活动保障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三、开展“五课”教研, 提升职业学校教研活动能力

开展“五课”教研活动的宗旨是将课前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五方面运用到教学层面, 全面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更新, 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其“五课”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 课前备课:

职业学校教师根据国家或省人才指导性方案及课程标准, 与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相结合, 确定教学主题。公共基础课程, 侧重在体现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及其目标达成进行探究;专业技能课程, 侧重在教学过程和企业职业标准衔接、教学成果和社会企业过程衔接的探究。

2. 上课:

要求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和资源, 调动学生学习技能兴趣。公共基础课程, 重点衡量学生认识与感应的研究;专业技能课程, 重点衡量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研究。

3. 说课:

即教师在备课、上课的基础上, 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信息化等方面, 专家给出综合性评价。

4. 听课:

专家对比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 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判断。

5. 评课:

根据全国或省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的要求, 专家组对参加比赛教师的课件内容、结构安排、教学手段选择、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开展“两课”评比, 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

1.“两课”评比组织相关要求。

“两课”比赛, 由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进行的一项比赛活动, 一般情况下每年举行一次。开展“两课”比赛主要是为了提炼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教学风格, 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打造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金牌教师, 起到引领、辐射作用。然而什么是示范课呢?是指已成教学形式, 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品牌课;什么是研究课呢?是指某一领域形成教学特色, 并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与研究的优质课。两课比赛标准:按照教育部或省相关要求, “五课”教研活动要求是全部参加比赛的课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2012年评比活动中规定教材原则上须为列入《2011—201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比赛规则如下:选拔要求:省级:每个市各个项目选送一名参加省级比赛;市级:各个职业学校及每个项目推荐一名, 考核每个项目第一名参加省赛, 没有经市组织的现场听课和专家评议的教师, 不得推送参加省级“两课”比赛;校级:每个系科比赛第一名参加校级两课评比;系科:全体教师参与, 考核排名第一名进入校级比赛;比赛内容要求:省级:省教育厅制定相关比赛规则及比赛要求;市级:根据省教育厅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相关管理评价体系, 对比赛教师的教案、学案、现场说课和答辩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说课内容现场摇号抽签;依据省、市教育部门文件精神执行;校级:依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培训方案。即1+1+3模式, 即1位校领导、1位校级督导、3位高级职称教师或系 (中心) 领导。做好集体备课、教师教学资料检查、开展教学设计竞赛、同上一节课竞赛、说课竞赛、教学反思竞赛等活动保障课堂质量的有效性。成绩评定:省级:依据江苏省教育厅相关比赛规则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分别占组别不超过比赛教师总数20%的比例确定省级示范课的名额, 不超过60%的比例确定省级研究课的名额, 获奖者给予颁发荣誉证书, 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金牌教师人才库;市级:市教育部分给予相配套的奖励;校级: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系科相关考核给予加分。

2. 评判工作。

“两课”评比建立专家库担任评判工作;采取“背靠背”方式 (独立打分, 不相互举荐和照顾选手, 不打关系分, 不打感情分, 严禁交流, 自觉关闭手机, 评审结束时汇总) 。 (1) 教案评审。每一位参赛教师, 必须提供两个以上的教案数, 每个教案内容是一个完整教学单元 (如项目、模块、话题等) , 所有教案总课时数不少于8课时, 每个教案教学时数控制在2~4课时, 提供参考教材复印件电子版本。不署名提前由专家评审。评审采取分项定级、综合得分的办法, 专家对每张评分表的每一评价点给出等级, 每张评分表的得分, 由评审专家根据各评价点评价等级获得情况综合确定。教案评审结束后, 专家自行打印评分表, 并签名送审。 (2) 现场说课。参评教师以参评教案为单位制作说课ppt, 1个说课ppt对应1份教案, 须包含对应教案的全部进行内容, 所有说课ppt及链接文件存放在一个文件夹内, 并以“组别-学校-名称-姓名”命名后储存到自备的优盘中。参评教师须在优盘上贴上个人标签, 再装入普通信封, 信封上注明“组别-学校名称-姓名”, 报到时上交。 (3) 现场答辩。评审专家依据每一选手的教案评审情况以及说课情况, 确定的问题范围, 生成2个以上问题, 并确定正确答案标准。依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评委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课件内容中找出有关课程设计、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从相关教学题干及教材中提出有关课程主题、课程要求、教材事例与职业教学特色等方面的问题;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提出有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结构、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从说课中的教学实施提出有关目标达成、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等方面的问题。现场答辩中依据参评教师的答辩情况, 选择获奖等合计。

两课评比 第2篇

关键词:“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42-02

“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过程中,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及时自我反思,不断升华课堂教学效果,无形中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笔者借助亲身经历谈谈感悟,请方家指点。

挖掘教材,整合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性文件,教师作为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应深入挖掘教材,积累教学素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统一地发展。笔者的参赛作品为学前教育美术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其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强调知识的渗透性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转化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除了有效开发教材以及本课程相关参考资料之外,为体现本专业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转化性,笔者参考了其他课程的教科书,对所任教专业进行了分析,进行了资源整合。

瞄准专业,呈现亮点

为在教学中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需呈现本次说课的亮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让幼儿感受艺术的美,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还要重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自身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还要能用丰富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笔者根据要求,整合了美术课与幼儿故事创编、课件制作等课程资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课前准备的信息化内容(课件制作课程内容),课堂上用富有寓意的故事情节创作美术主题作品(幼儿故事创编内容),课后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美术课的成果(语言表演课内容)。如此生动活泼的主题美术课融多门课程于一体,筑牢了学生的美术功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复实践,不断改进

笔者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说课课件中笔者通过FLASH软件制作一段动画视频,呈现课堂的游戏环节,生动而详实,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并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下职教教师的追求。作为幼儿教师更应在活跃的课堂上展现积极阳光的生命活力。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寻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授课形式。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笔者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利于自身学习的角度就下列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本单元的哪些内容最让自己感兴趣,以哪种授课形式更能让自己感兴趣,怎样的互动才能让自己快乐学习。“备”好学生,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说课中的课堂设计可以很完美,但其可实施性概率为多少却不得而知。备课之后,笔者将本单元作为几个平行班级的授课内容进行了多次演练,让学生及时谈感受,体验笔者对本单元教学的每一步改进。这为达到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身体力行,榜样示范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对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加以改进。学生必然是本次比赛最近距离的参与者,教师对比赛付出的努力与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也会让学生感到钦佩,并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在课堂中与笔者不厌其烦地配合,也可感受到他们对笔者的支持和肯定。学生是主体,笔者的比赛成果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因为他们参与了奋战。备赛过程是一个学生逐渐容纳老师,愿意吐露心声的过程,让师生彼此更加了解,为以后优质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校企合作,助推成长

近年来国家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传统美术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帮助学生形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综合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美劳活动的能力。在学前专业学生幼儿园见习的跟踪观察中,笔者体会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这也为制定学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学生将笔者备赛试讲的美术专业技能实地运用于幼儿课堂,引发了笔者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深度思考,为构思最适用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校企合作不仅拓展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而且使职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贴近实际。[1]备赛期间,笔者在参与学生企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思考课程设置改革问题,这也开拓了笔者的教学思路。

比赛是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教学观念的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是拓宽教师教学思路的有效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参与比赛正是真正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梅.“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3(23).

两课评比 第3篇

所谓教学设计, 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目标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怎样的效果) ;2) .分析学生特征 (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 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3) .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要交给学生什么内容技能) ;4) .确定教学策略 (教师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5) .开发教学 (学习指南、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6) .教学评价 (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

多年来, 经过众多教育专家的苦心研究, 传统教学设计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操作性的独立学科, 且有大量专著及教材问世, 但是其基本内容都离不开上述六个方面。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 即以教师为中心,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 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此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 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他们渴望被肯定, 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一族, 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 因此很多学生产生强烈地厌学情绪, 自觉或不自觉的离开学习的主流。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 动机不充分, 精神不饱满, 敏感而自卑, 自以为是却又不自信, 尤其对于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更是极其不敢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作为一名教师, 设计好每一堂课, 撰写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 应体现为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且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因此, 在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不同的情景,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2) 在真实的情境下, 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对, 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3) 创设协作学习的氛围, 学生在学习团队中进行讨论、协商并分享所学。4)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比如互联网、PPT、各种音像及文字材料, 以便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以下是以凤凰传媒出版社出版的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为例, 笔者分别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本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 撰写了详细的教学设计。

1 Teaching Resources

1.1 About the textbook

1.1.1 Status and function

The book English,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and Phoenix Publishing&Media Group, is designed for vocational school learners.In bookⅡ, it contains ten topics touching various aspects of study and life.Among all the topics of this book, this unit is practical and suitable for fostering students’abilities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1.1.2 Content integration

This unit consists of 7 parts, which are warm-up, 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further reading, language in use, real life skills and wrap-up.For increas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 integrate the seven parts into three (See the Figure 1 below) .In the cycle of studying, learners are given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new ideas, and guidance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did, whatever thoughts they had and why and how they came to have new ideas and new knowledge.Further new ideas and knowledge are then constructed within that same framework along a learning pathway.

1.2 About authentic material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at authentic language should be used in instruction whenever possible (Omaggio Hadley, 1993) .These authentic materials bring learners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a reality and provide them with a source of up-to-date materials that can be directly relevant to learners’needs, which ultimately makes learning and using language more meaningful.These materials are suitable for different levels, while the complexity lies within the learners’ZP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o they are attractive and acceptable.

1.3 About worksheets for learners

Apart from the textbook and authentic materials, some teaching aids mak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easy,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The worksheets help learners develop a better concept of the content in this unit.With a short practice exercises, learners will benefit from using it.These worksheets could be done as homework and vocabulary, discussion, reading and grammar exercises.

2 Teach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new standard curriculum and the syllabus, I establis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the followings:

[Language knowledge]

Learn about common terms of tourism,

Learn the ending pronunciation of/d/, /t/, /id/in past tense regular verbs, and

Grasp the usage of exclamations.

[Language skills]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of talking about travel,

Express travel experience, and

Make an outing plan by travel guides.

[Affect and attitude]

Be willing to share travel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s with peers.

[Cultural awareness]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modes of travel

3 About Learners

To become engaged learners, students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learning a language is not the same as learning about a language.When students think of the language as a school subject like any other, they may learn a great deal about its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entence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but the language will not become a tru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m and won’t engage them very deeply.Students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learning a language means becoming able to use it to comprehend, communicate, and thinkas they do in their first language.

The learners are freshmen in Landscape Engineering.Most of them have completed at least six years of English study.So they have the abilities of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with simple sentences.“Travelling”is a hot and practical topic which everyone could say something about.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main future working place, I select photos, brochures and guidelines to enrich teaching materials.They will participate activities with these authentic materials.

While some learners’attitudes to English are negative because they met some obstacles in their previous studies.So I spare no effort to confirm their progress, even though it is a tiny success.

4 Focuses and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actual level, I establish the focuses and difficulties are the followings:

[Focuses]Getting travel information through various of ways.

Solution:communication, discussion, listening, reading and searching.

[Difficulties]Sharing travel information, experiences and making an outing plan.

Solution:co-working, sharing, oral practice and writing travel notes.

5 About Teaching Strategie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6 About Learning Strategies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Brainstorming

Mind map

7 Evaluation

Du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teaching, I adopt portfolio evaluation.The portfolio is a record of the student’s process of learning:what the student has learned and how he/she has gone about learning;how he/she thinks, questions, analyses, synthesizes, produces, creates;and how he/she interacts intellectually, emotionally and socially with others.

8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

9 Teaching Procedures

(T=teacherSs=students)

Step 1 Lead in (Teaching content:Warm-up, Ex.1-2.5mins)

1) T’s activities:Show some pictures. (Collecting before the class)

Purposes:Creating a fun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hich learners’emotional and imaginative development will be enhanced and their interest and self-esteem levels increased through their participation.

2) T’s activities:Ask questions:1.Where do you think these places are?2.What activities can people do at each place?3.Why do they travel?

Ss’activities: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quickly.

Step 2 Listening (Teaching content:Listening, Ex.1, 2, 5, 6, 7.25mins)

1) T’s activities:Asks Ss to perform the dialogues prepared before the class.

Ss’activities:Show the dialogues.

Purposes:Compare with Ss’later works.Find and fill the linguistic gaps.

2) T’s activities:Records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with a student before the class and make a short video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stening materials.

Ss’activities:Listen to the tape,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and finish Ex.1, 2.

Purposes:Simulated immersion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listening is to be immers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a native speaker environment.In the absence of such an opportunity, I try to simulate the conditions that make immersion favorable.

3) T’s activities:Have Ss say the words about preparation before starting traveling.

Ss’activities:Brain-storming

Purposes:By scaffolding new knowledge on previously acquired English, learners will be eager to add to their growing language base.

4) T’s activities:Show a poster.

Bring Ss into a real life world and play the audio which record with a student before class.Change the listen content Suzhou into Changzhou to enhanced participatory.

Ss’activities: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note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Then summariz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Purposes:Because the material is ambiguous or open-ended, it encourages Ss to contemplate the implications of a scenario.The situation feels real and thus leads to more engaging interaction by learners.

5) Cultural tips:Booking tickets in China and U.S.A.

T’s activities:Let Ss make comparision.

Ss’activities:Take notes.

Purposes:Because language teaching has been influenced by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culture itself.

6) T’s activities:Summariz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bout trav--el destin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s’activities:Group discussion and make a summary.

Purposes:By expressing ideas and listening to what others say, Ss adjust their previous knowledge and increase their levels off awareness.

Step 3 Speaking (Speaking Ex.3, 4, 8, 45mins)

1) T’s activities:Mechanical drills. (pronunciation, grammar, ,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

Ss’activities:Imitation and read by themselves.

Purposes:Using the right words in the right order with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2) T’s activities:Consolidation.Give Ss a word:destination//transportation/date/time/souvenior/feeling

Have Ss say the expressions about this words as many as pos--sible.Use blackboard to record the marks.

Ss’activities:Group competition:Brain-Storming

Purposes:Having a stock of such responses enables a learner to focus on what the other participant is saying, without having to simultaneously plan a response.

3) T’s activities:Provide authentic materials

Ss’activities:List expressions. (Group work)

4) T’s activities:Put the whole class into leader, several groups.There is a some editors and some actors in each group.Responsibilities:Leader-finalized/supervision

Editor-writing/proof-reading/Actor-reciting/showing

Ss’activities:Make dialogues and show them out. (Group work)

Purposes:T can help Ss develop speaking ability by making them aware of the scripts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 so that they can predict what they will hear and what they will need to say in response.Through interactive activities, T can give Ss practice in managing and varying the language that different scripts contain.

Step 4 Summary (13mins)

T’s activities:Select some works and let Ss make comparision between his early and later ones.

Ss’activities:Discussion

Purposes:Explore deeper levels of knowing,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Step 5 Assignments (2mins)

T’s activities:Three tasks:

1) List a glossary about travel. (for all)

2) Film a video talking about travel. (for some)

3) Surf the internet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nd next period share with us. (for some)

http://quizlet.com/12680086

Ss’activities:Everyone should finish task1;for someone without showing in the class finish task2;for someone finish task3.

Purposes:Hierarchical teaching:To meet Ss-centered learning requires.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远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任友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社会学源流[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11) .

两课评比 第4篇

【关键词】“两课”评比 项目教学 示范课

一、教案撰写注重系统性

两课评比的参评教案数不少于2个,教学总时数不低于8课时。每个参评教案的教学内容应为一个完整教学单元(如项目、话题、案例等),教学时数控制在2~4课时。这对以往以单一学科为本位的专业课教师来说,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

(一)研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

(二)研究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技能方向课程还是专业选修课程。

(三)研究课程的前后关联:该课程的实施需要哪些课程作为前提,或者综合了哪几门课程。学生需要有什么专业基础或技能。

(四)研究课程的载体:选择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项目教材,必要时可以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总之,要就本门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通盘考虑,而不是只见局部不考虑整体,孤立分散地进行各单元教学,就知识点讲知识点。

二、资源整合突出对接性

专业技能课程,重在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这涉及项目教材的选用和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整合资源,具体地说就是整合教学资源、课程资源、企业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和网络资源。

(一)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注意和企业生产实际对接

例如2012年省加工制造(机电类)示范课数控车“轴类零件的批量生产(加工)”的教材分析:“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的由高枫、肖卫宁主编的《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训练》。结合岗位需求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我在完成前面系列训练后,增加了几个项目,把训练工件换成真实零件,教材中的表单换成企业的工艺卡、程序单等,特别是将原来的的评分表及成绩栏,换成质检单和是否合格栏,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

(二)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注意和考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

例如2012年省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自动循环控制电路”的教材分析:“本项目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机与电力拖动项目教程》项目五任务四。实际生活中,许多生产机械如龙门刨车、线切割机床等要求工作台在一定距离内能自动往返运动,以便实现对工件的连续加工,这就用到了‘自动循环控制电路,它是‘位置控制电路的拓展延伸,是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学习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达到学生将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职业技能鉴定奠定坚实基础,我依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实践操作部分内容进行了拓展。”该项目的教材分析比较完整,它取自项目教材,应用于企业案例,对接岗位技术标准,立足于实践操作。

(三)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和技能大赛的项目对接(接轨)

例如2011年省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PLC“物料自动搬运与分拣系统编程与调试”的教材处理:“在全国技能大赛的引领下,根据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要求,结合本校设备配置,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项目四‘物料自动搬运与分拣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教学内容,编写了相关讲义,使本课程教学更具可操作性,更切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并有效地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日常课程教学,使全体学生受益。”

从这些可以看出,教师在对教材等资源的利用上并不是“拿来主义”,而是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展开教学,有企业实践,有技能大赛的引领,结合学校现有设备来拓展教学内容。所以我们更应该源于生活和企业生产实际,对项目进行企业调研分析,精心设计对比,注重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并能综合利用各种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

三、教学设计尊重主体性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备教学内容。项目考察点要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要和工作过程对接,即教的知识技能要有现实意义。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备学情。能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调查,准确获知教学内容的难点。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采用行为导向法,弱化理论分析,简化推导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点的死记。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善于捕捉学生的生长点,善于发现不断生成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关注学生的差异。在项目完成任务上设置阶梯式任务、层次性目标,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在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

(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关注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主体意识。

(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于反思,反思在教学设计上如何改进,问题如何设计,学生的错误为何形成,合作学习开展得怎样,项目如何拓展,下次该怎样完善。

四、说课内容体现真实性

(一)学情分析的“针对性”

说课,不仅仅是对教学设计的阐述,还包括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总结、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在很多说课中,教师往往津津乐道于自己如何讲授,而完全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巩固率,即有多少同学能完成项目及完成的程度如何,这就造成了课上学习差异较大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足。

例如2011年省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制作单片机输出电路(LED输出)”对中职生进行的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电子专业二年级的同学已具备最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元器件组装焊接能力和使用仿真软件的能力。学习能力方面:中职生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更倾向于‘做事。软件方面引入Proteus仿真技术和Keil C51编程软件,构建单片机教学虚拟实验室,实现‘先做再学;硬件方面学会测试器件、用万能板搭建电路,做到‘边做边学。情感态度方面:这是他们第一次安装单片机电路,包括调试程序、安装、烧录等一系列过程,错误在所难免,普遍存在‘遇难则退‘容易放弃的情况。”

这样的学情描述很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现状,对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做了充分预设。用仿真软件构建单片机实验室,并能编程仿真,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降低了单片机编程的难度;对于编程,可以采用分解课题,低梯度实现以体现层次,例如“LED灯的点亮—LED闪烁—LED流水点亮—LED任意规律点亮”。情感态度方面的分析更能将中职生那种对困难的焦虑、受挫后放弃的心理描述出来,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三维目标构建的“阶梯性”

职业教学的目标要与相关工作目标相对接。因此,应以能力目标为主,坚持以工作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目标设计要具体、可操作、可检验。

第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阐述学生“学什么”,有三种层次:学懂、会用、活用;一般叙述为:“了解……原理、明确……步骤、熟悉……过程、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叙述怎么学,即强调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体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做中教的过程。例如“台阶轴的加工(G71/G70指令)”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任务的驱动和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即情感的觉醒,探索过程的体验,价值观、职业道德的认同、体会和内化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可操作性”

说课中的真实性还体现在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教学情境需要硬件设施,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工具等;软件需要助教资源(PPT多媒体和教学网站)和助学资源(项目任务书、学案、计算机互动教学软件)等。

对于上课的时间分配问题,有时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用时。图1是单片机教学的时间分配,其中采购部、技术部、生产部的工作可以同时完成。设计中巧妙地将采购环节(网购)引入上课环节,学生只要提供淘宝网购物车中购买的元件清单即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熟悉元件名称型号,又为今后学生自主制作单片机电路打下基础。

图1 项目的时间分配

(四)教法和学法体现的“引学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两条主线,一是教师如何“引”,一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对活动设计的刻画,主要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操作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如提问、讨论、释疑、备料、安装、测试、分析、调试、检查、评价等一系列探究过程。

(五)重点、难点突破的“有效性”

教学重点应是本次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中要用时间、过程来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不能很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时应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有的教师重难点不分,例如“电动机正反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这样在教学中重点就是难点,针对性不强,如果把难点改成“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就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轴类零件批量加工”说课中“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和数控岗位需要,确定本项目的重点是:规范工作流程,培养学生控制质量、提高效率的能力,节约成本的意识。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确定项目的难点是:掌握控制质量的方法,提高效率的途径,节约成本的措施”。例如在项目“太极图案的铣削加工”的教学难点是:合理准确地制定太极图案的加工工艺方案。

(六)评价环节实施的“真实性”

国外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篇教材,若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内容并由学生向大家展示心得,学生能记住70%;若由学生看过材料,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将劳动成果向大家展示答辩,则学生能记住80%。评价环节是项目教学中点睛的一环,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的成功率,更应该是学生对完成项目的总结和升华,包括展示及讲解作品(作品介绍、小组成员、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同组补充、现场答辩等环节,最后设想如何改进作品并填好现场评价表。通过各组的共享,让每个同学深受启发,并增强团体凝聚力。有的选手仅仅展示一张空白的评价表,缺少学生参与的素材(如学生展示作品的照片或视频、真实的学生打分表),导致本项目的可行性和学生的达成率缺乏说服力。

(七)教学反思表述的“创新性”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进行:明确项目任务、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展示交流、拓展延伸。我们的研究点是如何紧扣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创新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教学理念。

例如“制作单片机输出电路(LED输出)”项目中我采用的创新设计:在“制订计划”阶段采用分组分角色扮演法(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特别是元件采购环节,让学生能自己学会采购元件,而不仅仅用学校提供的元件,这为将来的自学打好基础);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集成设计单片机板及仿真法、“口诀”法、动画演示法来完成过程,减少了元器件的重复投资,节省了项目教学的成本;在“展示交流”阶段采用学生制作PPT并进行汇报答辩;在“拓展延伸”阶段采用网络探究法便于学生自学。

五、目标设计重视情感性

项目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训练工作能力以外,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是否有责任心,会不会团队协作,遭受挫折后会不会放弃,取得学习成果后会不会分享,能不能创新等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此为据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又要重视学习过程。

六、答辩突出综合性

答辩是专家评委对选手的思想基础、理论底蕴和教学机智等的进一步综合性考量,在这一环节中选手可以对疑难问题进行进一步阐述,进一步澄清,以凸显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点。

问题之一:本课程的学时是怎样安排的?这个问题考查教师对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

问题之二:你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考量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应以培养学生能力目标为主,坚持以工作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具体地说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问题之三:你设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从宏观的角度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要求,中职毕业生以技能熟练型为主,而高职毕业生以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中职生主要是在生产一线从事安装、运行、维护层面的工作,对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注重操作规范,培养学生控制质量、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高职生从事设计、调试、维修等技术要求更高的工作。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更形成了教学目标的差异。

问题之四:你是如何做到整合资源的?专家考察选手是不是仅仅整合了书本资源。职业教学的内容要与相关工作内容相对接,所以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比如相关国家职业标准、企业产品、技能大赛项目、网络资源等。

问题之五:针对这个项目,你准备如何开展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你的教学项目中的什么方面和企业对接,有没有进行市场调研?

除此之外,还有和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的问题,考察选手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过好答辩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思考:从材料及说课中提出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功能、教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从相关教学大纲及教材中提出有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与要求、教材体例与特色等方面的问题;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提出有关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从说课中的教学实施提出有关目标达成、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飞.数控车:轴类零件批量加工说课[R].2012年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加工制造(机电类)示范课报告.2012.

[2]石丽娟.电机与电力拖动:自动循环控制电路说课[R].2012年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报告.2012.

[3]赵漫漫.PLC:物料自动搬运与分拣系统编程与调试[R].2011年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报告.2011.

[4]周荻.单片机输出电路的制作(LED输出)[R].2011年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报告.2011.

[5]陈军锋.数控车:台阶轴的加工(G71/G70指令)[R].2011年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加工制造(机电类)示范课报告.2011.

[6]马燕峰.数控铣:太极图案的加工[R].2011年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加工制造(电工电子类)示范课报告.2011.

两课评比 第5篇

一、熟悉教材及学生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职学生教材的选材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语言材料要有真实性与时代性,注重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能激发学习兴趣。以Unit 6“Go Out and Enjoy Life”为例, 从教材及学生两方面作分析。

(一 )教材贴近生活。本单元以“Go Out and Enjoy Life”为主题,第三部分活动内容涉及音标、词汇、语法及一些对话、竞赛,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学会如何问路和比较不同事物的优缺点。整部分教学内容贴近日常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二 )学生情况分析。为设计好一堂优秀的英语课 ,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本教材面向中职一年级学生,学生刚入校年龄相对较小,英语词汇量及基础相对薄弱。针对学生特点,可以多设计简单的口语对话、竞赛,插入形象的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同时把握好练习题的难易度。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 学校英语 课程要在 九年义务 教育基础 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强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情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重在对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基于上述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从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以第六单元为例。一是知识目标:(1)背诵该部分的新单词和词组短语;(2)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和用法。二是技能目标:(1)学会如何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2)学会一些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发音。三是情感目标 :(1)激发和培 养学生学 习英语的 兴趣 ,提高学生 学习的自信心;(2)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公共基础课,重在促进学生认知与体验相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一节枯燥乏味的语法课变得生动有趣。例如第六单元的语言技巧部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演示教学法。基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 ”理论 ,在教授语法课时,首先采用演示教学法。如在学习/p/ /b/ /t/ /d/等音标发音时,展示一些口腔发音的图片,让学生模仿口型发音;同时通过不断跟读熟练掌握其发音规则。在教授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时,通过展示几组图片对比大小、快慢等,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变化规律,不断提高学习总结能力。

(二 )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设计遵循任务梯度原则从简入繁,从易到难。因此,在本单元语法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从简到难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任务。如为了巩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让学生模拟给出的对话,自己编造新对话并上台表演;此外,练习绕口令并小组比赛看谁读得越快越好等。

(三 )练习教学法。为了加强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课堂中适当穿插练习。如在教清辅音和浊辅音时设计一些辨音练习,让学生通过听、说、写更好地掌握发音规则;在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教学中, 通过填表格、选词填空等练习总结变化规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把握好其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 专业特点 。笔者参 赛时选取 了第六单 元第三部 分“Language in Use”,总共两课时90分钟。大致教学过程分为导 入、词汇、音标、语法、拓展练习五个步骤。在设计教学时,将词汇调整为第一块内容,未按教科书原先顺序教学,目的是更自然地导入新课。首先, 通过两个问题“Where did you go thi weekend?”和“How did you get there?”导入本节课主题“怎样到达某个地方”。 接着,进入词汇环节,学会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短语和词组之后做一些练习巩固短语。此外,在最后环节设计了一个绕口令诵读,将一些比较级和最高级放入诵读内容,通过比赛激发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内容全部完成后,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以及教与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包括本节课的优点、不足及改进措施三个方面,主要侧重于改进措施。就本次比赛课而言,我们发现老师的引导、鼓励至关重要,如同一堂课的支架;但同时反映出学生的英语表达及运用能力有待提高。为解决类似问题,在今后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听,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老师和学校也应多开展活动为其提供展示机会。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参赛经历对“两课”评比英语教案设计的认识,学海无涯,今后将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争取做得更好。

摘要:根据江苏省教科院“两课”评比文件精神,一份标准的英语教案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即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反思。

两课评比 第6篇

1说课项目整体设计

此次说课选用的教材是马成荣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我选取学习领域6——Power Point演示文稿中的3个子项目, 重组为项目《PPT演示之道》, 分解为2个微型项目, 8课时不变。

项目一: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规划职业生涯, 从中掌握PPT的基本编辑功能, 实现“会做PPT”, 并在该项目中初步接触PPT艺术设计的一些知识技巧, 为项目二的学习打下基础。

项目二:在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的基础上, 设定模拟的特定职场情境“产品推介会”, 让学生针对手机产品进行“产品推介”, 尽显职场风采,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感受职场PPT的妙用, 进而掌握PPT的高级编辑技能, 实现“做好PPT”的目标。

2微型项目巧设计, 任务流程细分解

以微型项目二为例: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平台, 了解职场PPT的一些常用元素和呈现要点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笔者以模拟承办某手机推介会来导入新课。

有了微型项目一的制作基础, 先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任务制作某手机产品推介会PPT, 教师给出制作建议。学生先自主探究制作, 教师巡视, 发现共同问题, 再让学生暂停制作, 回到教材优秀实例——Windows7产品介绍PPT统一辅导基本技能, 通过半成品实例巩固掌握基本技能后, 学生自主再探究。

在学生自主再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进一步抛出6个问题 (如文字如何简化、图片如何能出效果等) 进行细节美化的探讨, 进入进阶节能教学环节, 这也是本次课的难点。

项目二通过“自主初探—练习技能—再探完善”的过程内化技能, 层层递进完成2个子任务, 最终完成某品牌手机推介PPT的项目任务。

3把握注意点, 设计出亮点

3.1说课注意点

3.1.1注重“点”:提炼关键词, 突出重点

以微型项 目一《职业 生涯规划PPT》为例, 教学目标提炼为:

会做PPT (熟悉PPT制作的一般流程, 掌握PPT制作的基本技能) [ 基本目标 ]

做好PPT (择优选拔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校内演讲选拔赛) [ 进阶目标 ] (原则和依据:体现了以“学”带“赛”, 以“赛”促“学”的理念)

讲好PPT (通过推优展示演讲, 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1.2抓住“线”:设计流畅, 体现特色

本次说课有2条线:

横向是说课的流程, 即粗线“析教材—定目标—谈方法—说过程—论反思”。

纵向是说教学过程, 即细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项目的教学环节设计” ( 参见左图 )

3.1.3关注“面”:语言过渡, 体现说的美感

说课, 重在说。无论将说课设计得多么巧妙, 思路多么清晰, 只有语言精炼有力度, 组织巧妙有美感, 抑扬顿挫有穿透力, 说的过程如行云流水般, 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说课的每个环节都是有联系的, 是一环扣一环的, 要设计过渡语, 来体现说的衔接。

总之, 说课为达到说好教学设计、说清楚教学思路的目的, 在语言雕琢上花再多功夫也不为过。

3.1.4有据可依:区别说课与上课

说好一堂课与上好一堂课, 要领和侧重点不同。上课主要是把握好教与学的互动, 面对的是学生;而说课是要说清楚教学设计的依据, 面对的是教育界的同仁。

3.1.5说课PPT不容忽视

PPT是辅助演讲的最佳手段, 要想在说课方面拔得头筹, PPT的辅助视觉效果也是不容小觑。

如何做好说课的PPT, 以下是笔者在实战“两课”评比后的一些体会:

1界面简单, 配色自然。

画面留白, 色彩搭配清新自然。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 但是一张PPT上颜色不易过多, 一般不超过3种。笔者通常喜欢用灰黑色、蓝色、红色搭配突出重点, 这样整体体现出犹如薄荷的清爽, 让人保持清凉醒目。

2导航清晰, 动画适当。

说课时间一般在15分钟内, 听的内容量较大, 而听觉有时总是没有视觉具有冲击力, 因此, 理清说课思路, PPT的导航必不可少, 如笔者在“说课”评比中清晰地标注了本次说课的5说提纲, 让听者一目了然。而重点说教学过程时, 又将教学环节作为纵向导航, 说到之处用红色突出显示, 让听众知道现在说到了哪个教学环节。另外, 导航也可以结合动画显示, 但是切记不要太花哨, 适当即可。

3图文搭配, 信息明了不繁琐。

PPT的关键词提炼和突出显示, 可以让听者在听的过程中快速抓住关键信息, 来辅助听的过程。那么在视觉冲击下, 如何快速明了地凸显重要信息呢?一是突出关键词; 二是辅以形象图片。

3.2说课出亮点

3.2.1目标适当, 精炼工整

本次说课“定目标”环节, 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 而是融合了三维目标, 用“会做”、“做好”、“说好”进行表述, 3个目标层层递进, 提出了分层目标。

3.2.2微型项目独立而统一, 各有特色

微型项目一:结合中职“文明风采”大赛真实情境, 以赛促学, 以学带赛。

微型项目二:结合中职文明风采等中职院校的大赛事和渗入职业、就业等元素, 让目标能符合课标的要求, 同时与时俱进, 符合学生的发展。

3.2.3说课思路清晰, 设计合理

说课思路:析教材—定目标—谈方法—说过程—论反思。

微型项目一思路:以教材原实例为范例进行基本技能的教学, 学生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为内容, 在“先模仿后探究”的过程中内化技能, 层层递进完成3个子任务, 最终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PPT的项目任务。

微型项目 二思路: 在“自主初探——练习技能——再探完善”的过程中内化技能, 层层递进完成2个子任务, 最终完成自己的某品牌手机推介PPT的项目任务。

4反思说课不足, 提升说课质量

虽然从构思到项目设计再到反复的说课练习, 实战“两课”评比的过程, 笔者收获了很多, 但是与示范课相比, 自己的说课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有以下不足:

(1) 在视频采集方面, 可以在色彩和清晰度方面做得更好, 在拍摄的角度和场景上可以更精致些。在说课过程中, 视频部分虽然只要求在指定的短时间内播放, 但它也是一个具体形象的表现方式, 可以说是一个出彩点, 它能让说课更加有血有肉, 真实丰富。

(2) 在突破化解难点的方法和过程中, 处理得还不够细致。因此, 在提问答辩环节时, 笔者被问及难点是如何化解这个问题时, 阐述的理由不是很充分。

(3) 语言辞藻方面。笔者只能做到精炼朴实, 但示范课有更高的要求。所以, 在今后的说课中, 语言可以更加特色鲜明些, 更具个人风格。笔者曾经看过有人在说课的过程中, 尝试用打油诗来与学生互动, 总结方法、小结技巧, 个人特点鲜明, 语言功底扎实, 说课效果也比较好。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说课能力,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方贤忠.如何说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

两课评比 第7篇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学内容立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易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生产生共鸣, 通过模拟学校形象宣传片制作的真实情境和要求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 有利于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平台, 自己搜索所需的素材,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 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时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以及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将评价环节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作品做出修改。评价中主要是对完成任务的态度、过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技能, 还有学习的态度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二版) 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 教材立足职业学校学生生活经验, 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 书中的知识点明确, 教学案例难易适中, 与九年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相衔接, 适合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使用。

“学校形象宣传”项目选自教材的学习领域六:“异彩纷呈的T型台”,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让学生运用图形、音频、视频等知识丰富幻灯片的内容, 并能运用动画方案提高作品的生动性。项目中所需的素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利用以学的知识在校园上搜索得到, 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 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将本项目按照“创设情境→任务引领→评价反思→总结归纳→教学反馈”的思路进行重新整合, 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理念。

四、项目实施的教与学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和交流后发现, 学生最易接受的、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自己动手实践操作, 并且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 充分利用和抓住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用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带动他们主动探究学习, 主动尝试与创新,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教与学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设计、分解, 详细列出项目完成的目标, 下达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释疑、纠错、鼓励。对学生而言, 过多的理论讲解反而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 多动手, 多操作,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教学内容组织与教学评价

按照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 将本次项目的学习分为以下六个任务, 具体如下:

任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任务二:搜索大比拼, 运用学习领域二中所学技能收集制作校园幻灯片所需的素材;任务三:我的模板我做主, 运用学习领域五中所学技能掌握幻灯片模板的制作;任务四:让幻灯片响起来, 插入音频、视频、自选图形丰富幻灯片的内容;任务五:让幻灯片动起来, 运用动画方案提高幻灯片的生动性;任务六:展示我的幻灯片, 主要是作品演示、评价环节。

在评价时, 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 引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从自己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小组内的成员从合作程度、工作态度、努力程度、听取同学和老师意见、互相帮助等几个方面进行互评;老师从学生的目标设计、作品的创造性、实用性、工作态度、合作程度、知识的综合运用、项目完成的质量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点教给学生, 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潜力。本项目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践, 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合作, 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锻炼技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与学法选择得当, 教师精心选取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 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多元评价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激励, 获得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

摘要:参照江苏省“两课评比”的教学设计要求, 在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以教材中的一个项目《学校形象宣传》为例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案设计的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目标达成的方法及相应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计算机应用基础[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职教, 2012.

[2]吴开宇.进行一场内外兼修的课堂革命-在省“两课”评比的鏖战中且行且思[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 2013 (6) .

两课评比范文

两课评比范文(精选7篇)两课评比 第1篇关键词:江苏,职业教育,“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出台的背景201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