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翻译讲解
《兰亭集序》翻译讲解(精选8篇)
《兰亭集序》翻译讲解 第1篇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
白话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讲解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兰亭集序》翻译讲解 第2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
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及唐模本真伪之辩
唐末五代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发掘唐帝史书记载的陵墓,取起所藏金宝。李世民的昭陵自难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75仗的墓地,进入墓室,见其建筑及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两厢各有一座石床,上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匣内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对于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是否仍留存昭陵墓室?如果被温韬盗出,为何迄今千余年来未见真迹流传。
围绕《兰亭序》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千古悬案。
书法绝品《兰亭序》的由来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嵇内史,人称“王右军”,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他兼善隶、草、真、行,“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铰若惊龙”,有“右军书成而魏晋之风尽”的称誉,被尊为“书圣”。他对文学也很有造诣,能诗善赋、尤长散文,《兰亭序》就是他的代表作。
《兰亭序》产生的原委是这样: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统、孙卓、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的一绝。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书作。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历代名家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作品,据说珍藏其墨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仗二尺为一轴,共一百五十卷。还自书“贞观”两字为印,盖在骑缝和卷之首尾。但遗憾的是王羲之这篇最杰出的作品无缘得见,因作者本人对此极为看重,定为家族传家之宝,秘不示人,到唐初则不知去向。
莆翼设计智取真迹
李世民为此派人明查暗访得知。《兰亭序》真迹到唐初已传到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当和尚没有后代,至近百岁临终时,把它传授给弟子辩才和尚。
李世民得悉便下旨召辩才入京,给以种种优惠待遇,希望他献出真迹。但辩才早以打定主意,装痴作憨,推脱不知,弄得李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放他回去,成了李世民的一块心病。后来,心腹大臣监察御史莆翼献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十分高兴,派他出北京依计行事。
一天清晨,辩才和尚打开寺门,可是踏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上躺了个人,散发一股酒气。辩才自语:“原来是个醉鬼!”谁知那人翻身坐起便答道:“醉虽醉了,未必是鬼啊!”辩才见此人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虽不是鬼。亦不像人!”此人,脱口应道:“如此便是佛了!”言毕大笑,欲举步下山。辩才见此人不凡,便问道:“施主从何而来?”此人对曰:“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馆对月引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俱全,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回佛。”辩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侯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俩人饮酒正酣,扮做赶考书生的莆翼“醉后吐真言”,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却说着是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为人忠厚老实的辩才不知是计,对扮做烂醉的莆翼说:“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莆翼一直“醉而不醒”,似未听见,第二天辩才去请莆翼吃饭时,发现莆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一锭银子。
李世民派莆翼用计挣得《兰亭序》真迹后,奉为至宝,经常放在座侧,朝夕观览欣赏。他还让大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等人临摹刻石,拓印多幅赐给太子、诸王近臣,摹本从此散落人间,流传至今。而真迹呢,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李治照办,随葬昭陵。
至于《兰亭序》的真迹何在,依旧扑朔迷离,有些人指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未见《兰亭序》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故真迹仍秘藏于昭陵墓室。但有人认为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在李治死后为同样爱好书法的武则天据有,武则天死后才被带进乾陵地宫。其下落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毛主席过问唐摹本真伪之辩
1965年5月22日,郭沫若作《由王谢墓志的出土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先后在《光明日报》、《文物》上发表,说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和名士谢鲲之墓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与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相一致,故《兰亭序》“到底是真是伪”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他还认为《兰亭序》后半段文字有悲观论调,不是王羲之的思想,因而断言“《兰亭序》是依托的,它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并进一步认定王羲之现存之草书也值得怀疑,《兰亭序》文章和墨迹是智永所依托。
郭沫若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一些学者的反对,南京市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论》,引经据典,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不过当时由于高二适的名声地位不及郭沫若,各报刊不敢发表。高二适无奈,把该文章送给自己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要求送给毛主席审阅。章感到郭文中引用了康生的话,高文中又对康生一驳,觉得不太好办,于是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并附上高文。信的全文是: 润公主席座右:
滋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写出《柳集》)。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做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算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钊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抗此大棋,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稚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以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文治昌明之效,钊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酎量赐予处理,感逾身受。
此籍叩 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钊书附呈,不须赐还。
毛主席于7月18日即复信章士钊,信中说:
……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主席又致信郭沫若: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酎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
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八日
在毛主席的亲自过问和支持下,高文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1965年第7期《文物》还发表了高文的影印手稿。对作者长达数千言的手稿,全文影印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人们认为可能与毛主席欣赏高二适的书法有关。
高文发表后,引起讨论热潮。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说,高文刊出后,康生即授意组织文章支持郭老,高二适对此并不服气。
1998年8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东郊发掘六朝古墓群,出土了两块砖质墓志,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据专家介绍,“与王羲之同时代的高崧楷书基本墓志出土为史学界和书法界对《兰亭序》真伪的学术争鸣,提供了重要佐证。”
1999年,关于《兰亭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中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已见,论辩热烈。看来,这场持续30多年没有结论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
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被邀人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翻译讲解 第3篇
一、从地域角度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一方面,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有丰富的资源, 辽阔的土地, 平原的地形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古人就特别关注自然的变化, 他们知道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就会有好的收成和结果, 并且他们也注意到, 自己生存的环境好像总是不断循环往复, 比如天气的变化反四季的变化都是如此。所有这些现象都在让人们感觉到重复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规律。
另一方面, 中国从早期开始就是一种血亲关系, 导致人们不得不重视和谐的关系, 所以人们习惯用综合的观点, 全局性地考虑问题。中文的句子也是把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后来表达, 之前都是一些次重要的信息。比如:“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这个句子要强调的关键就是“修禊事也”。那么中文的习惯表达就是把这个中心放在后面。再看看译文“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 Yungho (A.D.353) , kueichou in the cycle.We met in late sp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 the Water Festival.”在做翻译的时候, 这个地方并没有放在最后面翻译, 那么也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现在对比一下西方的地理情况, 特别是在古希腊, 人们生活在岛屿上。作为岛国, 一切自然资源缺乏。为了生存, 人们不得不进行海外扩张。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商业的发达, 自然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 商人精于算计和细枝末节的小事, 考虑自己的利益, 反映在语言上, 就是当描述某种物体的时候, 他们通常是先给这件物品下个定义, 然后再详细的描述或者对这个物品进行解说;反映在句子里面, 那么就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开始, 然后才是次重要信息, 依次类推。比如,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及其译文“Alas!The people of the future will look upon us as we look up-on those who havegone before us.”
二、从中英文句子结构上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造句一般很少用连接手段。但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 注重功能、意义, 注重以神统行。比如文章里面句子,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这句话显然没有主语。在英语里面, 没有主语的句子是不对的。译文, “This is the ninth year of Yungho (A.D.353) , kueichou in the cycle.We met in late spring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Shan-yin to celebrate the Water Festival.”那么在汉语里面, 语法以达意为主, 即使没有主语, 话也说的通。但是作为英语的译文, 那么必须要把主语翻译出来。又如,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等这些句子, 都是四字格。四字格是汉语里广为运用的语言形式。四字格讲究内涵关系和逻辑, 当然还有节奏感。四字格往往言简意赅。但是翻译出来的话“In the back-ground lie high peaks and deep forests.”因为英语要求必须一个句子里面必须要有主语和谓语。
三、从聚集与流散的角度上看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
英语句子总是有严谨的主谓结构。聚集也就是所谓的以动词和主语为中心, 两者协调一致, 聚集各种关系的网络。如“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这句话的译文如下, “Hence I have recorded here those present and what they said.”这句话在后半句省略了“I record”.在英语的句型里面属于基本句型的省略。“汉语句式的多样化还表现在:有整句, 也有大量零句。整句有主谓结构;零句没有主谓结构, 由词或者词组构成。零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型, 可以作整句的主语, 也可以做整句的谓语。整句由零句组成, 因而复杂多样, 灵活多变。整句与零句混合交错, 组成了流水句。” (连淑能, 1993) 文中第二段的一部分“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于。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这段话看起来就是零句为主的段落。从句式上看, 主谓难分, 主从难辨, 形散神聚, 富有节奏。我们再看看译文:“Some enjoy a quiet conversation indoors and others play about outdoors, occupied with what they love.The forms of amusement differ according to temperaments, but when each has found what he wants, he is happy and never feels old, Then as time passes on and one is tired of his pursuits, it seems that what fascinated him not so long ago has become a mere memory.What a thought!Besides, whether individually we live a long life or not, we all return to nothingness.”译文很清楚地翻译了主谓结构, 并且把很多零散的小句, 单独当作一句话来翻译, 这样比较符合英语的主谓结构。
综上所述, 在翻译的时候, 我们需要从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形合与意合的区别、聚集与流散的区别等角度, 来做英汉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兰亭序——强人翻译 第4篇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与老婆在一起,一辈子干的无非就是躺着、趴着之事。有时候把她揽在怀中,在卧室里说说悄悄话;有时候穷极无聊,找点寄托,就纵情云雨了。虽然我们的兴奋点不一样,比如她喜欢慢一点而我却猴急猴躁的,但只要我们亲密接触,都无比兴奋。当那短暂销魂的一刻来到,我们是多么的满足,从不觉得自己都已经老了。 当然,夫妻在一起呆久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难免会对那事产生厌倦。有时候心 情不好,就更不想做那事了,这时候相互难免会有一些感慨、抱怨。从前我们乐此不疲的事情,也就是夫妻躺着趴着之事,现在怎么那样无趣了呢。难道那一切真的过去了,都成为往事了吗?真是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啊。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人生苦短,何况人的寿命还要受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如不注意,会死得更早。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如果老是沉迷夫妻之事中,把身体搞垮了,把命搭上了,那不是很痛苦的事情吗?
兰亭集序及翻译 第5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兰亭集序原文对照翻译 第6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知识扩展:兰亭集序读后感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
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看看这我即将远去的花花世界。
可人总是这样,在失去之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只留下唉声叹气,抱怨当时的无知。
文中作者在兰亭集会上心情愉悦,此时的他却突然领悟到,快乐时光的短暂。“死生亦大矣”表明了王羲之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我想每个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开”,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现在,尽情地享受在“生”的乐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畅谈志趣抱负;可是同时代有的人却随着自己的性情、爱好,不受拘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这是他们所追求的。
当他们沉浸在自得、愉悦时,衰老却在背后不知不觉地到来,于是,人们感叹人生无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为他无法改变下一刻的事态变迁。
对人生的倔强执着,对死的厌恶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们痛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哪怕是回头看看走过的足迹的机会都没有,它无情地朝着没有尽头的终点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伤心的泪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闻不问,只是冷酷的走着,把我们甩在一边。
为什么人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掌控命运?好想永远停留在此刻,这幸福的瞬间,然后把所以令人烦恼的东西都赶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们只有无奈地摇头。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第7篇
作品原文
永和⑴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⑵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⑶山阴之兰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贤⑸毕至⑹,少(shào)长(zhǎng)⑺咸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岭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tuān)⑾,映带左右⑿,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⒀,列坐其次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⒃,亦足以畅叙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⒇,所以(21)游目骋(chěn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ū)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xì)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ú)!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新课本,虽趣(四声)舍万殊的“趣”字读qǔ。
作品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年356年共。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41位国家顶级军政明星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huì]于会[kuài] 稽:会:集会。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4、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毕:全、都。
7、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 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使奔驰(使动用法)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通“趋”,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暂:短暂,一时。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2、(曾)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竟然。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 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作品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相关文章推荐推荐阅读:
兰亭集序原文
高中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繁体版)
《兰亭集序》翻译讲解 第8篇
关键词:《兰亭集序》,生态翻译学,文言文翻译
中国古代散文属于狭义的“美文”, 它与历史散文和实用散文不同, 其篇幅不长, 大约百字到千字。其语言比较优美凝练, 以散为主, 杂以骈文, 其最突出的特征为文学性、艺术性、表现性和审美性。王羲之, 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 其著《兰亭集序》是一篇感情真挚、文辞优美的散文, 而《兰亭集序》又属于文言文——中国独特文学形式之一, 但现在古文暂时无法在西方文学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文学形式, 故给翻译带来了一定难度。笔者认为, 译者应综合考虑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 尤其是在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中, 应选择最高的标准来优化文言文翻译, 使译文实现多层面多维度的转换, 最大限度的传递对等信息。
1. 生态翻译学简介
近年, “生态翻译”研究热潮在学术界兴起。生态翻译学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 从选择、适应等多视角研究观察翻译现象, 生态翻译学学者把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其核心理论基础, 而此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适应与选择”学说上的。在此基础上, 胡庚申 (2008) 提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在复杂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与选择交替循环的活动, 在翻译方法选择上, 译者应从语言、文化、交际的三个层面的角度进行转换, 译者应遵循“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 最终根据对译文读者做出的反馈评判, 选出最佳翻译。
笔者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分析研究《兰亭集序》译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的转换。
2. 语言层面
胡庚申教授表明,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从不同方面, 不同层次对语言形式本身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此转换为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众所周知, 在语言形式上,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古典艺术散文的语言有大量的押韵、平仄、双声词、叠韵词、连绵词, 这些语言现象能让人产生美的效应。另外, 排偶句、四字句、六字句、短句多出现在古典散文中, 语言简洁生动, 极具简约美和古雅美。古雅美和简约美是英译中较难处理的意境。因此, 译者必须在译文的话语层对原文语言简约美、声音美、古雅美的翻译进行研究。
2.1 句序的翻译
原文: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The water was surrounded by people, although there was no orchestralunison of the grand, it was also enough to outright express elegant feelings by drinking a glass of wine and then assigning a poem.
原文的含义是人们在水旁边环绕而坐, 虽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但是喝一杯酒, 吟一首诗, 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高名凯指出, 没有基本意义的虚词在汉语中不常见, 人们只是把想表达的事情或意思排列, 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所列事情或意思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说话缺乏逻辑, 因为即使不加虚词, 我们也能明白其意思。故汉语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 在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其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从译文可以看出, 译者不但用了介词“although”、“by (doing…) ”作状语, 还对句子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翻译的时候, 译者就需要依据语境推导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 在英语中用连接手段把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地直接表达出来。
原文:虽取舍万殊, 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于。
译文:Although people differed in their life choices and their preferenceof quiet or activeness, they did not realize they were nearly on the hill when they were satisfied with and proud of something.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此译文语句顺序稍有改变, 且也用到了“when”、”although”等连接手段。由此可以看出, 文言文中流水句较多, 意念相间, 语言求形散神聚, 重意合。相比而言, 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其句式比较严谨紧凑, 逻辑关系层次分明, 多用长句和复合句, 主从关系清楚, 多使用各种关联词。
2.2 修辞手段的翻译
原文:或取诸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Some people talked with friends about their interest andthought, others were spiritual that had unconstraint life.”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I should get to know that it is absurd and ridiculous to treatlife and death, longevity and ephemeral equally.
从例句可以看出, 原文都运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句式匀称整齐。当翻译成英语时, 第一句添加了主语some people和others, 使得英语句子结构清晰完整。第二句使用了it形式主语, 然后使用了两个and并列结构短语, 充分体现了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
2.3 四字格的翻译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The pavilion was surrounded with tall and steep mountains, lush trees and bamboo bushes of density and clear agitation of the water.
原文: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译文:it was fi ne with fresh air and mild breeze.
原文: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译为:they had their own destinies, but there was no exception that everyone’s life would come to the end.
《兰亭集序》中又一大特色是四字句的频繁出现。英译时, 译者应使用各种连接手段, 增添如“and”, “with”, “but”等各种连词介词和从句。因为王力曾指出, 外语的结构好像连环, 环与环之间虽然联起来, 但始终有联络的痕迹, 故外语语法是硬的, 且有许多要求;汉语的结构看似一块一块地硬凑, 但最好不让它有痕迹, 故汉语语法是软的, 是以达意为主的。
3. 文化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注重文化层面的转换。即是指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 译者应关注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在文言文翻译中, 其难点是中国古代文化风格的保留, 一篇好的译文必须呈现原作的文化和风格。原作者的创作环境和原文本身的语言文化特征等因素应在译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译者应经过适应和选择的转换再创造译文, 使译文的翻译效果达到最佳。
3.1 时间的翻译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在中国古代, 人们十分重视时间, 把记时作为历法的一部分, 因而在古籍中对时间的独特记载是丰富多彩的。在年代表达方面,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 又兼用皇帝的年号。一年中的月和日皆系阴历概念, 译者在翻译时要力求准确而易懂。
例如:“永和九年”中“永和”为晋穆帝 (345—356年) 年号, 可译为:“in the ninth year of Si Madan’s presidential in East Jin dynasty, ”“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 即:三月, 可译为early March。
3.2 一词多意的翻译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在看待问题和事物时, 中国人更注重其多元的基本属性和丰富的内涵;而英语国家较注重其内涵的单一性。因此, 与英语相比较而言, 汉语的词语意义更加多元, 内涵更加丰富。
例如“一”:在“一觞一咏”中, “一”指同时进行的动作, 翻译时可用“and”连接两个动作词“drinking and assigning”。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 意为:把——看做一样, 所以应译为“to treat life and death equally”。
3.3 通假字的翻译
例如趣舍万殊:“趣”通“取”, 意为“取舍, 兴趣”, 翻译为“choice”。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意为“见面, 会谈”, 翻译为“talk”。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意为“像”, 翻译为“like”。
4. 交际层面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应是译者的关注点。即阅读完译文后, 读者能否领悟到原作者的表达初衷, 继而与原作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共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间交际目的是否得以实现, 主要取决于译者在交际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能力。
《兰亭序》中第一段“信可乐也”表现了“乐”的场景, 在第二段中,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达了“痛”的情感, 最后一段“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呈现了“悲”的氛围, 三种情感一一呈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准确再现情与景的美感, 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意象忠实地再现。
例如王羲之使用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等词描述了他快乐幸福的情感和此次能人贤士赶赴聚会的胜景, “俯”“仰”“信”透露出了他的顿悟之感和欢乐之情。为了忠实再现译文意象与情感, 译者应选择英文短句, 突出跳跃欢快的情感。且应使用并列句, 突出坚定的情感, 如多用“to appreciate”, “to enjoy”等热闹欢乐印象的英文词组。
总之,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逐词逐句翻译是不可取的的, 有可能损失原作中的情感意象, 所以译者应尽量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将原作中的意象和真实情感传递出去。只有这样, 译文读者才能与原文读者产生共鸣。
5. 结语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 作为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译者应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进行两轮对话的信息转换, 信息转换的程度不同, 导致了译本的可读性和接受性, 译者应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 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萍.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词曲翻译——以《天净沙.秋思》的几种译本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 .
[2]、李洁.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文特点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8) .
《兰亭集序》翻译讲解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