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精选9篇)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 第1篇

小学生爱周记:置之不理,也是一种爱

“一颗永远躲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永远不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妈妈常常对我这么说,因此,也经常对我所遇到的困难置之不理,我也一直因此而记恨于她,怀疑她对我的爱甚至觉得她对我――根本就不爱。

那年,我三岁。

仍是像今天一样的天气,雪花晃晃悠悠地飘落下来,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被子。我对那白花花的被子起了兴趣,竟敢一个人走出大门去那被子上踩几朵小花。正当我忘乎所以时,脚下一滑,竟一下趴在了雪地上。脸上立即感到剌骨的寒冷。我大声哭喊,希望妈妈来帮助我,可我的叫喊只换来一声:“快起来,进屋就暖和了。”我一听哭得更厉害了,可仍无回音。我只好自己起来,带着一身雪,走进门去。从那以后,我跌倒后再也不需要她的帮助。因为,我讨厌她――在我摔倒后的置之不理。

那年,我九岁。

我拿着几题我做不到的题目,向妈妈走去,“妈妈,教一下我好吗,这几题好难,我做不到。”妈妈只扔下一句“好好想想学过的知识,我现在要出去买菜,你自己做吧!”“嘭”一声门响阻断了我的再次发问。屋内寂静了,屋外只有妈妈越来越远的走路声。我僵立在门前,手中的笔纸落在地上。良久后,我拾起笔,气愤地走进自己的房间,也是“嘭”地一声。“哼!我就不信我做不出来,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帮就不帮,看我做出来给你看!”我打开书本,脑中急速地搜索着所学过的.知识,我告诉自己“我能行!”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做出了那几道难题,心中有得意也有对她的恨我恨她对我遇到的难题后的置之不理。

今年,我十四岁了,早已习惯了妈妈的置之不理,心里对她一直都有一条防线。现在的我,独立,自主,能自己克服困难,在任何挫折前都能自己重新站起来。那么

我似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那么些年的置之不理,原来是刻意安排。当时的我只是被那条防线给蒙住了双眼,蒙住了心灵。所以忽视了自己的成长,您的用心。妈妈,对不起,其实我根本没有资格讨厌您,你打造了我独立的性格。这是置之不理的培养。

树苗在天空下终于长得茁壮,这仅仅源于那棵大树置之不理的爱

妈妈,感谢您置之不理的爱,感谢您用心良苦的培养。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 第2篇

本人认为, 其中原因有三:

一、新课程标准中“语用”教学目标的内涵不明确

虽然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年段进行了条例说明。然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还不明确。如对于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第4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其中“文章的表达顺序”“基本的表达方法”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习作”中教学目标与内容第2条:“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里的“写清楚”具体是怎样的要求呢?目标不明, 落实就成问题。

二、教师教学理念守旧, 缺少改革的胆识和勇气

在很多教学中, 很多教师只带着学生朗读理解, 感悟体会。课堂上这样的教学环节屡见不鲜:“某某某 (大多是文中的主人公) 是怎么做的呢?你从哪儿体会到他的精神?自由读读课文第几小节,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 写上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感动着, 朗读着;朗读着, 感动着, 却没有这类学习和交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人物的这种特点精神的呢?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然较难学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三、有“语用”教学理念, 缺少“语用”实践操作策略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读写链接, 但看其操作过程, 学生读归读, 写归写, 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如有位教师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习课文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只是问王维为什么倍思亲?他又是怎样倍思亲的?接着讲读课文重阳节长安城怎么热闹?看着长安城的热闹, 王维又想了些什么呢?而对于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热闹的, 为什么要写重阳节的热闹, 作者写王维的想象对表达王维倍思亲有什么作用?即作者是怎么写出王维孤独寂寞倍思亲的, 教师忽略未提。即便是学完课文后的仿写:“选择其他节日, 想象王维是怎么倍思亲的。”学生也只是依葫芦画瓢, 文章写了什么, 我也写什么, 而不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读写迁移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 本人认为, 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 落实“语用”教学目标, 就要在以下三方面做研究实践。

一、明晰课标中的“语用”目标要求

本文重点谈新课标中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其落实。新课标这样陈述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儿的“表达方法”本人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章立意构思方面:

能初步领会文章构思:包括选材、立意、段落安排、详略安排, 过渡方法 (用辨析学习运用陈述句、设问句过渡) 。

2. 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能赏析并掌握以下表现方式, 体会其效果, 并在习作中运用。

(1) 叙述:懂得顺序、倒叙、插叙, 初步体会其作用, 并会在习作中运用。

(2) 描写:感知描写的一些类别与作用, 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描写, 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细节描写等, 学习在习作中运用这些描写方法。

(3) 抒情:直接抒情 (如《莫高窟》最后一段) , 间接抒情 (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4) 议论:能说出议论文的论点、论据, 感受举事例论证的方法简明扼要, 突出论点, 区别于记叙文中描写事例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

(5) 说明:能感知举事例、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并学习运用等。

3. 几种表现手法:

能感知比较学习运用如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等表现手法。

4. 各类修辞:

能感知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并尝试在表达中运用。

5. 语词表达:

能辨别用词的准确性、生动形象性、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做到在表达中斟酌字词。

6. 标点使用:

能体会几种标点的作用, 并在习作中运用:冒号、引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

教师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 就有了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些目标的可能性。

二、清晰教材中可落实的“语用”目标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主要是按照人文体系编排的, 如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为“园丁之歌”, 第二单元为“自然的奥秘”, 第三单元为“故事集锦”, 第四单元为“无私奉献”教材课后的练习大多为朗读课文、抄写、词句意思及表达效果体会、文章主要内容提问等。如何根据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中每个单元乃至每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 便成为每课教学中有效落实“语用”训练的前提。我们认为, 挖掘每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 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课文文体特点定“语用”训练目标

教材中的课文有写人记事类的, 有写景状物类的, 有通讯报道的, 有说明议论的, 还有诗歌等。根据课文文体特点, 我们可以确定每篇课文应有和可有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如五年级《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教学, 我们把感受本文作为一篇通讯所具备的重要特点:文学性作为本课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 要求在教学中感知文章大量运用排比、拟人、对偶等方法渲染突出感情的表达方法。六年级《早》是一篇访问记, 我们把学习课文先交代访问时间、地点, 再按照参观的经过, 具体写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而诗词类课文教学, 则把学习想象画面, 体会诗境作为重要训练点。

2.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定“语用”训练目标

同是写景类的文章, 其文体特点有共同之处, 但内容各具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确定语用训练目标, 就可以让学生学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如五年级《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都是写景状物类课文, 但三篇文章表达方法各不相同。我们分别确定了不同的语用训练目标。《黄山奇松》重点学习课文把实在事物和联想相结合的描写, 把静态事物写生动的方法。《黄果树瀑布》则重点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达顺序, 学习运用把无形的声音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 运用准确的动词及比喻等手法写具体的方法;《莫高窟》重点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总分结构中具体描写的方法:扫描式的概括描写和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根据学生基点定“语用”训练目标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 对各种表达方法也有不同的感知。因此确定语用训练目标还应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复习巩固已知的, 新授新接触的。如中年级已经学习了议论文《说勤奋》, 五年级再学习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时, 我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目标就定为:继续感知议论文先提出论点, 再举例论证, 最后总结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用故事引出论点, 列举故事后议论的方法;并通过和记叙文中记叙事例时常用的具体描写作比较, 重点学习议论文中列举事例一般要用概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习这些方法写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读后感。

这样根据课文文体特点、内容表达特点、学生基点, 挖掘确定每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 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一课一得得到了保证。

三、解析设计“语用”课时教学策略

明确了语文课程教学中“语用”培养目标, 解析清楚了教材中各类课文甚至每篇课文的语用训练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这些训练, 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呢?就学习表达顺序和上文提到的表达方法而言, 我认为除了我们常用的读写链接, 还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即:画龙点睛, 教给概念, 强化印象。

语文学习中有很多表达上的术语, 如关于表达顺序的有顺叙、倒叙、插叙, “事情发展顺序”、“游览顺序、移步换景顺序”, 总分总结构等。关于表达方法的有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实在事物描写与联想, 静态、动态描写等。教学时,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 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知这些方法后, 教师要画龙点睛, 给学生总结这种方法的特点并给出概念术语, 使学生在各类内容的具体表达形式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样在以后的阅读或习作中遇到或提到该类表达方法他们便会有熟悉之感, 温故知新, 逐渐在习作 (或口头) 表达中学习运用。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诺贝尔》一课, 让学生在比较课文写诺贝尔发明爆炸油、发明固体炸药、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写法上的不同, 在学生比较辨析后, 发现三个段落叙述的详略不同, 老师即给出概念:我们把这三类叙述方法分别叫做:概述、简述、描述。学生对此印象很深:用一两句话概括介绍事情前因后果的叫概述;只是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结果, 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的叫简述;有生动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的叫描写或描述。最后让学生运用概述的方法介绍为诺贝尔写一个一百字的小传。在以后的习作中, 教师只要说出运用“概述”或“描述”的方法, 学生便明白自己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要求和方法。

再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位教师执教《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引领学生感悟王维独自在他乡, 看到长安城里人们过重阳节的欢乐, 加上一句话画龙点睛:“作者描写了长安城里的热闹, 就更突出了王维的孤独寂寞, 这样的写法就叫反衬。我们以后学到类似的文章要仔细体会, 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教最后一段:王维想象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望远的情景, 同样可以加一句:作者借想象来更突出表达王维对亲人的思念。在接下来的读写链接中, 教师即可提示:“用上课文中写热闹反衬孤独, 用想象表达内心愿望的方法”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既是模仿, 也会有意识地运用“反衬、想象”的方法, 达到了语用训练目的。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 第3篇

教材的编写者在选文时,注重选择具有典范性且质高文美的文章,注重选择富有特色、风格突出的文章。作为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一个或几个独到之处,换句话来说,就是总有一个或几个亮点。亮点,就是个性,就是创新,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是作者特有的风格、特有的表达方式,是语文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因而,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语文教师和学生要练就一双慧眼,有一种探索、发现的精神,善于发掘亮点、领会亮点,让亮点的光芒更灿烂。

从策略中点燃亮点

教师把握文章的亮点,只是语文教学的准备。把亮点展现给学生是要有策略的,不讲艺术,灌输是没有效果的。笔者的方法如下:

循循善诱 展现亮点,要做许多工作,要扫除阅读障碍,通过朗读、默读来熟悉全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巧妙引导,循循善诱地让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亮点。

创造氛围 亮点的出场要有铺垫,不能突兀,教师应千方百计创设情景,为亮点的登场营造浓浓的氛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此可以大显身手,通过音响、画面创设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亮点。在教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时,学生由于生长在和平年代,难以理解长征的艰难和长征的伟大。为此,可在网上链接电视剧《长征》视频,让学生观看《长征》的片头。片头唱的恰好也是毛泽东的这首诗,而且画面的内容也和这首诗相配,大渡河、铁索桥、雪山、草地历历在目。在分析诗的内容时,还可让学生观看《长征》中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的片断。情景再现,就能使学生较容易理解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伟大壮举,体会毛泽东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

自主探寻 亮点是文章中的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寻,体会不一样的乐趣。教师要对文章不作任何说明或讲解,完全让学生自己阅读,去发现文章的亮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探究,然后各小组汇报探寻的结果,放手让学生展开辩论,辩出真伪、辩出共识,教师只是适当地评判、修正。让学生拥有探寻亮点的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归类联想的作用

对亮点的把握,一次难以成功,需要不断重复才能印象深刻。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同样的亮点像星星一样散落在不同的诗文中。如何把这些亮点串起来,成为闪光的珍珠呢?很简单,就是通过归类联想,不断加深对亮点的理解、把握,把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拓展亮点。

向学生介绍一篇网上文章《留学并不浪漫——一个独生子女的成长心路》。该文的作者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在新西兰留学。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特别是身为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女,她和现在的许多留学生一样,经历了娇生惯养、飞出国门、寄宿想家、过语言关、寻找住房、艰苦打工、刻苦学习、结交朋友和融入社会等一系列留学中的必然路程。她在文章中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指导阅读时,可特别强调她母亲对她的教育。她母亲的口头禅是“猪圈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种不出万年松”。她母亲常说的是“老鸡崽儿”的故事:鸡妈妈总会把最疼爱的一只小鸡继续留在身边,用全心去呵护它、溺爱它。渐渐地,跑出去的小鸡们经风雨,见世面,很快就长大了,而在母鸡翅膀下的这只却永远长不大,因此得名“老鸡崽儿”。为了训练女儿的独立能力,父母选择让女儿到国外留学,使女儿明白:当“老鸡崽儿”是远远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标准的,变成一只普通的鸡都不行,他们希望宝贝女儿是从鸡窝里飞出的凤凰,还得是金的!

最后经过课内、课外的层层拓展联想,亮点沁入学生心脾,并根深蒂固了。

迁移应用与能力培养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把握亮点,还要不断地迁移应用,让亮点的光芒放大,让亮点更灿烂。要达到这一目标,可分两步:

第一步,课堂强化。在课堂上稍加准备,口头表达对亮点的应用。例如:学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就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口述一段心理描写,师生评价是否用上了。学了独立能力的培养,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好与不够的地方。

第二步,课外补充、迁移。一种是搜集、摘抄有关亮点的素材。例如:关于独立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查阅国外这方面的文章;而心理描写,学生可以做一个专题摘抄。另一种是在读后感、随笔、日记、作文中,用上亮点,融入亮点。例如:学了《留学并不浪漫》之后,学生先写读后感,再写一篇就独立能力的培养向父母提建议的作文,同时提醒学生别忘了用上心理描写。

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亮点打磨,使学生有了阅读经验,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但是有效的,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语文的魅力。千万个亮点汇成了语文的灿烂星空,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源泉。

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第4篇

一、教师所谓的“权威”

没有组织和权威, 课堂教学不可能取得成功。当我们想建立这些组织和权威的方法时, 通常先想到的是规则。但规则总有一些片面和武断的地方, 制定和执行规则的方法和动机往往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我们所期待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规则的制定中去, 这种方法似乎解除了我们完全控制和组织课堂的权力, 并承认和满足学生对投入和控制的要求, 激发他们对自己正在创设的规则负责。

车工实训中, 当《成形面》项目教学即将结束时, 阶段检测的任务是自己设计一个含有成形面的作品,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 选择加工工序, 选定刀具、量具等。开始时, 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怎么做, 教师给学生引导, 像酒杯、花瓶、葫芦等都是成形面结构。学生才有些思路, 开始动手加工。但检测结果是:一部分学生按照教师举例加工, 一部分学生操作失败, 更有少部分放弃检测。

在技能实训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操作安全, 担心学生在操作中出现失误, 总是给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限制, 教师的“权威”发挥到极限。但这样的权威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紧张。把选择的权力适当地放给学生, 师生的关系变成合作的关系, 教师的权威也会得到加强。

二、建立责任与合作意识

在进行内孔加工训练时, 我们列出了两项作业:一项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零件图加工零件;另一项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技能自己设计零件。这些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一些学生喜欢一直以来使用的教学程序带来的安全感, 另一些学生却喜欢新选择带来的挑战。还有一些学生跃跃欲试, 试图这周尝试一个项目, 下周尝试另一个项目。甚至有的同学为了得到实习作业的高分, 两项作业一起上交。通过选择,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任、更有动力, 每个人都是决策者。

在进行分组训练时, 我们一方面强调建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强调学生通过技能练习给自己的任务分等级, 帮助其他学生, 与人合作, 或完成一个任务后继续学习新的技能。每次当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积极结果时,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会得到强化。随着这种强化, 学生的行为就会逐步内化变成习惯。

三、发展决策技能

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总会有学生面对自己的实习任务或加工工序等选择时, 犹豫不决或无法做出选择。那在他们面对择业、参加某项组织等活动时, 又怎么期待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呢?

向学生提供选择有几个目的, 包括强化决策技能、通过授权激发合作等。这个过程与简单地告诉学生如何做是截然不同的。命令背后的权力本身就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反抗。而当我们从要求转变到给予选择时, 我们就可以消除反抗, 把责任归于学生。给予选择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学生在进行技能训练时, 如果不给学生任何选择, 坚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训练, 尽管有些学生不是很接受, 他们也会在教师的权威下顺从配合。不管最终训练的结果如何, 对教学活动的唯一责任人是教师。而如果给予他们选择, 他们从技能训练开始的那一刻起, 其实就已经做出责任承诺了。一些学生需要点时间来适应要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负责的想法, 当真的需要教师介入时, 即使不为他们具体做什么, 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支持他们并提供给他们一些方法让他们选择使用。

给学生提供选择可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并树立教师的权威。实际上, 这并没有教学生让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期待有所选择。总会有一些任务、要求、测试或最后期限是不容选择的。通过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权力, 锻炼了学生的决策能力, 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教学氛围融洽,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帆, 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不易“心急” 第5篇

一、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

1.小学英语教师对语音教学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认为语音教学就是音标教学,而音标教学就是让学生每天做几道辨音题,以此来应付考试。有些教师认为语音的学习是单纯的声音模仿。还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口语的流利性,很少纠正学生在口语交际时出现的语音错误。

2.小学生英语语音知识的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初学外语的第一障碍就是发音问题。小学生不懂发音规则,记忆单词慢,且效率不高,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会用汉字或汉语拼音来标注单词的读音,如“grape”被注为“格瑞P”,“eleven”被注为“一来文”等,这样学生在拼读过程中就易出现走音,以至在朗读句型与对话时,语音、语调生硬、不准确,而且不能牢固地记忆单词。

二、对现状的反思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不能弱化了基础的教学,盲目追求形式的热闹和空洞的语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语音知识,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正确的发音,又能获得良好的语感。对学生来说,语音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关口,如果没有正确的语音发音就不会很准确流利地讲出一口地道的英语。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好比中国人学汉语拼音一样,学好语音,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

三、英语语音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建立其自信心,培养其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可见小学英语除了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来实施语音教学。

1.结合字母教学语音

现在的孩子在进行正规英语学习前,早已从各处接触到了英语,如VCD、DVD等,但他们学到的部分发音可能是不正确的。我们提倡字母初始教学的正确性,教读时让学生看好教师的嘴型,发音到位,26个字母教完后,帮助学生把英语字母中含有相同的元音音素进行归类:含元音音素[ei]的字母:Aa、Hh、Jj、Kk;含元音音素[i:]的字母:Bb、Cc、Dd、Ee、Gg、Pp、Tt、Vv;含元音音素[e]的字母:Ff、Ll、Mm、Nn、Ss、Xx、Zz;含元音音素[ju:]的字母:Uu、Qq、Ww;含元音音素[ai]字母:Ii、Yy。这样学生对语音就有基本的感悟和意识。

2.结合单词教学语音

在单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听和模仿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语音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旧引新,让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学习生词。学生学过单词pear,可以让学生拼出bear,根据bike的读音拼出like的读音,再如根据purse的读音拼出nurse的读音。这样的语音活动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

3.结合对话教学语音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交际。在实际交际中,语调在表情达意时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规范、自然、流畅的英语语流语调,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可选择一些诗歌、绕口令、歌谣、歌曲等,让学生欣赏、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美的熏陶中获取英语语感。让学生多听课文标准录音,对课文的语流语调要形成整体深刻的印象。如此坚持练习,朗读时才能表情达意,形成良好的语感。

4.结合教材中的语音部分教学语音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从4A开始出现了Listen and repeat语音教学专项内容,这部分由四个单词和一个句子构成。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说出该字母的发音和举一些含有此发音的单词的层面上。语音教学需要在宽松、有趣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6B unit2中出现单词morning、forty、horse、sports和句子This morning I saw forty horses running in the sports filed. 我通過引导学生看图巧妙引出单词,并引导学生注意部分字母的发音,总结出发音规律,并举例加以拓展。接着通过句子接龙,变长句为短句,分解学习难度。对师生、生生之间的接龙游戏形式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这样的教学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给课堂增添活力。

给学生一个热爱劳动的机会 第6篇

一、忽视劳动教育造成的后果

由于忽视了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使许多中小学生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随意挥霍浪费, 不爱护公共财物。更令人担忧的是,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后果严重化的特点, 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懒、馋、挥霍或经不起物质利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值得深思的是, 在我们忽视劳动教育时, 许多国家对劳动教育却相当重视, 如:日本的小学和初中开设“生活课”或“技术家政课”, 美国70%的中小学有“社会服务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无报酬劳动。美国人就业时必须出具为社会做义工的证明, 否则不予就业。在一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学生要学会用搓板、洗衣盆洗衣服, 学会用梭子编织物品,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据统计, 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唯一的劳动就是参加班级的值日, 但还存在少数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学生花钱雇人值日, 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有一名大学生每学期给父母寄一个包裹脏衣服, 还有一名大学生春天时把自己的被子拿出去晒, 忘了收回, 到秋天天凉时才想起来。更有甚者, 一对新婚夫妇回女方父母家, 竟把他们的一大包脏衣服带给女方母亲洗。

二、学生劳动能力差的原因

1. 家庭方面

我国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参加劳动就是不务正业, 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 为进入理想的大学而拼搏。在城市, 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 他们要背唐诗、学画画、弹钢琴孩子遵从父母的意愿, 按父母设计的轨迹发展自己。上学后, 课余时间他们要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 考各种证书, 外语等级证、钢琴等级证小小的孩子就“一身证气”。孩子们被各种培训班和课外辅导所束缚, 失去了自我, 别说劳动, 就连玩的时间都很少。而在欧洲, 父母认为孩子烧饭做菜做家务是做人的必需, 是独立生活的基础。在瑞士, 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劳动教育, 幼儿园墙上一边是工业用具, 一边是农业用具, 让每个幼儿都知道这些工具是干什么用的:你们的父辈就是靠这些工具把瑞士建设起来的, 你将来也要参加劳动, 去继续建设我们的国家。

2. 学校方面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人们对学校的评价都围绕升学率展开, 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升学率为中心, 沉重的学习压力压得师生们透不过气来, 哪有时间上劳动课?哪有精力谈劳动教育?再说, 劳动教育搞的再好, 对学校各项评估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对社会声誉的提高更是无济于事。

三、给学生一个热爱劳动的机会

别怪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别怪学生劳动能力差!学生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劳动, 而是没有劳动的机会!

不知你是否发现, 在班级大扫除或组织课外活动时, 学生们参与的热情是相当高的。在北方下大雪时, 组织学生清扫校园的积雪, 那些在家连地都没有扫过的学生, 表现出的高涨的劳动热情会让你十分感动。如果学校组织一次劳动,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以及在劳动中表现出的智慧是超出你的想象的。如果在节假日, 家长们肯拿出一点时间, 让孩子洗洗衣服、拖拖地、搞搞卫生, 或者让他们做一顿简单的饭, 孩子会非常高兴, 而且会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得很好。不是孩子不能做, 更不是他们不愿意做, 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做的机会。

1. 把劳动教育融入到文化课教学中

用实例说明文化课的知识在生产劳动中的应用, 如:用自然课学到的知识改良土壤, 根据土壤的酸碱度正确施肥。在数学课上演算物品分配, 观察风车、水磨的原理, 通过组装小电路熟悉和巩固电路图及工作原理等。

2. 学校与家庭配合, 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与自我服务劳动有许多项目是相互交叉的, 家务劳动包含自我服务因素, 是扩大范围的自我服务, 应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帮助家长整理房间, 洗刷灶具、餐具, 做饭, 买日用品等, 对高年级的学生应教会他们使用和维护家用电器, 掌握家用电器的简单工作原理。

3.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无偿劳动, 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学校应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如:打扫美化公共环境、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做好事、维护公共秩序、参加社区服务等, 通过这些劳动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爱护公物和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4.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

简单的生产劳动包括对部分生产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简单的工艺制作、农业种植和饲养及基本的工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应定期组织学生维修课桌椅、制作简易的教具, 利用美术课学过的知识进行折纸、剪纸、泥塑、编织或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工艺品, 通过从事这方面的劳动, 可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把美术、自然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劳动过程, 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发展智力的能力。对农村的学生应让他们认识当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常用农机具、家禽、家畜等, 让学生学会简单的种植、浇水、施肥、除虫及简单的农作物管理。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之不易的食物 第7篇

牛奶:

奶牛的妊娠期是280天。母牛生下牛犊后会持续产奶305天。为了使奶牛能持续产奶,一般在它产下头胎小牛后的第60天,对它进行人工受精,所以母牛是一边产奶一边孕育小牛的。直到预产期前的两个月,才可以断奶休息。而两个月后第二胎小牛落地,它就又进入到下一个产奶、怀孕循环。

奶牛平均每天出奶量17千克左右,高峰期一天可达30千克以上。

牛:

肉牛的生长周期约为一年,体重达600千克左右。一头牛平均每天需吃9~10千克干草。

小麦:

全世界35%-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冬小麦是在秋季播种,冬季生长,第二年春季开花,五六月成熟。长城以北的春小麦是春天播种,夏季收成。小麦平均亩产200千克左右。一般来说,1千克小麦可以磨成0.7千克面粉。

番茄:

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我国各地普遍种植。栽培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鸡蛋:

母鸡体内形成一枚蛋约需要24~27个小时。高产鸡年产蛋量可达300个以上。2011年数据显示,全球鸡蛋消费总量大约是11 950亿个,相当于人均年消费鸡蛋170个。

水稻: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一半人口,几乎包括东亚和东南亚人口,都以稻谷为食。每生产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升。

鱼:

不少野生鱼类因为水体的污染以及人们的滥捕,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猪:

商品猪生长周期为170天,体重可达100千克左右。

蔬菜:

蔬菜成长周期较短,但是季节性比较强。另外因为其不易长时间储藏、保鲜,所以在流通环节浪费较多。

给学生一个犯错误的机会 第8篇

教育真的就该这样, 一定要充满强迫与服从吗?是这样的吗?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培养每个人主动创新能力的教育。而不是以为的要求服从和遵守的教育。而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犯错一定会受到惩罚, 而有些时候惩罚就会变成了体罚。我认为我们对什么是惩罚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

所谓惩罚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 有很多种方式。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 我认为:

一、能接受惩罚也是一种担当

学生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 固然对鼓励信心有好处, 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 他也会经不起挫折, 不能敢于承担责任。所以, 一个人在学生时代, 有了缺点或错误, 就要正确地面对, 接受处罚和教育, 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进行反思和借鉴, 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是不可替代的, 也是学不来的, 只能自己积累。

二、把握尺度, 杜绝体罚

惩罚的目的在于提醒学生, 社会、学校、家庭对于他们的行为是有限制、有约束的, 他们不能为所欲为, 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越是要惩罚一个人越要尊重一个人, 惩罚是一种尊重, 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 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通常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想要惩罚他们时, 总是想着怎样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或心理受到负面的刺激, 往往把惩罚变成伤害学生自尊心、伤害学生身体的行为, 这是错误的。其实, 我们可以让惩罚美丽动人, 使它具有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而不是让学生在经过惩罚之后, 变得颓废起来。

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 可以改变一个人, 使他一生受益, 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 一个伤人自尊心的、令人消沉的批评如讥讽、嘲笑, 会让一个人精神从此一蹶不振, 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破罐子破摔”。所以, 教师要时刻检讨自己的批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 是否具有“励志”性, 是否能催人向上, 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一以下几点来时刻警示自己, 不能滥用惩罚:

1.不能把自己因为工作、家庭、生活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

2.不要在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惩罚学生。这时我们缺乏敏锐的判断力,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 容易造成语言伤害。

3.惩罚要有针对性, 就事论事, 不翻旧帐, 这样会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

4.语言上惩罚了学生, 但心灵上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让学生相信老师永远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会改正错误, 积极进步。

来之不易的天桥 第9篇

正如观赏每一次奥斯卡盛典,除了关心奖项揭晓时获奖者或欢心鼓舞或喜极而泣的戏剧场景,当然也不能错过欣赏磨拳擦掌多日、憋足了劲一展风骚的女人们。尤其是在冷寂了三个多月之后的这场“大秀”,不但明星大牌,时装、造型、珠宝的提供者无不大名响亮——无数大师之手打造的奥斯卡红毯,向来是潮流风向标,值得玩味。

关键词1:

7645颗钻石:史上最奢华

Nicole Kidman

Balenciaga极简的黑裙充分勾勒她的完美曲线,手拿Bottega Veneta 晚装包,佩戴的奢华项链是L'Wren Scott设计的的FOREVERMARK永恒印记美钻长项链,由7645颗、总重1399克拉的钻石组成,成为奥斯卡“身价”最高的女演员。

关键词2:

鱼尾裙:最受欢迎的礼服

Hilary Swank

身着薄纱刺绣的Versace礼服,配以Chopard的发饰、钻石耳饰与手镯,鱼尾裙摆轻盈曼妙不是张扬。

Cameron Diaz

身着Dior粉红塔夫绸长礼服,褶皱细节柔软细腻,体现非常柔美的气息,同时舍弃了繁复的项上装饰,Bulgari的戒指和耳饰锦上添花。

Adrienne Frantz

金色镶嵌鱼尾裙打造一个超级抢镜的小金人形象,纵向镶嵌的闪亮珠片令身材看起来更加曲线妖娆,缩减配饰也是搭配闪亮礼服的聪明之选。

Marion Cotillard

在电影《玫瑰人生》中扮演香颂女王Edith Piaf演技超群,红毯上的亮相也不容小视。身着Jean Paul Gaultier2008春夏以美人鱼为灵感的白色长裙,搭配Sergio Rossi晚宴鞋,配以Chopard的棕色钻石长链和黄钻戒指,散发着影后的光彩。

Penelope Cruz

选择Chopard的红宝石耳饰搭配Chanel礼服,符合一贯的高雅路线。轻盈羽饰可以提升礼服奢华感,在整体暗调的情况下,还是应选择少许亮眼的配饰。

Amy Adams

身穿Proenza Schouler墨绿色礼服搭配Fred Leighton珠宝。修身鱼尾裙摆非常别致,在金色手袋的配衬下雅致迷人。

关键词3:

闪亮:珠光宝气

Renee Zellweger

身着银光素裹的Carolina Herrera手工刺绣长礼服,佩戴Cartier珠宝,高开衩的裙隙艳光四射,俨然好莱坞一线女星的气势。

Jennifer Garner

在本届提名影片Juno中有饰演的Jennifer Garner身穿Oscar de la Renta礼服。搭配Van Cleef & Arpels 珠宝。

Keri Russell

身穿Nina Ricci礼服,佩戴缀满46克拉钻石的H. Stern项链。

关键词4:

喜悦:与奖杯无关

Cate Blanchett

以《黄金时代》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反串《我不在场》中的Bob Dylan两个角色分别提名最佳奥斯卡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Dries Van Noten的紫色长裙展现非凡的气势让她释放出女王般的魅力。

Jessica Alba

以一身优雅的Marchesa长礼服裙亮相,搭配Cartier珠宝以及Jimmy Choo晚宴包,礼服鞋。紫色帝政时期风格长礼服裙掩饰了孕妇臃肿的身体,而羽饰使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她优美的脸庞。

关键词5:

斜肩:风头正劲

Rosamund Pike

折纸效果的斜肩礼服色彩很讨巧,让这位过气的“邦女郎”看起来风韵犹存。

Amy Ryan

虽然佩戴着H. Stern钻石首饰,可是这身Calvin Klein礼服还是显得太过素静了。

关键词6:

红色:NEW BLACK

Katherine Heigl

身穿Escada礼服,佩戴Ryan Ryan珠宝并选择了Jimmy Choo的高跟鞋和晚宴包。Escada的希腊式红色丝裙,在别致的褶皱和肩带设计上十分惹眼。

Helen Mirren

Helen Mirren很懂得与年纪相符且不失华丽的装扮。这身Georges Chakra特制的石榴红新娘缎长礼服,饰以Swarovski水晶晚宴披肩,优雅亲切。

Miley Cyrus

身穿Valentino红色雪纺纱礼服,佩戴Neil Lane珠宝,Mary Norton晚宴包闪闪发亮。

Heidi Klum

身材好就是走红毯的本钱,若不是有如此标致的模特身材,Heidi的亮相实在有暴富之嫌。红色塔夫绸的John Galliano高级订制服已足够华丽,绚丽繁复的粉紫色首饰搭配在一起可真够热闹的。

Anne Hathaway

以一套艳丽的红色的Marchesa礼服出场。红色的单肩希腊式长袍上坠满了玫瑰,令人凝神称叹。简洁的钻石耳饰与隆重的长裙相得益彰。

关键词7:

个性:赢家风范

Tilda Swinton

凭借《迈克尔·克莱顿》中的精彩表现获得最佳女配角的Tilda Swinton身着Lanvin礼服出场,黑色的重磅水洗真丝在她身上才穿出了如同水墨画般的味道。一头火红的短发让雌雄莫辩的她着实抢镜。

红地毯上的神仙眷侣

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的亲密表演自然引入眼球,体贴的大会组织者总是不忘在请柬上表明欢迎“携眷出席”的美意,所以红地毯上一对对美眷也向来是不容错过的亮丽风景。

Glen Hansard 和 Marketa Irglova

以电影Once主题曲Falling Slowly获得最佳原创歌曲奖。颁奖结果揭晓之前,二人在红毯上的表现还是相当低调。

Daniel Day Lewis 和妻子 Rebecca Miller

以《血色黑金》获膺奥斯卡影帝的Daniel Day Lewis风度翩翩,与银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天差地别。

Forest Whitaker和妻子 Keisha

上届影帝Forest 作为颁奖嘉宾出席典礼,双排扣西装非常适合粗壮的身材。Keisha抹胸白色礼服的公主纱裙衬托身材更加单薄纤细。

James Mcavoy 和妻子

Anne Marie Duff

宝蓝色礼服色彩占优,款式实在不敢恭维,单薄的层叠裙摆在珠光宝气的衬托下显得如此寒酸。

John Travolta与 Kelly Preston

明黄色的确是红毯上的抢镜秘诀,只是容易让人显得更加“饱满”,值得“搓板身材”借鉴。

Keith Urban与 Nicole Kidman

或许是Nicole Kidman太出色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她身边所有的男人都配不上她,无论两个人爱的多么甜蜜多么坚不可摧,Nicole身边的Keith Urban总让人想起那个老Tom。

Johnny Depp 和 Vanessa Paradis

穿着Giorgio Armani订制短礼服的Johnny Depp,复古眼镜和不羁造型令人想起他在《理发师陶德》中塑造的苍白诡异的“陶德”,而Vanessa Paradis的Chanel订制服并配以Chanel的18K白金镶钻的“Camelia”项链,与“陶德”的造型十分搭调。

Jason Bateman 和妻子Amanda

蕾丝装饰的白色长礼服稍嫌平淡,却能修饰勾勒出身体曲线,V字形的蕾丝装饰很好掩饰了不再平坦的小腹。

George Clooney和女友Sarah Larson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

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精选9篇)来之不易的机会小学生周记 第1篇小学生爱周记:置之不理,也是一种爱“一颗永远躲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