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品比试验论文
联合品比试验论文(精选7篇)
联合品比试验论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系):渝优835、川优8313、Y58S/R80、0727A/08049、西优727、渝优653、523A×R1895、泰丰优758、神农优391、307A/R4248、广两优210、渝优859、泰优390、蓉18优139、内5优263、广8优199、创两优丝占、内香6A/SCR12、宜1优851、神农优261等20个,对照品种为Ⅱ优838。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按照重庆市的生态环境布局,安排在渝东南(酉阳县、黔江区、涪陵区),渝东北(万州区、云阳县),渝中片(梁平县、垫江县),渝西片(合川区、永川区)9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生态点进行。
试验点分布在海拔273~700 m区域,海拔高度以涪陵点最低,云阳点最高。各点多为壤土,土壤肥力水平中等或高,前作油菜、榨菜或冬闲,排灌方便、向阳,四周无荫蔽。
1.3 试验设计
按间比法设计,不设重复,品种按顺序排列。每隔5个品种设1个对照,即按照以下排列:CK,1,2,3,4,5,CK,6,7,8,9,10,CK,11,12,13,14,15,CK,16,17,18,CK。小区面积13.33 m2,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3∶1),行向与区组间走道垂直。区组间走道宽50 cm,小区间不设走道。试验区四周设4行以上保护行,保护行栽插各对应小区的参试品种,保护行与小区的间距小于40 cm。
1.4 试验经过
各点播种期为3月6日至4月18日,其中永川点播种最早,黔江点最迟。各点育秧方式均为地膜保温湿润育秧。7—8月视其熟期先后分区收割,脱粒、晒干、扬净、称重后,测定含水量,并按13.5%的标准含水量折算小区产量。田间灌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和其他管理按照《重庆市水稻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对有关项目进行观察记载,并按《试验记载本》格式规范填写。
对照品种Ⅱ优838的产量计为相邻(指参试品种与其相邻)产量和平均产量(=小区合计产量/5)。
1.5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数据,采用SAS 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在水稻专业委员会进行考察时,发现宜1优851、神农优261两个品种有株间生育期、株高等存在明显性状分离,遗传不稳定,稻瘟病发病程度较对照重等重大缺陷,因此将这两个品种直接淘汰,不纳入结果分析。
2.1 产量
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及试验点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参试组合平均折合667 m2产量在546.2~636.1 kg,比对照增产的组合有12个,增产幅度0.19%~11.09%,增产在5%以上的品种有5个;比对照减产的组合有6个,减产幅度-0.07%~4.61%。其中0727A/08049单产最高,为636.1 kg;‘创两优丝占’居第二位,为635.1 kg。除0727A/08049、创两优丝占、西优727、神农优391四个组合的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余8个组合的产量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平均对照和相邻对照,但增产幅度均不显著;川优8313、泰丰优758、广8优199、渝优835较平均对照减产,但均不显著。
(1)均为667 m2折合产量;(2)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 生育期
从表2可知,对照平均全生育期为153.7 d,除内香6A/SCR12、神农优391比对照迟熟1~2 d外,其余大部分组合一般比对照早熟1~9 d。
2.3 品种简述
通过田间鉴定分析,结果表明0727A/08049、创两优丝、西优727、神农优391、渝优653产量较突出,而且综合性状及田间表现好。这几个组合具有熟期适中、株叶型好、抽穗整齐、秆青粒黄、米质较优的特点,是几个高产、优质的苗头组合,适应重庆市种植,可进一步做区域试验,为品种利用和推广提供参考,为品种审定奠定基础。
(1)0727A/08049:平均667 m2产量636.1 kg,比对照平均增产11.09%,9个试验点均增产;全生育期148 d,比对照短5.4 d;有效穗14.8万/667 m2,着粒数198粒/穗,结实率85.4%,千粒重27.5 g。
(2)创两优丝:平均667 m2产量635.1 kg,比对照平均增产11.03%,9个试验点均增产;全生育期153 d,与对照相当;有效穗15.4万/667 m2,穗着粒数201.9粒/穗,结实率87.5%,千粒重24.9 g。
(3)西优727:平均667 m2产量633.1 kg,比对照平均增产10.43%,9个试验点中8个试验点增产,1个试验点减产;全生育期150.2 d,比对照短3.2 d;有效穗14.5万/667 m2,穗着粒数192.7粒/穗,结实率84.9%,千粒重28.1 g。
(4)神农优391:平均667 m2产量619.6kg,比对照平均增产8.44%,9个试验点中8个试验点增产,1个试验点减产;全生育期155.7d,比对照长2.3d;有效穗16.5万/667 m2,穗着粒数177.4粒/穗,结实率82.1%,千粒重27.1g。
(5)渝优653:平均667m2产量610.3kg,比对照平均增产6.81%,9个试验点中7个试验点均增产,2个试验点减产;全生育期152.7d,比对照短0.7 d;有效穗14.5万/667 m2,穗着粒数181.6粒/穗,结实率84.3%,千粒重28.3g。
参考文献
[1]申饶宽,曾少兰,宁沛恩,等.早稻杂优稻新组合对比试验总结[J].广西农学报,2014,29(3):4-6.
杂交玉米组合品比试验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组合
参试组合共7个,即黔兴4号、登海3号、临奥1号、安单136 (CK)、贵福1号、贵毕301、贵毕302。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坝羊乡大坡村农户承包的旱地,土壤为黄泥土,中等肥力,海拔1 280m,前作为油菜。
1.3 试验设计
共设7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20m2,小区长12m、宽10m,小区间留0.8m走道,四周及重复间走道0.8m,采用宽窄行直播。宽行行距100cm,窄行行距50cm、株距27cm。每小区留苗592株(单株留苗),16行区,每行37株,密度49 290株/hm2,区域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实施
前作油菜收获后,于2006年4月23日开始翻犁、碎土。4月27日划分小区,施农家肥22.5t/hm2,每小区施270kg;三元复混肥750kg/hm2,每小区施9kg (N∶P∶K为9∶10∶6)。施肥当日播种。参试组合出苗后,于5月20日定苗,5月26日结合中耕除草,追施第1次肥,用尿素225kg/hm2,每小区2.7kg;6月20日进行第2次追肥,用尿素300kg/hm2,每小区3.6kg(尿素为赤天化产,含N为46%),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和培土,6月10日用杀虫双防治玉米螟1次,9月20日测产验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各组合产量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参试组合间产量差异显著,黔兴4号比安单136 (CK)增产14.80%;贵福1号比安单136 (CK)增产12.51%;登海3号比安单136 (CK)增产8.58%,贵毕302比安单136 (CK)增长8.47%,均达显著水平。从表2可看出,品种间的F值为84.16,高于F0.01值,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本试验结果可信。
2.2 生育期
安单136 (CK),全生育期133d,贵毕301比安单136 (CK)早熟4d,贵毕302、登海3号均比安单136 (CK)早熟2d,临奥1号早熟5d,贵福1号早熟1d,黔兴4号晚熟3d(见表3)。
2.3 主要经济性状
由表4可知,安单136 (CK)在参试组合中株高表现为最高,为279.5cm,登海3号株高为210.6cm,在参试组合中表现为最矮,其余组合在214.1~232.6cm。安单136 (CK)在参试组合中穗位高表现最高, 为106.7cm,贵毕301在参试组合中表现最矮,为74.4cm,其余组合在77.1~86.8cm。安单136 (CK) 茎粗为2.07cm,在参试组合中表现为最粗,黔兴4号与安单136 (CK)相近为2.00cm,贵毕302茎粗为1.40cm,在参试组合中表现为最细,其余组合在1.50~1.80cm。贵毕301、贵毕302穗长为29.7cm,是参试组合中表现最长的,登海3号为26.6cm,是参试组合中表现最短的,其余组合在26.7~29.5cm。安单136 (CK) 穗行数为14.2行,贵毕301为12.6行,贵毕302为12.8行,登海三号为15.3行,临奥1号为13.3行,贵福1号为14.6行,黔兴4号为16.0行。贵福1号百粒重高达34.3g,在参试组合中表现为最高,贵毕301为27.7g,在参试组合中最低,其余参试组合在32.0~33.0g。贵福1号单穗粒重高达168.5g,是参试组合中表现最重的,贵毕301为114.3g,是参试组合中表现最轻的,安单136 (CK) 为145.3g,其余组合在150.3~164.4g。
2.4 抗逆性
所有参试组合无倒伏,抗黑粉病、丝黑穗病、茎腐病,无早衰现象,耐肥性较强。感大斑病:临奥1号为2级,安单136 (CK) 为3级,其余参试组合都为1级。感小斑病:登海3号、贵福1号为2级,黔兴4号为4级,其余参试组合都为3级。所有参试组合都感纹枯病为1级。参试组合在心叶期都遭玉米螟为害,为1级(见表5)。
3 结论
所有参试组合都抗倒伏、黑粉病、丝黑穗病、茎腐病,无早衰现象,耐肥性好。黔兴4号组合在实际测产中,产量在参试组合中居首位,贵福1号第2,登海3号第3,贵毕302第4,临奥1号第5。这5个组合经济性状好,占优势位次,产量均在7 050kg/hm2以上,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建议扩大示范面积加速推广。
(级)
摘要:杂交玉米组合品比试验结果表明, 所有参试组合都抗倒伏、黑粉病、丝黑穗病、茎腐病, 无早衰现象, 耐肥性好;且黔兴4号、贵福1号、登海3号、贵毕302、临奥1号等5个组合产量较高, 经济性状好, 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 建议扩大示范面积加速推广。
关键词:杂交玉米,品比,产量,经济性状,抗逆性
参考文献
[1]范厚明.杂交玉米区域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S2) :88-90.
湘北平湖区晚稻品比试验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湖南隆平种业、湖南亚华种业、湖南洞庭种业、湖南农大金农种业、湖南泰邦种业、广东金稻种业、安微荃银高科种业、川农高科种业等公司和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提供的25个新品种 (组合) (表1)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八字哨镇先锋基地一农户责任田。共设2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杂交稻以金优207为对照, 常规稻以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简单对比排列, 小区面积66.7 m2。相邻处理间设40 cm间距, 试验田四周设1.5 m保护行, 保护行种植湘晚籼12号。
1.3 试验实施
按品种要求分期播种, 采用湿润育秧, 7月15日移栽, 移栽规格18 cm20 cm, 大田施40%复合肥375 kg/hm2、碳铵225 kg/hm2作基肥, 移栽后5 d, 用尿素112.5 kg/hm2、钾肥120 kg/hm2作分蘖肥, 促使前期一轰而起, 轰而不过头。灌水做到前期浅水勤灌, 多次露田促分蘖, 够苗适时晒田, 孕穗期保持浅水层, 抽穗后坚持干湿间隙灌溉, 以湿为主, 不脱水过早。主要抓好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的防治。
1.4 试验方法
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期、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虫情况等, 收割前取样考种, 计算理论产量, 并单打单晒测出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品种 (组合) 的株高及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 25个品种 (组合) 中杂交稻品种20个, 株高在89.3~112.6 cm;常规稻品种5个, 株高93.5~119.2cm。20个杂交稻品种 (组合) 的生育期在110~117 d, 其中九优207、金优163、欣荣优023与金优207相同, 其余在113~117 d;5个常规稻品种生育期在114~127 d, 除湘晚籼12号外, 其余在119 d以上。由此可见, 参试的杂交稻生育期在110~117 d, 相差较小。而常规稻生育期在114~127 d, 相差较大。
2.2 供试品种 (组合) 的主要经济性状
20个杂交稻品种 (组合) 有效穗数在256.95万~361.95万穗/hm2, 其中T优272最少, 为256.95万穗/hm2, 金优163最多, 为361.9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T优272最多, 为165.3粒;欣荣优023最少, 为102.1粒。结实率丰源优299最高, 为83.7%, 欣荣优023最低, 为73.6%;千粒重丰源优299最大, 为29.3 g, 岳优722最小, 为23.4 g。5个常规稻品种有效穗308.40万~362.40万穗/hm2, 每穗总粒数106.2~141.8粒, 湘晚籼12号最少, 为106.2粒, 黄华占最多, 为141.8粒;结实率湘晚籼17号最低, 为80.4%, 黄华占最高, 为91.2%;千粒重农香21最大, 为27.5 g, 黄华占最小, 为22.3 g (表2) 。
2.3 供试品种 (组合) 的产量表现
20个供试杂交稻品种 (组合) 的实际产量为5 686.5~8 287.5 kg/hm2, 实际产量最高的为五优308 (8 287.5 kg/hm2) 。实际产量最低的为欣荣优023 (5 686.5 kg/hm2) 。其中, 五优308、丰源优299、T优272、岳优360和金优163均在7 500kg/hm2以上, 比金优207增产5%以上。5个常规稻品种实际产量6 291.0~8 260.5 kg/hm2, 其中黄华占8 260.5 kg/hm2, 比湘晚籼12号增产15%以上 (表3) 。
2.4 供试品种 (组合) 的抗性及抗倒伏能力
25个供试品种 (组合) 均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其中欣荣优023后期易青枯死苗, 表现适应性差。中优448易倒伏, 常规稻玉针香和湘晚籼17号株高偏高, 金优259和T优118株高也较高, 在栽培中应注意氮、磷、钾肥搭配使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稻五优308、丰源优299、T优272、岳优360和金优163均表现高产, 生育期适中, 抗性、株叶形态及抗倒伏能力较好, 适合在湘北平湖区及周边区域推广。常规稻黄华占表现优质、高产, 农香21、湘晚籼17号、玉针香表现特别优质和产量较高。中优448产量不理想;欣荣优023后期表现青枯死苗, 且严重影响产量, 建议淘汰。
参考文献
[1]张运根, 殷耀来, 陈英华, 等.双季杂交晚稻新组合品比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2) :41-42.
[2]周增辉, 朱树清, 金燚莹, 等.单季晚稻强化栽培品比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3) :25, 8.
[3]陈国科, 孙斌.单季杂交晚稻新组合品比试验[J].温州农业科技, 2003 (2) :25.
[4]周昌南.连作晚稻超级稻品比试验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7) :116-117.
[5]项永斋, 陈体员, 叶高峰, 等.单季杂交晚稻新组合品比试验[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9) :36-37.
泸西地区茄子引种品比试验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式品种
本次试验共引进茄子新品种4个,安吉拉、10-702、10-912(瑞克斯旺)和火金刚(广州市绿霸种苗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5年4-10月在明康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云南泸西种植基地大棚内进行,土质为黏性土壤,前茬为黄瓜,肥力均匀。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4%,速效氮40.98 mg/L,有效钾161.69 mg/L,有效磷1.41 mg/L,土壤p H为7.7,地理坐标为北纬2 4.6 2 4 5 9 5°,东经103.755°,海拔1 798.5 m,地块大棚编号为B002-LX0047。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共4个小区,每小区栽60株,畦宽1.4 m,双行种植,株行距45 cm×50 cm。4份试验茄子于2015年4月30日采用72孔穴盘播种育苗,6月18日定植。试验期间,采取防虫不防病的原则,以观察鉴定茄子品种的抗病性,其余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观察记载物候期、农艺性状、抗病性,并测定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茄子品种生育期比较
4个参试品种茄子属不同类型,“安吉拉”属花茄类型,“10-702”属黑长茄类型,“10-912”属青茄类型,“火金刚”属紫长茄类型。对4个不同茄子品种的生育期进行调查,由表1可以看出,“安吉拉”开花着果最早,采收也最早,其次为“10-702”与“10-912”,“火金刚”开花着果最晚,采收期也最晚;4个品种统一于10月15日结束采收。
2.2 不同茄子品种主要植物学性状比较
对4个不同茄子品种的是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由表2可以看出,各品种株高以黑长茄“10-702”最高213.3 cm,其次是青茄“10-912”196.4 cm,再其次为花茄“安吉拉”172.3 cm,最矮的是紫长茄“火金刚”,株高只有161.9 cm;各品种株茎最粗的是“火金刚”23.97mm,其次为“10-912”,再其次为“安吉拉”17.85cm,最细为“10-702”为17.15 cm;第一雌花节位最高的是“10-912”为8节,最低的为“10-702”“火金刚”均为6节。各品种植株开展度最大的为“安吉拉”与“火金刚,”其次为“10-912”,“10-702”开展度最小;各品种叶面积最大的为“火金刚”,最小的为“10-912”;“火金刚”花紫色、叶紫绿,其余品种的花粉色、叶浅绿;各品种单株结果数最多的为“10-702”为12个,其次为“火金刚”10个,最少为“安吉拉”“10-912”为9个;各品种植株长势均较强。
2.3 不同茄子品种果实性状比较
对4个不同茄子品种的果实性状进行调查,由表3可以看出,“10-912”的平均单果质量最大510.8 g,灯泡形,果色鲜绿,果皮为参试各品种中最厚为1.68 mm,是青茄品种;其次为“安吉拉”,平均单果质量为411.3g,长灯泡形,紫白相间条纹,果皮最薄0.71 mm,为花茄品种;再其次为“火金刚”,平均单果质量299.5 g,长棒形,浅紫色,果萼紫色,为紫长茄品种;平均单果质量最小为“10-702”,长棒形,紫黑色,为黑长茄品种;各品种果肉色均为白色,果面光滑油亮,品质鲜美细腻,各有特色,4个品种的果实商品性均较好。
2.4 不同茄子品种产量及抗病性比较
对4个不同茄子品种的产量及抗病性进行调查,由表4可以看出,花茄“安吉拉”的小区产量最高为223.7kg,折合产量5 593 kg/667 m2,紫长茄“火金刚”、黑长茄“10-702”与青茄“10-912”这3个品种的667 m2产也较高。各茄子品种的抗病性调查显示,4个品种的整体抗病性均比较好,尤其以“火金刚”的抗病性最强,全程几乎没有病害发生,花茄“安吉拉”与黑长茄“10-702”生长中后期有少量菌核病发生,青茄“10-912”生长中后期有少量灰霉病发生,所有参试品种均未发生青枯病。
3 结论
对4个不同类型茄子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综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的植株长势均较强,抗病性较好,同等条件管理下,青茄“10-912”幼果时便有空心现象发生,初步推断同等管理水平下,该品种空心现象可能与缺硼有关,需后期另行安排试验观察,其余品种均试种成功,紫长茄“火金刚”、花茄“安吉拉”、黑长茄“10-702”,综合表现较好,均适合于云南泸西地区栽培,花茄“安吉拉”与黑长茄“10-702”生长中后期需注重菌核病的防治。
摘要:对4个茄子品种的生育期、植株性状、果实性状、产量以及抗病性等指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安吉拉、10-702、火金刚这3个品种果实商品性好、产量高、综合抗病能力强,适宜在泸西地区推广栽培。
关键词:茄子,品种比较试验,评价,云南省泸西地区
参考文献
[1]陈芝,郭媛贞,黄强,等.福建莆田地区茄子引种品比试验[J].长江蔬菜,2014(20):19-21.
[2]罗丽,罗志娟.早熟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10):40.
11个甘蔗品种(系)的品比试验 第5篇
关键词:新品种,产量,蔗糖分,农艺性状
为了引进、筛选更优良的甘蔗品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和广西甘蔗所的大力支持及协同努力下, 对3个育种单位推出的最新、最优甘蔗品种进行品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试品种 (系) 为园林17号、桂糖02/281、桂糖02/963、新台糖16号、柳城04/12、桂糖02/1156、桂糖03/2625、桂糖02/649、桂糖03/1403、桂糖03/2357、新台糖22号。其中新台糖16号为CK1, 新台糖22为CK2。
1.2 试验设计
实验地点设在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 崇左市地跨北纬21°36′~23°22′, 东经106°33′~108°8′。前作为甘蔗, 土壤为红壤土。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重复间设保护行, 四周设有保护区。每小区种7行, 行长4 m, 行距1 m, 小区面积为28 m2。
1.3 种植管理
于2009年2月18日种植。按当地中等偏上水平的栽培措施进行常规法管理。每小区摆种168个双芽段, 折667 m2用种量为4002个双芽段。播种前用50%多菌灵800倍液浸种15分钟。每小区基肥施复合肥3.0 kg, 特丁硫磷0.16 kg。2009年5月22日大培土, 667 m2施尿素40 kg、复合肥50 kg、钾肥15 kg。
1.4 观测项目
4月13日调查出苗率、5月13日调查分蘖率 (分蘖率=分蘖株数/出苗数100%) , 11月调查有效茎, 调查整个小区。株高、茎径与生长量在5~10月每月调查1次, 每小区测量20株。田间锤度在10~12月每月各测定1次, 每处理测定20株。蔗糖分于10~12月每月10日前后取样送糖厂化验。于2010年1月21日砍收, 实称小区蔗茎产量后折667 m2蔗茎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甘蔗品种 (系) 的田间生长表现
新台糖22号出苗快且整齐, 出苗率最高, 达到了90.0%;其次是桂糖03/2357, 出苗率达到了81.7%。桂糖02/281出苗率为47.5%, 其余的品种出苗率均超过了60%。分蘖率均超过了2个对照品种的有5个, 分别是园林17号、桂糖02/281、桂糖03/2625、柳城04/12、桂糖03/1403, 分蘖率最高的是园林17号, 达到了260.9%, 其次是桂糖02/281, 分蘖率达到了211.9%, 排第三的是桂糖03/2625, 分蘖率达到了176.2%。除了桂糖03/2357最大生长期在7月份, 其余甘蔗品种 (系) 最大生长期均在6月份, 10月份大部分的品种 (系) 生长量大于9月份, 可能与降雨有关。
2.2 参试甘蔗品种的产量因素和蔗茎产量
株高最高的是桂糖03/2357, 达到了400.8 cm。其次是新台糖22号, 达到了395.6 cm, 茎径最大的是桂糖02/963, 达到了3.20 cm, 其次是桂糖02/649和新台糖22号, 达到了2.91 cm。有效茎数最多的是桂糖02/281, 达到了6778条/667 m2。其次是桂糖03/1403, 达到了6199条/667 m2。
11个甘蔗品种 (系) 中, 产量最高的是新台糖22号, 平均蔗茎产量为9.8 t/667 m2。其次为桂糖02/1156, 平均蔗茎产量为9.1 t/667 m2。再次是桂糖03/1403, 平均蔗茎产量为9.0 t/667 m2。柳城04/12和桂糖02/963的产量均比2个对照低。结果详见表2。
2.3 蔗糖分和田间锤度
蔗糖分最高的是新台糖16号, 达到了16%。其次是桂糖02/1156, 蔗糖分达到了15.7%。排在第三位的是桂糖03/1403, 蔗糖分达到了15.6%。
含糖量最高的是新台糖16号, 达到了2.59 t/667 m2。其次是桂糖02/1156, 含糖量达到了2.52 t/667 m2。排在第三的是桂糖03/1403, 含糖量达到了2.51 t/667 m2。结果详见表3。
3 讨论
①综上所述, 通过第一轮种植试验, 现场考察了参试品种 (系) 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产蔗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和田间表现, 与2个对照相比, 桂糖02/1156、桂糖03/1403、桂糖/2357、桂糖02/281综合表现较好, 综合表现较差的有园林17号、桂糖02/963、桂糖03/2625。②由于在蔗种的调度过程中协调不到位, 致使蔗种到位的时候部分蔗芽受到损伤, 导致出芽慢、出芽率偏低, 从而影响了产量。不过可以预测, 在本试验中表现优良的品种 (系) 其出苗率和蔗糖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生长势好的品种 (系) 在生产上若能防止倒伏、病虫害, 在生产上会有不错的表现。
想致富, 请订2011年《特种经济动植物》
《特种经济动植物》 (原名《国外特种经济动植物》)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唯一的特种经济动植物专业性国家级科技类期刊, 主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福合。1982年创刊, 月刊, 大16开, 56页。本刊面向生产和用户, 为科技兴农、振兴农村经济、农民科技致富服务, 奉行科学、适用、及时的办刊方针, 介绍特产农业、特色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经验、新信息, 努力办成广大读者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好刊物, 是您致富的好帮手。主要栏目:①特种经济动物 毛皮动物、野生动物、珍 (野) 禽、畜禽优良品种、特有水 (海) 产动物。②特种经济植物 经济植物、野生 (名特) 果树及药源、观赏、油料、饲料、蜜源、园林草坪、海 (水) 生、防风固沙 (氮) 等植物和高产作物、野生名特蔬菜、各地名产、牧草、食用菌等的栽培、加工、植物保护等。③信息荟卒 国内毛皮市场及世界毛皮拍卖会行情、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特种经济动物及植物类中药材市场行情、发展前景及其权威预测等。欢迎广大种养户投稿和订阅。
刊号:CN 22-1155/S, 邮发代号12183, 每期定价4.00元, 全年48.00元 (含邮费) 。全国各地邮局 (所) 均可订阅, 也可随时从邮局汇款至编辑部订阅。
丽水市鲜食蚕豆品比试验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丽水市碧湖镇河东村, 前作水稻, 壤土, 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有通蚕6号、通蚕3021、03010、陵西一寸、慈蚕1号, 参试品种由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提供, 慈蚕1号在当地种子经营公司购买。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慈蚕1号作对照 (CK) 。每个品种分别种植在碧湖试验点、松阳试验点、试验大棚中。3次重复, 小区面积15 m2。
1.4 试验过程
整地作畦, 畦宽1.2 m, 沟宽0.3 m。每畦种2行, 行距75cm, 株距33 cm, 每穴1株。基肥施碳酸氢铵750 kg/hm2。播种时, 施复合肥225~300 kg/hm2, 用钙镁磷肥375 kg/hm2盖种。按当地常规栽培技术进行管理。
1.5 调查方法
在各个生育阶段进行观察记载, 并统计产量。病情调查, 随机取倒3叶, 每株取2叶, 分级标准:0级:无可见病斑;1级:病斑占样本体积的1%~5%;2级:病斑占样本体积的6%~10%;3级:病斑占样本体积的11%~25%;4级:病斑占样本体积的26%~40%;5级:病斑占样本体积的41%~65%;6级:病斑占样本体积的66%~100%。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同一地点, 相同播种时间, 通蚕6号在碧湖试验点4月21日开始采收, 比CK早4 d, 通蚕3021、03010始收时间为4月23日, 比CK早2 d;通蚕6号在松阳试验点的采收时间为4月20日, 比CK早5 d, 通蚕3021松阳采收时间为4月22日, 比CK早3 d, 03010在松阳的采收期为4月26日, 比CK晚1 d, 推迟采收的原因, 可能主要因为03010在松阳播种时缺苗严重, 补苗时间比其他品种播种时间晚10~15 d。由于试验大棚的保温作用, 各品种的开花期和采收期都明显早于露地, 采收期明显提前, 通蚕6号采收时间最早, 在4月12日, 比其他品种早3~4 d, 这与露地种植的生育期表现一致。
2.2 不同品种的丰产性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通蚕6号的荚长、荚宽、荚厚分别为13.1、2.5、2.0 cm, 荚长比CK的略长, 荚宽及荚厚与CK的基本相似, 通蚕3021、03010、陵西一寸3个品种与CK的嫩荚性状基本相同。单株有效荚数以03010最多, 平均43.5个, 其次为通蚕6号, 为33.5个, 通蚕3021、陵西一寸与CK基本相当。在栽培密度相同的情况下, 单株总荚重量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 由表2可以看出, 03010单株总荚重为1 000.5 g, 居各品种之首;其次是通蚕6号, 平均710.0 g, 比CK多62.5 g。通蚕6号平均产量为17 940.25 kg/hm2, 比CK高12.5%。由于03010品种出苗不齐, 影响最后产量。
2.3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比较
赤斑病是蚕豆主要病害, 发病时间主要在开花后期及荚果成熟期发生, 主要危害蚕豆叶片, 严重时影响荚果商品性状和产量, 该试验对蚕豆赤斑病进行田间调查, 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从表3可以看出, 通蚕6号与通蚕3021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低, 03010与慈蚕1号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较高, 病情指数分别为33.2、33.7, 发病率分别达88%、83%。
3 结论与讨论
同一品种, 在不同地点, 不同播种时间, 生育期差异明显, 就通蚕6号来说, 松阳和碧湖试验点的播种时间相差13 d, 但采收时间仅相差1 d, 全生育期相差12 d, 这说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播种, 对蚕豆的采收时间影响不大。通过试验得出, 蚕豆在松阳试验点和试验大棚的播种时间相差2 d, 但试验大棚比松阳试验点采收早8 d, 说明盖膜等保温措施对蚕豆的采收期作用较大, 但考虑到经济成本与产出效益, 此项措施只能用于少量栽培, 大面积推广还需改进方法[5,6]。
试验表明, 品种通蚕6号生育期、丰产性、抗病性均优于对照品种慈蚕1号, 适合在丽水市蚕豆产区推广种植。品种03010的单株产量较好, 熟期和抗病性略差, 品种发芽率较差, 影响对该品种的综合评价, 有待进一步试验。
参考文献
[1]周绍松, 王建新, 郭云周, 等.滇中温凉坝区蚕豆品种适应性筛选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 2002 (S1) :142-143.
[2]保守智.鲜食蚕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09 (6) :32.
[3]王光松.鲜食蚕豆品种比较试验[J].种子世界, 2008 (11) :27.
[4]李汉美, 丁潮洪, 章根儿, 等.菜用蚕豆品比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1) :50-51.
[5]吕存衡, 沈年桥.鲜食蚕豆品种比较试验[J].温州农业科技, 2006 (1) :22-23.
桂阳县烤烟品比试验研究 第7篇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桂阳县仁义镇梧桐村湾山组某农户的责任田进行。试验田面积0.16 hm2, 前茬作物为水稻, 土壤为灰泥田, 质地疏松, 肥力均匀中等, 地势开阔, 排灌方便。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 (系) :FJ312 (C1) 、CF223 (C2) 、6527 (C3) 、NX0916 (C4) 、HN0508 (C5) 、HC100 (C6) 、贵烟3号 (C7) 、K326。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K326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并设保护行, 小区面积为48.0 m2, 栽培密度为1.2 m0.5 m, 采用高垄单行。
1.4 试验技术措施
试验技术按《桂阳县2012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规范化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操作要求及时一致。其他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均按《桂阳县烤烟新品种试验实施方案》执行。参照《记载标准》, 对各参试品种从播种移栽到采摘烘烤等各环节的主要生育期、生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病害抗性等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对参试品种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外观质量等进行了观察、对比、统计分析[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育期观察比较
该试验于2011年12月16日播种, 3月10日寄栽, 4月6日移栽到大田, 田间管理严格按照试验实施方案和桂阳烟草分公司技术方案进行。6月16日下部叶开始采摘烘烤, 7月21日顶叶成熟采摘完毕。各品种在出苗相近, 出苗期相差1~2 d, 从出苗期到成苗期稍有差异, 生长速度总体较慢。从移栽期到现蕾期历时对比为:CK>C4>C3>C6>C2=C5>C1>C7, 说明CK品种在大田中前期生长势不强, 生长缓慢;C7生长势强, 生长速度快。从现蕾期到中心花开放期历时对比:C1>C5>C4=C7>C2>C3>C6>CK, CK需要时间为10d, C1需要时间为13 d。脚叶成熟期到顶叶成熟期历时对比为:C4>C2=C3=C6>C1=C5>CK>C7, C4时间为40 d, C7时间为34 d。大田生育期102~106 d, C4较长为106 d, C1、C3、C6最短为102 d, 其他品种生育期相差1~2 d[2,3]。
2.2 植物学性状
株形特征除C1、C4与CK为塔型外, 其他品种皆为筒型;叶形特征C6为卵圆型外, 其他都表现为长椭圆型;叶色C2、C4、C6表现为深绿, 其他品种表现为绿;茎叶角度各品种均表现为中等, C7略大;主脉特征以C1、C4、C6表现为粗, 其他品种表现中等;田间整齐度C4表现较齐, 其余品种均表现整齐;烟株生长势在大田期C1、C3、C5、C7表现强, C2、C4、C6品种烟株生长势在大田团棵期均表现强, C2、C4、C6现蕾期表现中等。
2.3 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
在株高方面参试品种相差较大, 以C1表现最高, 为104.2 cm, CK株高最矮, 为88.4 cm, 株高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C1>C7>C5>C2>C3>C4>C6>CK;叶数方面从多到少的排序为C5>CK>C2>C6>C3>C1>C4=C7, 各品种差异较大, 平均叶数除C1、C3、C4、C7为19~20片, 其他品种平均叶数都在20~21片;茎围以C1表现最粗为9.9 cm, C6表现最细为9.1cm;节距以C7表现最长为5.6 cm, C6最短为4.2 cm, 其长短排列顺序为:C7>C1>C5=C2>C3>C4=CK>C6;腰叶面积 (长宽) 以C1 (76.9 cm31.9 cm) 表现最大, C4 (64.8 cm27.8 cm) 表现最小, 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C1>C7>C3>C5>C2>C6>CK>C4。
2.4 品种间经济学性状
2.4.1 各品种产量。
各参试品种产量C1最高, 为2 583.9kg/hm2, C6最低, 为2 002.95 kg/hm2, 高低排列顺序为C1>C5>CK>C3>C7>C2>C4>C6。各品种产量经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结果得出, 品种 (系)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C1与其余7个品种 (系) 差异显著, 且与C3、C7、C2、C4、C6差异极显著;C5、CK、C3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与C7、C2、C4、C6差异极显著;C7与C6差异显著, 未达极显著水平。
2.4.2 各品种均价。
7个参试品种之中按当地2012年国家下达的烟叶收购价格计算 (不含补贴) , 以C1均价最高, 为22.81元/kg, C4最低为18.36元/kg, 其高低排列顺序为:C1>C7>C5>C3>C2>CK>C6>C4。各品种均价经方差分析表明, C1与CK、C6、C4差异显著, 且与C6、C4差异极显著;C7, C5、C3、C2、CK之间差异不显著;C7, C5与C4差异极显著。
2.4.3 各品种产值。
7个参试品种之中按当地2012年国家下达的烟叶收购价格计算 (不含补贴) , 产值C1最高, 为58 954.35元/hm2, C4最低为37 784.4元/hm2, 其高低排列顺序是:C1 (58 954.35元/hm2) >C5 (53 877.9元/hm2) >C3 (50 234.7元/hm2) >CK (49 244.25元/hm2) >C7 (47 816.25元/hm2) >C2 (43 630.35元/hm2) >C6 (38 899.8元/hm2) >C4 (37 754.4元/hm2) 。各品种产值经方差分析比较, 品种 (系) 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C1与C5无显著差异, 但与其他6个品种达极显著差异。C5与C3、CK、C7无显著差异, 但与C2、C6、C4达极显著差异。C2、C6、C4之间无显著差异[4,5]。
2.5 品种间抗逆性
由于2012年烤烟大田前、中期降雨次数频繁, 有利于病害发生, 各处理病情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各处理对黑胫病抗病性是C4>C6>C2>CK>C5>C7>C3>C1, 病情指数分别为1.80、1.30、0.70、0.67、0.46、0.44、0、0;对气候型斑点病的抗病性都表现较轻, 没有太大的差异。对赤星病抗病性是CK>C4>C6>C2>C5>C7>C3>C1, 病情指数为1.80、1.10、0.73、0.65、0.60、0.58、0.53;其他病害未查到。综合分析NX0196、HC100、K326 3个品种抗病性较差, FJ312、6527、HN0508 3个品种抗病性较好。
2.6 各品种原烟外观质量
各品种原烟外观特征, 成熟度都表现为成熟, 颜色为桔黄 (C4、C6含杂色, C7略带柠檬) , 叶片组织结构疏松。色度C2、C3、C5、C7表现较强, 其余品种表现为中等。油分C1、C3、C5、C7表现为多, 其余的表现为有;叶片身份除C3、C4、CK表现为中等外, 其余品种表现厚或稍厚[6]。
3 结论与讨论
苗期低温寡照, 苗期长, 移栽期较常年推迟15 d左右。受2012年特殊气候条件影响, 各品种特征特性体现不是很充分, 但整个试验从移栽、中期、成熟期和烤后烟叶等方面都能反应出各自品种的特点。通过对7个参试新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烟叶经济性状、品种抗逆性及烟叶外观质量等多方面调查和综合分析, 并与K326对比得出结论:表现较好的品种是FJ312、HN0508, 其次是6527、贵烟3号、CF223, 较差的是HC100和NX0916。综合评价由好到差顺序为:FJ312、HN0508、6527、贵烟3号、CF223、HC100、NX0916。
参考文献
[1]周明志, 刘本坤, 吴文信, 等.桂阳县烤烟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J].作物研究, 2007 (4) :473-476.
[2]姜鹏甲.烤烟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 (3) :3-4.
[3]谭宇芳, 陈欢.桂阳县烤烟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6) :59-60.
[4]史万华, 李栋烈, 朱家明, 等.烤烟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中国烟草科学, 2003, 24 (2) :28-30.
[5]许美玲, 卢秀萍, 雷永和, 等.新引美国烤烟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中国烟草科学, 1997, 1 (3) :19-22.
联合品比试验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