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精选5篇)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第1篇
大家请看,耸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的宝塔就是东林寺。东林寺座落在庐山的西北麓香炉峰下,它是一座清净绝俗梵语,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久享盛名。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洲刺史桓伊资助,慧远兴建,为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一度成为全国的第二个佛教活动中心,系庐山的“三大名寺”。因位于原西林寺之东,故命名东林寺。现在的东林寺建筑大都是在1978年全面修复景物,1979年作为江西第一个佛教圣地向国际国内游客正式开放,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与之相邻的就是庐山西林寺、大家了解西林寺的可能最早是从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西林寺的千年古塔今天仍在。而东林寺规模更胜以前了。
虎溪三笑
寺门前虎溪流过,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就出自东林寺-虎溪三笑.传说慧远法师德高望重,并且和儒家,道家的关系非常好.但是慧远自己从不出山门半步,每有客来访,慧远只送到寺门口,决不过寺门,东林寺口的虎溪桥.有一次庐山名儒陶渊明和庐山的名道陆修静来东林寺拜访慧远.三人谈得非常投机,慧远送他们出寺的时候,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桥,以至慧远在后山养的老虎发出了吼叫,三人听到叫声,相视而笑。此即“虎溪三笑”。后慧远将客厅改称三笑堂。
东林白莲
气势宏大的天王殿滚圆龙柱前,一方莲池,格外引人注目,庐山清泉注入池中,荷花盈池繁茂竞秀,碧水白花相映生辉,池中假山耸立着泥塑滴水观音,容颜慈祥,俯视山门。东林白莲(即青莲华),花色青白,丰满清香,每朵有130余枚花瓣,其品种之罕有中外驰名,皆是远公当年亲手栽植。莲池在文革中废为水田,白莲绝种。日本吉祥寺主持青柳俊文,台湾埔里体通法师,新加坡原佛教总会会长广洽老法师,捐赠重建“白莲旧社”大殿。在中日建交20周年时,日本净土宗两次组团来华,返赠莲籽和莲藕。
天王殿
大殿前的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是净土宗寺院的一大特色。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护东方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手中持剑,护南方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手中缠龙,护西方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伞,护北方北俱芦洲。
大雄宝殿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大的殿堂,那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东林寺的主体建筑,高十九米,进深24米,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是一座宏伟的仿宋建筑,殿堂高大,神座雄伟,精雕细楼,庄严肃穆。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这是什么缘故?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由此而来。涌出木材的池塘就称之为“出木池”。大殿中央是铜雕贴金三宝佛,两侧为十八罗汉。
东林九头樟 “东林九头樟”,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寺内第三“高龄”的古树,因在树干高2.5米处分出九个枝叉而得名。
罗汉堂
大殿两侧为东西两座罗汉堂,系香港巨富陈庭骅先生捐赠50万元港币重建,五百罗汉为泥塑,生动朴实,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果公堂
为纪念当代高僧,东林寺中兴大德·果一法师而建立的。果一上人为中国净土宗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发展中贡献很大,其高风硕德,为世人楷模。
玉佛殿
大殿后的玉佛殿(藏经楼)、祖师殿(三笑堂)、十八高贤殿(影堂),均为香港施展熊先生捐150万港元所建和重建。
玉佛殿内供有缅甸华侨傅风英女士赠送的玉石坐佛和重达4吨的玉石卧佛,藏经楼内藏有乾隆版《龙藏》、日本赠送的《新修大正藏》及美国、台湾、香港赠送的《大藏经》等珍贵经书。
六朝松
玉佛楼旁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相传为远公亲手栽培,苍劲挺拔,虬干曲枝。叫罗汉松。因植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故称:六朝松。
尊胜陀罗尼经幢
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主体为八面石柱,高约2米,刻于唐·永淳二年,为东林寺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是罕见的文化瑰宝。
护法力士
相传在修建神运殿时,有位力大如牛的僧人,整日汗流浃背地劳动,不肯稍事休息,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慧远大师对他特别赞赏,称其“护法力士”。后来寺院僧众为纪念护法力士,特为他雕凿了两座石像,供奉于寺内。1975年,当地农民在建“大寨田”时,无意中掘出,经考证当为唐代遗物,石凿线条古朴简洁,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聪明泉
玉佛殿后,有一眼清泉,泉水清澈见底,一年四季不涸,名为聪明泉。聪明泉原称古龙泉。相传慧远初到庐山,拟择地建寺。但不知何处为好。于是慧远在此以杖叩地,井冈道:“若可居,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泉果然涌出。后遇大旱之年,慧远在泉边诵念《龙华经》,以祈甘霖降世,见神蛇腾泉而出,大雨即倾盆而下,此即古龙泉泉名之由来。江州刺史殷仲堪来寺,与慧远谈论《易经》于泉旁。殷仲堪博学善辩,口若悬河。慧远非常钦佩他的口才,于是说: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从此古龙泉改称聪明泉。聪明泉碑名为唐太宗手书。
文佛塔
聪明泉后是灵竹山上翠竹青青,石阶山道上多少信众或一步一拜、或三步一叩,向山顶的文佛塔顶礼跪拜。
沿石阶上攀,有谢灵运译经台(译经台灵签)、远公塔院、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驮罗塔院 远公堂
亦称“十八高贤影堂”
慧远大师不但精通释、儒、道三家奥旨,而且高谈博辨,广交天下高僧、贤士。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慧远大师与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罗,名士彭城刘遗民、南阳宗炳等123人,于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立下誓言,共同结为“白莲社”(简称“莲社”),虔心念佛以期同登西方净土。123人中,有18人修持精进,德高望重,世称“十八高贤”。后人为纪念他们,遂以石镌刻18高贤影像并建堂供奉,是为“十八高贤影堂”。远公塔院
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后人建塔供奉,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
共进素斋
在东林寺,俗客可与僧众共进素斋,尝尝做和尚的滋味。游客步入斋堂,男先女后,男居右,女居左,齐齐而坐,不能紊乱,不能出声。食前由众僧膜拜诵经,主持立于佛祖像前,其余僧众左右排列,又是叩首,又是鼓乐,充满了美妙庄严独特的佛国气氛。斋饭均为素品,但制作精细,别有滋味。食时不可有声,不可剩余,添饭时以筷子示意,在碗内划圈,自有专司添饭的和尚为你添饭。膳毕,碗筷摆放整齐,由侍立的憎人取去,僧众又在主持的带领下再膜拜诵经一番,之后向“俗客”道一番祝词,然后退出斋堂。
东林大佛
工程启动时间
2007年5月
竣工时间
2013年5月
开光时间
2013年8月
佛高48米(脚心至头顶距离),青铜等、外贴真黄金、金外还有漆,中国及世界最高阿弥陀佛铜像
注:顺时针虔诚绕佛获福无量,万勿逆绕。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第2篇
庐山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南眺庐山,北倚东林山,为庐山景区名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为净土宗(时称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所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慧远大师集释、儒、道三家学养于一身,以东晋佛教领袖之资质,于东林寺肇建白莲社,感召当时社会之缁素精英123人,专修念佛三昧,矢志求生安养净土。往生时皆瑞相昭著,有力推动了净土宗在中土的弘扬。
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之称的佛门栋梁慧远大师,南下罗浮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江州刺史桓伊肃然起敬,为之立寺。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命曰“东林”。由于朝廷施恩,百姓助缘,建寺速度飞快,故有“出木池”、“鬼垒墙”、“神运殿”之胜迹和传说。
慧远大师在东林“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佛法,阐扬佛理,著述佛书,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他见机缘成熟,遂邀集“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其中高贤十八,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创立了我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远公的莲社,以同修净业、共期西方为宗旨,熔释、儒、道于一炉,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以东林为中心的庐山,遂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远公倡导的“弥陀净土法门”时称莲宗,后经南宋示晓法师与志磐法师立莲社六祖(七祖)、元朝普度法师著《莲宗宝鉴》及《庐山复教集》立净土宗之名,至清朝中叶,净宗立名及立祖谱系初成,后世遂尊慧远大师为初祖,尊东林为净土宗祖庭。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第3篇
一、净土茶的由来
净土宗是佛教宗派之一,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标的宗派,从庐山慧远大师创立净土思想,历经昙鸾、道绰、慈愍等禅师的鼎力推弘,之后被世代人所奉行,成为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推崇的宗门。
位于江西中游的扬子江南部,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茶文化就在这片土地孕育出来,尤其是明代朱权作为“茶谱”的代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的江西,亦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场所,禅学派别五家七宗都在此处留下了众多故事和痕迹。东林寺的僧侣因茶引导、安静、有利于大家修行与把持的做法,然后就产生了佛家茶道。在东林寺喝茶是参佛的序曲,品茶又以参佛为目的,"禅”之本义,无处不在,出家、在家身边即禅。一叶茶促使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了解了宇宙的道理最终得到了佛祖真性。
禅茶大会第一届在赵县柏林寺举行,第二届在台湾的佛光山后召开,而第三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暨东林净土茶供茶法会却在庐山东林寺举行,为供此会特以庐山云雾茶为原料加上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由此以"东林净土茶”为名的禅茶诞生了。但此茶还未推广出来,不被很多游人知晓,更别说拥有适合现代审美与消费的时尚包装。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是要让游客通过周边产品全方位地了解传统与地方文化。
二、我们的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
净土文化是一种很真、极善、至美的智慧胜于感情的禅宗门派。净土茶的特质是:微、妙、香、洁。我们根据这种品质的不同设计出四款不同的《东林净茶》。标志图案都是提取四种纯色的莲花的来表现,通过造型的不同表达出茶的属性。设计构想是画面大面积留白,色彩的选用遵循自然简洁的原则,背景为白色,莲花用白描装饰线条的形式绘制,然后落款处用红色的印章图案点睛。
而后我们用扁圆形的白瓷做内包装,因为茶不允许长期暴露在空气当中,要密封贮藏,在瓷罐里面如果再用小包装储存那防护效果则更好。选用木质的材料做外包装,包装采用的是抽拉的盒型,克服了纸盒包装容易受潮的问题。而且木与瓷的结合符合禅茶的精神属性,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我们设计的东林净茶系列包装既适合消费者自我把玩也适用于礼品赠送或者收藏。
下面我们就一一探讨如何把净土文化中的微、妙、香、洁融入到我们的包装图案的设计中去。
1)微:生长在岩土山上的茶,并不和美丽的花朵争香斗艳,只是保持淡淡的、宁静的、微妙的精致的品质。我们给此款"东林净茶”的图案设计一朵含苞欲放的微倾的莲花,让茶者感受到身心平和、妙契天然自性,入微心田的视觉体验。
2)妙:茶叶的根吸取了天地的精髓,虽然内敛却有着变幻莫测的魅力,能让茶者回归纯真无邪,清心和愉悦真可谓妙不可言。我们给这款"净茶”设计一朵刚刚绽放婀娜多姿的莲花,羞怯的如少女一般,柔柔的玉肌中透着红润,青春又有活力,让消费者感受到其中之妙,既妙不可言,也不可思议,是一种内心功德之显发。
3)香:茶的品类甚多,或清馨淡然,或芬芳馥郁,能令饮者显现内在的五分法身之香。
我们给这款"净茶”设计一朵盛开的莲花,勇敢地迎着骄阳,绽放出光与彩,湛然飘香,是内在之香,也是心性的显发。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光庄严。
4)洁:茶虽然在浑浊的土地上生长,可对污浊糟糠却并不沾染依然优雅干净,可以让饮者在繁杂的世界里感受到世外的绿洲。此款"净茶”我们设计一些即将凋谢的荷花,但露出碧绿的莲蓬仍高高挺立。莲蓬中有一些绿绿的,椭圆形的小球,那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要让购买者感受到高洁,这是一种超越,涅槃后的一种新生。
以上四个特点中,微、妙是内敛的品德,属无量寿;香、洁是外部的张力,属无量光。无量光寿乃佛法界的奥藏,也是人人本有的佛性,经过茶的玄妙香洁彰显本具的佛性。"东林净茶”的包装设计若能将这种微妙香洁的韵味表现出来,就能完美地表达东林禅茶的真味,让禅与茶共融共进,进而升华到一种超脱,也是充分体现净土宗思想境界与禅道的真谛,达到真正的禅茶一味。
我们还可以推出了以东林寺为特色的相关的茶具产品设计,同样我们可以将净土茶道中的微、妙、香、洁这几大特点表现在茶具的设计上。
选材上我们选择白瓷来突出"净”与"洁”;造型上我们将传统的吉祥物"仙鹤”作为茶具的载体,仙鹤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清时期给丹顶鹤赋与了忠诚清正、高尚德行的气质内涵。而丹顶鹤的寿命长达60余年之久,人们又常把它和青松绘画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同时仙鹤高尚的灵魂,也被誉为神的妙称。将其作为特色,突出了净土茶道的特点,还将长寿这种美好祝福送予购买者,增加产品卖点。
三、结束语
从茶道中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众多程序的磨难,经沸水冲泡,才变成茶汤,历练出香清。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历经修行方可成长。禅即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哲学,是提供一种自我提升、自我探求的方式,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奇妙境界。换言之,就是一种平静审美观照。我们用现代设计手法把高深玄妙的禅学境界用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把这些对人类有启发有帮助的传统文化与哲学发扬光大。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广泛被人们重视。江西东林寺作为净土宗发源地,每年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所以大力开发设计旅游纪念品或者周边产品尤为重要。本文先是介绍了东林寺的历史背景和禅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通过对禅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结合东林寺净土宗的特点,设计开发以东林寺为特点的茶文化及周边产品。
关键词:净土宗,品质,禅茶一味
参考文献
[1]慧日:《净土文集》,九江庐山东林寺,1990年
[2]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1992年
[3]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99年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第4篇
庐山东林寺夜怀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古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第5篇
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钱载,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的意思,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赏析 -诗词大全
出东林六七里望庐山作者:钱载 朝代:清 体裁:七绝 连峰出云云半开,奔渠卷雪响春雷。
云中屈曲明如玉,都是天池顶泻来。
庐山东林寺导游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