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护理路径范文
快捷护理路径范文(精选3篇)
快捷护理路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患者: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门诊进行抢救的3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门诊急救的阶段, 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30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为25例, 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在19~62岁, 平均年龄31岁。其中5例患者为硬脑膜下血肿, 3例患者为硬脑膜外血肿, 4例患者为颅骨骨折, 7例患者为开放性颅骨损伤, 7例患者为脑挫裂伤, 2例患者为颅骨骨折, 1例患者为颅底骨折, 1例患者为脑干损伤。经过急诊抢救之后, 28例患者存活并转至神经外科治疗的住院阶段, 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为23例, 女性患者为5例。
试验组患者:在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门诊进行抢救的3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门诊急救的阶段, 使用快捷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抢救。在33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为29例, 女性患者为4例。年龄在18~62岁, 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5例患者硬脑膜下血肿, 3例患者为硬脑膜外血肿, 4例患者为颅骨骨折, 8例患者为开放性颅骨损伤, 8例患者为脑挫裂伤, 3例患者为颅骨骨折, 1例患者为颅底骨折, 1例患者为脑干损伤。经过急诊抢救后, 32例患者存活并转至神经外科治疗的住院阶段, 同时应用快捷护理路径。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5例。
1.2 病例入选标准
患者有颅脑外伤病症, 经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 (5±3) 分, 不能够伴有先天性残疾, 无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 血液病, 肝硬化。之前没有使用过皮质激素类以及细胞毒类的药物。
1.3 研究工具
对重型颅脑外伤快捷护理路径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量表进行设计。在发伤和复合的部位进行评定, 并将伤情严重程度进行区域的编码。
1.4 对快捷护理路径的运用
为了能够科学的运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 并能够有效的帮助脑外科的护理人员对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抢救作业。我们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咨询了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和护士。因此设计出了重型颅脑外伤临床快捷护理的路径表, 并将其分为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住院以及抢救这两个阶段。急诊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作业时, 进行分工合作, 一位护理人员采用快捷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抢救并护送患者进行检查, 另一位护理人员对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表以及抢救的记录单进行填写。在抢救的同时要求协助抢救, 在完成的项目做好标记。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如果有特殊的状况发生, 则需要填写变异分析表。在抢救手术完成之后将抢救的时间以及患者入住的科室填写在表中, 方便对统计。对于脑外科来说, 对于这类患者进行接诊时要深入的了解在路径表中所体现的和抢救护理有关的信息, 在采用重型颅脑外伤重症监护阶段中的护理方式。
2 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是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还是在门诊急救的阶段在年龄, 性别, 伤情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上都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两组患者在抢救的时间和费用, 住院的平均时间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其中P<0.001。两组患者在住院的一周中平均的住院费用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尿路上的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禅意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外伤快捷护理路径的方式能够有效的缩短抢救及住院的时间, 可以让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救治方式[3]。经过实践证明在急诊室应用这种护理方式之后, 在医师, 护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密切合理。减少了患者进行检查的时间。患者平均的抢救时间从32.15~16.57 min, 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并且P<0.001。这种快捷护理路径的方式在思维上完全更改了之前的一种盲目性, 能够让护理工作不再仅仅听从医嘱才能够进行护理作业, 而是能够有计划和预见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4]。一方面增强了护患之间的友好关系, 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程序性。患者住院的时间也从22.8 d降到16.5 d。
重型颅脑外伤快捷护理路径对于并发症的影响[5]。在具体的实践中, 对患者进行快捷护理的路径能够有效的控制尿路和肺部的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护理方式进一步将程序标准化, 药物应用规范化, 使得肾功能不全, 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明显的抵御对照组。但是在两组中并发症并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这与统计病例较少有一定的关系。由实践结果和结论可知,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运用快捷护理路径, 在每个阶段设计出适合的诊疗方案, 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可使得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并综合的提高护理效率。
摘要:目的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救作业以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 应用快捷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非同期的对照研究方式。连续收集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门诊进行抢救的3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并作为对照组。以及在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门诊进行抢救的33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并作为试验组。这两组重症患者都运用快捷护理的路径进行抢救, 同时又都是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经抢救之后转到神经外科住院, 或者是经急诊手术后转到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试验组的患者运用快捷护理路径的方式。之后在不同的时间段比较出两组患者在抢救的时间和费用, 住院的时间和费用以及出现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是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还是在门诊急救的阶段在年龄, 性别, 伤情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上都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两组患者在抢救的时间和费用, 住院的平均时间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其中P<0.001。两组患者在住院的一周中平均的住院费用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尿路上的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禅意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P<0.05。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救中应用快捷护理路径, 能够明显的减少抢救时间和费用, 并且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大大的降低尿路的感染以及肺部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急救,快捷护理路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冬, 董军, 朱士俊.临床路径——临床医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论坛, 2003, 19 (1) :38-42.
[2]宁宁, 李箭, 曾建成, 等.临床路径实施于膝关节镜术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4) :252-253.
[3]吴袁剑云, 李庆功.临床路径: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上) [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版) , 2002, 9 (5) :20-23.
[4]庾慧.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引入临床路径理念的设计思路[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 20 (1) :83-84.
快捷护理路径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4月至6月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选取自2010年1月至3月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两组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其中实验组:男35例, 女23例;年龄 (61.4±13.1) 岁;NIHSS评分 (19.63±5.38) 。对照组:男31例, 女18例;年龄 (61.6±12.4) 岁;NIHSS评分 (20.48±5.55)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NIHSS评分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 0.05)
1.2 方法
实验组按临床快捷路径开展救治;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治疗, 即急诊入院, 接诊至病房 (办入院手续) , 通知医生检视患者, 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 并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确定可溶栓后准备好溶栓药物做好溶栓准备, 行溶栓前沟通并签字, 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和溶栓后相关处理。
1.2.1 临床快捷路径的制定
为了保证临床快捷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特异性, 使之成为神经内科护士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工具。我们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循证研究:查阅相关资料, 聘请专家指导, 组织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和高年资的护士, 结合以往救治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修改。通过循证拟订有序、有时间性的和最适当的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快捷护理路径, 并将其运用于临床。
救治小组组成:由急诊科、影像科、心电图室、检验科及神经内科等相关医护人员共同组成救治小组。由有经验的责任护师担任执行组长, 负责组织、召集、安排会诊、检查和具体治疗。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①接到急诊科有可疑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通知后, 救治小组医护人员快速赶到急诊科, 协助急诊医生简短而细致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填写评估表;②判断患者有溶栓适应证并排除溶栓禁忌后[4], 对患者快速进行心理护理和初步沟通, 建立静脉通道, 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如:静脉采血查血常规、凝血检查、血糖、肝功、肾功、血脂、电解质等, 行心电图检查, 护送患者行头颅CT检查;③确定可溶栓后, 立即通知病房医护人员做好溶栓前准备:安排脑梗死专用病房, 备氧气、心电监护仪、冰毯、冰帽等急救设施, 准备好溶栓药物;④患者入科, 补办入院手续, 完善并补记相关记录, 行溶栓前沟通并签字;⑤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 快速、准确地配合医生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和溶栓后相关处理。
1.2.2 临床快捷路径的实施
实验组从患者接诊起执行临床快捷路径, 由两名护士按照临床快捷路径表进行救治, 一人进行救治操作, 并完善各项检查;一人负责记录护理记录单和填写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图表, 并协助治疗, 每完成一项内容在其后打 (√) , 并由执行护士签名,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则在“变异”栏内填写并签名, 及时通告救治小组必要时行相关干预, 救治措施注意填写执行时间, 以便统计。
1.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90 d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溶栓前准备时间:接诊至溶栓开始所用时间。满意度:出院时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测评表”, 共分10项, 每项10分, 满分为100分, 60分为基本满意, 满意度用总分的百分率表示。
1.2.4 统计学分析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特点,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17.0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其中以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Barthel指数评分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 (见表1) 。
实验组溶栓前准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而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2)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 中心区为梗死灶, 梗死灶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 该区域内的神经组织处于电衰竭状态, 称为缺血半暗带。若血流迅速恢复, 神经细胞功能即可恢复正常;若缺血加重, 神经细胞进入膜衰竭, 则梗死范围扩大。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有效溶栓, 使闭塞血管再通, 恢复血供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方法[5,6], 其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缺血脑组织,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程度, 提高生存质量。经验证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是很短暂的, 从发病到有效治疗间隔时间越短, 预后越好, 功能恢复越好[7]。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照顾质量的全新管理模式[8]。临床快捷护理路径的实施使患者的救治, 按照一套完整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为其服务, 避免了办理住院、等待医嘱、排队检查、等待交纳费用等所造成时间的浪费, 使急性重症患者的救治更为快捷、准确、全面。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实施临床快捷护理路径, 使患者的溶栓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由于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相应增加, 减少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 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而且由于临床快捷护理路径规范了救治流程, 赋予护士更明确的职责[9], 有效地防范和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是一种新的临床救治模式,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操作性强, 效率高, 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使救治流程更为科学、实用, 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 (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 (5) :388-393.
[2]Hacke W.Association of outcome with early stroke treatment:pooled analysis of ATLANTIS, ECASS and NINDS rt-PAstroke tri-als.Lancet, 2004, 363 (9411) :768-774.
[3]中华神经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4]任传成, 谢连红, 孟令平,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17) :1214-1215.
[5]Lowe GD.Fibrin D-dimer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emin Vasc Med, 2005, 5:387-398.
[6]Mazoyer E, Drouet L, Soria C, et al.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atherothrombotic disease in French patients:the RIVAGEstud-y.R Isque VAsculaire Group d’Etude.Thromb Res, 1999, 95:163-176.
[7]美国心脏学会 (AHA) , 美国卒中学会 (ASA) .2007年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Stroke, 2007, 38:1655-1711.
[8]蒋冬梅, 王曙红, 张其建, 等.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 2004, 10 (12) :1079-1081.
快捷护理路径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 男68例, 女52例, 年龄44~86岁, 平均年龄 (62.5±6.8) 岁;其中脑出血40例, 脑梗死80例;起病到送入急诊科的时间均在4.5 h以内;GCS分值[2]在3~12分, 平均 (7.25±2.31) 分。120例患者均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第四次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3], 并通过MIR或 (和) CT检查证实。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 (未采取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仅采取常规护理流程期间) 急诊科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分值、疾病类型、起病至到院时间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流程, 即接诊-挂号-立即分诊-评估病情 (生命体征、意识、呼吸道情况、瞳孔、言语、颅内高压、肢体活动等) -急救方法 (吸痰、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供氧、用药治疗等) -缴费-检查-等待检查结果-与收住科室联系-入院手续-入院。②研究组:研究组患者给予快捷护理流程急救, 即从接诊前接收到“120”信息开始, 至急诊抢救完成时间为止, 通过快捷的流程减少诊断所需时间、判断治疗措施及各方面合作重叠式的抢救过程。接诊前, 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平车、备置抢救药物及器械、监护、通知相关科室等准备, 当患者到院后马上开启绿色生命通道, 根据快捷急救护理的相关流程, 在60 min内完成急诊救治、评估病情、相关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等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5 min内立即完成急救措施及评估病情, 即生命体征、意识、呼吸道、瞳孔、言语、颅内高压、肢体活动等, 同时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供氧、吸痰、遵医嘱用药治疗等。医师在诊查时, 护理人员应快速送检患者血标本及完成急救措施, 做好护送检查所需的准备, 医护人员备好急救药物、器械及各类记录单护送患者完成检查, 以备在病情变化时立即进行抢救。20 min内做好各类医技检查, 包括心电图、CT、MIR、血液化验、并与专科医师联系进行会议, 按照检查结果做出相应诊断, 选择最有效治疗措施。有手术指征的急性脑出血或具有溶栓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30 min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即留尿管、备皮、术前给药、插胃管、抽血、皮试等, 通过手术室及介入室相关人员, 与其一起护送患者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3 观察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从接诊到明确诊断的时间、采取专科治疗的时间、致残率及致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通过χ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从接诊到明确诊断的时间、采取专科治疗的时间对比
研究组从接诊到明确诊断、采取专科治疗所用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
2.2 两组致残率及致死率对比
研究组的致残率、致死率分别为15.00%、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13.79%, 两组相比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150/10万, 致死率为120/10万,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质量[4]。目前, 脑卒中已成为人类致死性三大疾病之一, 而存活者中约有70%的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障碍表现[5]。因此, 快速对脑卒中进行诊断与治疗, 缩短干预时间, 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 脑梗死最佳的治疗时间在起病后的6 h以内, 并以发病3~6 h的溶栓治疗效果最佳, 出血后5~7 h为最佳的血肿清除时间。本文研究患者发病至入院均在4.5 h内, 在“120”接诊时应用了快捷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 在60 min内送至专科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减少了从接诊到明确诊断、从确诊到采取专科治疗所用的时间, 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大大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死率。
影响急诊科抢救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信息未及时传递, 导致各环节衔接出现问题;②急救流程不够快速、合理。所以, 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可有明显减少各环节的抢救时间, 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总之, 急诊科是院前与院内急救的重要桥梁, 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患者预后意义重大。从接诊前到完成诊治, 在短时间内要采取急诊救治、明显诊断、确定治疗措施及护送等工作, 所以, 建立快捷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快捷急救护理流程可以使护理人员根据预定的时间, 有序规范的完成护理工作安排, 从而有效提升救治效率, 为患者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 (未采取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仅采取常规护理流程期间) 急诊科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从接诊到明确诊断的时间、采取专科治疗的时间、致残率及致死率。结果 研究组从接诊到明确诊断、采取专科治疗所用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的致残率、致死率分别为15.00%、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48%、13.79%, P<0.05。结论 快捷急救护理流程可以有效提升救治效率, 为患者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雪莉.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5) :132.
[2]黄丽燕.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12, 34 (7) :45-46.
[3]黄绘颗.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效果的观察[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2) :128-129.
[4]何祥芳.218例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2 (8) :22-24.
快捷护理路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