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昆虫的世界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昆虫的世界范文(精选6篇)

昆虫的世界 第1篇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法布尔《昆虫记》的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体会到他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若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二、教学设计意图

《昆虫记》浸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蕴含科学求真的精神,即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那么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了一个智慧之果。本次阅读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感受法布尔精神,养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基于这样的考虑,阅读指导的目标设定为:

1引领学生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2结合《昆虫记》选文,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3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法阅读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4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首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猜谜,内容如下:

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蜗牛)

白天草里钻,晚上天空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

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螳螂)

乡村小提琴家。(蟋蟀)

自由的歌者。(蝉)

自然界的清道夫。(圣甲虫)

学生一一猜出,教师引导:“同学们可真聪明!谜底都被大家一一揭晓了!刚刚我们所猜的蜗牛、萤火虫、螳螂、蟋蟀、蝉、圣甲虫,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答:“昆虫。”

教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有关昆虫的图片,并揭题:“有一部书为我们展示了可爱的昆虫们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学生齐答:“《昆虫记》。”

教师简介《昆虫记》。学生齐读:“《昆虫记》全书共10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虽然全文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它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经典,茅盾说:‘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中。然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封面,读目录,初步了解《昆虫记》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科学诗人’,到他的‘荒石园’里,感受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教师提问:“一本新书在手,你们按什么样的顺序读它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继续引导:“很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三重境界,老师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同时,出示如下内容:

第一重:翻书,看封面,看作者,看故事简介,看序言,看目录等,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重:读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口气将书读完,对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缺少思考。

第三重:品书,边读边思,边读边注,读出思想,读出感受,品味语言的魅力、表达的精彩。

教师采用实物投影,相机介绍《昆虫记》的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等,并提出:“我们先来完成第一重境界。请同学们看看封面,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答:“封面上有昆虫。”教师回应:“是啊,封面的配图就是书中的插图,这与文章相互呼应,更能引起咱们的读书兴趣呢!”

学生又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由曹文轩大力推荐。”教师回应:“你们还关注了作者。没错,正因为有了作者的辛勤笔耕,才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瞧,底下已经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了。前面我们说读书要有顺序,读了封面,我们就接着读目录吧。”

教师用课件出示目录:“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目录,这里介绍了这么多昆虫的故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昆虫,想知道这种昆虫的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回应:“看,一个数字代表一个故事,书中一共有22个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看了目录,我们产生了好多问题,别急,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片段,慢慢地欣赏吧。”

设计意图:出示法布尔《昆虫记》的目录,在读目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由此再引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的兴趣。

(三)读片段,作比较,感受写作手法

【片段1】螳螂蝈蝈

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万方,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地祷告的姿势。如果单从外表上看,它并不让人害怕,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看,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美丽优雅的身材。

———螳螂

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绿色蝈蝈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一:描写生动。(1)作者的笔下螳螂和蝈蝈有什么特点?(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螳螂的解释(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黄色,头呈三角形,活动灵便,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腿呈镰刀状),说说同样是对螳螂的介绍,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

【片段2】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过渡:“在《昆虫记》中,像这样对昆虫的外形、叫声进行生动描写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细心体会,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几个昆虫的生活场景,用心感受昆虫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厮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对方攻击。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厮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猫之间奇怪的争斗,因为猫在争斗过程中也存在休战状态。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二:科学求真。(1)这里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情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昆虫打斗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打斗场景,这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3)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写决斗的动词特别精彩,请圈出来。老师将这里的动词改一改(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跳起,向对方冲过去。它们各自伸出长腿钩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咬),分别读一读,你看效果怎样?(4)老师认为这里的决斗描写还是有点残忍,特别是对失败的一方,“头颅被撕开,成为别人口中的美食”,描述太过于血腥,也很暴力,老师认为应该改一改,同类相食就最好别写出,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出示《荒石园》中的话:“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始终坚持真实所特有的一丝不苟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力及其科学求真的严谨态度。

【片段3】迷宫蛛

有许多蜘蛛产卵以后就永远离开自己的巢了。可是迷宫蛛和蟹蛛一样,会一直紧紧地守着巢。不过和蟹蛛不同的是,它不会像蟹蛛那样绝食,以致日益消瘦下去,它会照常捕蝗虫吃。它用一团纷乱错杂的丝。筑起了一个捕虫箱,继续补充营养。

当它不捕食时,那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侧耳倾听四面八方的动静。如果我用一根稻草在巢的某一处拨一下,它就会立即冲出来查看个究竟。就是用这种警惕的办法,它尽心尽责地保护着自己的未成年的孩子们。

迷宫蛛产了卵后胃口还那么好,表示它还要继续工作。因为昆虫不像人类,有时候吃东西仅仅是因为嘴馋。它们吃东西就是为了工作。

可是产完卵后,它这一生中最伟大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它还要做什么工作呢?经过我细细地探究后,我才发现它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大约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工夫,它继续在巢的墙上添着丝。这墙最初是透明的,现在却变得又厚又不透明了。这就是它之所以还要大吃特吃的原因:为了充实它的丝腺来为它的巢造一垛厚墙。

大约在九月中旬,小蜘蛛们从巢里出来了。但是它们并不离开巢,它们要在这温软舒适的巢里过冬。母蜘蛛继续看护着它们,继续纺着丝线。不过岁月无情,它一天比一天迟钝了。它的食量也渐渐地小起来。有时候我特意放几条蝗虫到它的陷阱里去喂它,它也显得无动于衷,一口也不想吃。虽然这样,它还能维持四五个星期的生命,在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它继续一步不离地守着这巢,每次一听到巢里新生的小蛛在活泼地爬来爬去,它便感到无限的满足和快慰。最后,到十月底的时候,它用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精疲力尽地死去。它已尽了一个最慈爱的母亲所应尽的责任,它无愧于它的孩子,无愧于这个世界。至于以后的事,它便托付给造物主了。到了来年的春天,小蜘蛛们从它们舒适的屋里走出来,然后像蟹蛛那样,靠着它们的飞行工具———游丝,飘散到各地去了。它们的母亲在天之灵,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各自成家立业了,也该欣慰了。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三:崇敬生命。(1)请同学们默读《迷宫蛛》。人们常常以为,只有人世间才有爱,读完这个片段,你还这样认为吗?(2)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自己先试读,用动情的声音将这感人的一幕演绎出来。(3) 从这对迷宫蛛悲壮的母爱抒写中,你读出了法布尔对待昆虫怎样的心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昆虫记》片段的阅读,感受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教师小结:“以上仅仅是几个例子而已,《昆虫记》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期待同学们去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昆虫,在它们的世界里,有许多也具有人类一样伟大的品性,它们或勤劳或聪明或宽容,法布尔以一颗通灵的心,为我开启了一扇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大门。”

(四)走进书本,指导读书方法

教师过渡:“和老师一起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昆虫记》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这整本书了,但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还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

教师推荐第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根据前面所说的读书的第二重与第三重境界要点,给大家推荐的第一种读书方法是‘做昆虫名片’。请大家读完一种昆虫就为它做一张小小的名片。名片的样式(如表1)老师已经设计好了,等大家读完书后,我们再进行‘最佳昆虫名片’评比。”

教师推荐第二种读书方法:“老师推荐的第二种方法是前后联系,边读边想边画。这本书里,有的昆虫提到不止一次,这就需要你前后联系着看,才能理解描写的内容,才能区别各种昆虫的不同。”

教师拓展引导:“如果你在课外阅读中还有其他好方法,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去阅读。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阅读课外读物的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更没有系统的方法,因此,阅读课归根到底还是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五)感知作者,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从小就喜爱昆虫,并为此不断努力学习,投入毕生精力去研究,最终成为了著名昆虫学家。请同学们读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吧。”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的一段话:

正是那些带着昆虫图案的书本激发了我学习的巨大兴趣,也正是它们,我才真正开始了启蒙教育。我在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父母对我的进步感到吃惊万分,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在因贫困而退学的日子里,昆虫成了凄惨晦暗日子里的一道阳光,照亮并温暖了我悲伤的心。我的经历正好说明不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重要的。希望我这么说了以后,你多少可以明白点什么。

教师提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你对这本《昆虫记》一定充满了好奇,那么就请大家课外走进《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美美地去享受读书的乐趣吧。好书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挚友、明灯。老师希望大家多读好书,并能争取达到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六)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学习《昆虫记》的写法,写写你所喜欢的一种昆虫。

设计意图:“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把阅读与实践、写作结合起来,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反思

这堂阅读指导课,完全是在学生没有阅读《昆虫记》这本书的情况下上的。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浏览、跳读等读书方法,初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运用看封面、读目录、阅简介、赏片段、感知作者等阅读方法,了解如何读一本书,从而激发学生对《昆虫记》整本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期待。以下是笔者上这一课的一些体会:

一是在新课的导入上,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并结合昆虫图片用最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是通过看封面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简单的印象。

三是读目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是阅简介使学生对作品主要内容、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初步印象,对整本书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

五是在典型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自己对法布尔人文精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自然,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发情感、交流感悟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学生的情感触动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至关重要。

昆虫的世界 第2篇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

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有趣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一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童年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高尔基悲惨、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昆虫世界的“荷马” 第3篇

1823年,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偏僻的村庄。家境虽然贫寒,但大自然却给了法布尔无限的乐趣。

贫困的家庭不可能给法布尔提供很好的教育,他勉强读完了中学,就中断了学业,自谋生计。法布尔卖过汽水,在铁路工地当过小工,为生活成天奔波忙碌。但生活的困境没有让他放弃学习,而是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16岁,法布尔考入阿维尼翁师范学校,他又获得了学习的机会。19岁,他从师范学校毕业,从此再没有进入任何学校学习。他的成就大都得力于自学。法布尔的道路是一条艰苦的自学成才的道路。

师范学校毕业后,法布尔到一所小学当老师。他一方面悉心研究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而有趣;同时,他还坚持自学。15个月后,他通过了数学学士的学位考试(相当于大学毕业)。1848年,他又同时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两个硕士学位。由于出色的教育成就,法布尔被安排到科西嘉岛上的一所中学任教,三年后又到阿維尼翁公立学校工作,直到1871年离开教职。

1854年,他偶然得到当时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莱昂,迪富尔的一本著作,在书中,迪富尔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砂蜂与吉丁虫的故事,砂蜂捕获了吉丁虫,吉丁虫在砂蜂巢里经久不腐烂,迪富尔经过观察,认为是由于砂蜂给吉丁虫注射了一种毒汁,起到了防腐的作用。这引起了法布尔的好奇和兴趣。他到野外找到砂蜂的巢穴,耐心地观察,结果令他十分惊讶——他看到的吉丁虫没有死,而是活的,只是麻痹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法布尔一连几个月观察砂蜂,有时在砂蜂巢穴旁边一看就几个小时,终于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原来,砂蜂是破坏了吉丁虫的运动神经中心。使吉丁虫瘫痪了,然后再慢慢地吃掉。第二年,法布尔的论文《砂蜂的习性及吉丁虫不腐败的原因》在自然科学杂志发表,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也就是这一年,他确定了昆虫学的研究方向,并终生为此而努力。

蜣螂(屎壳郎)很早就被人注意,古埃及人看到蜣螂推着圆球,想象这个圆球是地球的象征,蜣螂的动作是受到天空星球运转的启发。于是蜣螂被称为“神圣甲虫”,几千年里,对它的习性只有传说。直到法布尔才揭开它的秘密。原来,蜣螂推的圆球是粪球,既是自己的食物,也是为后代准备食物。它把粪球表面磨得又光又硬,好像一个坛子,来防止里面粪便干掉。它在粪球里产卵,使幼虫一出生就可以吃到可口的食物。法布尔持续观察大约四十年,记录了蜣螂种种有趣的生活习性。

法布尔几十年如一日细心地观察昆虫的生活,有的昆虫往往要观察数十年,才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土蜂,他前后研究了二十年;为搞清楚地胆、斑蝥的复变态,法布尔二十五年间从未间断对它们的观察;隧蜂的“传记”经历了三十年才完成。19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法布尔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之中,他宁愿与昆虫做伴,也不愿去做皇太子的宫廷教师。1879年,他用自己写书挣的钱买下一块荒地,这是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法布尔栽种了好几百种乔木、灌木和各种花草,这里生活了许多昆虫,同时法布尔还收藏了许多昆虫标本。这里珍奇昆虫之多,令许多科学家惊叹不已。在法布尔去世后,这块拥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方被收归国有,成为科学研究的基地。

1878年,《昆虫记》第一卷出版,它是法布尔二十年研究的成果。在此后的三十年里,又出版了9卷。全书约200万字,219篇。从蜣螂开始,法布尔用引人入胜的笔触,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四百多种昆虫奇异的生活、本能和习性,打破了以往只研究昆虫形态、分类的旧局面,为昆虫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迷人的领域。

法布尔一直活到92岁,他也一直学习、工作到92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他还念念不忘《昆虫记》第十一卷。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成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法布尔87岁寿辰的时候。法国政府授予他金质勋章,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生物学界著名的林耐奖章,大文豪罗曼,罗兰为他发来了贺词,他的家乡为他建造了塑像。

世界名著《昆虫记》的读书笔记 第4篇

砂泥蜂:我又知道了一样常识了,我知道了砂泥蜂的出生。

第二册:红蚂蚁:为什么红蚂蚁不会本人照料自己的孩子 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开头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偏偏要逼别人帮他。

麻蝇:它真是阴谋诡计啊。

第三册:狼蛛:要是世界上没有狼蛛的克星那他就是昆虫之王了。

园网蛛:我终于晓得了园网蛛是怎么结网的了。

第四册:粪金虫:看来昆虫真的跟人类不独特点 语重心长,句句感人我十分厌恶屎。

第五册:蝎子:雌蝎子为什么要吃掉雄蝎子?

第六册:菜粉蝶:菜粉蝶的卵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呢?

第七册:步甲:为什么人不会有那样的本能?

掩埋虫:他们为什么要吃逝世掉的动物呢?

第八册:蝉:想不到蝉能够辅助这么多人那,真好啊。

第九册:飞蝗泥蜂:想不到飞蝗泥蜂一开端居然不会麻醉。

第十册:螳螂:螳螂和狼蛛交手会是谁赢呢?

畅游昆虫的奇妙世界 第5篇

“四亿年前,昆虫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专家推测,世界上约有200万到300万种昆虫,目前已知种类大约有100万种,约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杨再华博士边给同学们展示不同昆虫的图片,边仔细讲解有关昆虫的常识和趣事。

那么,哪些动物属于昆虫呢?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分头、胸、腹3体段,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1-3只单眼,3对口器附肢;胸部有2对翅,3对足;腹部有尾须和生殖肢或产卵器。生活中常见的蝴蝶、蚊子、蜻蜓、螳螂、蜜蜂、蚂蚁、甲壳虫、瓢虫、蝗虫等都属于昆虫,而蜘蛛则不属于昆虫……

这种有别于传统校内科学课的拓展性课程,让小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和专家面对面,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去了解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掉的美,从而提升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能力,增进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定格昆虫世界的小精彩 第6篇

大自然神奇而美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感人的故事。春暖花开,又到了一年中拍昆虫的大好时机。拍摄昆虫是走进自然的绝佳途径。在镜头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与动人,是昆虫摄影带给每一位微距爱好者的最大收获与满足。本期,将同大家分享微距昆虫摄影的方法和技巧。

拍昆虫的最佳时机

A.清晨的水源附近

拍摄昆虫需要极其细致的观察力。很多昆虫的外表都使它们很容易隐藏在环境中,我们很难发现。最好在拍摄之前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在栖息地仔细寻找。

清晨的小溪、小河等水源附近,昆虫翅膀上凝结了露珠,在露水蒸发之前,它们行动缓慢,这是我们绝佳的拍摄机会。所以只要找到它们,就可以从容地进行构图和拍摄。此外,盛夏的雨后,昆虫的翅膀沾有雨水,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也是很好的拍摄时机。

B.寻找交配和觅食的昆虫

春天是昆虫交配繁衍的季节,昆虫在交配时反应比较迟钝,摄影师更容易拍摄到精彩的作品。很多昆虫都喜欢访花,各种蜂类、蝶类、金龟、天牛等常常在花丛中出现。如果你不知上哪儿找昆虫,不妨多留意一下花朵。昆虫在花朵上取食的时候,警觉性也会降低,可以更容易地接近它们,大大提升拍摄的成功率。(图2)

C.捕捉昆虫的互动瞬间

昆虫与人类一样会相互沟通和交流,抓住它们表现出的与人类特性相似的瞬间,会让昆虫显得更有灵性。不要只满足于拍到一两张清晰的照片。细心观察,耐心守候,从不同的角度多拍几张,等到精彩瞬间的几率就会大增。(图3)

昆虫摄影的构图技巧

想要在画面中呈现昆虫的特性,只有经过精心的构图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你可以从最基本的三分法则入手,把昆虫的头部安排在画面的三分点附近,也可以尝试使用下面介绍的构图方法,捕捉精彩瞬间。

A.熟练把握焦平面构图

初期拍摄昆虫时,尽量选用标准的焦平面原则来构图。焦平面的选择应该尽量与昆虫身体的轴向保持一致。如果拍蝗虫一类的长型昆虫,选择的焦平面一般与身体平行;对于展开翅膀的昆虫,如蝴蝶,应该使展翅的平面与焦平面平行,也就是尽量用昆虫身体的最大面积与镜头平面保持水平。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合焦和控制景深,熟练以后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构图,突出不同昆虫的特点,拍出更具视觉冲击效果的照片。(图4)

B.对角线构图增强画面的活力

斜线构图是避免画面呆板的重要手段,这种构图方式是把昆虫安排在对角线上,通过空间的变化,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活力和动感。(图5)

C强化最具个性的鲜明特征

很多人拍摄昆虫都喜欢拍摄一张“全身”照,其实,这样的画面很难表现出新意。拍摄昆虫最重要的是抓住它最鲜明的外形特征,并以特写画面加以突出、放大,这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图6)

手动对焦拍摄昆虫的技巧

微距拍昆虫最大的挑战在于精准的对焦,虽然数码单反相机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对焦功能,即使在弱光环境中拍摄,也可以启用自动对焦辅助灯完成对焦,但是在微距摄影中,可以清晰对焦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要昆虫稍微移动一点位置,就很容易脱焦;即使昆虫不动,也需要保证相机不动,有时候,仅仅是一阵微风,都可以轻易毁掉一个画面,使用自动对焦往往容易导致失误。另外,使用微距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时,常常会出现“拉风箱”的情况,对焦速度很慢。如果使用反接镜头或者没有电子触点的廉价近摄接圈,镜头和机身之间的电路被隔断,也意味着无法自动对焦。因此,除非在放大比率较低的情况下,一般推荐使用手动对焦。将镜头上的对焦开关切换到M(手动对焦挡),通过转动对焦环对焦,在微距摄影时往往对焦更精确、效率更高!使用以下的技巧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手动对焦。

方法一:通过积累的经验大致确定与昆虫之间的距离后,转动镜头上的对焦环对准昆虫的眼睛手动对焦,直到取景器中眼睛显示出清晰的影像时,按下快门。

方法二:这在拍摄体型较小的昆虫时特别常用。例如拍摄金花虫,远距离拍摄它往往在画面上显示得不够大,这需要先将镜头调整到最近对焦距离,然后依靠移动身体调整机位,直到找到清晰的焦平面后按下快门。并且,这样的拍摄方式更容易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完成构图。(图7)

注意控制极浅的景深

我们已经知道,拍摄照片时使用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拍摄距离越近,画面的景深越浅,背景越模糊。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昆虫时,镜头离拍摄对象非常近、放大倍率也很高,景深会变得非常浅,能够清晰对焦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即使使用一般摄影题材中常用的小光圈f/8,在拍摄时也只能保持很少的一部分清晰。因此,为了获得适当的景深范围,微距摄影拍摄昆虫常常会使用f/10-f/14这样的小光圈拍摄。即使在这样的光圈设置下,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图8)

光线的选择和控制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在微距摄影领域,光线显得更加重要。很多微距昆虫摄影师最喜欢明亮的多云天气,这时光线很柔和,阴影也不会太生硬。清晨的露珠会使植物和昆虫看上去更娇嫩,早上和傍晚的斜阳十分利于刻画细节。不过,微距摄影非常容易损失光线,主要原因是:

1.为了避免景深过浅,微距摄影常常会使用f/10~f/14的小光圈拍摄,在单位时间的进光量很少,导致光线损失。

2.微距摄影经常会使用近摄接圈、皮腔等附件提升放大倍率,它们都是著名的“光线杀手”,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取景窗中漆黑一片。

3.微距摄影距离拍摄对象很近,特别是使用高放大倍率拍摄时,镜头几乎紧贴被摄对象,这会挡住大部分的自然光线。

光线损失对于微距摄影非常不利。为了获得正常的曝光,往往需要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以获得充足的进光量。这就容易因为抖动或快门速度不足使画面模糊,导致拍摄失败。如果提高ISO值,则可能使画面上出现明显的噪点。如果使用三脚架保持稳定,拍摄的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微距摄影中,解决光线的问题非常重要。

nlc202309032052

A.常见的补光措施

为了解决自然光损失的问题,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补光。常用的工具包括反光板、外接闪光灯、环形闪光灯以及双头闪光灯,它们都可以在拍摄时产生均匀的可控制的光线。另外,一只专业的内变焦微距镜头也可以避免镜头伸缩出现的挡光现象。拍昆虫时,最佳的补光方式是使用外接闪光灯、环形闪光灯或者双头闪光灯这类外接光源。它们可以单人独立操控,减弱曝光时的抖动或昆虫运动带来的影响,提升快门速度更好地捕捉到昆虫的动作。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大的景深。

普通的外接闪光灯是比较通用的闪光光源,价格相对低廉,不拍昆虫时,也可以用于拍人像等,是普通摄影爱好者通常选择的补光光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直接使用闪光灯拍摄,容易使昆虫身上某些部位光线过硬而失去细节,因此,有必要在闪光灯上加装柔光罩,使昆虫受光均匀。

可以尝试自己制作柔光罩。使用方形或碗型塑料盒,在里面衬垫一些锡纸反光,加在闪光灯前就可使用,虽然简陋但很实用。柔光罩的尺寸可以做得大些,在拍昆虫时,外部的光线几乎都被挡住了,较大的柔光罩里漫射出来的光能更好地模拟柔和的光线,减少阴影的产生。

B.用离机引闪营造自然光效

为了获得立体感更强的光线,拍摄昆虫还经常使用离机引闪功能。使用连接线把外接闪光灯与相机连接,这样,闪光灯可以远离相机进行闪光,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布光效果。(图11)

C.逆光表现昆虫剔透的质感

清晨和傍晚的光线非常柔和,这时拍昆虫,不会在画面上出现过于明显的阴影。很多昆虫的翅膀、身体都是半透明的,你可以尝试拿掉近摄接圈和闪光灯,采用逆光、侧逆光拍摄,很好地表现出昆虫的轮廓和半透明的质感。(图12)

拍摄昆虫的器材准备

镜头的选择

想要进入微距摄影的世界,首先应该了解“放大倍率”的概念。“放大倍率”是指拍摄的画面与实际大小之间的比值。例如,放大倍率5:1的镜头,表示拍摄的画面可以达到实际物体的5倍大小,也就是说,可以将被摄对象放大5倍拍摄。市面上常见的专业微距镜头有三种规格:50毫米(含55毫米、60毫米);100毫米(含90毫米、105毫米);180毫米(含200毫米),都能达到1:1的放大倍率。在这三种规格中,焦距越长,最近对焦距离以及工作距离就越长。

100毫米(含90、105毫米)规格的微距镜头包括佳能EF 100毫米F/2.8L IS USM(L级“新百微”,最近对焦距离0.3米)、尼康AF-S VR 105毫米F/2.8G IF-ED(最近对焦距离0.31米)以及腾龙新款防抖微距镜SP 90毫米F/2.8 Di MACRO 1:1 VC USD(最近对焦距离0.3米)等。这类镜头“进可攻、退可守”,既能够在一定的距离外拍摄而不惊扰昆虫,又能够避免焦距过长、镜头过重对手持拍摄带来的影响,是微距昆虫摄影最适合的镜头。特别是新款的腾龙90毫米微距镜头,使用了2枚XLD超低色散镜片和1枚LD低色散镜片,全面补正各种色差。同时采用圆形光圈,实现上佳的虚化效果。焦点锐利,焦外柔美,组合成美丽而具有立体感的画面表现。

提升放大比率的附件

仅仅依靠微距镜头本身,还不足以把昆虫惊艳的细节完全展现在画面上。想要进一步提升放大倍率,就需要借助一些常用的附件,如使用近摄接圈、近摄皮腔等,采用这些方式一般可以得到超过1:1的放大倍率,甚至可以达到10:1的夸张程度,这意味着可以轻易地让一粒芝麻充满整个画面,把昆虫的细节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些附件会使对焦更加困难。

提升放大倍率常用而有效的方案是加装近摄接圈。近摄接圈多由金属制成。使用时安装在机身与镜头之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近摄接圈可以分成两大类:有电子触点的和无电子触点的。使用无电子触点的近摄接圈,镜头就无法实现自动对焦,无法调整光圈。市面上有多种型号的近摄接圈出售,原厂的不多而且比较昂贵,副厂的价格相对低廉,常见的是肯高(Kenko)品牌的,一般为一套3节,长度各不相同,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放大倍率来选择。例如腾龙SP AF90毫米F/2.8 Di MACRO 1:1镜头配合肯高近摄接圈,可以达到2:1的放大倍率。

是否使用三脚架

既然难以稳定对焦拍摄,很多人认为野外拍摄昆虫需要使用三脚架增强稳定性。实际上,只有在一些开阔的环境中拍摄行动迟缓的昆虫时,三脚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野外拍摄不确定因素很多,蹲守昆虫时,它可能突然从一个角落跳出来,三脚架摆放和调整完成后,昆虫可能早已不见踪影了。

更糟糕的是,摆放三脚架时如果触动了周边的枝叶,会使昆虫受惊而逃走。因此,野外拍摄昆虫通常不使用三脚架,你可以采用一些技巧尽量稳定镜头,例如,蹲下拍摄用膝盖做支撑,或者趴在地上利用地面稳定支撑。

昆虫的世界范文

昆虫的世界范文(精选6篇)昆虫的世界 第1篇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