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巧设问
课堂导入巧设问(精选8篇)
课堂导入巧设问 第1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导入巧设问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富有趣味性的新课导入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虽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先声夺人。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形式,往往要借助有价值的问题探讨进入新课,因此深入浅出的设问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榜样导入——假设设问
上课开始,教师要从榜样人物身上挖掘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如在《描绘自强人生》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想在同学们身上做几个假设:(1)当只有14岁的你因家境贫寒而被迫辍学的时候,你承受的了吗?(2)不但自己不能上学,还得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你会心甘情愿吗?(3)家徒四壁,需要你挣更多的钱补贴家用,你幼小的肩膀能扛的起吗?(4)你能找到的只有做服务员、当保姆、给人洗脚这样的工作,你的心里能接受吗?(5)当你打工赚了钱,你愿意资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吗?”听到这些问题,学生有时回答,有时沉默,都被这些问题深深的吸引住了。我接着说:“如果这些困难中的一项压在你的身上,也许能承受,当这么多困难都压在你的身上,还能克服吗?”学生摇头。“然而,有一位瘦弱的姑娘,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叹息,始终面带微笑,描绘着自强的人生,她就是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洗脚妹’刘丽。是什么力量促使她永不言败?是什么精神激励她永不倒下?我们应怎样向她学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描绘自强人生》这一课,在新课中寻找答案。”这样,有意义的设问,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兴趣,学生变得思维活跃,从而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时政导入——启迪设问
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用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或社会热点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更有说服力,更能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对时事案例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一课时,我选用了药家鑫案例。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案情,然后提出问题:案发后药家鑫有自首情节,而且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法律为什么没有给这位只有21岁的少年才子一次生的机会呢?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我接着说:“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要想使自己健康成长,就要预防违法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呢?让我们看一下教材的分析。”
漫画导入——激趣设问
漫画融知识、艺术于一体,本身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把它放在一节课的开始,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观赏漫画讨论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新自我 新认识》的教学中,我用下面的漫画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漫画,回答问题:(1)两条狗的长相、大小、本领一样,它们在照过镜子之后,给自己的定位准确吗?(2)两条狗在自我认识方面存在哪两种错误倾向?(3)漫画启示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学生对漫画很感兴趣,讨论问题也很投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此时教师的点拨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物喻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影响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呢?让我们在新课中寻找答案。”
情境导入——交流设问
情境导入法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诸如动人的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朗诵、优美的歌曲、视频短片、短剧表演等等都是很好的情境导入的方法。比如《讲述春天的故事》这一课可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同时图片展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一曲悠扬的歌曲,自然而然的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情境,此时我提出问题:“一曲《春
天的故事》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是谁?故事首先从我国哪个城市讲起?故事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待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我接着总结提升进而导入新课。再如学习《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一课时,给学生播放视频短片《泰坦尼克号》电影中大船断开之后人们拼命求生的场景。当学生看得目瞪口呆之际,我意味深长的问学生:“此时此刻,船上的所有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假如当时你也在船上,你会怎么做?当时幸免于难的人,在将来的生活中会怎样对待生命?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便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有效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恰当的设问应当是导入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整个导入过程的成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勤于做“智者”,加强反思,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对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设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问要注意角度
问题的设置要找准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多从与学生思想认识有关的问题入手,多从涉及当前的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
二、设问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课堂设问要针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而定,或在核心处设问,或在困惑处设问,或在易错处设问。设问的目的要清晰明了。教师要在上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科学的设计提问。切忌信口开河和随意乱问,避免产生知识性、思想性错误。
三、设问要注意难易适中,注意启发性和思考性
设问过程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实际。简单的问题可以变换一个角度,适当增加难度,较难的问题可分解为一个个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相吻合的小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尽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可多用连环式等设问,使课堂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结论的探求处设问。
四、设问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学生每答对一步都为解答下一步打下了基础,每做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五、设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堂导入巧设问 第2篇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诗词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特征找准问点,选准时机,巧设问题。并从四个方面逐一论述了问题情境在诗词教学中的创设。即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能顺利达到移情,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系统性及整合性等。
【关键词】:亲身体验发展过程兴趣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言都展示了“思”与“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但综观中职诗词教学,往往会出现教师问题问了半天,下面却没有回应,学生或一头雾水或注意力根本没在教师这。原因主要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理解不了或问题本身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到底应该注意哪些才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呢?笔者认为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特征找准问点,选准时机。
一、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促成学习活动获取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中职学生对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只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是轻松、愉悦、积极的。
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中描写的人物周瑜,学生们比较熟悉。于是,我在讲下阕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吧?在你们印象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你喜欢他吗?于是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并积极回答起来。用这种方法营造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情境,紧接着我又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词中也提到了周瑜,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评价周瑜的。这样,就使课堂顺利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再如在讲杜甫《登高》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我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现在正处于**年代,人民流离失所,你浑身是病、穷苦潦倒,与家人离散,好友也相继去世,心情会如何?”学生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紧接着我又问:“如果你一心想平定战乱,为国家出力,可却已经头发花白,年老体衰,在秋风瑟瑟的一天,看着曾经富有生命力的叶子纷纷落下,你心情又会如何?”这时,有的学生已经坐不住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设置,学生很快进入思考状态,并将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二、问题的提出要能顺利达成移情
诗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内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因此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我并不急于讲解作者的情思,而是先延伸了这样一个问题: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情融在了每一个经历离别的人的血液里,凝聚在他们的笔端,在文学史上绽放着迷人的光彩,你读过这类作品吗?请大家说一说你读过的内容或经典语“离愁”的`诗词,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然后播放学生都很熟悉的张信哲的表现离愁别绪的伤感歌曲《白月光》:“白月光,照天涯的两端,在心上,却不在身旁”随着悠缓优美的旋律,学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有的同学也跟着哼起这首歌,尽情体验着离别思念之情。之后我让学生试用语言把刚才想象和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使他们明白原来这就是“离愁”,这就是作者写《雨霖铃》表达的情感。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费劲口舌用抽象的语言去讲什么是“离愁”,问题的设置就已经让学生心领神会了这种情感,有“大音无声”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注意整合性
从表面看,任何问题的创设似乎都是外在的,实际上,它是源于课文而又高于课文的。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文本,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且又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来设置问题。例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问了学生们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有过听某首歌而落泪的经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紧接着我又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那么诗人为什么在不知道她的遭遇之前便已经听出了声中之情?”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大致明白了一些,但还不确定,迫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于是开始认真阅读下文。最后经过讨论、总结,学生们明白了正是相同的境遇,诗人才听懂了琵琶曲中的无限情思,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可见,这些情境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自主收集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知识意义建构的全面检测。因此,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注意和课文内容整合,力求达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理想效果。
四、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系统性
一首诗的学习或一堂课下来,往往需要回答很多的问题才能解决教学目标。问题与问题之间不可破碎、无连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全局考虑,站在整篇文章的高度设计问题,使问题与问题之间自成系统,联系紧密。为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规律。如在教授现代诗歌《致橡树》第一部分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作者在这一部分用了几个意象?第二,作者对这些意象持什么样的态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第三,这一部分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爱情观?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层层深入,教学流程简洁、清晰、有层次感、有重点,设计独具匠心。
巧设问, 让政治课堂活起来 第3篇
为此, 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充分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和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 应从角度、难度、梯度、广度和密度等方面启迪学生思维。
一、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讲“生产决定消费”时, 笔者是这样设问的:“我们都害怕生病, 惧怕吃药, 但有两种药我们肯定都喜欢吃, 一是长生不老药, 一是后悔药。但这两种药, 我们能吃到吗?为什么?”又如在讲“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时, 笔者的设问为:“据报道, 纽约一女白领月收入8000美元, 但其每月总花销仅为15美元。你认为这种消费方式怎么样?如果我们都这样消费的话, 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么一问, 立刻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十分自然地导入了知识点。
二、难度
首先, 设置的问题要有难度。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 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 有些问题的设置需要变换角度, 适当增加难度, 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商品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 如果就简单地设问:“商品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看着课本照本宣科回答: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如果换个角度设问:“请大家判断下面哪些物品属于商品: (1) 某名山中的天然山泉水; (2) 农夫山泉矿泉水; (3) 自家养自家吃掉的鸡; (4) 市场中出售的鸡。”由于变换了角度, 这个问题的难度显然加大了。那么, 要正确作出判断, 就必须知道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 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必须是劳动产品; (2) 必须要用于交换。这样, 学生就可以对商品含义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其次, 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 学生回答不出, 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 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 难易要适中。例如在学习“我国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一知识点时, 如果这样设问:“如何理解‘一定范围’?”这就太笼统、太抽象了, 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笔者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如下几问:“ (1) 能不能说事事都有阶级斗争? (2) 能不能说阶级斗争有时有, 有时无? (3) 能不能说处处有能够回答得上来。通过三个否定性的设问, 学生明白了所谓“一定范围”是指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梯度
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 教师可如此设问:“ (1) 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 (2) 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什么作用? (3) 这是否说明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万能的、完美的? (4) 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哪些缺陷和弱点? (5) 如何解决市场的这些缺陷和弱点? (6) 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什么? (7) 通过哪些手段实现这些目标?”这几问的难度呈梯度增加, 学生每答对一问都为解答下一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 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如在复习法律专题时, 笔者引用了这样一则材料:患有精神病的父亲把年仅八岁的女儿囚禁在山上猪圈改成的窝棚里, 女儿经常受到打骂, 并且不能离开窝棚和外界接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八年。当这个名叫周金惠的女孩被解救时, 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 智力只是三四岁孩子的水平。针对这则材料, 笔者进行了如下设问:周金惠的父亲侵犯了女儿的哪些权利?假如你是周金惠的邻居, 当你知道此事后, 你会怎么做?事例中的周金惠是学生的同龄人, 极易触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 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 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也不能没有提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问有“度”, 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作用, 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英语课堂巧设问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设问;有效教学
朱熹说:“有疑则进”。由此可见,设疑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思维产生疑虑之性,困惑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设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但能巩固所学的旧的知识体系,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师生深入思维,发展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情景的互动中。设问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优化学习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一、目前在课堂设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以“满堂问”替代“满堂灌”。有些教师误解了课改精神,认为一堂好的英语课是看似热闹的双边活动,以大量的提问形式简单地呈现授课内容。第二,设问方式单一性。在课堂教学中仅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形式显得过于单一。第三, 设问层面不广泛。有的老师在提问过程中总是喜欢提问一些自己喜欢的学生,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学生。第四,所提问题存在随意性。由于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上所设计问题深度不够,有时还会出现重复提问同一问题。第五,缺乏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有的老师没有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有一定程度的挫伤。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效设问应遵循的原则
1.设问应从学生兴趣出发
教师在设问中如能发掘出教材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所以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内容,巧妙艺术的构思提问,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点在导入新课时尤为重要。现用的初中阶段牛津英语教材,多是以贴近中学生生活内容为话题来编写的,因此在新课导入中我们可以直接以本单元话题为切入口。以9AUnit1为例,这一单元围绕Star Signs(星座)展开,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之一,教师可从列举animals开始,随即话题一转:“Do you know that some of the star signs are represented by these animals? ”引申到他们所代表的星座,从而开始新课的讲授,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过渡的不着痕迹。
2.设问应着眼于教材的重难点
射箭要瞄准靶心,提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提问目标对准重点和难点,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牛津英语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被划分成十个不同的课时,每一个课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把目标锁定在本堂课所侧重的教学重点上。比如在上导入课时,教师应注意本单元相关背景知识的拓展,可多设计一些相关话题的对话。而阅读课容量较大,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阅读材料设计多元化的提问方式。以8A第二单元School life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出表格(1-1)来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表格内容将两所学校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快速、直观地了解了英美国家中学的异同点。教师甚至还可以再附上一张中国普通中校的表格(1-2),让学生来填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中的重难点也往往是学生易错的地方,因此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易错点上设计提问,这样的提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比如我们在教学such和so这两个词的用法时,老师会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such后面我们通常加名词短语,eg. such a tall building;而在so这个词后面我们应该加形容词或副词,eg. so tall, so fast。在操练部分习题后我们再呈现“如此多的鲜花”这个短语:so many flowers,学生会存在疑惑:“为什么so 加的是名词短语了?”这时教师再提示学生注意,如碰到many, much, few和little这些数量概念时,用so 加名词短语。像这种设计圈套,故布疑云,针对学生易错点上提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3.设问内容与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笔者所教授的对象是普通中学12至14岁左右的中学生,因此课堂设问应从这些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根据课文内容,注意所提问题的多样性及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在新授阅读课(Reading I)时,由于文章篇目较长,这时我们可以在通篇简单阅读后,多采用判断式提问。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使所提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在上阅读分析课(Reading II)时,则可多采用描述性和扩散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来理解全文。学生通过what, when, where and how等这一系列特殊问句,可以进一步了解全文详细信息,并学习课文中重要语言点和语法要点。在复习课(Checkout)中我们还可设计复述话题(Retell)和讨论话题(Discussion)等扩散性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开火车方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或全班集体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则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以点名方式来回答;另外也可把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小组,让学生以Pair work或Group work的形式合作,共同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
4.设问应有启发性
对所授知识,有的学生满足于“知其然”,而不求“知其所以然”,他们一味地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善于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结论。对于这类学生设计问题的重点应放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上。在语法课上,我们就可以采用先呈现例句,让学生通过观察例句来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结构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容易记得久远。
另外,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一般情况下,新的知识总是从旧的知识中发展而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善于启发学生以旧带新,提问可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的变化处以及知识的对比处。在教现在完成时时,学生经常会对have been to, have gone to 和have been in 这几个概念产生混淆,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例句的方式来提问,帮学生理清概念:
(1)I have been to Beijing. 曾去过(表示人已回来)
(2)He has gone to Beijing. 去了(表示人还未回)
(3)I have been in Beijing for three years. 去了并待在……(可以与表示一段时间的时间状语连用)
通过例子,对三个词组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对比,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减少错误。
5.设问还应注意层次性和连续性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具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问,并且选择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对基础性知识进行提问时,多设计些True or False类型的问题,并且可以挑选一些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来回答;面对知识难点的提问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先是提问具体内容,还可以进行讨论(Discussion)并用全班呈现(Presentation)等方式,类似提问要针对班上英语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应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根据牛津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出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的问题。如在教9AUnit6时,整个单元的话题是Detective Stories,在每个课时的设计上,教师都可以把Reading部分的谋杀案作为背景,来引出当天的新授课,使得整个单元的教学连贯一致。
6.课堂设问还应注意适时反馈
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对所提问题要做预先估计。对于学生完全回答正确的,应给与充分肯定;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可以微笑点头示意,并允许其他同学再做补充;对于学生给出的错误答案,教师要及时解释、释疑,并给出正确答案。我们应注意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鼓励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劳动。
综上所述,课堂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精彩的妙语提问,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知识,甚至还可以把课堂一直延伸到课后。因此,把握好课堂设问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设问的效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有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策略与原则》刘金虎 著《 富阳教育》2004年第10期
[3]《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钱孝珍,2011
[4]《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胡宜芳,2011
[5]《课堂提问设计艺术初探》郭欣林,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电工基础课堂导入巧设计 第5篇
课堂教学导入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知识面的覆盖率的大小、艺术创造性的高低及个人素养的优劣;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对《电工基础》的教学,本人总结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联想,自然地导入新课。例如,照明电路为什么忽明忽暗?电力系统中的雷击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而短路跳闸时电力系统中又会产生哪些异常现象?电费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演示实验引入法
演示实验是展示电工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谈为神奇,为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条件。例如:“自感现象”一节,教师先安排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往往由实验现象产生一系列的疑惑,至此,教师适时引入课题:为什么电路中开关动作的一瞬间灯泡会亮?而动作后灯泡又会自动熄灭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主动地融入到你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
3、设问引疑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在教学之始,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具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串联谐振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大家都用过收音机吧?普通收音机如何调台?调台时到底调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收音机杂音较大,而有的却很小呢?短短的几个似懂非懂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倾刻活跃起来,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本节课就可沿着这几个问题逐渐展开。
4、类比引入法
有些概念、原理比较接近,学生容易混淆,在讲新课概念时,应以类似的旧概念作类比引入,有助于认清概念的区别。例如讲磁路的基本概念时,以电路基本概念的复习为引入,从而引入磁路内容的讲解,比较自然流畅。又如讲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可先复习变压器的知识:由铁心(磁路部分)和线圈(电路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并将其一一列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入:今天我们所要探究的内容与上述变压器极为相似。这样的引入顺理成章,既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5、以旧拓新法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例如讲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列出一简单直流电路,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题。然后教师将电路结构稍加改变(变为复杂直流电路),再要求他们分析,此时学生肯定都试图分清各电阻之间的关系,这时的同学们正处在一种“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都想跃跃欲试,但也都欲言而不能。教师上场:下面要学习的知识就可解答这一问题,由此引入新课具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感觉。
6、悬念激趣法
在电工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时,我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他们还不断向我提出问题。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悬浮列车的安全性是如何得到科学保障的。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了。
7、开门见山法
有些内容的课前导入,用前述几种方法就显得生硬而别扭,这时就可以开门见山地讲述新课。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某些章节的开头往往用这种方法,如非正弦周期电路这一章,就可以这样开头:“前几章所讨论的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都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但是,在电子技术中还经常遇到不按正弦规律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或电压,今天要开始学习的这一章就是有关不按正弦规律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或电压的产生、分析等内容,通过学习要学会计算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引入电路后的分析计算。由此简要说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之后,引入新课。
掌握主控权巧设问题 第6篇
教学过程中你可以自问自答,但是你要有教学现场感。比如“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是不是取得下列共识”,“XXX同学的回答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那么我们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也可以把你的构思讲出来。比如说你想在这里插个小小的活动,内容是怎么样的,然后想起到怎么样的效果,你预想下学生的反应会不会很激烈,为什么激烈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描述,因为整个东西代表了你设计的过程,是你的思路。如果你的思路很清晰并且正确,就会取得评委的欣赏。
在试讲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主控权,事先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当中包括学生的反映、学生的回答,以及一些意外事件,然后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走进我设下的“圈套”,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掌握主控权的方法:
方法一:对学生微笑、放电。我们必须时不时接触大范围学生的眼神,当目光相接的时候,我们要给以肯定、自信、带有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怕”的同时“尊重”老师,“听”的同时“看”老师,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正在关注自己,从而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方法二:巧设问题。问题设计除了要考虑本课知识点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假如你应聘的是某市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而你提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一来显得你没有水平,二来一些顽皮的学生偏不说你想要的答案。再假如你应聘的是某特困县的特岗老师,而你提问关于高档轿车的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全班无声,没有讨论的情况。因此,你设计的问题在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最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让学生有话可说。
方法三:设计互动环节。互动除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外,还有很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表演、案例展示等,形式的选择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及授课对象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互动环节设计的前提是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防止“形式互动”。一个有效的互动比十个无效的互动都有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第7篇
设置悬念、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把设疑、猜想等融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外,通过解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恰当的提示、引导、点拨,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做折纸游戏。一张纸的厚度假设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这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们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的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数学课代表和体育委员都参加了一次趣味运动会,比赛内容是:提水比赛,即从指定地点到河边装水,再提水到另一地点,快者胜,结果跑得快的体育委员却输给了数学课代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就被同学们轻而易举掌握了。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要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解题难度。教学中选择常见易出错的习题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就要上得生动有趣。试想,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的是糊里糊涂,学生听的也模模糊糊,能说得上有教学效果吗?如果是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激励的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3数学课堂教学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和蔼可亲的态度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讲课风格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这些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立刻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做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如“关于圆周率“л”的各种记忆法,引发了学生极大乐趣。可见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巧设问题情境激活数学课堂 第8篇
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比赛活动进行创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道出了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 从教学过程看, 教师通过创设比赛活动,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爱学、乐学, 让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如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刚一开始, 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比赛拍球好吗?”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 于是大家提议“选代表”。每组派4人 (这里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概念) , 并当场统计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不一会儿, 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 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 吴老师也自告奋勇参加比赛, 并把她的拍球数记入了乙组之中, 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 孩子们很不服气, 喊道:“这不公平!” (甲组4人, 乙组5人) 那么, 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 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 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 吴老师不仅把这一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游戏, 以情导知, 以知促情, 而且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操作进行创设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 能使学生的手脑有机结合, 令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例如:教学《克的认识》一课, 在学生用天平测出各种较轻物体的质量后, 我们又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质量 (210克) 。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右盘, 天平却仍不平衡, 于是学生个个抓耳挠腮 (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 。“砝码不够, 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质量的图钉当砝码, 有的小组利用称出质量的桃子当砝码, 有的用二分币, 有的用橡皮、黄豆通过计算, 各组同学很快测出了这袋牛奶的质量。
三、通过暗藏陷阱的计算进行创设
课堂导入巧设问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