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可行性路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可行性路范文(精选4篇)

可行性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4年5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纳入研究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干扰因素, 签署治疗同意书。20例患者中男性14例, 女性6例, 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 (36.7±3.1) 岁, 受伤原因为交通伤、意外伤、坠落伤等, 均为闭合性骨折, 左侧受伤患者11例, 右侧受伤患者9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22 h~7 d, 平均 (1.7±0.4) d, 合并肘关节脱位者6例。20例患者根据O’Driscoll分型标准:Ⅱ型14例, Ⅲ型6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方法治疗, 手术在麻醉下完成。第一步, 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手术, 患者骨折的患肢放在侧台上, 上臂绑扎止血带, 取患者的肘前内侧入路, 在肘部横纹想极端的2 cm处, 向下以弧形行6 cm手术切口, 此时需要对患者前臂内侧的神经、静脉等注意保护。第二步, 纵向将患者的肱二头肌腱膜切开, 将患者前壁伸屈旋转前肌群复合体显露出来, 并使得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间隙发生钝性分离, 将肱肌显露出来, 并将其切口, 此时可见患者骨折的冠突骨折处。第三步, 使用拉钩, 将患者的旋前圆肌肱头、肱肌, 向外侧进行牵拉, 将患者骨折的尺骨冠状突清晰的显现出来, 使用布巾钳夹住骨折块, 进行复位处理, 根据患者骨折块的大小, 粉碎程度, 选择合适型号的克氏针, 对骨折块进行固定。克氏针的直径在1.0~2.0 mm。第四步, 克氏针的打入方式, 自前向后, 直到穿出尺骨后侧皮质, 尖端需要高出冠突大约2 mm。第五步, 使用克氏针平行的钻入两端, 制造出2个骨隧道, 使用钢丝, 将克氏针套住, 并以8字式张力带进行固定, 将克氏针、钢丝的尾部剪短, 将其埋入患者轴后则皮下, 在患者骨折处愈合后, 可以取出。第六步, 完成手术之后, 对患者的肘关节内外侧, 进行常规的应力试验, 对患者肘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测试检查, 如果患者的肘关节侧方不稳定, 还需要对损伤的内侧或者是外侧的副韧带进行修复治疗。第七步, 不对肱二头肌的腱膜进行缝合, 只进行皮肤缝合。

将患者的患肢抬高, 并在早期实施冰敷, 可以根据患者的肿胀情况, 使用20%的甘露醇 (生产批号:H32025228) 进行治疗, 时间为3 d。术后患者的前壁可用石膏进行固定, 在医生或者是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患者康复情况, 治疗效果评定以HSS评分为主, 判断患者肘关节恢复情况。HSS评分内容:疼痛50分、活动30分、整体使用情况12分、持久性8分, 百分制情况下以得分越高恢复情况越好, 以<60分为最差、60~69分为较差、7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 以优秀+良好+一般为优良率[3]。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数 (n)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成功率100%, 电话随访6个月期间, 骨折均顺利愈合, 无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肘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 恢复情况良好。术后6个月肘关节平均屈伸幅度115°左右, 旋转幅度135°, HSS评分优良率95% (19例) , 其中优秀13例 (65%) 、良好5例 (20%) 、一般1例 (5%) 。

3 讨论

尺骨冠状突是人体肱尺关节的重要组成, 是人体肘关节的重要结构。从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尺骨冠状突骨折仅占全身骨折的0.22%, 而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更为少见, 其中部分与肘关节脱位并发[4]。作为组成肱尺关节的重要部分, 尺骨冠状突对肘关节向后应力有静力性限制, 是关系到肘关节稳定性的关键结构, 在肘关节铰链连接和旋转活动中发挥着稳定作用, 无论是伸直位还是屈曲位, 尺骨冠状突维系稳定的价值均不可忽视。在活动中, 尺骨冠状突向内侧延伸以增加近端宽度与肱骨滑车相适应, 其与挠骨远端所形成的前内侧关节面因缺乏近端干骺部的支撑, 受外力挤压时发生骨折几率较高[5]。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临床较为少见, 多数患者均伴有肘关节脱位现象, 临床以往多以侧位X线片为依据做Regan-Morrey分型, 但是由于对矢状面骨折描述较差, 限制了其应用。O'Driscoll分型标准依托于三维重建CT优势, 可更加全面细致的完成患者临床分型, 目前主要以Ⅰ、Ⅱ、Ⅲ型为主, 每一型又可分为多种亚型[6]。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20例患者主要以Ⅱ型 (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 与Ⅲ型 (冠状突基底部骨折) 为主, 前者以ⅡA型、ⅡB型、ⅡC型三种亚型为主, 后者以ⅢA型亚型为主。Ⅱ型与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是威胁肘关节稳定的主要因素, 受伤时患者患肢受应力影响肘关节向后内侧内翻导致骨折, 并可能造成副韧带撕裂损伤或远端挠骨骨折。

临床中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以外侧、后侧和内侧入路为主, 内侧入路是经典术式, 对于此骨折应用情况较好。但是在实际手术入路中, 会根据患者实际的骨折情况,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手术入路方法的选择, 在保证骨折处完全显露, 不会对患者的前壁神经等造成损伤, 还需要保证在治疗的过程中, 无并发症的产生。传统内侧入路以肱骨内上踝为中心做纵形切口, 在保护尺神经的同时可自尺侧腕屈肌间隙进入, 暴露手术视野, 或者从内上踝起点完全剥离前臂屈曲-旋前肌群连同部分骨质向远端翻开进入, 这两种手术手术切口均较大 (6~10 cm) , 对患者创伤严重且伴有较大的损伤尺神经风险[7]。因此本次手术入路治疗中, 选择了肘前内侧入路, 自肘横纹近端向下做纵弧形切口, 不仅手术切口小, 容易辨认进入间隙, 且不需要游离尺神经, 降低了对正中神经、贵要静脉、肱动静脉损伤的风险, 手术安全性较高, 操作也较为方便。手术操作过程中克氏针的打入尽量保持平行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肱肌和肘关节之间的正反作用张力, 如此操作有利于将表面张力分散于韧带纵轴上, 使关节屈功能得以更好恢复。不过考虑到钢丝韧性较强, 克氏针横向位移可能性小, 所以克氏针不保持绝对平行也可, 但是需注意操作中谨慎仔细, 以做好内固定。

肘前内侧入路手术, 不对患者的肱二头肌腱膜进行缝合, 只对皮肤切口进行全面缝合, 可以促进患者骨折处的恢复, 减少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在治疗中还会根据患者的需求, 使用石膏固定治疗, 根据患者的肿胀程度, 进行脱水治疗。肘前内侧入路手术在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中的应用, 注重患者的康复锻炼, 以及避免并发症产生, 在患者手术之后的恢复中,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关学者[8]临床通过采用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结果表明, 4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 患者的HSS评分结果治疗优良率达到97.50%。而本文研究中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 采用肘前内侧入路手术, 治疗优良率达到95%, 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产生。该研究结果表明, 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成功率100%, 电话随访6个月期间, 骨折均顺利愈合, 无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肘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 恢复情况良好。术后6个月肘关节平均屈伸幅度115°左右, 旋转幅度135°, HSS评分优良率95%。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但是由于本研究所选病例较少, 同时缺乏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 还存在诸多不足, 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行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效果好, 可行性强, 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好, 安全可靠, 值得大力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行肘前内侧入路手术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4年5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骨折患者实施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 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 对治疗效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并进行HSS评分。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成功率100%, 无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肘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 HSS评分优良率95%, 肘关节平均屈伸幅度115°左右, 旋转幅度135°, 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在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中, 采用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较好, 无严重并发症产生, 在临床治疗中, 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效果,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林垂聪, 周光伟, 陈鑫, 等.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2, 27 (7) :646-647.

[2]朱贤久, 朱仪, 杜中兴, 等.肘前“S”形切口切开复位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13例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 :121.

[3]Doornberg JN, Ring DC.Fracture of the anteromedial facet of thecoronoid proces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6, 88 (10) :2216-2224.

[4]张德波.尺骨茎突骨折分型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4) :166-167.

[5]任翔, 谢芳, 汪丙昂.经肘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5) :484-485.

[6]吕守正, 郭强, 马信龙.肘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J].山东医药, 2014 (19) :65-66.

[7]张会良, 蔡亮, 胡栢均.改良肘关节内侧入路治疗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2例报道[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7) :137-138.

西舍路乡种植花魔芋可行性研究 第2篇

西舍路乡党政办秘书、朵苴新农村指导员

李兴富

(2008年6月21日)

魔芋又叫蒟蒻,是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生块茎植物。原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我国和非洲也是其原产地之一。我国栽培魔芋的历史悠久,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报刊、新闻媒体陆续报道了魔芋的用途、经济价值及发展前景,加深了人们对魔芋的认识,全国各地出现了空前的魔芋热,魔芋是当前种植业中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魔芋产业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抓住机遇,发展魔芋生产,对调整我乡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培育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步伐,推动全乡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有其积极意义。

一、西舍路乡概况

西舍路乡位于云南中部,楚雄市西南角,哀牢山腹地。全乡国土面积380.544平方公里,乡辖西舍路、达诺、清水河、安乐甸、保甸、闸上、岔河、朵苴、德波苴、新华、龙岗11个村民委员会,2007年末承包耕地面积为19442亩(其中水田3382亩,旱地16060亩),历年来农民开垦的自留地10000多亩,农民多年来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洋芋、豆类等农作物为主。哀牢山高大的山体阻挡了西南北上暖湿气流,其东坡处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区,是云南东西气候的分界线,整体上属于亚热带山地温凉湿润气候,垂直立体气候显著,植被分带明显,森林覆盖率高。

二、种植魔芋优势

西舍路乡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多,哀牢山腹地内森林植被密集,除哀牢山四级公路以下的龙岗、朵苴团山、西舍路九甲炒豆、达诺着诺等地多为浇泥地外,土壤多为富含腐殖质而疏松肥沃的黑木土、木香土等,部分地方是砂质土,土壤条件最适应魔芋的生长。

现未种植烤烟或种烟面积较少的新华、德波苴、岔河、清水河、保甸、安乐甸、闸上村地处海拔1200-2000米的高半山地区,气候条件最适应魔芋的生长。

广阔茂密的森林植被,每年都有大量的落叶堆积,可为种植魔芋提供足够的腐殖土和农家肥,为魔芋补充足够的营养,发展生态魔芋是其它地方无法比较的。

西舍路乡广大干部职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加之农业科技队伍年富力强,可为种植魔芋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失误。

三、魔芋用途广泛

花魔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魔芋的产品器官是地下块茎,块茎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灰分、纤维素、果胶、生物碱、维生素、18种氨基酸、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大量的葡萄甘露聚糖。魔芋是一种理想的大众食品型兼营养保健型食品。魔芋的主要成份是葡萄甘露聚精,其结构性质独特,是由分子比1:1.6的葡萄糖和甘露糖球基通过B一l.4糖甘键连结的高分子多糖,含有少量的乙酸基因,具有水溶、增稠、胶凝、粘接、乳化、悬浮、稳定、成膜、上光、赋形等多种特性,在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石油等工业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目前,有关科研单位已开发出了以魔芋为原料的生物降解薄膜、新型双歧因子一魔芋甘露低聚精、B一甘露聚糖酶制剂及口服液等高新技术产品。

四、魔芋市场广阔

魔芋能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及工业领域,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市场。

国际上对魔芋产品的需求以魔芋精粉为主。根据供需动态可划分为三大市场:一是日本市场,日本人有食用魔芋制品的习惯,但由于其国土面积有限,加之受台风的影响,魔芋产量不稳定,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魔芋精粉;二是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目前每年需进口大量魔芋精粉;三是欧美市场,主要是美国,美国食品医药局通过了魔芋食品的注册,目前已进口魔芋精粉和魔芋精粉制品,欧洲人不种魔芋,但对其减肥保健功能很感兴趣,欧洲人开展魔芋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可以预见,欧洲魔芋市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地增加。有关专家估计,未来欧美市场今后10年,对魔芋精粉的年需求量可能达到10000吨以上,中国魔芋外贸出口已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从上述分析可见,魔芋产品的世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魔芋在我国国内市场发展也很快。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魔芋这一传统经济作物受到重视。2001年12月,云南省首期魔芋栽培及加工技术培训班在曲靖召开。2002年中国四川白魔芋产业国际研讨会在凉山州召开。2003年7月,云南省委副书记王学仁、省农业厅厅长段兴祥等领导亲自检查指导过富源县魔芋产业。特别是开发出魔芋精粉后,魔芋除主要在食品开发上有重要价值外,在化工、医药等领域也有广泛用途,尤其是用作生产生物全降解薄膜的原料,对消除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加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科院承担,西安医科大学协作完成的国家攻关项目“魔芋葡甘露聚糖提取技术及医药研究”提出了一项得率高、无污染、高纯度的魔芋葡甘露聚糖提取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同类工艺技术的空白。研究提出的魔芋减肥降脂胶囊处方和生产工艺技术,为纯天然减肥药品的研制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运用技术,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由于原料的限制,我国魔芋精粉的年产量仅10000吨左右,很难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因此,抓住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发展商品魔芋基地,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魔芋产品,对振兴我乡经济有重要意义。

五、种植效益明显

一是经济效益好。魔芋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收效。1亩地年投入魔芋种(单粒为5-10克)需150公斤左右,化肥50公斤,农家肥1000公斤、种植、管理和采收劳动力10个,根据魔芋种、化肥、劳动力市场价总计需投入2500元左右,采收时产量可达4000公斤左右,价值可达6000元左右,农民亩均增收3500元左右;如魔芋种单粒为150-200克,每亩需种子1500公斤左右、化肥50公斤,农家肥1000公斤、种植、管理、采收劳动力20个,总计需投入4000元左右,采收时产量可达7000公斤左右,价值可达9500元左右,农民亩均增收5500元左右。楚雄市大过口乡大益鸡村委会上村就是一个靠种植魔芋走上致富路的典型例子,该村2002年以前,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缺乏水源,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穷怕了的农民,千方百计寻求增收致富的路子,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村民们借钱、贷款购买了魔芋种(当年魔芋种价格为10-20元/公斤),开始种植魔芋,到2007年,种植面积达100亩以上,实现产值60多万元,仅魔芋一项,人均收入达3700多元,如今电视、电话、摩托车得到了普及,拖拉机、大型货车已涌入家庭。2008年该村继续扩大魔芋种植面积,种植面积已超过200亩,目前长势十分喜人,产值有望突破100万元。

二是社会效益好。种植、采收魔芋时间与大、小春生产的农忙时间相互措开,随着魔芋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有了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斤斤计较、生产用水你争我抢的现象,邻里关系会更加密切,农闲之时谈论的话题更多的是农业生产技能,钻研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农民会更加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农民手里有了钱,就会自觉地对生活环境(如房屋、庭院进行美化、村道)进行改造,电视、电话、电脑等家用电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将得到普及,农村文明程度会明显提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是生态效益好。随着魔芋产业的发展,因种植魔芋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林区内的大量落叶是积造农家肥的最好原料,落叶减少了,林区森林火险等级也就相应降低了。如魔芋与核桃套种,因魔芋植株没有核桃高,对核桃的生长无任何影响,反而核桃对魔芋具有一定的遮阴作用,施给魔芋的化肥,核桃也得到吸收,更加有利于核桃的生长。

附:魔芋栽培管理技术

可行性路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20例, 男16例, 女4例。年龄20~61岁, 平均 (38.92±9.34) 岁。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高空坠伤、重物砸伤、交通事故等。

治疗方法:对20例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 对其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探讨。术前对患者实施X线片检查和MRI检查工作, 之后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患者的脊柱受损情况、脊柱损伤类型等进行很好的标记和记录。全部患者都实施颅骨牵引手术持续治疗, 在患者患病后8 h内, 大部分患者住院。这种情况下, 需要对患者开展紧急治疗, 采用强的松龙冲击等药物和静脉滴注治疗方式, 其滴速保持在大约30 mg/ (kg·min) , 等到45 min过后按照5.40 mg/ (kg·h) 的滴速持续静脉滴注[3], 持续用药治疗24 h。之后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在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确认, 确定患者的病情良好且没有受伤后开展手术治疗过程, 从患者受伤到手术大约是1周时间。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身气管插管麻醉方式, 患者采取仰卧位姿势, 选取患者的颈部前外侧切口位置, 将其C6~T2椎体充分地暴露在视野中[4], 然后采用X线扫描对其定位检测后, 刮除和骨折椎体相邻的两个椎间盘, 应用关节咬骨钳将其大部分骨折椎体去除, 之后将其椎体边缘组织进行有效切除,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骨槽。在整个手术治疗过程中, 对于出现脱位情况的患者, 需要在麻醉师的协助下完成适当的牵引屈曲治疗过程, 并且进一步将其椎体进行复位操作。在椎体复位牵引器的作用下, 可以选取适合长度的直径进行骨泥填充, 并且将其镶嵌入骨槽内, 进一步利用钛板进行系统固定。在固定操作过程中, 需要按照一定的胸段生理弧度进行确认, 从而完成对颈前路钢板的固定操作。手术结束后, 患者需要利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持续3 d, 术后2 d将其引流管进行拔除[5], 当然在拔除引流管之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引流液颜色、流量大小等, 确定无误后进行拔除操作, 术后常规进行保护操作。1周内进行复查, 确定其手术恢复情况良好, 同时术后0.5年、术后1年、术后2年都需要回院进行1次术后恢复结果复查。

结果

本次试验过程中, 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0.77~920.33 m L, 平均术中出血量 (489.99±59.12) m L, 手术时间为1.10~2.01 h, 平均手术时间为 (1.30±0.12) h。所有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恢复良好, 其恢复时间为6.01~12.33个月, 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 (8.36±1.18) 个月。

所有患者的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情况恢复良好, 同时在整个恢复过程中, 无一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脱落、钛板断裂等情况, 只有1例患者在术后经过X线片检测后发现其钛网位置固定不佳, 术后0.5年对其进行了调整, 术后1年检测见其恢复良好, 没有出现钛网移动情况。

术后不同分级症状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其中术后分别是A级7例, C级3例, D级3例, E级7例, 见表1。

讨论

本文选取了本院进行治疗的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20例, 对其实施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方式, 对其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探讨, 结果发现术后不同分级症状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其中术后分别是A级7例, C级3例, D级3例, E级7例。同时所有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恢复良好, 其恢复时间为6.01~12.33个月, 术后平均恢复时间为 (8.36±1.18) 个月。这说明了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后, 可以有效促进颈胸段脊柱序列恢复正常, 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乔, 金才益, 曾忠友, 等.低位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2011:1.

[2]邓强, 王锡阳, 王昕, 等.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39) :7299-7302.

[3]肖建如, 贾连顺, 陈德玉, 等.颈胸段脊柱脊髓伤的诊断及前路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1, 4 (2) :89-92.

[4]张发平, 何罗彬, 罗仕武, 等.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2) :1114-1116.

可行性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间因怀疑有泌尿系疾病而行CTU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8~76岁,平均(54±11)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5.8~25.9 kg/m2,平均(23.0±2.8)kg/m2。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6~75岁,平均(53±12)岁,BMI为16.8~26.5 kg/m2,平均(23.9±3.3)kg/m2。两组间性别、年龄、BM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进行CT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当天早晨空腹。检查前30~60 min饮水700~1000 ml,对比剂注射前2~3min静脉注射呋塞米10 mg。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探测器宽度40 mm,螺距0.984,球管转速0.8 s/r,管电压120 k V,层厚5 mm,层间距5 mm。试验组管电流为120 m A,对照组管电流为350 m A。两组均使用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佛醇350 mg I/ml),采用EZEM双筒高压注射器。

试验组采用分次团注双期CTU扫描,先行平扫,之后以3 ml/s的速率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对比剂40 ml,延时600~900 s后以相同速率团注50 ml对比剂,延时100 s后行实质-排泄期扫描,扫描范围均为膈顶至耻骨联合上方。

对照组采用单次团注三期CTU扫描,平扫后,经肘正中静脉以3 ml/s的速率单次团注对比剂90ml,开始注药后60 s、600~900 s分别进行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实质期扫描范围为双肾上方至肾下极水平,其他两期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上方。

1.3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采用标准方式重建出层厚及层间距皆为1.25 mm的图像,所有图像均传至GE AW 4.4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重组方法包括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

1.4影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全部病例的横断面及重组图像进行影像分析。对2组病例实质期(实质-排泄期)的肾实质图像进行影像质量评分(Image quality score,IQS)[2]:1分为不合格,完全不能满足诊断要求;2分为较差,不能满足诊断要求;3分为一般,能满足诊断要求;4分为良好,能满足诊断要求;5分为优,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优良。≥3分的图像被认为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将尿路分为9段:左/右肾集合系统(S1-L或R,包括肾内、外肾盂)、左/右输尿管上段(S2-L或R,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至髂嵴)、左/右输尿管中段(S3-L或R,髂嵴至骶髂关节下缘)、左/右输尿管下段(S4-L或R,骶髂关节下缘至输尿管膀胱入口)及膀胱(S5)。根据排泄期各段尿路显影长度的百分比分别对其进行显影评分(opcification score,OS)并评估显影率。OS评价标准[3]:0分:管腔未显影;1分:<50%的管腔显影;2分:50%~99%的管腔显影;3分:100%的管腔显影。膀胱显影分为0分:未显影;1分:显影。

1.5辐射剂量计算

记录CT机自动测定的每个病例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m Gy.cm)]。根据公式ED=0.015×DLP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m Sv)]。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对2组IQS、OS及ED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或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2组间各段尿路显影率的差异。应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评定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定义为:κ<0.4,一致性差;0.4≤κ≤0.75,一致性良好;κ>0.75,一致性非常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肾实质IQS比较

2组间实质期(实质-排泄期)肾实质IQ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所有图像均达到诊断质量要求(IQS均≥3分)(表1)(图1a,图2a)。kappa一致性检验示2名医师对2组肾实质IQS评价结果的一致性非常好(κ=0.825,P<0.01)。

2.2各段尿路OS比较

2组间排泄期(实质-排泄期)各段上尿路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图1b,1c,图2b,2c)。kappa一致性检验示2名医师对2组各段上尿路OS评价结果的一致性非常好(k=0.804,P<0.01)。两组膀胱全部显影(均为1分)。

2.3各段尿路显影率比较

240段上尿路显影中,试验组及对照组上尿路显影率分别为94.6%(227/240)、95.4%(229/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P=0.675);60段输尿管下段显影中,输尿管下段显影率分别为88%(53/60)、90%(54/6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86,P=0.769)。2组膀胱显影率均为100%。

2.4辐射剂量比较

:试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0.4±0.6)m Sv、(37.2±1.6)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71,P=0.000)。试验组平均有效剂量比对照组降低约72.16%。

图 1 对照组 CTU(350 m A、单次团注)实质期横断面(a)、排泄期 CPR(b)及 VR(c)图像:双肾实质图像细腻,各段尿路结构清晰显示。左侧输尿管上段走行变异,局部管腔受左侧腰大肌压迫、变窄,左侧肾盂及近端输尿管轻度积水(↑)

图 2 试验组CTU(120 m A、分次团注)实质-排泄期横断面(a)、CPR(b)及VR(c)图像:双肾实质图像略显粗糙,肾实质及肾盂同时显影,各段尿路结构显示较清楚,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伴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积水、扩张(↑)

3 讨论

3.1低管电流结合分次团注技术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文献[4]报道CTU有效剂量达20.1~66.6m Sv,远大于普通腹部CT检查的有效剂量。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认为,10 m Sv有效辐射剂量可能导致1/2 000的癌症发生,其发生概率随剂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因此,如何能在保持较好的诊断效能的同时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成为业内共同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低剂量CTU研究秉承辐射的合理及最低化(ALARA)原则,尽可能优化扫描方案、降低辐射剂量,采用的技术包括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大螺距及减少扫描期相等[5]。

在降低辐射剂量方面,本研究同时使用了两种方法:1降低管电流:将管电流设定为120 m A,较传统参数350 m A降低。管电流与辐射剂量呈线性关系,降低管电流是目前减低辐射剂量的最有效方式,也是低剂量CT检查的主要方法[6]。2减少扫描期相:采用分次团注技术将常规CTU三期扫描改为双期扫描,即分次团注双期CTU。分次团注技术就是分2 次团注对比剂,在2 个剂量之间插入1 次充分的延迟,这样当第1 次剂量正在排泄到肾收集系统、输尿管和膀胱,而第2 次剂量仍使肾脏实质显影时进行扫描成像。应用这种方法,1 次增强扫描采集了肾实质期和排泄期2 个期相的尿路图像,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扫描期相和辐射剂量[7]。一般认为,被检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较常规剂量降低20%以上才能确认为低剂量[8]。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比对照组降低约72.16%,完全达到低剂量的目的。

3.2低管电流条件下分次团注双期CTU的可行性

相对于传统CTU方法,分次团注双期CTU采集的是实质-排泄期图像,肾实质与泌尿系集合系统同时显示,为了提高集合系统与软组织背景的对比,需注射较常规剂量更多的对比剂,其弊端为增加对比剂肾病的风险。相关研究中,分次团注双期CTU对比剂用量多为120~150 ml(常规为<100 ml),浓度300~400 mg I/ml[9,10]。本研究试验组及对照组均采用了同等量的碘对比剂(90 ml,碘佛醇350 mg I/ml)和利尿剂(呋塞米10 mg)。利尿剂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对比剂向尿路排泄,经适当的延迟时间后,采集实质-排泄期图像时对比剂已大部分排泄至集合系统,肾实质内对比剂较少,集合系统与肾实质对比良好。此外,利尿剂的使用也可减少肾毒性,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11]。本研究试验组各段尿路特别是输尿管下段显影率及显影评分均高于未使用呋塞米的CTU研究[3,12],而与使用呋塞米的对照组及其他相关研究相近[13,14],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与利尿剂的作用有关。由于集合系统肿瘤多起源于输尿管下段,故此段尿路的良好显影对于发现集合系统病变至关重要[14]。

对于降低管电流的低剂量CT技术而言,由于量子噪声升高与m As值的平方根成反比,图像噪声不可避免地增多,使低对比组织的显示困难,而CTU的成像基础是肾及集合系统内充盈的对比剂与周围软组织之间良好的人工对比,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管电流,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限[15]。本研究试验组的肾实质IQS仍低于对照组,笔者认为除噪声因素外,可能与第2 次团注对比剂量较少,肾实质强化程度减低有关,但所有影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

3.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只是将管电流降至120 m A,至于更低的管电流(比如50~110 m A)情况下的图像效果将会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此项CTU技术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有待更大样本的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低管电流结合分次团注双期CTU并辅以小剂量利尿剂,可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影像,且无需增加对比剂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低管电流(120 mA)条件下分次团注双期CT尿路成像(CTU)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有泌尿系临床症状拟行CTU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管电流采用120 mA,行CT平扫及分2次团注对比剂后行实质-排泄期扫描;对照组30例,管电流为350 mA,行CT平扫及单次团注对比剂后行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2组均在检查前静脉注射呋塞米10 mg。2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2组实质期(实质-排泄期)肾实质图像进行影像质量评分(IQS),对排泄期(实质-排泄期)各段尿路进行显影评分(OS)并评估其显影率,记录所有病例有效剂量(ED)。结果 试验组肾实质IQS低于对照组,但影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2组比较各段尿路OS及显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ED[(10.4±0.6)mSv]较对照组平均ED[(37.2±1.6)mSv]下降约7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管电流(120 mA)结合分次团注双期CTU并辅以小剂量利尿剂,可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影像,且无需增加对比剂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行性路范文

可行性路范文(精选4篇)可行性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2014年5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单纯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0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